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俩人是男同,选择男同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毕竟李安因为断背山直接封神,然后呢!
再选个亚裔,好骗取中国人(华人)的流量。
毕竟妇联都因为中国内地的票房不得不拍个烂尚气…… 为了黑人正确,就让白人先死,最后再黑人伟大的牺牲。
恐怖,悬疑,科幻,爱情,是样样都站全了,呵呵,就是故事有点跟二笔一样。
天启四骑士到你家说你们全家三口牺牲一个,就会拯救全世界七十多亿人。
如果是我,我他妈肯定不愿意,现在全球资源匮乏,人口过剩,严重威胁地球,这不是好事儿吗?
灭霸毕生奋斗的事业在我这儿直接就实现了多好。
还有就算是有灾难,最好先他妈死小日本,最好日本岛沉了才好。
还一个一个自杀来让我相信,你他妈还不如直接进来说我牺牲了自己,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更靠谱一点,说不定我还真他妈选择牺牲。
毕竟这都是各位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要实现的目标。
我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但你让我寂寂无名的牺牲自己或者是家人,你就是把自己给油炸了我在一边儿也只能是拍手称赞,对你的表演感到由衷的赞叹。
从一开始男人和小女孩的对话我就感觉这一定是个水剧,果然,导演水的真厉害,二十分钟就能讲明白的流水线剧情,硬是穿插一些无关痛痒的回忆,足足水了一小时三十三分二十七秒,其实我感觉最后你可以来个翻转。
比如邪教蛊惑这四个人利用现在就有的灾难来骗男主。
或者是男主的母亲和父亲是他妈什么教的,最痛恨同性恋,宁愿自己的儿子死了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同性恋。
又或者这都是男主的幻想,其实他只是做了一个长长的梦,结果梦醒以后,问自己的同性伴侣如果世界末日了,我们牺牲一个会拯救末日,你会选自己还是我?
然后俩人因为答案而分手,来证明同性恋只存在肉体的联系。
又或者男主其实已经死了,只有脑袋存活,他被军方研究,然后男主一遍一遍的要拯救世界,但是爱情和拯救世界他最后都选择了爱情。
又或者……反正无数种可能,导演非要选择一个平平无奇的叙述方法,平平无奇的过程,平平无奇的结束方法,以至于我看到第一个人死去就感觉他们一会儿会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
对于他们用的武器我感觉有些敷衍,正经圣经里面的天启四骑士用的家伙可不是农具胡乱改造一番就成的。
可怜巴基斯塔一脸横肉,海马沟都长头顶了还要扮演深情。
对了,最后结尾车里的音乐不错!
我很喜欢!
惊悚、神迹都是皮囊,身份认同才是其内核……我很喜欢这种莫名其妙的拜访和卷入,因为口头承诺的方式像极了交往过程中的微妙防备,也折射出人性世界的荒唐和无奈……但,将救世权力放到男同性恋和亚裔兔唇幼女构成的林中家庭,仿佛盛满大爱无私和我命由我的天平的失衡,如此的具有指向性,的确让人在意……我以为的不可证伪、精神消耗、意志剥夺、掩盖歧视和合理消除,实际都在生存和毁灭的情感发电机上滋滋作响……
电影演化至今,惊悚悬疑等某些类型特征必须成为糖衣,糖衣下是相同的主旨,当下更流行的意识形态博弈。
特别对于《鲸》的导演达伦和《拜访小屋》的萨马兰,他们都属于好莱坞体制下的半独立半类型化导演。
按照传统和经典,男同肯定违背教义。
但此画面象征强烈:男同爱情也将被《圣经》包容,被上帝接纳。
因为爱就是牺牲自己拯救他人,都获得救赎。
《鲸》:男同恋情仅存于照片和言谈中。
另一方早已为对方而牺牲生命,始终隐藏。
《拜访小屋》:男同双方作为男主登场。
一方也将要为对方牺牲。
《鲸》:一间与外界隔离的小屋。
象征男主不被世界认同的人格。
小屋就是一面对着观众的戏剧舞台。
《拜访小屋》:同样的封闭小屋,封闭的舞台和戏剧空间,通过人物登场退场推进叙事。
最后小屋被焚象征牺牲。
顺便一提,《七宗罪》的制作水准真是1990年代好莱坞巅峰。
1995年,令大卫芬奇名扬世界的《七宗罪》里,300公斤男子因暴食而死被列为天主教七宗原罪中的首宗罪。
《鲸》。
liz为《菜单》和《悲情三角》中极不友好的亚裔女性形象平反。
也是导演达伦显示与同行差异之处。
时至2022年《鲸》,男主自寻暴食至死的故事主旨与《七宗罪》则完全相反:《鲸》之暴食不再是罪恶,而是牺牲和拯救之义举。
片中女子对其信任和爱意如对慈父。
已经暗示男主的善良光芒远远超越通常意义的男同闺蜜身份。
宗教教义也亟待新解。
女性主动亲近是对方善良人格的再次暗示。
《鲸》:忽然出现的前妻依偎举动来得突兀,影片进度所逼,戏剧化夸张,顾此失彼。
《处子之山》。
小女孩的信任亲近也是男主善良天真人格的暗示。
世间之事无独有偶,事发2015年冰岛《处子之山》。
200公斤大龄处男被塑造为具有耶稣人格,忍辱负重帮助他人,乃人的神性回归。
《拜访小屋》。
上帝之光显现。
画面中人物实为先知,全部为拯救世界而牺牲。
也正因为如此,影片难逃被认定为糟糕的恐怖类型。
《拜访小屋》:也对教义做了新解。
将《圣经新约》中的天启四骑士:战争饥饿瘟疫死亡,重新定义为:恶意养育愈合指导。
《鲸》:终于,上帝之光照耀男同男主虔诚欣喜的面庞。
他牺牲并救赎自己,更重要的是他的牺牲拯救了影片中为数不多的露面的所有人。
前面铺陈也有了答案,男主善良非同小可。
Eric也成为先知并为爱侣解密。
耶稣的原型也就是一位先知。
《拜访小屋》:Eric为对方而牺牲。
和《鲸》的男同恋人同途同归。
不同在于:用极其阴暗象征即将来临的死亡。
《鲸》:沐浴父爱和救赎光芒的女儿。
无独有偶,再事发《拜访小屋》:同被拯救的女儿,不但是亚裔而且是华裔。
萨马兰和达伦这老哥俩开过制片碰头会。
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影片中的中文应用有长足进步==。
《拜访小屋》:一位印度裔编导用好莱坞语言传递新的上帝之光到中华大地。
有趣的博弈。
《鲸》。
这头善良巨大的白鲸手举《圣经》,把叛逆青年Thomas也给度了。
《鲸》:如史蒂芬周的《济公》降龙罗汉现真身,当然也要度下一代人。
面临世界之百年大变局,俄乌冲突之下,美国加持欧洲通过文化信仰溯源和多神回归强调欧洲一体化和自由。
存在主义和尼采思潮盛行百年,其对电影的深刻影响也超过半个世纪,至此,美西方重新吹响了上帝回归拯救人类的号角。
ps,《拜访小屋》持古典杀器的四骑士如果登门拜访《鲸》300公斤大白鲸,其实完全无差。
好莱坞的傲慢已经无以复加。
首先本片有些反套路的新意,至少过大半剧情观众都深陷猜测:四个闯入者到底另有目的还是事实如此?
最开始2个男主角也怀疑他们是某邪教组织成员,受幕后指使来挑唆他们“夫妻”俩自杀的,我甚至脑洞大开的会以为这四人是男主之一的父亲雇来的,因为刻板保守且有虔诚宗教信仰的父亲无法忍受男同的事实,从2个男主的回忆中,可以看出父亲无言以对,一副身无可恋的样子,极度克制对此事的反感,顺着这个线收尾,应该是个不错的。
可惜导演依然逃脱不了西方宗教主旋律价值观。
天灾降临,人间毁灭!
四骑士下凡寻找天选之子。
抛开宗教元素不论,作为小成本制作没有特效和大场面支持的单一场景片,本片与神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了本片有点悟了,为什么近几年来西方社会与国家以最大的敌意来面对中国,因为他们从不相信上下一心团结奋进,只信天选之子,以一人救万民。
结尾Eric说这不是入室抢劫,的确,这是道德绑架。
闯入你家,把你和家人绑在椅子上,然后告诉你,你们死一个,还是全世界都死,不同意是吧,我们就在你们面前一个个死去。
四人以天启四骑士之名出现,但并不是开释,而是胁迫,用自己的生命增加你的负罪感,用变成炼狱的世界逼你就范。
因为任谁都知道,如果不让近距离的视觉冲击不断拍打你的心理防线,在家人和全世界之间会选择全世界的,几乎没有。
四人在说明来意之前的自我介绍实在是让人抓狂。
你说有要紧的事要谈,你说时间不够,但你们说了一堆没用的,却始终不说明来意。
当然或许来意太具冲击性,但未知同样让人恐惧,你真认为不明所以的被突然闯入的人五花大绑后,会认真听你们的过往经历么。
每询问一次被拒就需要献祭一人,并释放一次灾难。
那如果不献祭会有什么后果?
灾难的释放是因为被拒,还是献祭?
谁是充分条件,谁是必要条件。
如果被拒让你逃不脱世界末日,那你就等着世界末日呗,至少比献祭能晚死一会吧。
Adriane说,我一次次看着我的儿子死去,看着他在我的怀里燃烧。
然后她被献祭了。
所以她看着儿子在她怀里燃烧就不会实现,那他们看到的幻想不就不对了么。
最后,如果结尾是这样的。
灾难停止,不再有如山海啸,不再有飞机坠落,不再有天雷轰地。
但在已经造成的混乱里,有人趁火打劫,有人挟私报复,有人谋取私利,有人释放暴力。
当秩序被损坏,人们的私欲开始膨胀。
地球随之陷入混乱,并在不远的将来被人类自己毁灭。
世界从来不会毁于天意,而是毁于人心。
四个得到天启的普通人,绑架了一家人,要求他们牺牲一人,不然世界将要毁灭。
当每次征求这家人意见是否愿意牺牲,如果回答是否定,则这四个人中将献祭一个人,同时向世界释放一场灾难。
这个设定太棒了呀。
这个电影,不应该被标上任何恐怖,惊悚的标签,就是悬疑,妥妥的悬疑WWE巴蒂斯塔的演技越来越出色了呀,把一个善良憨厚的中学老师演得很生动,但他的块头太大了,戏路上会很受限制。
感觉导演夹杂了私活,因为这家人是一个同性家庭,要求这个同性家庭死一人,不死的话就会世界毁灭。
而最后同性家庭选择了自我牺牲后,世界恢复了正常。
这个是不是导演在暗搓搓地表达自己对同性恋的反对?
还有就是结尾,最后幸存的两人上了车,车上响起了之前的音乐。
但我明明记得他们是换了车的呀,最后结尾时的车辆,原来是不属于他们的,那为什么车上能响起之前在这个家庭去小屋度假时开车听的音乐呢?
开开脑洞,其实有妄想症的是这一家人?
他们绑架并杀害了四个无辜的人,并自以为自己拯救了世界?
我觉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那这部戏就有点意思了,可以再多给一颗星的。
人类需要神,或者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化中需要神。
但很残忍的现实是,有神论者永远都给不出像影片中,算是让无神论者眼见为实的『神示』。
退一步讲,就算我经历影片中的剧情,我仍会保持怀疑态度: 电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播放事先伪造的画面; 4个人自杀,那我只能理解为他们有极端的精神病; 被雷电击中的树木等等,这些现象都在人力可及的范畴内。
万一这一切的背后就是个阴谋,就是花费巨大的代价让我和家人互相杀害,从而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你要用自己和家人的命,去排除这几率很小、但并非不可能的假设么?
一边是我和家人的生死,另一边是世界的生死,你对我说,前者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后者这种绝对的因果关系,那如果不到世界毁灭那一刻,我怎么知道这个逻辑关系是100%正确的?
如果世界不毁灭的代价,是我和家人互相杀害,那对不起了,我不能杀我家人,而且我也不想死,那就一起看着世界毁灭吧。
不过,一旦这个因果关系真实存在,那将证明另一个事实:神一定是邪恶的,它一定是个狗批。
让我相信世界上有一个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存在,很简单。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让它展示一下神力:把一个人碾碎后,在人们眼前,从分子层面把他一点点的重组到复活。
但碾碎人显然过于残忍了,改成摧毁一栋大厦吧,在人们面前,让废墟如影片倒放一般恢复如初。
嗯到那时,我会发自内心的笃信,这个世界确实有神。
能展示一次神力么?
一次就行,哪怕就一次。。。
可惜并没有。
首先:如果有人告诉我,马上就那个世界末日了,如果我自杀,就能阻止一切。
我只会硕:滚你妈的!
如果世界注定要毁灭,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注定的话,那就这样吧,一起毁灭吧,我不会毁灭自己去拯救别人(而且这一切都并没有被证实,都不确定,也不可能得到确认。
)全程给我的感觉就是堵得慌,感觉要被气死!
抢拿到了就全部怼死!
不就好了吗!
气死了!
真的气死了!
真的是全世界最烂得大烂片,看着心慌、气短、头晕的电影,这不是惊悚片,而是恶心片!
空间的“内”与“外”门——作为空间隐喻上的“开关”,严格区隔了两个相对的物质空间,且时刻结构着“内”与“外”两种感觉面向。
安全的、秩序的空间,通常被感受为是“内面的”;而在相对意义上,危险的、未知的空间,则被体验为“外面的”。
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两位成年人被捆绑在凳子上,由于四位陌生人的闯入与潜在威胁,他们迫切地想实现“逃离屋内”的愿望,却被迫置于原地,无法动弹;在此,“内”与“外”的感受面向发生了微妙的倒置,空间上的小屋内变得充满焦虑和危机,相较之下,“外面”则显得安全得多。
在理性层面上,在故事层面上,《拜访小屋》显然是“电车难题”的一次极端变异,但它并非传统伦理学意义上的那个问题——“牺牲一人,拯救苍生”——而是关于选择居于“内面”,还是走到“外面”的问题,而这不仅是一个抽象问题,还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在此,物质空间展开想象的维度,在想象空间中——空间之于“我”的分裂从想象中划开了“内”“外”之别,在“内面的”粗朴现实性与“外面的”想象维度之间拉开了距离。
“我”被迫置于原地重新观测“门”之外的情况,“外面”究竟在发生什么?
我们在此遭遇了这个问题:“我”之“外”是如何形成的?
屏幕、小屋:“我”之“外”首先,当然是无法观测到的虚构。
影片展示了一张张特写的面孔,四位陌生人向主角讲述“世界即将毁灭”的妄想狂式故事,继而是关于自己生活与焦虑的自白;但这些显然都还不够“真实”,之于观众,他们的讲述难道不是一种加倍的虚构?
——虚构电影之中的虚构,屏幕之“外”的屏幕——并且它确实以这样的形式呈现着“屏幕”:电视机里,播音员播报着“海啸吞噬城市,世界罹患瘟疫”的新闻。
尽管电影将镜头从电视机屏幕之“外”,收束至屏幕之“内”,形成拟似“真实”的画面形态,仍难以说服主角与观众,小屋之外(或:“我”之“外”)“真实”发生着他们口中听起来像极虚构/妄想的故事。
但等等,我们在此产生的难道不是这样一种“分裂”?
:“我知道世界每天确实都在发生各种灾难,海啸、瘟疫、地震,但…这些灾难对我来说都像是虚构的。
” 无论是主角还是观众,无论是虚构电影还是现实生活,都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于同一种“分裂症”之中,“我清楚是事实这样的,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肯定着那些“虚构的事实”,那些“真实的故事”,不如说,世界对于“我”而言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妄想,人类本身就深陷“分裂症”之中,却凭靠“屏幕”来判断着真实和虚假。
屏幕既可报道真实,也可播报虚假,那么屏幕之意义,媒介之意义,讲述之意义,就被自身所彻底瓦解了。
门之“外”,屏幕之“外”,小屋之“外”,“我”之“外”,显然成为了同一个问题。
“内”与“外”之别,真的只是空间之别吗?
又或是说是想象之别,幻象之别,观念之别?
在此,移情、共情、同理心是否也被等量瓦解了?
即使有人自戮眼前,事实仍可以被我们理所当然地排除在“外”(“这是他们自取灭亡”)。
欲望的孔洞,看得见的想象小女孩作为“自由人”,未被“捆绑”之人,拥有着“出入”小屋的能力。
她在影片中充当了一个联结小屋内外的人物,要么是凭借小巧的身材,逃逸在管道之中,要么是扮演“天真”,为父藏匿锯绳脱身的餐刀。
总之,她总是在逃亡或协助逃亡的行动之中。
但不能忽视的是,“逃离小屋”其实并不是属于她的愿望,她显然还不具备从状况中识别当下生死攸关危机的能力,她也时刻结构着自己的“内”与“外”,所以她选择与父亲们在一起,形成更“小”意义上的空间。
“逃离小屋”,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辩证为“逃进小屋”。
可以说,女孩在大多数情境中只是充当着“残疾”父亲们欲望的工具,中介着成年之“我”与外部世界的一切事宜,而当这些行动指涉进入性别议题时,无疑更加重了“内”与“外”的对立关系。
“我”透过孩子观测“外面”,而一以贯之的是“分裂症”延续:我是如此地欲望着到“外面”去,所以我可以安然地住在“内面”了。
“外”被“内”所结构着,如若将“门”看作可以被迫关上的“外面的”欲望开关,那么“洞”则是欲望结成想象的创伤性伤口。
在那场极其精彩的室内追逃戏中,出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诡异悖论,那就是由大块头巴蒂斯塔(Dave Bautista)饰演的莱昂纳德竟幽灵般地从浴室“消隐”了。
更细致地说是,手持枪械的主角在紧锁的浴室门外听见了莱昂纳德敲碎玻璃窗的声响,由于担心他会逃到屋外并再次“闯入”屋内对自己再次造成威胁,主角打开浴室门企图观测莱昂纳德是否还在浴室之内。
可我们与主角共同遭遇了惊异的事实:窗之小,岂能容大块头通过?
他去哪了?
或者更严谨地说,他的肉身去哪了?
我们跟着主角的表情第一时间疑惑着,难道他真有超现实的能力(信仰的能力),以致于他能在危机关头化身幽灵通过小窗遁影而出?
当然还不够,还得再进一步,主角连同我们一同向旁边的浴帘射击,白色印花浴帘上“显现”出一个白色的孔洞,没有惨叫、没有声响、甚至连证实浴帘之“外”存有东西的“异色斑点”都没有。
浴帘之后空无一物。
可以说,在那一瞬间,转瞬即逝的刹那,电影向观众揭示了何为“表象的表象”——观众希望浴帘之后有“物”,但浴帘之后只有观众的“欲望”,我们既想象着表象背后存在的物,又想象着威胁化作幽灵消隐而去。
那个属于观众的诡异悖论就此产生了,观众既希望电影之表象是真的(这样威胁者就消失了,前一秒产生的疑惑、惊骇,被孔洞吸引的欲望都可以被暂时否认掉,化作纯粹电影之虚构而被认同),又希望电影之表象是假的(这样威胁者就能被击中,幽灵、神灵、虚构、末日,就连同幽灵化的不可能而通通不“存在”了)。
也可以说,在《拜访小屋》中,存在论问题被“现实化”了,它不再是对一场隔岸观火式的思维眺望,而是“确实地”影响着“我”当下的存在危机,“我”不是在“他者”与“他者”之间做出拣选(哪一条选择更符合“我”的立场、利益、伦理),而是必须在“自我”与“自我”之间做出抉择——绝对的对立抉择:“牺牲自我,苍生仍在;保存自我,万物俱灭”。
事实上,当一个人想走到“外面”,而发现自己走不出去时,某种意义上,他就走到了“外面”。
正如我们生命中无法被忽视、被否定的创伤与抉择,我们透过欲望的孔洞(门、窗、屏幕),看见了表象之“外”想象的维度,看见了叠影,既是备受迫害的世界末日,亦是安然美好的生命景象。
我可以不关心人类,但不可能永远回避作为人类的“我”。
在影片的结尾,安德鲁神性的伴侣埃里克,作为另一个“我”赶赴牺牲,世界得以“拯救”,但也许更值得庆幸的是,“我”得以走出了小屋,“内”与“外”的界限在某一刻溶解了,化成了某种柔软的中间物,缓冲着“我”与世界深刻的矛盾。
经典的火车轨道问题,一边是小家中的一人,一边是大家(70多亿人)。
整部影片看下来5分我只能给2分,但是最后片尾的场景让我给这部影片加了2分。
在知悉了四位来访的陌生人都是真实存在的普通人后,安德鲁打开了收音机,里面传来了是他们一家三口幸福的来到这处爱的小窝时的歌。
他们三个尽情欢笑,珍惜彼此。
而此刻在那个座位上没了埃里克熟悉的身影。
安德鲁察觉了这首歌马上关掉了收音机,而女儿小心翼翼的打开了收音机,看着父亲沉重的脸,又讪讪的伸手关掉了。
然后手足无措的在只有发动机轰鸣的车座上四处张望,而安德鲁在注意到女儿的视线后,终于下定了决心打开了收音机,在女儿诧异的目光中握住了女儿的手,随后,整理好,系上安全带前进出发。
就是这一段来回三次的开关,让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被看到的电影,没有一句台词,但千言万语,劫后余生便都在那条阳光洒下的路上了。
还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的那首歌。
所以这还是一个用小爱的牺牲成全大爱的故事,《林中小屋》里地缚神最终降下了神罚,《拜访小屋》里枪声抚平人世间的创伤和喧嚣。
人类能够得以延续或许就是走在一代代的人类在关键时刻的牺牲铺写的路。
但话又说回来 ,能裹挟着全人类一起死的,倒也真是只有神迹才能做到,所以我觉得第一个想出这个火车轨道问题的人多少有点巧思在的,可以让所有人一起吵下去,不像电影的这个裹挟全人类问题,是个伪命题,没有意义。
各种意义上都很颠的剧本。人类灭绝是好事。邪教害死人。小女孩演技真好,然而这个破剧本不值得
「我们三就在这个满目疮痍的星球上孤单的游荡...」↑ 要是电影结局拍的是这样,我能欢喜死!是我意境中的那不负责的“感觉”之愿。●本片尾穿插了故事中的灾难元素。最后的最后!出现英文原译“敲敲门”片名,背景声响起真的敲门声...数了下,共敲了“7”下门,若有所思,小屋内刚好“7”人!↘什么时候中国才能拍出正式口味的世界末日的作品?目前够格的是《流浪地球》,但没那末世味↙
讲的是牺牲式的养育故事,真恐怖,政治正确,歧视……一人死掉,拯救世界,呵呵。两星
trust in something more than you。想到这里会忽然泪崩,觉得宗教是多么重要,那是人类唯一(真的是唯一)超越自我的时刻。碎碎念:如果用佛教视角拍这个片子,最后就是醒来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久违的娱乐反思并存,泪点惊惧共在的标准三星电影,巴蒂斯塔利用外形反差却超越外形限制的表演更是令人惊叹。映射女性独处集体恐惧的野蛮人变身恐同意志披上人皮的假先知,末世正是经历围剿的少数社群忧怖具象。沙马兰玩转类型的野心和精巧调度的水准依旧,林中小屋密室入侵,宗教狂热和仇恨阴谋煽惑的假上帝之名的牺牲处决,启示录再临的灾难等恐怖片经典流派都被紧凑剧本的榫卯收拢。以抗拒反转的坚定姿态升华,宿命悲剧开枝散叶为后新冠世代如何在广义创伤和裂隙中寻找坐标,超越族群偏见人心阻隔的普世寓言。电视灾情播报是外界唯一透进的操纵之音,导演演出广告的荒诞植入分外刺眼地揭开信息泛滥真相丧失的媒介空前井喷而价值加速崩盘的天启前夜世界的漆黑绝望。同性夫夫和亚裔女儿取代基督教异性恋家庭被构图在这部新圣经中心,浩劫之后希望仍在。
逻辑:杀掉你的同性伴侣,拯救/原谅一个异性世界。我必须引用Rick Ross的专辑标题:《God Forgives, I Don't》
沙马兰这次放弃了自己的执念,拍了一部非常严肃的神棍片,不恐怖不惊悚也没有啥吓人一跳的东西,还把宿命论贯穿始终。冲着恐怖片来看的粉丝要失望了,这部完全没得灵魂
【8.3/10】还是那个神棍沙马兰,没了反转倒是显得真诚许多。局限小空间与大格局概念,私人爱情与广大生命之间的抉择,本就是些老生常谈了,文本细节又做的很水,完全支撑不起这个宏大概念,好在情感塑造的够真挚动人。当然,沙马兰的调度才是主要看点,大量使用浅焦特写,各种变焦处理都十足精彩。以电视新闻的形式展现外界动荡,沙马兰的低成本妙招,也反应了当代观众对媒介假象的高度警惕,可惜影像的魔力也因此消减
就网上信息而言,原作风格和本片差别挺大(譬如原作着重血腥细节,电影反而刻意遮掩),更彰显沙马兰不甘心直接画面化文字的意图。75
全程airbnb小木屋拍的,闪回全是特写,礼貌神棍和理智夫夫大眼瞪小眼,我忍了100分钟等一个沙马兰反转,结果没有反转。rnm退钱!!!为什么最纯净的爱要牺牲小我拯救世界!别再给同性恋戴高帽了!只想平凡地跟你们直人一起毁灭可以吗!!!
3.5星
Ben Aldridge现在是好莱坞唯一指定top吗,两位主角塑造得完整,在被仇恨、不公待遇下组成的最完美的家庭。情节是沙马兰胡说八道的那挂,结尾倒不转折了,拍了这么多就按着头叫人相信大爱,我真的不介意是异性恋家庭来牺牲下
其实在心理惊悚猜测邪教到底为什么这么疯和科幻灾难这特码难道是真的之间反复横跳还是挺有意思的,这让前半部分挺有趣味。当谜底揭晓基调定死后,就立刻没那么有趣,夫夫俩对人性善恶的互喷也太过直白没技巧,勉强结局罢了。
2023.04.05可能很多人一看这配置就会打低分,哈!挺不错看的电影,有暴力情节却无血腥画面,夫夫很帅很养眼,小姑娘也聪明伶俐很讨喜。看的时候思路一直被牵着走,四人组和公诉人双方势均力敌,拉扯着观众倒向自己那边。
片中角色身份具有鲜明到爆的左营特征:黑人壮汉和女人、拉丁厨子,同性家庭,华人小孩。可面临的处境和付诸的行动却又明显宗教保守倾向?显然导演在借此强调:天谴灭世重大危机,哪怕一贯强调选择反对暴力得左派人士也可能义无反顾自我牺牲拯救世界!所以本片其实就是那种典型的大选年前夕为拉拢中间选民的造势电影。因为只有让他们看到“左人也可以行右事且做得如此之好之决绝”才能让他们把选票……回到影片本身。尽管演员普遍情绪饱满表演到位,若干桥段孤立来看也的确够煽情,可还是那个长期困扰沙马兰电影的老问题,借本片一句台词予以概括:你这骗局(影片)的前提存在重大缺陷!是,我们能接受世界末日的概念,也能接受暴力反为牺牲。可你让天上航班下饺子似的往下掉?这叫恐怖?这叫搞笑!一旦前提让人严重出戏,细节精到也很难挽回……两星半。
退我电影票
看似情比金坚,这段感情其实在每一个阶段都行将就木。沙马兰再一次于重建的大世界里放置了一个实则个体化的概念,在片刻的闪回里试图弄清楚双方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局面:生活的敌意兵临城下,如果曾经还能靠未来的幻想取得一簇温暖,如今却连闭眼障耳都抵挡不了手伐刀落的寒意。最后的枪决,宣判了我们终将难以维系的爱情末日
又名《敲敲头(豆友)》
毁灭吧 赶紧的
马的看得累死了一直以为是精神病吗满脑子问号啥也不说难受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