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Sophie Marceau没有偏好,看过的片子也没多少印象。
也许她的美,于我来说是被遮断的,无知觉的。
《fidelity》忠贞,也译成情欲写真。
开场的画面,铁道上缓慢行驶的列车。
有这样的开始,当然不会拒绝。
葡萄酒,调暗的灯光,将要抵达的巴黎。
母亲的旧情人=女儿的老板。
戴帽的妇人拿出当年他年轻英俊的照片,提及结婚后坚持的原则及荣誉,以优雅的姿态哼起歌。
着宽大黑衫的女儿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举起小相机,闪光下是母亲沉浸在回忆中的脸。
女儿说:“呵,我从来没爱过,没遇到过,好像也就无所谓了。
”母亲说“爱不爱又有什么关系,我也没爱过父亲,但我们结了婚,有了你,我也觉得很快乐。
”苏菲马索饰演的克莱丽是新兴摄影师。
出了第一本影集,主题是《缺席》,空旷的街,看不清的人物。
采访节目的主持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冷漠,不带个人感情。
她坚持这只是:客观。
“我没经历过不幸。
这不代表我很快乐。
只是,平静。
”在巴黎的街头,她不断拍下那些残片,花店的橱窗。
觉得漂亮哀伤似乎用于丧礼的白色花束,却被男人解释说是用来订婚。
这个男人克里夫是出生没落贵族式家庭的出版商,搭讪时会挠头,瘦削,语无伦次,眼中写满欲望。
她微笑,几句话后去他家。
在沙发上做爱,结束后不忘称赞他的温柔,说完你很迷人。
却也很快的钻进一袭黑衣,道再见。
之间,她拍冰上曲棍球员。
追逐他们在场上的身影,来回跑着晃动相机。
练习室里,拍下他们裸着身体转圈唱歌的情景,镜头下看不见脸的肉体。
和一个球员做爱,没有亲吻,贴着墙壁,背对他。
踢踏舞的节奏,玻璃窗上隐约闪过身影,像鸟儿飞翔。
上流餐会,粗俗的笑话,商业联姻。
出版商克里夫再次遇到她,又一次语无伦次。
他说:父亲告诉我说话要诚实,我是说,我爱你。
“对的,我爱她。
”他笑得发抖,跟身旁的未婚妻说明。
他的父亲,在席间猝死。
他无力的对她说:不要离开我。
我知道我爱你,并且谢谢你,没有缘由。
克里夫的欲求,母亲的病,也都让她无所适从。
他们在一起,睡觉前像孩子一样嬉闹。
他睡着了她还在点灯轻声阅读。
在母亲的祝福下,他们就要结婚。
然后,她遇见了另一个男人。
在办公室的桌子下。
被称为流氓摄影师的莫内。
他走出来,说:我在电视台见过你的采访,当时没来得及跟你说话。
我已经十天没睡觉了,抽了很多烟。
在地铁里看了你的摄影集,觉得那是狗屎。
所有的东西都是狗屎。
我想跟你上床。
接着递给她点燃的烟。
她微笑,拍下了那一瞬他的手和笑容。
“我饿了,一起走。
”莫内叫她。
她跟他走出去,她没法不跟随他一起走。
他随手扔掉不好吃的汉堡,带她进路边餐馆,点了夹心饼,皮萨,什锦把烟灰弹在她的右手心,表演一个魔术。
看到她指尖的婚戒。
“有人在等我回家”她转身离去。
他追出去,她微笑,摇头。
又拍下他转着圈道别的身影。
婚礼现场,教堂外各种居心叵测的冷嘲热讽,妒嫉和成见。
莫内远远的拍下她的表情。
犹疑,矛盾,不安。
工作室的同事一眼看穿,对新郎说:你并未完全拥有她。
莫内去找她,托克莱丽的母亲把相片给她。
看着女儿在镜头下的表情,老妇人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翻到女儿桌上拍下的有关这个男人的残像。
知道有些事情的发生已经无可挽回。
母亲眼前浮现丈夫跳踢踏舞的样子,向她伸出手,怜悯的看着她。
“亲爱的,请再次宽恕我吧。
”她泪流。
蜜月旅行时的她,并不快乐。
不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身心异处。
可真的是不清楚么。
还是不想承认已经清楚的事情呢。
匆忙赶回到临终母亲的身旁。
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你在深渊的边缘,快回头。
离开我,我要单独和主一起。
”我想克莱丽知道母亲最后要传达给自己的是什么。
可是莫内依然出现,在她婚后生活的周围。
面对他,她无措,不安,疯狂逃向丈夫,要他,需索一个孩子。
莫内在不远处,拍下她的一切。
这同样是工作的一环。
利益的争夺,扒开隐私。
这场婚姻,因为这个男人的出现。
已经岌岌可危。
虽然告诉丈夫她并不确定。
她哭着请求爱和怜悯。
“要和能是不同的。
”丈夫对她说。
“我什么也没做。
”她说,哭的委屈。
“我是你的妻子但我也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强烈的不安,在丈夫的爱抚下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平息。
“你心里有别人,他是谁?
”克里夫终于忍不住发狂。
“是谁不重要。
”她已淡然。
“你在逃避?
”“我在抵抗。
”“用逃避抵抗?
”“不,因为我是你的妻子。
”她还是进入了莫内的生活。
机车,器官移植,阴暗暴力的街区。
他带她来到他家门口。
“你还是不肯?
”-“我不能。
”“为什么?
”-“我无法抗拒你。
”“所以咯”-“所以这对你不够。
”他流下一行泪。
像个小孩子,央求至少可以留下她的围巾。
回到家,她对怀疑自己的丈夫说:“你懂么,我永远不会背叛你。
我从没骗过你。
不能说没有心动。
我也很痛苦。
但这已不重要。
”丈夫的哥哥,一个主教,带着有夫之妇和她的孩子私奔。
媒体蜂拥而至。
他在推搡的人群中护着身边的女人,说“不要这样。
”“你有神相伴还不够么?
”面对质疑,他颤抖着,带着内疚,矛盾,和喜悦:“人,有权追求幸福。
不管在何种情况。
就算他太晚发现。
爱总是在人最不提防时给人惊喜。
但若不把握就不会懂得爱。
神圣的爱。
神不在某个地方。
而在我们内心。
不,应该说,神就是我们,就如我们就是神。
”屏幕前的克莱丽,泪流满面。
一次暗杀,可能同样源于商业火并。
克莱丽的老板死了。
电影里的第三次丧事。
丈夫对她说:“我唯一不能原谅你的,是你破坏了假象。
”被设计的丑闻事件,妻子和他是主角。
公司大厅里,媒体的镁光灯下,两个男人之间无声对视。
克里夫因家族遗传的痉挛终于从楼梯跌落。
在急救车上,克莱丽哭喊:“为什么你不相信我,为什么你总觉得一切都是肮脏的,都和谎言,性有关。
我从来没有背叛你。
”-克里夫哽咽着:“你已经做了。
但没有你,我就不曾爱过。
”克莱丽只能哭的崩溃:“我曾想背叛你,但我做不到。
”“你会想我的。
就算死亡,有你就变得甜蜜。
”说完他就咽气了。
又是死亡。
哭泣跌坐在地上的她,血从股间留下。
那个曾在婚礼上说“她不快乐,你并为完全拥有她”的同事问她:“你知道有人会因爱而死么?。。。
你会和。。。
在一起么?
你自由了。
”她只是静静答道:不。
墙角中的莫内,隐隐啜泣着,举着相机,终于没有按下快门。
在葬礼上,丈夫的兄弟静静望着她,她说:我会的。
就像在婚礼上她同样的承诺“我会的”。
然后,转身。
离开了那个她爱着,却告诉自己不能去爱的男人。
离开巴黎。
他们彼此献给对方一本摄影集。
仿佛同一个的作品。
里面同一个灵魂。
克莱丽在海的另一边,幽山里的修道院。
剪短了的头发,有花白。
她立稳三脚架,不再像巴黎那样随时随地随意的变幻脚步拍摄。
而是静静等待,清晨的露珠从巨大的植物叶尖滴落的瞬间。
修女们劳动,轻轻舞动,简衣素食。
饭前祈祷,然后唱着歌快乐的分享。
她在这里的电视上看到一场电影,关于她的电影。
在巴黎的日子。
那个同事编辑导演的电影。
她含着泪光,笑了。
走出去,把和丈夫的婚戒挂在树枝上,转身看见穿着黑礼服的克里夫。
“原谅我。
原谅我。
”她说。
丈夫微笑着与她错身,走向树枝取下戒指。
她也微笑,走回去,靠着院墙,哭泣。
终于平静。
山路上响起机车奔驰的声音。
我要说,这最后一幕的苏菲马索,非常的美。
遇到莫内之前,她说从未爱过谁。
可以和任何一个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在任何地方做爱。
当然,有时也会拒绝。
她的存在,诱惑着他们,她是被动者,也随时主动选择。
她拒绝了莫内,却只是身体上。
灵魂里的相互吸引对于她的婚姻,是最大的背叛吧。
她爱莫内,也拒绝了他。
这一切也成了丈夫不能摆脱的心结。
但能说她不爱克里夫么。
看了三遍,我还是很难体会她对克里夫的感情。
影片主题忠贞,指的是什么?
那些坚持和拒绝,究竟有何意义?
尊严和骄傲是否终将与自由的性情背道而驰,只能两难中择一?
法语音轨,中文字幕。
总觉得很多地方还是没看明白。
但更多没能理解的,大概并非因为语言,而源于经历和思考的浅薄。
唯有一点可以肯定:宽恕,委实比爱要来的深远漫长。
人的一生可能会爱上许多人,但只能对一段爱情做出承诺。
老早就预备把最爱的三部苏菲电影以“纠结已成歌”的形式完成。
《路易十四的情妇》与《心火》都写得十分顺利,惟独《忠贞》不知该从何表达。
其中有对爱情的疑惑和对生活体味地浅薄。
其实这部电影很契合东方人的爱情观,配上苏菲一张神似东方人的面孔,于是,就把这篇影评在七夕这天献给爱情。
祖劳斯基借男主人公克列文向苏菲道出了丈夫爱之无奈地心情。
“为了做你的丈夫,我努力地当好你的情人。
”如果有一个着黑色长风衣神色冷漠的女子穿行在阴雨的城市里漫不经心地拍快照,并把你错愕的面孔瞬间定格在她镜头中的话,那么你一定遇到了克莱丽。
她说,从未爱过任何人,她的心与风同行。
在花店前,隔着玻璃俯身举起相机;这次,镜头里除了鲜花,还收录了一个男人的心。
他一路热切地跟着她,迫不及待地如同拾到遗失多年地宝贝一样向她战战兢兢吐露关乎自己的一切。
后来,她停住了脚步,转头望向他,嘴角牵起一丝打破冷峻面容的淡淡的笑。
再后来,她嫁给他,并把自己完全交付给承诺。
结婚的前一天,克莱丽遇到仅仅一面之缘的尼莫。
他来告诉她,自那一面,已彻底夺走他的理智他的热情他的心。
她又何尝不是?
同为摄影师,在艺术与心灵的交汇处惺惺相惜,可这注定是个十字路口,他们只能用眼神热烈地照会,然后彼此交错而过。
于尼莫前,她从未爱过任何人。
男人,不过是镜头中的艺术品,镜头外的做爱对象。
可以在任何地点,同任何陌生男子。
于尼莫之后,她看清了爱情的模样,却不敢走近。
用一个婚姻的承诺始终克制。
很少有人能理解克莱丽的行为。
为什么她把自己交给婚姻后,仿若变成了恪守承诺的忠贞女人。
于克列文之前,她在风中的生活飘忽行走,安无定所;于克列文之后,她拥有了安静体味家庭幸福的一刻;拥有了托付的安稳。
可是,有谁知道,爱,是一把利器,可以瞬间把信任剁得体无完肤。
撩人,也杀人。
克莱丽哭着抱着满脸是血的丈夫咆哮:你为什么就不相信我!
我并没有背叛过你,从来没有,从来……直到丈夫的呼吸逐渐微弱……她的心她恪守的忠贞也随之而破碎。
绝望地一句,“对不起。
”虽然克莱丽从未在身体上背叛丈夫,一直克制得保持着同尼基的关系;但她心中比谁都明白,故意地克制与恪守承诺,实则是对三个人的伤害。
因为她的心确实因尼基的存在而动摇,而挣扎而收敛。
如不是因为爱,她不必有如此痛苦的心里历程。
克列文无法忍受的是美满婚姻的假象。
身体的背叛与否已不再重要。
当忠贞已不在,人再没什么可以失去。
曾经和一个朋友聊起感情。
我说,几年来赚到的唯一一笔财富是一个不错的,守爱的男人。
他说,其实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遇到爱人,都能遇到爱,如果你愿意。
可是放逐过也被人放逐后发现,女人不过是沉在水底的人鱼。
欲望不过是绊住尾巴的水草,这些短暂的吸引和牵扯永远做不了的避风港。
当有一天,一股强大的洋流把你带到海面,你被一个朴实地渔夫打捞上岸,他教会你看阳光洒在海平面上温实的景象。
即便他不是王子,也没有水草的滋养。
你还是为他的憨实而感动。
因为是他教你发现,原来有阳光的世界里也是这般美好。
阴暗的海底是女人的心,连容阴湿的水草。
虽然他们属于同一国,但却无法契合。
否则,就是永世地缠绕,人鱼再也见不到阳光。
有时恪守和忠贞,是对幸福最好的放大。
片尾,克莱丽剪断一丝长发,在修道院整理植物。
全片只有那个镜头是有阳光洒在脸上的。
她因恪守忠贞而获罪,也在用释放忠贞而赎罪。
其实,我没有写很长的影评的习惯和定力。
可是,片子看完后,我现在还忍不住满眼的泪,我被打动了。
可究竟被什么打动了,我也说不清。
我只能说,从苏菲歇斯底里地哭的那一刻开始,我的心就一直痛……这部片子刚开始的调子很欢快,苏菲遇到一个童话编辑,而他本人就像是从童话里出来的,调皮却也笨拙,是一个完全本真的人。
苏菲之所以被他打动,除了他的赤裸裸的纯真,还有他说的那句话:“我为了钱要结婚了,但,我只是希望能有孩子,一群可爱的孩子。。。
”这跟苏菲母亲所说的话多么相似。
人就是这么可悲,永远被自己的出生时的家或者家人影响永远背负着过去的影子。
于是,她跟着他。
她以为她爱上了他。
那时的她,只是爱一种真实。
那时的她,单纯,活力四射……她以为生活是美的,纯粹美的。
就像她自己一样,鲜活,美的不可一世,摄人心魄。
她灵气十足,一个年轻的女摄影师,初出茅庐竟被寄予可以提高一个杂志社的形象这样的厚望,可以说明很多。
她不该遇到他,爱情有时候也是毁灭。
她爱上莫内,就像是爱上了自己另一个灵魂--而那个虽然灿烂,却其实是黑暗的灵魂,会把她引向毁灭。
母亲死之前只说:你正站在深渊,离开那儿,答应我。
可能会有人觉得,苏菲一直没有和莫内在一起,是想守住忠诚。
相信我,她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道德殉葬者。
其实,是对母亲的承诺,还有她曾经以为的爱,把她死死地捆住了。
其实她也知道,莫内会把她指引到她所抗拒的生活里。
她拒绝了。
可是她知道,这是她内心最真的爱。
她可以伤害自己,可是克列夫纯真的爱情,也是她无法背叛、无法允许自己伤害的。
当她不再爱曾经的爱人,她比丈夫更痛苦,因为她的感觉和她想守护的爱情的美在她心中纠缠着,嘶吼着,她想掩盖,想让丈夫用更多的爱把她的灵魂灌醉,无视其他,她想要忽视自己内心的感觉……可都无济于事。
她对美有一种异常的珍视。
这才是她灵魂里的东西。
莫内懂。
莫内也一样的痛苦无助。
因为爱,最初的、最真的、互相的、奇迹般的爱,就是你我本是灵魂想通的整体。。。
可能因此我的心很痛,因为美好如此的一对人,在现实里,依然无法拥有自己的另一半,依然是一份残缺的、割裂的爱情的殉葬品。
导演给的伏笔是,马奎斯的女儿继承了杂志社以后,宣布杂志社将永远坚持堕落、污秽的风格。
谁也拯救不了这一切,即使是苏菲这样的人。
生活本就是这样,至少,生活本就有一片领土,是这样黑暗腐朽的质地。
看着剪了短发的苏菲,失去了曾经的活力,像是被吸走了灵魂一样,很难过。
即便如此,她仍然在寻找,美好的生命,美好的细节。
她坚持的摄影就是她寻找美的见证。
但美,给予不了她所有。
更填补不了她残缺的灵魂,失去爱的痛楚。。。
笔拙,无法表达所有感触。
只表示最高的敬意,对真正在爱里游荡过的人。
苏菲•玛索的确魅力四射。
我们似乎也可以从业余地角度,揣摩一下法兰西的艺术。
主人公看起来是天赋的摄影师(当然,也直白地展现了她的老板对她美色的垂涎,所带来的结果),看起来是灵性,也可以是躁动和瞎掰。
拿着个摄像机(傻瓜机,袖珍机),然后一直抓怕,大多数时候就是流动的痕迹,模糊的形状。
还有毫不忌讳的性描写。
比如要拍冰球比赛,用专业的器材,却拍不出几张清晰的。
结果还是拿着傻瓜机,在更衣室里,拍球员的裸体(甚至还不忘和球员来一发)。
当然,重点不在这里,而在于,苏菲玛索扮演的主人公,她的母亲谈起自己的婚恋观:我只希望死前看到你嫁到体面人家……(我没爱过任何人,妈妈)谁说爱呢? 我也从来没爱过你爸爸,还不是一样生了你,我还不是一样快乐。
结婚不需要为了幸福,我们只是为了传宗接代。
(我知道)付钱给你的那个人,我是指你的老板——马凯,马凯,马凯……我以前认识他(你没跟我说过)他好象是澳大利亚人还是南美人,对吧?(加拿大人,你怎么认识他?)我们在巴黎相识,然后……他来到加拿大,当时我和你爸爸正在旅行,还没有你,但是……但是你有你的原则,回忆过去,生活变得美好,太阳更加温暖。
回忆过去,我们什么也不需要……而且我已经结婚了,在你出生之前……我不能离开。
(现在我明白了)什么?(为什么他们会雇用我)不,我没那样做,我再也没见过他,他们用你是因为你是最好的。
克列里娅,在我的原则里,有个字是最重要的。
(什么字?)荣誉!
我们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接吻……像过去的太阳……很明显,主人公的母亲,作为法国人的婚恋观,就是恋爱是恋爱,结婚是结婚。
结婚最好找个体面人家,恋爱就只管喜欢就行。
问题是,主人公,虽然一开始就接受了结婚观,嫁给了一个对自己一见钟情,二见求婚的体面人(虽然破落,但还是有大笔遗产,有古堡豪宅)。
然后又迷上了一个迷恋自己的小伙子,那个小伙子和她性格相同,爱好相同,作派也相同。
但是,她却卡住了,既不能背叛丈夫,又无法忠于爱情。
最终丈夫死去,她躲在修道院里拍照片。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小伙子成功地当了导演,拍了电影,才高兴地放下戒指,准备跑去找小伙子。
电影到底说什么?
很简单,主人公想得到的是一个既体面,又相爱的人。
说白了她是鱼与熊掌都想要,然后导演成全了她。
当然,苏菲•玛索值得这个。
精神,肉体。
她自己选择忠与不忠。
当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用手机录下她独自一人拍花时的背景音乐,时常忙里偷闲听一 二次夹杂噪音、快门音的回放,简单的小快乐。
当年的苏菲还有隔着屏幕让人窒息眩目的美丽。。
如今。。。
苏的所有电影,这部和<心火>是最爱
说实话,我可能没看懂这部电影,哪怕是它所要表现的某一方面。
但是,在不断暂停与开始的干扰下,我似乎又看懂了一些。
若干年前,渐入青春狂放不羁的我或许会懂,我相信,若干年后已经体悟人生的我也应该会懂,但是,现在,我的确很茫然。
苏菲.玛索是如此迷人,以至于我多次迷失了自己看电影的本质,在电影中,她是一个摄影师,名叫克莱丽亚,她镜头里捕获的那些随意、任性而运动的影象,非常漂浮的风格,那是2000年的电影,在七年之后的现在,这种风格据说叫LOMO。
LOMO就是随意的记录?
不,它们如此肯定地展现出巴黎街区里隐藏着的一幕幕人生,酒,花,照片,泪水,葬礼,街灯,做爱,车流,黑拳,同性恋,自虐狂,心中的爱,器官贩卖,压抑的欲望和若干次的若干个裸体,有很多。
这么多干扰的因素,我却始终以为这是一部关于爱与选择的电影。
克莱丽亚之所以选择克列夫,她母亲的夙愿一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而她之所以又在自己的丈夫和另一个男人面前痛苦地挣扎,一定则是她欲求“忠贞”不肯背叛婚姻的信念在左右。
在法国这个以浪漫多情著称和坚定地对个人的人文内心的追求予以充分保障的国家,这么一部作品绝不简单地是家庭与爱情(象征着制度与自由)的两难话题。
那似乎是我们东方人孜孜以求要去考证的。
母亲的旧相好对母亲的背叛,虔诚的大主教对教义的背叛,黑人贵族公主对世俗的背叛,人体器官贩卖者和地下组织对社会正义的背叛,以及克莱丽亚自己,尽管她在肉体上始终忠诚于丈夫,但她的内心早和边缘人南默在街头无数次狂奔不已。
“再也没有了忠诚,没什么可以失去”,这是摄影师克莱丽亚展出作品集的名称,我觉得也是她最终的感叹。
电影中,大主教因为忍受不了爱与欲望的引诱最终与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一起私奔,当他们被抓回来,他泪流满面地对电视记者说,上帝其实不在天上,人类自己就是上帝,上帝在我们心中,他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有爱。
这是心灵最深刻的忏悔,但也是最有力的控诉,退一步,还可以说是辩解。
如果给你机会,选择一次,你相信自己的内心,还是坚持脑海里的信念?
答案一定不好做。
最近很腻歪法国的东西,从音乐到电影.这么长的评论里,大多数都是四星以上,我可不可以坚持的只给个三星?我想对自己诚实而已.影片一如既往地继承苏菲玛索式的鲜花插牛粪配对,也一如法国电影惯有的冗长沉闷以及不知所谓故作高深.中间无处不在的法式对裸体的迷恋,不具美感及任何意义.这个女人对爱情的躲闪,看起来如同神经质的抽风.拿着相机好像机枪扫射一样对着房间乱按,一路冲到在床上休息的男人身边做爱,就为了躲避窗外那个自己心爱男人的窥视?两人的婚姻本身就是可笑的结合,而她对婚姻的坚持幼稚无理的可怕.给三星,是因为苏菲玛索和片子里可爱的尼莫,完美的男女主角支撑不了一个空虚的情节,电影里那句"所有东西都是狗屎,我想跟你上床"是对电影最好的总结.
她母亲说不一定要有爱情才能在一起,她就不爱她的父亲,但他们有了她,她也很快乐。
然后她妈妈告诉她,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曾和她现在的老板有过一段感情。
但是因为贫穷,因为婚姻,所以不能在一起。
可是她的手提袋里却一直放着他年轻时的照片。
然后她遇见了后来成为他丈夫的人,一个话很多不着边际没有重点但是温柔有礼的人。
他说他准备为了钱而结婚了,他说他喜欢小孩子,很多很多的小孩,所以以后要生很多很多的孩子。
也许,这样的家庭感打动了她。
她跟着他去了他的办公室。
后来,他们再次在餐馆邂逅,他告诉她他爱她,当场就毁了之前的婚约。
在另外一张餐桌上,他父亲突然发病了。
他的父亲离世之后,他转过身对她说不要离开我。
她陪他度过了那段时间,顺理成章的成为他家庭的一员。
生活可以很平淡简单的过下去。
但是有他,一个直接明了的人,出现在她结识她丈夫之后。
“我在地铁上看了你的摄影集,我觉得是狗屎”“为什么这么说”“一切都是狗屎,我想和你上床”之后,他们出现在彼此的相片之中,不同的是,在他相片中的她始终是清晰的,而她相片中的他却一直是模糊的,辩识出的仅仅是身影。
她看到他出现在自家窗口拍着自己,突然着魔般退出房间,拿着她的武器相机对着空气胡乱的拍着什么。
抗拒爱情,逃避心动。
去房间和丈夫亲热说给我一个孩子。
他拍下了这一切。
而她对着空气胡乱拍摄的相片洗出来后,竟然也神奇的每张都有他。
无处可逃的,是爱情。
她的母亲发现她和他之间萌生的情愫,气血攻心的倒在地上,喃喃着我又犯了一个大错。
她去看母亲,她母亲说你现在站在一个悬崖边,面对一个深渊,要赶快回头。
但是她的妈妈没有说明白到底爱情是深渊还是没有爱情的生活是深渊。
或许这个问题本没有一定的答案,关键只在于你是怎样的人,当你面对这一切你会做怎样的选择。
他越来越尊重她,而她的丈夫却越来越猜忌她。
感觉自己没有能力留住她。
是吧,真正的爱情是不怕失去的,因为它走了还会回来。
而爱情周边的那些貌似爱情的感情却是最让人无奈的。
因为相信有爱情,所以笃定。
因为害怕爱情,所以抗拒。
因为爱错,所以受伤。
只是没有在合适的地点遇上合适的人,或者是没有让合适的人在任何地点都无法遇上。
但是遇上了,并且你觉得不应该了,困难了。
于是只有逃开,但是逃避终究只是拖延,让问题随着时间风化,那需要逃的远远的,甚至远离爱情。
你并没有那样,所以最后,伤害了自己,伤害了爱与被爱。
但是你知道,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多数人面对真正爱情时候的选择往往是:走开,寻求稳妥的依靠。
但我想,面对这样一份生命的大礼实在不应该退缩,哪怕你是在爱错,也用对的方式,好好的爱一场。。。。。
不要逃开!
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不会被苏菲玛索天使般的容颜吸引。
戏里戏外亦是如此。
如此美丽的女子,我相信她的才华完全在她的外表之下,那是她成功的第一要素,当然,个性也很重要。
很多人看影片时会觉得莫名其妙?
为何她这么轻易就能和人上床?
如此俗艳?
我自认为那是一种探索,就如同有时看本书不一定是为了获得知识,只是为了获得感受,让自己置身于另一种情景之中,感受自己的思考方式。
最终她还是爱了,有时候爱上一个人真的很莫名其妙?
我觉得那个男人配不上苏菲。
但他们还是相爱了。
就像是和我的前男友,我不知道他好在哪?
更是对我彻骨的冷漠,但却是为了这样一个人,留得泪也有几公升那么多了。
爱情如此玄妙,有时候真的要相信有另一半的童话故事了。
当婚姻遭遇外部诱惑时,你会作何选择或如何处理?
是跟着内心的感觉走?
还是坚守承诺和自己做人的原则?
片中克莱丽的选择是对还是错?
克莱丽可以通过照片来表现社会的真实,却始终不能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或许是她不敢面对,不愿面对,亦或是不能面对。
她所坚守的是自己的选择,对母亲的承诺,对婚姻的承诺。
可悲的是,她不知道已经选择了的是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不知道是否应该重新作出选择,所以她很纠结。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并不是在结婚后才遇到爱情,而是在与丈夫的爱情被时间和婚姻生活渐渐磨平冲淡之后,又遇到了新爱。
克莱丽与丈夫克利夫就没有爱吗?
一定有,克莱丽与克利夫也有过短暂的快乐时光,而克莱丽和莫尼的爱,与她和克利夫的爱仅仅是程度上和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但因为莫尼始终没有得到克莱丽,才显得他们之间的爱情更令人同情和遗憾,因为人们总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一个细节:莫尼赛车时意外,克莱丽立该冲了上去。
而莫尼与丈夫克利夫同时在袭击中受伤,而且前者似乎更重,克莱丽毫不犹豫地冲向了丈夫。
苏菲玛索说过:当我们爱一个人时,我们的思绪并不是呈静止状态。
通俗点:人心是会变的。
爱情来的时候轰轰烈烈,但也是短暂的,没有永不退热的激情。
爱可能会一生一世,但不可能轰轰烈烈一辈子。
没有想象的美好 ,美好的也总是短暂的瞬间,这才是生活。
浪漫、刺激甚至偶尔的惊险,是习惯了平淡安逸的人们心中所追求的自由和快乐,就像旅游胜地可以使我们流连忘返,但终非久留之地。
退一步讲,假如克莱丽和莫尼结婚了: 谁能保证:他们的婚后生活就一定比克莱丽与克利夫的更幸福?
谁能保证:以后不再遇上莫尼第二、莫尼第三。。。?
谁能保证:跟着感觉走,克莱丽所得的就一定是她真正想要的吗?
如果我们总是跟着感觉走的话,会不会陷入:相爱、结婚、平淡、离婚、再相爱、再结婚、再平淡、再离婚。。。。
的怪圈?
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她母亲看得比较透: 爱与婚姻无关。
婚前不管爱与不爱,你有选择的自由,但一旦作出了选择,就要信守诺言,这就是家庭责任感和做人的基本原则。
漫长的婚姻总会冲淡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换来了温馨和谐的亲情,所以当有了家庭、孩子以后,生活一样可以很快乐,即使缺乏激情。
女主角的不快乐,很大程度上是她内心深处的不甘心,还有想改变现状的欲望和冲动。
为什么修女们很快乐,就是因为她们很满足于现状。
丈夫说:“我惟一不能原谅你的就是,你破坏了一切假象。
” 老人经常说:“搭帮过日子。
” 呵,原来外国人也是这样心照不宣地维持这样的生活啊!
爱情不是生活的支点,更不是生命的全部。
大家总认为爱情是神圣的,任何选择都应让位于伟大的爱情。
岂不知爱情也是自私的。
大家都在痛骂现实生活中的“小三”。。。
莫尼不就是“男小三”吗?
为什么一旦扯上爱情的面纱,连片中的小三也变得值得同情和可爱起来,难道现实生活中的小三就没有爱情吗?
如果他真爱克莱丽的话,就不应该一而再、再而三去纠缠女主角,去破坏她的家庭。
如果爱情真的那么神圣,就更不应该让自已心爱的人天天生活在纠结和痛苦之中。
当然这与女方也有关系。
克莱丽的妈妈为什么婚后快乐,就是因为婚后妈妈果断地剪断了所有以前的、现在的、未来的情缘。
从这个角度来看,婚姻确实是爱情的坟墓。
可以确定是:假如克莱丽和莫尼结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早晚也会走进坟墓。
既然迟早都会没有爱情,谁能保证克莱丽和莫尼的婚后生活就一定比克莱丽与克利夫更幸福?
莫尼真的能给克莱丽想要的婚后生活吗从世俗的眼光来看: 三十五岁的克利夫为人正直又具文学气息,品行端正,家世良好,虽然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但瘦死的骆驼总比马大; 而莫内的生活一团糟,放荡不羁、粗野暴力、生活动荡,徘佪在底层社会。
最重要的是:克利夫对克莱丽用情更专一,更有安全感,这也克莱丽当初嫁给克利夫的原因。
因此克莱丽的内心挣扎不是为了要选择谁,她爱丈夫,不会离开他,她只是努力把持自己不坠入莫内的诱惑。
就象片中莫内所说:你一旦看清了我生活的全部,你就会回到那个温馨的世界:书、火炉、拖鞋。
现实生活中大家不都是这样选择的吗?
一道再好吃的菜,天天吃总有腻的时候,于是就想换个口味,那怕换口咸菜也行。
这是人的天性。
-这才是“现实生活中的克莱丽们”(包括男女)出轨的根本原因。
可问题的关键是换一道菜就不再腻了吗?
婚姻家庭真的能象菜谱一样不停地换来换去吗?
人们结婚的初衷是什么?
不就是在爱情之外多了一份承诺,多了一份责任感吗?
正是这份责任感使得彼此心灵有了归宿。
如果仅仅是为了幸福,天天恋爱的日子岂不是更快乐吗?
爱情生活就象一杯浓烈热辣的白酒,而婚后生活就象一杯清香淡雅的绿茶,是婚姻完成两者的转换。
浓烈的白酒能使我们充满激情和活力,但并不能持久,多了还会伤身;而淡雅的清茶在微微的平淡和苦涩之中却有一股持久的淡香,越品越有滋味。
太浓烈的爱持续不了一辈子,婚姻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容忍和原谅。
一辈子谁也不可能只对眼前的伴侣感兴趣,那不是什么正常人。
但想归想,依然守在你身边的人就是能给你幸福的人。
虽然感情是不能自主的,但行为是能自主的。
我无法承诺永远爱你,但我可以承诺永远跟你在一起。
与其总想着冲出围城去寻找所谓的真爱,不如多花点时间去经营好现有的爱情或婚姻生活。
让其在温馨之余又不乏小浪漫,爱情也是需要经常保鲜的。
(最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在重温了本片之后,又看了全部的影评,心中便有写出自己想法的冲动。
文中多处引用其它影评中的语句或观点,在此一并谢过。
)
又看了部艺术大片,你妈乱七八糟不伦不类的,还有枪战。
在这个自由的社会,我们有权做各种选择,但是过多的自由却让人们迷失了自己。在这无人约束的社会中,除非自己有深厚的信念,否则选自己要走的路并不容易。
这时候玛索已经有点见老了,不过气质犹存。
前面比较乱,后面修道院里的场景和苏菲的短发一下子使影片澄清起来。如果人物不那么神经质就好一些。
比较垃圾,这堆垃圾里充斥着背叛、色情、性欲、可卡因、暴力和器官买卖,绝对少儿不宜。苏菲·玛索的表演也是莫名其妙,法国人的思想让人看不懂,情节错乱得像AV片。
我喜欢苏菲·玛索
索菲玛雅真的好美!一个人的精神背叛比肉体背叛更残忍,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认真决定再执行,否则痛苦的是自己!感情也不是因为一次的心动就能毅然决然的选择马上结婚,闪电结婚能够永恒的又有多少!
放荡不羁的人想要忠贞 根本没有人相信你
奥登的诗
我不理解甚至是很费解。不止不理解起初莫名荒唐的随意,更不理解后来谨慎小心的忠贞……最费解的是这人到底是在拍啥啊???为什么静物也要杵那儿完全不换角度地疯狂连拍啊?????神经病啊尼康快门没寿命的吗?
口袋机、单反、旁轴、大画幅使用指南
选A选B都是错
爱情什么时候遇到,都是痛苦的。
57m. 天呐这拍的是个啥啊。
其实,我不喜欢它叫做《情欲写真》,它会让人觉得在看一部充满情色的电影。而它的另一个名字《忠贞》就会好很多。更能说明整个故事想要表达的精神。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很感人。法国是一个如此浪漫的城市,但却充满了背叛,丑恶与肮脏,但却又充满了爱,忠贞的爱。
不被理解的时候,真的很痛苦
真不敢相信女神接这种片子
一部名叫忠贞的片子里充满了背叛。坚守还是放弃,婚姻还是爱情,一人理清了也未必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何况一段关系中永不会只有一人。
n久前,苏菲玛索的香艳……貌似是**启蒙?
情色被剪掉,偏子仍然较长,这点表演的真tm夸张,有点剧场的感觉,而且切换很快,虽然没有过渡,但是仍然不觉得生硬,如果20岁出头的时候去看,肯定很难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