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和老妈一起看了央六的电影《看车人的七月》。
剧情并不复杂:家庭离异的看车人杜红军,想与美丽的花店店主小宋结婚。
家具也买了,照片也照了,欢天喜地时,迎头一棒:小宋前夫刘三(这厮贵姓犯笨笨名讳,sigh,下文简称前夫)从监狱里出来了,反悔了当初的离婚协议。
于是,老范的悲惨生活开始了:抢妻、抄家、砸车,眼瞅着辛辛苦苦挣下的微薄家业就要被恶霸式的“前夫”折腾得难以为继了,在炎热漫长的7月里,痛苦与希望交织,爱与恨碰撞。
老实人杜红军(想想看,范伟叔叔演的,能不老实么)受尽窝囊气,终于在儿子的十六岁生日那天抄起了板砖,一口恶气出过,自己也进了监狱。
(剧情简介部分内容摘自世纪环球在线网,呵呵) 以前曾听说中国解放后就没有了真正的悲剧,近几年看过的几部电影,《卡拉是条狗》和《看车人的七月》似乎有些颠覆这想法。
不过笨笨静心想想,《看车人的七月》和自《安提戈涅》流传下来的“造化弄人”型悲剧还是有所不同,如果说悲剧体现了弱小的个人惨遭强大的命运作弄,那么看车人的悲剧则自始至终与自己的行为有关,多少有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意味。
看车人老杜身处的胡同,应该算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有着与社会主义法制并不尽相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法律以及与之搭配的警察、监狱都是“陌生人社会”的产物。
由于两种社会有着不同的规矩、不同的行事方式,加之我国正处于转型的过程中,因此两种社会之间的冲突屡见不鲜,如秋菊的故事。
但是,秋菊的困惑是由于她顽固地坚持熟人社会中的行事准则,无意之中引入了“陌生人社会”的介入,因此造成了规则的冲突,而老杜的悲剧则是由于他同时触犯了两个社会中的行事准则,因此先后遭到了来自两个社会的报复——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无意的,也是无辜的。
首先,从熟人社会的角度看,老杜千不该万不该和小宋结婚。
且不说小宋和前夫的婚没有离利索,就算离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烂,老杜也无法在熟人社会的语境中洗清自己——为啥小宋急着离婚?
老杜如何举证证明小宋离婚在前,自己介入在后?
瓜田李下,谁能说得清?
而从其后的剧情发展看,熟人社会的潜规则无疑对双方都起着制约作用,老杜在交往中一直处于低人一头的地位,“前夫”从监狱出来也不断地找他的麻烦——无论是之前的“剁手威胁”还是嗣后的多次暴力攻击,直到车场破坏,都可视作来自“熟人社会”的对破坏潜规则行为的制裁。
然而,熟人社会的潜规则并不是法治社会的行事依据,老妈观影期间就不断困惑:“他为什么不报警呢?
”诚然,“前夫”的报复措施已经涉嫌违法,至少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可以受到强制机关制裁的。
但是,老实人老杜没有报警,也许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他一直对于在“熟人社会”的框架内解决问题抱有幻想;另一方面,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考虑,强制机关的制裁终究威力有限,制裁解除后,问题还是要回到熟人社会的框架内解决,届时如果矛盾激化,发生了严重后果,公力救济终究只能带来“迟来的正义”,无法挽回已有的损失。
那么,即使是这效力有限的“公力救济”,在电影中也并没能对作恶多端的“前夫”加以制裁,唯一的作用也许就是剧终将老杜绳之以法。
老实人不得好报固然令人扼腕,但是应该看到,这个下场完全是由于老杜自己侵犯了“陌生人社会”的刑法规则所造成的,与他在熟人社会中的表现并无关系。
侵犯熟人社会的规则,使老杜日日面临着暴力攻击和武力威胁,侵犯陌生人社会的规则,使老杜最终遭到了国家暴力机关的惩罚。
然而,我们仍然认为老杜是个“可怜人”,是个“老实人倒霉”的典型,究其原因,与剧作者、导演在电影中的叙事方法不无关系。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整个故事,感情指向也许不尽相同。
试想,如果我们改用熟人社会的语境,讨论两个概念:赌博,离婚。
“前夫”因为赌博而锒铛入狱,这是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细节。
与强奸、杀人不同,单纯的赌博大概算是刑法上的“法定犯”而非“自然犯”——换个时空条件(比如在拉斯韦加斯或者澳门特区),也许这种行为就不会构成犯罪。
在“前夫”自己的心中,同时也许在许多人的心中,过度赌博只是一种贪玩和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与沉溺网吧、迷恋足球并无太大差异,而与杀人放火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而离婚的最主要要件,在胡同里的人看来也许更多是“分居”——也就是不再发生“民事儿行为”,而非那一纸有红头有大印的文件。
在这种前提下,离婚协议的效力在“前夫”获释回家后变得十分模糊,与此对应,老杜的行为自然在熟人社会中变得有些千夫所指名不正言不顺。
当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导演对此的解读是:小宋和一个罪犯离婚了,正要和老杜结婚,“前夫”(前罪犯?
)因此不断地骚扰两人的幸福生活——这是一种十分“陌生人社会”、十分法治的解读。
然而在熟人社会,这个故事的解读也许就是:一个不幸的男人因为贪玩被警方抓走,老杜则趁机“撬”了人家的老婆,出狱之后,生米已成熟饭——难道他还不该打击报复一下吗?
的确,笨笨这样说话十分强词夺理,一点也不“北大法律人”,然而,难道剧中的老杜心里不存着一丝这样的想法吗?
不然,为什么他每次面对“前夫”的时候都多少有些理不直气不壮呢?
说到此处,忽然想起了前几年的一部贺岁片《没完没了》。
片中葛优为了报复拖欠自己工资的老板,想尽了各种歪点子,极尽表见代理之能事,但是当老板的女朋友要他“扮演”新男友以报复老板时,葛优干脆地拒绝了:“现在我是向他讨债,我占理,这要我撬了他的女朋友,他以后还不兹见我兹抽我呀。
”(注:“兹…兹…”句式是北京土话,意为“一…就…”) ——所谓小人物的智慧,不过是牢牢地遵循“熟人社会”的行事规则。
所谓法律人的智慧,不过是在“熟人社会”中占尽便宜再“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先侵犯熟人社会的规则而饱受欺辱,被逼急了再侵犯陌生人社会的规则而受尽制裁,老杜的不智,由此可见一斑了。
1 我的童年也是90年代。
上下学的自行车,打卤面,大杂院,炎热的夏天,午后的阳光透过梧桐树的枝叶洒下来,满头大汗得生活着。
看着这个年代印记的电影,勾起回忆,亲情也是温暖的,大家都热热闹闹的过着朴素的日子。
没有宝马奔驰,没有多大的贫富差距,没有抑郁症,也不会堵车。
2 老杜是个老实人,给流氓刘三欺负了五回,抢家居,打老婆,打儿子,剁手,砸车。
老杜寻思报仇,拍他五搬砖,还提前打了120。
三搬砖就躺下不动弹了。
老杜说自己不想把命搭进去,还想看着儿子长大成人,剩下两搬砖就算了。
老杜受人欺负的时候是烂泥扶不上墙,最后报仇算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树活一张皮,人争一口气。
3 要我说,这个阿姨还果断点离婚。
老杜早点把狠劲儿拿出来。
对付屡教不改的流氓,流氓是什么,就是反革命,无所不用其极。
这事儿也能用毛泽东思想,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同时还要有自己的武装,这是必须的。
也就是自己的团队。
砸车的棍子不是留下了,报警啊,指纹没有吗?
许多事情可以有更高明的处理方式,你期望老杜一个看车人能有什么高水平?
归根结底,一个人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境界,面对敌人的压迫,歼灭敌人的同时保存好自己,这才叫做本事。
因为他凶,就怕了就忍了,只能去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压迫。
面对阶级敌人,必须毫不妥协的斗争。
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必须勇敢面对挑战。
方法总比困难多,斗争的态度一定要坚决。
毛泽东指导八路军,面对来势汹汹的强敌,避其锋芒,诱敌深入抗日根据地,依靠群众,找准围剿部队中最弱的一股力量,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人少枪少打不过没关系,奇袭战术打伏击行不行,打几枪就跑。
敌人被骚扰的疲劳,躲进附近的县城据点,围点打援,切断武器弹药和粮食输送,逼敌人出来,再歼灭他。
看完毛选的八路军指导战略以后,再次用新的眼光看待平型关大捷。
明摆着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正面战场就是打不过人家日本人。
那就游击战运动战,还打不过,打你的运输部队行不行?
平型关就是打的运输部队。
日本短期灭亡不了中国,早晚就被中国拖死。
别说日本还侵略东南亚,跟美国开战,就是日本举国之力单打中国,他还是要输。
东部平原地带是可以被飞机坦克大炮征服的,但是中西部的山区,这些军事力量就没作用了。
山区打不下来,就会配合平原地区的敌占区游击队不断骚扰蚕食。
美国越战搞失败,也是这个原因。
美军战斗力比日军更强,还是搞不定越南共产党。
战争除了军事科技之外,民众的支持也很重要,当然啦,还有正确的指挥。
一个儿子十六岁的生日蛋糕,摔碎了老杜的懦弱,也摔醒了老杜沉积已久的悲愤。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好,小人物容易满足,小人物需要的只是简单,温馨的生活。
虽然不富裕,虽然有时候会显得很懦弱,但是,小人物能让人感觉到生活。
我们都不愿意去做小人物,可是,如果没有了小人物,哪里还能有生活的感动呢?小人物的勇敢,是无穷的。
他们的爆发,是堪比他们的懦弱的,小人物有良心,没有哪个人会在袭击敌人之前提前拨打急救电话,也没有哪个人会因为发泄之后的快感而淡定,继而自首。
小人物的生活有苦,也更加的拥有幸福。
因为他们善良,因为他们有良心,也因为他们重感情,所以,这些品质注定他们是小人物。
正是如此,才映射出了他们辛酸的伟大。
小人物想要的从来都不多,他们没有野心,可是,生活却连这一丁点的奢望都不能赐予他们。
老杜是伟大的。
一个光辉的小人物,一个善良、重感情的男人,一个好父亲。
我挺恨这导演的,当所有苦难在一个人身上集中体现时,这种悲惨便被无限的放大了。
然而生活,不就是把这些苦难零星的展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么?范伟不愧是内地影帝,每一次的小人物,都让人记忆深刻,感慨良多。
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
有时候,拥有的东西越多,内心的恐惧越大。
所以现代人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毛病,有的很可笑,有的很矫情。
幸好大部分人还会反刍式地自省。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一度加入了一个豆瓣小组:“想起往事一阵恶心”。
哈哈。
《看车人的七月》,朋友的推荐语是:有点堵,我却从结尾看出了一点颇为积极的东西,一种同《活着》一样,面对生命的态度。
笑得很苦涩,但希望是有的。
这部电影成本不高,不搞噱头,说的故事也很琐碎:七月白花花的太阳底下,一个有点窝囊的看车人怎样面对生活的层层施压。
说到这里,我想起杀人者杨佳,从读到的报道中,始终生活在底层的他也是在一根根稻草的逼迫下,走上了不归路。
看车人的生活真是窘迫,老婆早年离婚,正在青春期的儿子老是和生活拧巴着,好容易在一个女人那里寻找一点温情,却又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子不公平,好人往往活得左支右绌。
而小人物的脆弱性,又往往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愈演愈烈,最终达到难以收拾的境地。
励志电影的套路是,人物从难以想象的绝境中,以常人难以达到的坚韧程度,回答生活的种种挑战,最终海阔天空,一往无前。
不过就生活来说,往往这是不大会出现的结局。
因为普通如你我,脆弱如你我,学不来那种百折不回的超人。
平常人需要懂得一个重要的生活原理,那就是,概率这种事儿对我们是很管用的。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如果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会倒霉,那我们十之八九也会一样一样地倒霉,并且,面对倒霉,我们会绝望,会哭泣,会失措,会彷徨。
生活总是在绵密地挤压,并不会为任何人放轻力度。
所以这部电影和励志片差得有点远,但它挺像励志片的前半段:这倒霉孩子啊。
如何去收尾,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的问题。
如何去排遣那些无可回避的难题?
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答案,似乎太轻浮了,导演的聪明之处就在这里,那把剑到底落不落下去,由你自己去猜想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善良和自持,是可以支撑乃至挽救一个人的。
正如我刚注意到的一句广告词:只要你正直、善良、脚踏实地。
看车人的生活和你我一样,有高潮,有低谷。
随着时间的流逝,希望在漫漫增长。
儿子懂事了,善良,努力,年轻,这可不就是希望吗?
小鸡变成小鸭,小鸭变成小鹅,小鹅长大了,换成小羊和小牛……我觉得《看车人的七月》真是一部很温情的电影,它不动声色地关照着卑微但绝不卑贱的生命。
其实,许多人最承受不了的,是从高空蓦然落下的失重感和哪怕稍稍想象一下的恐惧感,而并不是下落后的状态本身。
正如看车人,在被逼到无处可退的时候,反而能够在谷底,寻到一点安身立命之地。
神经不要那么脆弱嘛,有个朋友说得好啊: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
不明白为何几乎所有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影片,都要选择以夏天为背景.是不是因为夏天更能表现汗流浃背的艰辛,而大雪纷飞的戏往往让人误以为回到万恶的旧社会?总之,在我看过<卡拉是条狗>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底层小市民题材影片之后,感觉还是<看车人的七月>的导演最残忍,想尽各种办法折磨杜红军,到最后还非要把他逼上绝路.当看到几十块钱买来的蛋糕被碰到地上,估计所有观众都和我一样抓狂:"这日子没法过了!"此类影片的第二个共同点是,都给主人公安排了一个儿子,而且这些儿子都比较叛逆,到最后都在亲情的"感化"下变得温顺而懂事.说到这儿又想起<十七岁的单车>里那个偷父亲钱买二手自行车的小健,不知道经过一番生活的磨砺,他是否也变得不再叛逆.
很遗憾没有早点看到这部影片,我这人看电影很简单,能打动我的,我觉得它就是部好电影,这部电影打动我的不是故事,而是范伟的演技,太真实了,真实到我眼泪汪汪。
想起多年前初中那会跟我爸因为学习、打架的事吵架,我爸骂我,后来又平静下来不说话,在这部影片中我真真切切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我父亲。
小人物电影很好,因为我们都能看到我们自己不是吗。
范伟刷新了我对他的认知,影帝!
范老师的电影一部赛一部的精彩。
金鸡百花把奖给了扮演流氓刘三的赵君,范老师直接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拿了最佳男演员回来。
相比较4年后的耳朵大有福,我更喜欢这个看车人老杜。
他让我看到了一个老实人真正做人的底气和尊严。
特喜欢老杜在号子里和女人的那段对话,“其实我也不是完全冲动,这事儿我还是有点计划的。
这王八蛋出来之后,抢家具,剁我手,打你打小宇,砸汽车,前前后后欺负了我5回,我就想我拍他5板砖。
没想到这王八蛋三砖下去就那孙子样儿了。
我不想把自己弄一死罪,我要想有朝一日出来,看我儿子长大成人什么样呢。
有时候,我也挺机灵的。
”如果被欺负急了的老杜下狠手把流氓混子给弄死了,这就单纯是一法治进行时的恶性案件重演。
解气就解气在唯唯诺诺知法懂法不惹事的老实人老杜用自己的方式,教训了恶人,还自己和亲人一个平安和消停并且不后悔,这是一个高大闪光的好父亲能给儿子做出的最好的榜样——不惹事,但出了事也不怕事。
多欣慰看到儿子最后终于懂了,并且那么爱爸爸。
范伟的表演已经独树一帜地镌刻着范式的印记,但每一个角色,都能更深地挖掘内心深处的善意和潜能而呈现不同的光辉,是的,是最好最强的人性光辉,照耀我们贫穷自卑的黑暗人生,激励我们要活得更好。
无论生活多操蛋,也要好好的做碗面条,拍盘黄瓜。
http://t.cn/R0tTogL[/cp]
戏里杜红军朝刘三脑袋上拍砖的时候,真替他痛快,可算出了这口恶气。
可一个善人做恶事,招来的也只能是恶报。
这一下冲动的爆发很像是长久以来懦弱和卑微的报应。
杜红军好像在所有人面前都矮人一头,作为看车人时得装孙子,偏偏儿子就在身边直愣愣地看着;儿子面前也毫无做父亲的威严,即使威严起来也持续不了太久;刘三面前更不用提了,像个被人揉来揉去的面团。
好几次看起来要爆发,硬生生又用窝囊的理性给代替了。
可杜红军又能怎么办?
他有的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身份,一份看车人的工作,和一颗老实过日子的心。
那些破事远远超出他处理问题的范围和能力了。
小宇找刘三复仇未果后哭着跟小宋阿姨说:我爸都这样了还跟着您折腾,我家请不起您,我求求您,以后别来我们家成么?
儿子替老子跟老子的意中人求情,实在没辙了。
杜红军眼见这一切,心里头的无力感又重重的增加了一笔。
最终所有的情绪被儿子的生日蛋糕所引爆。
但就算愤怒到了顶点,他仍旧保留着身为老实人的克制,提前叫了救护车,他怕刘三死。
更怕自己死。
往好一点想,父亲难得的一次果敢彻底唤醒了儿子,在儿子心中,父亲的形象总算硬朗起来。
但杜红军很可能还会继续卑微地活下去,就像现实中,卑微的人无法反抗生活的权威一样。
《看车人的七月》 是部好电影,小人物的苦涩生活,影片题材普遍,但很尖锐。
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不都像杜宏军那样,唯唯诺诺,不敢惹事吗!
最终杜宏军的爆发以及最后监狱内解释为什么这样事,杜宏军没有后悔,没有忏悔,告诉所有人我没错!
就这点来看,这是无政府主义,以暴制暴!
潜台词很多!
安战军牛啊!
范伟用这个片子拿了一个多伦多电影节的影帝。
所以我想看看,不过很难把他的形象和影帝联系起来。
其实片子看起来没有我期待的好,自从他演了卖拐之后,他现在演的东西都走这种路线。
这个片子里也明显的看出李宝库和范德彪的影子。
小人物的故事,由喜到悲。
看演员范伟演的老杜,生动、灵活,圆溜溜的小眼睛射出点点生活希望。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市民,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向我们走来。
零几年的电影,仍旧保持着以前的生活气息,就如同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一般,在茶余饭后散发着滋味。
就是这样一个遵纪守法的老实人,却被一个地痞无赖逼到忍无可忍。
因为结识了宋阿姨,范伟扮演的老杜,他未曾想到她还未离婚,而且当下的丈夫还是一个刚出狱的流氓。
在随后的日子里,打宋阿姨、抢新家具、暴力威胁剁手、打他的儿子,让老杜在儿子生日蛋糕被撞碎后,彻底忍不下去。
手拿板砖悄悄走进那个无赖霸占的花店,几板砖落在无赖的头上,瞬间抽抽在地。
此时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响起,显得无比讽刺。
留下老杜大口喘着粗气。
老杜这个主角,刻画的十分入木。
他看似老实到看似有些窝囊,但实际却有着无数细节,在彰显他的坚强与人格魅力。
他有着一众热心的邻居、孝顺善良的儿子、真正爱他的宋阿姨,对待工作热有耐心,如果没有遇到那个无赖,他的日子热气腾腾,且充满着希望。
但最终,还是被愤怒的最后一根稻草给压倒,毕竟他也是人,在痛快地砸下那几板砖后,他想好了自己的后果,甚至在动手前给救护中心打了电话。
这份善良是他的人格终极魅力,也是他作为一个老实人无法“摆脱”的绳索。
有的网友说,当时没监控,为什么他还要自首。
作为同样保留善良的我,其实深有同感,因为善良,没办法像那些坏人一样,做到置身事外,抖着腿喝啤酒咂摸花生米,而是如同心魔般时刻折磨自己,这是一份自己对自己的无法自控的约束,此外,我也觉得这也是一个人真正能作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公民所基本具备的美德。
如同众人拾柴,有了更多的善良,才会有一个满是和平的世界。
北京夏天记忆,时过境迁只能在电影中找寻了。范伟是个好演员,特别是他演这样老实巴交市井小人物总感觉似曾相识就在身边一样。感叹十几年前国产电影能如此朴实无华讲述老百姓自己故事,这般深入民间的作品如今很少见了
国产电影中渐渐消失的题材,底层老百姓的生活遇到个烂人,遇到点烂事,就压得人喘不过气他们做错了什么吗?没有,只是倒霉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范伟真好。
其实可以更好一点的
范伟的电影就是这么小人物,憋屈,无奈,偶尔的挣扎反抗
既现实又无奈,好人总是没好报,规则都是用来对付老实人的...........老范演技是真好,很有代入感,好看
淡淡的忧愁在里面,越来越喜欢范伟了,对生活的无奈辛酸和一点点倔强。孩子演的也不错。平凡人的生活从来就是充满故事的。唯一的缺点是结尾有点模糊。
剧情有些简单,“看车人的七月”的感觉也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展现出来,有些遗憾。范伟的一切表现均在预期之中,反而是儿子的角色与表演令人意外惊艳,关于儿子骑着单车穿梭在北京城的所有段落,都被剪辑得行云流水。
结尾不太好,故事也一般,但范伟演得太好了
一般般
范伟演的是不错,只是情节太套路了。电影里有纯粹的坏人,性格也太单薄了~~
#七月 虽说是流水账、画质也渣,好在生活质感强,人味儿足,演员演技也好,没字幕也不影响,台词功底没话说。简单而又善良的年代,可惜善人总被恶人欺,好人没好报。
2022年看这片真的是太无语了,那个年代北京西单周边的市民处理事情真的是这样子的吗,没有法律吗?
从来没有给看完全片的电影这么低的评价,不过确实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泱泱天朝、天子脚下;法治社会、首善之区,竟纵容泼皮刘三横行无忌,实诚老杜无路可走,竟只能用动私刑的方式为民除害,完全是在污蔑我们的司法机关不作为嘛。另外,身为事件核心的小宋,先是阻止报警、姑息养奸在前,后又在监狱气定神闲地问老杜:你那时候为什么那么冲动?别说老杜,我的眼前都一万匹草泥马跑过了……这编剧写台词没过脑子吗?人家都冲冠一怒为红颜了,结果红颜还根本不领情,活该你跟这得了“后遗症”的人渣过一辈子……
这故事真没意思,主线也就是三角婚姻问题,没有深挖的东西就单纯讲故事,而且作为电影很不及格,没有用视听感受,表现人物性格,那我还看什么电影看小说不行么,或许是看惯了现代电影工业产出的千人一面。没有那种真的恨的牙痒痒的感觉,表现人物性格不到位
温情的小人物生活视角,剧情比较简单,叙事相对平庸,缺乏人物的厚度。当然,这事搁在哪个底层老实人身上那都是大事,这故事在立意上有一种良人“逼上梁山”的命运作弄感。远景长焦、长镜头有些亮点。尤其一说的是,范伟、吕中、陈小艺、赵君几个戏骨,本片的演绎很出色,可以说就是靠这几位演员撑起了这部电影。7.5
只能说演技都很好,把故事抬高了
高一语文老师放的 一副老子放部好片给你们这群兔崽子见识见识的样儿 老实说觉得不怎么样 看似很来源于生活 却其实很狗血
剧情漏洞
频繁使用黑场+降镜头转场,音乐糟糕,单个场景信息量极少,还以为是90年代初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