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的部分可以全场(虽然上座率不高)哄堂大笑鼓掌,感人的部分也可以让人频频抹泪。
一对矛盾多多的父女因为身体互换不得不过上对方的生活从而彼此了解体谅,说俗套也新鲜,说新鲜也俗套。
而我作为观众,就愿意吃这一套。
本土化改编做得很好,两主演的卖力演出,也为影片加分很多。
父女身体互换梗,这种题材总是很招人喜欢,毕竟设定有趣,通过互换,达到彼此的了解,并改变自己的固化生活。
结尾真实访谈太催泪
影片是用的老梗,但是内核却不同以往,不是爱情,是亲情,国内看到这种片子真的很少,全都是粉丝电影,不然就是不停叠加大咖拍电影,类型片缺少。
笑点不大不小,但不尴尬。
还有爸爸部分也好豁的出去啊哈哈哈哈哈!
所以看了下去。
后来了解到是翻拍,觉得韩国有的时候本土化做的还蛮好,不会水土不服,会很细腻。
比如这部片子,不会以说教的方式,各种小细节让你自己感同身受,会从其他角度潜移默化的点明主旨。
这类温馨的片子很多人说适合一家人一起看,但我觉得会因为不好意思而忍耐感情的释放。
如果看完了觉得不错可以推荐他们看,静静的互相体会子女间平时说不出口的那些感情,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告白”,相信他们看完会懂的……想起几句歌词:我知道你的辛苦,明白你的付出,却忘了如何跟你相处,我们都不善表露,可心里全都清楚,我心里有满满的爱,可是说不出,我知道你一直默默关注,无论我光荣或屈辱我害怕有一天自己苍老,成为你的包袱,我会在你身旁把你搀扶,就像当初 你带着我,走出人生第一步。
来自韩国的电影《爸爸是女儿》改变自日本作家五十岚贵久所创作的小说《父女七日变》,本土化的改编做的不错。
之所以切合的如此之好,在于东方的父亲们大多具备相同的特质:内敛、严肃、坚毅、吃苦耐劳却不善于表达情感,对子女的爱意大多埋藏在心里,所谓父爱如山,爱也像大山一般沉稳压抑。
影片一开始就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把女儿对爸爸的冷漠和疏离刻画的淋漓尽致,通过妈妈的传话给爸爸;同时出门,女儿带着耳机全程不理想要搭腔的爸爸;做地铁也刻意跟爸爸保持距离;爸爸对女儿早恋的担忧和气氛;女儿对于爸爸干涉自己生活的愤怒。
生活就像打了一个死扣,如何去解......电影采用了父女灵魂互换的梗,这个梗不算新鲜,但因为互换的载体是父女,那搞笑的点无疑就增加了不少。
平时严肃,肢体僵硬的父亲有了十七岁少女的灵魂,那毫不刻意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小女儿的娇羞之态已让捧腹。
更让人乐不可支的是爸爸在聚餐上亲情奉献的一段来自偶像团体SISTAR的舞蹈,爸爸那老蛮腰恣意的扭动,让在坐者岑目结舌,也让观众的爆米花嘣出了不少。
而类似的因为互换灵魂而产生的笑料贯穿着整部电影,比情侣互换来的有趣而欢畅,对于演员的表演难度也更大。
不仅要呈现出男变女,女变男的行为上的改变,更加精彩的点在于他们要去适应对方皆然不同的生存环境,和这些环境中的人。
装有女儿灵魂的爸爸在职场上终于体尝到了作为爸爸的不易,上司的蛮横欺压,下属的孤立厌恶,爸爸自身的软弱,聚餐应酬的刁难恶心。
她用十七岁少女的莽撞,聪慧,替女下属解围性骚扰,赢的了她满满的好感。
替。
帮助男下属追求女生,使他的追加之路有了不小的进展。
上电视购物卖唇彩,也是卖的杠杠的。
让我觉得爸爸倒是这场奇异互换中的大赢家,因为女儿的帮助一改多年职场的形象,赢得上司下属的好感。
而装有爸爸灵魂的女儿在校园里也体尝了作为女儿的苦恼,曾经爸爸认为自己辛苦努力的工作,女儿要做的就是仅仅是好好学习,认为女儿就学习那么一件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可重回校园才想起自己当年学习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什么当了爸爸就会认为学习很简单呢。
自认为很聪明的爸爸在试卷上做出了可笑的举动,在试卷上写下了“看狗的心情”。
与学长约会也承包了不少的笑点。
装有爸爸灵魂的女儿被逼着赴与学长的约会,装有女儿灵魂的爸爸一直跟踪并突兀的出现在他们面前。
紧接着学长一脸懵逼的被突然出现的爸爸强牵着手一直拉到了家门口。
影片中的一些小细节展现的非常暖心,女儿替爸爸挑约会的衣服,女儿说起这件衣服是爸爸在她初中毕业时给她买的,女儿翻看爸爸的手机,发现爸爸的手机里全部是她的照片。
那个骑在爸爸肩头的小姑娘慢慢长大,从与爸爸的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到恶言相向到无话可说,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家里的妈妈成为父女通话的桥梁。
他们彼此都记得对方的好,我知道你的辛苦,明白你的付出,却忘了如何跟你相处;我不善表露,心里有满满的爱,可就说不出。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互换促使中年油腻老男人和青春美少女在长久的隔阂中逐步和解。
可世间父女哪会这般的际遇,多是在自己成为父母这般年纪才会体味到父亲对自己无限的希冀和深沉的爱,才能去理解和认同父亲。
人人都说父爱如山,父亲在家庭之中似乎大多都是默默无言的守护者,子女们虽然敬畏,但缺乏亲近,一年到头恐怕也不怎么交流。
更多的时候,母亲充当了父子、父女之间的传话筒,父亲愈发和子女的关系变得疏离。
在韩国电影《爸爸是女儿》中的父女,就是最常规的父女关系代表。
曾经小时候说着要嫁给爸爸的女儿渐渐长大,变得不再和父亲亲近,哪怕面对面,对话也要靠妈妈来传递;一起出门的父女俩,女儿戴上耳机,尽量远离父亲,就像是两个陌生人。
父亲嫌弃女儿学习不努力,看不到自己工作的辛苦;女儿埋怨爸爸不理解自己,只知道给自己施加压力,两个人都只看到对方生活中容易的一面,却从来没有过换位思考。
如果你来过我的人生,你就不会说出这种话了!
父女之间的争吵,让神奇的银杏树显灵,于是开启了父女互换身体的爆笑故事。
女儿变成了化妆品库存组的科长,以为父亲备受尊敬,但实际上却是个职场中处处受挫的受气包。
在公司最不受重视的科室,被年轻的上司瞧不起,被手底下的职员背后吐槽,连每天早上的咖啡都融合着职员的口水……父亲则变成了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生,穿着害怕走光的短裙,以为考试是件容易的事,但真正自己开始学习的时候,才知道成绩提高是多么的困难,学生的压力有多么的大。
灵魂互换的特殊状况让父女俩不得不进行沟通,父亲嘱咐女儿在公司要圆滑,要推卸责任,只能说尽力而为而不能说我能做好;女儿则是让父亲维持自己的形象,让他不要在自己喜欢的男生面前出丑……身体互换梗在电影里的运用并不少见,但是父女之间的互换却还是很稀奇的,当中年油腻大叔遇上叛逆青春少女,于是大叔变娇俏了,少女变豪放了,巨大的落差是成堆的笑料,算得上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喜剧。
17岁的少女顶着爸爸的身体在职场中小心翼翼,掩盖不住的天真与莽撞,却为父亲走出了另一条职场之路。
在和客户的聚会中她一曲韩国女团妖娆舞蹈让众人刮目相看;用手机拍摄下客户的性骚扰解救职场女员工,赢得女员工的好感;帮助不会谈恋爱的男下属,如何打动心动女生的心;在直播节目中,以高中女生的独特风格将库存一下子销售告罄……而拥有丰富生活经验感性的爸爸则是暖心的安慰成绩不好的同学,帮女儿收获了友谊;靠在加入社团时一展歌喉而吸引了女儿暗恋的学长的注意力,并以与众不同的魅力,让学长提出了约会……父女俩都在尽力的过好对方的人生,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之中,体会到了对方的不容易。
女儿还记得爸爸在初中毕业时给自己买的红裙子,爸爸的手机里全是女儿的照片,他们都发现了,其实他们都只是用沉默掩盖了对对方的爱。
影片的最后,他们当然还是将身体互换了回来。
重新回到现实之中,父女俩不再形同陌路,学会了爱与表达。
不要让爱在沉默中被消磨,爱是需要表达的。
多和父母聊聊天吧,他们比我们想象中的寂寞。
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才是最让我们抱憾终身的事。
我是从女儿帮爸爸公司的男同事追女同事那里开始看的。
感动的点很奇怪,比如常年倒数第一的女同学再次考了倒数第一后悲伤大哭,爸爸跑去安慰说“你很努力了呀”,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我心里却觉得“那岂不是更悲伤了,已经很努力很努力了,却依然得不到好的结果,所以一些事就是不适合一些人去做,而如果我们终其一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岂不是要一辈子奔劳并在最后落得个’无功而返’的悲惨下场……这让人很难过”还有一个很感动的镜头是约会后回到家,女儿委屈巴巴地说“人生第一次约会被老爸抢走了”于是爸爸打开窗户冲着正在离去的学长的背影大喊“学长等一等”,然后在黑暗里,女儿摇晃着亮了屏的手机,学长也冲着楼上那一抹星星点点微笑、摆手,那是少年时代最美好最简单的情愫啊。
所以感动什么呢?
大概是感动第一次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感动第一次学着去爱的时候有爸爸在身边默默宠溺地嘟囔着“胳膊要晃掉了啊,傻姑娘”最后,这部电影很可爱。
人生中并没有容易扮演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负担和难言之隐,但千万不要让这份压力变成彼此的枷锁,就像电影里面的爸爸和女儿那样,非要到亲自体会了别人的人生之后,才知道自己对别人的藐视有多不应该。
父亲体会到了学生生涯的竞争力那一段其实挺真实的,现今社会的门槛和对孩子的眼光都放得太高了,无形中给了他们很大压力;同样的社会对中年男子的包容度也是很低的,打工阶级的常常要对上级唯命是从,不仅十八般武艺都要精通,甚至下跪都是家常便饭,这真的是很值得反思的一些情节,相当不错的影片。
看完电影,虽然剧情简单,也都能猜到情节,但还是看的津津有味!
以前也想过自己有个女儿,百般的疼爱呵护她,把她打扮的漂漂亮亮,在物质上尽可能满足她,在精神上也给予力量与支持,但不会是女儿奴,因为女孩也要自信和独立,宠坏一个女孩也是一种伤害。
现在我在被窝里写着影片的观后感,其实也没很多想法,毕竟自己都没结婚的对象,就算结婚了,也可能没有那个运气生到女儿。
中国的很多地方,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们这边也挺严重的,但我身边的伙伴,基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也基本没有这种腐朽的思想。
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变的更加开放和包容。
中国父女父子的关系,也会更加活跃,不像之前的社会主流,没啥深入交流。
回想起我和父母的交流,比较差,我和我妈倒是一起去过很多地方,我和我爸几乎很少有共同的经历,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实属莫大缺失和缺憾。
说回电影,身份的互换换来彼此的理解和宽容,两人角色的互换,反倒让彼此的生活更有收获,爸爸的女儿收获男神,女儿的爸爸也收获了同事上的密切关系,事业上也有所进步。
当然,这也给了我们提示,有时候放开来做或者换一个角度,会有很大的收获和不一样的体验!
希望,今年我能遇到对的人,然后和她生个可可爱爱的女儿!
标题是插曲和片尾曲的前两句歌词很巧妙,用作插曲的时候,是在女儿暗恋对象在唱片店向她表白时给她听的歌;到了片尾,看完整个父女灵魂变换的故事之后,又可以把歌词理解为父女之间的关系解读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主要在于演员的倾情演绎全程的笑点被女儿附身状态的爸爸承包。
少女心的大叔,表情动作都很到位,性感妖娆的舞姿更是无人能及,反差之大多过女主。
爸爸附身的女儿也很注意各种细节,比如走路姿势。
片尾除了完满结局之外,还将主题略微扩展了一下,正片主要在讲父女之间互相不理解,因为互换身份而换了角度看对方,结尾则安排了父母之间的小争吵,寥寥几句,勾勒出两个群体(上班养家爸爸与全职家庭主妇妈妈)对彼此的认知和轻微不屑,然后顺水推舟让两人也互换了灵魂,哈哈
这部电影看了真心有一段时间了,倘若不是放在迅雷已删除里没彻底删除,我几乎忘记,我还看过这部电影。
我是又百度了,看了一眼剧照,才恍然大悟般,这部电影,已阅。
说真心话,此类型韩国轻喜剧,有些还不错,这一部真心一般。
出于2个目的,写下这篇文章。
一, 就是单纯记录,我看过的电影感受。
此类have to的感觉参照以往,不赘述。
二, 也是和一差不多,写感受。
今儿就写写我和我的爸爸吧。
我一直都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独立的,自私的,都是两两之间的,比如ABC三人,是好友,A和B,A和C,B和C之间都是不同的,倘若A和B在交流,C进入,都会有些细微的变换,没有刻意隐瞒,没有刻意掩饰,它就是不同的。
推及家人也是。
我在过往的文字里不止一次写过我和我老妈的感情,其实说句良心话,还是老爸更疼我。
爸爸和女儿,爸爸和儿子,妈妈和女儿,妈妈和儿子,姐姐和弟弟,姐姐和妹妹,哥哥和妹妹,哥哥和弟弟,这种关系都是不同的。
这里面共同的感情是亲情,是共通的,但彼此有很多细节的不同。
其实我并不羡慕独生子女的家庭,虽然我认为在我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是那么的多余,当然,现在依然如此,去探讨,去明确生活的价值,活着的意义,我活了近30年,也不能让某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对死的恐惧,怎有对生的渴望,我想了多少完美的死法,让我不死的原因,却没有找到。
写到这里,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还苟活于世,可能我还是有点怕疼。
扯远了,回答我和我的爸爸。
遗传真是件可怕的规律,尤其是性格方面。
因果报应,轮回,对于我家再适合不过。
暴躁脾气的奶奶,暴躁脾气的爸爸,暴躁脾气的我。
按照老妈的一句,我们三个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我比ta强多了。
老爸向老妈说,他比我脾气好多了。
这里是肯定句。
我向老妈说,我比我爸脾气好多了。
我也是肯定句。
我妈估计按照表情应该是捂头那个,很无无奈。
老妈说,我和我爸 半斤八两。
不过真心话,这几年,我爸脾气好多了。
也是是年龄真大了,一些事情放开了,性格也被我妈感化了不少。
而我,接人待物,还是烂。
我记得初中那阵,因为语文老师要求,有写日记的习惯。
虽然日记不在了,我模糊的还有印象其中有些片段,我曾经努力的初中生活,进入城市读书那点自卑,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所谓“死学”,在别人眼中努力却始终中游的成绩,要强的性格,其实感谢爸妈对我没有底限的信任,让我知道我哪怕考的再差都是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也让我知道,我永远和弟弟不是一种类型的孩子。
日记中我记得有好多次,我都痛恨到父亲极点,甚至有很多诅咒甚至想杀了他的冲动。
其实作为子女,并没有什么资格去批评父母作为“父母”的权力,他们赋予你生命,已经给了你最重要的生活资本,只是有些时候,我索求的太多,认为他们欠你的太多。
老妈说,刚结婚,他们关系还很好,后来老妈怀孕了,老爸的一些性格缺陷便暴露出来,婚前那些浪漫情调一旦遇到柴米油盐便早已化为泡影,奶奶也不是那么疼惜儿媳妇的人,后来生了我,再后来有了老弟,那几年,是我们家最困难的几年。
老爸并不是一个很理解或者说很体贴的人,我真佩服老妈当时容忍,当然,这也是那个年代妇女优秀品质,如果当下,早就离婚了。
所以当今离婚率这么高,80后,90后,都是所谓的“自我”主义,独立,自我惯了,哪里容得下那么多指手画脚,倘若婚姻里,两个人在一起不如一个人,这个婚姻就是束缚,连围城都不是,围城起码外面还有个安全的围墙,而这种婚姻只有被舍弃的份。
老妈说,老爸最大的有点就是责任心强。
对家庭负责,他如一个勤勤恳恳的老黄牛,不辞辛苦的为整个家奋斗了大半辈子。
我刚出生,家里穷,所有好吃的,有营养的,都给了我。
后来老妈怀了老弟,妈妈说,那时候穷,整个孕期,只喝了一次排骨汤,结果老弟当日就出生了,他是多需要营养啊。
所以老弟出生后就瘦瘦的小小的,所幸,好在现在长高了,长开了。
哦,这时候的老爸在做什么。
不得不说,在处理婆媳关系方面,老爸真是差到极点,无论何时,何事,在他心目中,老家,其父母,其兄弟姐妹的利益高于一切,都是狗屁扯淡。
那时候老妈怀老弟,受尽各种苦,老爸,说真心话,你做的实在是太差了。
当时,那时候我,是家里花钱最多的,我喝得是麦乳精,很高端的东西,老爸那时候几十块的工资,我和老家消耗了大半。
老爸总是回忆,那时候骑着他的自行车,上坡,我那时候唱着世上只有爸爸好,老爸有了动力爬坡。
多少年后,我感觉和父亲都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可以聊,我再也唱不出世上只有爸爸好这种歌,老爸随着年龄增大,越发敏感和惆怅,动不动就落泪,“好矫情”啊。
小学里,小学一年级那会,他最敬爱的语文老师,黄老师说我自私,从此之后,老爸再也没有联系过这位老师。
哈哈。
小学四年级,镇里联考,数学考了77分平均分,四年级的暑假,过得真心无语,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那年夏天的小黑板,黑板后面的壁虎,那年夏天挨过得巴掌,那年夏天吃过的西瓜,那年夏天的二姐,那年夏天的蝉鸣,都留在记忆里,竟然没有忘却。
初中,初中的时候就去城里读私立学校,那时候老爸工作估计也就一千多吧,我那时候生活费,120元,那时候家里真心蛮拮据的。
初二的时候,为了我和我弟弟好好学习,买了DVD,恨死那东西了。
金山学习还是什么鬼,说实话,老爸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因材施教,那时候也许是叛逆期,过得并不是很好。
我记得初二的时候奥赛班数学复习,那掉下来的玻璃球和老爸的气急败坏。
初中因为和姨哥同一届,总是比他考得差。
初三那年老爸去新疆,为了自己升迁,为了多给我和弟弟赚点钱,在最叛逆的时代,赢来了我人生,应该是第二个逆袭吧。
第一个逆袭,应该是小学5年级。
高中,好不容易通过不懈努力,按照我老妈的话应该是超常发挥,当时副榜进的育才,又副榜进的一中。
不过在我们心目中,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当然我希望自己还可以再好一点,如此,可以省下来好些银子。
高中三年成绩真心一般,估计班里20多名的样子。
高考也是一般般,后来复读。
第二年高三像是开了窍,应该说第一次知道如何思考了。
属于开窍晚的学生,高考又是超常发挥。
其实我们这么这些人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感觉,没有所谓的超常发挥,所谓的黑马,都是平素努力的结果。
那些因为心理素质落败的选手,还是实力不济的表现。
所以,我失败,只因为我曾经不够努力,和天时地利均无关。
我还记得两年高考后,老爸在小房间里给我研究报考自愿的那些汗水,第二年我得知自己不能去北京后做了一个甩手掌柜。
高中里,老弟上网被抓,那时候对老爸也是万分怨恨。
大学,七年生活就那样一晃而过,真心话,我感觉,这七年过得蛮充实的,当然也是单调的,医学生大都如此吧。
即使工作了,也是相对狭窄的圈子,彼此交流就是疾病、病情、病人、医患关系,如诊断,如何评估病情,彼此之间乐此不彼,却让太多的其余人无法进入。
大学和老爸交流更少了。
一年寒暑假回家,基本上窝在家里,和老爸因为脾气不好,蛮多争吵的,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争吵,也都是父母迁就子女,最终父母妥协彼此和好。
高考那时候因为什么事情,差点撕了录取通知书,可能大抵也是我嫌弃老爸强迫症,一遍又一遍该给我带多少钱。
大学和老爸发过一封email,当时选自愿的时候,我是老爸的孩子,和他性格相仿,知道用什么方式得到我想要的结果。
我向来独立惯了,初中在外面读书,习惯群居生活,也离父母越来越远。
工作了,回家就更少了,老爸要比老妈还要担心他闺女什么时候可以嫁出去,只奈缘分未到,人也懒,现代社会年轻人都不愿意将就一直单身。
前段时间,老妈在我这里呆了一个月,又聊了下他们结婚的情况。
聊了下老爸当时为何选择老妈,真心话,老爸真是个渣男,老弟也是,其实活在这个世上的芸芸众生,我们或许现在,或许曾经,都是如此自私的存在着。
如果有来生,您是否还愿意做我的父亲?
如果有来生,我是否还愿意做您的女儿?
我想我知道您的答案,我却不知道给您什么答案。
感谢您们让我出生,尽管我无法选择,虽然这一生过得幸福,但倘若有来生,我依如曾经的选择,我宁愿不出生。
不是这生我过得不好,而是我不知道如何走完这一生。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曾鄙视的,远离的,结果都是妄想。
出门在外这么长时间,越发明白,家,才是最温馨的港湾,而,家人才是最亲的人。
2017/8/15爸的女儿》--我和我的爸爸这部电影看了真心有一段时间了,倘若不是放在迅雷已删除里没彻底删除,我几乎忘记,我还看过这部电影。
我是又百度了,看了一眼剧照,才恍然大悟般,这部电影,已阅。
说真心话,此类型韩国轻喜剧,有些还不错,这一部真心一般。
出于2个目的,写下这篇文章。
一, 就是单纯记录,我看过的电影感受。
此类have to的感觉参照以往,不赘述。
二, 也是和一差不多,写感受。
今儿就写写我和我的爸爸吧。
我一直都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独立的,自私的,都是两两之间的,比如ABC三人,是好友,A和B,A和C,B和C之间都是不同的,倘若A和B在交流,C进入,都会有些细微的变换,没有刻意隐瞒,没有刻意掩饰,它就是不同的。
推及家人也是。
我在过往的文字里不止一次写过我和我老妈的感情,其实说句良心话,还是老爸更疼我。
爸爸和女儿,爸爸和儿子,妈妈和女儿,妈妈和儿子,姐姐和弟弟,姐姐和妹妹,哥哥和妹妹,哥哥和弟弟,这种关系都是不同的。
这里面共同的感情是亲情,是共通的,但彼此有很多细节的不同。
其实我并不羡慕独生子女的家庭,虽然我认为在我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是那么的多余,当然,现在依然如此,去探讨,去明确生活的价值,活着的意义,我活了近30年,也不能让某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对死的恐惧,怎有对生的渴望,我想了多少完美的死法,让我不死的原因,却没有找到。
写到这里,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还苟活于世,可能我还是有点怕疼。
扯远了,回答我和我的爸爸。
遗传真是件可怕的规律,尤其是性格方面。
因果报应,轮回,对于我家再适合不过。
暴躁脾气的奶奶,暴躁脾气的爸爸,暴躁脾气的我。
按照老妈的一句,我们三个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我比ta强多了。
老爸向老妈说,他比我脾气好多了。
这里是肯定句。
我向老妈说,我比我爸脾气好多了。
我也是肯定句。
我妈估计按照表情应该是捂头那个,很无无奈。
老妈说,我和我爸 半斤八两。
不过真心话,这几年,我爸脾气好多了。
也是是年龄真大了,一些事情放开了,性格也被我妈感化了不少。
而我,接人待物,还是烂。
我记得初中那阵,因为语文老师要求,有写日记的习惯。
虽然日记不在了,我模糊的还有印象其中有些片段,我曾经努力的初中生活,进入城市读书那点自卑,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所谓“死学”,在别人眼中努力却始终中游的成绩,要强的性格,其实感谢爸妈对我没有底限的信任,让我知道我哪怕考的再差都是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也让我知道,我永远和弟弟不是一种类型的孩子。
日记中我记得有好多次,我都痛恨到父亲极点,甚至有很多诅咒甚至想杀了他的冲动。
其实作为子女,并没有什么资格去批评父母作为“父母”的权力,他们赋予你生命,已经给了你最重要的生活资本,只是有些时候,我索求的太多,认为他们欠你的太多。
老妈说,刚结婚,他们关系还很好,后来老妈怀孕了,老爸的一些性格缺陷便暴露出来,婚前那些浪漫情调一旦遇到柴米油盐便早已化为泡影,奶奶也不是那么疼惜儿媳妇的人,后来生了我,再后来有了老弟,那几年,是我们家最困难的几年。
老爸并不是一个很理解或者说很体贴的人,我真佩服老妈当时容忍,当然,这也是那个年代妇女优秀品质,如果当下,早就离婚了。
所以当今离婚率这么高,80后,90后,都是所谓的“自我”主义,独立,自我惯了,哪里容得下那么多指手画脚,倘若婚姻里,两个人在一起不如一个人,这个婚姻就是束缚,连围城都不是,围城起码外面还有个安全的围墙,而这种婚姻只有被舍弃的份。
老妈说,老爸最大的有点就是责任心强。
对家庭负责,他如一个勤勤恳恳的老黄牛,不辞辛苦的为整个家奋斗了大半辈子。
我刚出生,家里穷,所有好吃的,有营养的,都给了我。
后来老妈怀了老弟,妈妈说,那时候穷,整个孕期,只喝了一次排骨汤,结果老弟当日就出生了,他是多需要营养啊。
所以老弟出生后就瘦瘦的小小的,所幸,好在现在长高了,长开了。
哦,这时候的老爸在做什么。
不得不说,在处理婆媳关系方面,老爸真是差到极点,无论何时,何事,在他心目中,老家,其父母,其兄弟姐妹的利益高于一切,都是狗屁扯淡。
那时候老妈怀老弟,受尽各种苦,老爸,说真心话,你做的实在是太差了。
当时,那时候我,是家里花钱最多的,我喝得是麦乳精,很高端的东西,老爸那时候几十块的工资,我和老家消耗了大半。
老爸总是回忆,那时候骑着他的自行车,上坡,我那时候唱着世上只有爸爸好,老爸有了动力爬坡。
多少年后,我感觉和父亲都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可以聊,我再也唱不出世上只有爸爸好这种歌,老爸随着年龄增大,越发敏感和惆怅,动不动就落泪,“好矫情”啊。
小学里,小学一年级那会,他最敬爱的语文老师,黄老师说我自私,从此之后,老爸再也没有联系过这位老师。
哈哈。
小学四年级,镇里联考,数学考了77分平均分,四年级的暑假,过得真心无语,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那年夏天的小黑板,黑板后面的壁虎,那年夏天挨过得巴掌,那年夏天吃过的西瓜,那年夏天的二姐,那年夏天的蝉鸣,都留在记忆里,竟然没有忘却。
初中,初中的时候就去城里读私立学校,那时候老爸工作估计也就一千多吧,我那时候生活费,120元,那时候家里真心蛮拮据的。
初二的时候,为了我和我弟弟好好学习,买了DVD,恨死那东西了。
金山学习还是什么鬼,说实话,老爸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因材施教,那时候也许是叛逆期,过得并不是很好。
我记得初二的时候奥赛班数学复习,那掉下来的玻璃球和老爸的气急败坏。
初中因为和姨哥同一届,总是比他考得差。
初三那年老爸去新疆,为了自己升迁,为了多给我和弟弟赚点钱,在最叛逆的时代,赢来了我人生,应该是第二个逆袭吧。
第一个逆袭,应该是小学5年级。
高中,好不容易通过不懈努力,按照我老妈的话应该是超常发挥,当时副榜进的育才,又副榜进的一中。
不过在我们心目中,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当然我希望自己还可以再好一点,如此,可以省下来好些银子。
高中三年成绩真心一般,估计班里20多名的样子。
高考也是一般般,后来复读。
第二年高三像是开了窍,应该说第一次知道如何思考了。
属于开窍晚的学生,高考又是超常发挥。
其实我们这么这些人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感觉,没有所谓的超常发挥,所谓的黑马,都是平素努力的结果。
那些因为心理素质落败的选手,还是实力不济的表现。
所以,我失败,只因为我曾经不够努力,和天时地利均无关。
我还记得两年高考后,老爸在小房间里给我研究报考自愿的那些汗水,第二年我得知自己不能去北京后做了一个甩手掌柜。
高中里,老弟上网被抓,那时候对老爸也是万分怨恨。
大学,七年生活就那样一晃而过,真心话,我感觉,这七年过得蛮充实的,当然也是单调的,医学生大都如此吧。
即使工作了,也是相对狭窄的圈子,彼此交流就是疾病、病情、病人、医患关系,如诊断,如何评估病情,彼此之间乐此不彼,却让太多的其余人无法进入。
大学和老爸交流更少了。
一年寒暑假回家,基本上窝在家里,和老爸因为脾气不好,蛮多争吵的,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争吵,也都是父母迁就子女,最终父母妥协彼此和好。
高考那时候因为什么事情,差点撕了录取通知书,可能大抵也是我嫌弃老爸强迫症,一遍又一遍该给我带多少钱。
大学和老爸发过一封email,当时选自愿的时候,我是老爸的孩子,和他性格相仿,知道用什么方式得到我想要的结果。
我向来独立惯了,初中在外面读书,习惯群居生活,也离父母越来越远。
工作了,回家就更少了,老爸要比老妈还要担心他闺女什么时候可以嫁出去,只奈缘分未到,人也懒,现代社会年轻人都不愿意将就一直单身。
前段时间,老妈在我这里呆了一个月,又聊了下他们结婚的情况。
聊了下老爸当时为何选择老妈,真心话,老爸真是个渣男,老弟也是,其实活在这个世上的芸芸众生,我们或许现在,或许曾经,都是如此自私的存在着。
如果有来生,您是否还愿意做我的父亲?
如果有来生,我是否还愿意做您的女儿?
我想我知道您的答案,我却不知道给您什么答案。
感谢您们让我出生,尽管我无法选择,虽然这一生过得幸福,但倘若有来生,我依如曾经的选择,我宁愿不出生。
不是这生我过得不好,而是我不知道如何走完这一生。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曾鄙视的,远离的,结果都是妄想。
出门在外这么长时间,越发明白,家,才是最温馨的港湾,而,家人才是最亲的人。
2017/8/15
电影相比于电视剧节奏太快,温情不够,两个爸爸同样出色,gakki演的更好也更漂亮——谈谈自己的爸爸吧,最近他好像有心事,人生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不喝酒就保持沉默,对任何事都没有激情,喝完酒拖着我说很多,关于工作,关于待遇。
我知道还有很多话他说不出口,但是我能理解。
付出得不到承认,工作被冷嘲热讽,没人诉说,只能以酒浇愁。
这一点反而父子之间更有共鸣。
性格使然,他真的没有心眼,在游戏中被人套路,真希望他做个简简单单的人,没有忧愁,远离烦恼。
如果可以,我愿意为他承担所有一切,何尝不是另一种父子换身!
爸爸,我超级爱你噢!
笑点相当足啊,虽然猜得到结局但还是很温情
老套的片子
挺一般的啊,评分好高啊
爸爸的小表情真是可爱爆!老套却温情的家庭喜剧。
比较烂俗了.
灵魂互换感觉都快玩烂了,但这种父女互换,还是拍出了新意,再加上韩国的这种搞笑形式,还挺有意思的,而且笑点还挺多,煽情也恰到好处,虽然细节上还有待加强,但作为喜剧片还是挺不错的,既能搞笑,也能让人体会到做父母,做子女都都不容易,要学会换位思考,互相理解
还行,感觉这里面的父亲有点怪,强行温馨的感觉,有点搞笑吧,乐呵看下。很难有共鸣。
男主父亲演的还挺娘炮,女儿挺漂亮。剧情挺弱,听简单,不深刻
虽然剧情一般,但是演技很好啊。韩国电影真的是有一个很宽的篇幅,既能拍历史话题,也能拍搞笑喜剧,还有这种小温馨。来,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父亲扮演者很可爱啊😂😂,跳起舞来真的是够了😂,剧情也挺过瘾的
片子是温情喜剧,无功无过,一家子看着挺开心的那种片子。后面的路人群像对爸爸告白那块完完全全被感动到了。
两代人的隔阂始于不能互相理解,一个想尽父亲的责任,一个觉得这样的爱是负担。面对不同的环境和压力,再加上两代人世界观的差异,消弭隔阂,达成融洽关系谈何容易。互换身体的剧情让父女俩真正进入彼此的生活和内心,感同身受彼此的喜怒哀乐,如此深刻的理解才能促成沟通。亲情主题很暖心,感人。
比较适合山寨
相比当年17岁的新垣结衣,28岁的郑素敏演技称得上惊人。剧改影的凝缩,在剧情选择、叙事节奏、环境设置上完成度都极高。话说回来,这类矛盾冲突确实很东方,尤其很日韩,传统东方父权与消费时代具备自由理念的年轻女性的对抗。
这个梗很有趣,女主演的很好。但是故事讲的有点磨叽,父女间的冲突设置太平,导致身份互换后的反差也比较沉闷。
蛮好笑的
看过原剧的表示,翻拍的还是挺好的~
台版国配更加可爱
看过那么多灵魂互换的电影,这部竟是我觉得演技最在线的。
2022.10.18:在豆瓣电影搜「爸爸」时注意到这部曾经「熊猫仔」标记想看的《爸爸是女儿》,得知是身体互换题材的喜剧片就想找来观影娱乐一下,可惜个人整体感觉不及《我身体里的那个家伙》有趣。★★★☆|2022.10.20:前天看到网友短评得知本片是改编自日本的《父女七日变》,于是就去看了2007年馆博和新垣结衣主演的日剧《父女七日变》,因而对本片(如剧情编排的修改编排等)感到有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