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感恩节,在这个时候或许你想感恩很多人!
感谢一直为你遮风挡雨的爸爸,感谢始终为你默默付出的妈妈,感谢体贴入怀的恋人,感谢老师给予的人生启迪,感谢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这个时刻,好像大家的心也变得柔软了呢!
正好最近天气冷了不少,今天的小铺就想给大家推荐一些适合全家收看的治愈系电影,暖暖身、暖暖心。
《永远的北极熊》
这部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展映的独立电影《永远的北极熊》,是由绿巨人的饰演者:马克·鲁法洛和《银河护卫队》的卡魔拉的饰演者:佐伊·索尔达娜,一起共同主演的温馨家庭喜剧片。
想象一下,那一刻,《复仇者联盟》的绿巨人和《银河护卫队》的卡魔拉相拥在一起,双双颤抖着,埋头哭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影片导演在自述中提到,她这一次将自己童年的经历搬上大荧幕,是想展现更真实生活情景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有关坚强的爱与艰难的抉择。
当一位家庭成员被精神疾病所困扰,对整个家庭生活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当生活中充满了感动与感伤,诙谐与尴尬,温情是她最想要表达的主题。
故事讲述了一个有躁郁症的父亲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尽力的付出,只为了维系一个家庭的完整,父亲对母亲的极力挽回,母亲对孩子良好教育和更好未来的执着,孩子们对父母的体谅包容。
这些现实生活中拼凑起来的细节,让整部电影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对于父女之间的情谊,更是给出了最动情的一面,争吵让谅解变得更有分量,分离让团聚变得更加珍贵。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与生俱来的,一家人的互助友爱真的很温暖人心。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要比我们想象的多。
这是一个不被人看好的学校,学生更是不被学校重视,后来来了这样一位老师马修,孩子们都不喜欢他,可是他却看得到孩子们的潜能,成立了一个音乐学习组,马修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让他们分别扮演音乐中的各种角色,调皮的孩子被驯服了,捣蛋的孩子走上了正道。
最后,马修离开了学校,可是他却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是马修带来了“阳光”,照亮了“塘底”。
也是马修,用音乐“照亮”了孩子们的内心。
如果之前的学校所处在寒冷的“冬季”,那么现在,他们闻到了“春天”的气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你的生命中是否有这样一位老师影响了你的一生呢,记得感恩吧!
《当幸福来敲门》
“当幸福来敲门”,一部电影的名字,干净而温暖。
因为生活的窘困,一个被妻子抛弃的青年男子,单身带着孩子,在美国喧嚣的天空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四处奔波。
推销医疗仪器,处处碰壁;被证券公司录用,但试用期没有薪水。
交不起房租,他无以为家;为了躲避各种罚单,只有带着儿子周转于廉价的旅店和教堂之间。
白天,他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努力用他的真诚和热情去打动他的上司和客户,到了夜晚,在孩子熟睡以后,泪水如江海奔涌,洗涤屈辱。
一个坚毅男人的泪水,是令人震惊的融化,一个原本阳光男人的泪水,是令人心碎的柔软。
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既简单又朴实的词语,那个捂热他心灵的词语,就是幸福。
后来,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但他没有忘记先前尴尬的日子,他依然踏实,依然心怀幸福,并做了许多慈善事业。
最后,他带着孩子,悠闲地走在夕阳涂金的大街上,边走边聊。
天伦之乐,苦难之后的安详,让人动容,让人唏嘘不已。
电影片尾的字幕告诉我,这不是虚构,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们的一天》
喜欢看美剧的人应该是拒绝韩剧的吧?
因为美剧迷总感觉:鸡汤太廉价,只有真刀真枪地fuck、真刀真枪的fighting、以及真刀真枪的Politics(政治)才足够刺激奉献时间和精力给电子屏幕,总是要看到一些生活中没有的、自己却愿意相信的、吸引自己的东西。
而这部剧我们这一天(《This is us》)彻底改变了这个传统,许多像我一样的老直男都给这部剧打五星。
原来,鸡汤喝着也不错,平淡无奇的生活经过并行、交叉后,同样可以把你感动得翻江倒海。
这部剧在故事和结构上,都相当成功,难怪会有人说。
(这部剧还能打低分的人 真的是反社会性格)《我们这一天》第一季豆瓣评分9.5分,第二季已经9.6分了,珍惜吧。
《忠犬八公的故事》
电影中的八公是一只可怜的狗,孤苦无依,漫无目的地流浪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它遇到了善良的大学教授帕克,从此生命轨迹改变。
八公在帕克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帕克上班时八公会一直把他送到车站,下班时八公也会早早便爬在车站等候,八公的忠诚让小镇的人家对它更加疼爱。
有一天,八公在帕克要上班时表现异常,居然玩起了以往从来不会的捡球游戏,八公的表现让帕克非常满意,可是就是在那天,帕克因病去世。
帕克去世之后八公依然忠诚地守候在火车站,一等就是十载春秋。
没有声势浩大的特技场面,没有缠绵绯测的爱情童话,《忠犬八公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部简简单单的电影,却直击人心底最脆弱的角落,让人湿了眼眶。
这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和一只知恩图报的狗之间的感人故事。
欢迎大家推荐感恩节佳片,如果找不到资源可以留言告诉小编。
如果我说,我本人和故事的主人公在心理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当然,上升不到那么严重的地步——我想,我的妈妈大概会同意的。
这个片子的英语名与其内容看起来似乎牛唇不对马嘴,但如果看片仔细一些,就会知道,男主人公得了一种精神疾病,名叫“bipolar”,指的是一个人同时具有两极化的性格,一会温文尔雅,雅致和蔼,一会狂乱暴躁,亢奋激动。
发音上大概相似于“bear polar”,也就是北极熊吧。
这就是我的状态。
我记得年幼时,其实也不算太幼了,十一二岁总有了,因为一个什么事,自己总也办不好,跟剪子有关系的,于是怒把剪子抛向地面。
那时家里还是水泥地,一时间火星四溅,地面砸出一个陨石坑,剪子尖儿也折出一个角。
这件事给我印象深刻。
每每忆及此事,我都深感情绪控制能力太差。
此后也不断发生出于焦虑和愤怒的鲁莽行为。
我不觉得这是精神疾病。
人的生活在总有波澜,被焦急、愤怒、忧伤、愧疚所威胁时吗,大多会表现出应激反应。
没有反应的,反倒是不正常。
马克·鲁弗洛饰演的疯癫父亲角色,也很大程度上是个更严重的应激反应者而已。
他因为疯癫而两次被学校开除,而被炒鱿鱼,而被妻女抛弃,进精神病院,这些都没摧垮他的生活信心。
虽然不能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苦恼,但显然这种苦恼没有周围人来得浓烈。
一次又一次地与亲戚吵翻,被邻居侧目,他还能保持善良、恢复自持的能力。
他不后悔自己的放荡不羁,也不在乎世俗对他的怪异眼光,买车啊、给孩子上学拉赞助啊之类的,还很有些精明。
看到他熬了个通宵给闺女赶制出那件小裙子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抛到地上的那把剪子。
幸福生活的基础中,物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马克的前妻也不必远赴纽约求学务工而无法陪伴在女儿们身边。
心理健康,不发神经似乎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很难想象一个穿着内裤身披外套,跟孩子们在楼下边抽烟边玩的大男人该怎么营造幸福的环境,尽管他考上了哈佛,但因为个性被踢了出来。
不过,真性情在任何时候都让人感动,让人惊奇。
芸芸众生的难处多如牛毛,再把自己的个性阉割磨平,那还剩下什么能证明自己在这世上的位置呢?
说到底,这还是一部家庭片。
没有了家庭的温馨憧憬,马克就不会在那条艰难的路上走得那么稳。
贵在真实,家人也不是无条件地支持他:爹妈不相信他能去带孩子,也不愿意给孙女花钱;妻子始终不愿意复婚,就是担心病情反复;两个闺女(小闺女明显有他在个性上的遗传,动辄厉声尖叫)对他的冷嘲热讽对于父女情深。
他不是完人,但是个好人。
他的家人也是好人。
物质上、精神上,对他不满意,但都无法抛弃他。
在她们遇到难处时,想到的可以依赖的人,仍然是他。
看到末尾,大闺女的同学问她:你爸怎么总来看咱们打球,大闺女已经不再以老爹的疯癫为耻,回答:反正他整天也没什么事做。
充满慈和的父亲看着女儿们走向远方,闺女小小年纪,双双泪奔。
这就是幸福生活的真意。
它依赖于收入、依赖于上个好学校、依赖于大家看起来都相敬如宾,但都不如“真挚”“善良”这两个灵魂。
有了灵魂,bipolar就是北极熊,白白胖胖的,人见人爱。
不煽情,不矫饰,不虚夸,一个家就是这样。
主演们都很好,引入的配歌很棒,尤其是那首“我们来了我们来了,我们是海盗,我们来了”,诙谐莞尔,让人不禁浮想起那个妈妈嘴里的“那时,人人都神经兮兮”的年代。
当绿巨人和卡魔拉相拥而泣 想象一下,那一刻,《复仇者联盟》的绿巨人和《银河护卫队》的卡魔拉相拥在一起,双双颤抖着,埋头哭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而这部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展映的独立电影《永远的北极熊》,就是由绿巨人的饰演者:马克·鲁法洛和卡魔拉的饰演者:佐伊·索尔达娜,一起共同主演的温馨家庭喜剧片。
首先让我们抛开,两位男女主角是否擦出花火,影片叙事手法是否戏剧化,等等干扰因素。
从独立电影的角度出发, 这部由从事编剧工作15年的女导演:Maya Forbes 自编自导的第一部长篇作品,在去年的美国圣丹斯电影得到关注,还是有充足理由的。
论叙事的平淡,这部以大女儿的回忆为主线的电影,绝对算不上之最。
反而导演通过很多8mm胶片素材的穿插,让整部电影的层次和观感变得丰富。
开篇,父母的相遇与结合,想必都是大女儿听来的故事,均以闪动的8mm胶片素材呈现,也正符合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代背景。
同时,影片中很多过场,与父亲相处的时光,也都是通过泛黄的家庭录影带素材的方式展现。
让每个人心中对童年的回忆,与父母相处的欢乐时光,在零星微弱的画面中随之浮现。
影片导演在自述中提到,她这一次将自己童年相似的经历搬上大荧幕,是想展现更真实生活情景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有关于坚强的爱与艰难的抉择。
当一位家庭成员被精神疾病患所困扰,对整个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当生活中充满了感动与感伤,诙谐与尴尬,温情是她最想要表达的主题,她想要捕捉并呈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孩子们,最自然真实的反应。
影片命名为《Infinitely Polar Bear》,中文译名为《永远的北极熊》,看过影片会发现,来源于大女儿对父亲的一句评价,爸爸就是那只永远都呆在那里的玩具熊,总是傻呆呆的,但是,他一直都在,是童年里永远的陪伴。
而整部影片的叙事开始,也是先从爸爸的失控展开,患有狂躁抑郁症的父亲,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无法维持婚姻的关系,最后被送进了疗养院接受药物治疗,一段时间过后,才恢复出院观察的日常生活。
而工作中屡屡受挫的母亲,也在这时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为了将来可以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准备独自前往纽约,完成自己的MBA学业。
这个几近崩盘的家庭,就这样走到了命悬一线的岔路口。
于是,还在康复期的父亲,有了更多的日常工作,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车夫,一日三餐的煮夫,放学后的陪玩,收拾房间的清洁工。
十八个月的时光,大女儿Amalia和小女儿Faith,两个人从抗拒,抱怨,害怕,到接受,感激,不舍。
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因为父亲的躁郁症而被无限放大,也让一个家庭的责任,父女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沉重和曲折。
家庭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整理房间,收拾碗筷,邻里相处,在这部电影中,都被另类的演绎。
爸爸既是那个可以自己制作书架的能工巧匠,又是那个将旧物堆满房间的邋遢鬼。
收拾碗筷可以是件让父亲崩溃的家务,也可以是父女三人欢唱游戏的娱乐项目。
与邻居的相处,可以是父亲令人尴尬的热心帮助,也可以是邻里孩子对父亲厨艺的称赞。
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家庭关系中,孩子的本真表现,借由精神疾病的父亲,撒开了父爱表面的伟大和无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男人对父亲角色的呈现。
一个会跟孩子顶嘴,甚至对骂的父亲。
一个会为孩子缝补衣服,但是却不爱刷碗收拾房间的父亲。
一个会忍受不了孩子任性,摔门而去的父亲。
在这样的冲撞中,孩子们会看到父亲真实的一面,即便是有些令人失望的,甚至有时是可怕的。
但是这样的父亲,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体谅并照顾大人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索求。
在无数次的争吵,抱怨和谅解中,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份永恒的亲情联系。
父亲为了照顾两个女儿,也是在拼命的完成自己的日常任务,虽然偶尔崩溃一下,偶尔任性的成为孩子们的拖累。
而孩子们也学会了照顾父亲,安慰父亲的失落。
当父亲埋怨孩子们不带他玩儿,只拿他当保姆的时候。
当孩子们认为有这样的父亲,住在这样的公寓里,难以启齿的时候。
双方里总会有一方妥协,这样的道歉和让步,正是亲情中最可贵的地方。
于是影片中,女儿们和邻居孩子们的游戏中,总是有爸爸的乱入。
爸爸会毫不避讳的说出:“你们不可以因为我这样的爸爸而交不到朋友,家里的境遇和你们没有任何关系。
”影片中,还特意交代了父亲显赫的家庭出身,富有的奶奶和良好的教育,都是这位父亲本应拥有的炫耀标签,而却因为精神疾病的困扰,让这一切付之东流。
奶奶尽了最大限度的义务,帮助支付房屋租金,而父亲也不会轻易的向母亲要钱,只是会偶尔带女儿们来看望奶奶,顺便享受下短暂的奢侈生活。
这样的故事中,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尽力的付出,只为了维系一个家庭的完整,父亲对母亲的极力挽回,母亲对孩子良好教育和更好未来的执着,孩子们对父母的体谅包容。
这一切都是凝聚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因素,缺一不可。
影片中将这些复杂的人物情感,通过父亲夜里给母亲温柔的捏脚,对于孩子必然延续母亲血统的谄媚;母亲被孩子们埋怨做饭难吃,面试工作的缕缕受挫,每一个决定前的艰难与忧郁;大女儿敏锐的察觉父亲的孤独和伤感,并允许父亲加入小伙伴游戏的让步。
这些现实生活中拼凑起来的细节,让整部电影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对于父女之间的情谊,更是给出了最动情的一面,争吵让谅解变得更有分量,分离让团聚变得更加珍贵。
影片最后,母亲虽然对父亲感到失望,为自己找不到工作而气馁,但是看着女儿们开心的过着每一天,感受到了这一切都是父亲的付出和努力换来的,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的生活不由得开始怀疑。
最终让步,没有做出独自带孩子们搬去纽约的决定,而是看着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与身边的丈夫相拥而泣,这里面有感激也嫉妒,有气愤也有不甘。
每一个微小的家庭,在时代背景和社会动荡的影响下,总躲不过疾病和生活的重压,而能抵抗这一切外来冲击的,只有坚固的亲情和互相扶持的信念。
外界的影响有多强烈,每个家庭成员,就需要用多坚强的内心去承受。
导演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故事,而是一段,真切平实,冲撞不断,用温情化解伤痛的家长里短。
影片结尾,停留在孩子们终于进入了私立学校,在父母的付出和努力下,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在最后,即将赴约新朋友的约会前,与父亲告别的场景。
父亲依然是一副长官的腔调,好像孩子没从未长大,从未厌倦他的游戏一样,他精心筹备了放学后的划船出游,殷切的希望孩子们为他的安排欢呼雀跃,却得知了孩子们各有安排,并且每一项活动中,都没有安放他的位置。
于是,他意识到,孩子们长大了,交到了新的朋友。
所以他只好嘴硬的说着违心的话语:“祝你们玩的愉快,记得按时回家,不用担心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后悔的。
”,之后就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站在原地不动,让孩子们反而心生愧疚。
这样的父女角色颠倒,父亲像孩子一样渴望女儿们的陪伴,女儿们像大人一样对父亲的举动充满无奈和妥协,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这样的家庭虽然因为有病的父亲而看起来的不太正常,但是也正因为有着一位这样的父亲,而让这份特殊的父女情,变得无比难得和弥足珍贵。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要比我们想象的多。
2015年8月3日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图片1>
电影看了一半也没等来北极熊🐻❄️,结果是讲躁郁症的,电影的叙事方式让我有一种在看日本电影的错觉。
后来得知是金球奖获奖影片,可能是我的鉴赏水平不够,怎么字数还不够啊,到底多少字才可以呀,为什么还是不够140字啊,再不行我就不发了,还真是不行,不然就算了吧我为什么还在尝试呢,为什么非要发出去不可呢
精神疾患病人的家属是苦逼的。
但是亲情可以和病魔搏击。
本片讲述一个有躁郁症的父亲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温情是治愈情绪病的良药之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与生俱来的,一家人的互助友爱真的很温暖人心。
本片的片尾曲比较给力。
玛雅·福布斯 2014年 第30届圣丹斯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 剧情片(提名) , 2014年 第3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观众选择奖(提名) 。
按照这个成绩,她还是很有潜力的。
豆瓣上第一篇影评,献给这一部了。
自从疫情困在家里以来,封锁独居加上PhD的工作,双重的孤独感和压力,让我终于开始看therapists,于是也更关注心理健康相关的书籍和作品。
以前好像总是在逃避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痛苦,现在直面这些,反而感觉更有力量了。
因为在这些讨论精神健康的作品之中,体会到了与他人的链接和共情,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自己在经历这些困难,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好像也更接纳自己。
回到这部片子,Ruffalo 一直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感觉他的片子很接地气,讲述各种各样会遇到问题和挑战的普通人,然后或与之搏斗,或躺平生活,在平淡中坚持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
这部片子里,他把 Cam 塑造的也很有魅力,艺术眼光和动手能力满分,性情也很真诚可爱。
可能是这部片子的目标受众或者意图吧,感觉是把躁郁症的症状和与周围人相处中的问题简单和轻松化了。
片子里的 Cam 好像变成了一个不被周围人理解的孤独且可爱的天才,有两个很爱的女儿,还有一个富足的原生家庭。
而且在几十年前就成为了女权运动中的先锋奶爸角色,支持妻子进修和争取事业。
那个年代,就像Maggie说的,每个人都不那么正常却也不以为然。
那个呼唤花和爱的年代,那群年轻人所抱持的生活态度,对他人的开放和友好,可能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可疑恐怖,只有小朋友们可以与之愉快相处。
但内心深处,真的很希望未来可以达到一个平衡,人与人之间能够在尊重彼此边界的前提下,也有更多信任和关爱。
当然,台词里也涉及到临床上精神疾病的困境,比如治疗的相关药物并不能确保疗效,患者就仿佛实验室的小白鼠,要面对治疗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副作用。
而 Cam 作为奶爸遇到的问题,看的时候也真心觉得,那就是生活压力吧,任何一个人要独立抚养两个孩子,也都是会遇到很多要崩溃的瞬间的。
后来他的两个女儿在他的一些引导下变得更勇敢和敞开心扉,也让人觉得,父母的性情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而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可能就是最大程度的接纳、欣赏和爱了吧。
看完片子,很想爸爸妈妈。
xx
很早就下载的一部电影,但是一直未看,以为又是像平时常看的家庭伦理剧的情节,但是看完之后,会觉得是惊喜。
电影中父亲的妥协,母亲的让步,孩子的成长,就像我自己的人生,或者说我渴望的人生。
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孩子爱爸爸,这部电影不像其他电影那样loser最终成功,父亲依旧是父亲,母亲依旧是母亲,孩子依旧是孩子,没有180度的大逆转,但是这个过程中的美好却让人忍不住落泪,看到waiter要求爸爸戴领结时,爸爸从口袋中掏出领结,娴熟的戴上,母亲无可奈何的选择去纽约,看到孩子们争论不能只留下爸爸一个人,看到母亲看着孩子,最终决定一个人去纽约,留下孩子们和爸爸在一起,他们的每一个让步都是因为爱,不刻意不做作,一切都是那样自然。
貼一段馬克叔在湯上的問答。
20160421Hello, Mr. Mark Ruffalo! My name is Emily. The movie "Infinitely Polar Bear" was the last thing my dad and I bonded over when he passed away in February earlier this year. He had bipolar disorder and major depression along with alcohol and drug addiction. It brought my dad and me to tears with happiness and sadness because we both related to it strongly. This movie meant a lot to my Dad, to me, and my younger sister. Thank you for portraying this role and doing it so well.Oh dear Emily, it is for the very reason that you state so eloquently that I do what I do;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 with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them through the beautiful and kindly act of honest story telling. I am honored to have been even the smallest part of that deeply significant moment, when two people are saying a final farewell to each other. I have bipolar family members. That is a difficult kind of relationship at times. It takes a lot of love and understanding to live peaceably through without being constantly hurt or angry. That movie was in no small way an homage to them and an apology for the places where we went wrong. I am so happy that it meant something to you and your family. Most of that has to be attributed to Maya Forbes who wrote it, directed it and lived it.
家庭条件好 教育程度高物质享受是一方面 更多的是它们小时候所读的文学作品 所学会欣赏大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角度 这带来的不仅是视野和思想的开阔更是一种思维认知的不同面对低落 面对真实生活依然能够不为短暂的经济状况而屈服烦恼依然保持着乐观 热爱 的赤子之心根本不在乎别人看到自己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为什么要隐藏和伪装呢依然想要去探索和创造它们深深的接受自己 认知自己 从不去伪装自己 想要为自己换一张面具这是那些寒门苦读 背负着沉重期盼 渴望出人头地 摇身一变上层的人们所不具备的能力 即使后来有钱了 依然会害怕
人生啊
一个普通家庭的零零碎碎。
对双相的描绘仅限于躁的一面,且很不真实。
有一个躁郁症父亲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这个男人虽然有病,但是比我正常多了。
马克不属于那种很闪光的男演员,近两年看他的狐狸猎手,歌曲改变人生,平常的心再到躁爸爸,还真是慢慢给加分了,演技看的到,这部片子挺Classic的。
妈呀希望马克鲁弗洛不要再演躁郁症患者,好怕他突然变成绿巨人把小朋友一拳打扁。
一出自由和责任的伦理剧,躁郁症的男人只是放大了的内心。如果可以,谁都想任性生活,拒绝责任和辛劳付出。就是这心里的这份惰懒,而又最坚定不移的私念,却在最后一幕被轻易攻破,在人性最纯良的笑容面前无地自容。不由得暗挑拇指,90分钟的平静下是如此的厚积薄发,无可挑剔。
如果不是因为躁郁症 该是个多有趣的男人呐~起码我不介意赚钱养家 身后有个这样的男人制造惊喜~惊吓就免了→_→不过绿巨人的颜不是偶的菜,不够受(●°u°●)
所有的细节都吸引着我,或许是因为陌生。
mark演技神了
(201601120942)
大爱。
三星半,结尾的定格让人笑中带泪,马克叔动人地展现了一个有狂躁症又有无限父爱的父亲形象。虽然是个看起来不太正常也窘困的家庭,但是爸爸就在那里,展开不羁又可靠的臂弯,给你一个大大的熊抱。色调温暖,配乐可爱。
一般
其实两个女儿有时候蛮烦人的,可能也是为了衬男主的父爱吧。
He is so bright and shine but he makes me cry Love u pole bear
复联绿巨人的狂躁爸爸超级萌,虽然看起来和银河护卫队不怎么搭。导演是故意一直让他穿绿衣服的嘛。大女儿小胖妞也好有爱,这才是美帝婆婆妈妈剧的正确打开方式~
看过
男主很躁郁吗???我怎么觉得两个女儿比他躁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