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掏钱买票!
上当了,上当了!!
本来和女儿可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结果被这个王婆裹脚布似的说教电影给坑了。
记忆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给自己的童年带来过欢笑,以为电影版一样让人欢乐,可是,没有看清楚电影标题中的“新”字。
我不想剧透,也不屑于剧透,只是劝告还没有来得及掏钱看电影的家长朋友们,哪怕是在排队的时候看到这个影评,也能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钱是不是来得太容易。
全程说教,主题是不要拔苗助长、不要妄想一日成才,让小孩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慢慢享受成长的过程。
可以,讲道理的时候能不能考虑孩子的感受?
小孩子怎么可能理解爱迪生、爱因斯坦、李白和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意味着什么?
怎么可能理解为什么家长要逼着她们成就这样的“成功人生”?
如果小孩子不能理解,那么这个片子就是放给成年人看的了。
请问制作方,稍微有理智和审美情趣的成年人,会欣赏(忍受)90分钟的长篇2D粗制滥造画面的动画片,却讲述了一个可怕的说教主题的电影吗?
拜托,有点诚意好吗??
陪孩子看的,今天影院居然满场。
个人而言实在不喜欢这种主题,对于天才来讲,学习/工作和玩本来就是一回事,应该是乐在其中才对,干嘛搞得像吃药一样难受,没人逼他去做那些天才的发明创造,他应该是自己喜欢才会那么投入,要是不喜欢做的话智商再高也可以天天在家睡觉或者继续以前那种玩啊!
作为天才的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眼界变高视野开阔的事实,干嘛非要把孩子拉回懵懂的状态试图找回只应属于低幼时期的快乐,难道天才是种罪?
不要把天才妖魔化。
另一方面,如果王博士的发明成功了,这个社会人人无需要通过努力就能成为天才,那社会生产力一定大大提高,离咱的共产主义理想实现就不远了,这是一件大好事才对,家长们犯得着如此惊恐?
三维动画的效果意外的很不错,人物还是记忆里的样子,动作也很流畅。
我个人很喜欢画面的配色,主要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主色去体现一些特点,生理上的或是性格上的。
这里先不涉及剧透了。
整个故事的条理和结构还是很清晰的,从“平常”到“改变”,“改变”之后发生了“质变”变成了邪恶最后一切又归于了“平常”,“善”战胜了“恶”,“岁月静好”战胜了“轰轰烈烈”。
同样这里先不涉及剧透了。
总归是一部动画电影,正反面的对比从人物的样貌、台词/配音上还是可以很清晰地判断出来的。
整个设定是个很常见的套路,故事还是精彩的,只是觉得不太适合有记忆加成的人们心目中的大头儿子一家人。
仅代表自己,会去看这部电影有一点是源于自己内心的一点情怀和回忆,相信有很多人主动选择它的原因都是这样,而这样的前提下,它或多或少会有一点神圣感,它的定位不该是去套路现在看多了狗血神剧情到麻木的我们,而是更多地去触碰一下曾经的我们在观看曾经的它时,心里还有的那一点温热的单纯。
用今天的话说,在许多年以前,“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和与它同时代的一系列为人称道的动画片就是我们那一代人心目中的“大ip”,而同样,在我们的记忆里,大头儿子一家就是生活在城市里普普通通的一家人,像许多家庭一样,有一个唱红脸的全职妈妈和一个唱白脸的上班族爸爸,每天按部就班的小日子中夹杂着各种幸运、巧合、意外,而他们永远不会长大或变老。
这样的他们不需要去拯救世界,不需要去上演狗血和神秘,他们只要继续着那些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远的家长里短,然后继续把那些小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就好了。
孩子看完害怕睡不着觉,里面充斥着暴力、负面情绪、跟父母分离等等让我无法忍受的情节,这样的烂片怎么会上映,真的不建议小孩子看,国内的编剧都不知道怎么宣扬正能量了吗,我也不喜欢各种补习班,但是看完这个动画片孩子什么感受,你们做为编剧做为发行方,有没有切身的考虑过,还是只为了挣钱!!!
其实我是为了给小侄子当枪手写电影观后感的作文才看的,小侄子因为培训班太多了,连写学校作业的时间都不够,我也是个作业枪手惯犯了。
看完电影才知道,这是有多讽刺。
我是分了三次才勉强把电影看完,因为电影真的是一坨屎味儿的榴莲,不是被逼无奈,没人会看一眼的。
电影的质量就不说了,粗制烂造,还不如小作坊里面生产的地沟油。
电影的故事也是三观扭曲,涉嫌抄袭拼凑。
若只是讨论某些情节来说,还是很有讽刺意义的。
电影中的小头儿子和家长的种种事迹,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家长和孩子的真实反映。
现实中有不少家长的价值观原本就是扭曲的,他们只是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罢了。
但是生活就是这么无奈,因为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就是扭曲的,所以也没有什么立场去责备电影的主创或者某些家长了。
只希望自己走到为人父母那个位置的时候,还能够记得自己作为孩子时所讨厌的家长行为。
趁着开学余额所剩不多,与小朋友京京和南瓜去影院看了《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长》。
虽说是小朋友的片子,无疑也是来教育家长的。
影片折射了当下儿童的教育问题,“望子成才”的围裙妈妈为了大头儿子将来不被社会淘汰,努力寻找成功捷径,与儿子疲于奔命在各种培训班之间,而性格温和、喜欢陪儿子做游戏的小头爸爸,则因其“不作为”令围裙妈妈相当不满。
为了实现速成,围裙妈妈将儿子交给了“一日成才”计划的王成功博士,使大头儿子脱胎换骨成为了天才明星。
为了所谓的“成才”,牺牲了最珍贵与最值得回忆的童真玩乐,牺牲了与家人伙伴们共度的欢乐时光,甚至淡漠了亲情、友情,成为了没有感情,没有温度,没有生气的“成功之子”。
试问,这样的“成才”算是“成功”的吗?
前几天刚读到一篇博文,标题是“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说的是真正快乐的人生,是要趟过一条汗水的河才能抵达,因为想要在以后的人生舞台上走得精彩,现在就要多吃一些苦,多流几倍的汗,此时妈妈对你有多心软,将来的生活就会对你有多无情。
似乎影片中的王博士也是如此感言:“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里,玩对孩子已经没有意义,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生存,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小努力,赢在起跑线,这是他们的压力,也是你们父母的压力,所以成才成功才是你们对孩子唯一的期待。
”我想每一个做父母的,没有哪一个能比做父母的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更希望孩子成才的。
但为什么“快乐成长”与“成才成功”就一定是矛盾的呢?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成功”的定义,家长对“成功”的标准。
何为成功?
智商1000是成功吗?
上哈佛耶鲁名校是成功吗?
有1000亿资金是成功吗?
每个父母心里都有答案,只是这个答案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
南瓜从小体质不好,就这个“赢在起跑线”的问题家里也进行了讨论,我们的标准认为身体好,健康成长最重要;但也作了假设,若是体质好呢,是不是也会像“望子成才”的焦虑父母一样,提出更多要求来要求南瓜所谓的“拔苗助长”呢。
孩子非正常的“成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其实道理谁都明白,但在家长明显比孩子更焦虑甚至更“利欲熏心“的时代,如何保持适度的心态,却是一件貌似简单又很难达成的任务,再淡泊的初心,也经常会被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焦虑碾压得身不由己。
影片中的围裙妈妈说,“我曾希望做个成功人士,但失败了;后来我想做成功人士的妻子,还是失败了,现在,我要做成功人士的母亲!
”我也想说,“现在,我要做成功的母亲。
我的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
”因为是否在意一个人,最重要的参数,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与其说是给孩子看的,不如说是给父母们看的,家长的望子成龙地急切心理,给本应纯真无忧的孩子的童年上了一层无形的枷锁,孩子疼的同时,自己也是疼。
赢在起跑线上,无时无处地出现,孩子从小就要有好几项的特长,而孩子最简单的快乐却成了奢侈品,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他们真的就那么需要成功吗?
只不过都是家长觉得自己很失败强加在孩子身上的负累而已。
幼儿园中班时,给孩子报了园中的国画班,先不说教的好与不好,孩子学过几次不太喜欢,有一次骗了我,说是没有课了,可结果还有课,虽然我狠批了他一顿,但从那时起,我不在强求他做不喜欢的事情,而是尊重他自己的选择,哪怕是错的,自己意识到后他就会蔫蔫的不高兴。
到现在他还没有上过一天兴趣班,等他哪天喜欢上什么的时候再学也不迟,毕竟爱好不是为了让未来成功,而是能在郁闷与烦恼时得到疏解的一种方式。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
做一个普通的,快乐的人,有时也是一种幸福。
揠苗助长总有一天会自食其果,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
从孩子出生开始也看过各种中的西的教育书和心理学,什么《孔子家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温公(司马光)家训》《王国维教育小则》《洛克的全面教育》《蒙台梭利》,尹建莉,孙云晓,东子的书等等等等,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也有很多商业书千篇一律。
孩子虽然也有很多缺点,但还算懂事,没有娇生惯养的坏毛病,也许只是生活经验与社会体验都太少太少太少,才会一次又一次的惹我发飙,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好好反省反省自己,他哪里做的不好,家长先改了,以恕己之心恕孩儿,应该就会少一些焦虑与大吼大叫了吧?
毕竟人无完人,警醒后自己再努力吧。
看完后,我问他,你看完收获了什么?
他说:“成功要经历很多次的失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
”(他知道爱迪生发明的时候失败了一千多次,所以才这么说。
)没想到他会这么总结,呵呵!
其实我想说,这部动画能在国产电影普遍5分以下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得到4.2的高分,说明它一定也有过人之处。
虽然剧情不比皮克斯、迪士尼的动画有看点,但好歹赢在了接地气上,说到了一些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
尽管豆瓣上对这个《一日成才》骂声一片,不过槽点确实多一会我慢慢说,但我和小智看完后,觉着好像拍的也有那么点意思。
其实《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应该是我们这些80、90后们的集体回忆。
但十多二十年过去了,3D版《大头儿子一日成才》的图一出,我乍一看,这一家三口都变了样。
这小头爸爸倒是宝刀未,老越长越帅,大头儿子也开始自带眼线了。
╮(╯▽╰)╭
BUT后来才知发现,原来上图左边这男的是传说中的隔壁老王……而下图右边这个才是我们熟悉的小头爸爸。
隔壁老王在电影中的设定很Feng狂,是个科学怪博士,时常大放阙词。
比如有这么一幕,他对着小头爸爸劈头盖脸就是这么一句,“我比你更适合当大头的父亲”,顿时雷的我外焦里嫩。
 ̄ˍ ̄难道剧组不知道坊间一直流传着,大头儿子不是小头爸爸亲生的流言蜚语?
还搞出这么个隔壁老王的角色,这是要搞事情呐。
除去这一点,电影本身倒是个蛮反应社会现实的好故事,甚至很多台词像是在说给家长听,像是在教育家长。
一开始就渲染了一个和现实非常接近的大环境。
爸爸工作忙得昏天黑地,妈妈和所有其他家长一样,都在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争分夺秒的”培养“自己的孩子。
各种兴趣班上得就像赶场子,一场接一场,课是一节接一节。
所有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领先起跑,这包括奥数、书法、音乐、舞蹈、跆拳道、围棋甚至MBA。
围裙妈妈的设定就是家里唱红脸的那个,激进地、努力地把孩子推向“成功”,而通向成功的路就是好好学习。
大头儿子于是乎也就没能幸免,深陷在这股兴趣班的漩涡,天天活得像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
在围裙妈妈送孩子去补习班的路上,还能给孩子端出一碗红烧肉的桥段,我就不吐槽了,但大头这个年纪了还要妈妈喂饭吃?
这就是中国妈宝男的起源么,说好的独立自主呢……默默说一句,我家孩子3岁后都是自己吃饭不用喂的…… ( ̄ˇ ̄)
边喂还边说,只要你好好学习,想吃什么妈妈都给你做。
这句话的潜台词难道是,你不好好学习的话,我就不给你做好吃的了?
果然,在围裙妈妈的心目中: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为啥学习最重要,这是她的推导过程:孩子成绩不好 = 考不上好的大学 = 找不到好的工作 = 会失业 = 被社会淘汰70岁时再暮然回首,人生那就是一个大写的失败loser!
所以别的小朋友会的,大头儿子一定得会。
这样才会有小朋友愿意和他一起玩?
这个逻辑虽然我不太能理解,但大概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有一点我想给围裙妈妈开脱,那就是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处看出她还是很爱孩子的。
孩子在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前,苦口婆心地教育他要听老师话,孩子上课时,围裙妈妈都会坐在外面等,这一形象多像我们今天的父母、长辈。
妈妈逼迫他学习也不过是为了他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但是方法得不得当呢?
我们另说。
小头爸爸,始终是个讨喜的爸爸,电影中一直扮着白脸。
偶尔还趁妈妈不注意带着儿子出去放放风,做做游戏啥的,但期间也不乏灌输,“只有学习好,长大以后才能成功啊”的概念。
但围裙妈妈一直不太同意小头爸爸的教育理念,发现小头带儿子偷偷出去玩后,说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开心能当饭吃吗?
谁家的成功是靠开心来的。
联想到后面,影片借老王之口说出了,本片对快乐的定义:能带来的荣耀、快感和真金白银,才是真实的快乐。
这些台词分分钟让我跳戏,不免觉得,这电影不是给孩子看得,而是在抨击我们现代人物!
质!
主!
义!
至上的追求。
继续回到电影情节,围裙妈妈“培养”孩子的工作似乎是白做了,报了那么多课外班,大头却被班上老师直接贴上了差生,朽木的标签。
这让围裙妈妈深受刺激。
所以当王博士拿着所谓的一日成才的眼药水出现在家长们的视线中后,她才会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孩子推向(王)成功——做试验品。
下图,围裙妈妈这个抱大腿的形象,代表妈妈,代表家长,他们在成功面前低到了尘埃里……
成功,是这部电影里出现最多的词,就连被隔壁博士老王改造后的大头儿子的别称都是,成功之子(邪恶的联想到老王叫王成功……你们get到我的点了吗)。
我们短平快的思维,也反映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天才速成,一日成才,都变成了家长们的追求。
虽然现实生活中,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但假设可以一日成才,又有多少家长抵制得住诱惑?
被改造的大头儿子智商爆表高达1000,变得六亲不认只想做研究。
他成了最成功的人,诺贝尔奖全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数理化全能,破解宇宙奥秘,造福全人类。
然而他却不要父母了,忘记了他们。
大头认为,和老王博士在一起他的未来会更成功。
当然,电影得是Happy Ending,小头爸爸注意到他很久没有笑过了,他知道儿子不开心,失去了自我,所以他不能让儿子跟着老王就这么走了。
他不顾一切得去救了儿子,最后,成功救回,阖家欢乐……摆动的彩球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电影中只有小头爸爸向孩子诚心诚意地道了歉,他承认他把自己的焦虑强加在儿子的身上。
他说他希望孩子学得越多越好,得到最好的未来。
当他学得不如别的孩子的时候我们开始焦虑,担心他笨,担心他比别人差,担心他失败。
但最后他发现,快乐成长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据说,很多小朋友在电影院里看得又哭又笑。
能戳到孩子们敏感神经的点又是哪些瞬间呢?
他们是不是想到了自己。
我不知。
最后再来说说这个妈妈形象设定,简直就是背锅侠,做错了事却没任何补偿行为,有困难指挥小头爸爸上……这么黑围裙妈妈真的好么,虽然这可能是因为电影情节发展需要。
电影毛病确实挺多,但故事本身也还算发人深省。
5分还是可以有,就看你从什么角度看了。
不过,话说回来,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能快乐长大,但快乐和成功难以平衡,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
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家长们多多少少都有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的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失败的人生,孩子如何存活在这世界上?
几周前,我看了一本书,《幸福的孩子会成功》,或许家长们可以从中找到既能让孩子幸福成长,孩子又能取得成功的平衡点。
最后,父母们不要太焦虑,儿孙自有儿孙福,适当放手才能成就他们的美好人生。
此文发表在下面的公众号上
其实是抱着很低预期去看的,没想到看了觉得还行。
剧情不是很让人反感。
满场孩子笑得嘎嘎嘎的,看到小头爸爸要找回原来的大头儿子那一段,一向神经大条的儿子竟然感动得流泪了。
所以说,大人的评价和孩子真的不一样,我们倾向于把事物复杂化,而孩子就简单多了。
感觉中国动画片质量在提高,虽然离迪斯尼、皮克斯出品的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至少在幽默感和细节处理上正在进步。
当然了,模仿的痕迹也有,说明我们创新能力真的还不足,那个王博士的小球球,不就是超能陆战队里小宏的神经元机器人么?
另外,这片子题材不错,家长们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时的集体焦虑感还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但是题太大,一部动画片可能承载不了这么多,也说不清。
毁童年之作,我说你们除了弄水军和圈钱外还能干点什么?
你去看看隔壁宋导的《精灵王座》,再看大头,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就算你们圈钱,那也别毁了孩子的童年啊!!
孩子们还小,别在他们的童年里留下污点!!
起初看过秘密计划,觉得可以算得上是好国漫。
当我听说出了2时,也没有多想什么也去看了,开场不到30分钟就觉得来是个错误,但侄子在旁边(是我侄子告诉我出2的)也不好意思走,就勉强留下了,我以为他会兴致勃勃看这个,但过了一会他就睡着了,我朝四周看了看,当家长的几乎都在睡觉!
坐在第一二排的不知是睡不着还是不好意思睡,也就小孩子看着玩。
当我听说大头儿子2票房过亿时,我都惊呆了。
当天下午又去看了一部,看了《精灵王座》等我进场时发现没几个人,而且好多都是小孩,我以为又是一部烂片,打算再熬一部。
但结果让我目瞪口呆,影片画质,人物特写等简直是神作!
(要不是提前知道是国产的话我还以为是国外的)再回想一下看过的大头2,结果可想而知,轻松虐杀大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高潮部分感人心肺。
绝对是一部真正的好电影!
真正的良心国漫!
但为什么票房却差得要命,连成本都没收回来。
为什么?
挺好看的,感人
早上陪儿子看的,挺好看的
电影开场半小时后: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坐在这儿。。。。
低幼动画的代表作,个人并不看好这种水准的动画剧情
一般般吧
大头儿子换脸了。。。。本剧适合三岁以下儿童。
还是挺讽刺的
不要总带孩子看这种垃圾,傻不拉几的乐观你的孩子也会变得垃圾。
还别说,我觉得这一部还可以,比第一部那种说教+主旋律的玩意强多了,很中国式家庭特色,望子成才的故事,模式copy哆啦a梦,神药让儿子一夜之间变成天才,随后引发拔苗助长式的乱象,最终回归还是亲情层面,没有太浓重教化意味,能看得下去
老王:大头长大了
★★★★★孩子比较喜欢看,至于那些以大人的眼光来评论的,只能是呵呵了,拍出来又不是给你们看的。
连她都不喜欢,得有多操蛋
非常一般
那些给差评的人怎么想的?有尊重过别人的劳动成果吗?反正我觉得很好
给孩子看的电影,孩子们看得很开心,中国需要更多自己的动画片,支持!‘大人评论家们’跟着填什么乱!
带孩子在电影院看的,小孩特别多,而且一直在笑。所以大家没必要从大人的角度评分,如果小孩可以投票的话,这片子搞不好要8分以上,呵呵。
我觉得挺好看的😊看过很多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给童年加分
3D动画骗国家补贴系列,类似《雷锋的故事》的庞氏骗局
果然大电影还是熊出没系列良心点,这个太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