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一遍金枝欲孽,有三点始终无法明白,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1.孙白扬为什么喜欢玉莹?
这是故事的主线之一,却始终让我参不透。
剧中的人物,事物,感情都合情合理,除了这一条。
先盘点一下剧中的几对单恋或者相恋。
福雅喜欢孙白扬——福雅生病失宠,只有孙白扬一人没有另眼相看反而加倍关心,而且孙白杨本来就是个及其细腻有有点聪明的人,自然招的贵人喜欢。
而女人为了爱情作出长期服毒以换得见面以及呵护,也是正常的行为。
福雅的选择其实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所以,这段感情可以理解。
尔淳喜欢孙白扬——为了保住徐公公地位人头而进宫争宠。
谋略失败时有孙白杨的帮助,身体不适时也有孙白杨的帮助。
先误会福雅的香包乃是白杨所赠,又因姐姐的事情而得到了一个暧昧的走马灯。
本来进宫没有期望爱情,却意外的对一个没办法发展的人情愫暗生。
怪只怪白杨太过细致,尔淳不够无情。
孔武与安茜的感情——一方丝帕让孔武对紫禁城有了最初的期待,一首曲子又让这颗总要面对无奈但一直对人生充满热情的心有了慰藉。
丝帕,他觉得是安茜所制。
而曲子,也发现是安茜与他合奏。
于是,他认定了这个命定的恋人,并且坚持无怨无悔的付出。
安茜是里面最聪明的人,也是里面活的最谨慎的人。
孔武帮安茜的同乡宫女找到了乌鸦真凶,已让安茜有了印象。
之后,将笛子放于祖宗牌位之下的举动有给了安茜震惊也有鼓励。
孔武的热情与积极恰恰是安茜所缺少的。
用现代的话讲,安茜是最能适应环境的人,孔武是最敢于改变环境的人。
孔武的安茜的爱多少有先入为主的感觉,安茜对孔武的爱则是切实建立在“先交往看看”的基础上的。
本来该是完美的感情,男未婚女未嫁且都有相对的自由可以决定心之所取,无奈最终安茜放不下仇恨走上另外的一条路。
孔武放下这段感情,为了也是安茜。
所以他才对孙白杨说:越是喜欢,越要放下。
所以,得知安茜的仇恨也是找到自己继续的理由。
如妃喜欢孔武——如妃是我最喜欢的角色,紫禁城里最真实的女人。
如妃虽狠却并不毒,即使是要对付你,也一定是真刀真枪摆明了干。
莎对这段感情说的好,失意的如妃遇到失恋的孔武。
的确,男女之间,最怕一起患难。
而孔武的性格也注定吸引高高在上的主子,就象皇上也喜欢当面拒他的尔淳一样。
当惯了主子的人,都有喜欢犯贱的习惯。
只是主子高高在上的时候得看心情,主子掉下来了,即使被顶撞的心情不好也无法施威,慢慢,才知道良药苦口这个道理。
孙白杨和玉莹的爱情——不明白啊不明白。
孙白杨为什么喜欢玉莹呢?
最初不是很讨厌玉莹作出楚楚可怜的样子,装作无辜却实际早已洞彻天机的吗?
如果说是因为了解到玉莹之所以明哲保身是为了站稳脚跟飞上枝头让母亲光荣的话,那为何不可理解尔淳之所以种种是为了徐公公呢?
不见他对玉莹表现出了任何感觉,就可以巨细无遗的作出她们母女的画像了呢。
而且很不喜欢玉莹这个角色,聪明如她,怎会不知孙白杨喜欢她,怎么会看不出尔淳喜欢孙白杨,却偏偏在自己失去如妃信任的时候总是那孙白杨作为挡箭牌,处处表现一个弱者的样子博得怜悯。
而且一直并不看中孙白杨对她的感情,即使知道了作画一事猜到他用情之深,却依旧利用感情想要出去安茜。
其实,除去安茜也同时除去孙白杨才是她的本意吧,一来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二来也少了一个多事之人以免皇上妒忌,一箭双雕。
却又莫名其妙的因为孙白杨肯吃毒药而一下子爱得不得了了。
真是难以理解。
最后利用孙白杨怀上看似的龙种,希望为了母亲重新得宠。
一个将母亲看的如此重要的人,难道会儿戏自己的子女?
玉莹就是通篇最不合理的人物,竟然还拿了TVB的视后。。。。
2.孔武得到的一方丝帕是不是如妃所制?
如妃拿到那方丝帕,奇怪的语气问孔武:“你说这方丝帕是你的?
”似乎包含了很多的期待。
安茜也在要和孔武分开去报仇的时候也明确的说出这个丝帕并非自己所作,虽然孔武觉得是为了分手而找到的借口,但是我怎么都觉得不像是骗人。
而剧终是如妃站在紫禁城楼年初丝帕上的前朝诗词,就让我再次肯定了这个想法。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的?
3.每个女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那么皇后是什么?
剧中的逻辑是每个人都好,每个人都坏。
好的不那么彻底,坏的却情有可原。
尔淳的弱点是重感情,安茜的弱点是道德意识太过强烈,玉莹的弱点是自己的母亲,如妃的弱点是真性情,那么皇后呢?
皇后也该有弱点的。
皇后曾经冒着大不韪的风险对皇上说:后宫的女人,都把你当作皇上逢迎争宠,只由我,是把你当作丈夫般爱护。
难道皇后的弱点是对皇上的爱情?
又总不是太像。
最经典的宫斗剧是《金枝欲孽》这部剧是清宫斗的鼻祖也是迄今为止无法被超越的经典。
这部剧每个角色性格刻画都很饱满,每个人物都是故事,并不是为了宫斗而宫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有自己的身世,很值得回味的宫斗剧。
金枝欲孽中尔淳,玉莹,福雅,如月,安茜,包括那些宫女,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寓意,在那时代里,没有人能置身度外,每个人都身不由己,要追求真正的自由太难,得到什么就得先失去什么,从底层往高处爬,越到高处越活得累,世道黯然,人心难测,以为都能活成想要的样子,哪知最后都变成了讨厌的自己
说起宫廷剧,向来评价都是莫衷一是的,不过《金枝欲孽》作为鼻祖亦是个中翘楚倒是不容置喙的。
初看金枝时 ,年纪尚幼,只觉黎姿好靓,工作之后,再看金枝,方觉其中滋味。
剧中的悲欢离合又何尝不是道尽了人生百态。
一,皇帝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他一直是三千佳丽一生追逐的对象,不是为着这个人,而是这个人所代表的荣华富贵。
剧中皇帝的后宫戏份极少,出现时大多的镜头都是对着妃嫔好色痴汉似的笑,后宫的斗争几乎没有参与。
这点个人以为是很符合真实的。
试问一天到晚忙工作的男人们,有谁不想回到家之后做甩手掌柜。
更何况一国之君,国家大事焦头烂额,回到后宫又夜夜做新郎,自然不会去关心红绡帐中的软玉温香是如何奋斗上来的。
因此,皇帝的恩宠注定是淡薄而虚妄的东西,就像你我心中那无止境的欲望。
争来夺去,发现受伤的最终还是自己。
曾经少年夫妻的皇后,迟暮时费尽心力的保住权柄;昔年宠冠六宫的宠妃,失宠后被弃之如敝屣。
可是皇帝还是那个皇帝,毫发无伤地等着人前仆后继的去讨好。
后宫何尝不是欲望的漩涡,那座四面被红墙围住的鬼地方,其实最终除了迷失自己,还能剩下什么?
二,皇后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色衰而爱驰。
皇后无疑是寂寞的。
但是属于皇后的往日胜景却不难想象。
如妃曾说过,年轻的皇后何尝不是艳冠后宫。
而且,皇后并不是皇帝的嫡妻,是继室。
从秀女到皇后,伴随一路荣宠的生死搏杀是可以想见的惨烈程度。
只是,少年的夫妻恩爱早已如年华似水而去,空留下名分。
皇帝的君恩或许无能为力,可是皇后的权柄却不容他人觊觎。
不管想不想争斗都不得不争斗,而且一开始就不能停下来,皇后自己也说过,皇后可以死,可以废,但是不可以退。
皇后的机心与狠毒有目共睹,实在远胜其他妃嫔之上。
全剧皇后与如妃的斗法,长期如妃在明,皇后在暗。
直到如妃被斗垮,后宫众人才领略了皇后的厉害。
我们不妨回到最初秀女入宫之时,看看到底皇后做了什么?
新晋秀女入宫,侯佳玉莹才貌出众,可惜美貌无脑,误闯陈妃寝宫禁地,遭宫女戏弄。
冲撞如妃衣衫颜色。
阖宫上下都知道玉莹只是绣花枕头,这些皇后作为六宫之主自然也是知道的。
而且在畅音阁撞衣之后,如妃并未怪罪玉莹,所以皇后判断可以利用玉莹。
(也有人说,玉莹并没有撞衣,其实是撞衣了。
如妃肯定是知道众人会避忌她衣衫的颜色,而作为死敌的皇后自然也知道。
所以改来改去以便在后宫众人中立威,最后穿了和皇后相似颜色的衣服更是炫耀自己的权势。
)再看皇后是如何利用玉莹这步棋的,在换药事件后,皇后借故探望小格格,故意引诱如妃扶持玉莹。
如妃中计,开始栽培玉莹。
就算玉莹得蒙盛宠,想要一个无脑的答应得罪皇上并不是难事,最后在将祸水引向推荐人如妃。
皇后的如意算盘很高明。
接下来玉莹尔醇斗法,玉莹落败,孙白杨借口玉莹有传染病要迁往延禧宫养病。
生病答应迁宫没有皇后的首肯肯定不行。
皇后为什么要帮玉莹?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玉莹想要东山再起就只能依靠皇后,而她的美貌就是日后皇后对付如妃的利器。
玉莹之后,尔醇上位,如妃一派势力见长。
皇后开始盘算玉莹复出平衡尔醇。
这时需要给玉莹找一个帮手,最好的帮手就是安茜。
一来安茜是六宫中最玲珑剔透的宫女,二来安茜曾被如妃逼迫与太监对食,自然深恨如妃;三来被罚在辛者库做粗活的安茜和延禧宫中的玉莹交好。
两个如妃的敌人如果联盟自然是对付如妃的利器。
但是安茜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她的奶奶,安茜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奶奶团聚共享天伦。
只要有奶奶在,安茜就会小心谨慎,不会树敌。
自然也不会为玉莹的复出奔走。
皇后的运筹帷幄和心狠手辣这时显露无疑,她痛下杀手除掉安茜的奶奶,再施以恩惠让安茜感恩。
结果也如皇后所料,安茜积极筹划玉莹复出。
话分两头,如妃这边厢,宝婵因钟情孔武,在宫中偷窃遗失白云观的玉牌,尔醇趁机向德嫔之流散播谣言。
皇后立即审时度势意识到尔醇不是如妃的人,先发制人的夜审宝婵,企图栽赃如妃。
不果,就痛下杀手将宝婵溺死。
最后推波助澜将尔醇送进养心殿最终皇帝疑心如妃。
最后靠着酒醉牛乳这一招扳倒如妃。
如妃倒台,尔醇封贵人。
皇后立即开始防范,撤换了尔醇的主治御医孙白杨,换上了自己的心腹,架空昔日如妃党孙白杨的权利。
然后让玉莹正式复出。
并同意让玉莹与尔醇同住承乾宫。
这正中皇后下怀,让一对死敌同处一个笼子里撕斗,自己坐收渔人之利。
而火逼金行,凤凰泣血这一局也凸显当时留下安茜的正确性。
最后安茜加入获封安贵人,三人缠斗不休,皇后完全掌握了后宫的权柄。
直至最后,复宠的如妃留下来继续和皇后争斗,那又是另一番故事了。
作为开山之作,金枝中皇后的设定成了宫斗剧中的标配。
让人疑心千百年来后宫之主是否真的这么心狠手辣?
阎崇年的《大故宫》提到过清朝有皇后尊号的28人,但是只有3人是从皇后做到了皇太后。
而且是母后皇太后,即新帝不是由她们亲生,作为先帝的皇后而尊为太后。
玉享尊荣,却少有权柄。
她们分别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哲哲(掌权的是孝庄),清文宗咸丰的皇后慈安(掌权的是慈禧),清德宗光绪的皇后隆裕(清朝几年后就灭亡了)。
可见正位中宫,其中的辛苦和艰难也是后人无法想象的。
当年喜欢的是尔淳呀!
虽然玉莹更像女主(因为戏份好像更多)此剧也有很多接受不了的地方,比如皇帝也太难看了点吧!
那么多美女前赴后继一头往里扎,结果皇帝连个九五之尊的样都没有!
还有孙白杨,怎么会喜欢玉莹啊?
不合理啊!
家里面的夫人很不错啊,还有那位红颜知己香浮,我到现在还记得这个名字,一位青楼女子,却不俗气。
一位侍卫,一位御医结果都喜欢宫里面那些妃子,注定就不会有好结果!!!
男主角虽然只有两个,却都广受女性观众喜爱,我也不例外. 孙白杨:对他第一印象并不好,因为没看明白他的立场,又觉得他态度冷淡表情嘲弄,既不阳刚大气,也不温柔可爱,还在别人赌博的时候装神弄鬼.随着剧情的进展,对他真是越看越爱!首先便是爱他侠义不势利.世上大多男人不管小时候多么书生意气赤子雄心侠骨丛生忠肝义胆,待到年龄阅历增长走上社会,都会变得跟大多数人一样世故势利冷漠俗气,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难得有孙白杨这样的男子,有实力玩得转一切世情人心,却不仅不害人,还一直尽力帮人救人.看一个人对你的态度究竟如何,要看你过得不好的时候他怎样对你.孙夫人独守空房缠绵病榻的时候,是孙白杨一直守在母亲身边,自她辞世后多年中不能原谅父亲;福雅因病失宠之后,是孙白杨从来没有变过脸色,依旧像她当年得意时一般照顾,甚至因无须避嫌而付出更多;新入宫这批小主各有落寞之时,孙白杨也没有对其中任何一人态度变差.我觉得这种品质从古到今都极其难得,在别人得志的时候既不因妒生害也不谄媚求荣,在别人失意的时候不说倾力相助,起码也不能落井下石.其次爱他的处世态度.可能是我迂腐吧,我还是觉得选择当坏人比当好人容易得多,所以真正有实力的人应该是坚持当好人的,因为他们无须使坏也能生存甚至能生活得很好.孙白杨就有这样的实力,是他从一开始就看出玉莹跟其他小主一样心怀恶意满腹心机,而非其表面上的单纯善良轻信冒傻气--"至于小主这一副楚楚可怜的嘴脸,日后看见本官相信可免则免!"; 是他知道如何用不同的语言同时稳住如妃和皇后,并使明明掌握如妃孕情真相的老孙太医无计可施;是他从头到尾明白徐公公先后栽培遣送两批秀女的计谋,却不居奇货不做小人...他看得清每个人的性情人品,也算得出每个人的故事走向,却不起坏作用,只起好作用.归根结底,处世态度还是由人品决定.高中的时候自己曾经想过,看一个人最终要看他的选择而不是能力,举一个狭义的例子,也就是在你有能耐害人的时候你是害还是不害.多年来一直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旁人、要求自己,应该说这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端并微妙的标准.后来看到《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结尾处邓布利多对Harry说"决定我们成为哪种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感觉找到组织了,极其感动欣慰!纵观全剧,没有一处情节由孙白杨挑起,却没有一处情节缺了孙白杨鼎力补救.男人的能力就该这么用--"Heal the world, make it a batter place."再有就是爱他对感情的态度.男人的年龄和事业越往上走,感受爱情的能力就越差,甚至完全丧失了小学中学时对爱情可贵的纯真和傻劲儿.难得孙白杨这样一个"明白人",爱上玉莹后竟舍得为她连命都不要.好一个泥做的骨肉,也有水样的心--男人都会用自己的骨肉,却不是都有心,尤其是生死以之的真心.结尾处他的殉情该是全剧最让人扼腕的情节,或许玉莹在大众眼中不是个值得他放弃的生命的选择,但孙白杨的殉情,与其说为了爱人,不如说为了自己--这样的结局才成全了他,才配得上他的爱情观和爱情本身.正如孙白杨自己所说:"如果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先斟酌一下值得不值得,那么这件事根本就不必要去做."总之,孙白杨的智慧和人品体现在全剧的所有细节,不是上纲上线的词汇可以浓缩.身边若有这样的极品男人,无论是欣赏他的才智能力,还是受惠于他的性情人品,都是人生难求的绝顶幸事.从初三暑假第一次看《乱世佳人》以来,我一直把瑞特·巴特勒当作自己最爱的伴侣形象,孙白杨这一形象其实正是中国版的瑞特, 只是中国特色比美国特色恶心人(狭隘爱国主义分子别他妈拿这句话跟我较劲,知道你丫不懂我指的是什么),因而多少被后宫的刀光剑影掩住了他的光芒.此外,林保怡这演员也让我由衷佩服,尽管一开始对他安全部工作人员般的相貌失望,以为盛名之下必然英俊有型,但他的实力着实惊人地超众.一直以来看多了怀有偏见和恶意的评论演技帖,对"演技"一词已经有了反感和抵触,不愿使用,甚至不愿去想它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就算知道"演技"的定义,还是拦不住网友拿该词作为伤人的利箭乱射,明确了又有何用?但林保怡饰演孙白杨的表现,真实自然到与角色合而为一,这若不是演技,演技这词也就真没定义了.另外,让我惊艳的是他的嗓音有磁性有分寸,将主题曲《儿女》演绎得如叹如诉,感人至深.孔武:这个角色最大的闪光点在于他的男性魅力.孔武是不折不扣的雄性动物,他做事风格粗犷却手脚利落,胆大心细,知行统一.看了这么多年港台电视剧,觉得这两个地方没有北方定义里的男人,也许这是中国南方的通病.大陆我不废话了,香港台湾在生理以外各有不同的社会问题:香港的社会风气唯财是举,相比之下身高体形在衡量一个男性的多条标准中太小case了, 排不到个人追求榜的前端;台湾根本就是病态审美,矮到都不知道什么是高了,金城武一米七九就算高大,F4更是大打一米八零的王牌...相比之下,孔武是当得起"男人"二字的,尽管他并不高大威猛,却有男性气质.他对人生目标的设定,对事业的追求和行动力,对朋友的义气,还有个人形象和外在表现都男人味十足.在港式性感之外,我更欣赏孔武的人品.和孙白杨不同的是,孔武是个粗人,他没有孙白杨的内涵和智慧,却同样不失赤子之心.孔武和孙白杨一样,身居是非之地,却没主动害过任何人;他亦和孙白杨一样,能在别人失势的时候给予关怀体贴.后者集中表现为他对如妃的怜爱--所谓"怜香惜玉",并非在女人活色生香的盛放之时分一杯羹,而是怜爱珍惜她的灵魂性情胜过外表的美,每一个女人内在都有天生的闪光点,却不是每个好女人都有幸得到怜惜,归根结底,男人还是只要女人的外表."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弛."正如李白等古人所言,一旦美貌不再,恩爱也自然烟消云散.孔武能在如妃最痛苦的时候给她关怀却并不占她便宜,无论从男人对女人的角度还是从人对他人的角度来说,都堪称难得可贵.综上所述,《金枝欲孽》两位男主角都具有我所欣赏敬佩并喜爱的素质:善良、侠义,有所不为.喜欢他们,更希望能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男生,无论做朋友还是做情人,都必然如沐春风.http://icerx.spaces.live.com/blog/cns!FA1A816D91165079!1352.trak
看了金枝欲孽,论细节精致以及考究,金枝自然比不上甄嬛。
但我看金枝一个最喜欢的点在于,它的视角是平视的,就像一个千层蛋糕的截面,从上往下,每一个阶层每一种生活都能得到最淋漓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而是砸进每一个人中间,剥开他们的苦楚与喜怒,呈现,呈现,再呈现。
高高在上的如妃有攀升的欲望,被孔武的真情打动后才真正意识到深宫女人身不由己的悲怆;怀着质朴的善良只为安稳度过余生的安茜明明只有活下去的渴求,但却无辜卷入纷争,痛苦地亮出自己的爪牙;还有穷困到进京讨生活的“农民工”孔武和陈爽,有着“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的朴素正义感;还有最底层的宫女素樱,忍受不了欺凌只想回家的普通女子——顺便一提这是前几集最打动我的一个剧情点。
奶奶出来的那一刻我的眼泪直接崩不住了——都是活生生的人,被命运安置在不同的阶层之中,都一样的挣扎着,沉浮着。
所有的这些人,剧情都平视着去呈现了他们,观众此时的视角完全没有主子视角的傲慢与偏见,也能很轻易地体察到角色的苦与悲。
才能最真切地感受到宫墙之下,最底层的悲辛。
而甄嬛几次提到底层人,无不是带着主子视角去审视的,尤其是最后背着主角“作恶”的那些底层人,也不管是不是无奈当中被利用的。
在主角的审视下,他们的人性被冲淡了,变成主角宫斗路上的小石子儿,一脚就踢开了,甚至都没有皱一下眉头。
甄嬛传更像是按照地位高低来分配人性,或者说是囿于人物传视角的片面,围绕着主角甄嬛来给她身边的人分配人性。
比如皇帝,不同于金枝欲孽中代表皇权的符号性存在,甄嬛传中的皇帝更具有人情味,换句话说,与主角有直接瓜葛的人物都会带有或明或暗的人性,而越接近底层,这种人性就越被削弱。
更不消说角色刻画上明目张胆的偏心与小气。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喜欢甄嬛传不喜欢金枝,有一条评论是:那些秀女一开始就咋咋唬唬,换我早一巴掌上去了。
她们的代入都是华妃视角,主子视角,替不严谨的编剧/导演惩罚那些不遵守后宫规矩的女人(当然我也承认金枝在细节方面不够考究细致),可我也觉得这恰恰是甄嬛的短板,它对细节的考究确实令人舒适,但与它网文升级打怪的底子一结合,就无形中太过强调了这种后宫赏罚的合理性,以至于后来的宫斗争相模仿。
但我在金枝里就很少有这种想替人责罚的念头。
因为感觉每个人都那么苦,各种欲念交织在压迫人的紫禁城,不合理的也变成了合理的。
有人说,我在甄嬛传里也感受到了女人们的悲剧性啊,但是你不可能一边反制度压迫可怜女人,一边又想借宫规处理那些不合你心意的女人。
这是相悖的。
总之,甄嬛传再被扒,再升华,也只能被套进职场生存法则当中,而无法被深刻解读。
金枝则是带着悲悯去看皇宫和宫中众生相的,无论是簪玉戴金的贵妃还是修葺府邸的工人,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欲望:金钱,权力,名声,而或仅仅是活着,回家。
他们不论身份地位高低如何,都有自己的欲望与追求,诚然有些人物不免落入俗套型当中,但他们是鲜活的,都是有人味儿的,虽说在寒鸦盘旋的紫禁城,有多少鲜活都沦为肃杀的空寂。
当然,剧作上金枝并不是全无毛病,它强化了情爱的作用,人物塑造还是有乌托邦的痕迹在。
虽然皇帝是符号性的,但另外两个男人却如神明般作为女人们的拯救和情节助推器,加深了戏剧性,削弱了深刻性。
但它想要去用悲剧的底色去写这个故事就已经非常可贵了。
整体来看,甄嬛传如果没有爽文的局限,也是悲剧为底,是可以站在金枝的肩膀上触碰到严肃文学的。
可惜了。
如玥说,紫禁城里没有赢家,只有不停地斗,紫禁城就是她的坟墓。
一语道破,这是父权锁住她们自由的方式,也是皇宫消耗她们活力的乐趣和手段。
那种直指制度型悲哀的时刻,真的高级,又痛心。
如果说甄嬛传言辞间有红楼梦的皮,那金枝则是借来了一点红楼梦的核;它注定是一个深沉的悲剧,如同古井中水,所有人都囿困至此,无处遁形。
而最可能拥有幸福的人,是那个逃离了的安茜,当然,这也仅仅是剧作上的又一次乌托邦罢了。
-是的,香浮不是那些妖媚的花。
在众美女云集的《金枝欲孽》里,她不是主角,只是那些国色天香的杜鹃、牡丹们的小小陪衬——她只是一片卑微的叶子。
她是那么卑微和普通,甚至她的出现和离开都没有给剧情带来任何波澜。
在白杨为玉莹宿醉之后,她再也没有出现——因为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于是,在她离场之后,在莺莺燕燕的娇啼里,在纸醉金迷的烟云中,人们争先恐后地评论着四朵怒放的花朵的美艳,而将温顺的叶子理所当然的遗忘了。
没有人记得她的疼痛。
没有人在乎她的沉沦。
如妃是我最欣赏的女子。
她高傲、坚强,言语犀利而精湛,甚至她的不择手段,都让我赞叹。
福雅是我最怜惜的女子。
曾经以为白杨爱玉莹已经够深了,却没有想到,可以有这样一个女子,为了爱情放弃一切,甚至不顾生命。
而香浮……比喜欢多一点敬佩,比敬佩多一点疼惜。
这个聪慧的女子,实在太值得我们怀念。
一叶而知秋。
香浮给我们的,是晚秋的怅惘……始终记得她对白杨说的那段句子:人若然不开心,醉也是理所当然,心越痛就越应该慢慢的,一杯一杯的让它痛,痛过后人就会觉得累,觉得累已很醉,醉醒人自然舒泰了,这才是借醉消愁的方法,但相反大人你喝得这么急,只求快醉快倒快忘情,只怕痛得不够,醉醒后一切只会循环不息,浪费的不单是酒也是大人的时间以及心思…… 她的爱那么深,却又那么纯洁。
她没有拥有,也不奢望拥有。
她付出的是她最美好的青春华年和她心甘情愿的陪伴,然而却从来未曾索取。
她是那么善解人意,温婉柔顺。
除了她,我实在想不出,天下有哪一个女子还值得他那么信任,容得他在温柔乡里安然。
一个人,一生,有一个人能够让你无话不说,是福分。
而一个人,一生,微笑着听所爱的人说他的爱,帮他抚平伤痛,甚至他抽身离去,亦能微笑,那么,是伟大。
她是那么知进退,守分寸。
世上能有多少女子能够这样毅然决然?
在最可以趁需而入的时候,离开心爱的人——为了他的清醒。
是牺牲吗?
是爱!
她的爱决不比任何人的浅,甚至,比任何人都深。
她是风尘女子,可是她比那些娘娘们还要高贵。
纵使在她隐忍着心痛去陪酒的时候,她仍然是圣洁的。
她明明在笑,心中却是淌泪的。
她明明是叶,却比花更美。
人们只知道荷花清水出芙蓉,却不知道,原来叶子也可以这样出淤泥而不染的。
她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那么袅袅婷婷地走出来,陪他痛,陪她醉。
她独特的美丽,为他,安静地绽放。
她就是这么素淡地,走出了白杨的生活,却走入了我的心里。
当世俗的风将繁华吹散,叶子飘零江湖,抹不去的,是她留在心底里的痕迹。
恋恋终不能忘……你怎可以将她忘记……?
你怎可以不在意……?
这样一个全心全意付出的女子……如果你身边有,请珍惜。
不要让她淹没在滚滚红尘里,多年以后,蓦然回首,才明白她才是真正的红颜知己。
佛法三毒——贪嗔痴,而痴最甚。
只因太痴,让孙白杨在一次次经过岔路时,都做出一样的选择。
作为后宫御医,孙白杨每日游走于红粉争斗间,冷面但细腻,从不明哲保身,却自有对忠孝仁义的一份高傲的坚持。
相比于妃子们整日都见不到还要算计巴结的皇帝,孙白杨为各位佳丽嘘寒问暖,体恤生活,就注定广播情种,怎不会学个屏蔽内心的本事?
也正是觉得自己有这个本事——“我既为医者,当然也不会比父母心多半块、少半点”——才不觉得家父那远离后宫主子的警告会在自己身上应验,而你孙白杨既不是神圣,显然高估了自己。
孙白杨最先发现玉莹的真面目,于是心内有一种男人与生俱来的自大——就你这小丫头的两个心眼,还在这宫里想斗个名头。
谁知玉莹竟会单纯而直接的用自己的身姿证明自己的价值,孙白杨随之一惊:一方面会有男子见到女子的本能;另一方面,原来充满对玉莹的小觑的心也更觉得小主幼稚,虽然仍觉得玉莹没本事斗下去。
出于男子征服欲望和保护欲望,孙白杨一边揭穿玉莹,一边又想尽办法帮助她。
这时的心态是:你这小姑娘不识好歹,单刀赴会以身犯险,既然这么不知天高地厚,让你吃吃亏,到最后还得明白,“我说得对,要在后宫中生存,就得按我体会的那套生存法则’。
所以起初孙白杨对玉莹并不全帮:你为了跟着皇上提前信期,我听你的,后来吃亏了吧,早听我孙大人的不就没罪受了;屁颠屁颠跟着如妃,洋洋得意,皇上回宫你都不知道,又单纯了吧,小朋友,别傻了……这是孙白杨玩世不恭的态度。
可玉莹她就是倔,和你孙白杨一样倔得不得了,自尊心也强大得不得了,终于,不愿看到任何人受到伤天害理欺负的孙白杨——开始不忍心了,在关键时候说你玉莹得了传染病,救你一命,还不领情!
在孙白杨心里也就觉得玉莹与其他妃子真没多大分别。
可是,突然发现,原来这小丫头犯得种种傻事都是为了娘亲,一方面孙白杨内心受到强烈震撼——跟玉莹的孝心比起来,自己对玉莹的种种猜测和误会真不配君子所为,“枉你自恃看透天下人心思”,自尊心受到冲击,也对玉莹产生深深歉意;一方面由于自己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也极度认同玉莹的做法,佩服玉莹的勇气。
男女之情,照例从钦慕开始。
从此,孙白杨对玉莹的就只有关心,玉莹期盼圣宠乃至孝所致,这点孙白杨亦是认同。
在帮助玉莹重振旗鼓的过程中,孙白杨看到了玉莹身上单纯、热情,为她的进步而不禁高兴,为她的安危而习惯担心。
镶玉镯、送手套、飞奔救命、怜惜作画……要知道以前的孙大人“恃才傲物、争强好胜、得势不饶人,脑门上总写着‘生人勿近’四个字”,可现在已经是“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堂堂孙大人的情绪已经开始受玉莹的干扰,喜欢起玉莹“重拾信心的样子”。
此时,他孙白杨自己也当这种关心正常的不得了,可伟大的爱情就从付出开始,不在乎你能还我多少,我就是喜欢你的样子。
爱情,总是付出的越多爱得越深。
直到敏感聪慧的香浮提醒一句“下笔时的肯定说明你已爱上小主”,孙大人终于开始疑问了:我孙白杨怎么会控制不住自己内心呢?
答案揭晓的很快,皇帝诏玉莹侍寝,你孙白杨终于放不下心来,如果你不在乎,怎么心心念念盼着玉莹目标早日实现之时,内心酸酸的呢?
孙白杨也知道自己不能再自己骗自己,一声轻轻的叹息,几杯孤独的烈酒,他终于承认了这份感情,但忠义礼法提醒着自己要选择第三条路,于是以为成全玉莹,把她送到皇帝怀中,那恐怖的念头就会消失,可惜爱情这东西太纯粹了,不夹杂任何礼法规矩添加的杂质,更何况是伟大的爱情。
玉莹渐渐得宠,可孙白杨的心却一日更痛一日,而那份爱也一日较一日更深。
一个从不明哲保身的孙白杨自然爱得更痴,利用我又何妨,只要玉莹主子你好,吃口你亲手为我做的糕点都是幸福,一个深吸气,一个回身,尽管悲凉已冰住心头,但我已经决定为爱殉葬。
英雄的悲哀就是,选定了一条路就会固执的走下去。
终于,玉莹这个在孙白杨眼中的傻丫头还是犯傻了——也把心交给了孙白杨,也将自己推入矛盾境地:一边是至孝、一边是至爱;一边是看得见的名利,一边是没有果的真情;一边要她世俗地争抢,一边要她背世地单纯。
然而,玉莹一直都坚持着孙白杨最喜欢的“傻”,要她为畸形的情感,放弃为母翻身而斗争,绝不可能。
所以,要强的玉莹还要指望那意外的“龙种”再打一个翻身仗,这一仗打得孙白杨也寒心了:玉莹啊玉莹,你终究还是不相信任何人,也没把我放在心上。
但你孙白杨真的误会玉莹了,如果玉莹不爱你,怎么会送福贵人最后一程?
玉莹她不是不爱你,而是她要想达到目的就得明哲保身、爱得自私,自私得不让你离开身边;玉莹她不是不尊重爱情,她不希望你离开皇宫全因对玉莹的失望和恨。
可这次绝望中的孙白杨,长了上次的记性,狠着自己的心去伤玉莹的心,希望在辞官归田的日子里能忘了这段感情。
显然,谁也骗不了自己。
当天理教杀入后宫,危及到玉莹性命时,孙白杨第一个想去救的还是玉莹,当玉莹看到来救自己的孙白杨时也明白了,孙白杨当然爱着自己,内心的安慰让她随他一同逃出宫。
在逃亡过程中,玉莹突然想起自己走后对母亲、家族的影响,必须回宫,而她也清楚:如果这样跟孙白杨讲清楚,孙白杨还是会拽着她一起走。
所以,她狠下心来,继续表现出对孙白杨的轻视,就是想让孙白杨“继续”恨她,不陪着自己走上不归路。
所以当再一次看到来救自己的孙白杨,她会如此激动和气愤的说一句“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救我”,而这就是孙白杨这位英雄般的人物选择的路,他对玉莹,“笨到”、“痴到”这种地步,不去想值不值得,因为“一旦想值不值得,这件事就不值得去做”;不去想玉莹你说得千般有理,万般正确——真爱,你的路就是我的路。
那相互依偎的时光变成了两个人生命中最灿烂洒脱的一刻,那熊熊大火成全了二人永世不相离。
悲剧收场,又何尝不令人祝福?
金枝欲孽,每个人都有故事,有手段,有无奈。
每个角色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美丽的女子,刚开始,可能觉得玉莹傻,如妃恶,后来就觉着尔淳毒,接着又觉得安茜坏,最后又觉得最阴险的是皇后。
然后你看着看着发觉得玉莹是可怜的,如妃是可怜的,尔淳是可怜的,安茜更可怜。
玉莹只是为了帮助自己的母亲,尔淳只是想寻得自己的姐姐,如妃已经年老色衰,安茜都傻傻地打着包走到宫门口了,才知道早已被断了念想。
她们都逃不出这个皇宫牢笼,每个人在这部剧里都是一个悲剧。
造成这个悲剧的,是皇宫本身是这个残酷的社会体制。
剧中如妃柔情又霸气,高贵又冷艳。
尔淳隐忍且风情万种,玉莹狠毒且天真,傲慢且优雅。
安茜无奈与仇恨,睿智与惆怅。
男性角色,孔武朝气活力,又心机满满,孙白杨,水平之作,优雅内敛,张弛有度。
每个角色都入木三分,每个角色都缺一不可,让人分不出谁是主角,谁是配角,难怪会被称为最经典的宫斗剧。
不爱宫墙柳,只被前缘误。
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无从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江上泛扁舟,妾愿随君往。
1.尔淳--孤独的烟花一个很早就失去了自我的女人.只为了报答徐公公的"恩情"而活着.老天对尔淳是有愧疚的.她的寻找多年的亲生姐姐就在眼前,却不知道;她最爱的男人爱上了她的敌人,自己却有了别人的孩子;她一心要报答的徐公公,却是拆散她们两姐妹的元凶.聪明,秀气,温柔,痴情又有何用?烟花般的女子,被人玩弄的一生.她是唯一一个安全逃出红墙的女人,但是,她多么希望能和白杨在一起,无论宫内还是宫外,无论生还是死.她是寂寞的.什么事都须藏在心底,好不容易有个可以说说话的姐姐,也很快去世.她的孤寂是个无底的黑洞,什么也抓不住.2.侯佳玉莹--永生的昙花如果说尔淳是孤独寂寞的,那玉莹又何尝不是?名义上父亲是个大官,可自己的母亲只是一个受人排挤的小妾.让母亲幸福,成了她最大的心愿.可她蒙受的恩宠只有那么短短的一瞬,昙花一现.她坚信的友谊只有那么匆匆的一段,昙花一现.只有她的与白杨的爱情,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玉莹是最不应该属于皇宫的,她的率真,注定了她留在宫廷是个悲剧.3.安茜--坚毅的藤蔓在红墙里,她无疑是最聪明的女人.她明白在宫里的生存原则.在宫里这么多年,她学会了一个字,忍.但她不知道,原来聪明也是一种罪.当得知自己唯一的一个亲人因为自己而被皇后害死,多年的愤怒突破了最后的防线!像负重多年的藤蔓,轰然断裂.她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与友情.玉莹恨她,孔武疏远她,小碌子为她而死.复仇这条路没有对与错,但安茜却走得很辛苦.最后的最后,她被箭刺中,却不让最爱的男人知道.她平静地伏在孔武的肩上,听他诉说着他们的未来.今生已无缘,但愿来世......4.如妃--浴火的凤凰一个敢爱敢恨,聪明大气的女人.她是一只美艳的凤凰,浴火重生的凤凰.机关算尽却失去了自己的小格格.当全世界的人都不再关心这个曾经毒辣的女人时,孔武走进了她的世界.她是爱他的,但明白他爱的人从始至终都是安茜的时候,这个刚强的女人毅然地从孔武手中挣脱.拿地起,亦放得下.她的一生,注定了要在这红墙里终老,就像她自己说的,从小在这宫廷里长大,学会的只有争斗,只有计谋,出了皇宫,她什么也不会.凤凰,奴困在红墙中的凤凰!5.福雅--浸毒的玫瑰福雅,她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她爱白杨.为了自己的爱,她放弃的金钱,地位,宠爱,甚至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七年来,为了得到白杨的关心,她不停得喝着毒药.好一份沉甸甸的浸着毒药的爱情.喧闹繁华的紫禁城是不属于福雅的,徐公公步错了棋.福雅的选择是对是错,福雅究竟幸福不幸福,我们或许没有权利评判.但临终时能躺在心爱人怀中倾吐心语的那一秒,福雅没有遗憾了.......在<<金枝欲孽>>中,每一个女人都是一个悲剧,她们之间无休止的战争并不是她们的错.包括皇后.如果非要拉出一个有错的人,我觉得应该是皇帝.三年一届秀女,为的是满足花皇帝的花心,却害了多少白头终老也未见到丈夫一面的女子.而宫中发生灾难的时候,最先不顾妻子儿女逃往避暑山庄避难的也是皇帝!抑或,皇帝也是遵循传统,恪守规矩而已,亦无对错.
我看的不走心。剧情太扯了。
港剧来来回回都是那几个演员……
细节也太敷衍了吧喂!!偌大一个皇宫就只有这加起来不到十个人啊有没有搞错啊!简直就是我小时候爷爷给我讲故事的方法啊,讲不圆的地方就随便糊弄过去啊喂!!而且所谓的主线剧情到底在哪里啊,哪里啊!你们根本就自己从头自爆到尾好不好,好不好!!!!!而且每次神转折都是一个套路啊,看三遍就腻了
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看的~~
当时是芒果台热播就顺便看了看。
节奏慢,不大气,人物性格不明确且太多变。玉莹分明是心机B后面却成了正面角色,如妃之前飞扬跋扈后面却看着很忠厚,安茜想当那啥还想立牌坊,尔淳最早开始玩计谋后来却置身事外等等等等…呵呵,服了TVB编剧了,比甄嬛传甚至步步惊心还差,看过最差的宫斗剧,不知道高分哪儿吹出来的!
剧情好牵强,比甄嬛差远了
这是萎靡不振的TVB2000年后的第一佳作,那种氛围和曲境不是宫心计那类破片子所能比的。回味悠长,悲伤却典雅。
我也不知道为何没看进去
两星半。听说是宫斗剧类鼻祖,又听说写尽了人心欲望,慕名而来,失望而归。剧情缺乏细节逻辑支撑,人物想一出是一出,斗争非常儿戏,甚至到了违背常识的地步。偶尔出现两三金句,也不过是仅有的亮点。
这不是无线剧集么?怎么也归到电影类了。。。好吧,还行吧。。。古代职场教科书什么的。。。
想当年最流行时候都没有看 ̄  ̄)σ如今趁着延禧攻略vs如懿传再看
其实这部比起之后近乎弱智的宫斗剧要好多了,可当初还是没能坚持看完。
每一场戏都可以打点儿,未免厉害得太霸道了。而在技艺高人一等之余,还能把命运交错徒呼奈何借用各种小道具写得缠绵悱恻,则更有本事。重看得多了,记忆熟习,而临到结尾处伤心不减当年,乃至更甚。是人长大了,更懂得个中悲叹,命运之手的拨弄,实非人力可强,唯有心中一点真,当尽全力保全。
玉莹这么狠心还是愿意为了白杨自首,尔淳这么狡猾还是愿意为了白杨退让,白杨这么冷静还是会被脆弱的玉莹骗上床。再厉害的人,也是爱情的手下败将。
一直听人提起,就认认真真的看完了但却没预期那么好,白杨和玉莹在一起死真好,不用祸害别人了,只是心疼他媳妇皓雪
算不错啦,宫斗里感觉算好的
不是简单意义的女人宫斗,女人永远是最复杂狠绝的动物。可惜剧情实在不吸引偶,,,
2022年又看了一遍 get不到
剧情白痴,人物空洞,缺乏逻辑,最差宫斗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