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卡森·伦德
主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韦恩·戴蒙德,基思·威廉姆斯·理查兹,康纳·马克思,格雷戈里·法拉特克,基思·普尔森,小大卫·托雷斯,保罗·坎达里安,西奥多·布卢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简介:讲述了新英格兰一个休闲联赛的最后一场比赛。在他们心爱的球场即将被拆除之前,我们跟随着这群成年人的幽默和隐晦的感伤,比赛持续到加时赛,白昼渐渐消逝为夜幕,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详细 >
2024/5/9 @Luminor 简介里写道影片展现了“某种美式乡村男权世界的终结”,但同时全片又被怀旧、感伤的情绪笼罩,并被喜剧桥段反衬强化。可惜陌生国度/经验的失落难以激发我的共情。
6th HIIFF。天黑且无光的时候压暗的画面让观众与主角一切进入了看不清的状态这是全片最爱的地方。
#BJIFF15 陶尔米纳在无线电波的一边,观众漂泊在宇宙中随意地接受到了几万光年外发来的信息,一个世界打开了,但里面只是一些不断重复的回声,死物一片。伦德站在世界的一边,他用一个收音机播放出一个世界,并将之结晶:褪色的蓝、绿、红色要显现为更实在的落日的颜色,收音机的嗡嗡声、球员们的trash talk要化为更清脆的集中棒球声于树林娑娑声。总是,陶尔米纳呈现,而伦德浮现;一个迷恋于恒定光源,一个试图置身于日光中,让虚幻的、幻觉的光线的具身化。一个最终成型的最纯的世界,仍然离不开那些场外的噪音。
三星半
IFF Boston Fall Focus,非常和文本互指的体验,一进厅居然坐满了,甚至有reserve,而且明显是球迷而不是迷影那种受众,怀疑是拍摄的球队相关人士,前半段是不是就会有人大笑或者大喊Bravo,到最后还是有人Bravo鼓掌。电影把人带入一场运动之中,我们在场,我们跌倒,我们无法停下,直到车灯远去。
满天繁星变成永不下落的球,消失的神秘投手是《不散》的幽灵,夜戏摄影处在微妙的中间状态,你看不清银幕内具体发生了什么,却能清楚地见证人与人连接的“场所”在时间和电波中慢慢消散,目前最好最动人的一部Omnes。
这些时间是如何开始,在无从了解的规则下一切继续。默契的沉默中,骤然结束。缓慢的时间一瞬,还记得舍不得的无意义午后。
有点意思又没什么意思,男性电影让人厌倦。With Shooky
HIIFF 10/ 我坐在这里看了一个小时,还是不懂棒球赛。
老家伙们的最后一场棒球赛,因为球场要被改建为学校了。
球场再见,球场。热切地兜售着概念,不过所窥有限,只得填充以虚浮的惆怅。很难稳定地维持吸引力。
无需了解棒球规则
@Pre-Cannes 相比于《米勒角的圣诞夜》,反倒是以激进的空间结构,构筑了一个整一的时间晶体,这个经由无数记忆涂抹过的球场,最终在这独一无二的最后一天,向其全部的历史敞开,也浸入所有个体的记忆。强烈建议把本片中文名字改为《最后一场棒球》。
真的是24年最好的一部影片之一,太棒了!用一个午后到夜晚的时间,消耗掉了一个时代的人,散场了一个性别的某种社会属性。能拍好时间的人,一定会成为顶级导演。
+,看之前以为会是很做作的那种(),没想到这么自然,电影不止关心棒球场上发生的事,更关心场外的对话、灯光和视线。几乎是在观看当中,两支队伍之间的竞争关系被消弭(尽管我们确实目睹了一些激烈的言语和动作)。规则和术语不再重要,得分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看向这一切的神态,以及从中延伸出的时间存在过的证明。解释Eephus那一段几乎像运动番,但Eephus在何时真正出现了,电影何时从白天过度到黑夜?在人来人往当中,不断有鲜活的元素注入来改变画面组成,有人选择目睹这一切后离开,有人选择在下一站重逢,“我们该何去何从?”或许Franny在电影开头和结尾说的话已经给出答案。
关于空间和记忆,聚焦跨越过去(历史)现在(一天)和未来的棒球场,一群可爱的中年老男人们的疼痛青春。声音很妙,真实而生动。最后比赛打完太困了睡着了。
最初是被海报吸引。很像那种美国短篇小说的电影,情节不那么重要,传达出的氛围才是重点,有时候让我想起凯莉·莱卡特。时间在流逝,我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是否打出了那个“高弧慢球”,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PS我觉得导演很适合拍恐怖片。
7.5。卡森·倫德用令人心碎的幽默感娓娓道來一場似乎無法結束的比賽、一群熱愛運動的男人、一種暖意與寒意交織的鄉愁。他的電影中有著複雜的群像調度和《不散》級別的封閉時空拆解重組置換,節奏如同棒球賽事一般在漫長的蓄力與短瞬的爆發之間張弛有度。隨著夜幕降臨,球賽的可見性被真正抹去,代之以《等待戈多》式提純的、無盡的時間消磨過程。
凌乱,琐碎,无法共鸣
导演很会拍一帮人的大群戏,跟《米勒角的圣诞夜》完全不同的方案,结构清晰人物交代的也明白,搞不清规则也能看个热闹劲儿…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2024/5/9 @Luminor 简介里写道影片展现了“某种美式乡村男权世界的终结”,但同时全片又被怀旧、感伤的情绪笼罩,并被喜剧桥段反衬强化。可惜陌生国度/经验的失落难以激发我的共情。
6th HIIFF。天黑且无光的时候压暗的画面让观众与主角一切进入了看不清的状态这是全片最爱的地方。
#BJIFF15 陶尔米纳在无线电波的一边,观众漂泊在宇宙中随意地接受到了几万光年外发来的信息,一个世界打开了,但里面只是一些不断重复的回声,死物一片。伦德站在世界的一边,他用一个收音机播放出一个世界,并将之结晶:褪色的蓝、绿、红色要显现为更实在的落日的颜色,收音机的嗡嗡声、球员们的trash talk要化为更清脆的集中棒球声于树林娑娑声。总是,陶尔米纳呈现,而伦德浮现;一个迷恋于恒定光源,一个试图置身于日光中,让虚幻的、幻觉的光线的具身化。一个最终成型的最纯的世界,仍然离不开那些场外的噪音。
三星半
IFF Boston Fall Focus,非常和文本互指的体验,一进厅居然坐满了,甚至有reserve,而且明显是球迷而不是迷影那种受众,怀疑是拍摄的球队相关人士,前半段是不是就会有人大笑或者大喊Bravo,到最后还是有人Bravo鼓掌。电影把人带入一场运动之中,我们在场,我们跌倒,我们无法停下,直到车灯远去。
满天繁星变成永不下落的球,消失的神秘投手是《不散》的幽灵,夜戏摄影处在微妙的中间状态,你看不清银幕内具体发生了什么,却能清楚地见证人与人连接的“场所”在时间和电波中慢慢消散,目前最好最动人的一部Omnes。
这些时间是如何开始,在无从了解的规则下一切继续。默契的沉默中,骤然结束。缓慢的时间一瞬,还记得舍不得的无意义午后。
有点意思又没什么意思,男性电影让人厌倦。With Shooky
HIIFF 10/ 我坐在这里看了一个小时,还是不懂棒球赛。
老家伙们的最后一场棒球赛,因为球场要被改建为学校了。
球场再见,球场。热切地兜售着概念,不过所窥有限,只得填充以虚浮的惆怅。很难稳定地维持吸引力。
无需了解棒球规则
@Pre-Cannes 相比于《米勒角的圣诞夜》,反倒是以激进的空间结构,构筑了一个整一的时间晶体,这个经由无数记忆涂抹过的球场,最终在这独一无二的最后一天,向其全部的历史敞开,也浸入所有个体的记忆。强烈建议把本片中文名字改为《最后一场棒球》。
真的是24年最好的一部影片之一,太棒了!用一个午后到夜晚的时间,消耗掉了一个时代的人,散场了一个性别的某种社会属性。能拍好时间的人,一定会成为顶级导演。
+,看之前以为会是很做作的那种(),没想到这么自然,电影不止关心棒球场上发生的事,更关心场外的对话、灯光和视线。几乎是在观看当中,两支队伍之间的竞争关系被消弭(尽管我们确实目睹了一些激烈的言语和动作)。规则和术语不再重要,得分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看向这一切的神态,以及从中延伸出的时间存在过的证明。解释Eephus那一段几乎像运动番,但Eephus在何时真正出现了,电影何时从白天过度到黑夜?在人来人往当中,不断有鲜活的元素注入来改变画面组成,有人选择目睹这一切后离开,有人选择在下一站重逢,“我们该何去何从?”或许Franny在电影开头和结尾说的话已经给出答案。
关于空间和记忆,聚焦跨越过去(历史)现在(一天)和未来的棒球场,一群可爱的中年老男人们的疼痛青春。声音很妙,真实而生动。最后比赛打完太困了睡着了。
最初是被海报吸引。很像那种美国短篇小说的电影,情节不那么重要,传达出的氛围才是重点,有时候让我想起凯莉·莱卡特。时间在流逝,我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是否打出了那个“高弧慢球”,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PS我觉得导演很适合拍恐怖片。
7.5。卡森·倫德用令人心碎的幽默感娓娓道來一場似乎無法結束的比賽、一群熱愛運動的男人、一種暖意與寒意交織的鄉愁。他的電影中有著複雜的群像調度和《不散》級別的封閉時空拆解重組置換,節奏如同棒球賽事一般在漫長的蓄力與短瞬的爆發之間張弛有度。隨著夜幕降臨,球賽的可見性被真正抹去,代之以《等待戈多》式提純的、無盡的時間消磨過程。
凌乱,琐碎,无法共鸣
导演很会拍一帮人的大群戏,跟《米勒角的圣诞夜》完全不同的方案,结构清晰人物交代的也明白,搞不清规则也能看个热闹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