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要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有点和影片中的几个情节相似,我很小的时候在影碟机上看过这部电影,但是能记住的仅仅是一些在当时让我觉得很难理解和略显恐怖的片段,比如女主角凯瑟琳穿着白色的衣服行走在沙漠之中,还有长着两个黑色犄角(或是两条辫子)的卡尔面目可憎的样子,当时凭我的认知肯定不会明白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如今看来觉得非常华丽且充满艺术气息的造型和弗洛伊德式的剧情设计也只是让人感到一头雾水而已。
稍微有一些阅片量的人都不会觉得这部电影很难理解,在本质上,它仍然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警方在一桩连环杀人案的侦查中抓到了凶手卡尔,他专门挑那些长得甜美可爱的女性下手,然后用非常残忍的手段将她们折磨至死,不过在他被逮捕之前,最后一个受害者茱莉被他关在了水箱里,超过40小时,她就会被定时上水装置活活淹死。
然而当警方找到卡尔时,他已经因病而昏迷不醒。
为了找到茱莉的下落,警方不得不想办法“进入”卡尔的意识里寻找答案,于是,他们找到了“坎贝尔中心”,一个可以让医生进入病人的梦里进行心理疗法的前沿机构。
电影的女主角凯瑟琳就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儿童医学家,当时她正在治疗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爱德华,突然接到这样的任务,她刚开始也觉得希望不大,FBI探员彼得不肯放过任何渺茫的希望,终于劝说凯瑟琳参与这项任务。
不过影片并不是按照上述的故事顺序展开剧情。
一开始,我们就被带进了爱德华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片荒漠,腾腾热气在画面中荡开波浪,视线所及,只有黄沙、枯干的树植和蓝得让人绝望的天空,大远景中的凯瑟琳穿着白衣,在荒漠上策马而行,虽然只有一个豆粒大小,但依然能够吸引我们的目光。
这一段落用画面诠释了孤独者的内心犹如一片荒漠,爱德华的世界里除了那头令他害怕的怪物莫基洛克之外似乎没有其他任何人,任何生命,凯瑟琳尝试接近他,与他交流,邀请他乘船远行,爱德华最后还是被吓跑了,凯瑟琳只好按下手上的按钮,终止实验。
影片的开场可谓华丽而惊艳,但它最先给人的感觉是困惑。
凯瑟琳的打扮和她身处的荒漠似乎不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之内,我们必须等到凯瑟琳从梦中醒来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并不是现实,至少不是我们熟悉的现实。
两者的区别正如影像空间所显示的那样,一个奇异而陌生,它让人想到诺兰的《盗梦空间》,梦中的世界总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现实的世界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
不过这只是电影的冰山一角,在IMBD上有人评论说像这样的画面甚至比人物的对话时间还要长,这句话并没有夸大的成分,放映到影片的中后段,叙事完全转移到了主角的梦中世界,各种奇异妖冶影像造型不断刺激着观众的眼球,宛如一个绚丽多彩的万花筒世界,救援行动也迫在眉睫。
那么我们应该指责这部电影对于画面形式的追求盖过了它的叙事内容嘛?
当然有理由这样做,因为对于喜欢看故事的人来说,这些快要溢出视觉的画面显得过于空洞了,那些面貌恐怖的女模特、换了不知道多少套造型的卡尔和凯瑟琳、像艺术展览馆似的内心空间、还有那些血腥到令人反胃的装置,除了刺激观众眼球好像就没有别的作用了,这是名副其实的视觉盛宴,好莱坞特别喜欢这种套路。
当然了,提出这种指责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往往忽视了一个事实:对于那些喜欢视觉艺术的影迷来说,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福利。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导演塔西姆•辛,他早先以拍摄广告和MV而名声大噪,1991年,他为R.E.M.乐队的歌曲《Losing My Religion》拍摄的MV获得了多项大奖。
而《入侵脑细胞》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转型做电影导演并不容易,因为电影的时长、叙事方式、接受的人群与MV和广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因素。
不过对于塔西姆来说,把MV的美学风格运用到电影当中是一条可以选择的捷径:重视画面的造型构图和人物的形象设计,尽量用视觉内容来交待剧情的信息,让画面而不是对话留在观众的脑海里,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可能就是时隔数十年,我依然对这部电影有印象的原因吧。
电影中与mv几乎相同的场景
mv《Losing My Religion》而且对于这种非现实的梦境、虚幻的空间或人类的意识世界,可以更好地发挥造型叙事的潜力,因为这些空间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没有人知道它们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时候导演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来创造这些空间。
最近重映的《阿凡达》为什么那么火爆?当然不是因为什么可笑的环保主题,而是电影中的外星生命体及其所在星球满足了人们的美好想像,在影院3D的观影效果中,眼前的一切变得更加逼真,同时也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一种陌生化的观看中不断被画面所震撼,这是所有好莱坞大片的制胜法宝。
《入侵脑细胞》更像是一部恐怖片,残忍的凶杀、卡尔对自己的肉体摧残(把钩子穿到后背的肉皮里,然后将身体吊起来,皮肉分离的场面非常令人不适)、还有那些血肉模糊的画面,童年时的卡尔被父亲殴打,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但其实这一切并没有脱离剧情的要求。
因为对于卡尔来说,他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噩梦,自小患病,父亲又精神不正常,他每天都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我们自然不可能在他的梦中发现多少阳光或温暖,那里只有死亡、魔鬼、尸体、和假装非常强大的自己。
最后,凯瑟琳不得不改变策略,让卡尔进入她的世界,那是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凯瑟琳像圣母一样温柔地安抚受到惊吓的童年卡尔,当那个长大之后的怪物卡尔出现时,她非常自信地挺身而出,与其作战,因为对于她来说,这个世界是她的世界,在这里,她无比强大。
不久后,茱莉获救了,有一大半的功劳要归于彼得,因为是他在卡尔的梦中发现了关键的线索。
不过对于凯瑟琳来说,她的任务是要拯救童年时的卡尔,虽然这一切对眼前的现实已经没有意义。
她曾失去了自己的弟弟,能体会到一个人受到折磨时是多么痛苦。
或许有太多的导演都应该好好感谢弗洛伊德,他的梦理论和童年学说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的灵感,银幕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精神分析式电影,而犯罪片早已熟谙此道。
卡尔的杀人动机被解释为童年时身心均遭受重创后的人格扭曲,还有像凯瑟琳弟弟的离世,彼得工作失误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的灾难,最后都成了他们心中的郁结,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但是影片并没有利用弗洛伊德的解释来获取我们对于凶手卡尔的同情,正如彼得所说,就算有人比卡尔受到的伤害要多出一百倍,这个人仍然可以是一个不去伤害别人的正常人。
真正让我们同情的是那个童年的卡尔,通过凯瑟琳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他的父亲是如何像禽兽一样虐待他,那一刻才真正让人感到痛心疾首。
电影的结局是美好的,凯瑟琳再次来到爱德华的梦中,这一次,她变得比之前更有信心,也更有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于她作为医生对拯救患者的决心,也有保护童年卡尔时逐渐浮现出来的母性力量。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结局发生在梦中世界,爱德华的心灵荒漠终于可以像大海一样载船启航了,那么现实也会如此吗?这样的结局是不是暗指了人生中的某些病症只能在电影中得到治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眠耳电影)
把工作留在这里,不要带回家里。
这个人出去得起来越频繁了,这次他只等了六天,他开始时几个月才犯一次案,这有两个可能:一,他以为我们蠢得抓不到他;二、我相信是这个,他想被捕。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如果我们不能制止他,他自己也无法制止自己。
有们有听过惠伦氏症吗?
是一种精神分裂,罕见但很严重,精神分裂的人这些部分会受侵袭,但惠伦氏症的人特别严重和快速。
不能给他大量镇静剂或精神药吗?
普通治疗精神病的药没有用,病因是病毒在母体感染神经系统,它一直蛰伏,走到有创伤引发,引发的因素有很多,通常都与水有关,但结果都一样。
他不只是患上紧张症,他是消失了,就像做梦而醒不过来一样。
这会维持多久?
永远。
她们以为只是绑架,不一定会死,但这只是一种折磨,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洁净仪式,然后才带她们回家,造成玩偶,变成玩具。
罪犯总是有忏悔的可能的。
精神分裂的人喜欢无重的感觉。
就像浮在水中一样。
你相信你内心有一部分是你永远不会展示给其他人的吗?
我想人人都有那一部分。
在实验中我进入别人的心灵时,我能看到这一部分,我感觉到它们。
在卡莱的内心,我感觉到一种我不想再有的感觉,他甚至不再是卡莱,是一个变态王国的帝王。
在那里他可以尽情堕落,我不想在这儿谈这些事。
我的世界,我的规则。
中间有些画面让我觉得很不适,看到最后没想到竟然是个治愈电影。
女主角,有人说她是圣母性格,每个人或多或少对于悲惨遭遇的人有一些怜悯心,何况女主的职业与儿童心理有关系,这样的性格确实才能拯救一些需要拯救的人。
比如深陷童年阴影的连环杀人犯卡尔,比如逃避现实长期昏迷的精神分裂小患者爱德华。
卡尔的梦境充满了阴郁,浓重的色彩与残忍的画面组合有种异常的美感。
卡尔在梦境里,是最强悍的王者,也是弱小的男孩,他从潜意识里对虐待他的父亲有种复杂的感情,他恨他,害怕他,又因为父亲在浸礼救下发病的自己而崇拜强大的父亲。
所以他实际上在模仿父亲,认为这样才是生存之道。
卡尔一面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扼杀女性的生命,一面又想方设法留下线索让警察找到自己。
最后弱小的男孩和邪恶的人格同归于尽,这才是他一直想要的解脱吧。
童年的悲惨不一定能让一个人变成坏人,但是绝对会影响人一生。
直到现在还有点没缓过来……神片!
当年来看片子可以说含金量极高,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的思想,具体能不能再现实中实现的了还是有点考察哦。
综合了犯罪心理学很多的材料,总体来说值得收藏难得好片子。
我觉得患精神分裂的犯人卡尔的一部分人格去了女主角凯瑟琳那,凯瑟琳继承了他一部分的人格,噩梦应该在凯瑟琳身上继续。
第一因为是凯瑟琳让卡尔的人格进入到她的精神世界里。
第二在梦里面他们也说过“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那凯瑟琳不可能那么简单把犯人卡尔的人格淹死或治疗好之类的,而且最后镜头给的是凯瑟琳收养了那只狗,是否也意味继承了某些东西……结尾若留些悬念那应该挺好玩的……
这部电影被归类到恐怖、惊悚一类,事实上是综合了科幻、心理学、后现代艺术、以及宗教感的电影,值得一看。
自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问世以来,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表达突然获得了一个无比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间。
电影可以把这个空间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源代码》、《盗梦空间》以及这部《入侵脑细胞》多少可以归为一类。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这部电影的剧情。
虽然有人觉得这剧情单薄,但我却被这剧情深深打动。
这剧情层次在我看来是相当丰富的。
因为童年受到严重虐伤,卡尔·斯文罗成了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同时也是一个无比邪恶的施虐和受虐狂。
童年最严重的创伤体验,是被父亲浸入水中进行“受浸礼”。
这是一个邪教的仪式:卡尔的受洗不是在教堂里,而是在水中,并且被淹得半死。
卡尔在梦境中对卡瑟琳说,在这个邪恶的仪式中,周围的人都冷漠地看着他快被淹死而无动于衷,这让他毕生都保持着当日的绝望感。
于是,在这个受洗仪式中,卡尔获得了“重生”,不是从母亲的子宫,而是从邪恶的水中,水给了他魔鬼般的灵魂。
卡尔让那些洋娃娃般的金发白肤女子在水中溺毙,并且用漂白粉将尸体处理干净,只不过是童年受洗仪式的再现——让她们通过洗涤,获得“重生”。
卡尔的父亲当着他的面让他看继母的私处,女性生育子嗣的神圣意义被消解了。
卡尔父亲为儿子呈现出的那个世界里,是没有母亲、甚至没有女性的。
卡尔因为玩了洋娃娃,就被父亲毒打、甚至用熨斗——女性擅长使用的工具——在他身上烙下伤口。
这部电影中其实能看到基督教的影子,呈现出了一种复杂的宗教情结。
被囚禁在密室水箱里的女孩绝望地向“天上的父”祈祷之后,突然意识到必须“自救”,于是攀上了水箱里一根稍微有些松动的钢管,从里面艰难地呼吸着空气,为最后的获救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而获救之后的镜头则是彼得·诺瓦克双手在水中托起她,并且将这个托举的动作和凯瑟琳在梦境中扮成圣母、在水中托着童年卡尔为他“洗礼”的镜头进行切换。
而这一情节又能够照应剧中另外一处重要的细节:凯瑟琳和彼得在实验楼外聊天,凯瑟琳说卡尔童年遭受严重性侵,所以会陷入精神病症,但彼得说,“有人受到的性侵比他严重100倍,但长大之后不会伤害任何人”。
通过两人此时心照不宣的眼神交流,可以知道彼得说的这个人正是他自己。
也就是说,彼得事实上是拯救了自己的灵魂,成了自己的上帝,正如他在影片结束处拯救了受困女孩、并且像”天上的父“一样托抱起她一样。
而彼得·诺瓦克的另外一处圣父受难般的重要情节,就是他在梦境中被扮成魔王的卡尔放在特制的刑架上从肚脐里绞出肠子,确切地说,更像一段脐带。
后来彼得在卡尔的家里看到了一张邪教的画片,就是基督被放在刑架上从肚脐处拉出一段肠子(犹如婴儿刚出生的脐带)。
可以看出,成年卡尔的理想自我,就是成为一个能折磨和杀死基督的魔王,只有这样才能像他父亲一样具有“power”,而基督的慈爱是他不需要的、要杀死的。
而且脐带又是连接着胎儿和母体的重要组织,他要把这一组织从男性身上(基督、以及彼得)破坏、消灭掉,让他们与母亲彻底分离、只有这样,灵魂才能获得“重生”。
甚至彼得的名字都大有深意:彼得正是基督的使徒之一。
彼得跌入梦境的第一个画面,是三位神态压抑、迷茫、惊惶、无助的女性枯坐在一片焦黑的田野里。
这个画面是挪威后现代主义画家oddnerdrum的作品dawn,可见导演对这部作品的敬意。
在原作中,三位女性都有着男性一般健硕的下肢。
她们对彼得所说的话也具有象征意义:我儿子是从我那个洞里掉下来的,又怎么样呢?
母性、禁忌、宗教感的失落,制造出了艾略特《荒原》一般荒芜的精神世界。
凯瑟琳是一名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她在工作中有着出色表现,不是因为专业知识,而是因为具有出色的沟通天赋——或者说,她有着博爱的天赋。
她冒着极大的危险,让魔鬼般的卡尔进入自己的潜意识世界,并最终“拯救”了卡尔的灵魂。
最后,她打败了成年卡尔,将他的四肢和心脏钉在地上,正如异教徒把基督钉在十字架上一般,并且将童年卡尔放入洁净的水中进行“洗礼”。
从这里可以看出,凯瑟琳的天赋,事实上就是具有爱的能力与接纳的勇气,从而更容易获得儿童的信任与尊敬。
凯瑟琳要拯救卡尔,不是通过“入侵”卡尔的世界,而是敞开自己的世界,让卡尔进入——这是基督般的自我献身。
最后,卡尔在凯瑟琳的世界里重浴女性——也是母性之爱,洗净了凶残父亲强加给他的邪恶信仰,灵魂获得了最终的平静。
总之,这虽是一部商业片,但制作上却有着各种精巧奇崛之处。
但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把把神异的画面都放到东方异域色彩的情境中,是考虑到欧美社会对于“渎神”仍然有某种不能宽容、还是因为这样更能赚人眼球?
还是导演对于从纯欧美的宗教背景下出发谈论这个话题不够过瘾?
没有打满分是因为这种异域色彩的梦境场面太过美艳华丽而显得多余,对于推动剧情无助。
美学价值很高。
可惜解图无法贴上来) 电影可圈可点的艺术模仿之处,至少被影迷们能指出出处的就有十几处,比如其中一匹马被玻璃块切割成几段而不死的创意据说来自于英国最当红的装置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的著名作品《鲨鱼》。
又比如,片中一个女子受虐画面,女孩子颈上手上都绑了铐链,那女孩子所站的姿态则像是模仿窦迦(Degas)的雕塑“芭蕾舞者”。
电影片段:第一个让人吓一跳的画面,是Edward这个小男孩,脸部变型的一剎那。
模仿艺术作品:与李小镜的摄影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片断:在卡尔梦境中,凯瑟琳第一次和童年状态下的“善”卡尔交谈,凯瑟琳所抚摸着的站在房间正中央的漂亮骏马,突然被天花板中放下的玻璃切片切成一段段,并且分开。
马的心脏甚至还在跳动。
模仿艺术作品:英国最当红的装置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1996年的装置艺术作品《获悉万物内在形态后之欣慰Some Comfort Gained from the Acceptance of the Inherent Lies in Everything》。
他的作品经常将一些动物解剖后浸泡在福尔马林的水族箱里,而这个作品便是将两只牛截肢后交错并置。
电影片段:凯瑟琳进入卡尔内心世界,不幸被一个壮硕的怪女人击晕,怪女人背起她经过陈列卡尔受害者——被制作成木偶的尸体、卡尔的“艺术作品”——的房间。
一个女子受虐画面,女孩子颈上手上都绑了铐链。
模仿艺术作品: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埃德加·德加的蜡像雕塑《十四岁的芭蕾舞女》电影片段:联邦侦探彼得诺瓦跟随凯瑟琳进入卡尔的内心世界,一坠进去就看到图中的画面。
三个奇怪的短发女人张大嘴巴望向天空,看见彼得,转过头对他说了一些奇怪的话语又立即转回去继续望向天空。
非常诡异的画面。
模仿艺术作品:挪威画家Odd Nerdrum的油画Dawn电影片段:凯瑟琳在高大的房子里发现小卡尔的,小卡尔恐惧地跑在高高的楼梯上。
模仿艺术作品:瑞士超现实主义艺术家HR Giger的油画Schacht。
另外:凯瑟琳在家里床上看电视里的那段动画,也是一段实验动画作品。
诸如此类的片段一定还有很多,鉴于我对于艺术作品的了解还是有限,无法一一列举出来。
可能有些人说这是抄袭,但我认为导演只是很好的借用了其他艺术形式(油画、雕塑、装置作品),以动态的电影形式,描述了电影情节的精髓。
不管怎么说,把静态的艺术作品变为动态的影视,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一种尝试。
从我以上列举的几个模仿例子可以看出,导演所模仿的对象,几乎都是超现实主义作品,除了德加的雕塑(而将一件经典作品改造成变态心中被虐待的畸形形象,又何尝不是一种超现实的改变?
),之所以选用超现实主义,一方面和导演的个人爱好相关,另一方面,我认为,超现实主义能够更好的表现人类心理:那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更何况是影片中一个心理变态者的心灵世界。
人类关于自身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有关脑及神经学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依然存在着许多的未知,这种未知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和舞台,因此每当一种新的脑科学说或者新的精神与神经学概念的提出,不仅只是生命科学范畴的事件,同时也会成为社会和人文现象。
当代的文化思潮的主流观点很多就是见诸于奥地利精神病学专家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他著名的学术著作《梦的解析》。
可以说关于人类思维的艺术发挥很多时候都借助了佛的学术观点,包括大名鼎鼎的希区柯克就在战后迫不及待地和深受“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一道以佛洛伊德式的观点拍摄了其著名的《爱德华大夫》一片,尔后希氏的大量影片都反映了类似的主题,例如大名鼎鼎的《精神病患者》、《眩晕》、《后窗》等,无不潜藏着当代心理学的时髦观点。
《入侵脑细胞》一片是近年来在探讨心理问题上的又一时髦作品,它以其惊世骇俗的表现手法和令人侧目的影像来描述着人类思维中的某些潜意识成分,与其说此片是一部以犯罪题材做包装的商业娱乐片,不如说是人内心世界中最恐怖景象的一种具像化的表现。
虽然此片被很多媒体看成是一种虚有其表的时髦玩意,但不可否认的是,玩MTV玩出了名堂的导演塔森·辛格为这部影片创造出的视觉效果绝对是值回票价的,这也是以做视效为己任的MTV和广告片导演们最擅长的本事。
有这样一种新技术,可以通过一个装置,使得一个人进入另一个人的意识世界。
这对于治疗人的精神疾病很有帮助,女配和女主Catherine就是这样的角色,她们虽然未必具有最权威的精神方面的知识,但善于交流,有亲和力。
女配便正在给一个名为Edward的孩子治疗,二人连接装置,女配进入Edward的意识中去,Edward的意识世界中有一个名为莫吉洛的坏蛋,这使得他无法正常生活,女配在那里只要能带孩子出海,用一个船的模型,便能让Edward恢复正常。
但他们一次次失败,女配考虑让这个过程逆置,让孩子进入自己的意识世界。
有这样一种疾病,它在人的胚胎期由病毒感染,经过一些后天的刺激,尤其是跟水有关的刺激,便会被激发出来,对人的精神造成极大的损伤。
Carl便是这样一个人,他与父亲和继母生活在一起,父亲对他极为恶劣,动不动就连打带骂,还用皮鞭抽、用熨斗烫,向Carl展示继母的生殖器,因Carl玩芭比娃娃便骂他是faggot,后来还将孩子摁在水中,声称是浸礼,Carl快被淹死了,周围的人却都漠然无衷,他终于触发了那个疾病的开关。
警察们遇到一起连环杀人案件,凶手先后溺死了7名女性并抛尸,并且现在凶手又抓住了第八名女性,正是为Edward治病的女配。
警方根据尸体上的患有白化病的狗的狗毛和福特汽车找到线索,锁定了凶手。
凶手此时犯起了病,因没有及时服用抑制类药物而晕倒在地,被警方抓获,他的背上有许多个钢圈,他这样把自己吊起来,感受泡在水中般的失重。
他用自己患了白化病的狗吸引受害者,把她们打晕后带到一个荒漠上偏僻的厂房里,把她们放入地下室中的水箱,水箱里时不时会注水,最后使得受害者溺亡。
警方抓到了Carl,但知道无法问出女配的位置,于是决定让Catherine进入Carl的意识世界,寻找答案。
Catherine进入了Carl的意识世界,发现那里面的Carl是一个具有爱心的小孩子,但极其敏感,同时想要逃离这里,Catherine试图博取他的信任。
但被一个王国中的魔王般的角色抓到,那便是Carl作恶的人格,甚至比他的主人格还要强。
Catherine及时按住自己虎口处的开关退了出来,向警官们汇报了情况,表示仍未找到女配的所在。
于是她第二次再次进入Carl的意识世界,却在里面被Carl的邪恶人格魔王所控制,警官们看情况不对,又不能主动中断连接,于是便派了另一名警官也进去。
警官在Carl的意识世界中找到了Catherine,尝试唤醒她的意识,但Catherine已经被控制,最后仍然面无表情,邪恶人格又抓住了警官,并剖开他的肚子,绞出他的肠子。
警官及时遵照指使,告诉Catherine这一切不是真的,并说出了一些关于她的私密的信息,终于唤醒了Catherine。
Catherine刺穿了魔王,带着警官和Carl的真实小孩人格准备逃离,但魔王已经追了上来。
最终,警官带着Catherine逃离,并记下了那里的一个标志,二人带不走无助的孩子。
孩子与魔王是有联系的,他们会受相同的伤。
警官们通过那个标志找到了Carl荒漠中的厂房,并找到了即将溺死的女配,及时救出了她。
另一边,Catherine不愿相信意识世界是假的,自己再一次进入装置,和Carl连接在一起,只不过这次是让对方进入自己的意识世界。
最终,Carl在Catherine的意识世界中安详地结束了生命。
看之前以为是一个有一定恐怖和惊悚元素的科幻剧情片,结果发现更多的是奇幻,还有各种宗教之类的隐喻。
意识世界的表现运用高对比度的色彩,凸显它的不真实,同时又更加鲜艳,给人视觉冲击。
构图也十分讲究,大多都趋近于对称。
摄影同样惊艳,尤其是那个从正常的移到俯视视角再转为倒立的,展现那次“浸礼”,经过一系列光怪陆离的景像,然后进入意识世界,再进行了一个九十度的转角,安定下来,出现慢动作特写。
片中还有大量的超现实主义元素,致敬或借鉴了无数我没听说过的艺术作品。
还有那个经典的切成许多片的马,每一片还在正常地运作。
电影充斥着作者的鲜明风格,不愧是拍出过《坠入》的塔西姆•辛,这部《入侵脑细胞》还是他的处女作。
美工团队辛苦了,化妆和服装设计都不容易,这部电影还是2000年的,这就极其的超前了。
在现在这种时代,还能有这种敢于探索的作者电影是十分难得和不易的,观影时更应该好好体验、好好享受。
今天看的这部电影名字叫做《入侵脑细胞》,就?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看起来还是挺吓人的,要不是暴雨过后我们家人这么多,我其实也没有这样的熊心豹子胆解锁这样的电影,毕竟我也很脆弱,盗墓笔记看完都要做噩梦的那种人。
但是今天这部电影我看完了,我站在2021年看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居然还是被震撼到了。
就?
玻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割马儿身体的那一段,都快把我吓哭了,分割完了之后,马儿的整个器官还在工作着,因为速度太快了,还没有感觉到了,自己就死了;而且马儿可以在自己想骑的时候就变成一匹马,不想骑马的时候变成一座驰骋的雕像;我觉得这样有创意的电影,其实大家都应该看一下吧。
意向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 一直以来都觉得意向世界和现实世界不知道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很多人都讲说有平行世界,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送你一朵小红花》里面,易烊千玺最后带着小小女孩儿去到一个没有疾病的世界,他们相濡以沫去了,如果真的可以,我也希望这个世界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所以意向世界与现实世界,到底哪个是真的呢?
所以意向世界能够治愈现实世界吗?
这部电影就揭示了这样一个话题。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想法,其实对于我来说,这种想法早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为什么这种想法现在才看别人的电影出现呢,我是否自己应该拥有这样的想法呢。
Part 01.Catherine:我披荆斩棘走进你们的梦境里 Catherine是一名心理治疗师,她通过特殊的仪器走进大家的梦境里面,然后发现人们存在的问题,之后带着人们走出困境,找到全新的生活方式。
电影一开始,Catherine就带领大家从梦境之中走出来,我们透过梦境看到了小男孩内心深处的那个鬼怪,他想要扬帆远航,但是那个鬼怪一直控制着小男孩,于是小男孩就失去了控制。
于是Catherine按下了自己的大拇指,逃离了梦境世界。
这个创意实在是很棒的,即使在2021年回过头看这部电影,也没有觉得这部电影过时了;相反,里面人性内心深处的险恶让我们震惊,让我们看到之后鞭笞自己的生活方式。
Catherine以一己之力,披荆斩棘走进这些人的梦境里面,其实不只是这些人有问题,大抵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不可描述的痛苦吧。
所以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尽力对抗生命之中的这些痛苦。
Catherine发现这个人向来都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于是他每天乖乖洗碗,乖乖听话,但是因为Catherine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小男孩想的不是责怪她,而是让她躲起来;之后我们就见到了怒气冲冲走进来的父亲,父亲一脸怒气,劈头盖脸地对着小男孩破口大骂,还带着小男孩去看继母的下身,场面之残酷,给小男孩带来的阴影之大,都让人无所适从,真是让人震惊。
所以最后的时候,小男孩的生活才会这么惨,小男孩才会变成这个样子。
其实一开始,小男孩也是一个善良的男孩子。
但是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小男孩最终成长为一个不那么健康的小孩子,还伤害了那么多的女性。
原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邪恶的人物,这个人物在必要的时候冲出来,控制我们的思想,控制我们的行动。
Part 02.Carl:我只是想要大家听我的话 看到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震惊于他的想象力,也震惊于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有想象力又如此残忍的人物,这原本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小男孩,但是往后的时候,由于父亲不停地虐待他,结果他一步步变得残忍起来。
我想,人生之中,这些就是必经之路吧,因为要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往前走,所以这个小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变得扭曲起来,也变得脆弱起来,我想,他自己也一定很痛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可怜孩子经历了这么多残忍的事件。
电影是美学,电影更加是艺术 不得不说,这个导演的电影绝了。
美的很高级,之前看过导演的《坠入》,同样的,也是美的很高级,就?
这就是一个很高级的电影,配色很高级。
这部电影是运用油画的手法呈现出来的哥特风格的电影,而且电影运用完美的背景,多重变换,美轮美奂,体现出来了杀手和咨询师笔下不同的内在的心灵世界,大手笔的制作从,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华丽的视觉空间,就?
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电影清晰地告诉观众,这部电影中,凶手就在哪里,我们甚至不是来抓凶手的,我们是来与凶手进行心灵沟通的。
人之初,也许没有那么多的罪恶,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人物一步步地变得罪恶起来,有些人物变得残暴了起来,这些大抵都是生命吧。
所以这部电影不仅仅是美学,这部电影也是艺术。
剧情没有太多波折和烧脑的地方,也是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FBI救出了被困的女人,女主获得了救赎与拯救他人的勇气与方法,而卡尔这个拥有过悲惨童年、长大之后施以极端犯罪的矛盾的人,最终以幼年时受洗的状态结束了善与恶的人格,在临死之际获得了救赎。
除去一些惊吓或者重口血腥的桥段,整部片子的美术、构图等等实在是非常有艺术感和想象力,有时是华丽、浓墨重彩,像是《英雄》里的场景,有时又能一转画风,阴森、诡异,如那三个女人张嘴抬头仰望异形般的穹顶时的镜头,使人既有生理心理的反感,又不得不称赞其视觉上和思维上的冲击感,实在是美与残酷并存的刺激体验。
结尾居然没有大逆转.....
当年最精彩的惊悚片,虽然里面的许多情节现在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当时有着无可比拟的突破性。那匹被瞬间制作成切片标本的活马,也成为我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之一
进入梦境的故事有点像是红辣椒、盗梦空间等等,但是节奏比较慢。画面既惊悚又惊艳,洛佩兹身材太好演技太差。
除了对梦境的还原还有JL的屁股可圈可点外,基本没有别的可取之处…… 观影过程几度感觉智商被侮辱……先不说在时间这么短的情况下警探不去好好搜索carl的房子找线索、反而压注在一个还没有成功案例的临床医学家,同事侧面评价女主“很有天赋,很特别”,但脑残女主居然在梦境中直面成年carl没有trust building就直接问他被害人在哪,,,我整个无语子,,,牛逼警探还在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情况下,就置身于这么危险的环境中,在肠子被拔出来时还懂得唤醒女主,还成功了,我也是不得不鼓掌……最后环节更是不忍吐槽,圣母女主时而温柔如水时而神奇女侠附身变成格斗天王,而且带入小孩进入自己的“世界”,却是个能被自己意识塑造的世界……她的内心就没有一点阴暗面,完全就是桃花白雪吗……感觉是为了恶心而恶心的片子 wX
MD,广播没了,还要先删除想看,再标记看过,还得写个我说
还是初中时候看的,印象深刻,记忆中觉得比inception好看
工于画面,色彩饱满,叙事冗长,情节单薄
梦境部分表现得很有张力,现实犯罪部分简直就是屎,传递的价值观也诡异而模糊。总的来说惊艳了一部分,但也算半个烂作。跟fall比起来实在差得太多
梦境乱入那么多,仿佛在炫技,实则对剧情没卵用
是我看过的恐怖片里最美的一个,实在太美了!
烂也要有个水平阿
形式感太零碎了,形式也要服务整体刻意的那么不和谐,真是看得都要吐,猎奇不是坏事但要有一个饱满自然地过渡,唉,还是拍MV吧。
華麗麗的夢,怪誕的思維
设定还是有点意思的
进入他人的意识世界,不论是治疗还是想知道什么都是极度危险的,不如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居然还有2,这片子看看图片就行了.....
纯粹的MTV,视觉在那个年代看起来有点意思,仅此而已
太华丽了!只可惜故事本身有点儿脆弱……
被仁义道德恶心到了。
阴暗邪恶的感觉,画面诡异血腥,介于精神病与宗教信仰之间的题材,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