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通过一对母女非主流爱情故事的描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面子。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电影中文名面子,外文名Saving Face,简单粗暴且主题明确。
这部电影揭露的就是万千中国人异常重视甚至穷尽一生追求面子的一种社会现象。
即使主人公身处美国,但是仍然生活在一群中国人之间,好面子的传统被继承了下来。
定期举行的party上各类虚伪又八卦的男人女人,外公每次又长又无趣的晚会前发言,这些细节让人感觉特别熟悉,仿佛身边真实存在的人。
为了不丢份、不成为别人茶余饭后谈论嘲笑的对象,她们尽己之力约束着自己的行为,掩饰自己的真实状态,却又对别人的家事进行看笑话式的闲谈取乐,谁谁谁家夫妻离婚了,谁谁谁家又外遇了等等。
在这种大环境下外公对自己女儿意外怀孕且不知道孩子父亲是谁这件事非常生气就很好理解了。
这件事要是传出去外公的一世英名就毁了,自己就成了别人口中的一个笑话,简单地说就是丢面子。
但是生活是自己的,再怎么经营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那毕竟是假的,即使所有人都对你赞不绝口,如若自己活得不自在、不真实又有什么用呢?
更何况没有人可以赢得所有人的美誉。
别把这些虚的名头看得太重。
想起来有次在网上看到网友吐槽自己的邻居家里盖了两层小洋楼却不舍得装空调。
盖楼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更气派更有面子,但是空调可以让自己冬暖夏凉,为什么舍得那么多的钱多建一个没啥用的楼层(该网友邻居二楼基本不用),却不舍得花钱买个空调提升下生活质量?
这是那位网友的疑惑,后来他也找到了答案。
当然好面子并不是一个贬义词,“面子”在辞典中的解释是:“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
但是大多数人搞错了面子应该包括的范围,她们觉得只要跟其他人不同那便是没面子,即使没有违法也没有触犯道德底线,甚至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就因为特殊你就要被别人议论纷纷,因为被别人议论了你就是丢了面子。
这种强盗逻辑却有很多人拥护,这部电影就通过母女俩的爱情做了一个示范。
一个忘年恋一个同性恋,本是自己追求的生活却因为各种外在的枷锁不能坦白。
这种“面子”不要也罢。
犹记得女儿对妈妈说的那句“妈,我爱你,我也是gay”,妈妈说“这两句话怎么可以一起说呢”。
为什么不可以一起说?
这两句话都是事实,我是gay,但我还是我,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就是有人不懂?
我觉得当妈妈因为老少恋说也说不得、做也做不得的时候,应该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女儿吧。
就像海报里一样,分列左右,交相呼应。
《面子》海报除此之外,这还是一部喜剧,在b站配着弹幕食用更佳,可惜最近找不到了。
如果看完这部电影你没笑,算我输。
道理谁都懂,但是面子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没有足够的勇气是挣脱不了的。
还好电影中的结局是美好的。
望看到这的你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活得潇洒又自在。
在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式教育中,很多家长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儿女身上,无论他们是否喜欢,都必须遵从,若有反对,要么会拿出“我是为你好”的温言软语去胁迫,要么来个直接断绝关系的结局来阻止。
对于这样的中国式教育,我称之为集权主义,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里,由父母以垄断的方式掌控孩子的生活,而孩子是没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
在《面子》里却讲述了另一个中国式的教育:在美国从小长大的单亲中国女孩Wil整日被母亲逼着相亲,却不想母亲高蕙兰竟怀上了不知是谁的孩子,因为觉得败坏家风,Wil的外公外婆将母亲赶出了家门,于是母亲住到了女儿家,而女儿也一直隐瞒自己是女同的秘密,因为家庭,两人对爱缄默、畏缩,但两人又因为爱,勇敢、果断。
在这部影片中,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中国人是为其面子而活,不如说是两个“女儿”去改变家庭本质的故事。
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很多父母即使在孩子成家之后仍然没有放弃他们作为父母的掌控权,当然,这和孩子是否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勇气有关。
像电影中的母亲,结婚多年(虽已单亲),但仍然与父母住在一起,在很多事情上她秉承了中国式儿女的软弱和顺从,这一点从外人的评论中就可以看出:她老爹看得可紧了。
而当母亲怀上了不知是谁的孩子时,她的父亲开始发难了,而这里不仅是人们所看的因为面子问题,更多是因为突然发现自己掌控的孩子竟然脱离了控制,假如母亲一开始就独立生活,从丈夫去世那一刻起便已经有了重新寻找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当发生这种事时,以这种局面来被处理。
其实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式的家庭也存有这样一个问题,从小被父母要求做那做这,无论对与错,父母说了算,等到了成年,本该是开始自己独立做决定的时候,却因为习惯性的依赖父母,造成了独立性的缺失,也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而影片中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当然,这也是她们最可悲的地方,因为被圈养在父母身边,受到父母自我良好式的教育,无法走出去看真正的世界,如同似乎一辈子都要生活在唐人街的华人圈的母亲。
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不是因为父母给予孩子多么富有的生活环境,而是他们知道如何在教育上做到换位思考,更好得理解孩子。
相对的,作为孩子,其实有时候也是父母的老师。
当女儿准备给母亲相亲时,母亲忽然没有了自信,不仅是因为年龄,还有肚子里的孩子,可是女儿并没有就此放弃,反而赞美母亲,鼓励母亲走出去。
相反的,在外公眼中,母亲已经没有了选择的权利,作为母亲的父母,他没有去体谅自己孩子失去丈夫,多年孤身一人的苦楚和寂寞,反而为此责怪,甚至想趁早将母亲与他人凑合,以免损伤自己的面子。
两代人的差异就在于此,一个是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一个是为了别人的眼光屈从生活。
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是两种家庭教育,一个顾忌他人,一个更在意自己。
这也是我在影片中所理解到:爱不应该是控制,而是理解和包容。
相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她其实也是徘徊于这两种教育之间。
从很早知道女儿的取向却未曾提及,到又再次看出端倪,母亲未曾说出任何严词,不以过来人的身份去伤害女儿便可以见之,而从好多现实故事中,假如知道自己儿女是同性恋,一场大吵大闹是完全无法避免的,即使是我如今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无法接受超出自己的认知的事情,不是它们太过先进,而是超出了他们的控制。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们无法做出决策,准备受到命运枷锁的禁锢时,身边总是会有幸运之神降临,那个人也许是你的朋友,也许只是一个陌生人,但我更希望是你自己。
当女儿得知母亲是为外公的面子无奈嫁给他人时,女儿不愿母亲受苦,阻止了这场婚礼,并且让母亲去嫁给她爱的人时,孩子的真正父亲站出来了。
而这时,冲破枷锁的母亲带着女儿冲出了婚宴,并让女儿去找她的爱人。
到了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曾经屈从于父母意愿而小心翼翼生活的女儿,而是终于敢于主动站出来去寻找自己生活的女人。
文章开头我说这部影片是另一种中国式的教育,它不仅包含了中国式父母特有的集权主义,但它更为我们表现出家庭教育中孩子与父母之间更重要的是互相理解和包容,这是使一个家庭变得更加和睦欢乐的必经之路。
也许她是个有些荒诞的妈妈,但是当她第一眼看到Vivian时流露出种种敌意,可以确定,这是个真实的母亲。
父母对子女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如果你以为自己有表演天赋可以骗过父母可就大错特错了——只要他们爱你,即使是最驽钝的父亲,也可以察觉到孩子正为了什么烦恼。
但是当这位敏锐的母亲和你针锋相对时,你就惨了,她最擅长不动声色和你过招,又假装毫无所知,对一切避而不谈,令人哭笑不得。
她爱你,不容你真心向她反击,你的一点儿反击真的都是重重伤她的心。
正如她听到女儿对自己说“我爱你,但是我是个GAY”时所回应道:“你怎么能把这两件事一起说,你说爱我,却在伤我的心。
”所以不要忙着作对,当这位母亲了解到,砸碎面子、勇敢地表达爱是件那么幸福的事——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糟,她就会转身对你说,去爱吧!
去争取吧!
因为她是个母亲,她也爱你,并且希望子女拥有幸福。
电影里几处母女的交战都让我跟着笑出来,就像看见了自己的妈妈。
她们都擅长不动声色地咄咄逼人,一点儿风吹草动就足够她们成立证据,然后严词审讯——好像妈妈们的开场白都喜欢用:“他是做什么工作的?
”饭桌的确是妈妈们的战场。
记得当我在饭桌上说想和一个女孩儿搬出去住时,妈妈连珠炮似地一串发问:“她是做什么的?
”“多大了?
”“哪儿的人?
”“你们怎么认识的?
”……最好笑的是居然补问了一句:“她长得好看吗?
”——妈妈,没有人要拐走你女儿,你的爱,孩子们接收到了。
也许一时还消化不掉或者不合胃口——但是,这就是母女。
SAVING FACE,中文翻译:面子/顾足颜面。
讲纽约的华裔圈子里一对母女的情感历程。
内容涉及女同性恋,因此这部影片在各大同性恋电影节上备受瞩目。
这张片子除了预告片以外还特别收录了SUNDANCE电影节的录像,完整片花,访谈录,甚至还可以选择影片导演ALICE为你一边讲解,一边收看这部电影。
片中有很多桥的镜头,ALICE说这是她最喜欢的风景之一。
除了陈冲以外,片中还有王洛勇客串,其他两位女演员表现也令人印象特别深刻。
尤其喜欢Michelle Krusiec,她扎着马尾辫,身穿蓝色衬衣,运动裤,背着书包,十分可爱,熟悉。
Lynn Chen,在片中穿着吊带背心做了一个倒在地上的芭蕾的动作,以及在登机口渐渐离Wil远去的背影和她那件大衣,都让人回味不已。
以前认识几位性格和生活环境跟片中Wil及其相似的女孩子,百分之百的ABC,会讲一点带着英语语感的汉语,自信,大方,独立,迷人。
影片配角好多都是讲上海话的,美国华人中上海藉的还真不少,在婚礼现场有一个女人站起来骂她的老公“XX”什么的,我好像没有听清楚,看字幕是DOG XXX什么的,下次请教一下别人。
摘录影片中的对白:Wil: So how come we never met before now? Vivian Shing: We did meet. Nineteen years ago. I was 8, you were 9. Outside the temple. Wil: I don't remember. Vivian Shing: The Wong boys were taunting me about my parents' divorce. You beat the crap out of them. You were wearing a Kristy McNichol t-shirt, tan cords and a pageboy. You spilled your mom's groceries. We scooped them into a bag. Wil: That's right, and then... Vivian Shing: And then I kissed you on the nose. And you ran. 看完整部影片后很久,每当再次遇见身边的各色ABC女孩子,总会自然的想起那个扎着马尾辫的清新Michelle.
坐在沙发上面,伸个懒腰,笑一笑,站起来,跳了一下。
长出一口气,我们总是可以在这个世界偶尔之间找到快乐和共鸣的吧。
活着,总是把自己憋闷的够呛,为了那么多,伤痛时,难过时,想想却只有自己。
其实,所谓面子,再一次说白,又是自我欺骗的一种方式,压抑自己,控制自己,为了换取社会关系中的认可,为了换取活下去的一种自我价值的证明和体现。
我们对爱情和生活的选择,在我们成长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是不由得自我控制的,所以有的时候,甚至懒得再去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所能够去追寻选择的是什么。
我们的成长,写满了家庭需求、家长需求还有社会需求。
当有一天猛醒的时候,发现身边生活大多数已成定局,发现我们应该自由的年级已经在时间长河中被卷走了很远很远。
电影,最让人畅快淋漓的,便是主人公不顾一切,抛开身边各种目光和压力,甚至不再考虑生存,冲向最真的自己。
那一刻,小心脏里面的热血沸腾不用文字描述,每个人想必都经历过。
无论是《世界是平的》中陶德放弃高薪的海外生活,安静坦然的回到芝加哥;还是《面子》中小薇冲进母亲的婚礼,大声的指出母亲的所爱,而后和维维安相拥在舞池并且fuck everybody just kiss.在爱情中受过伤的人们,被逼婚压迫的快对爱情生活和性生活绝望的人们,在这一刻,都不自觉的会让自己化身在那个场景,轻松的呼吸片刻。
可事实呢,在一个家庭中,同性恋,相差二十多岁的爱恋,年近五十的寡妇突然怀孕,《面子》的故事只发生其中一个就已经够受得了,别提像电影中这样全部夹杂在一起了。
说实话,觉得小薇的祖父没有心脏病发继而撒手人寰依然是万幸了(或许再次倡导老年人还是要练太极拳的)。
其实生活远不会像《面子》的结局那样美好,远不会有片尾的其乐融融,因为生活太过艰难,因为人们都太过压抑痛苦,所以,我们最重要成为别人的谈资,而有些人,又将成为我们的谈资,在这些不厌其烦的谈资中,我们没有了面子,又挽回了面子。
好比小薇的祖父,插科打诨之间让我们感觉到温情和老大爷逼于无奈的选择接受,然而谁都知道,他的食物其实是难以下咽的。
他此时,是在维护谁的面子,怎样的面子呢?
抑或是用这种接受来完整自己终其一生所维护的面子。
走在街上,就算不衣着光鲜,也要体面,这是面子;朋友聚会,就算房租车贷压得依然少年白了头,还要轻松的谈论自己暂时拥有的一切让自己的生活多么的舒坦,这是面子;和爱人的朋友聚会,就算席间言谈让人依然昏昏欲睡恨不得难受的自虐掐自己的大腿却还要僵着微笑,这是面子;逛街时,在导购小姐热情周到天南海北的恭维和服务中,不好意思的选择自己一般中意的物品,这是面子;痛下血本勒紧裤腰带每顿只吃面条大米饭也要给女朋友买几百上千的化妆品衣服手机,自己挤公交地铁挤到呼吸衰竭和女朋友出门也必然招手打车,这是面子;夫妻不同床依然异梦,出门交际还要相敬如宾净带笑颜吃饭时帮老公擦擦嘴角的汤渍帮老婆披上外衣倒杯温水,这是面子;面对无良老板,恨得牙根痒痒依然要毕恭毕敬听任无礼工作要求甚至小小性骚扰,这是面子;面对鸡婆同事,见面一口一个亲爱的回头自己心里反胃骂他个千刀万剐的,这是面子。。。。。。。。
还有很多吧,对于面子我们有着太多的称呼,尊严教养不一般见识气派立场地位层次品味天哪,我们还要劳累自己多久呢?
若然还能欢笑,不如在欢笑的那一刻,忘却一下面子吧,就算笑得流泪,也是最真的自己。
这是一部非常非常切题的片子,情节都围绕面子展开,但是感觉还是单薄了一点,毕竟是人家的处女作。
我喜欢片子里的vivian,长得漂亮,又妩媚又有个性,男人女人都会喜欢的类型。
《面子》(Saving Face)这是我目前很喜欢的电影我觉得它具备了我现在想要的生活的一起电影简单、入题快、不会有任何时间去浪费,看我看第二遍,我是很少会看电影第二遍的,但是它里面的主角wil实在让我难忘,所以我为了她再看一遍她胆小、犹豫、但是温柔,不强势,有前途是在实习医生但是潜力很大不是美女但是看久了会觉得耐看,她的性格,部分很像我,对感情不会很勇敢,一切都是被动的还是我很想像她,找到爱的人,找到很爱自己的人温柔的对身边的人,有自己物质的支持穿的朴实不追求其他的,很安静,也很平凡的过但是这样的活着会让人看不起吧,看不起这样脑袋里只有觉得感情是最高的一切我就是这样的活着的?
就像高更那样,知道自己表达的,就重新我找到自己要的,我也要重新我每一天都是重新啊是吧是吧不在意别人说什么,我每天都是很好的过着写于2012.926现在2013.10.12看不懂自己想说什么。
可能是:“还是我很想像她,找到爱的人,找到很爱自己的人温柔的对身边的人,有自己物质的支持穿的朴实不追求其他的,很安静,也很平凡的过”为什么很喜欢?
因为,我有les倾向?。。。。
这部电影,也说了爱情不分年龄,不分性别。。。
不知从何时起,女同成了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找来看的电影类型之一。
但比较可惜的是,其中出彩的作品并不算多,而且当看过几部影片之后,一旦接受了女同这一“设定”,此类电影最终就容易成为寻常的爱情故事,而通常情况下,它们同普通的异性恋爱情片相比,也难有太多出彩之处。
而《面子》就是在我对于这类电影不再抱太多期待时,发现的一部比较有意思的影片,所以这次拿来谈一谈,但在讲《面子》本身之前,想先说说这部电影之外的一些话题。
■女同片还是爱情片?
个人最早接触的女同电影应该是《阿黛尔的生活》了吧,当初看完觉得女同题材很新鲜,可现在再仔细想想的话,Adele和Emma两人从相识、热恋再到最终分手,她们之间所产生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异性情侣之间也会发生的,二人在观念及身份上的差异注定了她们的感情无法长久,当然,或许还有分手常用理由——性格不合吧。
没错,所谓的“同性之间才是真爱”并不正确,这句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将异性恋和同性恋区分对待得出的“结论”,在一些人看来,这可能反倒像是另一种歧视的表现。
这和有的女性反对女权主义这种提法有所类似。
无论彼此是何性别,相恋与相守终究是有本质差别的。
就像有的人在看过《阿黛尔的生活》后说的那样,同性之间的爱情也并非比异性之间的爱情更为牢靠,二者并无实质性不同。
因此,如果当我们剥离掉同性这一因素再去看多数女同片的话,我们或许会得到不同的感受。
例如,对于《克洛伊》中的Chloe,她在Catherine的婚姻中实则扮演着一个第三者的角色。
她发现了Catherine的家庭问题,并以此接近Catherine,而当Catherine拒绝再与她来往后,Chloe又设法报复Catherine,希望以此唤回她的爱。
或许正因为Chloe寻求的是同性间的爱情,所以很多人并不会因此谴责她,但试想一下,如果介入Catherine婚姻的不是Chloe,而是一个男性呢?
相似的情况在《看不见的世界》中同样存在,只不过Miriam的婚姻问题比起Catherine严重的多(Miriam的丈夫与一个远不如Miriam美的人偷情),所以Amina不像是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反而像是拯救Miriam逃出苦海的人。
上面讲了很多,实际上主要想表达的观点就是,很多女同片或者说同性题材的电影,它们所讲述的故事与爱情片并无太多差异,相恋、猜忌、做爱、争吵、分手……当然,作为女同片,必然有它独特的地方,这也是下一部分将要简单谈到的。
■取向的认知女同电影(至少是我看过的几部)在故事上最重要的也是有别于异性恋影评的一个部分就是一方对自己性取向的认知,而这一过程通常是在另一方的引导或启蒙之下发生的。
如《看不见的世界》中的Miriam与Amina,《克洛伊》中的Catherine与Chloe,以及《面子》中的Wil与Vivian。
甚至包括《阿黛尔的生活》也同样如此,Adele对于自己性取向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开始不过是在街上偶然间见到了Emma和女伴亲密,她便在梦里梦到了她,随后在和男友做爱之后Adele愈发怀疑自己的取向,和女同学的亲吻让她确信自己是同,而最后她在Emma那里真正得到了她未在异性身上获得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很多女同片中都会有相对赤裸的激情戏,《阿黛尔的生活》中尤甚。
虽然在我看来,最理想的爱情不需要性,但不可否认,性在爱情中的地位通常是很重要的,二人能在一起不仅需要感情的契合,身体的契合同样不可或缺,这或许是女同电影也需要床戏的主要原因吧。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同性恋与异性恋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除了认知自身的性取向之外,按理说出柜的过程也是值得在同性恋电影中重点表现的一部分,但我所看过的女同片中却对这一过程着墨较少,或许即便是在相对开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柜也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吧,但也可能是因为那些国家对于同性恋的接受程度高的缘故。
■爱,面子那么现在我们回到《面子》这部电影上面。
之所以我会觉得它算是我看过的女同片中最好的一部,是因为它不只讲了一个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进一步讲,它不只是一部普通的爱情片。
事实上,在一些被归为女同片的电影中,女同或者说爱情都只是电影想要体现的一个点而已。
例如上文提到的《看不见的世界》中有对种族隔离的批判,而在同为Lisa Ray与Sheetal Sheth共演的《同心难改》中则展现了上流社会的做作。
但遗憾的是,这两部电影并没有将这些内容结合好,割裂感比较明显,反而对整部影片的完整度起到了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影片的主题是女同,而其它点都偏离了主题所造成的。
那么《面子》相较之下,它所有的点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而这一主题我们从电影名字上就能直接看到,那就是面子问题,这个主题要比女同可说的点多太多,所以电影中没有任何情节会让人觉得不协调。
简单来说,《面子》所展现的是一个在美生活的华人家庭中三代人的爱情与面子间的冲突。
祖父母是最为保守的一代,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是很标准的模式,相濡以沫,但有时又有些相敬如宾。
而对于面子,祖父异常看重,他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做出任何不合规矩的事,在众人面前丢面子让他感到可耻。
在他的眼中,女儿未婚先孕是丑闻,女儿另一半比她小一辈是丑闻,孙女是同性恋也是丑闻。
Wil的母亲慧兰则是相对传统的一代,总体上受华人文化影响较大,她常处的圈子都是同龄的华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以聊他家的八卦为乐,她不愿意哪天也成为那些人议论的中心。
所以,她一边做着不合传统的事,一边又担心被别人发现,就算是看个小电影,也要趁女儿出门后偷偷看,她对待爱情也是如此,即便自己已经怀孕,她也不愿说出对方的名字,宁愿按照父亲的要求和一个她并不爱的人结婚,在她原本的观念中同样认为面子比爱情重要。
Wil在美国成长,相比母亲和祖父要开放很多,她并不认为同性恋有什么不对,但华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依旧束缚着她,或许她从未在意过自己的面子,但就像她说的那样,她爱她的母亲。
加之其性格不那么坚定,从而导致Wil难以处理好工作与爱情以及女友与母亲间的关系,被动是她最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尤其体现在她与Vivian的关系中,若非Vivian最终回来参加交谊会,或许她们真的就在机场各奔东西了。
当然,电影的结局是美好的,爱情战胜了面子,相爱的人走到了一起。
保守的祖父只能用一句“世风日下”来评价这两段感情,反正自己的面子是被丢尽了,他大概也只能无奈地在新孙辈生下来之后天天在家坐镇,以免孩子被自己的女儿和孙女“带偏”了吧。
我们可以看到,《面子》最巧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将故事的主题集中于女同上面,因而避免了女同片常见的问题。
两段非常规的爱情在一个中西方文化共存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矛盾冲突。
而作为一部喜剧,《面子》中有不少段落是会让人会心一笑的。
印象最深的是Vivian去Wil家吃饭,Vivian随口问慧兰“你的孩子好吗”(指慧兰未婚先孕的孩子),慧兰的脸一下子就黑下来,随后笑着拍了拍Wil的脸说“我的孩子好,就是工作太忙了,我老见不到她”,哪知Vivian随即接了一句“我也是”,只是三个字,就让整个饭局的气氛变得异常尴尬,连Wil筷子夹着的食物都被吓掉了。
除此之外,还有慧兰对Wil的黑人朋友Jay态度的转变。
慧兰开始很不情愿Jay来家里吃饭,甚至当她看到Jay喜欢酱油后用中文对Wil说“我得少吃一点,免得把我孩子染黑了”。
但当Jay帮慧兰化解了一次麻烦后,他们最终竟坐在一起看电视了。
这些喜剧元素在女同片中是很难得的,至少之前我所看过的同类电影基调多偏沉重,很少能将喜剧融入得如此之好,甚至它的手法要比某些喜剧片高级很多。
当然,任何电影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面子》也有它自身的问题,比如片中的华人群体形象有扁平化之嫌等等,但总体上瑕不掩瑜,它是一部很不错的女同片,但却又不止于描绘女人与女人间的爱情。
Wil与Vivian在交谊会上相遇,又在交谊会上重逢。
当初她们相视一笑,现在她们翩翩起舞。
她说:“大家都走了。
”她们说:“去他们的吧。
”
十年前就看过的一部片子,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又拿出来看,而且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基本把豆瓣的影评也都看得差不多了,无论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还是从压抑个体保存面子,还是从一代代地开放,都让这部影片不仅仅如标签一样只是一部拉片,更是一部家庭伦理,社会文化融合的影片。
不想再就这个深刻值得社会学者去探究的方面去说,而就简单地从两个人的分分合合的小细节说吧,我喜欢那些不经意的小细节,有那种被两个人爱的磁场包裹的感觉,心底也不乏泛起涟漪。
从舞会的回眸,Vivian 独有的外貌与身条引起了wil的注意,但她没想到的是Vivian和她的对视里包含的不仅是回敬,也有19年前的回忆和那个时候感激而单纯的吻,就此Vivian 制造偶遇,一次次诱惑喜欢自己却不敢表白的wil ,在她家宽大的阳台教wil 如何摔倒不疼时慢慢地走进,慢慢地打开wil抱紧的双臂,直到几近贴上脸,如果没有前面Vivian的演示,但从这里断章取义地看,顺势地应该就是缓缓地,试探性地kiss啊,然而戏剧性地就是腼腆的wil没有让应该的事情发生而是顺势倒下了,wil在vivian勇敢热情地表达下显得那么无力而让人揪心(恨不得想踹她两脚啊),当两个人同时倒在地毯上时,vivian的攻势依旧没有减,两个人含情脉脉地对视在温暖的灯光下让人有些迷醉,vivian的手轻轻抚摸wil的唇,看着都有些情不自禁(后面她俩在公园里吃热狗,vivian给wil擦净嘴时,那个眼神和动作所营造的氛围连旁边的小朋友都不禁问,你俩要kiss么?
那种在俩人看来正常的举动,在别人的眼里满满的都是爱!
),继而又抓着wil的手抚摸自己的脸,恰到好处的小细节,让这个吻那么自然而又让看者回味无穷。。。
在公园的栅栏旁,两人隔着,手扒在铁丝网上,wil抠着vivian的手指,当Vivian索吻时,wil拿开了自己的手,显得无所适从,当Vivian骂该死的铁丝网时化解了小尴尬,又让wil放下了心又开始手指扭捏地盘着Vivian的手指,就是这个细小的动作把wil胆小,不敢大白天下而又喜欢享受一切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和后来Vivian说她们像外遇见不得光,见不得朋友的话也遥相呼应,这个手指的动作虽然很不起眼,但却让我有一种纠结地满足感(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被人理解),我喜欢那种比较拧巴的感情,而这部片子处处皆是,这也是这片子让我百看不厌的原因吧。
激情的部分不想说了,因为Vivian妈妈的电话让这个场景从唯美的画面变成了幽默元素,毕竟不是三级片,所以这种处理让做爱不会只让人想到性,也包含了直面,理解与支持!
机场的部分,特别是wil挽留Vivian的那段话,感觉特别鸡肋,特别不爱听那句“不要为了惩罚我而葬送了自己的理想(大概意思是这样)”,Vivian的离去是失望,也有逃避,她只能选择去满足自己父亲的愿望,而且之前她也说过去巴黎跳舞说明得到了专业上的认可,她自己也是有期待的,对她来说也并不是葬送了理想,只是选择了一个不是自己最爱但也还不错的方向,这里真的说不上惩罚和葬送吧,反正觉得这句话特别牵强。
最后在舞场复合,和开头相见遥相呼应,但是少了隐忍,少了含蓄,wil变被动为主动,一句“fuck them”,发泄了所有的过往的不悦,那一吻那么自然,让人不禁悸动,也被环绕在她们的爱里!
喜欢她们俩从眼神到微小的动作流露出的爱,感觉绵延不断而又热烈,喜欢场景柔和的灯光,让画面变得唯美而切合,至于对白感觉逊色了不少,自我认为精彩对白都是妈妈口下的,陈冲老师的表演特别到位,话语间流露出的敏感,自欺欺人,好面子等等都自然而不做作。
整部电影看了很多遍,然后拖着只看wil和Vivian很多很多遍,太喜欢她们俩之间那种纠结,拧巴,感觉有很多自己的影子,特别是wil,爱不敢爱,考虑的比谁都多,却伤害了最不该伤害的人;Vivian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爱人,勇敢而热情,一步步引导爱人让wil接受她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的情感。
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败在知名导演和演员手下也还值得,但是让我投票我会投给saving face 寓意深刻又不乏幽默,形式简单却不落俗套。
👍
I love u mum,I'm a gay全在这句话里了,如果你可以读懂它,那么你的心就会变得更宽阔。
3.5。很有味道的蕾丝片,由在美国的华裔后代们导演和主演。我本以为,在美国那个开放的社会里,华裔们早已被同化。哪知,面子是民族传统啊!
所谓的面子在真正爱情面前不值一提
两点二五星 影像直觉很不错
流于浅表想像的片子。女主角长得还能再平庸点吗。
和你一起看的
拉片
就看你什麽時候給我添個外孫了...=_='
les
颜值太重要了
女儿:妈,我爱你,我也是,Gay。母亲:怎么可以一口气说着两件事,一面说你爱我,一面这么伤我的心?★★★★
原来陈冲04年就在演这种骚骚的角色。3年以后在《太阳照常升起》中达到另一种高度。。。那个浑身湿漉漉的骚护士。。。
。。。
当现实生活的世事难料遭遇传统观念的世风日下:华裔圈子,高龄产妇,私生子,忘年交,同志,拦婚……繁而不杂,轻松幽默,有父亲三部曲的味道
一般
恋爱的部分还不错,但母女的部分就只剩牵强、尴尬、各种刻板印象。不太明白平时花式电影批评的豆瓣用户们怎么对这部片子这么宽容。
2004 亚裔的刻板印象?不过…在国外中国人只骗中国人
挺好看的~
更像是轻松愉快的搞笑片
“妈,我爱你,我也是Gay。”“怎么可以一口气说这两件事,一面说你爱我,一面这样伤我的心?”—————【伍思微】导演处女作 ~剧本灵感来源于其本人的“出柜”经历!——▶1◀—— 🔴 2004 🔵 美国【3月【🟢】【➊】】【2021 ▲ 147】【≈ 96分钟【美国】】【原版 ★ 中文字幕】【⭐】◀▶【⭐⭐⭐】
意外结局 不知道和饮食男女是谁来自于谁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