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为诡异”的隐士,在自己的搭建的“监狱”里独居四十年,他拒绝与任何人交往,陪伴他的只有一头驴子。
他放弃享受爱的权利,他甚至不会抱一个婴儿,他放弃社会生活,以怪异的方式示人,他不在乎别人的误会与敌意……他孤寂的守候着一份真爱,他痛苦的背负着一段难以释怀的往事。
费利克斯活在一种他自己说的那种生与死之间的状态,他焦躁不安,忧虑,痛苦……暮年的他终于决定把背负了多半辈子的包袱取下来,他想为自己开一场葬礼派对,告别这一切。
他忏悔的不是他的离群索居的痛苦和世人对他的误会,他后悔没能救出他的爱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宁愿选择不去和她讲话,那可是他唯一一次的爱情。
你能控制你爱的人吗?
爱总是在不期而遇中出现,我们别无选择的爱了。
当经历一段不该有的爱情时,你会后悔吗?
我想了很久都没有答案。
唯一确定的是不后悔的是遇上你。
费利克斯也是深刻的爱了,他后悔的只是没能让爱的人活着。
我们也只是希望自己爱的人过的更加幸福,不曾想到自私的爱把他伤到了,或者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后悔的怕是没能让他更好吧。
如果没有那段悲伤的爱情故事,我喜欢费利克斯的生活,在他那里没有复杂的人情世故,没有残酷的争名夺利,没有过多的物质堆砌……有的是一大片可以说话的森林,一栋自己修建的温暖的屋子,还有自己心爱的宠物……生不再有眷恋,死不再有恐惧时,是做好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最好心态了吧。
虽然我没有死亡焦虑也没有死的理由,但在最近我想了好多关于死亡的问题。
我们孤单的来到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的。
家人,爱人,朋友……都是来陪伴我们一段时间的,早晚会有分开的一天,我们又何必互相伤害呢。
我们对爱的人肆无忌惮的发脾气,说些过激的语言,做些无理的事情……这是越熟悉越虐待吗?
最后厌倦了生活还要说些要死要活的话来,这真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
我不想看到我爱的人痛苦,我愿做最后死去的那个,我要在有生之年好好对待我爱的和爱我的每一个人。。
我知道我早已离题万里,我擅长么,只是感慨一下。。
开头不错,有点新意。
中间有些拖沓,最后期待的高潮,没有想象中好。
前面的铺垫了这么多,老头到底经历了什么,但是最后葬礼上的讲述,没有满足观众的期待。
回头来看,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但却让他四十年的与世隔绝。
回想这个故事,有些平庸,甚至不值得拍一部电影去讲述它。
但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前面的铺垫部分,给人以充足的观影欲望。
《自己的葬礼》 平和的优雅。
清新的乡村小调。
每个人有自己的活法,费利克斯用四十年去赎罪,他有什么错呢,只是爱上了一个结了婚的女人,然后发生了一场悲剧。
他本可以活得更好吧,可是在世俗的眼光下、也许是在内心的谴责下,用了四十年也没有明白,怎么控制自己的心去爱上谁。
好在最后,得到了救赎,四十年才迈过心中的那道坎。
700万拍出的导演处女作,几无宣传费,四块银幕起映,80岁老人家演绎的怪老头灵魂救赎记——配置如此低端,[自己的葬礼]不具备参加任何商业、或者以艺术之名进行的商业竞争,直到下线其票房收入也只有区区200万,却不妨碍它姿态奇特地入驻电影史。
把一部独立小片上升到电影史的高度,或许太过小题大做。
但一部电影能在小题大做时,只任朴素的技巧流淌,最后趋于完美,这本身已是一种高度。
[自己的葬礼]做到了。
这是部第一眼看上去就没有什么野心,但绝对用心讲故事的电影,有着老式电影营造戏剧高潮的一切优点,不多的角色,挑一根线就能轻易拎起剧情,但却好看又耐看、配乐、摄影无一不合衬。
主人公菲利克斯是个有故事的老头,开片他便踩着古旧的琴声登场,加之那朝天空开的“砰砰”两枪,里应外合,令人十分受用。
一片山林、一幢木屋、一头毛驴、一杆猎枪,以及一簇烛光下,菲利克斯注视旧相片中的白衣女子时,微微湿润的眼睛,无不在挑起观众想要上前去一探究竟的猎奇心。
老人独居四十载,无亲、无子、无友,向前一步只剩死亡,转身却有半世恩怨可讲,承托这一黑一白两种状态的,是卡在这个节骨眼上,老人刚好起意要为自己办的葬礼,一切水到渠成。
其实所谓“葬礼”,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入土为安的仪式,而是菲利克斯一心策划的死亡前的狂欢会,形似[非诚勿扰II]中为孙红雷安排的那场“人生告别会”,但本片主人公无意总结后告别,而在于道出内心真相,一方面澄清多年来,自己在方圆几百里内被妖魔化了的声誉;一方面来一场幸运大抽奖,无条件送出自己耕作、守护了四十年的山林和土地。
这为吸引陌生的乡民前来参加“葬礼”提供了物质诱因,也为下面的剧情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支持。
但影片并未一根筋行事,拍照、见报、登广告、电台宣传葬礼等一系列步骤,都被导演融进充满喜感的桥段中,明确勾勒出这个老疯子的种种疯狂,好莱坞老式喜剧的魅力散落其间,惹得人笑中带泪,而帮其策划派对的殡仪馆老板、年轻职员等配角鲜明的个性也在此过程中得到美妙的展现。
玛蒂——菲利克斯年轻时恋人一角的引入,更是声东击西,效果斐然,当所有人都以为她必然是相框里的白衣女子,主人公一心要冲破心灵牢笼,举办葬礼派对也是为了她时,剧情却陡然转向另外的方向。
在此过程中,80岁的杜瓦尔全程负责润滑因大开大合而略显生涩的剧情转折,奉献了一个老影帝(1982年凭[温柔的慈悲]赢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应有的水准。
他与“殡仪馆馆长”比尔-墨瑞对戏时,[自己的葬礼]是一部凹凸有致的情节剧;与“旧日恋人”茜茜-斯派塞克相处时,影片又平添了爱情电影的温柔光泽。
特别是影片最后一刻钟,他在葬礼派对上做的那番演说,克制又挥洒,不输阿尔-帕西诺封帝之作[闻香识女人]片尾的那段慷慨陈词。
说是演说,却包含着抚痛追忆、真诚忏悔、挣扎诉说等好几个层次,没有用画面闪回作辅助,全靠表演支撑。
整个颁奖季,只有演员工会独具慧眼,将提名送上,而那,正是奥斯卡欠杜瓦尔的一个情。
周日晚9点26分,这个周末看的第六部电影,思索了一下,还是给了个三星,也许,应该比“还行”好那么点儿,但又没有到“推荐”的程度关于救赎,关于爱情,说实话,以这个年代的价值观来看,老头年轻时候干的那点儿事儿,算不上什么,甚至都谈不上需要赎罪,甚至在整个观看过程,我都以为老头年轻时候干了什么罪大恶极的案子,杀了一家九口之类的,最后一听他的总结陈词,一下子觉得悬念过深,从惊悚片变成文艺片了值得称赞的是电影配乐,轻轻柔柔的弦乐,弥漫着浓浓的西部乡情,很惬意,又有些若有若无的伤感end of the line,tell it all,get out of jail赎罪,源于道德,在这个道德丧失、价值观混乱、信仰缺失的年代,这个词已被逐渐淡忘,希望死亡到来之时,我们能从世俗尘扰中,赎回自己
在寻找电影时,偶尔看到了这部片得片名。
自己的葬礼,一个看起来怪异的名字。
一个独自在山林里生活了40年的男子,没有妻子,没有朋友,没有孙子,没有一个来往的人,有的只是不断扔石头砸玻璃的小孩和一头年事已高的骡子。
这样的隐居在这个小镇人的眼中是怪异的,因此就有一些人们为了安慰自己而开始的流传。
没有人知道他的过去,也没有人明白为什么他会独自一人。
有一天,他带着一大笔钱,希望能够在他生前举办一次葬礼派对,这是一个奇怪之极的要求。
钱是个好东西,尽管怪异,还是有人迫于生计答应了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
欢快的背景音乐伴随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人伤感,让人沉默,一如整部影片所讲述的整个故事。
年轻时的他,爱上不该爱上的人,又经历了一场偶然也是必然的事故,他感到罪恶,感到后悔,但他没有选择去教堂向上帝忏悔,也没有向法律请求宽恕,而是为自己造了一间“监狱”,将自己的一生都“锁在”这深山里的小屋里,让愧疚和悔恨捆绑着自己。
当听到以前的好友陆续离世的消息,他想举办一个“说出一切”,“一切都结束了”,“出狱庆祝”的派对,将自己隐藏在内心40年的故事道出,以请求人们的宽恕,以乞求内心的安宁。
当故事讲完,有多少人宽恕了这个画地为牢40年的老人,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这个老人会得到他应有的宽恕。
人活着,谁能保证没有犯过一次错,何况,有些错,犯得连自己都身不由己,比如因爱。
真正的爱上一个人,其实没有什么理由,因为是这个人,所以你爱了,所以你希望和他(她)有美好的回忆,所以你编织着与他(她)关于未来的想象。
可不是每一段你情我愿的爱情都会得到人们的祝福和理解,不然就不会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了。
总有些人责怪那些坠入情网的人儿,责怪他们的冲动与热血,责怪他们的年轻与不成熟,他们自以为是的责怪相爱的两颗心,诋毁,不惜一切的反对,似乎这种相爱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责。
当朱丽叶与胸前的匕首共同躺在爱人温热的怀抱里,当祝英台与恋人化成蝴蝶在空中缠绵,当他们的故事被世人传颂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得到了人们的宽恕。
为什么非得到即将离开人世时才宽恕别人?
为什么必须要有生命的消失才能获得宽恕?
为什么宽恕,是那么的沉重?
大致记得信奉基督的人说过:人是带着罪孽临于世的,人的一生都是在赎罪,都是在收集别人的宽恕,不断地累积对自己的宽恕,让自己在生命的尽头时,能够以清白之身前往天堂。
可是,人的罪是那么重,那么多,而人们的宽恕又是那么吝于给予。
其实,有些错误是这么的微不足道,却让人们无限的放大到不可原谅。
这是人性里的自私与悲哀。
宽恕真的那么困难吗?
一句“我原谅你了”是多么羞于出口言明的话吗?
为什么人们不能自己宽恕自己?
人们都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祈祷着最后的宽恕。
一场葬礼,就是对生命最后的宽恕。
每个人都会有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一场葬礼,不论华丽或是简陋,不论热闹或是冷清,这就是一个人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告别,也是一个人获得生者的尊敬与饶恕的最后机会。
只是,这个机会是那么的忧伤与沉重。
趁着活着,把心里的故事说出来,让自己活得轻松些;趁着活着,更客观的看待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趁着活着,好好的原谅自己;趁着活着,尽可能的宽恕那些背着重量的灵魂。
不要等到那一场关于宽恕的葬礼。
我似乎看到了欧洲电影的风范,平淡的剧情却像波浪一样一步步推进,直达高潮。
你说不出是哪一个镜头感动了你,但是,你却感动了。
很多事情,在别人看来太过于渺小,但是与自身却已经是全世界。
那些爱,那些罪,那些禁忌,变成我们生命中的门槛,我们以为我们已经放下,我们以为我们可以继续面对未来,但是,那些往事却确实地横亘在那里。
或许,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种仪式,去面对自己的罪,自己的内心。
让我印象唯一深刻的是,主人公倾诉之后,人们平静的面容,没有指责,没有惊讶。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你背负得所有,在别人眼中那个不值得一提。
而且一切爱恨情仇都终将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注定平静。
在咖啡店哭得和泪人似的。
就像杜拉斯说的,阅读,读的是你自己的故事。
而电影,似乎,你也看得是你的故事。
那些罪,我忏悔了千次。
那样是否会得到救赎?
而这样的救赎,是否可以得到你自己内心的释然,抑或只是得到别人的原谅与同情。
这是我们所不需要的吧。
一个被众人误解多年的独居隐士因害怕自己死后无人安葬,而在生前为自己筹备葬礼的故事。
可能是此类影片看多了,也可能是最后突然揭示的秘密太过老套,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疑团,因此丝毫没觉得出人意料,甚至还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
影片的良好口碑应该还是因为几位主演的精湛演绎,尤其是罗伯特·杜瓦尔,将一个背负多年黑锅,为众人误解唾弃的老者那种欲辩无言,极度敏感和自我保护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
木然不屑的表情使得面部神经的每一次抽动都有了格外的深义,僵硬的肢体动作则显示着这个老人的倔强和无奈。
影片的音乐悠长而舒缓,风格与另一部描写垂暮老者的影片《Mr Straight》颇为相似,朴素的木吉他旋律透着岁月的苍凉。
而影片中的许多台词是也着实深彻,仿若一首首临终安魂曲。
西方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与中国人是完全不同的。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鼓励人们竭力追寻生时的意义和欢乐,而不要去多考虑身后事,他的本义一定要人们善待生活,善待生命,不语怪力乱神,然而对死亡的避忌却增添了人们心里对它的无比惧怕,生之欲念越是强烈,生之享乐越是充盈,就越是忧虑于生之丧灭,越是恐惧于死之来临。
想想小时候,无意的一个“死”字出口,一定是会被老人家用“呸呸呸”给骂回去的。
而西方人说:“未知死,焉知生?
”人一出生便知死亡是唯一的归宿,一段完整的生命旅程理应包括死亡,死亡是一种回归,不管相不相信所谓的灵魂,鬼魅,你总是要离开,离开你所不舍的一切,所以,还是宁可相信有天堂,如此才不会对生时有太多的贪嗔,才会对死有一种认可和坦然。
喜欢片中的老隐士为自己筹备葬礼时的那份冷静和理智,为自己定棺材,做寿衣,拍遗照,面对死亡,平和淡定,在与这个世界从容告别后,安然离开,留给他人的,也不再是哀伤,而是思念。
这个场面与《非2》中李香山办生前告别会又如出一辙。
中国人也早有做寿衣、置棺木、定墓地的传统,但目的多是为了压邪延寿或比富摆阔,依然是建立在为生者服务的基础上的,在这样的心理下,对于死之恐惧又在无形中增添了一些。
能筹备自己的葬礼,乐观释然地迎接自己的死亡,是对生命一种极大的热爱和尊重。
PS:观影于2011年4月3日
虽然很喜欢它的节奏和镜头,虽然演员的表演都很棒,虽然画面很美意境很深……但是几乎所有的情节,所有的悬疑都指向了主人公最后的Confession,而这个Confession有些让我失望。
否则,这将是一部多好的电影呀。
还有一些小问题比如,应该是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是因为Felix而引起的,即便是Mattie也不知道Felix喜欢她的姐姐(直到她参观了他的小屋),Felix在这件事之后就隐居了,那为什么Felix的名声会那么坏?
还有,Mattie对此事真的会没有察觉吗?
I doubt it.还有我昨天晚上做梦,梦见袭击了巴迪的是——猫。。。
人类的转变程度,用什么形容词都不足以描述。
不知道从前的我与现在的我与将来的我,该有多大的天差地别?
片中的老头孤僻、怪异、用“疯”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群居生存的人类中偏偏冒出了一个独活的他。
怪哉老头长了一张严肃起来甚至有些可怕的脸孔,让我心惊肉掉以为会有惊悚悬疑出现,幸好,心融化在老头驾马车来到小镇中,与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士尴尬得打了声招呼。
女士喊的是他的名,而非大家嘴里哪些不堪的污言秽语。
女士穿着高贵、举止优雅,当她略带讶异的脸喊出他的名字时,老头在我心中“可怕”的形象瞬间落地。
唔,是个有故事有血肉有盛情的老头呢!
一份爱可以保存多久?
人类的记忆可以出现谬误,容貌会面目全非,但胸中的盛情会不断敲击你的心灵,反反复复啃食你的心脏。
当你做完所有繁琐外事后,在寂静的夜,一个人放空脑袋时,“情”便幽幽滋生出来,在你不曾发觉之际吞噬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被困在这股“温柔情”中。
直到,外物的残酷破坏。
不是男主与老板踏入他的土地,而是优雅的女士深夜造访,两人观光了他的马圈他的花园他的小屋,她与他聊起只有两个人明白的话题、词语。
直到,直到优雅的她失态,几乎是忍着哭泣转身离开。
像一把锋利的锤子,在一块坚硬如铁的冰块上砸出的一条缝。
老头驱车找曾经的老友,在那座他亲手打造出来的教堂中。
老友不愿为他承担他自己的责任,并且有些苛刻的指责了他。
这是一泼水,在老头这块冰块上浇上滚烫一盆,热得他只能融化。
最后的外力,大概是老头的身体抗议,他已不再年轻不再健康。
外力转化为内在因素,促动了老头在众人面前,不,最重要的是在他自己心灵面前向逃避了多年的自己,说一说理一理。
真爱没有错,谁辜负了谁,谁有痴等了谁,这些问题都不要紧,重点是老头心中的愧疚,深深的自责与歉意。
百转千回该如何调节释放。
幸好,命中遇到女主的姐姐,幸好,命中遇到呆萌的男主。
然后,使得老头的一生了无遗憾、坦坦荡荡!
结局不够给力 让之前的期待都化为灰烬,编剧比较失败
拍得可以,可惜我每耐心欣赏。我是个大俗人。。。
作茧自缚四十载 佳人已去 空思量
不好看,风格很像科恩兄弟,冗长沉闷,最后的主题是关于宽恕,可是并没有觉得👴做的事值得内疚40年。
笑中有泪
好看。
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怎样面对过去,我不知道……有点虎头蛇尾
看完整个片儿,“原来就这么点儿B事儿啊”。就是这种感觉,只能说我不喜欢。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要讲。
老头子独角戏,沉溺到心里最深处,将感情深埋。问到还爱着她吗,他说it‘s still going on。
原来没什么天大的秘密。。。是个别人眼中平淡悲伤的往事
高潮没起来,老头儿纠结40年的心事,几句话就完了?
你以为有口皆碑的怪胎完全是另一种生物吗?起因可能就是发生在你家隔壁的一个事件。起初他的选择不过稍微背离常轨,但是他不懂转弯,只得惯性地向前,向前,然后不知不觉就走了40年。有一天释然和解脱忽然不期而至,让人怀疑那些自制的痛苦是否代价太大,而事实上,唯一的功臣只有时间。
前戏铺垫很精彩,叙述沉稳,后面却有点泄气,罗伯特杜瓦尔的表演很棒
一个被自己困了40年的老人,要求一场众人参加的葬礼,这背后是老人对恋人的思念和忏悔。这样动人的故事,却毁在了平庸的剧本上,无法让观众触动内心。杜瓦尔的表演还是很出色的~
ready!
尼玛没字幕,还好说话很慢
看得睡着了
我的葬礼上,所有人都在,除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