法兰基得知父亲的船即将靠岸了,想见父亲一面。
莉兹没想到真的有这样的一艘船存在又不忍心告诉儿子所有真相,只好在朋友的帮助下找了一名陌生男子假扮父亲,可爱的法兰基很讨他的喜欢。
他们三人相处愉快,正当“丈夫”要离开,莉兹告诉了他法兰基的失聪是因为真正丈夫的施暴。
而他们之间也似乎有着若有似无的感情。
兹拒绝了即将逝世的丈夫戴维要见儿子的要求,不久她便告诉法兰基,父亲已经逝世了。
莉兹又取得了儿子的信,原来聪明的法兰基已洞悉一切……
说几个点吧:1、法兰基开口讲话。
面对杰拉德.巴特勒客串的父亲告别,情急之下,聋孩儿小法兰基竟然开口讲话了,啧啧。
2、冠军石。
接过父亲递来的冠军石,法兰基作势要顺势抛出手,转念就珍而重之掖起来,转而抛出去另一块平凡(木有被父亲开光过的)石块。
3、家暴。
小法兰基的生父是个怎样的一个男人啊,纵然到了生命最后光景,也要拼劲全身气力,施暴。
啧啧。
好可怕的男人,所谓的暴虐到S,说的就是这样人吧。
不敢想象,小法兰基和妈妈,经历过怎样梦魇般生活。
4、自救本能。
幸福平凡生活的记忆很少,但是,暴力/变故生活里,恐怕记忆会比常人要早。
所以,小法兰基在妈妈爱的护佑里,渐渐宁愿相信那个存在于信件里的船员爸爸。
那是逃离黑暗记忆,自我救赎的一束光吧。
5、爱情。
杰拉德.巴特勒那个父亲角色是客串的,但是,感情是真挚的。
是小法兰基的信赖(那个熊抱)和渴望(明知是母亲的善意,也宁愿把握住这次机会)以及妈妈艾迪丽.莫蒂默的柔中带刚和散发着母性/慈爱的美丽,鼓舞/促成了这个本意是临时客串/救场男人怜妻惜子般的爱意。
给好评,8/10分吧。
这样的男主来一打......配乐真的很棒。
女主前段悲惨的婚姻,恐惧不安的生活,在后面得到了加倍的补偿,周围充满了善意和友谊,包括学校的老师同学和图书馆管理员也是一样,加上拯救世界的男人,哇哦,祝你们幸福!
羡慕在电影中女主经常搬家并能生活下去的勇气。
我不敢想象如果是我会怎样?
我不了解英国国情,希望有了解这方面的朋友回复留言。
但是在我这里,山东,有个稳定的工作才算有生活,如果颠沛流离意味着生活很凄惨。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可以去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九岁半的失聪男孩,单亲的妈妈,爱吸烟的老太太会自己给自己涂红色的指甲油。
还有那个内双蓝眼睛的男人穿着沉重的大皮靴,在最后片尾的卡司里写着The stranger.故事发生在一个Typical的冬天。
雾蒙蒙的海港,街道边没有什么海报,橱窗被大铁皮替代,间隔着涂满了红。
小镇,几乎只有鱼和薯条的餐厅,单调的早餐,每天只看同一份报纸,连威士忌都没有颜色。
画面五分之一处的艾米莉从左侧低着头快步踱到右侧,陌生人带着小男孩踩着海边的泥水从右跑到左。
一个跑的快,一个跑的慢,好像两个抽离时空的交错。
跑得快的那个,是艾米莉的插曲吗。
跑得慢的那个,是艾米莉的人生长信的开端吗。
亲爱的,Frankie. 单亲的Emily,扛起了能做到的所有。
带着孩子离开粗暴的丈夫,供养自己的母亲,用信给孩子编着看起来蹩脚的故事,在故事要揭开谜底的时候,续上另一个开端。
老太太在看不到的地方挡掉子弹,用指甲油和红酒杯还有那些年轻的故事们鼓励你热爱生活。
杂货铺的老板娘、船上的水手、拉小提琴的美人鱼、讨人厌的同学打完赌信守承诺,更别提那个眼睛深邃的陌生人。
每个人都是最温暖的一面。
只为了维持这个Delicate的美丽。
9 Crimes9.4Damien Rice / 2006We might kiss when we are alone.When nobody's watching.Stranger临走时额头抵着Emily, 许久才留下一个浅浅的吻。
那个男人不会再回来。
这份美好太易碎,像那个被Frankie踹到衣袋里的Champion stone打出的水漂。
Dear Frankie, 谢谢你陪我造梦。
当你说“亲爱的”,会是什么感觉。
我想应该是平静、温暖带着微笑的,一种和心跳合拍的节奏。
看这部电影,我有了这样的感觉。
Frankie是一个9岁的聋儿,电影讲述的是关于他和他的单身母亲的故事,简单,甚至俗套。
但是没有一个人物是简单的,影片以关爱但冷静的镜头赋予孩子、母亲、外婆、邻居、水手等人丰富的性格,简练的镜头和演员自然的表演相得益彰,我们理解他们如同理解我们的朋友。
当离已经猜到的结局越来越近时,我没有感觉情绪力量的衰减,反而在母亲读儿子最后一封信的时候流下眼泪。
“当我还是小女孩,我梦想有个爱人,谁会成为给我勇气的闪亮骑士,他会带我去天堂中的城堡,击败途中所有的恶龙,他会骑着一匹白色骏马带给我爱情,我期盼已久的爱情,他也会带给我快乐和永久的安宁。
”这,一定是每个女孩都有过,并且如果可以愿意做一辈子的梦。
当有一天女孩子将这个梦收起,心甘情愿地成为另一个人的骑士,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她的孩子。
比如,莉齐。
她是一个九岁半男孩法兰基的妈妈。
她总是一半骄傲一半宣战似的对别人讲:“法兰基听不见,但是他是读唇语冠军”;她总是带着法兰基和外婆不停的搬家;她总是鼓励法兰基给远洋船上工作的“父亲”写信;她总是以“父亲”的身份给法兰基回信。
这就是她爱弗兰基的方式。
法兰基已经习惯了重复“打包行李、搬家、适应新环境”的生活,因为无论去哪里,母亲和外婆都在身边陪伴,“父亲”都在信里陪伴;他习惯了笑对别人得知他听不见后的表情,无论是惊讶地抱歉,还是同情地安慰,亦或是戏虐地捉弄;他也习惯了按照“父亲”航行的位置在地图上标定红旗,因此他的地理成绩特别好,因此他的“父亲”一直都在海上。
直到一天,法兰基的同学把船到港消息的报纸摆在弗兰基面前。
对于法兰基来说,这是一份期待与忐忑,“父亲在信里没有提他的船改航线了,是不是他不想见我?
”;对莉齐来说,这是一份意外与慌张,“编造的船名竟然真的存在,去哪给法兰克找一个父亲?
”当然,一个临时“父亲”是可以找到的。
“父子”的亲密相处填补着“信纸父亲”无法带给法兰基的骄傲与自信,两天的幸福“家庭”也让长期独自支撑悲伤真相与谎言泡泡的莉齐慢慢放下防备与距离。
莉齐以为这个善意的谎言可以陪伴法兰基一直通往没有伤害、没有失望的远方。
却在法兰基的信中发现,敏感聪明的他已经猜到了真相,并豁达懂事地维护着母亲爱他的方式。
当大人们以牺牲精神、用自认为完美的方式倾泻爱意时,也许孩子们也用尽全力、配合着大人们的方式完整地接受着珍贵却又沉重的爱。
正因为这个世界本就不完美,才有了爱。
也正因为爱本就不完美,才有了相爱。
《法兰基,我的爱》用一个母亲苦苦维系的谎言,和一个孩子深深隐藏的体谅,带我们感受到这个不完美世界里最美好的相爱。
影片用海边小镇略显寡淡的色彩和轻灵的音乐讲述了一个忧伤中充斥着爱意的故事,其中的真情成为最温暖的颜色,其中的善意成为最动听旋律。
而开放式的结局让人充满期待,爱需要攥紧拳头忍耐更需要伸出手臂拥抱,无论是对于法兰基还是莉齐。
你孩子挺机灵的。
作为一个聋哑小孩吗。
不,作为一个九岁的小孩。
其实这个小孩确实挺机灵,同学以聋哑人打趣他,他欣然接受事实。
本来就是何必难受。
何况聋哑人也有好处。
有一个场景我记得清清楚楚。
他去逛书店。
店员中年妇女看一个小孩独自逛店,怕他乱来于是去喊住他。
结果他故意装听不见,径直往里走。
等到那个女人大喊大叫后再让她深感后悔。
利用他的聋哑特权捉弄这个女店员。
而那个店员也未必知道他会读唇语,但仍激动的说,孩子你要什么书我帮你找,即使店里没有,我翻山越岭,刀山火海也要帮你找回来。
哈哈,台词我添油加醋了。
但是,这个场景真的是感动。
法兰基欣然点头。
最后他带了一大堆的书离开了书店。
估计是半卖半送的了。
社会应该是一个博爱的大家庭,法兰几失去了一些,却得到了无数的爱,应该也是种幸福。
導演把片子拍得細膩動人,情感委婉含蓄而不濫。
沒有刻意設置的一幕幕催淚畫面,卻把觀眾一步步投進到法蘭奇的情感,一次過在片末,連繫著全片的核心-信件上-總括出來。
積聚、壓抑了差不到兩小時的情感終於在最後一幕給打開了缺口盡情宣洩出來。
這種專心致志的、用整套影片來啄磨一份情感的方式其實很考功力,相信不少觀眾也有給這類型戲悶得差點睡著的經驗吧。
可這套《爸爸愛的回信》就絕沒有這種情況,聽聞回響均是讚不絕口;尢其重要的是完全聽不到批評這戲悶蛋的微言,於這類型戲內說,著實難能可貴。
個人相信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導演能把一段真摰的感情以猶如無添加的形式真實地呈獻過來;許多本來在尋常類型電影中已被著墨成催淚位的地方都嚴謹地控制著,絕不容許濫情,著力把一幕幕該哭未哭的畫面化作餘波未了的情感打進觀眾心內,並在最後才一次過讓其一發不可收拾。
法兰基是一个羞涩柔和的聋人(非生理性无法说话)男孩。
他并非天生如此,耳聋只是他那个狂躁的施虐狂父亲家暴下的产物。
但那时的弗兰克还很年幼,所以他的母亲—利兹决定带着孩子逃离,为了坚定自己,排除软弱,她带上了强硬的母亲一起。
她们过着频繁搬家的生活以免被丈夫追查到下落。
但是利兹决定不告诉法兰基这个坚硬冷酷的事实,而是为他织了一张温馨的网。
她告诉法兰基,说他的父亲是一个飘扬海上周游各国的勇敢海员。
法兰基一直深信不疑,并且坚持与自己的“父亲”通信多年,在信中交流感情,触摸彼此的生活。
而实际上,所有的信都是利兹在当地的一个小邮局寄出的,以法兰基父亲的名义。
借以这些信,她修补着那个白色小谎言,同时也窥视着法兰基的内心,生怕他在没有父亲、缺少男性气质的家庭的成长中出了一丝一号的差池。
法兰基在信中书写自己最近做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上一次心情有波澜是什么时候等等。
利兹随意捏造了一艘在邮票上看到的船的名字,没成想有一天,这艘船居然真的航到苏格兰港。
法兰基开始期待,那个在信中亲密地称自己“亲爱的法兰基”的父亲、勇敢高大见多识广的父亲,会不会来见自己呢?
利兹遇到了一个难题。
在多重考虑下,为了不让法兰基伤心,也为了让他更投入这个谎言,她决定雇用一个男人来扮演“一天的父亲”。
这个故事很像我们小时候阅读理解总见到的那个故事:一个女孩儿很自卑,后来,她突然开始收到匿名的百合花,在每一年她的生日,从未迟到过。
她的母亲加入了她的幻想,她们都猜测那可能是某一个暗恋她的害羞男孩子送来的。
一年一年,这些话陪伴女孩度过了起伏的青春期,实现了自我认同,她不再自卑,开始阳光的面对生活。
后来她成人、恋爱、结婚、生子。
那些曾经占据生命中最大部分的百合花慢慢退居二线,她都有点遗忘,但更多是习以为常。
她一直不知道究竟寄花的人是谁,直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年,她没有收到百合花。
从那以后,她也一直没再收到过百合花。
不同的是,那个故事中的女孩儿有父亲的陪伴,但是法兰基没有。
而且另一个更大的不同是——法兰基从一开始就知道信是母亲写的。
但他没有拆穿,而是将计就计,用母亲的方式让她知道自己的想法,告诉她我很好。
片中涉及家暴只是寥寥几句话,我们无从推测法兰基是否记得那件事,但是法兰基受此伤害是肯定的。
从精神分析角度说,就算有“童年失忆症”而无法唤起对确切事件的记忆,其留下的坏影响,也一定是显著的。
家暴让他的父亲从此缺席,家暴留下的“礼物”让他从此无法听到世界的声音而被磨练成一个唇语高手。
虽然他一直是“幕后高人”,了解这一切事情的运转、走向,却还是没有控制住加入了这场戏。
他为”爸爸“和妈妈创造出了空间,他偷偷藏下了”爸爸“给自己的适合打水漂的石头,他在小伙伴刺激他”我打赌你爸爸不来看你“的时候情绪失控地抚摸着墙壁上的游船瓷砖。
他终究只是个小孩子,也许家暴让他太早懂事,太早了解了大人的辛酸,所以变得善于察言观色和隐藏情感,却总会有坚持不住的时候。
他的情感需求有时候被这个太在意不伤害他而有点不知道怎么去爱实际中的他的母亲忽略了。
因为背着这个太沉重的担子和“谎言”,这个母亲是神经质的,一旦法兰基接近这件事情的真相(她并不知道法兰基的洞明),她就开始手忙脚乱地掩盖。
法兰基被同伴怂恿去翻母亲的衣柜来找“爸爸会不会来看我”的证据时,利兹脸色阴郁地走了进来,怒斥他们,对那个来做客的小女孩亦毫不留情。
如果我是法兰基,一定会很伤心的。
我是聋人,但那不是你的错;我没有父亲,那也不是你的错;但是如果我的母亲出于保护而游荡在过去却不肯参与我的现在与未来,这就是你的错了。
他不戴助听器,也是为了不让母亲内疚,而他早已释然自己听不见的事实,还能对同伴的嘲讽一笑置之。
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充当着纽带与治疗者的角色,他们是家庭的观察者,而越是投入这种观察的孩子,对家庭的关心也就越多,法兰基就是如此。
他试图治愈过去留给母亲的伤以及她的自罪,希望能够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不知道、不懂,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劝阻安慰,却被家长挥到一边说“你不懂”;我们以为孩子不知道,所以在有些小事情上欺骗他,比如告诉他游乐园里有怪兽,然后回避孩子想去游乐园的愿望自己窝在沙发里看报纸。
而实际上,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因为某一个阿姨吵架;游乐园根本没怪兽只是爸爸不想跟自己去。
孩子的心那么脆弱,又是那么值得爱护。
寒冷的冬天、海边的小镇、空气中弥漫的雨雾、苏格兰。
整部片的色调和场景非常怀旧复古,冷冷中透着一股微弱不易察觉的温暖,跟故事情节很应景。
一个孩子从小面对父亲的家暴,甚至致残,跟母亲、外婆一起生活,东躲西藏,居无定所。
尽管如此,他心中仍然充斥着美好,特别是对那份缺失多年父爱的向往,或许他记得曾经那些模糊的往事,你也可以认为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那又何妨,他的世界是那么清澈明亮。
母亲莉兹编造出的“父亲”形象并和法兰基保持书信来往,维系着小法兰基对父亲的憧憬和向往,是这个孩子童年最大的精神寄托。
然而现实总会照进梦想,无论如何会有要面对现实的一天,谎言不可能编造一辈子,人也要学着自己长大。
一个孩子如何去接受破碎的现实?
这会对他心灵造成多大创伤?
出乎意料的是,法兰基无比坚强懂事,经历了假父亲短暂陪伴的美好时光,他知足了,深深体会到了父爱的美好,之后便是真相,聪明的他通过母亲和他的谈话,已然知道了自己亲生父亲的近况,可能也唤起了关于亲生父亲种种不堪回首的经历,没有哭闹、也没有情绪的崩溃,只是无比平静地去接受一切,不禁潸然,经历过苦痛和磨难的孩子就是这么善良坚强。
很庆幸莉兹和小法兰基身边那么多善意,玛丽的善解人意、外婆的刀子嘴豆腐心、船员“爸爸”的体贴关怀,相信法兰基和旧生活告别之后会幸福,同时也为莉兹这位母亲感到自豪。
现在社会环境下,人们教育孩子,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好的小区等等等等,其实大家都忘了,给予孩子最美好、最有用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层面的一路相伴不离不弃!
精神上的富有远胜财富和权力,拥有他的人将会温柔善良、坚强勇敢。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假爸爸第一次出现给Frankie带了礼物,Frankie很开心,但他更开心的是他问假爸爸为什么知道他想要这个礼物的时候,假爸爸说Frankie信里写了想要,那时候Frankie的开心才是最真实的。不是因为收到了礼物,而是因为他写下的每一封信都被认真读了并且记住。
喜欢苏格兰女性,说你爸si了就是真si了,最后一面也不会给他见到那种
尚可,但不够好。
8.1 剧作扎实,充满真挚情感,角色塑造详细立体,演员的表演十分精彩。在Roger Ebert影评的提醒下重温了男女主从犹豫到接吻那个长镜头,确实是全片最好和最大胆的一场戏,无配乐无动作的留白精准地阐释出两个角色的心理活动,让角色动作的结果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份对观众的真诚
Your friend Frankie。
我想,我们正是在伤害与被伤害的循环往复中,渐渐变得温柔起来的
所有演员们的表演都好细腻。尤其是小法兰基在河边偷偷藏起爸爸送的石子的那个瞬间,我想所有的小朋友对待珍贵之物在当下都会是那个反应。妈妈也把久未与异性接触的那种少女感的羞涩与心动表达得很到位,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前,首先是作为一名女人。
<the great white horse>
1.男孩对于父亲的思念追寻并不单单是血缘关系上的羁绊,而更是在寻找精神与身体上的某种依傍与理想人格(俄狄浦斯情结),弗兰基同样是如此。而这一层则完全被简化为血缘关系的牵挂。2.“失语”这一生命状态本可以具备更深层次的指涉性,在《钢琴课》《阳光小美女》中,主人公均用“失语”状态表达自己与某种宏大社会现实间的对抗博弈,折射出一种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和更为丰富细腻的人物弧光,而在这里弗兰基的失语被全部归结为父亲的施暴,实在过于粗暴。3.整个故事视角极为狭隘,无更深层次探讨议题。比如《德州巴黎》中用孩童视角聚焦于人类社会偶发流动之线条,《更好的世界》中用儿童行为探讨暴力正义性所在,而《弗兰基》则显得相形见绌。4.这片还浮光掠影地探讨了“人与人间是否可能突破血缘界限”的议题,但同样流于表面。
演出佳,情绪佳,配乐佳,虽然剧情未免有点老套,但泪点众多。PS,Gerald出场那一刻真是眼前一亮啊!
6.5 弗兰基从儿童到少年的成长,父亲缺失的替代及自我接纳意识的形成。就他的年纪而言他并不缺少且活得喜乐
摄影功不可没,灰色基调很印象派
英音听起很巴适,法兰基是从什么时候知道的呐……
我总觉得看过这片子,但却一点儿想不起来了。。。
很淡!
好感动
太慢了,过于堆积情愫导致没那么情深
或许是我自小被控制欲强的父母压迫着 当我见到关于自我的台词我都十分感动—「法兰基问我长得像谁? 妈妈答像你自己」小孩不应该是父母的附属品。不要低估孩子的直觉, 更何况是聪明而且是读唇术冠军的法兰基呢~ 很多事情瞒不过的。
暖
配乐真的好听,故事真的老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