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地心引力

Gravity,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重力,Gravedad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乔治·克鲁尼,艾德·哈里斯,奥托·伊格内修森,法尔杜特·夏尔马,艾米·沃伦,巴舍尔·萨维奇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墨西哥语言:英语,格陵兰语年份:2013

《地心引力》剧照

地心引力 剧照 NO.1地心引力 剧照 NO.2地心引力 剧照 NO.3地心引力 剧照 NO.4地心引力 剧照 NO.5地心引力 剧照 NO.6地心引力 剧照 NO.13地心引力 剧照 NO.14地心引力 剧照 NO.15地心引力 剧照 NO.16地心引力 剧照 NO.17地心引力 剧照 NO.18地心引力 剧照 NO.19地心引力 剧照 NO.20

《地心引力》剧情介绍

地心引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深邃浩瀚的外层空间,蔚蓝的地球与深不见底、漆黑一片的宇宙形成鲜明对比。一台隶属美国的空间站,数名宇航人员正进行太空漫步,对所属卫星做着例行检查。初上太空的瑞安·斯通博士(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 饰)在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麦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的协助下,有条不紊地检查每一个部件。此次是科沃斯基退休前的最后一次飞行,他幽默风趣地活跃着团队的氛围。就在此时,休士顿总部传来骇人消息,不久前行将废弃俄罗斯卫星被导弹击毁,碎片以超过子弹的速度在地球轨道上散开,并意外击中其他卫星,引起连锁反应制造了新的碎片。 瑞安一行遭到碎片重创,有的同伴不幸身亡,而她和科沃斯基失去控制坠入宇宙深处。幸存的二人不得不彼此信赖,拼尽全力朝向故土前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重生之门二十四周巴黎一夜机动部队—警例怪盗MOUSE香港强奸奇案之割喉刀尖喋血情路稻草人之地黑镜第四季夏末快乐之旅真・进化之实花开时节根本停不下来天才狙击绝望主妇第八季爱情史格林第二季人间规则毒海风云浪漫满厨天生不对夏日大作战煞到你蜡笔小新外传2玩具大战失踪女人剪辑师六扇门之御前盗圣剪辑人生陡岸凶杀案

《地心引力》长篇影评

 1 ) 观众从未如此渺小

(图文日志版:http://www.douban.com/note/308447664/)“I was stunned, absolutely floored, I think it’s the best space photography ever done, I think it’s the best space film ever done, and it’s the movie I’ve been hungry to see for an awful long time.”“我惊呆了,被击倒了。

我觉得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太空题材的影片,亦是我长期以来所渴望看到的荧幕佳作。

” —— 詹姆斯·卡梅隆 早在Gravity正式登陆院线之前,纷至沓来的爆棚好评就已远远盖过了人们对其视觉效果和电影技法上的讨论,威尼斯电影节“最好的开幕影片之一”、烂番茄高达98%的新鲜度、严苛媒体metacritic罕见的96分高分、IMDB上从影片上映前的8.1到目前仍有可能攀升的8.7分…… 一边倒的口碑几乎取代了其他所有的卖座元素一跃成为影片的最大噱头,吊起了无数观众的胃口和对于Gravity“年度第一神作”的期待。

这也是近年来少有的“清一色”、“压倒性”这类表意夸张的词汇用于形容影片口碑的情况,而就算纵观排除在这两类词汇之外的批评,也没见到有敢于否定Gravity技术含量的言论,无非只是隔靴搔痒地数落影片在故事上的单一,煞有介事地贬损两句,颇有讨了便宜还卖乖的味道。

那么Gravity究竟是不是又一部空有视觉效果,而没故事、没内涵、没情怀的过捧之作?

在此我想说说我个人观影后的些许看法。

如果说对于《阿凡达》、《环太平洋》这类视效大片有观众发出“故事单薄、缺乏内涵”这样泛泛而谈的抱怨的话还能勉强算是情有可原,(尽管盯着一部主打特效的影片挑剔故事情节上的不足向来是件颇为庸人自扰的傻事)毕竟这类影片出于卖座的考虑,陈词滥调的“大片模式”和“商业元素”少不了,出厂之前就早早被打造成一件做工精致的好莱坞流水线商品,本着“观众爱看什么我们就给什么”的初衷,加入了各种可背诵的情节和可嵌套的人物,如此一来难免被部分观众高贵冷艳的品味抓住把柄,狠批影片在形式和内涵上的空洞。

但若思维定式带着“视效片必然重特效而轻内涵”的偏执逻辑去评价这部《地心引力》,就实在太有失公允。

《地心引力》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一个关键词:极简主义。

不同于传统的商业大片,它所做的更像是在还原属于电影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电影的造梦功能、艺术性、视听的双重震撼、以及在大银幕上所投射出的一切关于人类历史发展、情感共鸣的瞬间…… 这些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本质意义,都在《地心引力》这一部作品中得以体现。

从来不会有一部影片给你这样的体验 —— 你手握着IMAX 3D的电影票,你清楚地知道这一次不会有巨幕上的潘朵拉星球和蓝皮肤的纳美人,不会再一次见证泰坦尼克号上杰克与萝丝的世纪爱恋,没有超级英雄们组队刷怪打副本守卫家园,没有柯克舰长史波克和企业号,更不会有大超一飞冲天的豪情满怀和“大机甲打大怪兽”的热血沸腾死宅梦,但你依然会心甘情愿地走进放映厅坐下欣赏。

这一次,IMAX技术被用来展现地球母亲的蔚蓝壮阔和太空的浩瀚无边,以及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所包含的从喜悦、悲伤、惊悚、恐惧、沮丧到绝望的所有情感。

IMAX的概念好像从未让人感到如此恬静而平和,太空从未如此充满未知的恐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人类作为观众也从未在影院感受过自己是如此渺小的存在。

正如《好莱坞报道者》所写到的那样,“《地心引力》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它充满着张力和令人惊喜的桥段,阿方索·卡隆打造了一部最具现实感和美丽的太空电影。

没有外星人,星际空间的大战,也没有反乌托邦情节的设置,只有一个男人和女人在最不利的环境下,应对所面临的问题,但这却构成了十分紧凑的90分钟。

”《地心引力》在故事上极简主义让它看起来仿佛是小学语文课上的一道缩句习题,观众在走出影院后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自信满满地只用一句“这是一个女宇航员太空求生重返地球的故事”就完美总结全片,但就是这么“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情节,经过导演阿方索·卡隆不断地扩句和填充,愣是拉伸出了一部完整电影的长度和厚度。

影片的过人之处在于掌握了在讲述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的过程中,如何用精心打磨的细节,为观众制造一趟惊心动魄的旅程的技巧:大到卫星爆炸碎片的冲击、太空站的分崩离析,小至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女宇航员额头碰擦出的血滴和舱内用变焦镜头捕捉到的晶莹剔透的水珠…… 《地心引力》付出的这些比纪录片更考究的努力,成功地让一个极简的故事带来了极不平凡的心灵震撼。

影片在技法上的极简同样值得称道。

你很少能看到如此多的情况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 —— 动辄数分钟甚至十余分钟的长镜头浑然天成毫无炫技成分、行云流水的剪辑仅仅通过最基本的切,几乎不加任何效果,没有一处闪回与闪进,自然顺畅到让观众默认剪辑没有割裂开前后画面,一切的动作好像都是在真实生活中实时发生一般,只不过经过剪辑,它们被包装和压缩到了规定的影片时长之内;大开大合的配乐有类似《创:战纪》和《遗落战境》的风格,交响乐与电音的糅合紧凑、浑厚、大气磅礴,那种在巨大的轰鸣之后瞬间收拢静音的效果给人一种时空凝滞和深空失忆的奇妙错觉,通过这种突发性静默的运用,在听觉上为观众制造出了深空恐惧症的体验,相比身处太空视觉上的暗无边际而言,听觉的突然丧失和长时间的寂静无声才更加是恐惧的来源。

倘若有可能,我希望《地心引力》一定要出一本官方的影像全记录或是拍摄现场探秘,因为电影中有太多值得让人寻味而又不可思议的镜头,比如开片后从俯瞰地球到乔治·克鲁尼调皮地太空行走到卫星碎片冲击再到之后乔治·克鲁尼和桑德拉·布洛克两人相遇后撞到一起开始翻转,我在第二遍看的时候有特意留心这个长镜头,从头到尾都没找到有切过的痕迹,其中包括有从外部拍桑德拉·布洛克在宇航头盔内的脸部特写再慢慢移到她眼睛的视角看头盔外的太空,诸如此类的神奇镜头如何一气呵成,如此长时间庞大复杂的混音如何做到,宇航员那种置身失重环境的自然表演又是如何拍出来?

(我个人是不太相信这仅仅靠将演员安放到一个稀奇古怪的旋转装置或是吊着什么绳索就能完成)这些都是本片让人反复思考、体会的魅力所在。

如果要为《地心引力》指出些不足的话,我个人认为,影片对于人类宇航员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如何克服万难完成太空求生的全过程有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但就生命本质意义的探索和在面对终极困境时人与人的彼此扶持这两方面有所欠缺。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影片中让我感觉点到这个问题的只有两处:第一处是桑德拉·布洛克脱掉宇航服闭着眼蜷身在舱内悬浮的镜头,像极了婴儿在母亲体内的画面,有回归到生命起源的意味;第二处则是“梦境中”或是“灵魂态”的乔治·克鲁尼对桑德拉·布洛克的那番精神鼓励,是要关了灯,闭上眼,tune the world out还是sit back and get ready to go home? 除掉这两段之外,影片主要还是聚焦在了女宇航员如何最终顺利逃生从太空返回地球的过程上,让观众近距离地全程目睹了这一系列求生动作是多么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并且也就止于这一步,拒绝再作任何“可能导致矫情”的注解,因而过于强烈的现实感可能并不能满足观众对于太空、宇宙抱有的那种更科幻、更浪漫的幻想。

另外,乔治·克鲁尼的提早出局也让本片的煽情功效大打折扣。

诚然,克鲁尼和布洛克一线相牵堪称全片最凄美瞬间,克鲁尼松手的那一刻也令影片的海报标语“Don't Let Go”得到了巨大的升华,正是因为他“Let Go”的举动才得以保全了另一个生命体重新拥抱生机的可能;但相比一个女宇航员坚强独自求生的故事,观众显然更愿意看到两个生命在遭遇太空灾难幸存下来之后,是如何通过不离不弃的彼此扶持战胜孤独,共同应对求生的困境。

自“我们还不知道这是梦境中的”乔治·克鲁尼出现时全场观众的振奋和欢呼就不难看出, 大众对于这个老男人的魅力是有多待见。

不过,舍弃双人互助求生模式的做法也不失为对于影片商业性和艺术性精打细算的权衡,这份不走杰克与萝丝苦恋桥段,绝不拍成太空版《泰坦尼克号》的决心,也算是Gravity脱离了大片引力而在艺术领域展翅高飞的一次创举。

Gravity就像是为巨幕而生的电影作品,浸入式的观影体验完美地呼应了IMAX的广告标语。

在这九十分钟之前,观众从未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然后转而奉若神明般地对着蔚蓝色的星球和漆黑的太空发出心生敬畏的赞美。

 2 ) Glory of Cinema’s Future

兩天內刷了兩次Gravity,一次imac 3D,一次普通3D。

對影片的整體,我感覺TIME的讚美是最到位的“Gravity shows us the GLORY of cinema's future”,glory和cinema這兩個詞都準確。

一方面,該片在技術上毫無疑問是封神了,另一方面,該片的偉大確實是必須要在戲院(cinema)看才能體驗。

不要說看DVD或下載,光是對比普通3D和IMAX3D已經不同。

我第一次看imax 3D幾乎是張著嘴巴走出來的,比看阿凡達還震撼。

但第二天去普通3D影院看,刺激感已經退化了不少,但好幾個重要的戲劇點,衝擊力還是在,證明這片子雖然并不耐人尋味,但出色的特技和緊湊的節奏還是非常耐看。

在imax的時候,戲院里沒什麼人,可以專心看片。

今天看普通3D,前面人頭攢動,我都是得閒觀察了觀眾的反應,看到所有人都被前面的大螢幕牽動,完全的投入到電影之中,作為一個有電影夢想的人,真是很感動。

一句話,這絕對是2013年最值得去imax體驗的大片。

對影片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劇情太過單薄上。

確實是不錯,故事拋掉太空遇難的包裝,內核只是一個女性如何從內心的絕望中重拾生的希望和勇氣的故事。

當然,這種分析,是傳統的,主流的分析技巧,某某導演拍了一個動作大片,但其實他的主題是想講人性,想講親情,諸如之類。

確實沒錯,一個動作片,科幻片,如果只有動作科幻,沒有那些講了千百次的幾個故事之中的一個做內核,就缺乏了打動人心的力量。

但我覺得對曾經理想是當宇航員的導演來說,他壓根就是把太空當做了第一主角。

而這個簡單的故事,被技術反客為主,成為了承載導演夢想的工具。

無論如何,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導演把它打磨得相當不錯,絕對不是為了賣酷賣車賣小妞就隨便濫竽充數的故事。

而且如果觀者夠多,作者也留下了足夠多的隱喻,給喜歡符號分析和類比分析的電影愛好者去探索。

其實這個劇本06年導演就有了,甚至物色了安朱莉(如果脫宇航服那段由朱莉來演該片票房搞不好會加個0),但技術上的野心太大,做不到。

直到09年阿凡達出現。

於是4年之後,終於有一部電影,重新把阿凡達的三大技術法寶“Motion Capture,IMAX, 3D” 完美結合,帶給我們更上一層的觀影體驗。

這三樣東西,將來絕對會慢慢滲透到未來電影的創作當中,而且,不僅僅是大片。

僅就阿凡達和Gravity來說,IMAX+3D的路子,就很適合展現宏大的環境,再加上Motion Capture,就使得展現一個發生在大部份人類未曾經歷過的奇境的故事成為可能。

但這三種技術的潛力絕對不只是在這一點上,HUGO,PINA, Step Up都在不同方面展示了3D的運用可能,還有一些不太容易看到的短片也在探索3D的運用。

不過今天想說的重點不在3D,下次有時間一定要捧著PINA好好說一說3D對傳統文藝片創作可能性的啟發。

我想說的是技術的變化,舉個栗子:長鏡頭(Long Take)。

Gravity的開頭,是一個超長(據說有16分鐘)的長鏡頭。

但大家可能並不會像以前那樣執著這個長鏡頭究竟是怎樣完成的,因為太明顯了,這個長鏡頭是合成的(合成不意味簡單,燈光方面就非常難!

)。

阿方索卡隆絕對是當今世界知名的長鏡頭愛好者,人類之子都快說爛了。

但我覺得他對長鏡頭的使用,其實已經和長鏡頭發明之處的使用目的,有相當的不同了。

長鏡頭的好處,第一,不用剪輯,螢幕時間=真實時間。

這兩點是鐵一般的事實。

帶來的觀影意義,連貫,真實,緊張,客觀,或者導演怎麼吹為什麼要長鏡頭都可以,各個長鏡頭有各種不同的使用目的,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意義和好處,不贅述。

第二點,方便演員,演員的表演不會被打斷,情緒比較連貫,通常都比較容易出效果。

HHH的長鏡頭基本上都是以服務表演為目的。

第三點,不用連光,方便燈光,雖然做一個長鏡頭的光很麻煩,非常麻煩,但因為太麻煩,照傳統方法可能根本做不到,於是在預算和時間上燈光師會因此有特別的優待,不詳述,而且拍一個長鏡頭都特別花時間,這個時間打好燈了,讓導演攝影演員忙去吧,燈光組可以咪會了……(以上誤)。

第四,特別有成就感,這個就不具體說了,誰拍過誰知道。

舉幾個例子吧,先有捷克導演楊索不斷向以個位數鏡頭完成一部長片挑戰,后有毛子焊導一鏡直落完成俄羅斯方舟,在數字電影方興未艾之時就搶先完成了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目標,名留青史。

為什麼肯定後無來者?

因為第二個吃螃蟹的人,沒什麼了不起。

楊索到90年代也不玩長鏡頭了,反而拿著DV晃悠晃悠的拍,問他為什麼,他也說,以前機器很重,我們拍一個運動長鏡頭,就很牛逼,現在機器小了,拍起來容易很多,我就不拍了。

再舉一個明確點得例子,有部台灣電影在一開頭又數個複雜的運動長鏡頭加特效組合成了一個“科幻”長鏡頭,美其名曰說是用一個鏡頭介紹了所有人物,實際上是導遊在說“我會拍電影”,這種鏡頭我們就稱為裝逼長鏡頭。

為什麼有這種裝逼長鏡頭的存在?

就是因為在過去,長鏡頭很牛逼。

但是在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後,長鏡頭,沒那麼牛逼了。

Motion Capture之類的技術,發展了很多年了,Tom Hanks好多年以前就用這個玩過一人分飾數角。

咕嚕轉世做了人猿,大家都覺得該給他個影帝了。

CG也發展了很多年了,以前有一部遊戲改編但和遊戲沒啥關係的《最終幻想》還會把“我們的CG人物臉上有雀斑”這種事當賣點。

後來還有海洋紀錄片,以假亂真的做了一堆螃蟹在海底打仗,唬得觀眾一愣一愣。

再有少年Pi,不說出來你絕對看不出片頭哪種動物是真的哪種是假的。

最牛逼的是今年,環太平洋直接把全CG光效提升到了可以和燈光搶飯碗的層次。

更不要說攝影機運動了,3D動畫和遊戲可能已經把人類想像得到的運動都做出來了,真人實拍也不差,各種穩定器發展迅猛,去年的IRIS系統都可以打太極拳了吧。

所以現在,就算徐老怪做一個孫悟空變小跳到人肚子里再跳出來的大全加POV加環繞360度加穿墻(肚皮)這樣複雜的鏡頭,也不會有人當成一個大賣點了吧還有什麼鏡頭運動是你想得出來,但是好萊塢做不到的嗎?

是沒有人做到過的嗎?

於是以後,長鏡頭“牛逼”這樣一個優點可以被剔除了。

這樣是好事,這樣那些整天想著設計牛逼長鏡頭的導演,可以把注意力放回表演上了。

這樣那些整天想著用牛逼的鏡頭證明自己的攝影師,可以把注意力放回到故事和燈光上了。

這樣那些整天想著數鏡頭的影評人,可以把注意力放回到觀影感受上了。

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牛逼的長鏡頭,但是越來越少人會覺得“長”鏡頭牛逼,他們應該只會這個鏡頭如何契合電影內容和表演而鼓掌,而不是因為它長。

有人痛苦于技術進步,但我覺得馬丁西科塞斯的態度才是真正的電影人的態度,技術的發展與否不是大部份電影導演能控制的東西,他們的本分應該是運用當下的技術,包括新技術,去創新的為自己的電影內容服務。

電影的鏡頭運動可能創新已盡,但鏡頭的運用的創新,其可能卻是無窮無盡。

Gravity在電影院裡展現出的巨大魅力,正是來自技術的創新。

導演對新技術的運用,實現了一個大曾經無法實現的夢,讓我們體驗了以前無法體驗的奇境。

而觀眾對這種奇境的認可和追捧,勢必推動電影的創新,這種“技術──作者──觀眾”的良性關係,就是Gravity展示的Glory of Cinema‘s future。

話說回來,Lubezki真不愧是我的偶像啊,我當初要不是因為猜到了他怎麼拍人類之子那個長鏡頭,我也許就不會讀電影攝影了。

再後來我要不是畢業后看到他拍的生命之樹,我可能就不會明白電影攝影究竟是為了什麼。

Gravity攝影上雖然不及前兩片震撼,但也是我繼生命之樹后第一次為部電影碼字啊!

 3 )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1767年,发现塔希提岛的沃利斯探险队宣称,他们曾在太平洋落日的余辉中瞥见过南边大陆的群山。

两年后,为了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詹姆斯•库克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长征。

经过十一个月的远航,“奋进号”到达了沃利斯描述的地方。

库克船长接着率领全船耗时一个月绕过了社会群岛,但仍无任何大陆的影子。

此时天气已变得很冷,但向南前行的路却只是刚刚开始。

由此处不断向南又开了足足三个月,奋进号已经通过了南纬40°的死亡极限,然而南方大陆的存在依然是毫无踪迹。

此时狂风大作,巨大的海浪被惊风激起,席卷着向船只袭来,船身颠簸不已,船员都无法休息。

库克船长知道再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下令调转船头向西行驶。

在高纬度风浪的摧残中,整个航船已经处于倾覆的边缘,长期离岸使船员精神崩溃,争吵、谩骂声不断。

库克每坚持一天,都要忍受更大的压力。

无数次,身边的人质问到,我们还要沿着这一纬度前行多久?

什么时候才能向北回到故乡?

而船长只能一次又一次的保持沉默。

终于,又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航行,海面上出现了海草和漂浮的木头,海鸟成群的在空中飞翔,很显然,这是陆地将近的信号。

全船一片欢呼,感叹着时隔许久,终于又可以踏上坚实的土地。

这是两百多年前库克船长人尽皆知的冒险历程的一部分。

而让我看完《地心引力》之后,满脑子萦绕的不过是这伟大探险时代遗留下来的无数传奇故事的一隅。

你身在iMax宽阔无匹的巨幕中体会了些微宇航员的冒险生活,但你可曾设想过那个时代一名船长和水手的人生?

他们本身既非人中翘楚,也非兵中猛将。

他们在成为水手之前可能是任何人,但在登船之后却只是一种人。

他们每天望着绵绵无际全无尽头的海面,吹着毫不浪漫咸湿刺脸的海风,晒着毒辣无情炽热无比的太阳,吃着绝无新意缺乏营养的食物,不断忍受着瘟疫,败血症,腹泻,呕吐,幻听,失眠的考验。

死亡对一艘远航的船来说是家常便饭……对于他们的称呼,与其说是冒险者,不如说是流浪者,面对的是不知何时到来的馈赠,大陆,孤岛,或是尽头。

在太空尚未进入人类视野之时,海洋是人类最不可知的险境。

它绝不是我们今日拿着地球仪随意一转即抵的存在,也不是纪录片肆意拉远景或潜水描绘的乐园。

无数船长带领着他们雄心勃勃的水手在马德拉停靠后再也看不到大地,或是在南美海岸的波折中与陆界限永别,在赤道无风区吃光所有身边人后痛苦的死去,或是贴着海岸线求安稳却葬身于无尽的暗礁之中。

你看地心引力时可曾感受过那种周际无边无垠的绝望感么?

那就是几百年前人类面对无尽的冰蓝时所体会过的绝望,那是一种今天或许已经不存在了的恐惧,但它们只是变换了身形重新在太空时代重聚。

在无尽的旋转,破碎,飘零和失重中,我仿佛看到了两个伟大时代重影的痕迹,它们是如此相近,就像时光流逝一者是另一者拉长之后的倒影。

也许你看到了无边无际浩瀚无垠的宇宙,我却看到碧蓝清明永无止境的海洋。

也许你体会到了破碎零件扑面而来的恐惧,我却看到了风暴来临时呼啸过境的悲鸣。

也许你在长镜头里感受到星球巨大撼人心脾的体积,我却看到了冰山在前壁垒横行自然的伟力。

也许你目睹了瑞恩穿梭船舱留下的曼妙身影,我却在滑翔与转动中看到了人类在水中的泳迹。

也许你能想象出氧气耗尽沉沉睡去迎接死亡的窒息,我却更直接的体会到了巨浪滔天时扑面而来掩盖一切的死亡气息。

这一切,何其熟悉?

日光之下绝无新事,人类只是在百年之后重温了过去的记忆。

遗憾的是,今天在面对大海时,已经只有极少数人还能保留天性中遗传的恐惧。

那种面对未知的一切,一切未知时的畏缩。

还有大多数人永远只会向着后方退却,而却有极少数人要把步子往前迈去,置生死于不顾的历史。

公平的是,这种未知的存在似乎永远不会止息。

虽然几乎完全征服了地球的一切,可仰天望去,那一片永远望不到边际的太空又彻底藐视了所有胆敢自傲的生命。

正是在这种永不会止息的新的冒险机会中,才得意印证人类永远的渺小和永远的敬畏,同时考量着人类最高尚最珍贵的情操,并在这种择选中挑剔出人类最最精英的那一部分,将所有退后者贬为畏惧的凡人。

你是否在大的无可想像的星球和和包裹这一切的更无可想像的宇宙中感知到了人类的小?

这是人类永远的渺小。

你是否又在玛特脱手而去的壮烈和包含这一切的更壮烈的放手一搏之中瞥见了无穷尽的大?

这是人类永恒的伟大。

人类永恒的宿命,正是用自身永远的渺小,去挑战无尽的大的宇宙。

而人类所有情操中最为伟大的冒险的勇气,将使我们从蛮荒而来,从此刻出发,架航船而去,直至星辰大海。

大者,非身形也,非天赐也,非趁势而为,非顺水行舟。

大者,逆也。

浩翰压之而不惊,死亡逼之而无惧,时光摧之而不毁,是为大。

我或者化身为传奇,或者被烈焰所吞噬。

这句话在人类历最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被演绎了多少次?

在梦中滔天的巨浪中我感受到了这一点,今天,感谢卡隆,在最触及人心的深空中,我重温了旧日海蓝的波涛汹涌。

当最终斯通在水中挣扎,晕厥,抵抗,撞破,浮游,潜出,冲回水面时,我仿佛看到了星光和水光交汇的节点。

就像我在经历这一切时脑中一直浮现的那样,这两点终于在这里交汇了。

进而,你看到了什么?

嗡嗡的飞蝇,深色的水草,平静的湖面,软绵的泥沙,青蓝的远山?

非也。

这一切已然不一样了。

让你劈波斩浪无数道再回归母港时,当你走遍千山万水再路过出发的家门时,当你击溃无数进击的敌人告老还乡时,当你在勇敢迈向无尽的世界再凯旋而归时,当你已在化为灰烬而无惧的传奇中回到地球时,你看到的一切还是当初的样子吗?

点燃一柄夏尔南区最好的烟草,坐在翠绿鲜艳的花草丛中,悠然吐出一缕青烟。

你眼中的世界,难道还是曾经的世界吗?

不是了,当然不是了。

那时候一切再重来的最最平常的事物,也会变的完完全全不再相同。

因为这是上天对于冒险者最珍贵的馈赠。

当我感知“Gravity”摄人魂魄的字体带给人的向银幕而去的聚心力的时候,海浪和星空在我心中最为贴切的交汇成了一副场景。

在经历可怕的眩晕和痛苦的摧残之后,我重新聚回了对现实的理解力。

在一场人声喧嚣吵闹无比的世界里聆听历史传来的巨大声响,在91分钟冒险结束时久久在脑海中回荡。

在这一刻,我想请所有人停下来感受将你们紧紧抓住的地心引力,因为那是人类所能体会到的最珍贵最伟大的力量。

不是在过去任何一个伟大的冒险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伟大的旅途,那是由这场电影启迪和昭示的下一个伟大史诗的开端时人能从原始的本能中重新发觉的踪迹。

那是挑战者气贯长虹的全新起航,那是脆弱躯体包裹下的憾然远征,那是人类五千年来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4 ) 一星给海报

我可以说这是我今年看的最烂的片吗?

全片无看点有尿点。。。

我就不停在喝水,换造型,擦眼镜,擦眼镜,擦眼镜,我是错过什么了吗?

打五星的,是觉得“大家觉得好看,我也觉得好看,我很懂得起,这片有好棒的特效,好棒的特效和好棒的特效诶~”。

那我就先说特效吧。

特效无非就是让我感觉:哦,很真实诶。

然后呢?

然后呢?

然后呢?

我期待看到的是震撼,而不只是真实。

你说几个人飘在太空,就只看看看地球吗?

而且景色也那么理智。。。

你背后那么大个宇宙,你们倒是也回头看一眼阿。。。

甚至女主准备自杀的时候,都没试图往外看一眼外面,感慨下宇宙浩瀚无边。

感觉导演思路好狭隘,好狭隘,好狭隘。。。

我看到的都是去看之前,就能通过以前看过的东西构想出来的画面。

毫无创新。

这样意料之中的特效就算再真实也不是“五星大仙”们所说的amazing,amazing, amazing。

在说大家都不看好的剧情。

整个片就是人飘来飘去,甩来甩去,撞来撞去,还有空间站啥撞的稀巴烂,typical的好莱坞大片范儿,啥好货交通工具,看到一个用一个,基本都不是自己的,然后再糟蹋的稀巴烂,最后从里面爬出来的暴殄天物的人都是英雄)。

中间穿插一些无意义的傻逼段子。

整个做作加装13好吗?

我都不知道女主脱衣服在那转转转个啥,这就是typical大片的必备:美女,肉肉,穿的少,好身材。

这部分太刻意太做作了。

什么什么隐喻子宫重生,这么去揣摩导演的心思,就如同语文阅读,老师说作者写蓝色的窗帘,这个蓝色代表他忧郁,但作者说这窗帘真他x是蓝色的一样。

这个片到底最后想表达个什么主旨?

重生?

人类意志的坚强?

求大神指点。

指点。

指点。

最后说说我最不xx的女主。

简单的说贱人就是矫情。

1,人家让你好好活,你吼吼吼说我要来找你,然后呢?

2,要死就痛痛快快死,我信你缺氧了还能做梦还能幻觉,命运大回转的理由太没逻辑。

3,恩恩阿阿恩恩阿阿咿咿呀呀呜呜拉拉,忘台词了吗你是?

4,恐惧懦弱中年丧女女,分分钟变成顽强矫健性感女超人,是碎片打到后脑勺,神奇未知物质赐予了你力量吗?

让我一度纠结这片片是marvel的还是DC的。

话好多,打住打住了。

还没看,准备去看的朋友们,片片是可以看的,不要被各种高分把期望值抬太高。

是我异类了还是怎么的,有那么好看吗?

哎哎哎~在这个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肤浅无主见的时代阿。。

 5 ) 对不起, 请让scarlett Johansson喘可以吗

女猪脚超牛掰,一个人撑满90分钟。

帅哥在很早之前就死了,闪回时一口老血喷出,美国人真是难死啊!

边上的小盆由被吓死,抓住他爸狂问那是鬼吗?!

女猪脚一个人毁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空间站,堪称史上最牛。

宅男很不幸福,90分钟里45分钟女猪脚都在喘,可惜她不是scarlett johansson,喘到气短宅男都high不起来。

算了宅男不会去电影院看的!

看完电影只想说,阿姨你不要再喘了。

制片商,你们干嘛不让scarlett johanson 喘!!!

不幸福!!!!!!!!!!

 6 ) 从《地心引力》浅谈科幻片的科技真实与娱乐临界

作为影迷,多看映前新闻不一定是件乐事,有时候会生出不必要的疑问来。

比如《地心引力》在互联影库上顶着一个大大的“科幻”标签,大堆北美影评人用“科幻巨制”之类的词语来形容它,更不断拿《2001:太空漫游》作比。

但另一边又不断有消息称,宇航员、科学家纷纷盛赞该片的细节逼真到位,几无破绽。

不禁要问,这怎么“幻”的起来呢?

当然,看过影片就不存在这个疑问。

先不谈宇航方面的细节,故事是个灾难片架构,如同大家熟悉的《彗星撞地球》和《后天》,都是用一场的巨变(或将至的巨变)做契机,引发关注个体求生的情节。

这两部作品,由于时间设定在当下,社会景象描画自现实,观众会自然假设科技面貌都是写实的,单其灾难前提之巨大和虚拟,已足够将影片定性为科幻片。

《地心引力》与这两片的情况相同,历史上当然没有发生过同类事件,属于虚构灾难,从严重程度看,现实里要是捅了这种篓子,地球上空会变成一个大雷区,咱们几十年内都别想上太空了,影响之大不亚于《彗星》和《后天》,所以这一炸炸出个“科幻”的标签,委实绰绰有余。

那么排除几段“碎片风暴”,其余部分是否从科幻脱变现实主义冒险?

也不是。

笔者的观点是,一部影片如果将全部场景放在太空,它想不科幻都难。

试拿一个极稀罕的反例《阿波罗13号》来说明。

这部影片为什么没被冠以科幻呢?

有人说,那是因为真人真事。

嗯,有一定道理,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时该事件有无数新闻媒体实时关注,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全球数以千万计的观众目睹过全程。

整个遇险和逃生过程,以及该过程中的所有科学细节,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换言之,阿波罗13号脱险事件,在公众眼中已经失去了神秘性。

而神秘性,正是一部科幻片必须具备的成分。

科幻片中总得有那么些让我们无法明白的东西,大到《星际迷航》的曲速引擎,小到《永无止境》的脑力药丸,你没法从现实的科技成果来推断他们的原理,只知道一旦科技发达了,就是能制造出那些牛逼玩意。

任何科幻片都少不了这些牛逼玩意,数量多少而已。

而没有哪个地方,比广阔无垠、人迹罕至的太空,更适合这些牛逼玩意扎堆存在。

《地心引力》从多个侧面展示了这个我们无法亲临的地带,这里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状态,最基本的运动、饮食、睡眠、呼吸法则,都无法照搬任何地面上的经验。

在一部非幻想作品里,导演没法随心所欲,比如拍开枪没打死人,他得解释没打中要害,或穿了避弹衣,否则观众就会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质疑。

但在《地心引力》中,导演可以制定几乎一切游戏规则,他说风暴90分钟一次,他说降落的动力可以当推进用,他说天宫飞船可以“一键返航”,你(当然不包括数量稀少的技术宅们)没法辨别真假,情绪上处在跟看《星际迷航》雷同的“你说啥咱就信啥呗”的状态。

但和曲速引擎等奇观不同的是,他的解释可以和常识、和现有的科技水准勾连起来。

我能想象,等本片再热映几天,网络论坛上会充斥理性派的讨论,切磋各种惊险设定的科学考,或辩论不合常规之处。

我一贯赞成给科幻片挑刺,然而对《地心引力》,从对照现实的层面展开验证,自然不失一贯趣味,但若将漏洞作为给影片扣分的标志,则显得过分强求。

且不说卡隆本人也并不避讳,坦诚这里那里为了戏剧性,忽视了物理真实。

本片毕竟只是商业娱乐片。

科幻片多采纳科学建议,能摆脱“雷人”的范畴,促进娱乐性上升,但娱乐性达到临界值后,又会趋于下降,此时再增加严谨度,就是吃力不讨好了(当然拍科教片另当别论)。

《地心引力》尊重物理世界的规律,也时不时“剧情需要”叛逆一下子。

卡隆的强悍之处在于,他对科学事实的重塑,恰好将娱乐性推上了临界峰值,绝大部分观众可以觉察到精益求精的态度,欣赏自圆其说的硬科幻事实,又没有过犹不及,坠入只供谢耳朵一族欣赏的死硬境界。

相比本片一切技术成就,我认为这份手术切割般的分寸感,才是卡隆最见功力的地方。

拍科幻片有点像炼金,无数电影人尝试着调配科技真实这个成分,但只有卡隆弄对了配比(他甚至比库布里克还成功,当年《2001》还被众人骂闷),炼出了一锅24K的闪亮纯金。

(文/方聿南)

 7 ) 神舟的宇宙宣传片

这是一部让技术控、科幻控都感到很满足的影片。

通过高水准的拍摄和高科技的特效真切的还原了科幻文学的经典主题。

其实它的故事很简单朴素,感情也很简单朴素。

可贵在于表现手法:没有煽情没有大话,将镜头尽情的放置在太空之中,让观影者直接进入宇航员的世界,跟随着他们的步伐一起感受着探索旅程中发生的一切。

甚至还有许多或由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长镜头,增加了宇宙绵延无尽之感。

一大半剧情背景都是在宇宙中飘啊飘,完美得欣赏了3D视觉效果下的浩瀚宇宙。

当然故事虽然简单,但也并不显得无趣,前半段有乔治克鲁尼这个话唠各种插科打诨,让你边揪心边笑着,后半段则被之前的剧情牢牢吸引,迫切得想看女主如何一步步的坚定信念克服困难成功获救。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开始引发危机事故的是俄罗斯自行击毁的本国卫星碎片,而最后让女主安然着陆的则是神舟号。

他们自己的空间站,飞船,接连出故障,我们的神舟号却坚强的挺到了最后,成为女主的救命仙丹,这部影片真是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份大礼啊(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宇航事业的强大地位)如果你热爱天文热爱宇宙,那么影片极具代入感和冲击力。

如果你喜欢看故事,那么影片可能略无趣。

你该看看恒河的日落,多美啊!

 8 ) Nirvana

觉得影片只有90min怕不够看?

   看!

一定要看!

一定要看3D加atmos音效!

   gravity几乎是向各种靠拼冗长时间来提高性价比的电影们“啪啪!

”的打了一巴掌:没有多余的镜头,凭借良心的演技和镜头切换在烂片泛滥的秋季吹响“向奥斯卡开炮”的号角。

   带好3d眼镜,准备好这场太空冒险之旅,正如女主Ryan所说,不管结局如何,这都是一场英雄之旅。

   平心而论,影片首推的还是它的画面和特效:采用近似于纪录片的镜头来描述发生在太空灾难逃生,对于只会偶尔在直播间看看飞船发射、围观航天员和中南海问好的大多数人而言,光是随着镜头俯瞰地球或者仰望星空,感受零重力下的各种细节,仿佛就过了一把太空漫步的瘾,遑论以时速两万英里奔驰的太空碎片们是怎样制造了一幕又一幕惊险刺激的灾难。

   在这种极度的视听觉刺激下,再加上只有简单的情节和虚拟的片场,演员的演技就尤为宝贵。

身为影后的桑德拉布洛克和影帝的乔治布鲁尼无疑是恰到好处的让电影从沦为纪录片的漩涡中脱颖而出,人性如同繁星闪耀在太空,无关政治,无关国界,无关种族,只是单纯的乐观顽强的想要活下去,以及活下去所需要放下的沉重的过去,和不轻言放弃的觉悟。

   影片有三次让我达到情绪上的共鸣,一次名为别离,一次名为绝望,一次名为觉悟。

   在空间站上,Ryan和Matt刚刚经过缺氧缺燃料的风险从被击毁的探索号回到国际空间站,正当他们和观众以为暂时安全可以稍作调整的时候,由于残余的碰撞旋转,Matt在零动力的情况下飘离空间站——一旦离开就永远的环绕地球,而Ryan则用脚勾住空间站上降落伞的绳索,想要拼命把Matt拉回来,可是每一用力,系在脚踝上的绳索就松掉一根。

   Matt:you have to let me go...    Ryan: i am not gonna let you go...    对Ryan而言,被迫失去过自己的女儿,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开车随处游荡害怕停下来的她,面对有一线希望挽回的队友,除非Matt自己把安全扣解开,Ryan是不会再想去面对被迫失去什么东西什么人的情况了。

   然而Matt还是自己把安全扣解开了,还是一如既往毫不慌乱的用无线电调侃Ryan,仿佛他走向的不是死亡,而是一场暂时的别离,一场破纪录的别离。

面对死亡和未知的姿态有很多种,哪一种几乎都无可厚非,却只有少数几种能够让人肃然起敬,而Matt这种极度乐观的姿态,更让人动容。

   Ryan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终于来到了国际空间站密闭舱,终于可以补给氧气和燃料,并最终来到动力舱,准备在离第二波碎片到来只剩下7分钟内前往最后一站:中国的天宫号。

然而在点火离开的时候发现动力舱和空间站上面系着绳子,Ryan企图解开的时候,第二波碎片汹涌而至,混乱中虽然保住性命驾驶动力舱即时逃离开来,却发现用作动力的太阳能板被毁掉了,而这时,太阳也慢慢消失,留下几乎永恒的黑暗。

   死里逃生却又重现绝地,没有Matt,没有无线电联系到Houston,只有一个陌生的人和一条狗,语言不通无法沟通,只能互相学狗叫,近乎哀嚎的Ryan万念俱灰,调低了氧气准备放弃——经历过如此大起大落以为绝处可以逢生的时候,却发现只是深陷另外一个绝望的深渊,看着舷窗上因为绝对零度凝结起来的冰花,呼出的空气带着水雾,仿佛希望的火花也在慢慢地凝结,最大的希望孕育出的一定是最深的绝望。

   可是只有在最深的黑暗里,才能显得那一点平时微不起眼的光,有多明亮。

   Ryan在迷离之际,猛然悟到可以使用备用的降落缓冲能源,在最后的关头重整旗鼓,开始绝地反击——反击那个对女儿的离去一直耿耿于怀自我怀疑的自己,反击那个如同行尸走肉般无法向前生活的自己——Ryan对记忆里的女儿和Matt说道:    我已经找到你的红鞋了,它们原来就在你的床底下,并没有消失不见……    Matt,麻烦你告诉我女儿,我一直都爱着她……    进入天宫之后,她又对Houston控制台说道:    或者成功着陆,活着讲述这一段荣耀的传奇故事,或者随着大气层染成灰烬,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准备好了。

   影片至此进入最高潮,如同火流星一般划过大气层的卫星舱,被剧烈撕扯解体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肉眼看见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的云层、山脉、河流、大海,最后关头放出来的降落伞,女主终于安全的降落在蓝色星球的海里,回到重新充满地心引力的世界。

最后的镜头里Ryan如同涅槃的凤凰一样,虚弱而坚定的站在岸边,凝望着天边几道其他碎片化成的流星轨迹,剧终。

   无法用多余的言语来形容这个故事带给我的震撼和感悟,只能感谢导演和演员,用几近身临其境的高超技巧,用最沉默但最有说服力的叙事方式,带观众经历了一场太空灾难,一场从新奇到慌乱到绝望到希望的蜕变。

   五星无误,极度推荐。

 9 ) 卡隆,以后我就叫你卡小神吧!!!

2009年到2013年,整整四年了亲!

我等了整整四年,终于等到了一部看了零点场激动得睡不着觉非得写点什么才能舒缓心中之摧枯拉朽般澎湃喜悦的电影了啊!!!

网上说看完了会眩晕站不直,是真的!!!

网上说看完了会冷汗湿背心,是真的!!!

网上说看完了会感觉自己真的去了次太空,是真的!!!

网上说是今年最佳商业大片,是假的!!!

瞎了眼啊,这分明是超级文艺的小清新电影好吗!!!

既然已经这么晚了,大家就原谅我长话短说语无伦次好了!

《地心引力》是《阿凡达》后最革命的电影!

为什么?

它重新定义了娱乐性!

有人说它不是“高概念电影”,完全同意!

《地心引力》脱离了所有本应该沾上边的各种“类型片”束缚,鹤立鸡群,妖娆至极!

你见过只出现过两张脸的科幻片吗?

你见过开场10分钟内就把主要矛盾统统展现的悬疑吗?

你见过无视所有剧本构建法则让主角像超级玛丽一样一路通关到底的动作片吗?

在这部电影里,原先无数好莱坞经典创造的法则统统不成立!

国际空间站着火的逻辑性?

让位!

天宫一号下坠的逻辑性?

让位!

美国宁会操作神舟的逻辑性?

让位!

所有的电影逻辑,所有的故事情节,统统让位!

让位给什么?

让位给物理!!!

是的,让位给物理!!!

让位给距离和角度!!!

让位给空间感!!!

让位给倒计时!!!

让位给氧气存余量!!!

你不是在看电影啊亲,你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次元最顶级的3D技术的恩泽下,身临其境地跟着主角玩第一视角的“逃离神庙”啊!

快跳!

快抓!

快躲!

你有在任何电影里有过这样爽的体验吗???

在目前好莱坞动不动玩黑暗,动不动玩基情,动不动玩卖萌,仿佛不搞这些就没办法卖座的可耻的大环境下,这!

就!

叫!

重!

新!

定!

义!

了!

娱!

乐!

性!

而这些革命的本钱,就是卡隆抓住了3D的终极奥义!

什么是3D的终极奥义?

两点!

一,长镜!

二,短焦!

归结成一点,就是模拟你我肉眼的视觉!

你的肉眼会从全景急推到特写吗?

你的肉眼会动不动搞正反打吗?

不会呀!

当你从茫茫人海中想看清一个人的脸,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拨开人群,走到这个人的跟前,凑近看!

这才是3D的终极奥义!!!

我很奇怪,这么明显的3D理念,能贯彻的人为何这么少?

卡隆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真正有体现3D价值的电影不超过5部。

《阿凡达》、《少年派》、《雨果》,以及两部IMAX纪录片。

《雨果》和那俩纪录片我没有看3D版,仅就《阿凡达》、《少年派》以及这部《地心引力》的3D效果,和什么《变形金刚3》、《超凡蜘蛛侠》、《复联》、《星际迷航2》、《钢铁之躯》这些算得上“顶配”的3D,其创作者对3D的理解真的差了不是一点点!

好莱坞,想赚钱也别这么粗鲁啊!

总而言之,《地心引力》可能不是大部分观众原先所想的那种电影。

它从镜头长度(卡隆的长镜头真的就不多说了)到叙事手段到场面调度到各种新鲜技术,统统充满了实验性。

而我想好满足地讲,实验成功!!!

不负吾爱卡神吐血推荐呀!!!

话说卡神对这位卡小神新作的殷殷急荐之情,基情满满,感人肺腑!

都是自编自导的技术控,卡神你就收他做徒儿吧!!!

EVARNOLD20131119博客链接:http://evarnold7.blog.163.com/blog/static/343542092013101931757224/

 10 ) [影评]Gravity:重归大地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重生”,我同意,但或许更恰当的说法是“重归大地”——注意:是“大地”,而非“地球”。

为什么计较这个用词?

原因很简单:地球,同月球、基因等术语一样,是技术的产物;而大地,借用某位哲人的话,是我们“诗意地栖居”的地方。

技术与诗意的对立,不仅是西方思想的主线,在我看来,也是这部电影的主旨。

这里我不想讨论当今物理学的成果,但却想谈谈“物理学”本身的来历,谈谈它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

记得小时候上物理课,得到的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印象就是——这人是个傻逼,因为他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的见解都被后来人(比如伽利略或牛顿之类)给推翻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但后来人纠正说,“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因为即便在完全不受力的情况下,物体仍可作“匀速直线运动”。

虽然我们当然谁都没有见过这种运动,也没有经历过完全不受力的状态,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理解并认同了后来者的发现,并且同时,轻易地将前者扔进了历史的废纸堆。

说起来,这是时代精神变迁的结果,不能苛责身处这一时代的人们,更不能苛责当时年幼的我。

直到后来,在思想家的引导和帮助下,我还原了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语境,这才发现,原来他这句话竟然包含这样的含义:乡愁是回家的原因。

如此富于诗意的一句话,还真是想不到啊。

话说回来,事情怎么会这样呢?

要说明这一点是困难的,这里就举个例子吧。

海德格尔,那位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哲人,用“无家可归”来描述当代人的生存情境。

这显然与常识相悖,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家,也会回家,为何说“无家可归”呢?

或许用不着我解释(因为我们对此戚戚于心),你就已经想到了,这个“家”当然不是在“物理”的意义上说的。

然而你同时也知道,我们如今的世界,却正是被这种“物理”构建出来的,在这个“物理”的眼界中,生命是出生(起点)到死亡(终点)的线段,回家是从一个空间坐标(第一教学楼311教室)到另一个空间坐标(3号楼502室)的位移,月亮变成了月球和一堆环形山,而不再是婵娟或广寒,地球,当然,也不再是大地了。

这是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这种统治的标志就是:技术的尺度与价值的尺度已合二为一(作为证据的就是,每当我们想说一个东西不对或不好时,说出口的往往是——这不科学)。

这时我们仿佛早已忘记了,初民们那里并没有地球这种东西(他们中有人还认为地是方的),而技术的进步似乎并未让我们感觉自身更幸福或更有价值。

说回到电影上来,几乎所有太空题材的电影,都令人惊讶地对技术抱有反讽的姿态,从一本正经的《2001漫游太空》到毫不正经的《银河漫游指南》都是如此。

太空技术无疑是技术的极致(3D技术或许也是当今电影技术的极致),但在电影中,它似乎仅仅是一个陪衬或背景,一个提供给人类去表现他的生存意志、生命情感的环境预设。

在这一点上,《Gravity》也不例外。

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重生”的人,特别提示了几个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例如女主角进入太空舱时那宛若胎儿的姿势。

但我在这里就不强调了,因为象征作为隐喻是微妙的,一但强调就难免沦为概念或形式了。

好莱坞的电影便有形式化的趋势,例如在大的冲突(战争、灾难)中加入小的冲突(家庭、爱情),再让主角先破除小的羁绊,然后完成大的使命。

《Gravity》也符合这个形式,不同的是做得更为彻底,当男主角问女主角“在地球上可有人等待着你”时,女主角的回答恰恰是“没有”。

这本是一个亮点,却成为许多人觉得该剧剧情过于单薄的理由。

包括尼采、马克思在内的很多哲人都说过,技术终将夷平一切感性的内容,正如将“运动”从“回家”变为“位移”一样。

如果说宗教、伦理、政治等宏大主题在历史上都曾作为我们的家园,那么,在最终“无家可归”的时代,还有什么力量能让我们重归大地呢?

影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Gravity。

我想,说到这里,你不会再仅仅将这个词当作一个物理的术语了吧。

哲人说:所谓存在,就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技术如今发展到漫游太空的程度,离开大地已然太远了,但史诗《奥德赛》已经昭示了我们,乡愁是一种“回归的疾病”,换言之,也只有在离家越远时,才越体会到家的存在和重要性,回家的愿望也才越为强烈而深沉。

技术或许终究是人类必经的道路,但它的目的绝非夷平或征服,而是回家,回到初生的大地。

唯有脚踩大地,古希腊的英雄才能拥有力量,唯有回到家园,漂泊的我们才感到安心——在这个意义上,乡愁才是诗意眼界中真正的“Gravity”。

《地心引力》短评

这女的也能当宇航员啊

10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被说和sandra bullock里面的性格很像,是间接被骂女汉子的意思吗

15分钟前
  • i.mzyf
  • 还行

我对剧情所有的疑问都被结尾的A mi mamá, gracias.解答了。子宫的隐喻,女儿的故事,对死去同事的嘱托,孤独,迷茫,呼吸困难,漫长的苦难,突然的勇气和智慧,甚至那个跌跌撞撞又夹杂着新生狂喜的好莱坞结尾,都显得合情合理了。视效惊人。

17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这片子不到电影院看IMAX3D似乎就没有必要看了……而且我看的好像还只是个高质量的枪版……

20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以下内容可能会引起不适,当然,也有可能在引起不适之前就被和谐掉,所以:神他妈烂片,合着美国选宇航员都是这种垃圾心态的脆皮?就这种“啊啊卧槽吓死了”的傻逼也能上天,那还研究个叼毛宇宙航天。另外,说实在的,耶稣是他妈地球的神吧?到了太空,就别整这一出上帝拯救人类那套了行吗?tui。就他妈收到消息以后不知道先回复吗???好几次踏马的已读不回怎么回事??整个一让人只能骂脏字的智商无下限的烂片。纯他妈为了求生而求生,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瞎他妈拍。还致敬机器人总动员呢?去你他妈的狗挠门。

24分钟前
  • 姜鲤。
  • 很差

牛!爆!了!

26分钟前
  • Bill
  • 力荐

看了半个小时…都是这俩人在叽叽歪歪,我服了。主要是一开场就不知所云,这俩人乱七八糟不知道在讲什么,然后出现灾难后我终于才知道这部片子到底想要讲啥,然后,就是这个女主…我真的,好他妈烦!一直在大口呼吸一直在啊啊啊,好烦!!!

30分钟前
  • 很差

小时候看过一部类似的……只是特效没这部好。

33分钟前
  • 花小柚
  • 较差

特效的震撼程度不及Avatar半分,零剧情让人各种坐不住。

36分钟前
  • Miss_滋
  • 较差

神舟行,我看行!

3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太照顾天宫一号的生意了

40分钟前
  • 天予
  • 还行

特效确实不错。但好莱坞的英雄主义的空洞叙事依然存在,即使换成了女英雄,也还是哭哭啼啼需要男人来推一把的伪英雄。

44分钟前
  • Karen
  • 还行

看的3DIMAX还是觉得。。。额。。。好无聊。。。

48分钟前
  • 手抓蛋
  • 还行

果然是没剧情的电影

52分钟前
  • 空白格
  • 还行

以为克鲁尼是主角,至少是最后才死的,然后看完,感觉被骗了。

55分钟前
  • 谧蝎
  • 还行

别太认真!写影评是GD妹纸用的!

58分钟前
  • 撒拖
  • 较差

业余资深科幻/科学爱好者兼科学家鸡八哥既来福同学与业余伪装编程人员互动艺术家老子我观后表示无论视觉和故事的张力如何敌不过对傻逼的憎恨,以及对科学的不尊重,还有整个事件的无厘头,更不能接受对我天朝空间站质量的诋毁。另,觉得视觉震撼的咋不去看哈勃望远镜的纪录片啊,也有宇航员和太空!

60分钟前
  • lisa|离
  • 较差

两分是给特效的

1小时前
  • 破格
  • 较差

绝比是一大坑,全篇除了啊啊啊啊啊就是转来转去,转的我都快吐出来了,尼玛这是太空过山车啊?还有如此渣的剧情竟然也有投资,好莱坞编剧都肿么么?稍微像样的本子都没了么?还有说星空效果好的,我想说在家搞个投影放《旅行到世界尽头》那个纪录片绝对比这个好看。

1小时前
  • 亚比煞
  • 较差

克鲁尼演巴斯光年演得太好了

1小时前
  • Lies of Lie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