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Babylon Berlin Season 2

主演:沃尔克·布鲁赫,丽芙·丽莎·弗赖斯,彼得·库尔特,马蒂亚斯·勃兰特,Leonie Benesch,Severija Janusauskaite,拉斯·艾丁格,米谢尔·马蒂切维奇,延斯·哈泽尔

类型:电视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7

《巴比伦柏林第二季》剧照

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1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2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3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4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5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6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13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14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15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16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17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18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19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剧照 NO.20

《巴比伦柏林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金色的灰烬

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

——《圣经.启示录》这是我继《暗黑》之后看的第二部由Netflix出品的德语剧,除开篇那缓慢的铺展又附带多线路叙事的结构感到一丝乏味,到第一季后半程便开始不断抛出来的故事线头和越来越多细节丰富起来的剧中人物,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该剧的时代背景发生一战后的德国,许多记录把这一时期的德国称为魏玛共和国,以便区分它与德意志帝国和纳*粹德国。

一战后期德意志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掌握军政实权的人物已经预料到不可回避的战败,希望通过部分改革的方式换取与协约国和解的机会,以便谋求自己在政治和经济最小的损失,魏玛政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台的。

可想而知,这样的共和政府就像一个早产儿一样带有先天的不足,协约国仅仅只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形式约束普鲁士军国主义下掌控的德意志军队,而德国内部握有实权的容克贵族们无法容忍由共和ZF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他们最根本利益的触碰,还有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苏维埃邻居。

总之,魏玛ZF就是想想就很心累的感觉。

男主Gereon Rath这个从科隆过来临时插队到柏林扫黄打非办通过抓捕小黄片的导演,Gereon要找到某个重要人物拍摄了一部不和谐的小簧片胶片。

在寻找胶片的同时,Gereon还不得不面对随时可能暴露于人前的TPSD,在人类对这种疾病还只是视为懦弱表现的年代,他只能偷偷摸摸的用搜缴来的艳*照到性生活极度压抑的药房老板那里换取镇定剂。

女主Charlotte是一个生活在柏林底层的女孩,除了青春和美貌她一无所有,不仅如此还有一大家子人等着她养活。

白天她得去警察局做兼职文书处理一大堆惨不忍睹的照片和文字记录,到了晚上就是柏林最火的夜场里一个娼JI。

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主角光环加持,她身上到真应验了那句爱笑的女孩运气都不会太差。

除开男女主外,登场的陆续还有亦正亦邪的警察搭档老兵Bruno,支持反斯大林政权的流亡人士Kardakov以及他的情人神秘的索尔金娜,神秘的索尔金娜不仅宣称自己是沙俄贵族后裔同时她也是夜场的驻唱,魏玛政府的议员和拥护者犹太人Benda,军工企业的少东家尼森还以及他背后的军队高级将领Seegers,夜店老板黑帮头子亚美尼亚人和致力于研究战后出现创伤应急反应的医生,生活窘迫不受重视的独立记者,感情一而再再而三受骗的女佣Gerta……这些人物在精心搭建的旧时柏林粉墨登场,构成一幅魏玛时期的柏林浮世绘。

剧情由两条线同时出发,一条是男主受父命寻找的小黄片胶片,一条是一辆由苏联出发驶向柏林的火车。

对于这两条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我认为不仅仅单单是为了服务于剧情的发展,更代表着在那是各种思想和主义迸发年代,德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对于边缘群体的残酷压榨。

第一季完结时,当小黄片的内容真相大白,颠覆的不仅仅是男主对于父权的服从和敬畏,其实更深层的意味着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父权崇拜或者偶像模范们那一层华丽道德外衣下掩藏着人性阴暗的一面,对原始欲望低级追求的一面。

同时也代表着以男主父亲和Benda为代表的新权力阶层懦弱和虚伪的一面。

而另外一个线索火车,它所承载的毒气和黄金则是各种势力交缠在一起的核心点。

男女主通过对这条线索的深度发掘,不得不一步一步迈向这个漩涡的中心,最终不可避免的成为各方势力手中的一枚棋子。

以军方将领为首的旧势力希望用毒气复辟帝制,重获德意志帝国往日的辉煌;以Benda为代表的新政府官员希望通过曝光这辆装载毒气的列车,获得国外势力在政治上的支持;流亡的苏维埃分子想搭上能畅通无阻进入德国的列车,把反苏的前线需要黄金送过去;苏联人明显和德军队高层有了协议准备瓜分一笔意外之财;黑帮头子的目的现在来讲好像还比较单纯,只想纳为己有而已。

随着第一季的两条线索完全展开,第二季挂掉的代表传统保守主义的Bruno和代表新兴ZF中间力量Benda,在第二季结束又留下了许多的伏笔。

1、关于男主的哥哥。

在战场上因为Gereon的胆怯被无情抛下的哥哥最终和他相认,而哥哥回归的目的明显没有这么简单,毕竟是哥哥一手安排Gereon深陷药物依赖的。

2、男主是犹太人。

在第二季最后,当他回忆参军前在教堂时候的情景,可以看见祭坛墙上两个大大的烛台,这是犹太教徒光明节的标志,再加上第一季已经明白交代了是犹太人的Benda与男主第一次接触便邀约他一起去相熟的教堂礼拜的情节。

3、左翼出身的新上司邀约男主加盟警察内部的秘密调查部门,这是左翼势力第二次向他伸出橄榄枝。

(我认为第一次应该是Bruno邀请他去参加那场缅怀一战牺牲的战友的聚会。

)4、女主正式成为了一名警察,脸上的表情非常复杂,并且第一时间告诉了被Bruno杀死小秘书父母。

(Bruno作为旧势力的卧底被安排进警察部门,小秘书受Benda的指派秘密监视Bruno。

)5、因为谋杀议员而被逮捕的Gerta,在认清自己又被一个感情骗子利用了以后,而这个骗子还是Nazi。

6、一边控诉尼森是个刽子手,一边又精心装扮和尼森约会的嫂嫂。

7、嫂嫂在法庭,男主在审判过程中改供词做假证。

8、逃到巴黎的索尔金娜和卡达可夫,和那列即将运往巴黎的黄金火车。

《巴比伦柏林》从剧情设置到场景布置都充满了现代表现主义的影子,尤其是片头的手法,让我不仅联想到伯格森和佛洛依德。

繁华落幕后凄凉和闪光背后的阴暗处处表现出柏林这座熔炉一样的大都市对人性扭曲和凌迟,这其实与我们生活的当下是及其相似的。

新的思想在各个阶层不断的涌现,或对传统价值观不断奋起挑战或被吸纳相融,当下的我们似乎都很难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抗争和妥协,对于个人,群体,某个区域,甚至对于某个阶层,都是时时刻刻的在作出的选择。

我们当明白,就某个时间点而言选择的对错并不重要,因为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是燃烧殆尽的尘埃。

 2 ) Воскресенье-Szomuru Vasarnap (Gloomy Sunday) Lyrics - BabylonBerlin-Severija

Сумрак воскресный без сна мучит жизнь меняВ вихре теней прошлых лет не дожить мне дняЗанавес чёрный, печальный сошёл с небесВ белом саду забрели мы в дремучий лес Верю, что ангелы мне тебя не вернутЗнают они грустно как без тебя мне тут В воскресенье Не зажигайте свечей, пусть молчит хоралТех, кто нас знал, верят, что нам лучше тамСмерть не мечта, пробужденья не стану ждатьВсю свою нежность хочу я тебе отдать В воскресеньеhttps://lyricstranslate.com

 3 ) 荒诞的民主,风潮的柏林

如果民主生活在巴比伦,那么活在1929年柏林的,大多数可能都是疯子。

古巴比伦王国,除了因为周杰伦那首歌,让大家知道位于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和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外,大部分人几乎对其一无所知。

事实上,这是人类最早的奴隶制王国,也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惜业已不存在了。

我想,汤姆提克威在构思剧名的时候使用巴比伦的字眼,大概是对民主毫无目的的追求,又或者是对1929年魏玛共和国社会的深刻反讽。

提起汤姆提克威,大家比较了解的应该是1998年的《罗拉快跑》和2006年的《香水》,尤其是前者模仿基耶斯洛夫斯基《机遇之歌》式的讲故事方法,被不少影迷供奉为圣典。

其实汤姆提克威近来几乎都在电视剧上发展,除了与沃卓斯基姐弟共同制作的《超感猎杀》系列外,拳头作品便是这部号称为德国史上最贵的电视剧《巴比伦柏林》。

讲述历史悬疑的电视剧集并不少见,讲述纳粹统治前后时期的故事也有很多,但像汤姆提克威一样预订了三季共24集电视剧,宏观地从1929年的魏玛共和国开始,详细剖析纳粹上台前德国各种错综复杂的党派力量,并深刻挖掘人性的剧集可谓凤毛麟角。

《巴比伦柏林》最迷人的地方,正是扎实的剧本展示的多线叙事,多场神乎其技的平行蒙太奇和剪辑技巧,一二季连起来看完,需要马上重看第一季第一集重新整理思绪。

刚进入第一季,可能要坚持三到四集才会进入非凡的体验,这对于不习惯看这类历史剧的观众无疑是道不低的门槛,可能这也是对如此神剧怎么吹都不红的重要原因吧。

剧集展示当时的德国党派众多,包括德国民主党、德国共产党,苏联的斯大林政党和流亡的托洛茨基党派,还有黑色国防军等,让这个新兴的民主政体从一开始建立之际便显得摇摇欲坠。

德国人对于军国主义或一些狭隘民族主义在当时总有一种继承传统式的崇拜,而民粹主义思想又令共产党(红党)的力量不断扩大,导致剧集讲述的当时总统兴登堡对于军队掌控政权的一种默许,犹太议员对民主孜孜以求的追逐和无奈,罔顾凡尔赛合约利用俄国力量复兴军队等故事,都有了一种历史承托的合理性。

也正是在如此风起云涌的柏林,人性面临抉择的艰难困境才会充分凸现,这也是一切编导绝不肯放过的重要切入点。

其实如果从整体上看,剧集的格局还是非常好莱坞的:第一季第一集从俄国开来的火车上的金子讲起,到第二季最后一集两位警察一种西部片式的双雄对决(在火车上远远地向对方开枪,还不是《正午》+《铁道游击队》吗),那种任务式驱动和对利益纠葛的摆脱与追逐,属于好莱坞编剧常用的基本手段。

汤姆提克威的创新之处,正是在乱世中立起一个又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他们中没有绝对的正反派之分,为了生存(在当时的世道甚至显得有点过分奢侈的要求),他们无一不作出了最适当,但很可能是最不正确、不道德的选择:肥胖的警长有强烈的军国主义复辟的愿望,却深爱着自己家中酗酒的妻子;年轻的女孩一心想做警察,为了生计却不得不在夜总会卖淫;女孩的闺蜜在犹太议员家打工,却爱上了身为红党的男朋友,受红党唆摆利用引爆了议员的办公室;就连拍摄色情电影赚钱的黑社会,对小女孩都是如此充满爱心;……当所有矛盾的焦点都落在男主角拉特警官身上,这个角色便是当时人性的一面镜子:他深爱的女孩被哥哥抢走后,决心当兵证明自己;在战争中对哥哥怀恨在心决定见死不救;受父亲派遣到柏林收缴色情影片,看到影片后却又怒不可恕;因受战争创伤必须用毒品麻醉自己,在真理面前选择用欺骗维护自己并不见得光鲜的职业,希望向神父告解又怕对方知道秘密杀害神父……拉特所作的每一个选择都无谓对与错,他仿佛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前进,无法停下来作出独立的思考。

他受困于过去,也无法面对未来。

当所有恐惧的源头被哥哥一一揭盅后,他能够做的只是躲在哥哥的怀里哭得像个孩子。

汤姆提克威塑造如此复杂的一个角色,事实上也是战后德国人民的意识投射,分分钟还具备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困境中找不到出口,在前途的选择上感到迷惘无助,这也许是现代社会很多人面临的困惑,而在这样的集体社会心理投射下,无论建立何种社会体制,谈论所谓的民主都显得如此荒诞和可笑。

所以布鲁诺警长说,在柏林生活的都是疯子。

或许只有疯子才能作出如此不按常理的抉择,或许也只有这样的抉择,才能在1929年的德国柏林生存下来。

这个真实的疯子之城,起码比遥远的古巴比伦来得有血有肉,有笑有泪。

这一秒在英伦爵士乐中莺歌燕舞,下一秒可能就在党派纷争枪林弹雨中苟且偷生。

所以,人这一生,无论如何都要到柏林一趟的。

期待今年12月《巴比伦柏林》第三季有着更精彩的终章。

 4 ) 犹太人,德国心

两季看完,最让人伤心的莫过于议员Benda遇害的那场戏了吧。

讨论区有豆友说想给剧组寄刀片,不过良心剧组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该剧的历史背景在FB提示了议员的历史原型——Bernhard Weiss,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柏林副警察局长。

Weiss于1880年出身在柏林的一个犹太名门,是德国民主党(Deutsche Demokratische Partei/German Democratic Party,DDP)党员,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维护民主共和的高级警官,在魏玛时期和当时的柏林警察局长一起为防止战争再度爆发而抵制了左右各派的极端势力。

和剧中的议员Benda一样,Weiss对祖国充满热爱,是一个心怀慈悲且有公众服务意识的律师和政治家。

他早年取得法律博士学位,24岁自愿服役,由于其犹太出身而不被普鲁士军队接纳,成了巴伐利亚皇家军队的预备军官。

一战期间,他负责军队的一支医疗旅,并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

他的三个兄弟和一个表亲都参加过一战,其中一个战死,一个受重伤。

而其法律服务方面的出色表现(当过律师和法官),Weiss成了在前魏玛时期第一个进入公共行政领域的犹太人。

1918年,他被任命为柏林刑警(the Berlin Criminal Police, the Kripo)的副局长,并在1925年被提为一把手。

魏玛共和国从建立之日起就一直是各种极端政治势力的攻击目标。

Weiss倾力使得刑警署(Kripo)成为一个能够维护议会制民主制度的机构,他还曾经提供在柏林苏联贸易代表团从事颠覆活动的证据。

Weiss也致力于遏制纳粹活动,1927年,他下令关闭了纳粹党在柏林的分支机构,和戈培尔的关系形同水火。

所幸的是,他在希特勒正式上台之前的几天逃离了德国去到了伦敦,并因此而失去了他的德国公民身份,直到1951年去世前才重新获得这一身份,但遗憾的是,他有生之年再也没有能够回到德国故土。

为了纪念这位捍卫民主的犹太人,柏林米特区的一条街道是以他命名(Bernard Weiss Strasse)的,并且在他柏林的故居树立了一块纪念匾额。

而编剧之所以要安排Benda遇害的(糟心)情节,一方面是反映当时民主派犹太官员的危险境遇,另一方面也是缘起魏玛时期另一位高级犹太官员——外交部长Walter Rathenau(拉特瑙)的遇刺。

他于1922年热那亚会议签订〈巴拉洛协定〉后两个月后被害,Bernard Weiss领导了柏林警察局成功地追捕到刺杀拉特瑙的凶手。

该协定使得苏联和德国摆脱了一战后外交上的孤立状态,双方互相放弃赔款要求,给德国战后经济复兴创造了条件。

这便是二战前夹在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犹太人的境遇。

“我们的母语不是德语吗?

我们的祖国不是德国吗?

我们在十多年前还上战场为国捐躯,难道国家会抛弃我们吗?

 5 ) 梦魇终于天光大亮 但他们依旧沉浮

在看完第一季后很认真地了解了1929年的柏林 必然是不全面的 但有历史的基石打底 很多地方不再觉得很困惑。

情节和人物更立起来了 我能看见魏玛共和国的全景 浮世绘沉重而存在吸引力。

无论是多线叙事 把握节奏 还是塑造人物 剪辑技巧 甚至胜于第一季 看来很上头。

观剧时就像亲自被卷入历史胶卷一般 我跟着主角的心跳而存活 我感受着时代车轮的前进。

黑色国防军与苏联的合作 暗藏在柏林每个角落的成员 和他们王朝复辟的梦。

苏联斯派和托派的党派之争。

德国国内社民党 共产党 黑色国防军 各方势力与阶级的明争暗斗。

在这一季里 节奏快速且叙事清晰 很多线索和支线事件盘枝错节 但又在各个场景里汇合 牵一发而动全身 真就一幅巨大的浮世绘 不知不觉里即使是剧外人也同拉特一样陷入时代。

还有两集没看 但印象深刻的场景已经存在一些 布鲁诺毫无犹豫地枪杀同事却以妻子的生命起誓否认此事 他很虚伪 但说着能娶到妻子是三生有幸时是温柔的丈夫 为夏洛特支付母亲丧事的费用并在暴雨里为她披上大衣的时候似温情的父亲 谁知道呢。

夏洛特这一季更曲折了 在餐桌上见她好像是第一次深泣 我也难过到快掉眼泪 我这样坚强勇敢聪明美丽的夏洛特。

最后是夏洛特和拉特鼻尖相触但立马停止的一幕 没有吻上但感情快溢出我的屏幕 不像有情欲的爱情 我说不清 但克制着浓烈着胜于爱情 或许存在爱。

看完了 最想说的是 共产党派也不全是为了自由和民主 其中有些人运用欺骗 暴力 爆炸 不过只是因为种族歧视 因为在他们眼里犹太人如猪狗不配活下去 丧命于书房的本达与女孩 支离破碎的身体打碎一切温柔与美好 我想盖着被子的洋娃娃再也学不会活着。

收回关于布鲁诺的言论 他差点害死夏洛特 如果夏洛特就这样溺死在河水 我会也想冲进屏幕亲手把他掐死 我无法想象夏洛特的死亡 像光一样热烈的夏洛特。

拉特差一点就能亲手送布鲁诺进地狱 布鲁诺却是因为自己抽烟的火花而死 这一幕真的很黑色幽默又大快人心 它告诉我们 火车上严禁吸烟。

末尾了 哥哥回到身边 梦魇终于天光大亮 但每个人依旧沉沉浮浮 在魏玛共和国 在这灰色世界。

 6 ) Jeder einmal in Berlin

Jeder einmal in Berlin,与其给这部剧划定一个类型,倒不如说这是30年代魏玛共和国的浮世绘——摇摇欲坠的民主制度、苦心维护法治与和平的政治精英、充满革命热血的赤色青年、权倾一时的黑帮大佬、心怀鬼胎的军事将领、饱受资本家剥削的底层民众……一个个阶层裹挟着各自的利益,在这个混乱而又纷繁、精彩的大都市粉墨登场。

然而,在这个先天畸形的民主政体中,以反犹、反凡尔赛条约为特征的民族主义情绪已经让德意志民族濒临沸腾,仍在暗中的纳粹如幽灵般慢慢迫近这个国家。

从作品本身来看,倒是依然很有Tom Yukwer的特点。

同超感猎杀、云图一系列作品一般,第一季主要是为多叙事的剧情铺垫,第二季便开始暴风骤雨般同时推进剧情。

优雅的镜头语言和凌厉的剪辑让本剧能以诗歌般优雅的叙事方法带我们重回那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和波云诡谲的柏林。

 7 ) 战争的另一视角——一二两季

看了很多剧评,很失望,想自己写一个。

看完全两季把前面写的内容都删了,连写一篇剧评吧。

剧本很注重画面的绚丽和镜头的运用,观感效果极佳。

剧情设置悬疑感很强。

而且两季是连起来的,所以从第一季的第一个镜头到第二季最后的镜头,都是经过精心设计。

非常扎实的脚本设计。

让人叹服。

这剧从很多线索的侧面展现了1929年德国状态。

背景魏玛共和国——这个在建立之初就几乎摇摇欲坠的政体,一战的失败让民主党派偶然取得了政权。

驱逐了德皇。

但是共和国的成立也完全向德国旧军队成员屈服。

和英美,法国等其他欧洲已经形成民主制度的国家不同,德国的这个魏玛共和国在工业和军事上完全没有摆脱旧有的父权政体的控制。

又加之一战的战败和《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战争赔偿条约的签署,使得上至社会精英阶层,下至贫民百姓都完全对魏玛共和国的政体完全失去信任。

而对一战的战败。

这里我想特别说明一下。

看到豆瓣评论有两个人把德国的战败甩锅给社会民主党(也就是共和国)看得我真是匪夷所思!

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知道他们从哪里看来的战争史,难不成是纳粹党所写的???

事实上,德国德国在1915年,也就是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就已经走向战败。

德国在两个主要的战线展开战争,面对着在人数和生产力都比自己有着绝对优势的敌人,不仅德国的高层指挥官缺乏协调战争的战略计划,而且还不断的颠覆市民政府的权力。

这是对于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的失败,必然导致对战争的失败。

德国的工业水平和现代化的体制,是远远落后于英美法,这些已经走向民主的国家,他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很多人不去真正的解读历史。

德国的军事水平被希特勒被宣传的几近神话。

但从一战到二战,军民上下对战争充满信心几乎到盲目的状态,才使德国陷入了惨重的损失。

德国在1915年之后所遭受的损失是令人震惊的。

可是全国上下均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以致道了战败已成现实,还不愿意面对。

我不知道说1918年德军和英美两国还未分出胜负的是听谁说的??

或许只有德国人这种对军国主义的狂热才有了一战战败后一味的寻找替罪羔羊。

在青年阶层和参战的国防军们,剧里有着展现。

大学里教授讲到战争所带给军人们永远无法修复的创伤时,台下的青年们愤然开骂,称这些所谓的精神创伤者是逃兵,而这个教授是导致战败的叛徒,是德国人的耻辱!

而旧政权的精英们则在一起吊念一战的亡魂。

直指一战的战败是民主党的过错。

是德国人的耻辱!

没有反思与自省,没有汲取教训。

德国的兵败是懦弱士兵拖了后腿,是共和政党故意让德国战败。

而军国主义独裁是神圣的,它是唯一可以让德国结束战败耻辱的政体——这是战后的军官们的共同信仰。

也是很多德国大企业家,社会精英所集体认同的制度。

因为德国的大型企业都是封建军事—工业联合体。

就像剧里尼森集团的军工业,是直接效忠国防军的。

本剧里所呈现的各方势力党派,比如德国共产党,苏联的斯大林政党和流亡的托洛茨基党派,还有黑色国防军是一派,当然还加上民主共和国自身,还有最后登场,当然是最重要的纳粹党。

整个德国在1929年初已经四分五裂,各个党派各自为营(但在1929年末,国防军就归属纳粹党了)魏玛共和国已经有点名存实亡的味道了。

在使用毒气,违反凡尔赛和约建立秘密军队这么大的犯罪行为面前,兴登堡却熟视无睹。

可知共和国总统已经完全屈服于军国主义的权威之下。

只可惜像本达这样一心为民主党官员,居然动弹不得。

本达最后已经心灰意冷“或许再过个几周,我们就会被撤职了”只是他怎么也想不到,他为之殚精竭虑德国因为纳粹党的出现而身首异处(剧里最痛心的便是这段。

看得人太难受)这一情节的安排无疑使整部剧的社会和政治基调在共和国屈服军权之后压抑黑暗的基调更加了一层。

但仔细想想,本达议员这时候阵亡对本达一家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结局。

再过个一年,在纳粹逐渐在柏林精英阶层站稳脚跟,掌权的时候,犹太人所遭受的羞辱与将更加令人痛心。

在第二季结尾,纳粹生生地把一个犹太官员羞辱致死。

在本达的办公室里,军官接替议员的位置让消毒(这也预示着国防军和纳粹有着最本质的相似之处)等等,最让人恶心的一段历史上演了。

本达议员没有遭受言语和肢体上的羞辱,这好像是唯一可以值得庆幸的事情了吧。。。

关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社会风尚。

尤其是1925—1929年这段时期,也是共和国表面上相对繁荣的时期。

在经过1923年的经济恶性膨胀之后德国经济快速稳步的进行回升。

这段时期在民主的体制下,经历了西方性解放和女性解放热潮,封建保守的德国确实吹进了一股狂热的自由风尚。

无论在文化上,科技上,教育上还是社会上,这股自由之光照亮了经历两个战役的德国黑暗夜空。

剧里第一季一开始所展现的对美国爵士乐的追逐与喜爱。

跳嬉皮舞。

年轻一辈的人们努力追求新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民主的社会才刚刚开始。

虽然社会体制在新政权和旧政权下分裂,但毕竟29年初表面上还是自由与疯狂的。

拍摄色情影片的人说“根据魏玛宪法,文艺工作者有自由拍摄题材的权利,除非你设法证明我不是文艺工作者”说明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政策是相当的宽松。

对性的开放确实让人咋舌。

这确实是当时的社会状态。

因为长期在保守父权制权威下的德国一下子要学习欧洲自由民主的潮流时尚,狂风骤雨版自由入侵带来的也有一定的反弹效果。

上至官僚,下至平民的性虐待和性疯狂也是一个问题。

男主拉特就是被父亲派到柏林销毁性影片的。

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在纳粹掌权的一天全部扼杀殆尽。

留下的只有高度极权控制之下的政治种族宣传和战争文化。

所以看到开篇类似英国20年代爵士音乐的繁荣,我还是感到震惊和感慨的。

20年代末期真是德国社会最宽松自由的时期了。

关于剧情第一季开头其实看的云里雾里的,后来把第二季看完,重新看了一遍第一集。

梳理一下。

剧情一开始是准备由苏联开往德国的列车被托洛茨基党派的人拦截。

托派几个人以为拦截的是一辆普通的装有杀虫剂的列车,把装有金子的列车接到这列车厢上,我想因为索罗金娜和尼森的关系,知道这不是普通的杀虫剂,而是军方需要的毒气。

所以一路会避开检查,顺利到达柏林而不会出意外。

国防军队利用毒气设备对付的估计是民主党派人士或者共产党,还有制造杀伤性武器。

尼森的公司是大型军工生产企业,是直接面相旧政权的企业家族。

本达也是首先逮捕了尼森本人,利用尼森来审问军权集团。

后来发现原来国防军不止准备了毒气,更是在秘密部署空军。

而苏联政府在帮助德国军方!

(苏联驻德国大使通过索罗斯金知道托派密谋造反把托派在柏林的老巢端了,又酷刑审出了金子的事,所以想方设法不动声色的想把这一列车厢再运会苏联)本达和拉特去苏联大使馆谈判,以大使馆灭杀托派成员为筹码,让苏联政府提供德国国防军秘密部署军备的证据和要人。

第一,苏联政府为何要帮助德国国防军?

明知道凡尔赛和约里德国是不允许私下拥有那么庞大数量的空军和军需储备的。

共和国政府更是按照凡尔赛和约明令禁止的。

为了和平,也为了德国能够长久发展。

站在苏联的立场(苏联不是凡尔赛和约的协约国,帮助德国对苏联没有利益冲突),如果德国的举动被欧洲国家发现,对德国所造成的制裁将是毁灭性的,那么苏联也会在好处面前分一杯羹,瓜分德国领土。

或者让德国和英美法国这些国家拼,扰乱强国局势,对自己是百利而无一害。

坐收渔利。

斯大林这种心理在希特勒上台后对苏台德,对法国等侵略不闻不问,甚至暗中鼓励是一样的!

让欧洲国家自相残杀。

那么苏联大使馆官员对本达和拉特说的那句“自己反对自己的国家”就很有意思了。

带有挑拨的异味。

可是苏联估计怎么都没想到这把火会烧到自己身上。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本达在审问泽贝克将军时,这位军国主义领头人物说“你有什么资格来定罪,该决定有罪与否的是德国人民”本达震惊的凝视着泽贝克。

其实,剧里好几处都已经展现了,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耻辱有多大。

很多德国人,包括政府官员对共和国政府签订凡尔赛条约都是极度不满的。

认为强行削减军队,甚至不允许德国有独立的空军装备是国家最深刻的耻辱。

这个耻辱全是共和国政府的错。

泽贝克将军的话等于直接甩了本达一个耳光子。

共和国成了全国上下战败的最大替罪羔羊!

关于围绕金子的争夺,一开始只有索罗金娜和以克拉克为首的托派知道金子的事。

后来苏联政府官员知道了(从铁路工人小哥那里逼供出来的),索罗金娜在尼森被捕出狱后过来找他告诉他金子的事(至于为什么告诉尼森我没想明白)。

尼森为了重振自己在家族企业里的名望把金子的事告诉了国防军官员(就是脸上有疤的那位,后来继任本达的位置)国防军方面派出了布鲁诺来阻截金子(那么大一个事儿,国防军只派出一个人执行任务说不过去,还有最后和拉特在火车上的对决太扯,这个地方编剧处理的太过草率),黑社会一派是因为克拉克要复仇告诉他们的。

男主一方到最后才知道金子的事,也是索罗金娜告诉他的(为什么索罗斯金要告诉素未谋面的警察,这是全剧我最不明白的地方,总觉得这个地方太跳,为了剧情而剧情,说不通)总之,觉得最后金子这条线编剧做的不走心,有些逻辑过于牵强,就像评论所说的,金子的重量和煤炭的重量能一样吗23333..关于人物和走向关于布鲁诺和拉特,其实是德国两个倾向的代表。

布鲁诺一开始对拉特有好感,第一拉特参假过一战。

第二,拉特是为了父亲指派的任务而来到柏林。

还有男主的父亲的态度,猜测拉特父亲也应该是一位军官。

拉特在布鲁诺家里讲述他怎样从战争中救出哥哥的英雄事迹让布鲁诺觉得拉特是信仰战争的。

布鲁诺是军国主义强烈的崇拜者。

蔑视魏玛共和国政体。

第二季最后一集布鲁诺大骂拉特是个懦弱的逃兵,是个无信仰,无忠诚之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叛徒。

因为布鲁诺认为拉特应该和他一起为了复仇而活着,而不应该按照既定的政体生活。

而拉特呢?

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平凡的士兵。

拉特参战的理由剧中也说了,他的父亲不重视他,认为他不如他哥哥,而他的最爱也嫁给了哥哥。

为了证明自己,他上了战场,也遭受了战争所带来的永久创伤,他被父亲派到柏林,看到军国复仇主义,看到胶卷内容的愤怒,他感到自己收到了欺骗,之后从风纪部掉到谋杀部,只想堂堂正正的抓罪犯,做正直的警察。

而不是企图掩饰罪恶。

可是事与愿违的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自己爱的女人,他又一次说了谎,包庇了罪恶。

第三季随着布鲁诺是死预告着国防军归依于纳粹党下,1929年纳粹党也已经差不多覆盖了德国,29年初冬的经济大萧条让纳粹正式走向了柏林政治舞台的中心。

期待第三季。

被纳粹利用的女仆后面估计还有戏份。

 8 ) Zu Asche Zu Staub

第二季太精彩,尤其最后两集大爆发,其中最后一集Sorokina一首歌镜头扫视群像,是1929年魏玛共和国时期柏林矛盾冲突浓缩一览,大幕即将拉开,极尽不安,暗潮乱涌。

这段的转场,光影和音乐配合的得神乎其神,Sorokina魅惑诡异的吟唱,又一次注射又一次重置的Gereon, 夜场狂欢眼神空茫的Charlotte,被骗炸死犹太长官后崩溃失常的女仆,盛装赴鸿门宴的男主嫂子兼情人,儿子被暗杀的欲言又止的聋哑夫妇,托派大难不死的Kardakov现身。

国内警察、社民党、第四国际(据说此处史实有问题)、贵族大资本家、地头蛇黑帮,穷人以及国防军内部两派,俄斯派、托派,再加上德苏之间微妙关系,各方均有损耗,斗争由暗转明,形势扑朔迷离,但已能隐约看出整体危险趋势,观众可以亲眼看到一个个细小、偶然或必然的矛盾纠葛正如何共同作用,导向一个结局。

蠕虫磕磕绊绊,从内溃烂的果实,已经开始散发迷颓悼亡的前调。

画面色调太有质感无话可说了,镜头语言克制甚至疏离,大段大段的上帝视角不仅限于场景,俯视拍人,压不住的躁动不安。

群戏的长镜头以及固定场景中人的运动那几处很精彩,印象深刻。

配乐是大亮点,风格多样但色调统一,反映时代特征的旋律选的精准,营造氛围的背景音用大量无调性、新古典来渲染,尤其是非线性节奏以及打击乐的使用对配合推动情节发展起重要作用,极度不安异常,濒临崩溃,几近癫狂。

Zu Asche Zu Staub 太诡异,听了就出不去。

情节上由销毁录像带引到焦点——火车,到第二季结束都算圆了完成度很高。

接下来该讲哥哥的故事,新部门的新挑战,火车最后去向以及黑暗现实了。

人物塑造上很喜欢Gereon,Charlotte和胖警察。

最印象深刻镜头是水下人工呼吸,火车爆炸。

深爱男主,不仅是因为长得像加缪。

资源的话有字幕的人人和第一弹更到第四集,海盗湾有英文配音的全集,rarbg有原版加英文字幕全集。

 9 ) 苏联特务对格里安说的话

仔细想了想 其实这句话真的很有趣 男主的所作所为似乎真的是在阻止德国重新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军队的国家 是在与“国家”作对 但强大起来的军队再加上一群被自己煽动起来的民族主义裹挟并急于稳固自己利益的统治者更容易使让德国再度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他反而间接地帮助了自己的国家免于落此地步 尽管他的努力最终也不会有太大意义 同样 我想在苏德战场上死于德军轰炸和炮火的军人肯定不能接受这些由己方人员训练出来的飞行员 赞助的枪弹最后竟然来祸害自己的祖国 战争还有许多年才会爆发 格里安想不到 苏联人也想不到 但事实还是证明 试图玩火的人 最终都会被自己搬起的石头砸脚 无论是三德子的冒险家 还是苏联政府

 10 ) 众生百态的魏玛时代

大概汤姆·提克威拍片风格,第一部铺垫第二部跌宕。

超感猎杀如此,巴比伦柏林亦如此。

故事背景发生在德一战后皇帝下台希特勒上台前那段岁月,称之为魏玛共和国。

女主作为社会底层人员,不自暴自弃不自哀自怨,白天在警察局求谋生,晚上夜总会接“私活”的的一部奋斗史。

男主作为一位科隆官二代并患有战争后遗症的退伍军人现役警察,为了帮助老爹仕途销赃从科隆调来柏林的警察,一路从风纪组干到刑侦组,然后到政治组(大概就是盖世太保的前身)成为一名小头目。

这也是我看过男女主感情线交际最迟的一部戏,直到第二季倒数第二集才出现。

各位配角在时代背景下,德共、黑色国防军,俄国流亡分子,亚美尼克人(黑社会)都各具特色表演出彩。

按照一年一部的拍摄节奏,第三季怕是要19年下旬。

今年Netflix的两部德剧都很棒,另一部是暗黑。

德国金摄影机奖,巴比伦男主和暗黑男主双双获奖。

《巴比伦柏林第二季》短评

3.5,比上一季精彩,第二季总算切入到那一车金子里去了,第一季的多线叙事铺垫了那么久,明明有无数个交叉点,结果完全搭不上边的感觉。

4分钟前
  • 阿卜
  • 还行

9分。先说瑕疵:还是上一季遗留下来的,一个是女主朋友在议员家里当仆人这回事,另一个是那个俄国人卡达科夫怎么不见了……女主属实越来越可爱了。本季为后面做的铺垫也看好;最后两集非常精彩!

8分钟前
  • 神哥
  • 力荐

跟这本图像小说一起看呀!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67719/

9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比第一季好看一点了,主要还是最后两集,确实拍的不错。三星半

12分钟前
  • tata
  • 还行

越看越像喂马背景的肥皂剧,加上历史标签简直不配。

17分钟前
  • Goddamn it
  • 还行

大结局大家满血满地复活是在拍科幻片吗??

20分钟前
  • 一个人去旅行
  • 还行

完全崩坏,剧情越来越白痴和刻意。夏洛特的演技扛起全剧。

24分钟前
  • 靠肩上
  • 还行

看得糊里糊涂的一部德国电视剧。

27分钟前
  • 刘斌
  • 还行

双城记既视感

28分钟前
  • 亘亘
  • 推荐

被最后一集几个猝不及防的神转折彻底干蒙了

31分钟前
  • 力荐

汤姆·提克威的魏玛,疯狂而虚妄,荒诞而冷硬,拍出了姜文想拍而拍不出来的民国质感……

34分钟前
  • 淹然
  • 力荐

巧合过多

37分钟前
  • dobima
  • 还行

圣血日计划就挺扯的。。就算zb成功 要还是废柴威廉上台的话 贵日耳曼会被揍成啥样还不一定|最后感慨下Greta的智商情商真是女主的反衬(女主没被她坑死大概全靠自己嘴严)

41分钟前
  • ✨Lachesis
  • 力荐

巧合有点多。不过每集看了觉得一下子就完了,这感觉上一次在看权力的游戏时有过。但是,总不忍看着一个社会如同古老的巴比伦一样陷落——我们都知道前方是什么:恶贯满盈的纳粹德国

46分钟前
  • 小刀周遠
  • 推荐

第二季竟然不怎么蹦迪了啊。。。

50分钟前
  • 铁人拿大梨
  • 推荐

Holy fuuuuucking shit. 魏玛时期的乱世风情画实在迷人

54分钟前
  • Qtn
  • 力荐

又是整到最后一集最后几分钟精彩呈现,追的真累。

58分钟前
  • 7ccccc-
  • 还行

第二季悬疑感不够就显得很平淡了,前六集的铺垫过于折磨

1小时前
  • 江畔独步舞剑
  • 还行

时代悲剧就是所有人各自怀着信念行动,最后一起走向大厦崩塌,这一季更加黑暗压抑,暴风雨近在咫尺。SPD讲民主法治,但一战后的国家非正常局面必定无法长期维持,苏联人和布鲁诺为代表的日耳曼军人都质疑过男主的选择,您为什么要和自己的国家作对?布鲁诺斥责男主没道德,但如果每个普通人像他一样保留一些犹疑和良知,也许就不至于有后来的历史。缺乏坚信未必一直是坏事。

1小时前
  • 左耳的风
  • 力荐

几处比较明显的逻辑问题。大佬交给男主任务找红色笔记本,拿到后不应该第一时间交给大佬?里面的东西到底能不能其他人看,这么重要的东西交给一个临时工?女主是真的虎,临时工到处乱查案。老桥段,黄金列车箱,站在车顶对射?然后点燃爆炸。神父杀手真是男主杀了,被下药,迷迷糊糊又跑出来,迷迷糊糊搞死一个抓你的人,这是什么垃圾黑社会组织?垃圾杀手?各种势力比较苍白,剧情一般,最后的一集马马虎虎。这评分看不懂。弃了

1小时前
  • null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