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35146865.htmlVanishing On 7th Street(消失在第七街)2011电影看了好多好多,渐渐总结出一个道理,世界上的电影只分两种:让你睡觉的电影和不让你睡觉的电影。
本片则属于后者。
开始看电影前,我已经有些困了,本打算看几分钟就睡觉,可是没有想到本片刚刚看了几分钟,就把我的睡意全部打消了。
我从昏昏欲睡的状态,转变为精神焕发的状态,太神奇了。
可见本片的剧情有多么吸引人。
本片故事的重点在情节。
一个城市中,存在于黑暗之中的人突然都消失了。
原来是因为天空中飘来一片黑云,它能吞噬光明,只要存在于黑暗中的人都会消失。
可是消失的人们会在黑暗中存在着另一个自己,就如同灵魂出窍一样。
影片重点描述的是四个人,如何躲避黑暗,但是其中三人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又都消失在黑暗中的过程。
影片最后,只有一个小女孩与一个小男孩逃脱出了这个被黑暗侵袭的城市。
这是一部每一分钟都能抓住观众心的电影。
从影片开始的第一分钟开始,就为影片埋下伏笔。
而且仅在影片进行不到十分钟的时候,人们就是开始不断的消失,故事正式开始。
整部影片没有丝毫冷场,不浪费每一分钟。
没有情节铺垫,没有环境的渲染,没有角色的代入,非常干脆的直接进入电影主题。
这样的电影看起来相当的过瘾,看这样的电影还能睡着觉吗?
影片的悬念设置非常成功。
电影的重点不是讲述人们不断消失的原因,而是放在人们如何消失上,只有角色之间互动时才带给观众一些黑暗来袭的信息。
所以,观众们会不停地在心中思考,黑暗的成因是什么?
他们如何聚到一起?
黑暗如何侵袭人们?
每一个角色在消失前的状态又是如何?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影片中寻找着答案。
有些问题的答案找到了,比如黑暗是从何而来,如何抵御黑暗;有些问题的答案没有找到,比如黑暗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会如此?
但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对于影片的情节发展并不重要。
影片中的角色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并不想知道黑暗是怎么来的,只想知道如何离开这个城市,如何躲避黑暗。
观众们的想法也是如此,我们会跟随着角色的脚步而前进,并不在乎黑暗的成因,而是担心角色们是否会消失。
有了好的故事,还要有好的讲述方式,本片就完全做到了。
客观来说,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演员不多,没有大场面,只有一些黑暗来袭的特效。
可是编导们就是用这种低投入的方式,拍摄出一部精彩纷呈的电影。
一个小酒馆,几个街区,一个地下室,还有一座教堂,就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要环境。
在编导娴熟的电影技法下,将这些场景以及一些道具运用的出神入化,使影片充满了恐惧的气息。
尤其是本片对光线的运用,对影片的恐怖氛围塑造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忽明忽暗的光线,时刻提醒着光明防线的崩溃;室外光线的消失,也代表着生命的终结!
此外,音效、音乐的运用,也是本片恐怖氛围塑造的功臣。
本片演员出色的表演,也是电影吸引人,震慑人心的关键要素。
几位演员的表演我就不一一细说的了,他们恐惧的表情,绝望的神态,还有对于未来的担忧,都是对电影的完美诠释。
虽说恐怖片不需要太高深的演技,但那种发自内心的感觉,还是需要一定表演功力的。
片中小女孩子的表演虽然戏份不多,但给我印象深刻。
她也就几岁吧,眼神里却有着一种超出她年龄的成熟,她的前途不可限量。
此外,Hayden Christensen扮演的男主角竟然叫Luke,还以为自己拍《星球大战》呢?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用很少的演员,很少的布景,以及很小的空间,拍摄出一部扣人心弦,震慑人心的恐怖电影。
在片中虽然只有黑暗的影子,可是他们产生的恐惧元素比起其他电影中的僵尸、怪兽要强上百倍,而且是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恐惧。
就像网上的评论一样,这是一部“没有僵尸的僵尸片”。
一部完美的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序列:0386Vanishing.On.7th.Street.2011.消失在第七街.双语字幕.HR-HDTV.AC3.1024X576.x264-人人影视制作2011-06-11
我对一切暗黑物质有依赖性,因为其冒险性都是待定的,待定的冒险很多时候都跟死亡有关。
在西方传统观念里,死亡就是十字架。
而本片的十字架表现力无声胜有声。
看了很多评价,几乎都是说烂片一枚。
我不是故意博眼球,我nobody不需要,我只是想说,作为悬疑恐怖片,这是枚及格的片,当然,植入广告当然恶心。
但,如果你看非诚勿扰或者10年春晚,我相信这片的植入你的恶心只能是一个念头而已。
禁宵一词最初来源于对黑暗的恐惧,随着爱迪生(很多证据表明电灯并非是爱迪生破处)孵出镁光灯,对黑暗的恐惧转化成对黑暗的诱惑。
当诱惑足够给力,精英都会退化成傻逼。
也许看完整片,觉得烂是因为,开头那一抹黑装逼导演没有解释,甚至被误以为停电。
我不能理解宣传还算牛逼的片会千里迢迢找板砖,我本着小崔说事的风格GOOGLE了一下宗教对黑暗的解释。
当暴风雨说HI之前,万里无云大好河山就是让你放下一切戒备心理,就如同某某说初级阶段100年让你掐指一算,对啦,100年,我反正也活不到,或者那时候老无所依出去摆个小摊都被指偷税也不想活了,心理戒备一放,哈,顺民,必须的。
片头的那一抹黑也是如此。
就是说,黑暗的突然来临,越平凡越好。
对,就是让你有停电的错觉。
停电了,人不见了。
说好的尖叫呢?
当人嗖一声消失时,比无痛人流还要无痛时,剩下的衣服犹如十字架摊在原地时,死亡来了。
上帝怒吼,他妈的光,光,光!!!
我默默地拿出山寨机,按键电筒功能。
我同意,导演向我的传奇致敬还嫩了点。
影子杀人在日漫钢炼的形象也比这部刻画得深深深深深几许。
但是我还是觉得他是合格的。
为什么小男孩顶着脑残的行动奔向教堂?
为什么小女孩手电持久比山寨手机照明功能强大几个方?
为什么A片放映员会产生幻觉?
为什么女猪脚丢下荧光棒找BABY?
所有对强光的渴求呀。
只是,有些光不是光,日光是实的,月光是虚的。
月光再亮也都是反射光。
最后马吃苹果这个宗教意念晦涩像块蜡。
简单的说,我们神仙骑龙,国外神仙骑马。
而,苹果大家都知道伊甸园里的那颗吧。
乔帮主咬了一口的苹果也正是此意。
最后的最后,我看不出要出续集的冲动,出了才是烂片。
我唯一的疑惑就是,男猪脚拿着火把不会点燃一些可燃物吗?
相信很多人对于此片各种宗教、人性、惊悚成分已经剖析良多。
这里说一点个人的看法吧。
这部影片内涵晦涩,探析角度很多,其实从环保的方面来看也容易有自己的答案。
在突然之间整个城市的电源中断。
人们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幸存的人最后寻找到一个靠自备燃料发电的小酒馆。
这很有可能映射着全球能源的枯竭。
人们无止境的消耗有限的宝贵资源。
所以导演这里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惊醒观众,汽车、影院、办公大楼、医院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都将无法使用并最终不复存在。
最后有一个细节,就是小女孩的鞋子鞋跟后面是那种踩着就会发光的鞋子,她手上的太阳能电池手电筒也是一种环保工具,无需消耗化石能源。
影片末尾,小男孩和小女孩乘坐者极原始的交通工具也是人类忠实的好朋友——马(亦是环保)走出了芝加哥这座现代化的都市。
Croatoan也暗含一种回归原始生活之意。
所以,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影片也是一种可取之道。
我是被cctc6的导视骗过来的,那时候看到cctv6对于这部即将上映的影片进行了介绍,再加上这种被黑暗吞噬的新奇题材,把我忽悠了。
影片前期进展的四平八稳,无论是人们被黑暗吞噬还是剧情中提到的殖民地移民神秘消失,无一不在把这部影片向超自然方向指引。
黑暗不但能吞噬人类,也能吞噬电力,发电机停转,汽车抛锚,绝望一步一步在侵蚀,看的我热血沸腾。
结果很快剧情就崩了。
首先是从超自然力量一转宗教恐怖片,什么殖民地移民消失的伏笔通通不管了,什么男主女主,都给爷死,只有纯洁的少男少女能活下来。
最后发现逻辑完全不能自洽之后,导演一转广告:“为什么只有这台车能亮?
”“因为它是雪佛兰”好家伙,什么他妈邪恶力量,什么原罪,什么超自然现象,什么宗教,都靠边站,买台雪佛兰就行辣!
关于这部影片,出现了一个关键词CROATOAN ,这其实是真实发生在美国殖民地的一起神秘事件。
导演或许想以这为题材,拍摄一部令人深思的片子。
那些消失的人到底去了哪里?
我们真的存在过吗?
还有这部片子的名字,或许和宗教有关。
数字7暗示了这一点。
这部片子,美国人看后更有体会。
失踪的殖民地成为美国迄今最大的谜 1590年8月17曰,约翰·怀特从英格兰出发,经历漫长的海上旅途终于抵达洛亚诺克岛。
树木枝叶繁盛。
明媚的阳光下,长尾小鹦鹉在树枝间飞来飞去。
怀特马上就要与他的女儿埃莉诺、女婿亚拿尼亚·戴尔以及外孙女弗吉尼亚·戴尔——第一个出生在美洲的英国夫妇的孩子——团聚了。
他们的殖民地有一百多位移民,怀特就是他们的总督。
怀特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他在殖民地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画详细的地图以及美洲本土动植物和人的素描。
怀特的殖民地并不是欧洲人首次尝试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洛亚诺克岛定居。
首支探险队全由男性组成,目的是为了找到一块合适的居住地,留下15人,然后派船回去接新一波的殖民者,包括女性和儿童。
从新世界归来的冒险者把新大陆竭力勾画成一幅幅无边无际充满冒险和财富的图画,这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原探险队的船长之一亚瑟·巴娄将北卡罗来纳州描写成一个精美的花园,里面开满了芳香扑鼻的花朵。
这块土地是“整个世界上最富庶、甜蜜、健康、肥沃的地方。
”美洲土著人“温和、慈爱、忠诚、没有丝毫虚伪与奸诈。
”自愿漂洋过海来到这个天堂的不乏其人。
它将成为首个容纳妇女和儿童的美洲殖民地。
英国人认为只有让完整的家庭定居下来,洛亚诺克岛才能变成一个新的英格兰。
事实上,洛亚诺克岛的本土居民开始确实对这些欧洲移民很友善。
但就在那艘英国船只离开以后,首个殖民地的指挥官拉尔夫·莱恩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土著人,从而使他们对这些欧洲人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转变。
就在巴娄用他美洲伊甸园里的土著人十分友善的故事来吸引新的冒险者来到北卡罗来纳州的同时,印第安人开始攻击外来者。
原殖民地的15个成员失散后再也没有找到。
与此同时,包括怀特及其家人在内的第二批殖民者正驶向一片新的土地以及一个充满光明的崭新未来,全然不知道那里发生的一切。
他们的计划是先去接留守在第一个殖民地的15个人,然后继续航行到切萨皮克湾,在那里他们将建立一个新城镇。
但是当他们到达原先的殖民地时,只看到废弃烧焦的房屋。
沮丧的他们没有回到船上,就在前殖民者定居的地方搭起帐篷,不再沿着海滩继续前进。
他们花了一个月来垦地、引水、重建房屋。
一个月以后,每个家庭都可以舒适地待在新家了,他们于是派船回到英格兰去采购供给。
当约翰·怀特亲吻女儿,登上轮船时,他根本想不到这将是他们的永別。
整个航程本来只需3个月,但是英国和西班牙爆发了战争,所有可以获得的船只都被征用参战。
过了3年多,他才被允许回到美洲的家人和朋友身边。
怀特没有盼到家庭的幸福团聚。
他踏上沙石路面,声音听起来响得像喇叭。
他停下脚步——没有反应。
他慢慢走进先前的定居点,结果只看到废弃的堡垒、几件金属物品以及一根刻有“CRO”3个字母的柱子。
过了一会儿,他又找到一条刻在另一棵树上的信息:“Croatoan”。
再寻找也没有用,但怀特很肯定他知道信息的含义——这些殖民者一定是到克柔投安 (Croatoan)岛去与友好的美洲土著人生活在一起了。
他恳请探险队的船长向克柔投安航行,去寻找他的家人。
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制订出航海路线图,一阵飓风扯断了一艘船的船锚,其他船锚也被抛得上下翻飞,船长们都害怕被船锚砸得粉碎。
他们拒绝在卡罗莱纳海岸再多待一分钟,立即回到港口整修船只并过冬。
那阵狂风使得洛亚诺克岛移民的命运始终成了一个谜。
在影片中【八面埋伏】也有提到这一桥段,看来这是美国人记忆中的一道裂缝。
2011年,电影《消失在第七街》,开始虽然节奏慢,但是各种不明觉厉的感觉,就是各种的莫名其妙,带来的就是然并卵。。
最后除了核能手电,我还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对了 还有雪特龙的车。。
恩恩好吧。。
因为最后故弄玄虚半天什么也没说清楚。。
就是这样 不过可以接上《我是传奇》了 哈哈(短评里的)。
推荐指数:★★☆(5/10分),一般,无聊可看!
这部电影很多人说看不懂,在我看来其实寓意很明显。
他既不是拍科幻片,也不是灵异片,而是揭示一个与成长有关的哲学思想。
影片一开始很多人身体被抽离,只剩下衣服,而且一到晚上就会看到影子包围。
在导演的眼中,影子应该是代表一种灵魂,思想和希望被寄托在上面。
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懂,我觉得哲学是一个关于探索人的本质的东西,本质总被现象迷惑,让人无法看清,即是看不懂。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只有那几个人的例外,在逻辑上无法解释通顺,但若换个角度想,从哲学角度思考便能明白,片中有个镜头,那个黑小孩去卫生间盛水的时候,放映师躺在桌球台上,他觉得自己等了很久,小孩还没回来,就去卫生间看,然而在卫生间里只看到空荡荡的衣服,于是他又去另一个门找那个小孩,在经过一段明亮的小道后,他看到了终点的门,推开那扇门,另外一面却是墙壁。
然后他就消失了,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这个放映师一开始出现的时候说他自己被“人”更确切的说是被影子狠狠一击,以致受伤了,躺在车站那里。
其实希望是寄托在那个人身体的影子上,即是灵魂,这个放映师他的灵魂曾经受过命运的重击,就像有人说现实像砖头一样拍在你头上,你受伤了,然而你还并未完全放弃希望。
看这个放映师和临床女医生的对话,我们会观察到这个人性格孤僻,当他处于一个人的孤独中的时候,他无法忍受,他没有坚强的信念。
所以他叫男孩放音乐,他请求那个女医生给他爱,他必须依赖某些东西,是人类的东西,没有这些东西他的希望只是空中楼阁。
在他说的那个故事中,他为自己解释了,他是那样一个人。
他们说不懂那个故事里那个单词的概念。
其实这个概念指的就是那个人的精神状态。
当他去看那个男孩的时候实际上他孤独的性格已经注定会认为那个男孩已经消失了,只不过他在安慰自己,给自己假象。
所以他打开最后一扇门,他脆弱的心会看到的只是一堵墙而已。
其实影子就是人,人就是影子,在人的眼中那些黑暗的东西是影子。
在影子的眼中那些人也是黑暗的东西,只是相对而言。
因为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有影子在自言自语,他们说我是存在的。
可以想象他们在另一个空间也是把人都当成影子。
所以这一切只是人自己的假象。
他们的精神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时候就会这么觉得,只剩下一点点的希望。
当这个希望的信念不坚定,受到恐惧的驱使,他便把那些人都看作影子。
他便觉得每个人都变成空荡荡的衣服。
当那个放映师看到男孩消失的时候,很奇怪那个男孩后来又出现,其实那个男孩一直都在,只是那个人精神上这么觉得。
这几个例外的人会觉得他们被遗弃在光明中,四周都是黑洞洞的。
只因为他们的精神孤独把自己想象如此。
认真回忆其实我们都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候,当你不被人理解,当你觉得脱离现实的时候,即便你在热闹的人群中,还是会觉得孤独。
周围的环境在你眼里是假象变成影子。
有时候因为一些东西会害怕,人从幼年到成年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越多,精神的信仰便越脆弱,因为现实狠狠的打击你,让你本以为的童话梦想被死亡,被孤独,死亡,无法放弃的爱等等各种恐惧驱使,你的灵魂是孤独的。
而小孩无忧无虑,即便有的烦恼,因为没有许多阅历,所以骨子里还是有那种美好向上的信念。
所以小孩是处在一种成长的状态。
而成年人恰恰是从成长轨迹的最高点开始往下滑的时候,是向下的即将走向灭亡的时候。
那个电视台主持人一直在努力,他不甘于受黑暗摆布,主动争取,但他仍然是脆弱的。
没有信念的依赖他的主动出击只是建立在人类的自我安慰上。
再回过头来观察,你会发现那几个成年人的聚集地是在酒吧,而那两个小孩的聚集地是在教堂。
这两个地方代表两种状态,在酒吧中是一种浮夸娱乐的灵魂精神。
而在教堂中是一种坚定纯洁的信念。
每个人刚生出来的时候都是纯洁柔软的婴儿,不挂一丝衣物。
成长之后受到各种感官欲望驱使,受到各种浮夸诱惑,在成人社会大染缸中逐渐变色。
他们必须有所依靠,否则就会觉得自己被黑暗吞噬,灵魂的信念建立在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爱的积累之上。
失去这些东西依托,精神便很脆弱。
遵从生老病死循环,最终走向灭亡。
即便他嘴上一直呐喊着自己存在,呐喊信念存在,其实只是欺骗自己。
这部电影拍得是很现实的一个精神状态。
看了豆瓣上很多影评,差点打算放弃这电影了。
看过之后很庆幸,觉得既不烧脑,导演也没有装逼,是一部比较好理解,也具有开放性的惊悚片。
首先,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密室电影。
黑暗降临,灾难发生,城市再大,也不过是光里光外的地方。
四个主角,在影子和黑暗里挣扎,对白和场景都非常有限,我理解为密室求生。
电影很宗教,很哲理,也很鸡汤。
人被黑暗吞噬不过一瞬间,只留下衣服。
人生来无牵无挂,衣不遮体,无论是衣服首饰还是家财万贯,都是身外之物。
你走了,什么都带不走。
如同电影里大街小巷废弃的豪车,繁华万丈也是身外之物。
其次,为什么要留这些人下来?
他们自己也在问自己,显然他们在上帝眼中并不是罪孽深重的。
医生,记者,电影放映员,都是为人类带来希望,揭露黑暗,带来欢乐的工作。
并且在最后每个人的消失前,他们曾经犯过错,并且一再犯错,才导致了自己的结局。
一句话,上帝给过你改过自新赎罪的机会。
保罗,放电影的。
从电影院里逃出来之后被影子击打过。
这也是电影里唯一一个没有被直接被影子吞噬的一次,我们分析一下他的话真假。
如果是真的,说明审判者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给他留下生命在光里,说明他应该抓住机会珍惜机会。
最后他还是挂了,惦记着地下室里神秘的小门。
说明他是个城府很深的人。
黑娃回答路克的时候,他心里就留下了小心思,并且产生了无限幻想。
最后想着自己如何通过这个门脱逃。
其实这个小道压根就是他幻想出来不存在的。
他如果不是腿脚不好,他一定第一个跑路。
如果他说的是假的,我也比较支持这个说法。
影子怎么可能留你活路?
一定是和幸存者争抢光资源的时候被打伤的,但是他却一口咬定,显然做了见不得人的事。
电影里从他在影院里看见另一个同事被吞,就没再叙述,所以那段用意就是,保罗怎么逃出来的他自己怎么说都行。
电影名字叫第七街,无非基督教七宗罪,好色,纵欲,贪婪,愤怒,懒惰,嫉妒,傲慢。
我试着从宗教角度分析电影,难免要过度解读一点。
保罗是好色的。
他在电影院里就收到妹子的调情,心里起了波澜。
在酒吧后又和女主索吻,女主看他可怜满足了。
导演意图是很明显的,他犯了色戒。
他在幻觉中(权看做审判者的指引)走入救赎小巷,那门背后就是他的结局,他发现是死胡同后异常愤怒,又是砸墙又想反悔,毫无意识到这是主的指引,或是测试,犯了愤怒之罪。
想比起来另外两个成年主角,死去时都没有他这样大喊大叫的愤怒。
另外保罗工作时候在偷懒看书,才看到了关于暗示这个故事。
这也有犯了七宗罪里 懒惰的嫌疑。
再说路克。
记者。
他是电影里最勇敢无私的一个人,但是其实他也曾见死不救,即便如此审判者还是给他一次赎罪的机会,让他在电影里救了保罗,救了黑孩,遇上女主。
直到最后一次,黑孩重进教堂,他一念之差没有带回黑孩而是自己一个人跑路。
直到他遇见了保罗说的那个C开头的单词宿命一样给了他启示,他顿时明白了,才返身回来救黑孩。
可是为时已晚,死去时呼唤着前妻的名字,显然他做好了准备。
从最后救黑娃发现,他明白启示告诉他不救必死,可见身为揭露黑暗的记者,路克救人很多时候也有为自己的考虑,无非工作升值加薪之类。
路克在酒吧里曾自己喝过酒,身处如此险境居然有心情喝酒,可见平时也是个酒徒。
违反了 七宗罪里 暴食酗酒的 罪名。
另外和前妻因为工作分开,这也极有可能是出于对前妻工作才能的嫉妒或把自己看的太重的傲慢。
这也是两个原罪的罪名。
再说女主。
女主把自己的孩子看的极重,甚至在酒吧里险些对路克他们开枪。
这就是傲慢。
女主一路都是为了寻找孩子,和大部分电影套路相似。
首先女主是个烟鬼,多次在医院产房附近吸烟,这是明令禁止的,在最后的时候也曾对路克说自己偷偷找护士要烟抽的事,这就是犯了贪婪之罪。
最后被黑暗吞噬时候表情是安详的,他心理早就觉得这样更好了。
女主反而是电影里求生欲望最弱的人。
再说黑娃。
其实黑娃不是什么害人精,那理解能力也别看电影了。
黑娃只犯过一个错,就是最后不该离开酒吧。
他既然答应了妈妈,就不该离开。
有人肯定要说不走迟早是死,但是电影很清楚了,酒吧多次险些断电都缓了过来,这个酒吧看起来罪孽深重其实反而是诺亚方舟。
但是黑娃最后看见教堂还是冲进去,他心里是没忘记妈妈的,这也是他活下来的原因。
如果他没进去必死,那肯定是和记者一起挂了。
黑娃没害死任何一个人,他满足了保罗的要求打开放映机,没有电他自己也是要死的,不存在罪过。
他在生死关头在离开和妈妈之间选择了后者,记者的死是他自己必定的结局,在哪都是死,只有黑娃一个人相信教堂有救。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最后的小女孩非常有可能是黑娃的妈妈当初去了教堂才活下来的。
最后救了黑娃,可以说是一报还一报。
小女孩就像是审判者,她所谓的太阳能手电筒也就是一个梗。
你可以理解他是天使,也可以理解是和影子一样的审判者,也可以理解和黑娃一样经受了考验的人。
只要是白天,就有电,说的是心里的光。
倘若你跟我一样被一开始的剧情深深地吸引了,,,,,,那么当你看到结尾的时候,想必心情也比我好不到哪去……真⊙﹏⊙b汗啊,,,,是边写剧本边拍吗?
还是剧本写到一半发现无法自圆其说??????
这算什么乱七八糟的结尾!!!!
这简直是,,广角版的《电梯里的恶魔》!!
小成本版的《先知》!!!
为了防止本来准备寻找刺激感的您看过之后添堵,,还是不建议观看了。
忍不住说,我实在是讨厌某些悬疑的故事进行不下去的时候突然间把所有的因果一股脑都归结到宗教问题上!
尤其是,之前没有一点伏笔和预兆!!!!!
(ps:涉及宗教、巫术类的片子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步部就是《万能钥匙》。
当然,如果没有那个精彩绝伦的结尾的话,《钥匙》的前半部分铺垫时间实在让人无比纠结。
)对比看过的欧美恐怖片,我觉得涉及宗教问题和特殊仪式的影片要拍的好,实在难度够大。
毕竟跟鬼神类或者人为类的不同,这种类型的片子要想顺利展开剧情,首先要向观者解释这些生僻的东西,这样来龙去脉地一解释,往往在高潮前就会显得拖沓。
除非真的有一个完美的高潮或者结尾,否则总会给人一潭死水的观感。
很久前我的头脑中产生过这样一个问题:漫长的深夜里T先生迷失在原始丛林,用仅存的一根火柴生起了一团火。
这团火是他这个晚上赖以生存的根本,他可以用它来烤熟食物、取暖、驱走危险的野外生物。
然而,正当他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静坐在这团火的旁边,不知从何时起更加危险的生物——一群人的脚步声正大张旗鼓地向他接近。
问题就是这样显而易见却又无比艰涩:当T先生听到人的脚步声时,危险正在向他靠近。
除了听觉辨别的方向外,T先生无法分辨黑暗中的真实情况,对即将面临的危险没有准确的认知。
但他从脚步声能知道,他们是一群来势汹汹的人,在这种境遇下又怎能随便奢望一起共存、共享火焰?
因而自己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求生的最坏打算,否则手无缚鸡之力的T先生很可能是坐以待毙。
然而如何打算?
如何选择?
熄灭火焰,黑暗中偷偷溜走?
那即便能够逃生,没有了火焰也等同于自掘坟墓。
倘若留住这团火焰来转移视线,自己隐藏起来呢?
那么即便自己没有被抓到,火焰又怎会被别人拱手相让,自己失而复得。
当然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守在火焰旁,等待未知的降临,必要时奋力反抗,兴许还能拼出一条生路。
当然这种选择有可能使他死得最惨,因而这个选择看似最简单其实更复杂,看似最有效却极有可能最愚蠢。
真实的情况是,那是一群黑暗中不明数量的强盗,同样落难到蒙昧的原始丛林,他们正竭尽全力寻求一切可以生存的手段(当然火是必然选项),当黑暗中某一处火光乍现,他们绝不会看不到,又怎能视而不见。
抢夺火焰,乃至于杀死T先生,这是强盗们的必然选择。
经过思考与权衡,我替T先生找到了这样的解决方案或是出路:小心的取出一个火种,用衣服遮盖起来,迅速的熄灭火焰,在黑暗中偷偷溜走。
“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
” 很明显,T先生,我用他来隐喻真理的保有者与捍卫者。
真理,就是那火焰。
在黑暗中招人眼目,带来无可预知的吉凶。
有些时候,火焰要隐忍为火种,T先生要委曲求全,与火种相依相存。
否则,火焰有可能被引向佞妄之路,T先生也难以保全。
留住火种,保全护卫的人,等候黎明。
由此我表达出关于真理的一个初始想法:真理需要在蒙昧的时代有所隐忍,等待开通的时代开诚布公,与人共享。
这个思考最早是我很久前在头脑中产生的。
现在再次提起,是在我这几日看到影片《消失在第七街》之后。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圣经》- 约翰福音1:4 1:5 ) 就是圣经中的这两句话,最大程度上成就了这部影片的暗喻。
正如同宇宙的产生只是在一瞬之间,光的出现也只是一瞬之间,如此一来,宇宙的彤缩又如何不能在一瞬之间,光的消逝又如何不能在一瞬之间。
由此可见,灭顶之灾,或许恰恰就在那一瞬之间。
就如同本片。
当然,以何种方式成就世界末日并不重要,那只是影片中扣人心弦的情节,重要的是突如其来的世界末日中人们的反应及其各自的命运,会带给我们思考,这个沉重而又神秘的境遇,充满了隐喻与启示。
或许,末日是最大的启示,但却只能是最后的启示。
无限未卜的命运,极端状态下人的内心与行为,恐惧、怜悯、怀疑、悔过、怀念,似乎没有什么不是深不可测的。
而这些,都因一瞬间而激发。
这瞬间,能有多长,有多短,换来一切的改变。
有形的灾难能无限蔓延,那内心中无形的灾难呢?
灾难中孤独的幸存者孤独地面对整个灾难,他们既然还活着,就不得不继续处在远未消失的灾难中,这是幸存者的不幸。
但灾难尚未远去,就来不及负担前因后果,这似乎又是幸存者的万幸。
对未知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恐惧远远超过了灾难本身带来的伤害。
痛苦之外,正如尼采所说,负罪感与过失感无限加重了纯粹的苦难,因为他们总会有那一刻,他们的大脑将他们牵扯到有形的灾难之外,涉及他们永远无法负担的前因后果,无论从理智上还是从情感上。
因而,或许只有身处灾难中的幸存者才无意中能将灾难本身作为避风港,来逃避内心中无可避免的灾难的蔓延。
但是,只要幸存下来,便终究会丧失麻木的慰藉。
只有足够幼小的孩子,或许才能在幸存后接受这一切,没有罪责,没有恐惧。
光照与黑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难的命题。
“神说:‘要有光。
’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 《圣经》- 创世记1:3 1:4 ) 这是圣经中最初对光与暗的阐述,整本圣经也多次出现光与暗的内容。
光与黑暗格格不入,如同智慧殷勤与无知偏执的对比。
光消失的地方,就是黑暗,而在黑暗中会有另一种黑暗在蔓延,它更黑,更加深藏不漏,更能吞噬人的灵魂。
或许,还有另一种黑暗........ 然而,一旦光明乍现,无论何种黑暗都顷刻消散,了无踪影。
多么巧妙而深刻的暗喻!
无知永远因无知而膨胀,因智慧而死无葬身之地。
人只有在光明般的智慧中才能直面现实,而在黑暗的无知中就要迷失自我,无法安守灵魂。
但是,又有多少人在漠视灵魂的存在,等到它被剥夺后,便再也意识不到了。
为何我引用圣经,因为这个影片我想是在讲类似于‘诺亚方舟’的故事。
只不过诺亚方舟的故事是靠水作为末日的惩罚与新生的洗礼,而这个故事则是靠光。
诺亚方舟是靠水的泛滥,而这个故事是靠光的缺失。
光与火在《圣经》中都意味着某种存在,然而是什么?
这又是一个难命题。
但我想,水与光在《圣经》中都与真理相关:真理的历练与真理的依托。
灾难中真正在最后幸存下来的,其实就是在最后充当了真理的保有者与捍卫者,他们保守着永不消逝的光。
他们是孩童,他们在用仅存的、纯粹的视角(或许就接近于上帝的视角)与信(而不是再靠手段)在新的世界里点亮,摸索着前进。
这个世界曾经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今后又当如何,只有他们的视角才能看懂,这或许就是末日的启示,未经末日洗礼的人,又怎能懂呢?
“眼睛就是身上的灯。
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
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圣经》- 马太福音 6:22 6:23)
跟预想的差好多,剧情前因后果什么都没有,感觉80多分钟的长度不足以讲完,再好的点子讲不好也枉然,而且期待海登演技提高,再这片里是别想了!
bug挺多的 ~~
我给四星.一颗给渐渐步入绝望的Paul ,一颗给瞬间被夺走希望的Rosemary ,一颗给饱受摧残最终崩溃的Luke,一颗给聪明的外挂Brillian.黑屁孩不评价.
习惯了这种有点末日题材,或者其实有点幽闭恐惧类似了。。。
有点烂俗、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烂俗
挺好的题材,可以好好拍拍,结果故事没说清楚,花了那么多钱,最后的男主角死的神奇无比,孩子活的神奇无比。里面小孩回忆当年的那种感觉很不错,很有创意,贴合气氛。就b级片来说,这部电影算高水准的。
请看续集——《我是传奇》
都是莫名的恐慌。。。。。最后的结果也是。。。。。
其实我没怎么看懂。
还不如看僵尸片
结尾还是很迷茫- -
心中的白天
影片似乎想要表现人对黑暗的恐惧或者是被社会被城市吞没的恐惧。虽然片中的末世创意并不是原创,但足够让人眼前一亮。好几处都足够惊悚,结局也很不错,那个多次出现的传说中的名字更是神秘诡异。不过片中的BuG无数,文戏太糟,当作看新鲜吧。
创意不错,展现了人对原始的黑暗的恐惧,因为未知,所以可怕。结局一般情况吧, 好像没有表达完整。
居然转回到croatoan上去了。。。看完不知道该怎么想的片子。。。lost了。。。
很惊悚~~太阳能手电筒广告。看完影评和回想,觉得是个环保片,珍惜资源,不浪费资源,有希望有信念的活着,也是不浪费生命的表现
不知所云
导演想说的有很多 但是都没说好 一些细节还需要观众做功课
世界黑暗了我们会怎样?有点无聊的片子, Hayden Christensen 怎么每次奔跑都会摔倒。。。
有一星是给海登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