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小丑2:双重妄想

Joker: Folie à Deux,小丑2,小丑:双重疯狂(台),小丑:双疯(港),小丑2:二联性精神病,小丑2:双重疯狂,Joker 2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Lady Gaga,布莱丹·格里森,凯瑟琳·基纳,莎姬·贝兹,史蒂夫·库根,哈利·劳蒂,雷·吉尔,梁振邦,雅库布·洛弗兰德,比尔·斯米托洛维奇,莎珑·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24

《小丑2:双重妄想》剧照

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2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3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4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5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6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3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4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5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6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7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8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9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20

《小丑2:双重妄想》剧情介绍

《小丑2:双重妄想》长篇影评

 1 )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只能说,我还是太自以为是了,我检讨。

我看了2个小时了,都不知道这部电影凭什么打低分。

我觉得前面一直到最后一次庭审,大部分时间都做的非常好。

唯一我不理解的就是那一段段的舞台蒙太奇,第一打断了观众的情绪连贯性,第二完全可以融入到现实中来表现。

很多地方甚至非常出彩,导演对男女主的相互妄想的情感联结的把控非常好,非常有张力。

现而今这样的以情感联结为主题的电影可以说凤毛麟角,当他们第一次在雨中接吻,逃遁追捕的时候,当他们在通过电视采访传递情愫时,当小丑因为无法满足哈利的幻想而自我厌弃时,我感受到了那种痛苦。

我还在和朋友说,我觉得这片子挺好的,只要把那些舞台蒙太奇去掉,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

我不觉得小丑当众承认自己不是小丑有什么泄气,我觉得这正是哈利对他心中的投下的一丝涟漪、一种起伏。

虽然……虽然,你已经用第一部充分表现了这个角色的成长,没必要再花他妈2个小时再重新表现一次,但是我接受,我尊重导演对角色深度挖掘的意图,我尊重。

结果……结果,结果你把这个角色写死了!

不是物理的写死了,是他妈物理精神都写死了!

你有没有职业道德!

你就为了自己创建的角色不被别人用,就把这个角色写死了!

以后谁还会给你钱拍电影?

这不仅是对投资方的不尊重更是对观众的极其不尊重,观众为什么买票来看你的小丑?

你通过2个小时跟我们讲了一个nobody的故事。

华纳宣发,《超人归来》,结果你到结尾说,嘿嘿,没想到吧,主角不是超人。

是啊!

我们真是没想到啊!

你可真是个大聪明,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你看看,有没有一种可能,你的电影名叫《超人归来》,由超人的版权所有方华纳影业出品。

你搁这跟我们表演鱼翅炒饭呢。

这种毫无职业道德,违反诚信的行为让我出离了愤怒,以致于我都去搜索了这个导演是不是犹太人!

哎,你猜怎么着,还真是!

 2 ) 《小丑2》:三重妄想

所谓“小丑”,是法庭上、舞台前恣意表演以自我欺骗,更是监狱中、城市里从者追捧来集体造神。

亚瑟褪去红色外套的装扮,纵使仍画着那张扬的面妆,也终于承认自己不过是伤痛经历中长大的平凡且真实的人,本不存在什么“双重人格”,在骚动的仅是自己与旁人的“双重妄想”。

作为DC宇宙最具影响力的反派角色,小丑这一IP承载了太多的受众期待与概念象征,主演华金·菲尼克斯与导演托德·菲利普斯踏过前人踩实的光荣之路,从剧本中抹去黑暗骑士,仅保留黑暗与黑暗中的小丑,完成了极精彩的反英雄视角现实主义情绪宣泄——《小丑1》在2019年威尼斯电影节横空出世问鼎金狮,华金·菲尼克斯在奥斯卡上杀出重围斩获影帝,片中小丑枪杀由德尼罗饰演的脱口秀明星莫瑞那一刻,更仿佛是完成了戏外“演技之王”的权力交接。

华金·菲尼克斯和托德·菲利普斯面前似乎已没有了路,如果续集当真有必要,那么就选择背反自我,对前作、甚至对人们心目中的小丑形象发起一次解构。

他们一边安排工具人律师提出“双重人格”的概念,一边找来Lady Gaga饰演小丑女试图引导小丑走向疯批。

亚瑟爱上小丑女、抛掉律师,扮作小丑自我辩护,是对“双重人格”的否定,倒向“我就是小丑”的单向结论;亚瑟通过知晓小丑女的欺骗手段、法庭上证人的动情言语,逐渐认识到自我的复杂性情,终明了“我只是亚瑟”,走向了此前自我认同结论的反面。

精巧的剧作结构、颇有深度的表达思路、不变的现实主义取向,再加上依然水准高超的制作团队,看似一切齐备,只待再创传奇。

可是以“双重妄想”为题(原名Folie à Deux为医学术语,意为“共生性妄想症”),似乎能透过影像见到主创们在后期剪辑室讪笑——那些被闪了腰的观众、影评人们何尝不也是在对“小丑”妄想?

于是求仁得仁,从威尼斯到北美,从海外到国内,《小丑2》收获骂声一片,被指为“年度诈骗影片”。

《小丑2》的扑街当真是一场冤假错案吗?

当然不是。

可能这部续作的片名还是起的保守了些,应当叫做“三重妄想”才对,剧中人和观众提供了前两重妄想,而创作者们则提供了第三重——这一反英雄、反高潮、反预期的表达思路并非完全不成立,其实还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可相对于另辟蹊径,倒不如说是掩耳盗铃,多少有些一厢情愿。

我们且先不谈视听表现效果与剧作细节,《小丑2》剧作思路的一切前提均是要先探讨“亚瑟”与“小丑”这所谓两重身份的关系,只有先把“双重人格”的概念抛出来,才有可能抵达讨论“妄想”的结果。

类似的主题其实颇常见于超英题材电影,比如《蜘蛛侠》中彼得·帕克颇具反差的双重生活,《黑暗骑士》中布鲁斯·韦恩的光明与黑暗两面,以及《钢铁侠1》结尾那终于令粉丝觉得释然开怀的“我就是钢铁侠”,只不过以往作品商业大片属性太强,关于单一人物的身份思考极少聚焦并深入到人性层面,或许正因此,导演认为这一问题值得在《小丑2》中再度探讨。

然而,影片中“双重人格”的概念一经提出,一种极强的似曾相识感迅速占据上风,随后小丑女出现,开启爱情戏码,这一俗套印象被进一步加深,直到影片后程的法庭高潮戏,导演的意图才终于浮出水面。

但无论是否预期到这一表达走向,我们都很难获得本应有的震撼体验——至少对于我来说,我本就不觉得在这部续集里探讨“双重人格”与“身份认同”是正确巧妙的选择,被按着头陪同着亚瑟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无聊讨论,却希望我去承认对更精彩炸裂的社会派小丑故事的预期是一种“妄想”,又凭什么?

是关心小丑还是关心亚瑟,这道选择题被摆在了面前,可谁又规定了刻画小丑就一定要做这道选择题呢?

所以总体来说,第三重妄想即,身份主题是解构表达的前提,可身份主题的建立是导演主动选择完成的,本就限定了续集故事的探讨空间,压低了艺术表达的天花板,随后导演自己再出手完成的解构又能有多大价值呢?

更大的问题出在了完成度上。

无论是剧作、场面还是节奏,《小丑2》中稍还不错的内容均蒙前作余荫,其他的则可说是一塌糊涂。

若从故事和人物本身出发,本片剧作思路要求完成“造神·认同”、“迷茫·质疑”、“弑神·解构”三步核心动作,但影片实则几乎舍弃了“造神”环节,直接用3/4的篇幅写“迷茫”,1/4的篇幅写“弑神”。

一方面,“造神”环节的缺失剥离掉了应有的类型满足,更极大地削弱了后两步的合理性与表现力,导致整个剧作都有种强拗的吃力感;另一方面,占据最大篇幅的“迷茫”环节又拍得非常空洞,思考层次单一,剧情设计无聊,全靠爱情戏与歌舞元素撑容量,直接宣告了影片总体完成度上的失败。

在《小丑1》中,原生家庭不幸、人际关系失语、社会阶级矛盾等问题压抑着影片的情绪基调,最终的爆发一举完成了亚瑟到小丑形象的转变,这是典型的“源起”故事,可“源起”到“造神”,还隔了好大一块。

我们知道了亚瑟为何成为小丑,却不知道为何小丑会被追捧封神,仅靠《小丑1》片尾的寥寥几个镜头场面及《小丑2》中小丑女强调“我们多么爱小丑”,这无疑太过苍白无力。

诸如亚瑟本人是否享受这种追捧,他身上是否有独特气质使他成为适合被造神的恰当对象,又是否在被造神的过程中主动选择推波助澜......即使这些问题都觉得不必探讨,那至少也应该在《小丑2》中呈现出哥谭市的社会环境与底层情绪,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曼森案完全可以作为蓝本参考。

塑造小丑形象本就带有极强的社会向指涉,其“造神”的底层逻辑终没法让位于单一个体,仅由小丑女去归纳代表是远远不足的。

若不是预先知道故事背景,仅看《小丑2》的话,你能理解为何一个杀了六个人的罪犯会有这么多的狂热拥趸吗?

回到电影成片,导演实际上拍了什么呢?

生硬的爱情戏——小丑女完全作为符号出现,既没有引出新的表达维度,也没有输出合格的银幕魅力。

她和小丑的爱情来得莫名其妙,就像是程序写好了脚本让这两人必然相爱一般,既没有走心,也没有走肾。

作为观众,感受不到浪漫,感受不到奇情,能感受到的也只有庸俗和跑偏了。

平庸的法庭戏——只要看过《坠落的审判》,就不难比较看出本片法庭戏的平庸,平庸到莫名其妙,让你无法理解导演为何非要这么拍来自取其辱。

法庭戏上,法官笨拙地说出各种用来推进剧情或是增强剧情合理性的蹩脚台词,证人机械地陈说着证言而似乎并不与案件本身有太多情感交互,观众席上的众人似乎只是看客偶尔完成下传达群体情绪的任务,而大名鼎鼎的担任控方律师的“光明骑士”哈威·丹特更没能带来丝毫双雄对峙的体验,沦为可有可无的工具人......无效的歌舞戏——一般优秀歌舞片中的歌舞包含叙事和情绪挖掘两大功能,《小丑2》所有的歌舞元素都是“强行歌舞”的颅内剧场,几乎不具备叙事功能,可对于主角情绪挖掘的作用也极弱。

导演确实是希望用歌舞来表现亚瑟的内心世界,可所有的歌舞段落都可以说是对现实情景中刚刚呈现过的主角情绪的简单重复,既没有深入挖掘,也没有细腻表现,只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甚至连歌词都不会写,只能重复。

另外,歌舞片要是歌曲不好听,舞蹈不好看,场面调度没水平,那就是原罪。

只能说,或许主创对于歌舞片也存在着“妄想”,作为观众,我们应该都希望像最后中枪倒地的小丑那样奉劝他们一句,“能不能别唱了”。

如何创作一部电影是导演的自由,一切反套路的创新都值得鼓励,一切不刻意讨好受众的勇气都值得尊重。

可一个IP诞生后,其自带某些议题属性上的和受众预期上的倾向,这也无可厚非。

毕竟,若连小丑都不发X,在架空幻想中XXXXX,我们的“妄想”又该当何归呢?

 3 ) 等剥了你这半张脸,我也去当个地检玩玩

这应该是我近十几年来在电影院里看得最难受的一部影片了。

我不是那种会故意抱着猎奇心理去品屎的观众。

虽然我偶尔也会在电影院里看一些烂片,但是那些烂片我也能屎里掏金般找出一点乐趣,比如索尼影业的《莫比亚斯》和《蜘蛛夫人》,起码有美女可看。

但是这部《小丑2》真的一无是处。

会买票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要么对蝙蝠侠漫画感兴趣,要么是对蝙蝠侠游戏感兴趣,要么是喜欢诺兰《黑暗骑士》三部曲,要么是喜欢DCEU,要么是喜欢2019年本片的前作。

如果你符合上述任何一种情况,这部电影对你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践踏以上提到的这些与蝙蝠侠和小丑有关的文化产品曾带给你的美好回忆。

我绞尽脑汁想到的可能不会被本片冒犯到的人群,可能就只有两位主演的粉丝。

导演好像搞错了什么,上一部小丑跳舞下台阶的片段火出圈了,他就以为观众就喜欢看小丑唱歌跳舞,所以把这一部拍成了歌舞片。

上一部跳舞的片段能火,是建立在整个影片有个扎实的故事基础上。

单独把歌舞片段薅出来,没有根了,立刻就死。

《美国队长2》的电梯打戏也很火,那是不是续集就应该让美队被困两个小时电梯?

我不知道导演是先想出要把《小丑2》拍成歌舞片这个天才的主意,还是先敲定了Lada Gaga这位女主演。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就是整个影片的风格都在迁就女主角的技能。

这就有点像当年张艺谋拍《三枪拍案惊奇》,主演请到了小沈阳,于是整个影片都为了配合他,走上二人转的风格。

最早传出本片口碑翻车的消息,我心想大概是前作起点太高,续作才相形见绌,也许调低期待值去看,也还行。

最终的结果就是抱着侥幸心理的我被狠狠打脸。

如果你没看过前作,那么本片就是一部平平无奇的、看得人十分憋屈的窝囊废电影。

如果你看过前作,那么本片就是一部对着前作狠狠踩几脚,把前作主角人物弧光给擦掉的窝囊废电影。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窝囊废电影。

什么是窝囊废电影?

如果我们把一个故事的主角遭遇形容成憋屎挑战,那么正常电影就是主角憋了一泡大的,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厕所,然后坐在马桶上一泻千里,拉完回头一看,全都正中靶心,都没有沾到马桶壁,最后只按一次按钮就冲得干干净净。

而像本片这样的窝囊废电影则是主角憋了一泡大的,最后全拉在裤子里了。

据说本片及前作主角是在影射川普,但是这种拉一裤兜子的观感明明是在致敬拜登。

前作主角备受欺凌,最后终于爆发,观众压抑的情绪也随之宣泄。

而到了本片,主角就变成了受到外界打压只能在自己颅内小剧场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意淫。

影片中的现实维度,主角狗屁作用都发挥不了。

如果说窝窝囊囊地死掉就是主角亚瑟的宿命,那还不如当作上一部的故事都没有发生过。

反正在阿卡姆疯人院窝窝囊囊地死和在自己妈妈的破旧公寓里窝窝囊囊地死也没多大差别。

上一部的结尾,小丑觉醒了,一切已经很完美了。

当然会有很多观众好奇亚瑟这么一个普通人怎么成长到与一身高科技的蝙蝠侠打得有来有回。

这部分不好描写,那么一切停留在上一部的结尾,留些想象空间给观众也不错。

这个续集不是非拍不可的。

我回去翻看自己5年前给前作写的评论,当时就提到如果《小丑》有续集,肯定会变味。

但是当时设想到的最坏情况,也不过就是《小丑2》变成一部俗气的爆米花电影,至少还能具备一点娱乐效果。

结果最后导演端出来的这坨东西,让人从中享受不到丝毫的观影乐趣,纯粹是在折磨观众。

当年我写《小丑1》的影评还提了一嘴《脱口秀大会》。

5年过去了,这个节目从初露锋芒到红极一时,再到被一个响指打没了,然后今年又秽土转生,还一分为二。

《小丑》系列电影的主角也一分为二了,小丑加上小丑女,但是俩人不是简单地说脱口秀了,而是搞脱口秀加唱歌跳舞,所以这俩人是对标王冕和大张伟是吗。

影片的主线就是被关进阿卡姆疯人院的小丑接受审判并且最终被判死刑的过程。

庭审过程中不断提到前作的故事。

续集风格和类型大变样,完全不考虑继承前作在给观众提供类型满足感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然而在实际的故事推进过程中,每前进一步的推动力都来自对前作的引用,对前作采取的是一种既要背叛又要利用的态度。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不擅长拍摄续集,这一点从他的成名作《宿醉》系列就已经暴露出来了。

当年就有人调侃《宿醉2》不过就是把《宿醉1》重新拍一遍,只不过场景改到了泰国。

《小丑2》拍成现在这个死样子,还真不如就把《小丑1》的故事搬到泰国重新拍一遍。

我猜本片导演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大概是预估到未来几年之内,也许会有一批以陈思诚为代表的中国导演替他把这事给办了。

本片当中小丑的辩护律师采取的策略是证明他有双重人格,借此给亚瑟脱罪。

而与他们对簿公堂的控方代表则是地方检察官哈维登特,他表示小丑这个双重人格一看就是假的,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懂双重人格。

如果要说本片有什么现实意义,大概就是展现了粉丝拱火、偶像买单的互联网生态。

小丑女就是小丑的粉头,以她为代表的小丑拥趸一心盼望哥哥越抽象越好,千万不要循规蹈矩向世俗妥协,否则就会削弱那种“哥哥只剩下我了”的使命感。

结果最后小丑声泪俱下地认罪,让小丑女等人全都大失所望,在他们眼中这就相当于哥哥塌房了。

路人只是希望他们的偶像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而只有那些上蹿下跳的粉丝是真的希望他们的哥哥死。

我现在就是后悔,非常后悔。

那天晚上我本来可以选择去看王俊凯主演的《野孩子》的,但是因为那部电影场次较少而且时间较晚,我第二天还要上班,所以最后还是一时失手选择了《小丑2》。

我应该去看王俊凯的电影的。

听说俊凯现在在国内还有部热映中的《749局》,是一部堪比《上海堡垒》的烂片。

《上海堡垒》和《小丑1》都是2019年的影片。

5年时间过去了,国产电影只不过是在原地踏步而已,好莱坞电影则是呈现出自戕式的质量滑坡。

我现在十分想看《749局》,我估摸着应该不会比这部《小丑2》更烂。

 4 ) 夹缝里的主体能有什么位置呢?

每一部触动我的影片几乎都可以和拉康扯上一点儿关系。

以此片为例,男主在象征界同时拥有两个镜像自我,以女律师为代表的现实派投射出的是作为亚瑟的自我,以女狱友为代表的幻想派投射出的是作为小丑的自我。

而现实与幻想的夹缝里才是男主的主体所在。

有谁完完全全接纳了这样一个夹缝里的主体么?

并没有。

一,现实派与男主之间的裂隙毫无疑问,女律师在想方设法帮助男主洗脱罪名。

但庭审获胜的代价是,男主必须将自身等同为亚瑟——那个曾经低贱、卑微、受霸凌、受讥笑的无名小卒。

是的,他不得不与之认同的镜像就像美国作家艾利森笔下的《看不见的人》中的无名氏。

只有在他接受自己不被外界看见的命运时,他的无辜才能被看见。

这同男主职业的悖论如出一辙。

只有被观众甚至母亲全盘否定(指嘲弄他的表演)时,他才能彻底肯定自己身为小丑的职业价值。

别忘了,男主一再杀人的原因正是由于不甘心一辈子都做那个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无名小卒。

所以,他怎么可能同意仅仅为了活着,就兜兜转转又回到那个低洼的起点呢?

这个起点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上也太低贱了,不足以提供一个人活下去的充足动力。

二,幻想派与男主之间的裂隙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女狱友在竭尽全力帮助男主找到生存意义。

但绽放光芒的代价是,男主必须将自身等同为小丑——那个虽然璀璨如星光,但在黎明到来之前必须落幕的鬼影。

是的,他不得不与之认同的镜像仍然就像《看不见的人》中的无名氏。

只不过,这里的两难是,只有在他接受自己不被白昼允许的命运时,他的璀璨才能被夜晚看见。

而女狱友接近他的动机也并不纯粹。

她为了获得他的青睐,编造住址、出身、专业背景、入院及入狱经历,只是为了在一场任性的纵火后,像狄奥尼索斯那样狂欢:“世人笑我们癫狂,而我对你情有独钟……” 或是在人头涌动的法院门口,像居伊德波笔下的任何一个现代人那样高歌:“诸事皆可秀,戏中百态皆娱乐……”从歌词可以看出,与其说女狱友爱的是男主,不如说她爱的是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可以帮助她沉浸在拉康式的梦境里,让她成为万众瞩目的景观。

如果鲍德里亚还活着,他会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消费社会的狂潮席卷下,她愿意为之买单的其实只是男主的符号价值。

在影片结尾,男主从粉丝的车里仓皇出逃后又偶遇女狱友,他仰望着台阶上的她,乞求和她一起远走高飞,她却冷漠地回答:“我们拥有的只是幻想,你却放手了。

”这一画面让我不由想起在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类似的错位关系。

道林爱上了一个叫西比尔的莎剧女演员并展开猛烈攻势。

然而,他从始至终爱上的只是舞台上她所饰演的奥菲利亚,当她走下舞台,失去让他幻想的维度,他立刻就兴味索然了。

三,男主:现实与幻想激烈交锋下的牺牲品男主曾经对幻想派为他描绘的蓝图向往不已,但其间又是什么促使他最终在庭审中颓唐地承认“没有小丑,只有他自己”呢?

这要归因于现实派给他的下马威。

现实派里最为无情的一支当然是狱警们。

在男主谦卑的时候,狱警们会高姿态地给他有限的光芒,供他们取乐。

然而一旦他趾高气扬了、发动群众了、威胁到狱警的威严了,他们就会毫不留情地对他拳打脚踢外加言辞羞辱一番,那个为男主摇旗呐喊的小狱友的结局就是男主结局的预演。

这其中的游戏规则是,男主的光坏及其影响力必须比狱警的权威黯淡。

这让我再次想起王尔德本人的类似处境。

伦敦的达官贵人们可以允许王尔德适度地嘲弄他们,作为一种对他们自身优越感的调剂。

然而一旦王尔德跨过界限,上流社会就会立刻把他视为应被驱逐出英格兰的外乡人(爱尔兰人)。

这和男主所遭遇的无形天花板如出一辙。

现实派里的另一支是法庭。

法官虽然允许男主顶着小丑的浓妆,但反复申明他所站的地方既不是舞台也不是马戏团。

审判日到来之前,任何一个证人或受害者的家人或对方律师都有可能代表这个社会的大他者,把他从平民英雄的高台上拽下来,让他风光不再。

幻想派自然不愿意把男主身上的符号价值拱手让人。

他们“派”女狱友去游说,“派”恐怖分子去炸掉法庭(正是男主之前公开表达的愿望),“派”热心粉丝去营救落跑的小丑,甚至“派”圣徒列队里的极端派去捅死亚瑟。

诚然,并无人真的指派任务。

他们只是像一群极需吸引眼球的自发组织那样,把男主送上与现实派决斗的祭坛。

男主有罪却也无辜,他杀了六个人,却被迫担负起挑战整个社会秩序的重任。

他担负不起,所以最后选择退回了那个黯淡的起点,成为幻想派眼中的废人。

当然,同时也一并成为现实派眼中的废人。

监狱电视上播放的一支歌这样唱到:“亚瑟是怪物,不是殉道者……”其实,这两个名号都不是对他的最好概括;男主的根本处境是幻想与现实激烈交锋下的牺牲品。

结语:齐泽克曾说过,缺乏归属感是悲剧主体的普遍困境。

他们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摇摆往复,无法让自己归属任何一方。

这就是男主命运的悖论。

他被两个镜像同时背叛了,被现实派和幻想派同时玩弄了。

在他者眼中,他几乎算不得一个活人,只是一个工具人或曰活死人。

如果运气够好,他可以卑微地活着(向现实派投降)或高贵地死去(被幻想派收买)。

但他实际的结局比以上两种都糟:他卑微地死去了,在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深水区溺死。

男主的遗愿是:“我要加百列带我走,我要一个漂亮的儿子接替我的位置。

”希望他得偿所愿前半句,但后半句还是算了。

夹缝里的主体能有什么位置呢?

拉康会让他看清,他的位置就是没有位置。

一个灵魂拷问是,就象征意义而言,你我的主体是否都在男主主体的这个位置上呢?

🌿🌼🌿🌼🌿🌼🌿🌼🌿🌼🌿🌼🌿🌼花絮:最喜欢侏儒证人对着男主的一句哭诉:你是全公司唯一没有取笑过我的人,现在我却要担心你会伤害我。

最喜欢的来自女狱友的一句歌词:让我们建一座天堂,从地狱开始。

最喜欢的来自男主的一句歌词:但若你留下,我会为你创造一日。

若你离去,世间再无美好留存。

另:偶然看到有评论吐槽小丑2就像大型梦游现场,不够合情合理。

我能说它打动我的地方正在于它像大型梦游现场吗?

配上哥谭变歌坛的疯癫走向,刚好一部亮闪闪的舞台剧。

讲真,如果此片改拍成舞台剧,会在豆瓣扳回不少分。

🎃🃏

 5 ) 看音乐剧《小丑2》前,你要看这些片子!

先前Top Hat《云冕霓裳》里一首Cheek to Cheek,放在预告,实足让我期待今天。

对于喜爱好莱坞黄金时代文化的朋友,看到卡通片、爵士吧、暧昧的雨伞、跟音乐剧一般规整对称的某些调度,也许会略带欣喜。

开头动画片来来回回对准海报:《随我婆娑》《柳绿花红》《生命的旋律》《摩登时代》,《篷车队》的That’s Entertainment 也实足道出“社会戏一场,大家只想看乐子,没人真关心真实与虚幻,小丑是精神生病分裂出的人格还是演戏。

娱乐至上”。

我很喜欢很喜欢这首歌,关于好莱坞音乐剧电影史的纪录片《娱乐世界》,3部,非常推荐。

而对于复古时代的音乐剧迷影,做得刻意,楼主作为音乐剧发烧友,当时有被爽到一点,但就那样了,好苍白的海报和Band Wagon。

踢踏舞和小乐队都齐全,脱口秀转行音乐剧。

Lady Gaga这波原声专辑,无法超越《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爆火歌。

可话又说回来,《小丑2》的音乐剧形式,(音乐本身风格还是当今口水那套,不喜欢)表演形式倒是有意思,并不完美、贴近戏剧真实的歌唱方式,是大胆的,华金·菲尼克斯并不优美、时常低沉卡嗓子的歌声,是具备演戏层面的真实的。

随时开唱开跳这点,哪怕是爱好音乐剧形式的楼主,对这部电影的最终效果也不认为乐观,它不是后台歌舞片,也不是黑暗童话,是不堪混乱的、人性淡漠疯狂哥谭市,而哥谭市,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icon,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了。

音乐剧的假定性需求,就算能与本片世界观匹配,对于非音乐剧受众也难以代入。

小丑的笑症是前史,梦想讲笑话是前史,没人说他爱唱歌秀呀!

缺乏对世界观和前史的精炼介绍,也是本片不精彩的缘故之一,松散,曾经跳舞的台阶只是细节场景,这部续集缺乏戏剧性情节的前史呼应,哪怕是五年前的狂热观众,也会淡忘。

不做传统的商业叙事,导演想做间离效果吗?

毕竟采访小丑时,正反打的一面,常切换到dv 质感的电视屏幕。

哈莉·奎茵和小丑的“心机”,不算隐晦,更不凸显,是含了口香糖没怎么嚼就吐了出来,不上不下。

哈莉奎因看似受小丑吸引,实则是勾出那个过去的小丑,外化为她自己疯癫一面;小丑终于找到精神所托,可他心底知道哈莉这份“爱”并非自然纯粹的爱恋,因此他时常不安于自己被动的位置,幻想中,本为伙伴的哈莉奎茵掏出枪,指向小丑。

二人关系的暗线,缺乏具体叙事细节去承载,既不深刻、隐喻,也不够外向、娱乐化。

故事的外线是法庭审判,不尖锐、缺乏勾心斗角的博弈,支持有罪的律师小伙子,特地选了个高傲、有知识的精英形象,傻傻地瞪大眼睛,控诉不公。

我以为来看的音乐剧和犯罪动作片,没人告诉我是法庭戏啊!

请放我回去看《奥本海默》。

《宿醉》导演让我伤心地铁,伤到地铁坐反了..那首歌…that’s entertainment ,而你这个..this is shit…说实话..你的音乐剧品味还不及伍迪艾伦..我要听Fred Astaire的脚步声缓缓了…本年观影期待值要靠《双城之战2》来拯救了…誓死守卫者米高梅..抱怨完毕..毕竟anything goes每次都要用Cole Porter这首歌安慰自己

 6 ) 是Folie à Deux / Shared Psychotic Disorder,竟不是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Folie à Deux,法文,直譯為「二人共享的瘋狂」,於DSM-5英文病名為Shared Psychotic Disorder,中譯為「共享型精神障礙」,意指生活中兩個(甚至更多)生活在一起的人,彼此相互依賴,避免與外界接觸,終於強化彼此影響性,產生共同的幻想(偏離現實或社會規範)。

而片中另一個心理學名詞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中譯為解離性人格疾患(舊名多重人格),患者因為環境壓力或創傷,出現不只一種人格,在特定刺激下由特定人格掌控,對抗壓力與挫折,同一時間,其他人格則呈現失憶、休眠或是旁觀的狀態。

小丑2,全片在討論Joker到底是Arthur為了武裝自己產生的幻想,或是另一個獨立的人格。

其實、導演在片名便以副標Folie à Deux破題--在家中,Arthur的童年是Arthur與媽媽共同創造的, 在舞臺上,脫口秀演員是Arthur與觀眾一起創造的,而殺死施暴者的Joker則是由Arthur與Joker粉絲共同幻想出的。

現實中只有Arthur,Joker自始至終只存在幻想裡。

不過,這部片叫Joker,療養院內的病友,法庭內旁聽眾人,法院外支持者,還有蓄意接近Arthur的Harley Quinn,不斷嘲笑Arthur的監獄管理員,甚至連坐在影廳內觀眾席上的我們,都是為了Joker而來。

看似在乎Arthur的律師Maryanne Stewart,打從心底在乎Joker,只有Joker確實存在,被視為另一個人格,才能達到Maryanne Stewart打贏官司的目標。

沒有人單純因為Arthur而來,就算他殺了6個人。

沒有人無條件的愛與關心Arthur。

噢,或許是有的,Ricky Meline,因為Arther無所謂的一吻而全心全意的愛Arthur,最終被監獄管理員無所謂的殺害。

所有宣稱愛Arthur的人,若不是為了Joker才接近Arthur,就是已經死亡。

但導演就是要觀眾看見Arthur,他的真實、他的脆弱、他的掙扎、他的想像、他的絕望,與他的死亡。

導演就是要身為Shared Psychotic Disorder患者的Arthur失去一切:失去每一個原本願意分享幻想的同伴,最終失去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幻想。

導演要觀眾赤裸裸血淋淋直面自己就是那個全然不在乎Arthur死活社會冷漠與惡意的一部分。

Arthur的罪,Arthur的死,我們都無所謂地補了刀。

 7 ) 亚瑟在演戏,小丑在看戏——The joker is me

2019年,那真是相当精彩的一个电影年。

从《1917》《寄生虫》再到《婚姻故事》《极速车王》,那年的好片可以说数不胜数。

其中非常亮眼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一扫其过往作品的喜剧风格,为观众端上了一部颇为不同的漫改犯罪电影——《小丑》。

经典漫画角色,压抑的新版起源故事,还有华金·菲尼克斯最终奥斯卡封帝的演技。

5500万成本狂收10亿票房,尽管有些反政府主义上的社会争议,但《小丑》 毫无疑问还是那年最成功的电影之一。

不过没有人想到,主创系数回归,Lady Gaga加盟,成本暴涨到2亿美元的续集,会是好莱坞载入史册的灾难事故。

剧情方面,不如说这部续集其实就没什么剧情,坐牢受审就这点事。

亚瑟在暴乱一夜后锒铛入狱,阿卡姆疯人院成了他的新家。

除了面对狱警的欺凌,他还要面对杀害5人的谋杀指控。

虽然没人知道他还杀了他母亲,但不管死了几个人,他们都要求判处其死刑。

亚瑟的律师以人格分裂为辩护,倒霉蛋亚瑟和杀人小丑并不是一个人,此时此刻的亚瑟绝对是无罪的。

思路很美好,但哈莉·奎因的介入搅乱了律师的计划,也搅乱了亚瑟的大脑。

2019年的《小丑》,亚瑟在电影中被描绘为世界的受害者。

他被霸凌被欺辱,有着糟糕至极的原生家庭,最终他拿起枪反抗了一切。

喧闹城市中,暴徒们如神明一般看待他,看着小丑用鲜血画出那大大的微笑——把人生活成一个灿烂的笑话。

那时人们把亚瑟的暴力和无所顾忌的疯狂理解为一种觉醒,对压抑和欺凌的反叛,所以电影受到争议也能理解。

续集中,导演延续了哥谭很多人崇拜亚瑟的背景设定。

他就是哥谭的犯罪王子,是哥谭里认清现实人生,敢于向不公开炮的笑匠。

但续集里的亚瑟,其实已经不再是那个小丑了。

直白点说,这两个小时的观影中,不会有任何小丑、Joker登场,只有一个孤独的亚瑟。

脱掉伪装,他不是弱者的发声者,只是一个有了枪的崩溃者。

或者说,他是个校园枪击案的迷茫主角。

影片最直观展现这一点的,是前作中亚瑟同事Gary的登场指控。

亚瑟饶了Gary一命,但减少不了整场凶案对他的创伤。

他眼睁睁看着一个人被杀,自己却无能为力,“幸存者负罪感”深深压在Gary身上,暴力面前他感觉自己渺小至极。

看着人生中唯一不嘲笑他的人走向极端暴力,看着好友和善良的离去。

你可以说Gary是个白眼狼,亚瑟饶他一命但他却如此矫情。

但把整场事件理解为校园枪击案,各个人物的心理和形象,甚至说是这部续集的主题就更容易理解了。

亚瑟和Gary就是校园里的阴暗搭档,终于有一天亚瑟忍不住了要策划一场枪击案把那些欺负霸凌他的人全部杀死。

但MEME笑话里“我的阴暗朋友告诉我明天别来学校”的情节并没有发生,亚瑟发起了血腥复仇,而Gary置身其中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杀死。

所以,Gary会认可和感谢亚瑟的所作所为吗,显然这不会发生。

他带给了Gary巨大的心理创伤,也让其对人际关系更加的绝望。

Gary没看亚瑟的杀人直播,设定上是他在警局被保护没法看,实质就是这只是亚瑟为了他自己去杀人而已。

亚瑟认罪前,他因为在电视上口无遮拦而被狱警暴打,丢进小黑屋后他双目无神,听着狱警把他认识的一个年轻囚犯活活勒死。

此时,他经历了和Gary一样的对杀人暴力无能为力的创伤。

导演从各个角色的台词中,把前作的受害者变成具体的儿子,罪不至死的人。

而亚瑟被直接的带上了“非自愿独身者”,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标签,连破处都是电影中和哈莉·奎因那飞速的擦枪走火,这不纯纯的枪击案人设。

从这些内容,可以得到导演对亚瑟角色的第一层用意——孤独的枪手。

他从来不是一个英雄、反英雄或者纯粹的恶棍,Gary认可他的善良也抨击他的邪恶。

亚瑟就是一个在崩溃边缘得到一把枪且失控了的人,他没想那么多就被推上神坛。

他不是疯狂的小丑,就只是孤独的亚瑟。

这就到了导演的第二层贯穿电影内外的解读——自我身份,崇拜者的所爱。

亚瑟在法庭最后崩溃哭泣,认罪伏法,承认自己所有的罪行并说出了"There is no joker.It's just me"。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小丑,无论是被害的还是害人的都只是亚瑟一个人。

在之前的庭审中,亚瑟的人生被其母亲称作建立在一个谎言上,生来就是让人快乐的。

当这个事实被提及时,亚瑟对此明显非常抵触。

而从杀人到成名,亚瑟的人生其实陷入了另一个谎言——他是小丑,是提枪反抗的人,是暴徒的领袖。

但他不是小丑更不是领袖,电影中华金·菲尼克斯细致的把握了亚瑟试图扮演狂妄小丑的尴尬和窘迫,以此说明亚瑟的身份认知问题。

更重要的,是电影中没有人关心亚瑟。

他的粉丝所热爱的是小丑,哈莉·奎因热爱的是小丑,以至于全片她都没有说过一次亚瑟的名字。

亚瑟的困境和第一部没有不同,没人关心他。

导演也是恶意满满,通过这种解构,他也愚弄着系列粉丝,把观众对小丑的狂热置于哈莉·奎因的位置之上:你们关心亚瑟还是关心小丑呢?

导演的第三层用意,其实最矛盾也最无聊的——Fuck the world。

亚瑟承认一切,寻回了自我。

这其中也隐藏着和第一部一样的社会批判意味,他没了枪只能被狱警虐待,看着自己认识的人被杀死。

亚瑟累了,他发现这个哥谭已经没救了。

非常简单粗暴的内容,玩不过哥谭就摆烂了。

10.16有人说双重妄想不是哈莉·奎因和小丑,是亚瑟和小丑。

后者当然肯定是存在的,但其实前者也是存在的,或者可以说是电影的第二主题,第二层用意的双重妄想。

因为这部续集里的哈莉·奎因就是个典型的罪犯信徒。

电影中她付出一切接近亚瑟,对于自己的家庭背景捏造谎言愤世嫉俗。

她的形象就是那些现实中接近连环杀手的信徒,热爱的是连环杀手的名号,而不是连环杀手的名字。

导演在电影最后先打破了亚瑟的幻想,他在庭审上承认他不是小丑,只是孤独的亚瑟。

而哈莉·奎因愤怒离席,其实就是第二层幻想的瓦解。

罪犯自身伪装的妄想,信徒对罪犯的神化妄想。

二人罪犯与罪犯信徒的妄想无疑是相互勾连的双重妄想。

也就是从头到尾,导演完成了对亚瑟的去神化、回归自我和彻底摆烂。

把前作中的亚瑟变成的小丑一点点解构回孤独的亚瑟,把他的英雄和反派色彩全部剥干净。

说是这么说,可以明白导演的想法,但这些东西作为续集真的有任何意义吗?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小丑》的续集,这种对枪手和崇拜者的分析解构,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像模像样,深度探讨社会边缘人的庭审电影。

但这是《小丑》的续集,粉丝完全没有任何想看到这种完全剥离小丑的电影的欲望。

它可以是一部越狱电影,可以是仓皇越狱后亚瑟和哈莉奎因的雌雄大盗戏,无论如何都没有人想看这种东西。

不过导演已经嘲笑过大家了,你们只关心小丑罢了。

庭审戏上,亚瑟的小丑都没染上标志的绿头发,导演说这是设定,法院不让染发。

我都怀疑所谓小丑扮演的歌舞是导演无可奈何安抚粉丝加的,因为这幻想歌舞完全都不必要。

10.9 导演在最新采访中也直接挑明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亚瑟如何从被哥谭强加的小丑身份中逃出来,他想做自己,做回那个孤独但真实的自己。

盖棺定论了,它是主创和观众的一场互相折磨,想拍的和想看的就不是一回事,最后添添减减哪方面也没成。

双重妄想和双疯不是小丑和哈莉·奎因,也不是亚瑟和小丑,是两位主创和观众。

从始至终,这个项目可能就不该存在,毕竟2019年时托德·菲利普斯亲口说没有续集。

这部电影不如说是和第一部一起组成的大型社会实验,用小丑把观众引进来,再用谎话连篇只爱虚假的人的哈莉·奎因来嘲笑观众。

这也是说说,因为按照歌舞片和这种庭审戏的水平,剧情无论怎么改也拯救不了这部电影的混乱。

首先是歌舞,我认为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诈骗。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烂是本身定位的歌舞就是灾难,错了。

这电影其实就是歌片,它几乎就没有像样的舞蹈设计。

大量唱歌桥段都是怼脸拍摄,还有那养生一样摆动的身体,请问舞蹈到底在哪里?

Lady Gaga的哈莉·奎因,在电影中完全没什么存在感。

她是关心小丑的疯狂崇拜者,算了吧,感觉还没导演戏外愚弄的电影粉丝有存在感呢。

所以Gaga就是请过来唱歌的,这得有多浪费。

那莫名其妙的禁闭床戏,也是很搞了。

糟糕的歌舞设计,连囚犯狂欢这样的情节都没有。

一个个干瘪的歌唱和舞蹈,破坏着电影的节奏和硬续这简单的剧情,这可能是我目前看过最烂最乏味的歌舞表演。

庭审戏,这种人与人针锋相对,对真相和谎言的尖锐揭露太有戏剧性了。

结果托德·菲利普斯把庭审拍成了《5分钟带你看完小丑》,用证人一段段的独白去回顾解构亚瑟的童年悲剧、非自愿独身和对同事造成的伤害。

这也是我目前看过最无聊的庭审,最自恋的自我解构。

特别是亚瑟变成泰德·邦迪,自己为自己辩护时。

明白导演是希望亚瑟和Gary产生直接互动,好拍出电影里亚瑟的破防。

可亚瑟这疯言疯语,是把庭审戏拉高到了煎熬的程度。

可能导演也觉得这场续集带来的颠覆着实有些抽象,小丑被虐爆被抛弃到大崩溃,所以一切尘埃落定后,亚瑟被另一个精神病人捅死了。

没错,不论是精神还是身份上,亚瑟从来就不是小丑。

导演也说了,这第一部亚瑟和小韦恩见面,俩人相差超过30岁,这亚瑟他能是小丑吗?

30岁蝙蝠侠暴打60岁亚瑟这也不合适啊。

亚瑟,一个孤独的枪手,想要活成自己的人。

他只是未来真正小丑诞生的灵感来源,一个哥谭曾经轰动一时的传奇故事和反叛的符号。

You wouldn't get it?

确实,理解不了。

电影里前半段氛围和镜头还是维持了前作的优秀,可惜有佳句无佳篇。

2亿成本翻大车的事实已经板上钉钉,再见了,不是小丑的亚瑟。

 8 ) 全盘否定自己的《小丑2》

刚看完《小丑2:双重妄想》,所以迫不及待地分享一下我的现实感受。

以下疯狂剧透,请注意。

《小丑》第一部在2019年推出时,曾经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因为它的主题非常激进。

它引导观众同情一个魔鬼(也是一个底层弱者),引导人们关注他如何一再沦落,终于被逼成了一个罪犯的全过程。

《小丑2》今天上画,也引起了极大争议,它竟然把第一部的主题全盘否定,让小丑在片尾自白:他完全承认自己的罪行,并且非常悔恨,他从来就不是那个(人们所期望)的“反英雄”——小丑,他只是一个希望这一切根本没发生过的可怜虫!

这简直是对第一部的粉丝们的直接冒犯,激人愤怒啊!

所以影片的结尾,小丑女头也不回地背弃、离开了他;最“崇拜”小丑的疯子,也在他公开“祛魅”后,疯狂地杀死了他。

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是小丑躺着地上,直视着镜头,呼出了最后一口气。

如果换一个人,谁敢这么拍?!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真是胆大妄为到了极点啊!

我敬佩他的勇气和胆量。

第一部里小丑的“阶梯狂舞”,曾经被影迷们追捧、模仿,大受欢迎,第二部就直接变成了歌舞片,从头唱到尾,让你听个够。

如果你对美国60-70年代的流行音乐不够了解,就会毫无共鸣,甚至产生反感。

像我这个歌舞片迷,也有好几首歌没有听过。

比较popular的,有卡彭特的《close to you》,史蒂文·旺达的《for once in my life》,30年代歌舞片流行曲《world on a string》,还有朱迪嘉兰的《that's entertainment》。

其他还有弗兰克·辛纳屈唱过的《if you go way》,再其他的就比较耳生了。

如果你受不了“一言不合就唱歌”,那就不要去看《小丑2》了,看也看不进去。

由此看来,《小丑2》是如此特立独行、另辟蹊径,收获了那么多差评也就“顺理成章”了。

《小丑2》还是一部非常自恋的电影,长时间地沉浸在一种偏执的幻觉里不能自拔,这一点有点像《蜘蛛女之吻》,主角通过幻想来使自己暂时摆脱绝望的处境,但却远没有后者深刻,更像是一种懦夫似的逃避。

华金·菲尼克斯导致了这种停滞不前的“顾影自怜”,他沉溺于第一部中的自己,在第二部中始终蜷缩在第一部的阴影中走不出来,让观众觉得这部续集非常多余,更像是第一部的边角余料。

说了这么多,我也不准备给《小丑2》差评,毕竟它的勇气可嘉,还有Lady Gaga充满磁性的怀旧爵士金曲演唱,有那么几分钟我完全沉浸其中,还感到一丝淡淡的伤感。

华金也唱了很多,他至少比《爱乐之城》里的“高司令”强了一点儿。

在我看来,最耐人寻味的是,导演为啥如此激进地“拨乱反正”呢?

为了不被误以为是右,而拼命地左转,甚至不惜得罪前一部的影迷,是好莱坞的大环境逼他这么做的吗?

 9 ) 小丑2的争议

《小丑》曾是一部引发我痛觉的电影。

但我觉得很多人和我相反:是把它当一部“解气”的爽片来看的。

承认吧,不论影评人将这片儿捧得多高、也不管它拿了多少奖,它能走上神坛并风靡世界的最大原因是:它把绝大多数人看爽了。

“爽”是因为它很方便人自我带入:首先,一个贫富悬殊、翻身无望外加人情冷漠、虚伪势力的社会,很好带入——这从电影开篇亚瑟和卫生局社工的对话就已奠定:“是只有我这么觉得,还是这个世界真的越来越疯狂了?

”“气氛是很紧张。

大家都很沮丧,人人都在挣扎,找不到工作,如今世道艰难......”

其次,身处这样一个残酷暴戾的社会,很易激起人愤世嫉俗、自怜自艾的情绪。

而华金·菲尼克斯以其恐怖的演技,细致展现出一个原本只能算有点病态的人如何被更加病态的社会彻底逼疯的全过程,这就更方便人去带入了。

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孤独、压抑、委屈、愤懑;无法交流、找不到存在感;臆想、诞妄、认知失调;挣扎、绝望、自暴自弃、自我毁灭......

在孤立主义盛行、国与国之间矛盾加剧、种族战争愈演愈烈的今时今日,人们普遍的生存状态和普天之下的底层共识似乎都趋同了——他们需要一个发泄口,于是《小丑》顺势成了“时代电影”。

看着在一个熟悉的平行世界,有那么一个令你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的受害者,以在大银幕上放大自身痛苦的方式替你“反抗”那些你不敢反抗的、发你不敢发的疯还最终取得了社会的“认可”,这种感觉就叫爽。

问题是:爽过之后怎么办?

——反正我是有点累。

尤其是从2019到2024,五年过去了,发生了太多。

很多事情越来越疯,疯到出乎意料、震碎三观。

别说跟着一块疯的力气,有时看多一眼都嫌累。

就看看每天的新闻吧,再瞅瞅底下的评论区——哪怕是“影评”下方的留言区:“没礼貌”的发疯行为还不嫌多么?

我真的不需要再靠小丑来给我描述这种疯了。

好,退一步说,让我们继续认真、深入地“带入”一下:假如我就是小丑,就是那个童年遭到虐待和性侵、被父亲抛弃、被母亲欺骗、饱受他人欺凌和社会冷眼并无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可怜人(怎么可能),那该怎么办?

发疯肯定不能算一条“出路”。

改变不可能,寻死更不能。

亚瑟在《小丑2》中向来探监的人解释道:“我杀默里的当天晚上,是原打算在舞台上自杀的。

”——我相信他说的是实话。

如果你的记性足够好,就该记得在直播杀人的当夜,亚瑟在化妆间用枪抵住了自己的头。

——直到杀了五个人以后,他的内心都被巨大的矛盾和挣扎填满,所以才仍想着自杀。

哪有什么天然的反社会“英雄”,复盘亚瑟的每一次杀人,其实都算“被迫”:地铁上那三个,殴打亚瑟在先;同事兰德尔,用枪陷害亚瑟导致他失业;至于母亲,幼时坐视亚瑟被虐待且一直欺骗他;(当然,关于母亲到底跟托马斯·韦恩是不是有一腿,亚瑟究竟是不是他的私生子,影片留了个悬念)

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默里,他对亚瑟毫无同情、语带讥讽的态度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当亚瑟一时冲动将他一枪爆头后,整个身体都在不停地颤抖——恶魔,不是这样的。

影片结尾,站在车顶的亚瑟终成小丑,他缓慢地张开双臂、接受众人的顶礼膜拜——然而却无人看见“小丑”此刻双眼噙满的泪水。

(请记着:你是观众,不是众人,你应该看见)

这一切都说明:《小丑》其实不是一部“反英雄”的传记,而是一具千疮百孔的灵魂被迫滑向黑暗的悲剧。

直到影片结束,“小丑”的人格也未算得上完全建立、那个“王者降临”的场面也绝非在讴歌,只不过是普罗大众把它看成了这个样子。

所以《小丑2:双重妄想》的故事也就称不上是对1的“反写”或“消解”,而是一种深化和继续。

所有认为《双重妄想》颠覆了前作“小丑”形象的,恕我直言:你把人性想的太简单了,人性还真就不是贫富差距、阶层分化、“被人欺负的我”和“欺负我的他人”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还真就不是“亚瑟”和“小丑”的二选一。

而且,偶像崇拜是件愚妄的事情。

一个人再不幸、你再移情于他,他杀人反社会的行径也不值得崇拜。

若是一个虚构的银幕形象,一部电影,则更没必要崇拜。

话说的更狠一点:《小丑2》结尾那个人正是因为不能接受“小丑”形象的幻灭、无法忍受“偶像”的崩塌,才愤怒地一刀刀捅向曾经的偶像。

这跟银幕下的一幕达成了神奇的互文:很多人看完《小丑2》,自觉其毁了自己心中的“小丑”从而怒打一星......银幕上的人,是觉得眼前的亚瑟冒犯了小丑;银幕下的人,是觉得眼前的电影冒犯了《小丑》。

可是“小丑”——或亚瑟的人性是很复杂的,不像那个人一样“非此即彼”:杀人的、杀完人后悔的;邪恶的、善良的;暴戾癫狂的、脆弱无助的;龌龊阴暗的、辗转难眠的;冷酷无情的、唯一对侏儒同事施予爱的——可以是同一个人。

一副身躯,容得下难以想象的“二元对立”。

小丑的辩护律师和Lee都错了,她们都对亚瑟强调“让人看到真正的你”却以为“真正”只有一面,他们要求这个人“选一面”:辩护律师将人性看得太理想,而Lee是个十足的变态。

而亚瑟也因为她们的影响,陷入了更大的错乱、困惑和纠结。

幸而,他终于明白了:“没有小丑,只有我”的意思不是说“小丑不存在”,而是说“不论亚瑟还是小丑,都是我。

”——这就是真相。

关于人性的真相。

《小丑2》比《小丑》拍的更人性。

把它们合在一起,才是一部完整的电影。

亚瑟最终接受了完整的自己,诚实地面对了自己。

当一个人能诚实地接受自己,不管是曾经的还是现在的,他也就获得了解脱。

亚瑟死而无憾。

反而是杀亚瑟的那个人:因无法直面真实的自己,即便杀了亚瑟还是在背景中转而拿刀割自己。

过去曾有很多表现“精分”的经典电影,其结局都落在“直面自己”这一主题上。

譬如《出租车司机》:救出雏妓、成为英雄的特拉维斯事后回归平凡,他不再愤怒,依然是那个不露声色、隐于夜色中的普通人。

《小丑》1、2均有向《出租车司机》致敬再如《搏击会》,爱德华·诺顿最终干掉了布拉德·皮特这一第二人格,他对心爱的女人(海伦娜·伯翰·卡特)说:“相信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是,一切都会好起来。

诺顿远比亚瑟幸运,他的女人可以接受真正的、完整的他。

两部《小丑》加起来,不过是讲了曾经一部电影就告诉过我们的事:正确地认识你自己、坦诚地接纳你自己。

那并不恐怖。

 10 ) 豆瓣6.0?哥谭变歌坛,《小丑2》扑大街!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作为一部备受期待的影片,《小丑2:双重妄想》的口碑翻车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此时距离《小丑1》在欧美各大电影节收割奖项,口碑票房双丰收,过去也不过才5年光景。

国内外影评人和观众给出了一边倒的差评。

北美开画10天后票房仅有5150万美元,远远低于前作。

《小丑2:双重妄想》Joker 2

至小派截稿时,该片豆瓣评分6.0,IMDB评分5.3,烂番茄新鲜度竟然只有33%。

本期影评小派就来吐槽一下,《小丑2》到底烂在哪儿?

(《小丑2》剧照)影片延续了前作的剧情,“小丑”亚瑟(华金·菲尼克斯 饰)在杀害多人后,被关进了阿卡姆州立医院,却被诊断为精神健全。

他不得不接受法庭的审判。

在关押期间,他结识了魅惑动人的小丑女(Lady Gaga 饰),并与之迅速坠入爱河。

(《小丑2》剧照)在新闻媒介和流行文化的造势下,亚瑟逐渐成为哥谭市颓废青年和不法分子的精神图腾,整个城市躁动不安,黑云压城城欲摧。

随着审判日的逼近,亚瑟的精神状态也愈发恶劣。

自己究竟是“小丑”,还是亚瑟?

(《小丑2》剧照)《小丑2》失败的根源,在于它完全背离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小丑1》成功塑造了一个性格自卑、压抑懦弱的边缘人亚瑟。

一个默默无闻的可怜虫在社会的压榨和霸凌下华丽转身,成为罪恶的王者。

(《小丑2》预告片截影)亚瑟的所作所为并不合法,但是观众能够理解他,因为价值判断和道德审判在哥谭的世界中完全失灵了。

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的,当社会把你逼的走投无路的时候,你不要忘了,你还有一条变坏的路,这并不可耻!

(《小丑2》剧照)第一部观众情绪曲线,是先抑后扬。

观众看到亚瑟越变越坏,非但不会不舒服,反而会有一种释然的感觉。

第二部则变成了一抑再抑,本来观众对第二部的期待是凤凰叔与Lady Gaga强强联手,蜕变成哥谭地下王国的皇帝与皇后。

(《小丑2》剧照)结果亚瑟开头有多憋屈,结尾依旧憋屈,他甚至都不敢承认自己是“小丑”。

本片拒绝迎合观众,反高潮的操作,令大部分买票入场的观众都会有一种被骗了的感觉。

宣发那么嗨,结果进场雷到暴,观影期待彻底落空了,自然不会买账。

(《小丑2》剧照)此外,本片新加入的歌舞元素是最充满争议的点。

铺天盖地的、冗长的、压抑的、重复的歌舞段落,导致了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

最初看到歌舞桥段有致敬经典歌舞片《雨中曲》时还觉得蛮欣喜的,结果越到后面越崩溃,平均每三到五分钟会出现一段歌舞,要知道这是一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电影。

哪怕是印度电影看到如此密集的歌舞桥段恐怕也会昏昏欲睡吧。

(《小丑2》预告片截影)小派甚至认为,如果导演能再剪辑一个版本,将绝大部分跟情节无关的歌舞去掉,只保留能够突出人物心理变化和情境冲突的重要歌舞,这部片子的口碑绝不会是目前这么烂!

本片观影体验真的非常不好,看完后小派甚至有一种自己才是神 经 病的感觉,问了下旁边的几位观众,他们也有同样的感觉。

(《小丑2》预告片截影)内地院线版还删减了近一分钟的大尺度激情戏码,而且还是很突兀的跳接,观影强迫症观众慎看院线版。

(《小丑2》剧照)本片最令小派感到振奋的一幕是一个杀手借口签名近身刺杀亚瑟的片段,因为知道接下来终于不会再有歌舞了!

多年以后,学界可能会称赞《小丑2》为反高潮叙事的佼佼者。

但在子弹没飞起来之前,它只能是口碑和票房上的“小丑”。

(《小丑2》剧照)

图源于网络/ 图片石安浅 / 作者

《小丑2:双重妄想》短评

“别再唱歌了,和我说说话吧。”祈求者有多孤独,这祈求就有多无力。歌舞象征的自由温暖的幻想崩塌于现实的冷炮之下,元素用得巧,结尾收得好,猛戳人一刀。

5分钟前
  • 阿心
  • 推荐

很爱开头的画风,独特的方式承接第一部的剧情结尾,五年前看小丑时的余味蔓延到今天终于再次炸裂。影片还是更适合在影院观看,再次进入哥谭市的沉浸感无与伦比

6分钟前
  • 知否
  • 力荐

臣等正欲死战

10分钟前
  • 涅凰
  • 还行

小丑2看得我自己是🤡/hahaland/不知道这片拍出来有啥意义??双重人格还没玩够吗?表达偶像崇拜?还有那个歌舞是嘛玩意儿动不动出来,请了gaga就必须把片酬用到位?满头问号。

15分钟前
  • 阿朽
  • 较差

蛮好,如果主创不那么说教和自恋

19分钟前
  • 还行

天山6厅。三星半,电视/监视器作为潜在的视点承担了类型中反派的作用(也可以看成自反拍小丑2这部电影),探讨的其实是明星制和粉丝文化,观看,就在参与一种造星。Lady Gaga和“外面的人”是所谓的文本盗猎者,将反秩序的快感投射在亚瑟的小丑面,面具的生机勃勃化为图腾的狂欢,也必将吞噬肉身的载体,明星制的娱乐和霸王别姬的不疯魔不成活是异曲同工的,而偶像的“塌房”,带来的是“第四面墙”的炸毁(长镜头高光段落),粉丝开始争夺文本、接替偶像。影片的发力点还是现实与幻想那悲剧性的撕裂,歌舞的尴尬更多是戏剧化这种撕裂的反差,相当于在院线看了一部《黑暗中的舞者》,但也因此显得比较老套,2.0的模仿犯将从《攻壳机动队》SAC开始。

23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咋看都挺多余的,没活硬整,歌舞和嘎嘎部分整条爱情线都很鸡肋,剩下的删删减减加到第一部最后差不多,整个悲剧宿命的走向还挺喜欢的,但完全没必要单扯出来这么一部。

24分钟前
  • 一壹1口鸟
  • 还行

天呐太好看了gaga是女王 taylor泰公交携《猫》来给您跪下了

28分钟前
  • 人间失格
  • 力荐

以为是好莱坞大片,结果是宝莱坞大片。严重怀疑导演拍第二部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衬托出第一部多么好。那些觉得第一部一般的观众,看完第二部瞬间感觉第一部简直就是神作。

30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这还不好看,啥叫好看?

33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力荐

【3】托德就像亚瑟,时常显现出沉溺以至于令人觉得倨傲,让节奏产生大问题,但他对前作堪称反写的笔触又让我觉得有些可爱,法庭在此就像一座影院,我们所观看与审判的正是创作者自身的挣扎,并最终选择反叛,所以亚瑟逃离了他的追捧者们。那么商业成绩差成这样也可以理解了。(假如好好润色下绝对比1好吖) w/c

35分钟前
  • DeckardYang
  • 还行

真的拉了。小丑2 结算:爱乐之城哥谭city DLC。编导拿着写了一半的烂剧本,一旦遇到问题就开始歌嗯唱舞嗯跳,全程迷一样的人物曲线和故事走向,2星的评价真不黑。只不过笨人嘎嘎和DC十年老粉,再加上有几首歌还在list里面,只能说是忍了也认了,看到美丽嘎姐➕一星😇😇😇

40分钟前
  • Κασσανδρα
  • 还行

影院里的观众就像电影里看审判的观众一样,期待一个疯狂的小丑却得到一个Arthur

41分钟前
  • Madlab
  • 推荐

当聚光灯外的真实自我和取悦他人的幻想超我彻底切割,大众媒体和狂热粉丝对偶像的反噬足以致命

45分钟前
  • 五角星糖
  • 推荐

打破DC小丑以及小丑前作的电影,但又形成了宿命般的闭环,大概率不会有第三部了。远超我自己的预期,喜欢这部电影甚至要超过第一部。

48分钟前
  • 仿生德语人
  • 力荐

唱个屁啊 难听又难看

51分钟前
  • 上官兔儿
  • 很差

怎么感觉像是看了部心理学电影一样,你因为戴上面具而得到的那些所谓崇拜与爱,终究会因为你脱下面具而烟消云散。一个决定不做小丑的小丑,露出亚瑟真实孤独的模样,于是电影里被哈莉奎茵嫌弃,被粉丝嫌弃,电影外被电影公司嫌弃,观众嫌弃,被全方位按地摩擦,也太惨了吧。

55分钟前
  • 付突突
  • 还行

自恋又自怨自艾。

57分钟前
  • 赵八斗
  • 较差

并非唱反调,看前读到不少公号的失望影评,加上6.1分,以为翻车。实际看完远比首部更打动我(尽管首部斩获8.7的高分,还进入豆瓣TOP250的No.168)。充斥在观影全程的落寞与悲凉感让我想起基里安·墨菲的《奥本海默》和罗伯特·帕丁森的《新蝙蝠侠》,四星送上。电影与现实形成互文,6.1分背后的现实观众正如电影里的观众,期待疯狂又自我的小丑,却得到一个被小丑女戏耍的窝囊“恋爱脑”亚瑟,于是把失望与愤怒统统宣泄在分数上。而被吐槽的歌舞戏份并不尴尬,甚至无比难过,因为只有在那里,小丑才以大家最期待的模样存在着。很佩服导演的勇气,在编织一场极具反抗主义的大梦后又亲手击碎它,昙花一现的小丑使命已经完成,其结局注定在国家机器与精英主义充斥的社会里被碾压成一个扁平的符号,被利用被抛弃最后被杀死。

1小时前
  • All about you
  • 推荐

gaga land,买了个嘎嘎票钱

1小时前
  • Youngling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