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到底怎样,不用多说了。
太多人有更专业的解读,从编剧到表演都有详细介绍分析。
我读这本小说,是在十几岁的时候。
那个年纪别人都在看金庸,女生都在看琼瑶,我算比较另类。
但《呼啸山庄》的阅读感受,和看别的书完全不同,心里说不出的憋闷和压抑。
无论是希斯克利夫受人欺负,还是他后来报复曾欺负他的人。
无论他和凯瑟琳之间相爱还是互相折磨,从头到尾都让人难过。
直到希斯克利夫终于死掉,我才觉得长出一口气,终于都解脱了!
连带我也解脱了!
故事里所有人物都在一种神经兮兮的亢奋中挣扎,时而歇斯底里,时而奄奄一息。
那时我认为自己年纪小,大概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种有如飞蛾扑火的爱情。
如今早就步入中年,回头再看这个故事,仍然不能接受他们的情感表达。
这真的不是正常人的感情。
随着后来对欧洲文学史的兴趣增加,逐渐了解了更多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她们姊妹六个的故事,才终于证实了我的想法。
小说里的这种感情当真不正常,不是内心阳光,生活幸福的年轻男女该去追求的。
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排行第五,其他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个排行第四的哥哥。
爸爸是乡村牧师,毕业于剑桥,有知识却又保守。
妈妈生下六个孩子就撒手人寰。
这六个不幸的孩子全都短命,没有一个活过父亲。
艾米丽本人死时刚过30岁,活的最久的是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作者,也不过38岁。
牧师生活清贫,所以六个孩子的童年并不富裕。
家里这么多女孩子,妈妈早逝,父亲确实难当。
据说她们的母亲家族就有精神疾病的历史,母亲本人也多少有些神经质。
在200年前的英国,精神卫生可能还无法关照到每个乡村牧师家的角落。
所以我推测,无论母亲在世,或者去世,这几个孩子的童年都不会非常幸福。
所以才会在作家三姐妹笔下的故事里看到那么多的抗争。
大姐、二姐在上寄宿学校的时候先后病死,因为早夭,后人记述不多。
剩下这四个孩子相依为命,感情颇深。
据说牧师父亲自己是靠自学成才,后来剑桥深造,深信自己可以在家教出优秀的子女。
所以除了夏洛蒂曾经上过很短的女子寄宿学校(《简爱》中主人公的少年生活描述就是她自己的这段经历),其他弟妹几乎没受过学校教育。
在家学习看书,并不影响大家的成功。
这四个孩子都是天资过人,后来的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说明一切。
但是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离群索居,性格都多少有些问题。
后人也有专门描述三姐妹和兄弟的传记故事,也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
豆瓣都可以搜到,不过我没有看过,先不评述。
后世精神科医生比较统一的意见是,艾米丽一定有抑郁症,或许还有其他合并精神疾病。
其他姊妹多少也有些偏执或压抑性格。
父亲刻板保守加笃信上帝,母亲神经质加早亡,经济情况不富裕,大姐二姐少年夭折,剩下姊妹四人不去上学,居家偏僻人烟稀少……这一系列响下,不需要祖上基因影响,都得出毛病。
这些客观背景都有各种资料佐证。
这里我只说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的作者。
她应该是活到成年的四个子女中性格最另类的一个。
艾米丽性格刚毅强势,却又沉默少言,内心应该比哥哥更男人。
后人推测她性别认同就是男性,有描写她和妹妹安妮勃朗特的关系,形影不离宛如夫妻。
还有人怀疑他们几个之间有更复杂的感情互动,留给心理学家慢慢分析吧。
上述种种,作者写下了《呼啸山庄》就不奇怪了吧!
所以,我当年看不懂如今不认同,真的不怨我。
故事中人物那一次次的向天咆哮、一次次濒死似的呓语,时而咬牙切齿致对方于死地,时而泪流满面诉说衷肠,这得是什么程度的歇斯底里病才有的症状?
很多人看后感动,觉得爱、恨就该这样轰轰烈烈、不留余地,要我说大可不必,还不如精神病院观摩来的更生动。
人的感情表达也不是没有界限的。
正常人都会在可控范围内表达感情,就算再伤心,也不至于动辄要死要活,就算再爱一个人也不至于抱着她的骷髅睡觉,再恨一个人也不至于坑死本人继续再折磨他的儿孙。
我说的是正常人,谁都有爱恨情仇,都有喜怒哀乐,但是都会在合理范围内。
假如过了这个范围,要不是刻意表演,就一定该去精神科找原因了。
艾米丽勃朗特就是在不幸的童年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不幸的女人(内心也许是男人)。
这样性格的人写下这样风格的作品。
故事只是故事,就像网上的社会新闻,某地某人做了某事,情节曲折、吸引眼球,但无普遍意义。
故事里主人公的行为,只代表在这样的精神状况下的人才会有的价值追求。
这并不值得后人效仿追捧,你也无法效仿,说白了你没那个病,你也做不到!
《呼啸山庄》通篇看到的只是偏执、狭隘,仇恨、残忍,就连爱情本身也充满了自私和折磨。
相对《简爱》表达的平等、抗争的主题,高下立判。
再说作者最后,在哥哥酗酒吸毒过量致死,秋天举行葬礼时艾米丽感染重病。
但是艾米丽拒绝治疗,同年底也病死了。
艾米丽的死并非不可避免,假如治疗及时,至少身体的病不会那么快恶化。
为什么哥哥死了,她以一种殉葬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生命?
其他理由都说不通,只可能是艾米丽的抑郁症已经严重到轻生的程度。
与其痛苦地活着,不如就这么去了。
哥哥的死只是个诱因,她早晚会走这条路。
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本我决定了这样一种人生,或者说的爱的方式,主角的爱情和普通人的恋爱,只是谈一个对象这种程度也是有区别的,凯瑟琳对于希斯克利夫的意义相当于他一半的生命,希斯克利夫所谓的恨凯瑟琳,是恨她的“背叛”,凯瑟琳给予希斯克利夫的并不只有甜甜的恋爱,两个人你侬我侬,而是未来,可以畅想的未来,是两个人在广袤的世界用两个人不同于“文明人”的方式寻找生命的意义,所以凯瑟琳的背叛不只是单纯的“女朋友不喜欢我了”。
而是我另一半的生命背叛了我,我所预想的一切未来随之崩溃,但我仍然也放不下这一切对我的意义。
所以希斯克利夫化身这样一个病态的复仇者,才能感受到那么强烈的情感。
希斯克利夫在这里其实也可以做另一个选择,他的逻辑如果推理出“我的未来被某人毁了,失去了全部的意义”,于是要去创造新的未来,为我余下的生命赋予与之想等的意义,这样也是一种升华。
不过作者需要这样的视角,所以让主角走上绝路,展现这样一种“野蛮人”式的,有点极端的,纯粹生命形式的追求。
如果主角都和现代人一样思想开悟,发现女朋友的离去其实对他没有屁关系影响,于是他照样可以赚W,买车买房找新女朋友,那可太摩登了。
你是黄昏里呼啸而过我眼睛的马车,你是我的童年,你是我的游戏,我的花朵,我的荒原,我的野马,你是我的信仰,我的命运,你就是我,在这荒芜的世间,你就等同于我,我爱你,如同爱我自己一样,就算忘记了我自己,也不可能忘记你。
你是我的爱,和恨,我的灵魂和躯壳,和死亡你就是我,死亡不能将你我分离,只要我一息尚存,你的死亡就永不安宁,直到,我们最终,在一起。
我最爱的古典小说,没有之一。
人有一种报复的本能的,当我看到凯西知道希斯克利夫要和伊莎贝结婚的时候那种疯狂的样子,我觉得报复是一件甜美的事情。
我为什么要一边看着这个烂片一边哭?
伊莎贝对着希斯克利夫说,被你恨着要比被你爱着好。
我就想起很久之前的blog上我记过,有个陌生人说我是一个充满恨的人。
我觉得他说错了。
我没有恨。
一定要有的话,我最痛恨的应该是我自己。
像希斯克利夫这样的人究竟是不是懂得爱?
我终于开始怀疑这个问题了。
被loser们辐射着就是不一样。
再看凯西,她是个多么不可爱的女人,骄纵,恩将仇报,是非不分。
(我们可以为了爱情这样么?
)或者是演她的女人太丑了?
斗鸡眼,嘴还能更宽一点么?
希斯克利夫也是,不过我原谅他,因为他是个卢瑟。
是我心情不好还是我变了,还是这个电影实在太糟糕了,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情结现在看起来没有那么美好?
当年因为太喜欢原著了,所以在发现汤老师和自己脑海中想象的希斯克利夫的形象有很大差异时,果断“胆怯”地放弃了。
多年后放平心态来看,发现很多关于原著的模糊的记忆又重新涌了上来,并且被开头倒序的处理小小惊喜了一番。
不过继续往后看,我发现剧情重点还是放在了恨意和复仇上,对于爱意和羁绊的刻画仅仅放在了那些搂搂抱抱上,个人觉得这种处理会直接冲淡原著中那种爱与恨之间强大的平衡,让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没法真正被希斯克利夫打动,只觉得他的狠厉更加占据上风。
原著中我记得有一段希斯克利夫在察觉到哈利顿情绪不对时主动上前询问的情节,在这么一个微小的瞬间对曾经仇人的儿子进行关怀是我眼中非常高光的手笔,但是这部剧很明显只是把重心放在了那些戏剧化的转折上,抛弃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是会让人物更加立体完整的细节。
看到那句著名的“树叶岩石”之论,那一刻我确实感慨良久,因为读原著时,对于凯瑟琳的选择,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在当时是十分不解的,但当这句话出现时,一切似乎也就说得通了。
但是仔细一想,本剧在刻画凯瑟琳的选择时似乎远比原著中要犹豫,所以对于部分观众而言,这段言论也许就没那么直击灵魂了。
也就是说,原著中的凯瑟琳能让人们看到她在任性和自私(至少我认为是这样)之余还保留了一丝对于真实情感的认可和守护,但是本剧给人的感觉就是犹犹豫豫和最终的自我精神说服,甚至在希斯克利夫回来之后开始自责和道歉??
我不记得原著的时间线大概是什么样子,但是剧中对于时间的处理是,希斯克利夫出走于三年前,凯瑟琳因为最终等不到希斯克利夫,所以嫁给了林顿,结果一个月之后,希斯克利夫回来了,凯瑟琳后悔了,希斯克利夫感到了背叛——话说,这种对于爱情的提纯处理,真的好吗?
然后是母亲(Catherine)和女儿(Cathy)的名字在本剧发生了置换。
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想清楚这种置换究竟有什么好。
全名是母昵称是女儿不是非常合理吗?
难道说你只是为了让希斯克利夫用更充满爱意的方式去叫爱人?
精彩对白:希斯克利夫:我长这么大,很少有人看到我的善念,那让我感动到想要去试着爱上你。
伊莎贝拉:你展现给世界的都是阴暗面。
因为那样才能最好的保护你,我知道你的灵魂一定受到煎熬,去相信阴暗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希斯克利夫:你我都清楚,她每想埃德加一次,就会想我千百次,如果我所思有异,那我将生不如死,如坠地狱。
希斯克利夫:我们永远会在这片荒原上漫步。
没有埃德加没有亨得利,只有我和你。
希斯克利夫:如果我知道她在等我,我宁愿死千万次。
伊丽莎白:你的爱比你的恨更残忍折磨,所以从某种奇怪角度我应该感谢你,感谢你没有爱上我,你的爱会致人于死地。
凯西:让我死在你的臂弯吧,别离开我。
希斯克利夫:我只有一个祈愿,我会一直祈祷到舌头僵硬,凯西恩肖,愿你不得安息,我活着你就别想。
希斯克利夫:你说是我杀了你,那就做鬼缠着我,永远游荡在我身边,随你怎样,逼疯我,但别离我而去,留我一人在深渊中找不到你,没有你,我的生命似已完结,没有你,我的灵魂似已瓦解。
凯瑟琳:林顿爱我我也爱他,希斯克利夫先生,您是一个没人爱的可怜之人,不管你让我们如何痛苦,我们也可以在内心享受报复你的快感,因为你的残忍源自你比我们更惨烈的痛苦!
埃德加:没有什么需要原谅的,你爱林顿吗,他会使你快乐吗?
凯瑟琳:会的,我们会生儿育女,让家庭欢腾起来。
埃德加:那我可以放心随她去了。
凯西:我知道埃德加对我来说是树上的叶子,总有一天会改变,但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坚如磐石永垂不朽。
凯瑟琳:如果我如你所说那样贫穷,我正需要尽可能多的书,来帮助我摆脱这悲惨的命运。
真令人厌恶的暴君!
凯瑟琳:我本以为你的愚蠢源自你没有教养,但现在我明白你享受这般愚蠢,像看门狗或拉车马,如果需要证明,你是因为懦弱而无法直面那个男人!
奈尔:哈里顿为你挨打是真的。
凯瑟琳:那他为何维护希斯克利夫。
奈尔:因为他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常理无法破坏的。
你那样强硬的扯断是很残忍的。
凯瑟琳:他安全了,我自由了我对每个人都那么刻薄无理,希望你能原谅。
哈里顿:你总是告诉我爱只会带来悲伤痛苦折磨。
希斯克利夫:我这一生所见,此言非虚。
哈里顿:你误导了我,我以为你是故意的但你错了。
如果那是错的,那我一生的努力都是错的。
哈里顿:不管你怎么想,你只要感到安慰就好。
希斯克利夫:那样不也很可怜吗,标志着我暴力行为的荒唐终止。
希斯克利夫:我在很多方面都同情你,你与凯瑟琳惊人的相似,你与她心灵相同,但究竟是什么使她无法与我心意相通,使什么没有唤起她的记忆?
整个世界就是写满使人痛苦事件的备忘录,写着她存在过,但我失去了她。
哈里顿:你没得病吧希斯克利夫:没有,我好的很,从没这么强壮过。
感受: 希斯克利夫他一生忠贞不渝,他的善恶皆追随凯西,虽然亨得利的迫害与执着的爱让他不断走向复仇的罪恶。
亨得利是恶,凯西是爱,但显然复仇心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他迷失,疯狂,暴力,变得面目全非,甚至面目可憎,可他的心永远属于凯西。
他愿意拥抱凯西的尸骨,愿意紧紧抓住凯西的幽魂,甚至夜夜难眠,梦寐以求。
没有凯西的希斯克利夫灵魂已经扭曲,选择用无知粗鲁迫害哈里顿,用毫不关心冷漠迫害亲儿子,用逼婚获得林顿家财产迫害凯瑟琳。
选择欺骗伊丽莎白的感情,玩弄这个忠心的女人,虽然他也承认了,可怜无辜而衷情的林顿兄妹被爱情打败,尊严全无。
金钱的力量真伟大!
财富完全地改变了希斯克利夫,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对凯西的爱。
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点着蜡烛呼唤着凯西的名字,希望她的魂魄能够回来。
希斯克利夫对于复仇已经着魔,正如他所说“他复仇越多,就越想得到更多。
”仇恨只会带来罪恶。
希斯克利夫最终超脱了,他面带幸福地回到呼啸山庄,凯西在阳光下等待她,希斯克利夫饮弹自尽,跟凯西走了。
女孩总是早熟的,凯西她有担当和责任,不愿意草率行事,但反过来,也许二人私奔就不会发生如此的悲剧。
希斯克利夫此时已经被压迫得仇视一切,戾气极大,为了解放她的爱人选择嫁给埃德加获得钱财地位。
她为了爱别人选择伤害、摆弄爱她的埃德加,她背负着对二人的愧疚,自己也陷入了爱的困境。
凯西的坚毅果敢,不畏强权,善于反抗都遗传给了女儿凯瑟琳。
经历这一切的凯瑟琳和哈里顿应该会明白如何拥有幸福了吧。
这部电影不能单纯的归结于渣男配渣女,祸害兄妹俩的狗血故事,人无完人,要知道爱都是自私的,当你满眼满世界都是那个美好的存在,又怎容得下其他忠心不渝的追求者呢?
如此不幸的悲剧又是谁愿意看到的呢?
若不谈伤害他人的罪恶,光说这种跨越生死、跨越世间万物的永恒感情,只要你呼唤我,我便毫不犹豫随你去的痴迷到疯狂的爱,实在太打动人心,令人潸然泪下。
呼啸山庄(2009版)"My love for Edger is like the foliage in the woods ,time will change it, I'm well aware. My love for Heathcliff resembles the eternal rocks beneth.My great miseries in the world have been Heathcliff's miseries. If all else perished and he remained, I shall still continue to be. Nelly, I'm Heathcliff,not as a pleasure but as my own being.I cannot think of our separation. I will never talk about of our separation agian."Cathy的告白伴随着Heathcliff离开,错过的便是漫长的三年。
"you said I killed you,haunted me, then, be with me always. Take any form, drive me mad,but don't leave me in the abyss, where i cannot find you.I cannot live without my life. I cannot live without my soul."Heathcliff的告白在Cathy已香消玉殒之际,悔恨是以后的漫长一辈子。
不知道《呼啸山庄》竟然已经有了这么多版本,不刻意的看了2009年的电视剧版,真的深深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而且先入为主的潜意识对我更是适用的。
对于Cathy和Heathcliff的形象已让我无意中的融入到了Charlotte Riley和Tom Hardy的个体中,其他版本看来会比较难适应吧。
看完《呼啸山庄》,很让人揪心,那种只有在那个年代才会有的爱恨交织成的复仇,痛快淋漓之际却满是心疼。
当爱变成如此沉重的负担时,我们都变成了它的奴隶,不再有自我,不再有理智,轰轰烈烈的疯狂有意无意的麻痹了整个世界,所以当一切归于静寂,当一切都宣告结束,Heathcliff便有了注定的命运。
悲戚的眼泪也好,痛彻心扉的离别也好,呼啸山庄从此不得不归于平静。
渗入骨的静寂。
至此,不得不对经典膜拜一番,1847年的小说,在今天,仍是不可超越的杰作。
而勃朗特三姐妹也是在同一年,同一个家庭,出现了三部传世之作:《简爱》夏洛蒂·勃朗特(1847),《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1847)《阿格尼斯·格雷》安妮·勃朗特(1847).只可惜,三位姐妹都在自己的豆蔻年华中早逝,艾米莉逝于1848年12月,安妮逝于1849年5月,夏洛特逝于1855年3月31日。
三位勃朗特姐妹无不先逝于父亲的黄金年代。
《简爱》是也是经典之作,但是相比于《呼啸山庄》该也是逊色不少吧。
依然是小说改电影的的老毛病——节奏略快,剧情走的太仓促,上下两集总共两个小时只是紧赶慢赶地完成了叙述而全无回味的余地。
不过删掉了洛克伍德倒是明智之举。
汤甜的希斯克利夫有点浮肿……脸部线条太圆润不够阴森冷冽,可能是因为太白了hhhh但阴郁的眼神可以说超级棒了!
凯瑟琳从画眉田庄回来之后的小卷发型真是不好看……显得她整个人十分呆滞无神。
不过这或许也正是此时想达到的效果(不 ) 总之凯瑟琳比希斯克利夫更难演好——这部中总体的诠释个人感觉已经比较满意了。
原著中几处很期待的场景和告白这里不是直接删去就是拍得力度大减,反而是一些原创情节十分动人: 1、希斯克利夫在深夜挖开凯瑟琳的坟墓(原著中只是事后叙述并未正面描写),依偎着棺中的白骨满足躺下。
他怜爱地抚摸着森冷的头骨,呢喃着她的名字——那一堆枯骨在他眼中还是爱人沉沉睡去的白皙容颜 2、哀婉的音乐中,希斯克利夫向呼啸山庄的窗口望去,看到那里的人影在小凯瑟琳和凯瑟琳之间变幻,最后回到小时候的凯瑟琳——第一代人的故事从此开始 3、凯瑟琳在深夜的教堂中找到独自伤神的希斯克利夫 4、大雨夜希斯克利夫在荒原上寻找凯瑟琳——这段主要是音乐好,紧张、诡秘、神经质,又鼓荡着复杂的感情 5、最后,希斯克利夫在满眼的阳光中向爱人的幻影走过去,两个人一起消失在走廊的尽头 PS:强推牛津书虫版呼啸山庄有声书!
每个角色的嗓音语调都非常富有神采(疯狂鼓掌.gif
才看《呼啸山庄》2009版,至于与所谓经典版的1998比较,我更喜欢这个版本,因为,这里面的希刺克厉夫是一个人,不是一个鬼,在此之前的片子里,他都是一个魔鬼,而在这片子里,在众多人赞赏男主角的言辞,观众们都已经感受到了他是一个人。
或者可以这样说,艾米莉·勃朗特在她书里没有写出来的,希刺克厉夫值得人怜悯而不是仅仅获得憎恨的,更或者表达不够成熟的地方,这片子展现了出来。
对于《呼啸山庄》这样的名著,其实我个人拙见,阅读作品,最好能对应作者年轻的写作时段,比如此书,最好年轻时候读,年轻时候看,等着自己也“绿叶成荫子满枝”之时,偶尔回顾一下,会更加明白为何毛姆和伍尔芙都那么的推崇艾米莉·勃兰特的这本小说。
写我们人类的欲求吗?
那些更“伟大”的作家写了,揭示了人性的贪婪等等,都是物质的。
而艾米丽·勃朗特在那个所谓工业化社会来临,人性化时代来临,现代化来临的时候,其实写的是人类亘古以来,一直都留存着的欲念,毛姆和伍尔芙都只是说艾米莉·勃朗特在说——“我,我们,这句话没有说完——”而于我来说,人生过半,再去思量《呼啸山庄》里的一切,无非不过是——求不得。
“求不得”这三个字虽然是佛家的,但,实际上,人生之旅中,很多很多我们苦苦追求,就是无法得到的。
不管是亨德利求父亲的爱,不管是埃德加求凯瑟琳的爱,不管是伊莎贝拉求希刺克厉夫的爱,等等,都不可得,更精彩的是明明相爱的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却也因为等级、地位、金钱、名誉等等与相爱无关的而“求不得”。
“求不得”的结果,自然产生很多暴虐的行为。
亨德利对希刺克厉夫的鞭打,希刺克厉夫对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报复,皆是如此。
人生之“求不得”,是一大痛苦,而当年未满三十岁的艾米莉·勃朗特就体会出来了,虽然她给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文中两个相爱的人相互折磨,相互伤害的痛苦则久久地留在读者心中不能释怀。
只是,读者总归会走过三十岁,总归会经历爱情,总归会经历婚姻,总归会长大,有一天,他们也会放下这份执着的,但,又多少人会放下这样的执着呢?
“衣带渐宽终不悔”是放不下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是放不下,甚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不能放下。
感情,提得起又能放得下的,毕竟都是极少极少的。
因而,就让人类放不下的感情来一次痛快淋漓的放肆吧,艾米莉·勃兰特这样想着,这样写着,完成了她作为世界文学史里一个标记的名著——《呼啸山庄》,好评随着年代的流逝,越来越超过了她姐姐夏洛蒂·勃兰特的争取个性独立的《简·爱》而2010版的影片则将艾米莉许多流于文字描述的、显得脱节的故事情节给补齐给圆满了,不能不说,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领悟了这本书艾米莉“求不得”的奥秘。
好在,不管怎样,不必纠葛于几个男女主角和配角的感情,一如毛姆和伍尔芙说的,最终,爱情不能代表人生所有一切,只有欲念它一直纠葛着,令谁也放不下。
人生之痛在此,只怕人生之美也在于此,因为有了欲念的追索,才有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如影片里希刺克厉夫的给自己一枪的结束,无非不过是因为实在是“求不得”了。
“求不得”,何不放下?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天涯抽风,先发豆瓣,回头贴天涯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606403147&PostID=36318034&BlogID=150117
呼啸山庄鼎鼎有名,被列为青少年必读书目。
在看过张爱玲《传奇》的书后,我觉得《呼啸山庄》和张爱玲的书都是人生必读的经典,如果不读视野就无法开拓(虽然我现在读的书非常的少,但是我觉得这两本书真的给我非常大的震撼,希望几年后能够有所改变)小说看了前面的三分之二,电影看的2009年的版本,在此声明,并不是电影不好,只是小说更加好看。
电影把许多情节都省略了,也因此感觉还是欠缺一点。
腻腻歪歪 神经一直处在分裂状态 这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爱情实在让我无力。。
以对人性的认识而言,《呼啸山庄》无疑要比《简爱》深刻。同样是关于爱情的故事,《呼啸山庄》里的爱却是以仇恨的面孔出现,并且太多的死亡让人喘不过气来;文学名著大多深入人心,翻拍成电影费力不讨好,一丁点的出入,都会让人感到失望,比如这版的女主角恐怕就跟多数人心目中的凯瑟琳相差太远。
画个简单的人物关系图乃就知道只有Linton和Hareton(名字都这么CP!)凑成一对才能算作健康的非近亲婚姻~~(╯﹏╰)
爱成这样……
汤甜一如既往让人心疼哭;w;女主和原作差太多,毫无少女的感觉……
没有最难看只有更难看,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只看了半部。完全毁灭了我的美好想象,感觉是一群小学生再演话剧,不,还不如呢。
八好看~
男主人公小时候被人捡回家,最后恩将仇报,女主人公一边偷情一边跟老公生孩子。最后这对奇葩双双作死,死的时候还都特么感觉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毫无恋爱婚姻经验,写完这本书一年后也挂了。死的时候才30岁,通篇都是她的无脑意淫,自怜自艾。
算是第一个认认真真注意到汤姆哈迪的片,嗓音真沙哑,但是怎样也不会像个吉普赛人。不喜欢女主。剩下就是折磨折磨无尽的折磨。
一句话启示:珍爱生命,远离谈恋爱的疯子。
上下两部,第一部以希斯克利夫第一次重返呼啸山庄为终结。基本忠于原著剧情与气氛营造,人物形象也颇符合,只是结局的处理让人不喜。
帅帅的男主角怎么可能那么死去活来的爱着那丑得大嘴的女主角呀???小时候的凯瑟琳挺好看的,那女主。。。唉。。。毁了整部影片呀
既然愿意做得怪里怪气,那也别怪我评价不客气了!尤其反感本剧的男女主角!
呼啸山庄这么虐!!
女主角似乎太硬线条了一些。没有表现出凯瑟琳的热烈,虚伪,矛盾。汤姆哈迪表现不错。演哥哥的虽然是个好演员,但长相过于脸谱化,不适合。
如果是爱不至如此啮心噬骨,仅仅是恨已然报复为何迟迟不肯释怀?也许只有因自己背道而驰的卑微心愿赔上自己的神志、良知和人生才能把爱变成恨来铭记。他这一生为凯瑟琳而生,凯瑟琳为他而死,为这浓烈与死亡无异的爱情,他们和周遭的人无一不被牵连成了悲剧,死亡与爱情齐名,本就是最好的结局。
真是虐啊!相爱的人互相折磨,心痛是什么感觉?刻骨铭心。。。
虐死你们一家子
应该是去年看的。一开始看了上半部觉得还行,结果下半部把我气死了😡
不待见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