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电影,也可以写影评,这就有点像没见过真的苍井空,并不妨碍撸管。
百多年前,热血青年王小五痛感天卝朝之无卝能,加入革卝命军,一呼同志逾十万,武汉三镇枪炮鸣。
一个王朝倒下去,一个民国站起来。
大家只顾弹冠相庆,可谁也不体谅一下天卝朝维卝稳之艰难。
朝堂上的列位大人为了让你们这些屁卝民活得下去,已经委曲求全不卝要卝脸面了,你们还要怎么样呢?
他们从事着全天下最高危的职业,是全天下最弱势的群卝体,你们怎么就不理解一下人家呢?
屁卝民呐,你们就长点心吧!
偌大个中国,地大物博,是礼仪之邦,不过与蛮夷签了几个文书,“量中卝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已。
花点银子救济一下列卝强,这是扶危济困的国际主卝义精神啊,你们这些屁卝民只顾自己,不知道帮助一下蛮夷大人们。
你们啊,TOO YOUNG TOO SIMPLE TOO NAIVE。
革了个命,作何结局呢?
百年乱象自辛卝亥始。
乱卝了半个世纪,貌似消停了,可实际呢?
曾经的王小五们洒尽热血,剩下的也就只有蝇营狗苟和屈从领卝袖了。
开国领卝袖振臂一呼:不革卝命的死一边去,革卝命的到另一边等会再死。
踹倒了一个朝卝廷,颠卝覆了一个民国,建立起来的,不过是另一个太平的天国而已。
叫“共卝和国”的,还有满地奴卝隶的古罗马;号称“人卝民”的,还有大阿卝拉卝伯利卝比卝亚人卝民社卝会主卝义民众国。
百年前的督抚道员,因了革卝命的由头,也不得不换上个时髦的帽子,名曰“公卝仆”——公众尽仆街,天下太平矣。
革卝命革卝命,清廷不过是想让改卝革徐徐图之,就让革卝命党们一脚踹在脸上。
可等革卝命党们真的取了江山,就个个玩起了大变脸。
北洋政卝府倒是年年不忘纪卝念民国肇建,却不准提“革卝命”。
估计在那个年月,一样是红歌唱得,国际歌唱不得。
若说变革图强,谁又不想呢?
就连老佛爷都赞同办洋务练新军预备立卝宪废除八股。
只不过凡事得有个度。
太激进就难免要革卝命,要革卝命就难免要维卝稳。
辛卝亥革卝命,不过是一次失败的维卝稳而已。
也不能说辛卝亥革卝命一点成就也没有,起码耕者有其田,就已经在神州大地实现了。
每天亿万人卝民都在努力耕作。
在播种锄草浇水除虫之余,还不忘去邻居那边偷菜,这是何等美妙的生活?
他们除了有自己的农场,还有豪宅跑车,停个车就能获得巨额收入。
这哪里是人间?
分明是天上人间。
其实黑卝客帝卝国一点都不科幻,天卝朝早就实现了有中国特色的山寨 Matrix。
历卝史长河浩浩汤汤,这一百年也就过得匆匆忙忙。
天卝朝五千年历卝史,一百年算得了什么呢?
在这五千年中,有多少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一百年?
又有多少个庸庸碌碌蝇营狗苟的一百年?
谁记得?
谁懂得?
五十个一百年过去,天卝朝依旧是天卝朝,屁卝民依旧是屁卝民,革卝命依旧是禁忌,大人依旧是大人。
这所谓的百年祭,也无非是说说而已,谁又当得了真呢?
毕竟,只说不做是我们的伟大情操,阳奉阴违是我们的光荣传统,指卝鹿卝为卝马是我们的正确路线,口是心非是我们的悠久历卝史。
辛卝亥百年,不过是又一场轮回,热血沸腾的诸位,洗洗睡吧。
在这个漫长的假期,我一共刷了四部同一题材的电影:《辛亥革命》、《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才发现后三部电影是不允许在豆瓣评论的,索性就都写在这里。
这四部影片都是献礼片,让我们回到了上个世纪前那一场场血腥而又振奋人心的革命中。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但四部电影却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梳理出不同的主线,呈现出革命者的不同使命: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结束封建统治;2、建党伟业:点起有革命信仰的星星之火;3、建军大业:武装反抗军事独裁;4、建国大业:建立统一的、民主的新中国。
电影中一些史实是重复的,有些演员也是多次出现。
这几部电影我都连刷了几遍,记录了一些剧情,查阅了一些资料,看一下这部电影是以什么样的视角,记录那时候发生的事情。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2011)6.62011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张黎 成龙 / 赵文瑄 成龙1911年3月,一切看似准备完善的广州起义开始了。
黄兴带120人的起义军到达广州城下,进行起义。
与此同时,孙中山在美国等待起义的消息。
一切还算顺利,起义军很快打进了两广总督府,但张鸣岐却炸墙逃走。
起义军在追击途中遭到了强烈的攻击,义军死伤大半,黄兴受伤,逃回香港。
广州起义失败。
林觉民被张鸣岐抓住,张鸣岐试图劝降,林觉民道:“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广州起义失败,潘达微冒死收取七十二烈士尸体。
后经证实,实有84人牺牲。
为了镇压革命,清廷不惜以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做压债,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
引起了四川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调往四川镇压。
武昌的共进会、文学社响应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决定在10月于武昌起义。
10月10日,汉口俄租界的炸弹意外爆炸,起义计划泄漏,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捕。
陶启胜到新军工程第八营查看,发现有人在窃窃私语,便大声训斥。
金兆龙、熊秉坤、程正瀛决定立刻起义,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念黎元洪是自己的师傅,并没有杀他。
黎元洪在被逼之下当上湖北军政府都督。
孙中山得知消息后,不是立马回国,而是立刻到英国去劝四国银行团停止向清政府借款。
孙中山在英国遇到了清朝驻英公使唐维雍之女唐曼柔(父女都是虚构人物),孙中山在与德、法代表讲话时,由她当翻译。
孙中山回国时,唐维雍和唐曼柔双双自杀。
没有了四国银行团的借款,就连袁世凯的新军也无力回天。
在黄兴的率领下,武昌保卫战进行了四十余天,内地十八省中十六省相继独立,虽然山西、陕西、甘肃后来被清军夺回,但革命军有了半壁江山,孙文被迎回中国,就任临时大总统。
本来想做皇帝梦的袁世凯听到这消息之后大怒,这皇帝做不了了,那就做大总统了,虽然坐着硌屁股。
“那年冬天,就是当下这个时节,冷风一个劲的往人骨头缝里钻,天上还下着大雪,说起来就要过年了,可满城没有一点的喜庆的意思,还透着一个字凄凉,断头台就立在广场中间,铡刀的刀刃上,还结着血红的冰溜子,皇帝路易十六被绑着过来了。
可怜啊,穿了一身单衣,冻得全身发抖。
满城的百姓,都拖家带口的来看热闹。
时辰一到,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把皇帝的头往铡刀下面一摁,冰渣子沾了一脸。
就听着,咔嚓一声。
”袁世凯就这样像说书一下,一步步的把隆裕太后逼的喊出那一声“退位!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此结束。
袁世凯摄取革命果实,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但共和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挽救中国当下时局,但也让日后帝国主义的力量有了打击。
# 附:国民党建立的一些重大节点1912年:建立1913年:被袁世凯强制解散1919年: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国共合作1925年:孙中山去世,国民党建立广州国民政府1926年:迁都至武汉1927年:以汪精卫为首的左派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开始争权,国共合作破碎1928年:北伐成功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国民党内部分裂1931年:国共在赣南进行战争1935年:第五次“围剿”之后,共产党被迫长征至陕北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1938年:迁都重庆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为国民政府1945年:抗战胜利,汪伪国民政府解散1948年:国民政府改为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任大总统1949年:败退至台湾2、《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2011)暂无评分2011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 韩三平 黄建新 / 刘烨 冯远征1911年,沪军都督陈其美护送孙文先生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袁世凯逼退清廷,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与此同时,在湖南服役半年没打过仗的毛泽东退伍。
1913年,在上海的国民党代总理宋教仁遇刺,引发二次革命。
1915年,袁世凯签订从《二十一条》中筛选出的《民四条约》,在日本的支持下称帝,建立中华帝国。
1916年,蔡锷和黄兴在孙中山的支持下在云南起义,发动护国运动,率护国军直冲北京,袁世凯退位,不久后病逝。
1917年,徐州军阀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率五千辫子军入京,拥立溥仪为帝,段祺瑞联合驻扎在天津郊马厂的李长泰、保定的曹锟、廊坊的冯玉祥组成讨逆军消灭张勋。
建立民国才六年,就出了两个皇帝,这叫革命吗?
北京大学的陈独秀、李大钊深知大义,决定学习苏俄的十月革命,主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中国发生了由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也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经过学生游行和中方强烈的态度,协约国决定将山东半岛归还中国。
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一个共和,但无法挽救中国当时的社会。
1921年,中国派出代表去莫斯科共产国际开会,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
各方代表在上海开会,毛泽东也成为了湖南代表。
由于有特务跟踪共产国际派来的马林同志,上海的开会地被发现,陈独秀决定撤到嘉兴的渔船上建立共产党,马林因太抢眼而回了苏联,陈公博竟因为隔壁有对情侣殉情自杀吓破了胆,回了广州。
1921年6月末,共产党正式建立,定7月1日为建党节。
# 附:中国共产党重大节点1921年:建立,以陈独秀为总书记1924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年:四一二事变,大量共产党人被杀,共产党发动八一南昌起义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赣南发动土地革命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开始撤退到陕北,称“长征”1937年:七七事变,与国民党合作抗日1945年:抗战胜利,与国民党签订《双十条约》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条约》,国共反目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后历史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节点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3、《建军大业》
建军大业 (2017)暂无评分2017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 刘伟强 / 刘烨 朱亚文1927年,蒋中正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事变,没收工人纠察队枪支,肆无忌惮的杀害共产党员,引起了在武汉一方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的注意。
与其同时,在北京闹游行的李大钊也被张作霖杀害。
形式逐渐对共产党不利,一些老顽固派执着于汪精卫政府(武汉国民政府)的帮助。
周恩来仰慕毛泽东在中国对于农民的重视要高于工人的言论。
决定和毛泽东一起建立一支共产党的队伍。
在说服贺龙后,叶挺、贺龙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军到了南昌与周恩来、朱德等人会合。
与此同时,汪精卫政府发动七一五事变,也开始杀害共产党人,宁、汉的国民政府开始合并。
经过高层会议,决定在八月一日在南昌进行起义:全体队员以脖子上系红巾、腕上带白帕为标志,口号保卫河山;叶挺部队先占领守卫少的火车站,断敌军后路;朱德请南昌大大小小的军官赴宴,以此减少敌人领导能力;贺龙部队进攻藩台衙门的第五军;叶挺占领火车站后,再率军进攻城楼。
由于内部有间谍,起义计划和标志被泄露,但国军无心作战,让第五军很难召集。
占领火车站后,周恩来三枪为号,贺龙、叶挺部队相继出击,朱德在宴会上也把所有军官都抓住了。
义军很快打到了城楼,第五军也正好召集起来了,国军用机枪扫射义军,义军用炸弹将机枪炸毁,进了城门,但很快又遇到了第二波机枪和敌军伪装的义军,还好粟裕问了口号,才识别真假。
南昌起义结束,义军成功控制了南昌,再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日。
随后,义军撤出南昌城,争取到广州的海岸接收共产国际的援助,但在三河坝遇到国军的强烈反击,两万人的部队被打成八千人。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也发动了起义,还提出不能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帽徽作战,将军名改成中国工农革命军,全体拆掉帽子上的国民党徽章。
毛泽东等人有领导了秋收起义,遭失败,撤往井冈山当“山大王”。
朱德军虽然遭到潮汕、三河坝起义的失败,但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合后,势力大增,为后来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奠定基础。
再经过1927年–1937年,1945年—1949年的革命中,新中国才能成立,我们在过着好日子时,也不要忘记革命先辈的辛苦和牺牲。
# 附:中国军队(不计清朝以前)重大节点1895年:奕䜣、荣禄等大臣联名上书,请求建立新式军队1900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清朝灭亡,全国军队进行改编1916年: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相继独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训练北伐军,准备北伐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将北伐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1927年:周恩来等人发动八一南昌起义,后来的新中国将此日定为建军节1927年:毛泽东建立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北伐之后的国民革命军被改编1931年:中国工农革命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红军主力长征,撤至陕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红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编第四军抗日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军队合并成东北野战军、中华人民解放军等军队1948年:全部军队合并为中华人民解放军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2017年:建军九十周年4、《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 (2009)暂无评分2009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 韩三平 黄建新 / 唐国强 张国立1945年10月10日,抗日战争结束两个月后,毛泽东与蒋中正在重庆见面,签订《双十条约》,共产党军开始撤往东北。
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开始对关内的解放区进攻,共军大多撤往陕北和东北,毛泽东先在哈尔滨设政府,随后南下。
至1948年攻下整个东北、河南、大半个河北、半个山东。
与此同时,蒋中正在南京当上了大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蒋介石开始对毛泽东进行轰炸,但被毛泽东躲过。
在1947年,傅作义曾向美国记者发誓:如果自己兵败,就给毛泽东牵马。
1949年,保定、山东半岛的国军向南撤,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大总统,开始向毛泽东谈判。
1月15日,天津失守,1月21日合肥失守。
傅作义在民国政府的强烈命令和自身安危下,决定向解放军投降。
1931年,傅作义率北平的军队,投降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让开国大典可以毫无阻拦的执行。
1949年9月末,北京(已经改名)、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江西、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这是按现在的区划,以前的行政区划怎么样就不管了)已经被解放,解放军获得了半壁江山。
经过投票,国旗、国歌都确认了。
10月1日,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而在北京的傅作义也后毛主席开了句玩笑话:“我曾经说过,兵败之日要为您牵马,今天我给您开门。
”在台北的蒋介石仍妄想想挽回形势,让广州方面派飞机轰炸北京,但油量不够要在韩国附近加油再回去。
美国拒绝了,众叛亲离的蒋介石决定放弃轰炸计划,开国大典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自1921年建党到1927年革命,到1935年长征,再到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到1945年发动解放战争,再到1949年建国。
28年革命,终于成立了一个新中国。
#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节点1949年:建立,毛泽东为总书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文化大革命1976年:毛泽东去世1981年:女排三连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看到有短評如下:『一部由当年公开对媒体说中国人就是需要被管的戏子来投资导演和演绎的电影,是对当年的革命人士对民主的莫大讽刺』個人觀點…其實這話相當偏激成龍的某些言論,有過耳聞,我的反應是一笑置之;他一個演員(有人稱之為:戲子),人品高低能如何?
鄙視也好仰視也罷,我覺得都很可笑——我只當他是這環境的一個自然存在而已,其他何必多言。
電影的價值不在由誰拍,由誰來演,而在於誰來看,以及對其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才是衡量電影價值的標準。
若將文化劣根性歸結於對某個體人品的質疑,其實是乏智而無責任意識的表現政治鬥爭並非都是醜陋的——真正能稱為「革命」的鬥爭,倒可以算作是「神聖」了;多半,很多爲了利益集團的爭執,最後都演繹為「黨同伐異」,其實所謂「黨同伐異」才是假名為「革命鬥爭」的最醜陋一面。
所謂「革命」,不是革異己的命。
革命的最初目的是爲了民生平等自由,其必備的精神素養是:爲大局犧牲小我,讓其他人過的更好的奉獻精神。
而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什麽呢?
一向是『愛自己勝過愛周圍的人』,『愛周圍的親人勝過愛關係不密切的人』,『愛同鄉勝過愛異客』,『愛中國人勝過愛外國人』……這些看起來都十分符合『倫常』,再合理不過了然而,這看似天然而合理的邏輯下,其實掩蓋了一種與『自由平等』完全背離的精神——將自私視為理所應當,仿佛自私是『天賦人權』一樣。
人當然有「自私」的權利,但超越了一個限度的話,天知道會發生什麽情況——『遠疏近親』的本質,是極度畏懼私利被侵犯的防衛態,是爲維護私利的最省事最保守的思維模型。
當一個人帶了這份心,還自稱是一個革命者,你會相信他是一個革命者么?
也許表面上會很像——比如戊戌變法時期的袁世凱,也是有過意氣風發的表演——但袁世凱畢竟是袁世凱(這裡所提到的「袁世凱」並非指袁世凱其人,而是指代了以如上天然的『倫常』為基準的牟私利者),他們眼中的革命,無非是「利用」政治鬥爭,實現集權,黨同伐異消除異己——其實,在天朝,袁世凱才是最多的,也是最吃香的『一百年前,这群优雅高贵的年轻人,他们过着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好日子,有知书达理的美女老婆。
然而,他们卻愿意冒血肉横飞之险,慷慨赴死,目的只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文忠先生说,鄙俗如现在的我们,真正有这样前辈吗?
我们的血管里,真正还流着这样悲壮凛然的血液吗?
』不是革異己的命,那是革自己的命嗎?
也不是。
革命不是要幹掉誰活著的權利,不是以頭破血流為目的,更不為爭個你死我活。
Evolution是進化,加了一個R變為Revolution就是革命革命的真諦就是:循序漸進,革新命運袁世凱們是不會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無私』的人。
我也不信——因為這個世界也的確真的沒有絕對『無私』的人。
所謂『大公無私』,應說成『大公有私』。
『私』代表個體利益的同時,也代表著個體意志——為公之心,同樣也是個人意志的體現——說『無私』只是道德層面的褒揚,卻不是客觀理性的評價。
每一個為天下人謀永福,不惜犧牲小我的人,也都是血肉之軀,也都是有著個人意志兒女情長的普通人。
只不過,他們沒有將意志中的『有私』局限於倫常範圍內的『一己之私』,而是以包藏人性情懷和博愛大公為個人意志的一部份,并將『大公有私』的『私』的優先級設置在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的種種『私』之先,這從倫常的角度看來,或許是極端『迂』『傻』,但在『大公有私』的人看來,一切都值得——堅定信念,只爲實現心底的夢想,爲了信仰,爲了改變命運什麽時候開始重新定位價值觀,建立信仰,停止窩裡鬥,重塑中華誠信度,為共同利益積極合作共贏,人們才不會被表面上的虛假繁榮所蒙蔽,我們共同的家園才會真的富強起來,我們才會真的改變民族命運,『革命』才會真的綻放真諦,變得有意義辛亥革命給人最多的思考,正應是這些吧
影片能够较为深刻地还原出辛亥革命前后的那段历史,部分情节是在学校课本上学不到或者是直接一笔带过的。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尽管依旧没能改变中国的两半社会性质,却极大改变了社会面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诞生出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未来的革命事业继续向前蓬勃发展,直至最终成功。
影片中部分演员都演出了当年历史人物心怀国家,欲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但总体上演员们的表现似乎都略显平庸,缺乏亮点。
影片的开头,是女英雄秋瑾英勇就义的场景,望着道路两旁前来观看行刑的老百姓,秋瑾淡然微笑。
手拿自己两个孩子的照片,秋瑾说,她是为了所有的孩子。
孩子…… 影片中,孙中山先生亦唤他作“孩子”。
他说,这个孩子,就快当父亲了。
可是,那一天,永远等不到了…… 那一群孩子,他们个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他们在海边狂欢的镜头,让人觉得生命这般美好,这般令人留恋和向往。
他们何尝没有生存的权利,但他们选择革命,就是选择了舞蹈着奔赴死亡。
谁人不想安逸快乐地生活、谁人不愿与妻子儿女共享天伦、谁会选择在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慷慨赴死?
当李冰冰饰演的徐宗汉从那一群年轻人的衣物中发现一封封绝命书的时候,她哭了。
这一群孩子,在生命之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写下这些句子,是什么样的心情?
他们那么清楚地知道,自己此行,便是诀别。
那些年轻的心,面对死亡,不害怕么?
战场上的林觉民,一袭白衣,恰似一朵盛开的山茶花。
这是林觉民的饰演者胡歌对角色的诠释,在我看来,也是最好的诠释。
山茶花,“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
”导演有意安排胡歌身着白衣参加起义,为的是表现一种诗意,美好的生命在革命事业中牺牲的凄美。
起义的枪声一响,白衣顷刻间染成了血色,这一朵山茶花,终究是要向着它的仰望,壮丽地凋亡。
被捕受审的林觉民,应该是胡歌的主要戏份,那一段慷慨陈词,振聋发聩。
面对敌人,不是仇恨,而是戏谑的眼神。
一身是血,满目皆伤的林觉民,原本是被押坐在椅子上的,可是面对腐朽的清廷官员,他竭力起身,用最挺拔的身姿,回应对方。
“张鸣岐,你为什么躲在暗处,你怕什么?
” “你怕我的年轻,我选择了死,可是我依然年轻。
你虽然苟活,可是你已经老了。
” 镜头中出现的林觉民的脚,带着脚镣,却用尽全力地踮着,鲜红的血液滴落在地板上,令人心酸。
林觉民的义正言辞,让张鸣岐无话可说:“怎么变成了你审我?
” “因为你对我无从审起!
” 林觉民是有才华的,面对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没有人忍心将他置于死地,抹杀这样的生命。
可是他说,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
他相信他所相信的,为了他的信任、信念、信仰,他毅然走向死亡,生命虽是归于虚无,精神却获得了重生。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只此一句,掷地有声!
年仅24岁的林觉民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相信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相信自己以及其他义士的血能唤醒麻木的中国民众,相信终有一天,民主共和之风会吹遍整个神州大地,所有的中国人不再遭受奴役和屈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胡歌的角色虽小,戏份虽少,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他用发自肺腑的动容与崇敬、用情真意切的表演方式诠释了“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林觉民。
硝烟中的山茶花,其形虽已凋零,其意却依旧与世长存,流芳百世!
首先允许我吐槽,在看《辛亥革命》之前,我连续看的是《全球热恋》和《大武生》,我忍住没快进,然后看的《辛》,于是眉头舒展,开怀一下,难得的较为成功的历史题材影片关于历史题材的影片,尤其是与近代历史相关的,都容易成为被吐槽的重点,而吐槽的文章也常常会被和谐,而导演张黎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历史题材的审慎与严谨先介绍张黎,这个名字肯定陌生,但是跟他有关的片子绝对不陌生:《天下无贼》《一声叹息》《大腕》《离开雷锋的日子》等等,他是这些片子的摄影师,作为摄影师他是成功的,而跟张艺谋一样,由摄影师转成导演也是成功的:《明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走向共和》中国拍有关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导演很多,很多都是史盲,当然有的不仅仅是导演的责任,张黎首先肯定是懂历史的,最起码的,不是影视人物刻画时对白直呼其名我知道这个导演是因为《明朝1566》,在我看来,那是中国历史的第三转折点,第一次是秦始皇修了长城,断绝了华夏民族开拓疆土的意识,第二次是蒙古人建元,断了中华文化,第三次是1566,中华民族正式走向衰败,而之后的满清入关、鸦片战争,都只是前面三者的积累《明朝1566》和《走向共和》我都只看了大部分,那时是高中,没时间看,后面准备把没看完的补上,记得看《走向共和》时,人们看到国父,都是叫逸仙,顿时感觉就是档次不一样,什么叫文化,什么叫历史,张口的一个称呼,举手的侧腰,李鸿章在日本遇袭的摇摇欲坠都是稍带讲一下《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片子真正让我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中国编剧奇才江奇涛,一个是张黎《辛亥革命》选取的时间很巧妙,主要笔墨都在1911年——1912年之间,跟“双业”的叙述模式差不多,都是类似于幻灯片似的推进模式,也许是为了在这种常见的历史题材电影的模式,开头讲了秋瑾,然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再逐步向下,时间压缩,这样重要事件可以重点笔墨先谈演员吧刚开始,总导演一看是成龙,丫的吓我一跳,然后发现后面大量笔墨给了黄兴,在历史上,国父一度是和黄克强并称的“孙黄”,给黄兴笔墨也避免了国父一家独大的窘境,毕竟国父的确是孙大炮;但是,关于成龙给这个演员的刻画,说实话,这不是功夫片,在船舱救国父那段始终让人想起警察故事,黄兴以前是文人出身,而后从戎,是否功夫了得我不得而知,当然,成龙的版本肯定比洪班长的要好两个女人的抢镜:李冰冰和陈冲是这个片子当中着墨较多的女性,自然在男人戏中会抢镜不少,李冰冰的演技不消多说,个人始终觉得戏路比范冰冰要宽多了;关于陈冲刻画的隆裕太后,必然会被与范冰冰版的比较,其实一看就知高下,当然,我不知道隆裕太后这个历史人物到底是怎样的性格或者功过,《末代皇帝》、《建党伟业》等片子的着墨分量也不足以佐证这样的人物应该如何去演,但不将其演成慈禧就是一个胜利,陈冲的妇道人家版有其优势,毕竟伴着江河日下的大清帝国,不会又是一个孝庄皇后国父:中山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历史人物,不过,他毕竟还是孙大炮,片中较有深意的点了一次孙大炮,而纵观全片,其实国父担此名姓也算合理,当然,这不能抹杀国父的功绩,本朝开国之君号称枪杆子里出政权,据我所悉他老人家自己一生也没打过枪,听闻其少年时在湖南当过民兵一类,也未曾端过枪把,革命有时还真的是信仰,有时这个信仰与枪杆无关;马少骅和赵文瑄都是国父专业户,我妈每次看到赵文瑄都要强调其两件事,一个是至今未婚,一个是赵的哥哥是著名整容医生。
《走向共和》是马少骅主演,这里是赵文瑄,马少骅最像,赵文瑄最雅,若以革命领导者之大气,个人觉得马少骅含而外露为佳,若以革命领导者之鞠躬尽瘁赵文瑄内外合力为佳最后谈孙淳:让我记住孙淳这个名字的,是因为《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的瞿恩,孙淳演的入木三分,无论瞿恩这个人物是否映照瞿秋白,能在国共两党都有地位的烈士形象,个人觉得就是这个样子,谈他演的袁世凯;《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辛亥革命》,孙淳分别出演了两次袁世凯与瞿恩,袁世凯的历史形象或者对这个人的评价,逐渐从过去的一边倒,开始趋于挖掘历史人物的正面形象;很多人都演过袁世凯,最近的自然是周润发,除去台词不说,周润发版的袁世凯,霸气匪气具备,可能是比较符合历史上的袁世凯形象,作为军阀头子,手握重兵,谁都不放在眼里,梁冠华也演过,我没看过,但是单纯走形象看,梁冠华版更具备一个复杂历史人物的奸猾;至于孙淳版,由于是第二次出演,更加得心应手一点,至于关于历史人物的还原,我想,如果见过袁世凯的人或者熟知袁世凯的人,看了以后肯定会说不像,甚至这种二次创作加入了过多的戏谑成分,而没见过袁世凯的人,更愿意相信,这就是真实的一代枭雄:袁世凯首先是军阀,阴谋家,投机家,他背叛过光绪,背叛过宣统,背叛过国民政府,其次他还是一个军阀,军阀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既得利益不能失去,能得利益必须得到,狡诈还得顾全脸面,所以袁世凯养了一堆文人;孙淳刻画时,没有着力过多,将人物有些小众化,背影的滑翔无论是导演安排还是自己设计,也许历史就是这一个背影,没人可以完全还原有几个细节首先是《与妻书》等到最后也没等到有人朗诵一段,或者插入一些字幕,估计是想让观众自己搜着看一下,记得高中时学国父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时,在参考书中读了完整的《与妻书》,现代的青年的确应该都读一下,最起码有个政治思想,当然这种政治思想与党国政治无关,改变国家的中坚力量应该是学生,应该是青年,现代青年中的政治犬儒主义坑害其实不止是个人胡歌的林觉民着墨挺多的这个片子不知是否有完整版或者导演剪辑版,因为片尾看到好多名人,可是回想起来好像真的大多数就一闪而过总说一下历史题材的影片和英雄主义的片子不太一样,《勇敢的心》《爱国者》这类片子也插入幻灯片的拍摄模式,也是历史题材,但根本上还是西方式的英雄主义影片;而纵观近几年的中国历史题材影片,免不了大制作下味同嚼蜡的观影感受,《辛亥革命》没能幸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片子,没办法走出这个圈子,所以电影的态度与角度就很重要打仗时抱着马克沁机枪往前冲,这个的确有悖于常理,那时的马克沁机枪一般都是用车子推或者四个人抬,有如黄花岗那段,黄兴等革命战士到了武汉却能抱着往前冲,这样的设置的确牵强,不过比常见的歪把子当M16用有诚意多了,后面那段一泡黄尿浇机枪也属于史实;抱着马克沁跑可以当做艺术创作的必要夸张,用一泡黄尿展现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真实则可以夸赞一下诚意与牛逼对于华语电影我一直还是抱持宽容与支持的态度,原因以前说过了,对于这样一部在片尾没加上1921年,并且富有诚意的影片,我觉得还是要给的90分以上的,毕竟,中国会拍电影的人不多
不知张黎导演在创作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想必炒自己的冷饭总会有些许的厌烦吧。
《走向共和》,世人评价甚高。
观众有一种很暧昧的心态,觉得被禁过的东西一定是好的。
可仔细想想,那么长的一个跨度,那样一个乱世,是何等的复杂!
一部电视剧怎么可能说得到位?
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无论什么题材,全景式的展现终归是浮光掠影的,要想出优秀作品,必须从细处切入。
窃以为《走向共和》对慈禧、李鸿章的矫枉过正、对孙中山的小丑化处理是最大的败笔。
但不可否认,张黎是一位优秀的职业导演。
如果碰上一个质量一般的剧本,那拍出来也就是部一般的电视剧,比如《锦衣卫》。
但如果是一个质量上乘的剧本,到了他的手上基本就是精品。
所以,他拍出过迄今为止中国最优秀的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最优秀,没有之一!
那是因为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刘和平的剧本。
那就是一部不贪大的作品,它通过一条极其单一的线索——“改稻为桑”,折射出明王朝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直抵历史的本质。
摄影师出生的张黎对影像的要求极高,以至于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所有镜头竟然都是由定焦镜头拍摄!
很多人说他的电视剧拍得像电影,他自己对此说法嗤之以鼻。
他认为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很多人刻意降低对电视剧画面的要求,以至于拍出的东西只能叫做“非电视剧”。
回过头来说《辛亥革命》,张黎的第一部电影。
刚才说过,这种往大里走、想全景式展现的东西不能对它提过高要求。
结合张黎的特点,这次的剧本是由主旋律专业户王兴东、陈宝光操刀,所以整个看下来也洋溢着一股“主旋律感”。
当然,由于张黎对影像的高强度控制,这种感觉已经收敛了很多,不至于像李前宽夫妇、翟俊杰老人家的电影那么拿腔拿调。
最不满的是影片的配音,简直叫人不能忍受。
成龙说不好普通话找个人配音也就罢了,连魏宗万这样的老戏骨还需要别人来配吗?
还有赵文瑄、李冰冰,声音好像都不是自己的。
配音得对上口型啊,黄兴的口型基本对不上。
为大明星配音至少得和本人的音质接近,可给成龙配音的音质相差十万八千里!
配音指导是干什么吃的!
在专业界和观众都越来越注重声音效果的今天,这部电影简直倒行逆施,回归TVB水准了!
孙中山还是有些模式化,但至少比《走向共和》里的小丑化要让人舒服。
他的配音是赵立新,也不太合适。
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基本是个鸡肋,这大概与成龙扮演黄兴不无关系。
孙淳基本是复制《走向共和》中的状态,轻车熟路,但把袁世凯的城府事故过于外化了,显得油滑、卡通。
陈冲又将自己的神经质特质带入了角色,这种《太阳照常升起》、《24城记》已经演绎过的状态用到隆裕太后的身上倒也算贴切。
姜武演得不错!
林觉民被张鸣歧审问的那场戏,胡歌的台词也太对不起观众了!
广州起义那场戏,拍得好。
但后面这样的亮点越来越少。
这也是由题材注定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后面又没有一个大事件来作结,所以它不可能有一个戏剧上的高潮。
于是后半段成了史实的铺陈,中规中矩。
总体来讲,爱好民国史的观众,去电影院看看,还是值得的。
孙淳版的袁世凯又一次义无反顾的抢了戏,这也难怪,从《走向共和》开始,袁大头就是这么霸气——虽然《辛亥革命》的导演名单里还有成龙大哥的名号,但明眼人都一望而知:《辛亥革命》还是带着导演张黎浓郁的个人风格(大哥可能主要担负了动作导演和营销宣传的重任),所以,电影《辛亥革命》基本还是电视剧《走向共和》的路数。
《辛亥革命》不好拍,坊间往往会将之与《建国大业》相提并论,与后者比起来,前者的艺术创作空间可能会大些,但普通观众对这段历史显然没有对后者那么熟悉,《建国大业》里在出场人物旁边打上名字,观众就了然于胸,但对《辛亥革命》而言,恐怕过场人物的处理是个大问题。
总的来看,影片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孙中山和黄兴为最主要的人物线索串联起全片,革命者为一方,清廷为另一方,其间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在张黎独特的抒情化历史表达中,全片虽秉承全明星路线,节奏倒也错落有致。
从几部类似的影片看来,《建国大业》较好的保留了多线索叙事中的故事主干,《建党伟业》明显的呈现出如其主创所言的“三段论”结构,《辛亥革命》则分为四个大的段落,闪回加顺叙,演讲辅战争,把一桩复杂的历史纠结还原在了大银幕上。
西文语境中的“革命”,汉娜·阿伦特考证其在现代政治中有开辟新纪元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源自《周易》的“革命”一词则经由日本的二传负载上了历史进步论的内涵,不过历史中的“革命”事件往往带有追认的成分:譬如作为现代革命始祖的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作为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后世的宣传所致。
同样,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并不像以前许多人所误解的那样,是完全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一手策划、执行的,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就带有极大的历史偶然性。
影片中对武昌起义就是一笔代过,重点在于,当武昌新军推倒了清王朝的第一张骨牌时,这场多米诺的大戏是如何演变成革命的燎原烈火而延续下去的——如果说,武昌的第一枪是偶然的,清王朝的覆灭则是必然的。
影片的最后部分成为了袁世凯的权谋大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眼睁睁的落入了袁世凯的手里。
国父不贪恋权力的高风亮节固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袁世凯的出现实则也不纯是机缘巧合。
当天翻地覆的大革命结束后,往往会有一位威权“僭主”出来收拾烂摊子,譬如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譬如二月革命、X月革命后的X宁-斯XX——从这个意义上讲,清廷覆完是必然的,袁氏当国也是必然的。
(刊载于《中国银幕》2011年10月号)
很难做到不去拿《风声》和《十月革命》来和《辛亥革命》作比较,这几部都是透过大银幕看的,所以没有外在原因对其震撼感差异有所影响。
回来看豆瓣评分没有很高,身边的朋友也觉得没有受触动的点。
但是从还原历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做到极致也只能是这样,因为历史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存在,不是为了感动一百年后的我们而存在的,没有跌宕起伏兜兜转转是常态。
如果是为了迎合广大群众而让这段历史变得矫情,说不定会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叫骂声……《十月革命》这出戏,如果说更胜一筹的话,应该是赢在这段历史没有辛亥革命来得普罗大众却又很贴近群众,陈可辛酝酿了十年的这一小撮历史,浓缩成电影能不出彩吗?
《辛亥革命》剪辑得很好,但还是难免让人感到仓促。
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看起来没有轻重之分,成龙的戏份太多,打斗得太港式武打片了,加感情戏也是毫无必要的,要加的话也应该是赵文瑄加吧。
林觉民的部分刚刚好,不矫情,就是没有与妻书的独白。
看来《风声》里面周迅的那段独白是难以超越的。
最喜欢孙淳演的袁世凯,气场强大,老谋深算却也还不失天真,和我心目中的袁世凯极为接近。
总而言之,这出戏作为历史教育片的话,还是值得推荐的。
如果你看得时候恍神了以为突然切片儿了,请不要惊慌。
本片的特色就是各种风格不断切换而又神奇的合为一体,大概除了两大导演,各路出钱出权的神仙都有了一点话语权的缘故,不失为民主和妥协的神作。
穿越偶像林觉民,每次出场就是穿的倍儿潮的MV特写镜头;莲花姐出场就是为了和龙哥谈一场恋爱;黄兴的造型多简单啊照着品客薯片那样贴两撇小胡子都不行吗龙哥,每次我看见他都得想一秒这哥们儿是谁来着。。。
槽点太多不一一吐了,总之看了本片最后浮雕定调子的那一段神来之笔你会对本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有所理解和领悟。
本片揉合了爱情,动作,西部,清宫,枪战,偶像,MTV,党史等种种元素,总有一款元素是你喜欢的哦亲。
亮点也是有的,赵文瑄的台词,老万的演技,各路酱油腕儿的豪华阵容,决定了它虽然不伦不类但也不至于落到垫底儿的地步。
听话听音,透过剪接看内涵,乃是本片之精华所在。
当年对寇世勋和王姬印象深刻。
山西话的一问一答。杀猪做的一堆烂饭。双胞胎姐妹同侍一人。。。好在没有各种剧情闪回。悬疑味儿其实挺淡23
还是老剧好看
寇老师饰演的狄仁杰和蔼可亲。王姬的武则天雍容华贵。黄海冰的陶甘面如冠玉忠心耿耿。
小时候看过,记得剧情挺不错的!回顾了几集,发现寇世勋老师的狄仁杰和王姬老师的武则天演的是真好!
童年回忆~~
剧里狄夫人萌萌的,但是奇怪的是狄武cp竟然也带感。然而也是狄武的带感带来了滚滚天雷。王姬武则天别有一番风味。
当初冲着黄海冰看的。黄海蓉演的东方雨。悲剧啊。
这里面的武则天好蠢
喜欢前半段的风催边关
准确的说,这部剧看到了10集。可以说简直烂的不行了。我本来我根本就不想给到两颗星。因为我觉得这部剧的质量最多给一颗星。我这里边的演员,其实我觉得都是一些熟面孔,我觉得应该是都算一些老演员,怎么演技这么浮夸这么夸张,这么难看。乔泰马荣应该是荷兰作家高罗佩笔下的狄仁杰里的人物。所以说这个东西对我来说还是有一点新鲜感的。然后武则天和那个姓张的看起来就很扯。这东西有点太不严谨了,而且它里面涉及到的台词也比较浮夸。难道唐代就要说结婚之类的这种现代性词语了吗?而且剧情过于邋遢一眼基本上就能看清了凶手是谁,但是还要兜了一大圈子,而且打斗实在是太扯了。而且那帮群演都在嘻嘻哈哈,感觉不太好而且那些刀剑的这些道具来说,也没有给到一个好的视觉感觉,或者说一个厉害的视觉冲击。
已阅
王姬演技很好,方琼真的演的太夸张了
武三思、太平公主、太子韦后、武则天,四方势力的政治角逐,让狄仁杰破案破了个寂寞。诚如狄老西所说,这是这辈子他办的最糟糕的案子。表面看是武三思和太平公主的争斗,实则是太子妃和武则天的暗自较劲。最没想到的是武则天自己设计谋杀自己想嫁祸太子,这老娘们真够损的!不愧是狠心掐死自己亲生孩子上位的毒辣老女人!
早期不错的狄仁杰作品,里面女性角色颜值都不错。这个狄仁杰没有后面的那么神,更接近普通人一面。表面上柔弱的武则天,实际却是深谋远虑
别的不说 就说片中王姬饰演的武则天对外国时臣的那种怂样 打一星都多 有负星我都得打 你古装剧怎么瞎拍胡写都可以 就一点 别唐突祖宗 武则天不是慈禧 武周更不是清末
我还真看过
片头尾曲蛮喜欢的
看过
1.7.2分。2.寇世勋的狄仁杰和蔼可亲,王姬的武则天雍容华贵。3.这才是第一部啊,怎么就把皇位传与太子,皇位归于李氏家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