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希望反映现实的家庭生活琐细,但片中儿女在父亲气晕后的表现最不真实。
儿女与各自的伴侣的情感互动也与今天大陆年轻人的情感状态相去甚远。
立意高于呈现效果,影片就像黄磊是不是蹦出地京味英文一样浮夸,浮夸到尴尬的情节与演技压过了他想要表达的主题。
遵循生活逻辑地慢节奏与用尴尬的对白刻意拖延时间还是有根本区别。
同题的电影里《横山家之味》,奶奶抓到爷爷偷情,为情妇唱《蓝色灯光的横滨》,选择默默离开,而在三十多年后,儿子带结婚对象回家吃饭的场合让儿子放《蓝色灯光横滨》,并跟着哼唱,爷爷在一旁埋头快速吃饭的情景,把婚姻生活中热情消减,充满枯燥、乏味,一方的自以为是,一方的宽容忍受委屈,全盘带出。
而《麻烦家族》的呈现则是为老太太特意召开家庭会议,历数老爷爷生活习惯邋遢,往自己心爱的兰花里弹烟灰,像极了来自咪蒙或者某个爱煽动情绪的自媒体公众号的文章…影像是镜头语言,噼里啪啦地独白,和尴尬的青春片里皱皱眉头的,流于表面的伤心有什么区别呢?
与其说是年轻人不愿意看“慢”电影,不如说年轻人不愿意看“烂”电影。
一开始看到整个电影的开场的时候就突然感觉怎么跟电视剧这么相似,慢慢看到后面越来越多大嫂对文远的抱怨的时候,还以为之后会展开成,大嫂也开始吐槽自己为家庭付出,却没得到应有的尊重,然后也开始闹离婚,但是后面发现其实并没有。
抄袭不抄袭的这个事情现在先不提,就整个电影而言,如果要突出温情,那么至少应该拍出来的感觉是,虽然吵闹,但是温馨。
如果要突出家庭矛盾,那么冲突至少应该在剧烈一点。
再来说说演技,里面应该是点睛之笔的妈妈演技过为平淡,表现出温柔的人物,有千万种演法,她选了最差的那一种。
说实话,其他人的演技也一般,整部剧就演员而言,除了李立群老师,都展现出一种没有演到位的感觉。
黄磊真的,不要拍电影不要导电影了吧。
在近年来最好的“五一档”,四部国产片《喜欢你》《春娇救志明》《拆弹专家》《记忆大师》质量都不低,就连广电总局电影分局局长张宏森都在深夜发朋友圈为四部影片叫好,在文末,张局长也顺道表扬了即将上映的黄磊的《麻烦家族》和陈嘉上的《荡寇风云》。
这无疑让人对黄磊的《麻烦家族》更加期待,该片翻拍自日本知名导演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
只是看完《麻烦家族》,笔者却不得不遗憾地说:如果这是一部原创电影,勉强算合格,可如果翻拍却还只有这个水准,那就是平庸了。
用一句话评价就是:《麻烦家族》翻拍的原作,本就没有什么翻拍的价值;而黄磊的翻拍,更称不上成功。
豆瓣的热门短评里有这么一条“把一部传世佳作借鉴成了春晚式曲艺小品”,但我想说句冒犯众人的话:这个评价虽然如实评价了《麻烦家族》,却高估了《家族之苦》。
不少中国影迷对山田洋次的印象很好,一方面是山田洋次早前执导的《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是一代中国人的记忆;另一方面,山田洋次步入创作的晚期后,他的一系列作品延续着小津安二郎的主题和创作风格。
就比如他的《东京家族》就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再如这部《家族之苦》,主题也是家族和家人,风格上也有浓厚的“小津味”,比如居酒屋、絮絮叨叨的老头、吵吵闹闹的子女、固定的镜头、大量的中景,包括电影中出现了小津的《东京物语》。
作为跻身世界影史十佳导演的小津,是许多中国影迷的“心头好”,山田洋次的小津风格创作也因此圈粉不少。
但总体上说,山田洋次的小津风格创作,都是缩水版的小津,远远达不到小津的高度。
根本原因就在于,小津的家族主题创作,有着对家族的重新发现和思考,就比如他的《东京物语》,就向我们揭晓了家族的繁衍生息常常伴随着牺牲上一代这一个令人心酸的发现,这个发现才是真正的“家族之苦”。
但山田洋次的家族主题创作,对家族和家人的理解,从来就没有超脱约定俗成的想象:比如家就是几代同堂,家就是闹腾的,家就是吵吵闹闹之后还能够和好如初。
换句话说,山田洋次的作品就像是《读者》,即便他有非常纯熟的技巧,但讲述的故事却非常“俗套”,他的家族题材故事甚至还不如是枝裕和的有味道。
《家族之苦》就是一个典型。
年迈的奶奶突然向爷爷提出了离婚,老两口闹矛盾,就把三个子女也都卷进去了,家庭会议的一番争吵后,爷爷昏倒,奶奶突然就想开了不离婚了,于是皆大欢喜。
电影讲述的还是要对家庭付出、要包容。
这些道理当然都是对的,只是这种“对”太宽泛太笼统了,反倒少了真正细微的发现和人心触动。
因此,《家族之苦》本就没什么翻拍的价值和必要,翻拍它还不如翻拍中国的家庭肥皂剧《家,N次方》《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来得接地气。
这是黄磊走的第一步错棋。
《家族之苦》这样平庸的题材之所以有传世之作的架势,这得归功于山田洋次杰出的导演技法,无论是演员的调教、布景、色调、镜头的结构还是剪辑,都非常有味道。
但黄磊的《麻烦家族》中,只借鉴了剧本,导演的技法他是一点没学过来,整部电影扑面而来的电视剧气息,没有一点镜头技巧,结构和色彩上也没有任何讲究,实在是太过粗鄙了。
一直以来,黄磊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型的演员,一方面他自身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他执导的电视剧《似水年华》《天一生水》风格上都有着浓重的文艺气息,也非常有特色;另一方面,他的确有种书生气,无论是他在《似水年华》《橘子红了》中的角色,还是综艺节目里的人设,均是如此。
观众不免期待《麻烦家族》会有些不一样,但黄磊没能达到预期。
《麻烦家族》是他的电影处女作,结果他是在“自找麻烦”,把招牌都搞砸了。
电影和电视剧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精致的小点心从来就比大锅饭更考验人,就连黄磊都掌握不了刀工和火候。
这也再次提醒了那些想要跨界当电影导演的演员、歌手或闲杂人等:电影真不是你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想导就导的,圈钱也不是那么容易,跨界请谨慎。
——首发荔枝时评——
首发于公众号jrsy2016,今日说影,转载注明出处。
一句话评价:要是原创8分都嫌少,你这不是翻拍,这叫翻译。
北京市郊一栋别墅里,住着幸福美满的文家祖孙三代。
结婚50周年前夕,老爷子文锦辉(李立群)问老太太(张伟欣)想要什么结婚礼物,得到的回答是:离婚证书。
一家子乱了起来。
观感很不错,氛围还好,笑点不密集也过得去,大团圆结局很适合合家欢。
演员也是,除了小儿子及女朋友那极其生硬的表演,演技全部都在线,演的很真。
要是没有这一群演员,这片得垮个三分之二。
尤其是本作的主心骨老爷子李立群,演这么个毒舌傲娇有贼心没贼胆的老顽童,毫无表演痕迹,真是好演员。
节奏安排的也很合理,张弛有度,还有本人吐槽,比如让出轨过的王迅自己吐槽“出轨是男人的本性”、“我哪点像男人”;辛辣的讽刺,听见爸妈要离婚,大儿子担心两家跟亲爹怎么过,听说弟弟搬出去住才放心;二女儿怕人指指点点说自己不孝顺;大儿媳妇担心孩子学习成绩和进入私立学校受影响,没一个真心关心老人家心情的;一向被认为是烂片标志的何炅和岳云鹏客串了一下,还特意加了个“五环”的梗;不过看完后还是觉得别扭。
翻拍外国的就这点不好,他那好使的咱们这未必好使啊。
翻拍自日本电影大师山田洋次去年的作品《家族之苦》,人物设置到细节到台词甚至是笑点都一模一样。
不是说那版多好这版多次,但是翻拍好歹改改吧?
起承转合全都一模一样,连台词都一样,你这翻拍有什么意义,还不如从网上看日版呢。
黄磊老师啊,我知道这是你电影处女作,也知道你不觉得你是在翻拍,问题是你拍出来的就是一模一样啊!
编剧那一栏是你和山田洋次,你除了加了不多的笑点,别的什么都没干啊!
这片的最失败之处不在于改编,在于没有消除文化隔膜。
故事的起始核心,就是一起过了50年的老夫妻要离婚,引发了一场风波。
这事搁日本叫“退休离婚”,算是一种社会现象了,咱们这边不能说没有,也是罕见的了。
因为日本法律规定,2007年4月后离婚的夫妇,只要双方达成协议或经过法院裁决,都可以得到一半的养老金领取权。
所以许许多多的日本主妇都盯着丈夫退休,然后很快离婚可以分到养老金,开始第二春。
咱们这边有这规定么?
还有就是大房子——郊区+学区房+别墅,买的早的话也说得过去,可看这一大家子前前后后起码3层,面积起码4、500平吧,再加上老爷子退休前是个九品芝麻官,噫,侯亮平快来。
大儿子家俩儿子,零几年还没二胎政策呢,老爷子还是个公务员???
交罚款得交多少?
大儿媳妇是教师,但是这么忙前忙后做全家家务公公婆婆老公儿子地伺候着,可全家对她的态度都很不客气,全没有事业家庭两把抓的体谅,态度怎么这么像对全职家庭主妇?
处处都有原作的痕迹,该抹掉的不抹掉,该有的没有。
小儿子是调音师,即调节家庭,原作中也说过“我是家里的润滑剂”,这里改成早晚离婚,那调音师这个职业有什么用?
小儿子的女朋友是护士,即缝合伤痕,她的话最终促使两位老人的和解,但是本片里怎么这么假?
这两位简直是本片一大败笔,还不如直接删了。
像小鲜肉那么“努力”照样该吐槽吐槽,观众不会因为这是你的处女作,就宽容你理解你,电影是什么质量看了的都清楚。
就如果因为这是你处女作就给你打个高分,那我们又何必去喷那些“流量艺术家”呢,人家好歹还有颜值呢。
我们前半生都在忙忙碌碌的过着生活,真正的可以停下来去面对自己了,反而不知道怎么生活了,最可悲的是另一半却很懂,于是,两个人的问题凸显水面,然后,过不下去了。
这个故事主旨很好,很多老年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是继续积极生活学习,还是彻底放弃,毫无盼头的过着垂暮之年?
就像故事主人公的父母亲一样,父亲一生为家忙碌,退休无事,变得已经“油腻”后期,之前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挣钱,然后做一家之主,所以丝毫不会体谅家人,变得固执而且倔强。
而母亲在终于有自己的世界之后,开始学习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写作更是将她沉寂多年的细微的感受全部激发起,所以,她再也受不了不理解她,不感受她的丈夫,所以一切的小事情都让她忍受不了,最终爆发决定离婚。
之后家里的儿女全部上阵希望想尽办法找到父母离婚的原因并且解决,终于导致父亲受刺激病危。
在生死场走了一遭的父亲开始认真的思考妻子的感受,而母亲也真的舍不得她爱着的家人,最后,从新接受父亲。
日本作者的文章总给人一种表面上很平静,实在水流湍急的感受。
整个故事语调都很平和,但对所有人的心灵都进行的一次解剖。
故事是很好的故事,只是以电影的手法表示就比较有难度了。
首先,整个故事表面平和,但实则问题很深,但拍摄中没有很好的突出,就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没有感觉。
尖锐的冲突很好表现,反而是深化的矛盾,消无声息但以失望之极,最难表现。
第二,每个子女都有自己的故事,是主干道上的不同的分支,所以也有他自己的样子。
但是表现出来的特点,总感觉只有八分,还有两份没有表现出来,让观众看到最后,不确定本部剧主角到底是谁。
第三,表达方式不明确。
看的出来导演是想用一些喜剧效果来表示的,但火候没有把握好,让观众想笑,但只到微笑,没有出声。
本身黄磊作为导演,认真选的剧本编剧,真心不错,但是可能中国人对于日本作品的表达还有文化差异,所以不算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
同类基调作品《步履不停》,在电影表达上就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建议可以观看一下。
也希望下一次可以更好的拍摄出同类作品。
对这部真的很期待,演技颜值都在线的团队真的不容易,然而,电影故事真的太无聊了,本身家庭剧就很难以电影的形式表现,翻拍本质上应该要让电影内容更有中国质感才是好的翻拍,单纯的复制又在复制粘贴过程中出现瑕疵,这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演员演技的确在线,可惜有点没能演到一块儿去的感觉,每个角色之间有些隔阂在里面,对不起,我不得不说有些跳戏,导致全程都有尿点。。。
也可能是我期待太高吧
内容太杂,没有重点,线条杂乱,节奏拖沓,不知所云,链接生硬!
再次证明,好演员不是好导演。
电视剧,电影傻傻分不清楚。
奇了怪了,电影拍成这样,自己审片过的去吗?
想起邓超导的电影,哎尴尬症又到了。
消停吧,当个好演员已经挺难的了。
大家都挺忙的,看次电影不容易,憋不疼不痒的消磨时间了。
友情出演的一堆,大咖主演不少,然并卵!
导演想出一幕喜剧温馨的家庭剧,结果,太低端!
一堆家庭成员,闹哄哄的,也只有闹哄哄,并没有形成一个主题整体。
整体评价,就是,小儿科首秀!
豆瓣上黄磊老师这个《麻烦家族》只有4.5分,正好我跑步的时候需要一个不动脑的片子杀时间,就打开看了。
看完了说实话,比想象中好看啊。
不过,因为没看过原作,所以不知道原作有多好,但是这个翻拍后的作品呢,应该不止4.5分吧。
当然实话实说也有可能是因为看之前的期望值压的太低了。
所以,看完了觉得不错。
首先,想说李立群老师演的真的太好了。
其实从很小的时候就看李立群老师演过的电视剧,比如非常古老的马景涛版的《倚天屠龙记》,后面陆陆续续的都有看。
但是,这次看到李立群老师演的这个糟糕的老头子,还是觉得他真的很厉害。
角色演的非常生活化,把那种粗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讨人厌的老头,演的活生生的。
看电影的时候,都在想当然要离婚了,谁喜欢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啊。
真的是不由自主的会被他带入戏啊。
所有的角色里面,李立群老师真的演的最好了。
其次,整个剧情来说,大部分都本地化了,虽然有一些地方其实不是很顺畅,但是可以看出来黄磊老师尽力了。
小岳岳、何老师、孟非的出场也没有硬是胳肢大家笑,都是起恰如其分,不喜欢的人也不会特别反感;还有父亲晕倒之后,家里面几个儿女的慢动作的环节,也是非常的有意思,把几个角色的性格都表达的很好;魏大勋和女朋友之间这一对儿也不错,很有氛围;而且魏大勋在这个片子里面的表演虽然仍然稚嫩,但是已经算是诚恳了,不像在另一个片子里那么生硬。。。。。。
但是不得不说,也许是翻拍片,还是有一些勉强的地方。
比如,大嫂到底是做什么的,听她自己说是会上课,可是实际上她表现的好像是家庭主妇,感觉像是一个没有自我的全职主妇,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只有大嫂是长在厨房里的;比如,在中国,当父亲中风抢救的时候,其实是不会发生大哥、文静、冯万立这三个人那样一起讨论追悼会、目的的事情的,真的不会,即便是心里想了,也不会在那个时间点讨论的,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比如,母亲的角色其实有点失败,她在片子里面更像是一个符号,与儿女、丈夫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上的交流,如果单看片子里面的表现,其实看上去出问题的也许是母亲这个角色。。。。
最后,说一下最在意的一个点。
就是黄磊老师在这个片子中,个人认为最失败的一个点:片子主题没有立好。
也就是说,对于母亲提出的离婚的原因、理由,都没有很认真的讨论和思考。
看上去母亲想离婚不过是因为常年堆积的琐事导致的爆发,儿解决的方法就是来自父亲的感恩。
这是不对的,作为一个片子最跟本的东西,被黄磊老师模糊掉了。
所以,整个片子体现出来的观点,更像是一个传统家庭的独断专行的中年家长,对于家里面发生的事情,无视根本原因,而强行和稀泥。
也许就是因为缺少一点诚恳的思考,缺少一点对夫妻感情的真诚,所以这歌片子就感觉上有点油腻。
好笑的点也是有的,用心的点也是看得到的。
但是,就是没办法让人共情,不会让人感动。
作为黄磊老师的综艺粉,其实他很多的观点都是非常熟悉的。
说真的,观影的时候,他和迅哥儿并没有让我出戏,甚至觉得魏大勋被他调教的也不错。
但是,当看完这个片子之后,坐下来认真的思考之后,感觉不管是在综艺中说了多少精彩的话,但是真正体现到一个具体的作品中,就会发现,黄磊老师也许说教多了些,真诚少了些。
初看《麻烦家族》完全是冲着黄磊这块招牌,但观影过程中却生生被海清饰演的文静圈粉了。
被文静圈粉,主要源于人设和海清的表演。
与职场中杀伐四方的女强人不同,家居生活中的文静则展示出了职精英女性强中带柔,柔中润情的另一面。
《麻烦家族》中的文静,一度让我以为看到的是个假海清。
但在翻扒了海清的微博等自媒体,在围观了她与粉丝的互动后,才发现,生活中的海清本身就自带逗比特质。
明明可以靠演技,靠颜值,却还要秀尽自己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样的任性,估计除了海清也没谁了。
其实,从很大程度上讲,任性是演员自信的一种体现,也是演员敢于挑战自我,颠覆自我的一种呈现。
名为文静,其实既不文也不静。
人名与性格的反差设计,既是剧情的需要,也是对演员海清演技的一次考验。
海清也打破以往影视剧集中女神的惯有人设,时而女汉子附体,时而女霸王上身,在让观众领略到其不俗可塑性、爆发力的同时,更见证了一只搞笑潜力股的诞生。
文/梦里诗书 不加思索的套般,使《麻烦家族》这一本源于日本家庭电影《家族之苦》的匠心之作变的索然无味,电影中国化的改编既没有能真正接住地气,尤为刻意的笑点也让其失去了原作中那股厚重的情感奠基,使之为人所见的不过是一场泛善可陈以家为名的闹剧。
同样的剧情构思,同样的人物关系,可放在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观感却是截然不同的。
翻拍本无错,更何况《家族之苦》本身就是一部源于日本大师级导演山田洋次的佳作,但这部电影在改编之后却丧失了原作中最为弥足珍贵的东西——真实。
你不能因为原作中有了什么,所以这部被嫁接到中国的电影就必须出现什么,完全没有真正同中国家庭相结合,只是一再穷极理由想要把它作中的人物角色原封不同套般到中国的做法,和一些无关痛痒的中国元素粉饰,使电影几乎无法对这个所谓的家庭产生一星半点的共鸣可言。
为何会这么说?
这就例如原作中年迈的的父母之所以要离婚,一面是源于日本大男子主义一贯对情感生活忽视的常态,一面是日本家庭主妇要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人生启迪,这些呈现都是深植于日本社会现实男尊女卑问题的反馈,但当这种剧情构思被原封不动的嫁接到中国其实就并不合适,老一辈的中国人与日本所面临的家庭问题显然截然不同,而《麻烦家族》对原有剧设想当然的套用,又谈何真实的共鸣。
除了翻拍在人物地气上的不对称,电影制造笑料的手法也与前者谬之千里,其实如若你看过《家族之苦》不难发现,这部作品至始至终没有一刻是在刻意的去营造笑点,而种种幽默的缔结都是巧妙的融入到了人物的情感中,这种对人物情感极为出色的捕捉,正也是昔日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而反观黄磊翻拍的《麻烦家族》,其只是在临摹经典的同时,融入了很多尤为夸张刻意的笑料,特别让我个人反感的是“倒插门”女婿这个角色,与原作中的形象简直无法相较,其让人感觉到的只是一份尴尬的做作。
《麻烦家族》虽有着一个非常不错关于家庭的蓝本,但这一故事却还是那个深植于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的故事,如此套用到一个中国家庭的头上,又怎么可能拍的出一部真正属于中国家庭故事的电影?!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和我一起去看的小伙伴普遍都同情李立群饰演的老头子呢,但我其实想说,老太太想要离婚也无可厚非嘛,没人理解的生活会很痛苦的。
为什么要让大家花钱去看电视剧……
9935——知恩才懂爱,恩恩爱爱——20171010
翻拍很少吃力又讨好,还把处女座押在翻拍上,勇气可嘉。拿电视剧的方法来拍摄电影,又是勇气。影片喜感不足成了闹剧,不深沉、不内敛、不含蓄,反而是做作、浮夸、夸张。影片不是输在技法上,而是情怀上。当年山田翻拍小津的《东京家族》,最后的那抹亮色,是不同于小津的温暖,这才是情怀。没有就别拍
按照山田洋次原封不动地来,但看得仍是挺欢乐的。可惜黄磊大哥的笑料比原版的西村君少去了太多。片中,二女婿的那句“当男人不易啊”以及《幸福的黄手帕》也是对翻拍了人家的电影做出了应有的致敬。
中化不够,比较拧巴。
看的校园点映,基本上沿袭了山田洋次导演的精髓,落地和本土化做得尤其好,笑点也不俗。比较适合和家人一起去看。
我没有看家族之苦,所以只对电影本身说个评论。从豆瓣到知乎,一片骂声,但是,我是看到预告里妈妈那句“我伺候了他一辈子,他一句谢谢都没说过”而产生了共鸣才去看的。
不加思索的套般,使《麻烦家族》这一本源于日本家庭电影《家族之苦》的匠心之作变的索然无味,电影中国化的改编既没有能真正接住地气,尤为刻意的笑点也让其失去了原作中那股厚重的情感奠基,使之为人所见的不过是一场泛善可陈以家为名的闹剧。
多给一颗星鼓励。本地化的很多细节做的不错,因此从气质来说,会让人相信发生地在中国,不太有翻拍的错位感。导演水平,则有些粗糙。
一开始我还以为小儿子找了个韩国演员来演呢。后来经朋友提醒才知道他其实是吉林那边的。难道有朝鲜族的血统?哈哈哈魏大勋
平庸,张伟欣的表现略呆滞,有可能是故意而为之,但太失败。
还行,比我想象的好,没有低级刻意的笑料,算是诚意之作。
若未看过《家族之苦》,也许会认可剧本相对的流畅。但若看过,那就明白不止是翻拍。重合率竟逾九成,除却剧情、角色,走位、用光都一样!太懒!所谓本土化,只是地理与笑点的小调,而老太太等角色与节制礼仪放到中国毫不合理。照搬要减分。多得原片剧本够硬,加之李立群黄磊海清王迅不差,观感尚可。
一部合格而且有亮点的电视剧
同情片中的老妈妈,她五十年如一日地无差别地伺候着老头。之前因为你为家里挣钱,还给你面子;如今你闲了,还需要给你面子吗?
不对比原作也不至于整段垮掉,但大儿子的人设及演绎确实垮了
看过电影感悟颇多,有对家的感受,也有对生命的感受。黄磊的这部处女作电影看似平淡,实则涵盖了许多内容,需要用心体会,走进围城的人看了很有共鸣。
不功不过,可以一看,海清那个角色挺好。
这要是说用了心 那恐怕也是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