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13年1月3日)有关亲情的日本影片总能被呈现得真挚感人、细腻绵长,在不知不觉间,如润物无声般的碰触、打动、抚慰、疏导观众的心,并由此反思起自身所遭遇的各种烦心琐事。
这部根据著名作家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我的母亲(わが母の记)》(分“花下”、“月光”、“雪面”三部)改编的影片,可谓原田真人导演最好的作品,当然井上靖先生美好的文字基础为该片提供了太多可以盘究研磨深入的空间,并使得片中的很多对白及独白都准确洗练,且特别有韵味,在动人心弦的同时,又仿佛在提点生与死的感悟,配合悦目怡人的自然风光,叫人欲罢不能。
影片的结构平整,叙事舒缓,插叙错落有致,细节巧致温暖,情绪和情感的铺垫、收放、拿捏都恰到好处,而主要演员的表演更是为影片锦上添花,古稀之年的树木希林演技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表现出的老母亲的日渐衰老糊涂忘事、对陈年旧事的耿耿于怀,都本白自然,毫无表演痕迹,甚至在海边看到潮涌到脚下的海水时,那老小孩般胆怯好奇的神情,也都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
而她与役所广司所再现的母子间的对手戏,更是呈现得细腻平实,耐人追寻,在表现出母子间那份特殊的疏离又羁绊的情感的同时,还很好地诠释了各自的脾性。
有些年少时的痛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的,它往往会如老树的虬根般盘亘交错、纠葛深入到伤痛的最深处。
曾经母亲于无奈之下将长子交付他人抚养所造成的离殇和隔阂,是日后十几年间的相处都补偿不了的。
这是长子的痛,一个孩子对被抛弃的敏感可以绵延一辈子,片中已身为著名作家的长子对幼时的这个伤痛始终无从排解、难以释怀。
这更是母亲的痛,也是她的心结,以至于年老的她在糊涂痴呆病症的折磨下,即便已经不认得最亲的人,依旧念念不忘地要去寻找儿子,当年没能带那个孩子一起走的遗憾,折磨了母亲的心,一辈子。
该片的泪点颇多,却不着力于煽情,只用看似琐碎的细节来表述,片中最温情而难言的一幕当属发生在后院午后的闲聊时刻,当痴呆的母亲平静地念出儿子早已忘记的年少时写的诗时,很多观众的泪水便喷涌而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所有的感情便倾注在这句重复诵读着的“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上。
虽说最终儿子的释然或许只能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现实中多的是终结一生也无法解开的心结和不可消弭的一辈子的痛,但影片那属于亲情的温暖人心的一面,似乎真的能洗涤当代人繁忙而干涸的内心,哪怕片刻也好。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3229364_d.html
小津安二郎曾经将日本家庭电影拍到极致,但对家庭关系的讨论始终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题材,经久不衰。
这部根据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正如巴赫的音乐那般触及我们的心灵。
小津能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也很说明日本人以家庭为价值中心的常态,这也解释了片中原型井上靖这个经常把家人写进小说的专业作家,其严肃文学作品何以畅销到能养活一大家人。
这位信奉“有奉献才有爱,有爱才有奉献”的硬派家长伊上洪作,上要处理和老年痴呆日益严重的母亲的关系,下要处理和三个不断成长的女儿的关系。
故事跨度从1959年到1973年底,传统的桑子顺利结婚生子,柔弱的纪子从指责父亲反对她看伯格曼名片《处女泉》开始反抗父权,居然也勇敢走出家庭,去了夏威夷留学,而从小就叛逆的小女儿琴子(宫崎葵饰),反倒是最懂事最了解父亲和奶奶的人。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父亲对家人的付出是为了赎罪,因为把家人写入小说犯了七宗罪里的偷窃罪、骄傲罪;她也酒后吐真言,说父亲对奶奶的怨恨是他写小说的原动力——观众看不到他的小说,但是他的学生兼司机濑川说过一段分析:老师写的爱情,是无意间的心灵交错,阴差阳错,擦肩而过,想要细水长流,在肉体上确认了爱时,恋爱就终止了。
没错,这正是母亲对他的“抛弃”导致的爱情审美观。
洪作5岁那年,被母亲“抛弃”在汤之岛,跟随母亲她祖父的小妾生活到8岁,而两个妹妹却跟随大家庭去了中国台湾。
他从不避讳自己对母亲的怨恨,而母亲,即使老年痴呆,选择性记忆严重,都会一直纠结此事,因而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甚至不断提及“弃母”。
但儿子与母亲之间,没有抛弃。
影片几处伏笔,提及母亲在默念一首小诗,直到母亲已不认得儿子的时候,眼中含泪地当面背诵她珍藏一辈子的儿子在童年时写给她的那首小诗——母子情绪冲突达到一个小高潮。
直到洪作妻子告诉他真相:为了延续血脉,母亲被迫将长子留在家乡,而不告诉他真相,也是为了他能拥有持续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哪怕是仇恨自己——洪作与险些走失的母亲在海边重聚,驮起母亲的他,终于与她和解。
如海般深沉的母爱,溢出海、天、人构成的大画,主旋律音乐配器极简,巴赫的韵味,不煽情胜煽情。
此片有丰富的日本风俗礼仪展示,而伊豆等地美丽的乡土风光、男女交往风气在时光中的演变也很有看头。
细腻精致、令人感动、毫无废笔的诚意电影。
亮点:琴子对濑川表白,让他选择要她父亲还是她,这场戏干净,纯粹,决绝,令人意犹未尽;交代剧情的细节很丰富,比如仅“蜗牛的濑川”这个小称谓,便泄露出洪作发脾气后也为女儿弥补了过错;色彩和谐,音乐绝美。
你还可以看:小津安二郎的家庭电影本文发表于《环球荧幕》12月号。
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重看。
我今天本来非常饿,一边吃饭一边看。
突然老年痴呆的母亲开始念儿子童年写的诗:“あめがやんだ。
”然后闪过一瞬间孩子的镜头,节奏切中要害我感到自己浑身汗毛立起来,完全丧失了食欲。
---雨がやんだ。
校庭にはたくさんの水溜まりができている。
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喜望峰、遊動円木の影。
だけど、僕の一番好きなのは地球のどこにもない小さな新しい海峡。
お母さんと渡る海峡。
故事是一个日本幸福家庭背后的真相:儿子是个畅销书作家,他坚信曾经抛弃自己是母亲不可原谅的罪责,直到三个女儿逐渐长大,老年痴呆的母亲逐渐失去记忆,他意识到母亲成为他距离死亡的最后一道隔板,对母亲的敌意和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了他始终无力摆脱的负担。
作家可以把自己身边的人写进小说,不管他们愿不愿意,他其实利用了作家身份扩大了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权力,他以奉献的名义号令全家人为了他一个人的书忙得不可开交,他也可以拒绝身边人的微弱建议,他又像一个君主轻巧地答应别人一直不敢提出的请求。
作家的身份掩盖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付出的耐心和理解。
同样作家身份也让他将母亲视为敌人,并且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母亲因为老年痴呆,逐渐丧失记忆,而作为儿子的他,记住了童年的遗弃,父亲临死前的握手,他其实是靠着这些记忆的养分成为了一个作家。
女儿琴子喜欢摄影,细微的体察让她发现了更多家庭的事实,她挑战父亲霸道的爱,她喜欢的男生给父亲当司机,在他快要忘掉自己的文学梦想时,她提醒他,让他勇敢追求自我价值,她让父亲反观自己作为一个儿子的记忆和作为一个父亲的失去。
而和解,来自于他们共同的长辈——奶奶。
老年痴呆夺去了她的痛苦记忆,也让她像个小孩子需要一直有人陪护,但大家都忘了,她是个母亲。
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写的诗。
当作家生起篝火,在海滩等着女儿和母亲前来,我想这部电影就像那堆火,温暖每一个还有机会理解母亲的人。
附上片中一首美丽的诗:雨停了 校园里出现了很多水塘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喜望峰,浪桥的影子可是,我最喜欢的是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峡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
20230503私人电影院观影之《记我的母亲》这是我今年到电影院观看的第53部电影,也是在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106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630部电影。
今晚这部日本亲情电影吸引了七男两女共九位影迷观赏。
这是根据作家井上靖的回忆录改编的电影,作家五岁时被母亲留在日本,母亲则带着两个女儿去台湾陪驻扎在宝岛台湾的日本少校老公去了。
所以作家一直很记恨他妈,后来他母亲老年痴呆了,作家慢慢发现其实他母亲一直很爱他,他选择了和解。
作家的5岁到13岁这8年实际上是一个“仓库阿姨”带大的,孩子其实很简单,谁把他带大就跟谁亲。
尽管扮演他母亲的树木希林演技很棒,演活了一个老年痴呆的老太婆,尤其是她趴在背她的儿子背上那个姿势和神态简直是毫无表演痕迹,但是从剧情来看,又不是很让人信服,片中老年痴呆的老母亲还能背诵作家儿子的诗作,这点打动了作家,但我认为这个情节可能只是作家自己编造的。
而且这首诗也写的很烂。
女星宫崎葵戏份很重,不过我实在get不到她的颜,太一般了,搞不懂这为啥她曾经在日本红透半边天。
总之,这部电影想强行煽情,却没感动到我。
精彩台词:你去过的地方都可以画成地图了。
有爱才会有牺牲,有牺牲才会有爱。
《处女泉》?
你们居然去看色情电影?
你那时等于是抛弃了我。
要是你上了天堂,有人抱怨你没回包怎么办?
5岁开始跟曾祖父的情妇(小妾)生活了8年?
不过我还是没有原谅妈妈哦,她把我一个人丢在了汤之岛。
佣人说话怎么大声?
戴绅士帽的都是间谍!
美国派来的间谍。
留学三年换了三个男朋友。
豆瓣评分8.7分,我给7.0分。
《我的母亲手记》以一种舒缓的语调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心存芥蒂的伊上洪作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最终与母亲和解,叛逆的琴子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理解父亲。
影片的开始便是洪作父亲的去世,洪作最初拒绝承认自己与父亲的相似,然而后来还是承认自己与父亲越来越相像,意识到自己开始变老,甚至是感受到了死神可能就在不远处。
洪作写作时的一段话让我想起了《百年孤独》中的一段话: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
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现在这层帘子对洪作而言已经掀开了一半。
“被抛弃”这件事对洪作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笔下的爱情总是擦肩而过阴差阳错,当肉体结合时爱情就消失了;他对待女儿们总是管束颇多,像是在弥补自己与母亲分离的遗憾在后代身上的弥补;当要寻找奶奶而不能陪女儿去夏威夷时会叮嘱道“纪子,我不是丢下你哦,我以后会开飞机去找你的”......奶奶对“仓库阿姨”怀有敌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洪作与自己的疏离是“仓库阿姨”导致的,是她改变了洪作,使得他不再与自己亲近。
她也明白洪作对那件事情耿耿于怀,然而她却始终没有向洪作解释当初将他留在汤之岛背后的原因。
或许是觉得“即使被儿子记恨也不要紧,他可以因此写出精彩的小说,成为因果优秀的作家。
”
尽管后来洪作好几次想与奶奶谈起这件事情,但是患病的奶奶已经忘记了过去的许多事情,谈话往往无法继续。
知道后来妻子提起,洪作才明白母亲其实始终都以自己的方式沉默地爱着他。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部分是奶奶念诗的那一段,就连洪作自己也不记不起儿时的诗里面写了什么,可是早已忘记了丈夫、女儿、弟弟的奶奶却还是能够清楚深情的念出那首诗,双手颤巍巍的打开早已泛黄的纸张,谁也不知道这张纸被她多少次在无人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抚摸。
奶奶会在夜里开着手电筒到处走,还会想要去曾经洪作呆过的海边,即使忘记所有,也还是记得要找到你;即使大海很可怕,但是在你背上我仍旧无比安心。
“今晚的钟声格外响”我总觉得这是一种母子连心的预兆,总是听一些人说到有一天会突然心里特别难受,后来才发现母亲永远离开了自己。
不敢接电话的洪作也是一样,从这个晚上开始,他再也没有母亲了,他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也被彻底揭开。
父母在,人生尚有归途;父母去,人生只剩远方。
电影中曾提到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借贷关系,借贷清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结束了,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羁绊是不可能消失的,不会因清零消失,也不会随死亡离去。
影片中还有一个部分对我的感触比较大,从最初不让纪子看《处女之泉》到后来纪子一提便答应让她去夏威夷,洪作开始变得柔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能够感受到父母不再是从前强硬的样子,他们开始对我妥协,有时候甚至有点小心翼翼。
洪作家里开始变得安静,他渐渐不再需要关门写作。
等今年弟弟高考完也离家上大学,爸爸妈妈也不会再抱怨总是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但是也会很寂寞吧。
《记我的母亲》满溢着浓厚的日本传统美意识,同时也是一部自传印记鲜明的改编电影。
我没有读过井上靖的原作,因而无从得知原田真人在剧本改编阶段做了何种处理。
从全片来看,结构规整,从一场父亲的葬礼到一场母亲的葬礼(当然,繁简有别),在两场告别仪式之间的十年,主人公洪作(役所广司)与母亲八重(树木希林)及女儿们的情感徐徐流转,宛如片中伊豆和沼津的乡下风景一般,潺潺的流水,枫叶落到青石上,宁静自然,没有丝毫造作,见了表演的功力。
伊上洪作一直无法摆脱因母亲将少年的自己留在日本,带着两个妹妹去了父亲的服役地台湾而对母亲产生的恨意,他和两个妹妹开场的对话即流露出这种情感,在最需要母爱的时候,他缺失了母爱。
即使母亲在老年痴呆症的作用下渐渐丧失记忆,洪作也不忘旁敲侧击,提醒她关于弃子的人生情节。
当年的两地相隔正像如今的东京世田谷和静冈汤岛,洪作和母亲之间,一直间隔着这段难以跨越的距离。
这段距离是私密的海峡,是母子分别时各站一侧屋檐下暴雨滂沱的小路。
一个在用笔写下家庭生活点滴,另一个却在老去中渐渐选择了遗忘,儿子和母亲在这里,如一对相错而过的情人。
令人不禁感怀,人生,有什么值得铭记,剩下的不过是吉光片羽。
可是这吉光片羽,能成为活下去的理由。
洪作对母亲的释怀有两场戏。
一场,母亲在混乱的记忆中竟背诵出洪作年少时坐在浪桥上写下的诗,那是洪作自己重游故地时也不曾记得起来的。
看着母亲掏出随身携带的那张被珍贵保存的诗页,他再也按捺不住了。
这个场景,役所广司演出了一个持家男人对悲伤的宣泄方式,感人肺腑。
另一场,送女儿去夏威夷念书,登船前,妻子平淡地告诉洪作当年母亲为什么单独留下他,没有一同带去台湾的原因,洪作心中无法抹去的创伤终于得以抚慰,眼里噙着泪水。
原来记忆的丧失并不可怕,那些珍贵的东西,是不会轻易被岁月泯灭的。
当八重搭上卡车只身前往洪作少年游玩的海边,洪作在那背起母亲时,再坚强的观众也很难不泪崩了。
影片由小津安二郎的遗风,母亲的进京令人联想起《东京物语》里那位逝去前的母亲,妹妹桑子在老家搜寻贵重物品的情景则像是导演对杉村春子的一种戏仿。
虽说有小津遗风,但并不仅仅是松竹大船时期温和的家庭剧风格,更多地有来自后期一部翻拍的彩色片《浮草》的影响。
很明显,开场的雨中戏和《浮草》里的中村雁治郎与京町子隔雨相斗得场景如出一辙。
《浮草》是小津安二郎的作品里少有的具有强烈内心冲突的一部电影。
儿子对父亲的怀恨,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与失望,纠葛与释然,都与《记我的母亲》有些许相似,后者反而更温情些。
八重不停念叨着弃母山的故事,是对曾经独自留下儿子在日本的愧疚,也是对自己成为子女负担的自知不不自觉的自责。
在遥远的过去,生存艰难的年代,母亲老后,会由儿子背进深山,在那自生自灭。
一路上,母亲随手摘下枯枝扔到地上,儿子问做什么,母亲说怕我儿回家迷了路,儿子泪下,转身把母亲背了回去。
在母亲心中,子女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文化基因吧。
这不是一个刻意煽情赚取人眼泪的电影,只是淡淡的讲述母亲与儿子,父亲与女儿,奶奶与孙女的感情交织的平凡小事,有关生命的成长和消逝。
很多细节和情绪都仿佛似曾相识,患了老年痴呆症的爷爷一直到去世都没有认出爸爸,我知道,这也是爸爸埋藏在心底不轻易示人的遗憾往事。
此片对我还有特殊的警示作用,为人女,为人妻,到现在为人母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任何借口去偷懒或逃避。
与时间里不灭的亲情击掌相笑 影片讲述了因身患痴呆症而逐渐丧失对儿子的记忆、但却一直挂念着儿子的母亲与虽从小没有在母亲身边长大,但在长大后却要重拾母子情的儿子之间的感人故事。
儿子误解母亲,以为母亲是故意抛弃他,把他留在汤之岛和祖父的小妾在一起生活,而母亲为了“让家里留个后”,忍受着思子之痛,几十年里,也不做解释,因为对母亲的怨恨是儿子一直以来的写作动力。
当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作出一系列糊涂却又令人心疼的举动,当儿子渐渐体会到老去的滋味,当儿时的记忆渐渐涌上心头,渐渐冰雪都消融…… 第一次和解。
母子的相处模式似乎很令人费解,儿子从不掩饰自己对母亲的怨恨,但是明面上对母亲很是温柔,正处少女时期的琴子却误打误撞猜透了爸爸的心思——是为了赎罪,弥补把奶奶写进书里所犯下的原罪。
面对糊涂、做事荒诞,甚至有点蛮不讲理的母亲,但是童年那一段在仓库里孤独成长的艰难岁月,在洪作的心里遗留了许多怨念,但是,当母亲渐渐老去,记不清自己已经重复多次说过的“你父亲说,讣告写简单点就好”,记不清儿子洪作的模样,把他当成美国弟弟,甚至忘记了曾经“丢弃”过儿子洪作时,当母亲在古老的寺庙对着儿子胸前自己曾经留给孩子的护身符久久沉思时,当老年痴呆的母亲手里不停摩挲着写着儿子的诗的泛黄了的纸张,嘴里嘟哝着儿子都记不清的小诗“雨停了,校园里积了几洼水,太平洋,地中海,还有日本海,好望角,还有我坐的那个秋千,它们都那么美好,但我最喜欢那个世界上不存在的小小海峡,我和母亲要跨越那海峡才能重聚。
”,“家里最坚强”的洪作却突然孩子般的哭了起来,这是母亲和儿子的第一次和解,几十年的隔阂慢慢被孩子般的母亲一点点消磨……第二次和解。
处于二次童年的母亲总是作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执拗的要来司仪簿;行动都不算方便,还总在夜里连着两三次起身拿着手电筒转遍每个房间;儿子洪作去送女儿去往夏威夷,而母亲却独自跌跌撞撞前往海滩寻找洪作…其实,母亲只是想在自己去世之前填补所有的“借贷关系”,保持平衡;母亲即使行动不便也要寻找自己的孩子洪作,这样才能安然入睡;即使患老年痴呆,不清楚去往海滩的路,仍记得儿子幼时喜欢的海滩,即使怕海也要去寻找那可以弥合母子隔阂的小小海湾……当洪作在去往夏威夷的甲板上得知母亲当年是为了“留后”才“抛弃”了洪作,当天空微亮,海水湛蓝,篝火忽闪,正值中年的儿子背着年迈的母亲在海边玩耍,洪作心里的怨气渐渐弥散…… 《我的母亲手记》细腻、事无巨细的记录下了与母亲十多年间的故事,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糊涂、孩子气,就像我们的母亲,她们不完美,但却总在主观上做着对我们好的事情,希望我们生活得好,儿子洪作事业有成,虽然心中对母亲有怨言,但始终对母亲很好,就像现在的我们,也许心中对小时候的事情“怀恨在心”,但已经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会再跟父母置气,当我们渐渐长大,体验到生存的压力、生活的不易,也许小时候的隔阂也会慢慢消失…时光荏苒,世间万物皆会消散,唯有时间里不灭的亲情,待我们回首,她仍在灯火阑珊处对我们莞尔一笑……
节奏缓慢如溪水潺潺,故事也在这光与影的交错中展开。
«钟声在晚上时要响亮很多», 爸爸说。
我有两种解读:他更加意识到了时间飞逝,母亲时日不多; 与童年的和解,与母亲的和解,与自己的和解,让他内心找到平静。
我感觉自己也正经历男主角的,心路历程。
情感有点寡薄我,不知道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情,再加上和父母的相处方式本比较疏远,内心深处,总是有一潭深水。
深水里,有自我的反省,有扭捏的不善表达,有距离的客观,有时间飞逝的现实......羡慕那些可以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年轻人。
羡慕那些和父母相处轻松的年轻人。
羡慕那些可以和父母无所不谈的年轻人。
但,这都不是我。
琐碎不会消失在生活里,生活只会消失在琐碎里。
临近30,也有了这个年龄阶段的自我反思。
时间的齿轮⚙️越转越快,把我抛在后面,我追赶着时间,好像永远也追不上,也追不上父母年老的速度。
«在母亲最后几年,若能为母亲找到归宿那作为子女的也没有错了»,原台词大意如此。
我也希望能为父母找到内心的归宿吧。
但是,我好像给他们打电话都需要鼓起勇气。
自己太怯弱了吧......敢于跨出那一步。
自己尽力去做点什么,父母应该都会高兴。
#日本影展CGV影城
略显温吞的叙事,取景地则是很豪华。女儿琴子对父亲的直截了当的抗拒,让家庭支柱的男主角既无可奈何又矛盾充斥,亦如母亲对于他的感情一样,在隔膜中体会到亲密!
于母亲尚在之时解开一生的心结,家中摆满借以安身立命的书籍,身边围绕一群乖巧的女儿,这就是所谓天伦之乐吧
永远也不要和母亲有隔阂
特意放了一包纸巾的,可硬是没把眼泪催下来。波澜不惊的故事,没有刻意的煽情,淡淡的却温暖释然;细节处让人备感真实,多少情景每日都身边在上演。一句话:没有老年痴呆,只是他们都变成了小孩。
一开始,父亲病重母亲已年迈。儿子已过不惑,事业有成。讲母亲的电影每次都可以感动人,珠玉在前这次依然可以让人感动到泪奔。每家都有鲜活的生活,不变的是其中浓浓的深情,主讲人儿子也好,女儿也好,大多娓娓道来,而母亲的形象随着她身体的佝偻意识的模糊变得越来越高大和温暖。
幼儿时予他哺乳,少年时予他关爱,成年后被其误解,老年时成为他的写作素材。母亲之于老登,无外乎如此
对这样拥有优渥生活的家族难以产生共鸣……我只是很想念沼津的海。
故事铺垫部分有点长,絮絮叨叨着实沉闷,直到最后的悬念大白介怀释然。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面对不认识儿子不停的寻找念叨着思念、噩耗的预感,处理的都还不错,虽然这种亲情稍显生硬,卡车的剧情稍显做作,配上音乐还是挺感动人的。。宫崎葵装嫩真是一把好手啊,完全看不出年龄惹。。
看见别人写井上靖很贴切:“主人公有奇特的与亲人疏离的倾向和对一切都毫不在意的可恶本性”。他并不是赤子之心,也不是一心温柔,只是在不在意与疏离的过程里恰巧撞上了隧道尽头的光明。母亲用最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的方法表达了只有母亲才能做得到的事,只有母亲才会在意才会珍惜的事。
一口气,提不上来,咽不下去,卡着难受。叙事慢吧,都是时间跨度的问题。
電影沒什麼,但獻給世界上所有母親。
长
疯了 这节奏……开始还好,看到40分钟开始看不下去 感觉无穷无尽
如此调调放日本当然是不胜枚举,似曾相识也是自然。不过虽然十片如一部,但这一部胜十片,就成杰作。
实力派温情剧,尚可
没有刻意煽情,却被深深打动。
康桑太肤浅了,纸看到了20二十世纪下半页时装展 Main model: aoi san。 sakka桑你爸爸不会说:放心吧老太婆,这海淹不死咱息子的!
其实父亲过世拍得要好过母亲,油灯吹灭一念闪过,下一镜便是父亲的葬礼。反倒母亲部分因为情感郁结了太多,一个响过平日的钟摆还不够,还要加上见到幻像,再是两场电话,一股脑全泄了出来,变成了明确的逻辑影像。
桃姐被比下去了,这片要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