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时候,我看了后浪漫出品的成人绘本《这里》。
同一场景不同时空的手绘拼贴形式,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神奇体验。
你看到一块土地上飞逝变幻的世间景象,从远古到现代,从荒野废墟到一栋房子的历尽风雨。
一角一景中的前生今世,一框一片的悲欢离合,在作者理查德.麦奎尔不同的笔触当中,粗狂描摹和细腻镌写。
我真没想到如此抽象的神奇表达,竟然也可以拍成一部电影。
2023年厦门金鸡影展的时候,没有机会去看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亲临映后的专场,但我对于根据绘本改编的电影《此心安处》却非常的期待,我不知道这拼贴组合的时空速写会成为怎样的呈现,但我相信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电影中承载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你在拼贴画面当中预知了未来与当下,你知道这个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你看到了这个房子里来来去去的人。
我们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男人和女人们在爱情、家庭还有时代环境之下的细腻变幻。
看得人百感交集,让我泪流不止。
从这里出发,到回到这里,千百年这里的变化,以插叙闪回的形式复原绘本的奇妙形式。
来来去去的人们,欢喜离散的爱情,一个家族在这里扎根繁衍,离开又回来。
这里是一切的起源,又是落地启程的原点与终点。
在这里你看尽山河变化与人情冷暖,在这独特的新媒体般的表现形式里,我一眼就望穿了前世今生的开始与结束。
男人们的拼搏与女人们的坚守,想要离开与想要回来,都是之于“这里”承载的情绪。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离开和回来的理由,有人为着心安而到来,有人为了内心出走,是来到“这里”,也是为“这里”而告别。
这真的让人感慨万千,我曾无数次设想我所在地点的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境况,《此心安处》给了我一种具象的想象,这也是人世间诞生与死亡的奇妙链接。
这地球不停转动,生命来来去去轮回不停。
扎根与飘散的人生本就如草,初时奋力生长之后枯萎凋谢。
我们回味不到前生也预测不到将来,能把握住的也只有当下。
“我全都想起來了,我愛這裡。
”倔強地逃離家庭的女主人,最後卻是滿含熱淚回憶曾經。
从家庭出走的人們,或許難免有這樣隱秘的心思,祇有在失而復得時才會敞開心扉。
電影真是偉大的發明,電影院也是,讓我們得以逃離現實生活一段時間。
家庭可能也是如此,所以才讓許多人難捨難分。
每一代人無論顯得多麼不同,結局卻總是殊途同歸。
近几年,国内能进来的外国电影🎬越来越少了,国产片热衷于奋斗、苦难、女权这些话题,有点看够了。
固定机位记录一个房子里的时光变迁,我们终将离去,房间依旧存在。
人们到来、离开,举行婚礼、葬礼,经历生育、死亡,面对生病、残疾,有过欢笑、争吵,也有过惊喜、失落,但更多的是生活,只是生活,那些度过就完全忘记的庸碌生活,不过还真就有些闪光的瞬间,记了一辈子。
还是那个讲了无数次的道理,人总是失去之后开始怀念。
“30岁的时候我曾以为50岁遥不可及,但转眼我就已经50岁了,我真希望我这50年里做了很多事情,不只是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女儿,我希望自己上了法学院,去看过巴黎的春天,在黄石公园里过了夜,而不是一直说着明年明年,年复一年”……人生漫长,又匆匆。
「Here」在历史的长河,只是一个房子,因为有了爱,有了争吵,有了羁绊,有了点点滴滴,也就有了意义,成了“心安处”。
你的“心安处”在哪呢。
越长大越发现,心安处有归属感的地方才是故乡。
电影的镜头语言算是近几年在电影院看过的好莱坞主流商业片中相当有“创意”的,而且我看之前完全不知道,对我真的算是惊喜。
但我实在是很讨厌电影中关于家庭价值观的内核。
仿佛在看美国那种传统福音家庭布道片。
尽管电影中通过汤姆汉克斯一家三代人的传递关系,对“因为过早生娃而背负家庭生活责任”的人生遗憾有一点反思,但,只有一点。
我几乎全程脑中弹幕吐槽:天呐,不是说要上大学,要当律师,这就怀了,是因为宗教原因不避孕吗。
好好好,又来为了养育家庭不得不放弃自己梦想那套是吧,反正就是不避孕呗。
一个结婚几十年的男人突然变得靠谱,是因为没人给他当妈了。
给一个想要出走的女人的惩罚,就是让她得病,再让观众感慨还是结婚有娃好啊,不然你残了谁照顾你啊。
就算是这个想出走的女人嘴上怎么说想走想走,其实她心里还是深爱着这个大家庭的……——客观地说,其实电影大概没有我吐槽的这种“恶意”,只是想讲一个尽管有遗憾、有后悔,但能和一个人携手走过人生全程又是多么荣幸的简单故事,再以及于沧海桑田的“变”中,这份“守”又是多么可贵。
——是我对传统家庭生活恶意太大所以满脑子这些吐槽。
或者说,对这种融入家庭就意味对个体吞噬的恐惧,而心生厌恶。
和这一家没啥关系的另外几个家庭的生活碎片展现,除了那个纯YY的印第安土著,其他都多少展现了当时的大环境,有种个体小生活展开在历史大画卷的意味。
比如大流感,比如战后经济腾飞,比如新冠。
哦对,还有作为爽文出现的富兰克林。
所以我是不觉得这部分多余,反而稍微调剂了主角一家让我看的意兴阑珊时刻的趣味。
另外,本片中文译名不错,《Here》化用苏东坡的词《此心安处》。
说来我知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居然是因为几年前那部《北京遇上西雅图2》,讲真,只说“一栋老房子的故事”这一点,我还挺喜欢西雅图那部。
《此心安处》是《阿甘正传》创作班底时隔三十年再聚首,电影给人一种既朴实又动人的观影感受。
用几乎贯穿全片的固定机位,串联了百年家庭故事。
电影印证了那句“人都是活那几个瞬间”,在固定的镜头里,呈现了很多家庭日常。
那些看起来很琐碎、很平淡的日子,正是一家人情感流动、升腾的时时刻刻。
与其说这是一部展现美国家庭史的影片,不如称其准确地捕捉到全球家庭的共性,让人观看影片时,都能共鸣。
全球的家庭文化其实是共通的,即便大家过的节日不一样,但是过节时刻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是所有人都追求的。
影片里的故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成功地在日常碎片里触发感悟。
比如当妈妈为女儿找回失踪的蓝丝带,一家人面带感恩和满足的欢喜情绪拥抱在一起,仅仅这一刻的画面即可诠释“家”的意义。
家作为一个空间,承载了烟火气和凝聚力。
很喜欢看到一家人互相鼓励、庆祝节日时的拥抱时刻,家人的温情在有限的空间里不断绵延拓展,纵使时代变迁,生命的延续与情感的流动,让家成为一个永恒温馨的象征。
当然,家也并非仅仅承载温馨,它也会成为一种束缚和牢笼。
我很喜欢《此心安处》的主创对“家”这个议题深刻的思索和探讨。
电影并非仅展现家温暖的一面,同时还带有反思性地呈现故事,很大方地呈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引领观众思考。
影片中的女性,很多是作为家庭主妇的角色存在。
在她们身上能看到女性受制于时代,被桎梏在家中天地,她们当中有的没有上过大学,结婚生子后委屈自己,放弃梦想,牺牲自由。
家庭可能是女性的依靠,也有可能是女性的“牢笼”。
很欣慰的是影片没有歌颂或渲染女性苦难,而是着重展现女性意识的觉醒。
当时代的禁锢被一点点冲破,女性也开始慢慢关注自我,进而会有女性找到自我。
玛格丽特就是最好的印证。
年轻时她想当律师,但是结婚生子后便没有机会上学,她想要工作的想法也总是被丈夫各种劝阻。
但是当玛格丽特终于不再妥协时,她发现世界的大门早已向她打开,她开始从事律师工作,开始出国旅游,世界广阔且包容,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而不再每天围绕丈夫和孩子。
《此心安处》就是这样一部温馨和鼓舞人心的影片,在“家”这样有限且固定的一隅空间,有无数温馨的,值得被纪念的瞬间。
生命既要被温暖填满,又要受新思想激励,爱才成为永恒,家才是永远的安心处。
🎬《此心安处》家是灵魂的形状,人们只是房屋的住客,唯有爱才是永恒户主。
而真正的“心安”,也不在砖瓦之间,在于愿为彼此停留的每一刻。
一座跨越了200多年的老宅,透过其中一个房间的视角,见证了三代人的家族史诗。
在这里,由大到小、从面到点。
人情世故、生老病死,婚礼葬礼、甜蜜争吵;从史前荒蛮到现代文明,从原始土著到残酷殖民,从工业梦想到战争创伤,从平等独立到政治形态;小到爱情婚姻和时间记忆,大到历史变迁和家国文化,生命的旅程,轮番出场;各种场景,在交替上演;心之所在,家之所在。
一间客厅,七段岁月,无数个家庭的琐碎片段,最后凝聚成了一个国家。
当往事随风,记忆开始模糊,几代人的悲欢离合转瞬即逝,而真正永恒的,只有天上的月亮和脚下的“here”!
此心安处 (2024)7.42024 / 美国 / 剧情 / 罗伯特·泽米吉斯 / 汤姆·汉克斯 罗宾·怀特
此心安处,真是诗意的名字。
观众似乎cos了一回坐在大监控室里盯着超高清彩色摄像头的保安,有滋有味的观摩这千年来每一个小家庭的人生。
感觉这个视角就很神明视角~我好似这里的土地神,从恐龙时代开始我便守护着这块土地,我瞅火星碰撞,我等冰川融化,我观鸟语花香,我看尽这隅繁华,时光流转千年,我还是蹲守在这里,一寸不离。
在这千年之内,我见证了很多东西,我见过他们共赏明月,我也见过生离死别。
时光流逝,很多东西都会变化,但很多东西永远不会变,那些在这边土地上存在过的温暖记忆,至少会存留在每一个住过这间房子,曾经沉睡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心里。
原来土地神的工作也很有意思,虽然只能守着这方天地寸步不离,但记录和整理曾经住在这片地方的人和事,把它剪辑整理一下成这样的视频档案,也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
这部电影也是带众多观众沉浸式体验了当土地神的一天~天上一日,地下千年。
这一天的视频档案,就是这千年的历史!
很少见到有这样电影基本全以同一个机位作为拍摄点的。
一般来说,单一的视角看久了会产生倦怠感,所以一般的电影都会采用各种炫酷或者丝滑的运镜来阐述一个故事,这部电影倒是打破了很多的常规拍摄思路,固定机位原来也能拍出新意。
画框式的转场,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相似事件上的拼接,就是穿梭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之中的奇妙感觉。
这样的架构不亚于一部精彩的舞台剧。
这个地儿原来是绿油油的热带雨林,变成现代化的房屋,住进了形形色色的人,也住进了各式各样的小家庭,他们在这间小屋子里打情骂俏,结婚生子,抚养成人,共度生日,回溯梦想…每个人的人生没有特别完美,每个家庭却也有各自的幸福回忆~最让我动容的莫过于老爷爷带着已经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Margaret老太太回到这间老房子里面,他们在这里聊起曾经,那蓝色的缎带,小女儿曾经哭泣找不到的奖励,原来是落在了一个犄角旮旯里!
原来她还记得住在这间老屋子里的幸福时光啊!
在那一刻,她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想必那一刻的土地神也是在笑着的吧,他飞出这片天地,俯瞰着人世间!
记录下最后这最美好的一刻!
🎞️整部电影采用固定机位呈现,here从史前的动物聚居地到今天几经易手的老房子,时间向前,这里见证了许多,但依旧伫立。
🎞️电影采用CG技术展示演员随着时间出现的容貌变化,相比传统大片中为了场景和科幻的视觉效果而运用技术,此片将青年、中年、老年的各主角都做了较好的展示,贩卖阿甘和珍妮的情怀也显得温馨。
🏡最触动我的部分是,这似乎像是一个阿甘和珍妮的平行宇宙。
🏡在这个宇宙里,阿甘和珍妮刚成年就承担了生育的责任,他们和父母一起生活在这栋房子里,他们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他们几乎每一天都在一起,而不再有分离的痛苦。
这对恋人随着时间的更替,经历了孩子的长大离家、朋友的意外去世、父母的衰老离开,成为了世界上最普通的一对爸爸妈妈。
🏡珍妮在50岁生日时说,“30岁的时候我曾以为50岁遥不可及,但转眼我就已经50岁了,我真希望我这50年里做了很多事情,不只是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女儿,我希望自己上了法学院,去看过巴黎的春天,在黄石公园里过了夜,而不是一直说着明年明年,年复一年。
”🏡珍妮不再不断地出走、叛逆和寻找,阿甘不再巧妙地踩中历史的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奇般的大人物,他们彼此都没有拥有那个波澜壮阔、精彩丰富的人生。
🏡我想,如果这个宇宙里的珍妮与《阿甘正传》里的珍妮相遇,她会不会感叹更多。
💭平行宇宙里的阿甘和珍妮依旧相爱,但爱情不是生命里唯一重要的东西。
很难想象,整部电影几乎就用了一个镜头,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大道至简”。
故事的主题也相当直白,无非是用一个镜头,记录“世事的变迁”,或许,用一部电影就涵盖了“历史”。
由于只有“一个镜头”,那如何进行镜头切换,这相当考验功力。
组创采用的方法也很简单,但相当高级。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曾经在网上刷到过短视频,说所谓的“创意招标”,那最好别碰,这几乎是人家内定好的,即便,你的创意真的比人家内定好的更好,人家也不会让你获奖,而是在一番“修改”后直接拿来用了。
因为,创意这“玩意儿”啊,很多时候,就是看到后“哦,原来是这样啊,我也会”。
设计师的“头脑风暴”,到最后一文不值。
从“上古冰川”到“北美大陆”,一转眼,沧海桑田。
只是用了简单的“线条框”,谁不会呢。
就像《文明》游戏一样,早期的文明,漫长得几乎没有变化,到了近代,那绝对是“日新月异”。
不得不吐槽一句,老外的房子,质量是真的好啊,从那时候建,从来没“拆迁”过。
汤汉斯虽然在开场刷了个脸,但其实要等到正式登场,还得等好一会儿。
故事,得从汤汉斯的上一代开始说起。
当然了,背景里头的“战争元素”,用不着多说。
老爸并不想买下这栋房子,因为完全超出了预算。
但没奈何,妻子怀上了。
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头,老爸“被优化”了。
大概是映射了当年的“大萧条”。
“被优化”,不得不说,字幕组也绝对是会玩梗的。
即便是“失业”,生活还得继续。
多年以后,汤汉斯登场了。
嗯……这年轻时代的汤汉斯,是不是也“磨皮”过的呢?
同样是磨皮,汤汉斯一点也不违和,为什么成龙在《传说》里头,感觉就那么假呢。
本来,汤汉斯只是想着留女朋友在家里“过一夜”,然而没想到,女朋友比自己更“开放”,直言要在这里“度过余生”。
幸福来得太突然,汤汉斯没控制住。
对于汤汉斯的“把握”,老爸可是控制不住,狠狠K了一顿。
然而,汤汉斯“混不吝”的怼了一句,“大家不都有愚蠢的时候么”。
这句话,老爸“记了一辈子”,一直到最后“在客厅露营”时,“几乎原封不动”的还给了汤汉斯。
快进一下吧,很快孩子也出生了。
这呼叫消防员接生的名场面,估计够汤汉斯“回味”一生。
人多了,妻子提出了搬出去住。
有那么一瞬间,感觉穿越到了咱这边。
原来,老外的“婆媳”关系也不太好相处呢(其实没有,故事里头完全没有表现出这方面),只是单纯的想着“独立”。
只是,这件事儿,一直没有成。
因为,汤汉斯算了一下房贷,再对比一下自己空空的口袋。
所以,这满满当当一家子,一直就“蜗居”在这里。
汤汉斯是真“能熬”啊,一直熬到弟弟妹妹都“离家出走”了,还在“熬”。
一直熬到汤汉斯从青年变成了“大叔”,买房计划依然没有下落。
是的,你“税后,还剩多少”?
让你买不起房,让你一直在买房的路上,这样你就没有精力去折腾了。
这个高层逻辑,谁也不会告诉你。
反而,会一直向你灌输买房的“价值”,这样,才能方便搞地皮。
没想到老美,当年其实也是这么过来的。
一转眼,汤汉斯也“老了”,当年可爱的女儿,如今已经成为“反叛少年”。
多年以后,这个在照片里头看谁都不顺眼的女儿,已然“正常”。
生活的变迁,或许就是用时光雕琢你的棱角。
妻子一直想的“房子”,汤汉斯一直都没能实现。
无奈之下,妻子选择了“离开”。
多年之后,俩人终于可以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探讨一下当年的话题。
汤汉斯,实在太适合在咱大天朝“扎根”了,骨子里头完全没有老美标榜的冒险精神,缺乏放手一搏的勇气。
年少时候的他,曾经也是想着画画的,但是在很久之前,他就放下了自己的画笔。
为什么?
汤汉斯说,这个问题其实你不用问我,因为,我要“养家”。
搬砖的手,享受不起拥抱的温柔。
很抱歉,我没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或许,这也不是我的错。
很多年以后,汤汉斯成了“大爷”,时代给予他可以“画画”的能力,或许,他还是比我等牛马幸运太多……
他终于卖掉了这个房子,三代人的回忆。
当年的妻子,早已经不记得“离开”,甚至都不记得当年俩人曾经的欢乐。
此生,心安何处?
故事的节奏其实相当的缓慢,穿插了很多在这个“视角”下的“人生”。
汤汉斯的这栋房子,其实并不是重点。
街对面的那栋,才是“故居”。
这栋房子,当然也住过其他人。
其中,曾经有一个迷恋航空的男子,“精准”预言了未来。
但,他的“预言”,实在有点不合时宜。
超越时代的人,或许也活得并不快乐。
最后航空迷死了。
并不是死于他的热爱,而是死于——流感。
在他的“时代”,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另一位,是个“发明家”。
折腾的,大概就是现代的“躺椅”,看起来相当的“无趣”。
然而,就是这样的“躺椅”,让发明家从此“躺平”。
老外的“知识产权保护”,在那个时代就很有意义。
当然,这个“躺椅”,是不是因为开发出来的“新功能”才大受欢迎,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现代,一对黑人夫妇入住。
他们在不厌其烦的向孩子“科普”保命法则,算是老外常规的“饺子”时段。
个人感觉,故事相当有韵味,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好像反响并不是很大,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小编这种“暴露了年龄”的人才会有共鸣。
电影《此心安处》是由奥斯卡获奖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一部剧情片,改编自理查德·麦奎尔的同名图画小说。
电影更是集结了经典影片《阿甘正传》的原班人马——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再度合作,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家庭史诗。
尽管《此心安处》并非是《阿甘正传》的直接续作,但它也延续了电影想要表达的对历史与个体关系的探讨。
电影画面呈现方式非常的独特,是我从来没见过的,固定镜头机位单一房间视角利用方框切换,并且通过不同的布景和细节的调整展现不同时代不同家庭不同人物所发生的故事,包括家具的摆放和墙纸的色调等等这些精心的设计,都契合着时间的跨度,这也是导演想要给观众带来的沉浸式的镜头语言。
“不变的空间”对比“流动的时间”,强调出了生活的无常和记忆的永恒。
电影利用了画中画的转场和多线叙事的手法,隐喻时间碎片的重叠与消逝,也呼应着对历史与个体关系的抽象表达。
最后的收尾才将镜头拉开来,从房间内移向窗外,以升空视角展现出了房屋与世界的动态关联。
看到全片一隅之地融入外界世界的那一刻,我们才发现原来这样的家庭也只是无数家庭中的一个,也正是每个家庭的平凡和温馨,才组成了悠长的历史。
除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镜头语言外,片中不同的家庭庆祝节日的片段也令我感动不已。
他们在一起的喜悦也展现出了全球共通的家庭中温馨的氛围,虽然年代不同、家庭成员不同、节日不同,但每一个瞬间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仪式感。
这些看似平凡却很朴实的影像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还有与父母、孩子、朋友共同度过的那些时光。
整部电影还非常巧妙的告诉了我们,人其实都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出生、结婚到老去,为了生活中琐碎的事件和家庭责任争吵等等这些都是每个人会遇到的吧。
影片在结尾处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Margaret因为找回了“女儿找到蓝丝巾”的片刻的记忆而幸福不已,这也证明了“人都是活那么几个瞬间”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看似最为日常的生活中的种种,却会引发出我们最深的感悟。
不管身处的时代、环境、社会再怎么样的改变,最让人感动的永远是生命与情感的传递和延续,全天下也都是这样的“人世间”吧。
本应是王牌团队时隔多年充满意义与情怀的聚首,却迅速在技术使用的讨论下被淹没;对比立项时的高调显得毫无声量,甚至口碑票房双输。它在想要讲好这个故事、“可能更值得是短片呈现”、“装置艺术/影像实验命题”等种种方向里被拉扯也迅速迷失,徒留本身设定给以人的想象和触动,也不如重新真正改写为一个多代史诗。出门后看到商场里一个空置的商铺,想起至少见过它换了五次店铺的样子:曾经有人卖力地在直播推销店里的套餐,疫情期间在挣扎中推出原材料外卖还有非常火爆外面全是等候客人的盛况...很难分清到底是哪里让人涌起如此多的感受。只能说在影院里的时间值得,也在外面大风时寻得片刻无法形容的宁静。
第一眼:古董建筑版《阿甘正传》,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罗伯特·泽米吉斯,经典好莱坞还魂了。第二眼:技术时代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场面调度很考验功夫,方寸之间上演半部历史。最后一眼:一镜升华,沧海桑田。很难不代入,一瞬即永恒。
高科技无缝连接话剧。
高情商影评:跨过漫长时间的影像集;低情商影评:低效冗长枯燥的流水账。(汤姆·汉克斯也到了演什么都一个样的时候了,是吗?
看得好煎熬,可能导演想创造一种老房子里灵魂耳语的效果,但非要用固定机位/舞台+ppt拼贴转场来呈现众生相,最终结果是叙事更加破碎和失焦,历史断层依然清晰可见。除了Richard一家之外,其他人到后面越来越淡化,几乎快成干扰镜头了,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操,今年最佳。
非常独特的视角,像是千禧年好莱坞还会有的电影,有一种隽永之美。一个家庭的史诗就是一个国家的史诗。客厅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是个人史诗的一部分。
剪辑的很不错,蛮新颖的。故事一般。还是喜欢只讲一两个人的一件小事。
个人评分9.0/10【A+】喜欢电影的一切:从一个[框]开始的世界构成,并过渡到[分屏]这一技法一同展开时间、物质与人所代表的奇观大展览/文化大汇总。想在“一镜到底”的影像里创造不被镜头束缚的奇观,就必须让观众意识到[动]与[变]的存在:[框]内的人、事与物总是静待[框]外的主角们完成特定的情节演出,随后交替上演(也就是[变]),让技术、技法与舞台剧的本能不断突破既定文本/影像的束缚(最精的一场戏就是通过月亮这一符号景观来表达不同时代但同表意的家庭新生)。最可贵的是,在这个大数据和信息化掩埋真情的时代,依然有着不忘初心的创作者去平等地对待世间万物和普世价值观的本真。正如蜂鸟的呼应与“阿甘珍妮的重逢”一样。在这里(here),是我们此心安处的故乡。
更适合短片而不是长片,片子成色也太流水账了,除老汤一家主线外的故事衔接也很生硬,跟随镜头看着时间流逝,最后当然也难免感触,但更多还是感觉这是它整个形式本身所赋有的,而不是我花了时间看电影里的故事得到的。泽米基斯对AI技术的使用依然先锋,但最大的问题是那个年代的美式温情片,已远落后于时代。
比想象中好 但还是差点更深的情感链接和累积 何不拍成类似伦敦一家人 然后将这个房间的过去和将来作为彩蛋来展现或许会更有意思吧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过于流水账 此外 有些人物完全没有出场的必要。不过看到AI呈现年轻的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还是有点感慨的 Paul Bettany笑死我了 很强的喜剧感嘛应该是这段时间中小成本的美国片之绝唱了 且看且珍惜
完全形式大于内容吧,故事单薄,只能靠固定视角显得不那么水,毕竟人的观看习惯是追随人物而不是只做摄像头,有些类似戏剧了,打破线性叙事又没完全打破。用技术给演员的脸减龄,但声音没什么处理,汉克斯一出场,十八一口老烟嗓,这根本不对劲好吗?
重新定义固定镜头与一镜到底 想法虽好 但同样的事情很多电影里都做过了 这里只不过从头到尾都在做
这本奇书终于被拍成电影了!地球历史上苍凉而漫长的长镜头,以上帝之眼冷眼旁观地球生命从恐龙灭绝至新冠爆发的6600万年间(主要集中在近500年间的5个家庭)沧海桑田,将不同的时空拼贴成了一样的生老病死的轮回,但是碎片化的剪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情感的衔接。他所爱的人,他认识与不认识的人,都在这个白色小房子度过他们的一生。他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印第安酋长——一个白色的小房子。暗淡蓝点与白色小屋,有异曲同工之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走过岁月的长河,但是非叙事线剪辑
对不起很少有电影会让我看不下去…
单场景镜头不动淡入淡出时代切换或许是个有趣的点子,但对一个本身也不算出彩的家庭故事来说也无法点石成金,并不是说把你的生活插入一些原始人或古人的片段就有更好的效果。
一则笑话杀死了朋友,飞行员没有死于坠机而是流感。这间屋子曾经指导黑人孩子怎么面对交警,曾经见证小女孩把头卡进了壁橱,这片后院挖出了土著埋的项链,女人不记得一切但是记得这里。有人为了沙发床一定要离开这个家,有人发明了折叠桌改变了人生。时空流转这里依然还是这里,时间却在这里变得非凡。
朋友说 看了一晚上的家装...
以前就看过后浪出版的原著图画小说,电影遵循小说风格发散思维,全片用一个房间角度来实现固定景位,在空间维度里拍时间,整个剪辑思维都不一样了。这种画中画的拼贴手法在片花或VR里常用到,但用到剧情片里还是很新鲜的,有了历史的回响。其实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是很难的,剪辑和转场上的花样多,但有适度的节制,能够很有效地操控时间。加上演员实时CG化妆的应用,在岁月的长河里看家的承载和人生的绵延,这种轻叙事的碎片化信息很有效,如果是线性时间还真装不下如此庞杂的内容。从房子里跨越不同时代、世代、不同家庭文化,关于爱和失去,是普世的东西。结尾处罗宾·怀特的那个镜头太厉害,泪水绷不住夺眶而出,我会一直记得这个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