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所坚信的信仰让你痛,让你流泪甚至付出生命你还会坚持么?
有些人会把信仰作为利器去作恶就像整部剧里暗森森又压抑的气氛一样这种恶和恐慌令人不安与窒息于是有些人彻底抛弃了信仰又有些人被吞噬失去了信仰还有人似乎幡然醒悟,信仰支离破碎但是有人不愿背弃自己的内心最终走向了善喜欢后面想弥补罪恶的牧师劝解伊丽莎白说的话「Cleave to no faith when faith brings blood」这一个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主的牧师是经历过怎样的思想折磨后才能说出这样的语句我也很喜欢最后伊丽莎白最后对丈夫普可托的告白But let none judge you. There is no higher judge under Heaven than Proctor is!作为妻子亦不能judge丈夫她许他最终自己来选择这种暗黑型的片子甚合口味压抑中带点最后希望的光亮整个剧虽然是影像版绕场四周的小剧场,加上昏暗的灯光整个影音版拍摄的很美,镜头很到位音乐随着剧情似湍急的河流不压抑,却挠着你焦急的心最后主人公找到了内心的善bgm就变成了鸟儿脆明声我羡慕那些有信仰并能一直坚持的人感谢这部剧的确是一部极好的剧
终于翻牌了美国戏剧三大家之一、梦露最著名前夫阿瑟•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
和小伙伴在森林跳舞的神父女儿被突然从灌木窜出来以为在进行通灵仪式的父亲惊吓而应激得昏迷不醒,“翻遍医书也没有对应之策”的上下村民开始质疑是不是有“自然之外的原因”... 于是当“女巫就附身在所有人之间”成为前提——原本的一锅菜汤,开始被不断“目击”与佐证加料过青蛙和蜘蛛... 蝴蝶效应开始蔓延如飞奔在旷野的马车,离真相的中心越跑越远。
在自保本能与心理暗示下的人们开始互相揭发、陷入自证、彼此构陷、癫狂表演... 于是更多的人被拉下水,一个变四个、几十个到更多。
每个人的不完美过往和阴暗面像耕地一样被深挖犁出、被明晃晃审视;各有过错的偷情,女性被堂而皇之荡妇羞辱... 权威以神的名义猎巫、审判、绞死;无辜者破戒撒谎,认罪保命。
远有证人出庭手覆圣经宣誓真言,近有潮汕派出所的妈祖评理室;这边的迷信是八卦镜绣花鞋,那边的是魔鬼巫师和黑猫... 人类的共识性认知除了对象的名词不同,本质是突破边境与时间的。
本代表童真与美好的娃娃因为别了一根针,而成为了女巫的帮凶;十年间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因为缝纫时随手把针扎在报纸上但背面是主席像而被打成反革命... 背不全“十诫”还背叛过妻子的粗人农夫拒绝向法庭揭发更多无辜之人并最终撕掉被迫签字的认罪书诀别孕妻慷慨赴死,就像拒绝在对父亲的诬告信上签字的叶文洁... 不完美的人选择高尚地死去,软弱的人拖着躯壳苟且偷生。
——生活既是命运更是选择,意义只在于你是否无悔。
任何作品都逃离不开时代的局限,但因为人是另一层面的永远改不了吃屎... 所以一部传世之作的力量在于它嵌入不同年代、模式和语境下的永远适配。
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但起码也不是最坏的,当你单身还有猫最主要你他妈的还快乐... 女巫不过是时代的头衔,把你打为异类才是他们的心理平衡。
ps体味太重的能不能就别往人多的扎了... 熏得辣眼睛分不清东南西北源头何在,中场换了边座才总算头脑清醒坚持到剧终。
由南非女导演雅艾尔·法伯执导的英国老维克剧院这一版时长218分钟,分分钟点着观者的心尖儿走。
2019精品剧目邀请展演特别影像单元 首都剧场 2019-03-10剧中被人性的黑洞一点点吞噬的农民普克托和良心发现的黑尔牧师表演出色,散戏后他们的样子还裹着宗教迷狂的阴森久久不能拂去。
这还是隔着大银幕,那坐在环绕式舞台边的观众怎么感到毛骨悚然?
剧作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一个人知道邪恶并献身邪恶时,我们是否有面对这种事实的能力?
1952年阿瑟·米勒到北美马萨诸塞州的萨勒姆镇翻阅了1692年逐巫案的记录,写成此剧。
1978年阿瑟·米勒到上海向黄佐临推荐了这部剧,并于3年后由上海人艺在华首演。
感觉这是一部向苏格拉底致敬的片子。
每个人的一生,或许都会面临黑尔神父的抉择——我是否还要双手沾满鲜血,与这黑暗的政法体系同流合污?
每个人的一生,也许也会在极致时被推向约翰•普洛克托的境遇——我是否认罪,以及,我的灵魂究竟向谁认罪?
“上帝已死”的呼号是悲壮的,但普洛克托不肯流下一滴眼泪的决绝也让人肃然起敬。
这一切像极了2000多年前被推上雅典法庭的苏格拉底,陪审团赐了他死刑,他却留下一句:“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做的哪一个更好,谁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
”片中“女巫”的含义也是双重的,究竟谁才是背弃灵魂,亵渎上帝的女巫?
这是留给观众思考的命题。
人类历史上,这样泯灭人性的悲剧总是一再上演,以正义的名义,以善的名义,以神的名义,以各种主义的名义。
这部剧的背景虽然是17世纪清教徒时期的北美大陆,但从悲剧轮环的意义上讲,它又超越了时间、宗教、地域、文化、族群,指向一种更为普世的困境。
差不多前后脚看了两版,国话是大剧院的现场,此版则是拖下来的视频,感触比较深,大致说说看。
简单来说,国话版考虑了中国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所以会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外放,尤其是高潮部分的设置,当男主角向天高呼:上帝已死!
国话有个清晰的停顿,给予了舒展的空间,但英版则是流畅地接续下去。
其他包括国剧话剧场上,隆隆出现的木头吊台,让同为殉道者,但更沉静淡然的女性老者站在上面,结束时,男主也站上去,两人一起被推向刑场,这都是国剧的表现形式。
而英版则只是在黑暗狭小的圆形剧场中,憔悴的老妇人带上,以一句幽默的台词:我没有吃早饭,来形容她几乎站立不稳的憔悴,下场,男主与妻子告别,下场,女主妻子转身,简短的台词,完结。
作为国人,作为并没有那么深的话剧素养观众,对于两种形式的感受是各有利弊。
比如国剧般还增加了开头少女们在林中施行巫术,以及后段男主的老年朋友因为连累朋友而自杀(好像是这样,我记不清了),这些情节,前者在英版中并未出现,后者则在英版中根本不存在(不晓得原著是怎么写的)至于演员,国话版则要逊色一些,但这种逊色,可能在较大程度上,还是在于这本来就是外国人的剧本外国人的文化环境,由于拗口的英文名字,国话版在开头的进入就存在一定困难,而且男主的戏份由于高度集中在后半部分,所以前半段容易走神(这样来说,第一段的巫术场景虽然某方面来说比较好看,但对于整体来说,容易显得拖沓)。
所以就戏剧张力来说,英版要好得多,前半部不会觉得无趣到脱离。
两版的男主,国话版的男演员其实论演技十分出色,但外形方面,实在大大逊色于英版的阿米蒂奇,我们不是说男演员一定要帅,但是从这个剧的环境来说,英俊的农场主和美丽的abigail,是符合原著形象的,但是国话版却是胖壮的大叔和胖壮的中年女人(这或许是为了原班人马吧,或许他们当年也不这样,所以原班人马这个事……)此外比较出色的两个角色应该是法官和黑尔牧师,两版的法官都是老演员,所以气场很足台词很赞看得人热血沸腾,但黑尔的情况则很不相同。
国话版貌似是个年轻些的演员,留着齐肩的黑发,形象有些怪异,而这个角色从前期相信巫术,到后期被残酷的审判压折了精神彻底崩溃,本来是个很有表现空间的角色,但国话版基本没有太体现出来了,英版要好得多,但依然在气势和整体程度上,显得有些,多余?
因为在女仆精神崩溃那场戏中,能够出彩的角色太多,所以如果大家强势争锋,而缺少呼吸间的层次和配合,就很容易显得乱,而这场戏中,黑尔牧师实在有些排不上,也就是说他太难在其他角色中突围而出,成为观众关注的角色。
说到这场戏,再来说女仆。
国话版是个天真的小女孩形象,有些可爱,不知世事,所以无论是受到男主的劝说,还是后期被abigail等人又扳了回去,都带着一些女孩似的天真与无辜。
并且国话版的处理,是她重投abigail的怀抱,女孩们也接纳了她,正如这是abigail预先设计好的一样。
当初国话版来说,这是首先震撼我的一幕。
而在英版中,处理得不太一样。
英版的女仆,更像一个疯狂的胆怯的愚昧的女孩子的形象(这跟演员外形可能也有些关系),应该说英版的层次更深,但严格来说,并不那么讨喜……我这个评判标准有些那啥……她是一个让人难免心生厌恶的,并不那么值得同情的角色。
而当abigail发疯那一段,她的光芒也被abigail完全压制住,变为某种更形疯狂的存在,这样说的话,貌似她的表演也有些不对,我本来以为这个角色,至少是带着一种被同情的压迫者的感觉,但英版的感觉更倾向于咎由自取……同样,就abigail来说,英版的层次更丰富,国话版是个尖锐的疯狂的女孩的形象,英版则有一种恐怖的压迫感,而且也表现出一种游移,就是在法庭这一幕上,她并没有过多地设计女仆,她的眼神,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劫后余生的谨慎,毕竟差一点点,她就可能身败名裂坠入深渊,但男主妻子的谎言给予了她翻盘的空间,疯狂的演技之后,她那种谨慎的凌厉的目光,所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
而在之后,国话版还有一幕abigail去找男主,想要带他一起逃跑的戏,英版完全木有,这一段也不知道是否原著,但就整体来说,果然有些冗长吧。
然后再来说说男主的妻子。
国话版的妻子是个贤惠冷静的妇人,带着一些身份的矜持,而英版确实层次更多,是一个病弱的有智慧但是智慧不够的妇人的形象……她的理智和愚昧,都恰恰好与她的身份相符,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但在国话版中,这个角色更加光明正确一些,我想英版应该是更符合原著刻画的。
至于男主,唉,男主其实我觉得两个人都很优秀,但也都存在一些问题。
暂时理不清,就写到这里吧。
说老实话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种高清影像放映 除了座位太靠前 导致我的脖子异常酸痛以外 整部剧给我最大的感觉是 完整在经历了终结者和少年的你这两部电影的荼毒之后 无限感慨于萨勒姆剧情的逻辑性 一环套一环 每个人所做出的行为背后的缘由 都能在这一百七十多分钟里找到 形象鲜明 一切转折都在情理之中 喧腾着走向高潮 而不出现任何一丝混乱 戏剧冲突强 但不显得乏味或刻意 演员渐入佳境的演技也是让人看得酣畅淋漓整部剧的主题其实是可以算得上宏大的 表现中世纪宗教下的荒诞 但落脚点又很小 只是小小一个萨勒姆村 但显而易见 这部剧非常清晰地表现出了这个主题 无论是人云亦云还是仅仅为了保全性命 犹如舞台上晦暗的灯 光一般 恐惧和闭塞笼罩住每个人 压抑气氛渲染得好 一部分归功于编剧 一部分归功于演员 每个演员对这部剧的理解都非常透彻 节奏恰到好处 大段而复杂的念白处理起来也让人非常舒服 毫无出戏感在每一幕转场的时候 都巧妙地利用了下一幕中的合理场景进行过渡 反倒是拍摄时采用的将两个镜头合起来(忘了这叫什么手法 蒙太奇?)的形式 让人微微有点走神 但考虑到毕竟不是作为电影的形式出现的 倒也无所谓了 剧情代入感一流 开头的序曲可能略显拖沓 但当开始沉浸在这部剧之中后 也反倒是另一番让人细品的存在说是荒诞或魔幻吗 我不太清楚 这是一个看似不可思议但又完完全全合乎逻辑的故事 奸情 贪婪 骄傲 懦弱 每个人的形象丰满又不至于乏味 在“典型”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几分真实而鲜明的意味 Abbey的逐渐走向癫狂 Marry在自己的挣扎和抗争中逐渐崩溃 戏剧冲突中不断推向高潮 每个演员在冲突时的动作 语调 情绪 连镜头扫过时眼角的湿润都恰到好处 开端仅仅只是女孩们的无心之失 最后发展成为迷信下的血色而残酷的狂欢 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但从文学性而言 这部剧所呈现的精彩程度 远甚于此舞台布局上很巧妙地 尤其记得第一幕不断重复的“救救我的女儿” 始终没有出现 却表现出这不仅仅是Abbey一个人所能构造的所谓魔鬼签订契约的故事 灯光色调一直都是暗色为主 唯一的亮色来自于油灯 而之后男主的 “被关进地牢里” 的完全灰暗中 他却选择了依旧坚持自己所相信与所见的 也是一种别样的趣味 整个转场并不突兀 布局上也能回归故事背景的设定 无论是服装还是道具也尽可能还原了历史 这一点是可以让人满意的!总而言之 这是一部基本上无可挑剔的剧 除了本老年人睡了一觉才写repo 把很多细节都遗漏了之外 所给人的满意程度 也对得起我这个假期最后的下午啦
2019.07.13 话剧放映《萨勒姆的女巫》repo地点:猫悦上城Oms剧场时长:218分钟《萨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剧本著作者是《推销员之死》的作者Arthur Miller,依据真实事件改编,主题围绕着宗教迫害、人性、谎言与真相。
我的观剧感受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全程在戏剧的风暴中颤栗。
Part 1 观剧感受:上半幕戏在压抑沉重、充满张力的氛围中牵扯着观众的思绪,却没有用过分地情绪”来淹没观众,而是让观众随之思考。
这达到了我个人最满意的一种状态:作品能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让你感到有一些距离,有一个思考的空间。
下半幕的剧情推进更加紧张,戏剧冲突也愈发强烈。
而面临结尾的那一段戏在紧张的剧情中又加入了人的温情,好似黑暗中透出微光。
Part 2 演员:对于全员的演技,我实在夸无可夸,真的都太好了,是他们引领着我站在暴风雨的中心。
此前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把宣传海报上的主演记成狼主,看戏的时候虽觉得此人似曾相识,但还是没想起来,直到中场在剧院门口拿到宣传页才拍着我的脑袋说:这是建军大舅啊!
其他熟悉的面孔还有《德雷尔一家》Margo的演员Daisy Waterstone。
法庭的监督也在伊恩爷爷那版《李尔王》出现过。
必须要提到“英国只有二十个演员”这个梗是真的。
总结:《萨勒姆的女巫》绝对是一部好戏,五星推荐。
看的非常非常压抑,来自人性的拷问从来都不乏深刻的同理心。
虽然坐在观众席上,但是眼睁睁的看着渺小的生命,或是为了自保苟活,或是为了求而不得的情欲,或是为了傲慢与偏执,如何一步一步的滑进愚昧、谎言、诬陷、权利与生杀予夺的深渊。
全场都仿佛被人扼住喉咙在观看,人类的命运如此渺小,它会被微不足道的小事吞噬掉,当“上帝已死”的话终于被撕心裂肺的喊出口,所有人都一同跌进万劫不复的黑暗。
而你深深晓得,这个发生在17世纪末的萨勒姆女巫事件,仍然在世间周而复始的重复,人性的恶之花,始终在暗夜开放。
非常喜欢里面很克制的两个角色,吕蓓卡和伊丽莎白,吕蓓卡从出场到走向死亡,从头到尾都保持着智者和先知般的冷静,年迈弱小的女演员脸上,每一道皱纹都像是一句“太阳底下,并无新事”的预言。
她一脚已踏进天堂,只是来这人间地狱与你同行。
伊丽莎白身体柔弱,她拥有的是苍白无力的脸,始终比人慢半拍的语速,但她始终脊梁笔直,守护内心的善良和美好,她不是圣女,但是人类内心高度道德准则的坚定守护者。
而那些疯了的人,被撕裂的神父,被复仇之魔控制的艾比盖尔,软弱可悲的玛丽沃伦,被权力和傲慢蒙蔽了双眼的法官,装神弄鬼盲从的女孩子们,被无知和愚昧夹裹着苟活的底层……走出有空调的剧场,站在35度的暑热中良久,仍然感到冷,因为你知道,萨勒姆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
而若真的面对,我们每个人如何选择,如何保持本初的善良与信仰,对谁都是一道艰难无比的课题。
不知道是否每个人伴随出生,就逐渐饱尝世事无常,变幻莫测的生存焦虑(或曰死亡恐惧?
)在传统社会背景下,有文化习俗的加持,可以把焦虑恐惧安放到家族系统、婚姻家庭和社会位置中,然而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下,原有的社会文化规训似乎逐渐失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存焦虑恐惧和生命意义与整个时代划曰到个人日常生活结构的关联越来越摇摇欲坠虽然影片的故事原型是一个人的私欲之爱,却无处不在地影射着现代人的自我安置之困难重重在这样剧烈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很容易感受到现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纽带、情感连接微乎其微,越发把个人的情感依托毫无意识地归置到孩子身上,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无法承重,陆续躺平我们谁都不想被恐惧焦虑驱使裹挟,但现实生活中,真是“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命运共同体之感,面对庞大的碾压式的恐惧,我们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被撕裂,早已支离破碎、伤痕累累观影过程中还一度脑子昏沉到意欲学习各种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知识体系,妄图针对时代的鸿沟做些缝合之术,待影片结束后这几个小时的扪心自问,只有不断地回归自身,不断的练习不带意图妄念地生活,才有可能在纵横捭阖错综复杂的重压下,有一丝泰然自若的可能性愿我遵守内心中正平和之道,不带意图与妄念地生活下去,为自己那最后一丝淡然的可能性付出持之以恒而不刻意努力地行动
最近读哈罗德·布鲁姆的《剧作家与戏剧》,被里边对萧伯纳和米勒的讽刺笑到拍桌。
先是说萧伯纳“如今只有那些剧本前的序言还会有人读一读”,只是靠着“艺高人胆大,才救活了《圣女贞德》”;继而又说阿瑟·米勒的作品搬上舞台都是好戏,文本本身却都难以猝读,例如与《圣女贞德》颇多呼应的《萨勒姆的女巫》,虽然前者十分注重道德教化,但妙处在于萧伯纳独有的反讽与机智,但米勒身上“根本不具备这一文学素质”23333布鲁姆固然是过于尖刻,但尖刻之余也不是全无道理。
这促使我去思考在观剧过程中感到的一些割裂之处来自哪里——当然,米勒真正的天赋确实不在于语言,而在于表现痛苦,这仍是一部足够深刻和引发共鸣的好剧。
米勒说《萨勒姆的女巫》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所本,但马萨诸塞猎巫案真实历史中的普克托60岁,艾比盖尔12岁。
米勒修改了其中这两人的年龄,并演绎出普克托和艾比盖尔之间的婚外情,这下不仅为艾比盖尔作为召唤巫术的少女首领找到了“嫉妒”与“复仇”的驱动力,更为普克托设计了两难的道德困境——要么承认女巫的存在来换取自己和妻子的安全,要么承认和艾比盖尔的“奸情”,来证明她只是出于复仇心而不是什么无名力量作祟——在两难困境的无限折磨中,米勒给这个有道德瑕疵但不失质朴的农民指了一条决绝的出路,那就是死亡的“悲剧性胜利”。
米勒在史实之外创造出了一种感情,却用收着写的方法,只把它作为一个引子。
据说在米勒手稿中发现的一些修改之处,就包括对普克托和艾比盖尔的情感交流,进行了不少删节,从而把笔力集中在普克托自己的挣扎上。
在老维克剧院这版复排中,多走先锋路线的导演雅艾尔·法伯(Yaël Farber)也放弃了其他风格化的表达,而采用了十分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
遵照剧本,普克托和艾比盖尔的同台交流并不多,已经意识到自己出轨错误的普克托在面对艾比盖尔暧昧的言行时,也没有再多分给什么温柔的眼神,但是普克托的扮演者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一种味道:“Samantha Colley(艾比盖尔的饰演者)总是用同一种洗发水洗头,让我完全熟悉了这种味道。
” 却完全可以想象演出现场萦绕在两个人之间欲说还休、莫可名状的氛围。
普克托最终还是从当众承认婚外恋情的羞耻感和认罪苟活的羞耻感中挣扎出来了,他在完全有意识的情况下,撕毁认罪书,推动了自己的生死门。
这是作为清教徒的普克托寻找自我灵魂的努力,而非一桩性丑闻的脱罪过程;这是米勒从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身上创造出的悲剧神话。
这么看来《萨勒姆的女巫》和《圣女贞德》之间确实具有某种相似性。
有的人在普克托/贞德身上看到人性的伟大,有的人从始作俑者/审判者/“帮凶”民众等等更多人身上看到的是人性之恶。
这恰恰也是两部杰作中存在的内在的割裂和矛盾,也是这个世界里天差地别的绝望。
普克托光芒万丈,让人觉得人性的光辉可以照亮前方,但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都能找到类似对应的故事,似乎又确信无疑地告诉我们仍在黑暗中毫无进步,一个悲剧英雄除了拯救自我的灵魂,无补于世——这或许也是米勒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理想的困境。
发于微信公号:新现场
激烈致郁。为什么这种事一直都在发生。
老维克剧院版本任何国家任何时代,总有一些迷幻
看的是阿瑟米勒的剧本。写的太牛逼了!美国版的wenge和pidou。无论打着什么样的信仰旗号,私心才是那个永恒跳动的念头。都看看吧。人可以变得成熟一些。
法律本身是用来追求公平公正,但被只追求“结果和判决”的人来说,却是施以暴政的工具,这群人才是毫无信仰可言的。信仰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历经各种谎言之后,自己还在坚守相信的,那个看不见却如同精神支柱一般的存在。没有信仰或是信仰崩塌,对于“活着”是具有毁灭性的,因为那样已经丧失了“做人”的意义。
没有字幕 看懂一大半吧
浮夸演技盛典
只有诚实的人才能有足够的权力自我审判!大受震撼!
开始半小时还有点困,第一幕结束的时候完全振奋起来了,演员太有张力了,节奏感非常好,戏剧冲突一浪一浪扑面而来。荒谬的时代,愚蠢的人类,似寓言又真实有力,最后神性的感召与人性的回归,小剧场沉浸式效果更好,像在旁观一场人类实验,但其实你我就身处其中。虽然观影途中有非常不愉快的事,损失了第三幕大半,还好看到了结尾的高潮。@百美汇戏剧影像展
尘世本混沌,凡试图以善恶黑白纯洁污秽二元对立世界之人,必将遭混世反噬。上帝已死,魔鬼畅饮狂舞。
看完抑郁了。
You gave me goosebumps RA, no wonder lp couldn't help but be the first to stand up and applause >_<
惊悚、躁狂的暗黑氛围,英超式观众席好近,象看时装表演,观众隐约的脸和表情,似环伺施压的陪审团。把情与法、义与利的撕扯表达得太啰嗦,表演用力过度,充斥眼泪、怒吼、扭曲,看得累。正不胜邪的原因可能是:正义想遵循道德,邪恶却操纵道德,而自证清白永远比泼脏水更难。或者说,由于人的自私天性,更愿意相信(推定)恶。
居然是舞台剧 我俗气了 接受不能
也许是戏剧性已经足够强,以先锋著称的导演Yaël Farber竟然选择了非常有耐心甚至到略感拖沓的节奏去演绎,像逐渐蔓延的人性黑洞缓慢吞噬一切,舞台设计也一样,最后总觉得差那么一点暴击。看过《狗镇》之后感觉所有小镇都应该是它的模样。
猎巫是因为女人的恶毒嫉妒愚蠢,谁能给我把刀?
上帝已经死了,他却用生命完成献祭
无意义的嘶吼 薄弱的剧情 平庸的主旨 只让我觉得心烦
幕间的转换近乎诗意,低沉的配乐预示着悲剧的上演,萨勒姆小镇正经历着黑白颠倒、正义不彰:指鹿为马的年轻女仆、万马齐喑的小镇居民、是非不分的高院法官、落井下石的好事之徒,让人性的卑劣甚于巫术的邪恶,正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原来是不分种族与文化的…演技炸裂的表演、张力十足的剧情、力透纸背的寓意,可谓本年度所看剧目之最佳!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神话自身去审判他人使人性中的丑恶暴露得淋淋尽致。(时间真的太长容易令人疲惫,精练紧凑一些会更有张力。)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