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00,拍情愛與慾望,還是喜歡法國人的感覺,能不用力就拍得舒服且通透。
不美式話嘮,不過度,但是又不太冷,情感來得真實而不至於失控。
每個故事里的都有可說的,關於快感的享用與愛的言說之間的滑動,慾望的模仿很有意思,“欲他人之欲”中不在場的第三者的慾望在製造著二元关系中的慾望主體創傷性焦慮的同時居然也刺激起了慾望主體慾望的重燃,這实在非常吊詭。
慾望的流動蘊涵著不確定性,故而即使是慾望的生產也是存在風險的,故而謂之慾望的冒險。
慾望總是先行,指向潛在域和可能性,去到想象界,然後喚起現實界的身體的能量,製造身體的情感快感需求,故而容易意亂情迷。
“愛”為何是另一種東西,因為它用一種宣言式的言說放逐了慾望生產中的失控和不穩定性,使慾望僅僅聚焦在一段关系的生成和創造里,使彼此更好成為。
“愛”或许不需要一個超驗的維度作為持久的見證和約束,但大概需要在與慾望無聲的流動的賽跑里製造更多的生成性和二元互動依賴性,否則,慾望的生產才是更接近有生命力更接近生命意志本身自由的狀態的,因為慾望的生產,直到其無力與疲乏以前,就像奔湧的大河,向著創造和可能的潛在之海奔湧……但愛也有其優勢,謂之剋制,剋制源於責任,責任帶來穩定,穩定節省能量的損耗和波動,不至於像慾望模式里由於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所造成的各種情感波動,因得不到和害怕失去而引發的佔有的沖動,嫉妒以及各種移情性神經症,故而一般年齡往大了由於能量的下降容易進入此種模式,並且,當愛的生成裏有了另一重生命責任的介入(小孩),天平顯然更容易滑向愛的生成。
當然,也同樣正式因為如此,慾望生產中新的可能性的出現才更让人覺得具有吸引力,電影施圖構想“三”的關係,但還是太難了(同時六種慾望生產運作,非常不穩定,一旦由於慾望衝突出現壓抑就麻煩了),法國人都玩不好……
人们以为他在爱情中,但这往往并不是爱,其实他错了,他以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标志,但人不会为爱情去复仇,也不会爱情去杀戮,真爱只关乎对方的幸福,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
以上是高级的爱情,做到以上的人只有片中François的妻子,她做到了,最后她以漂亮的方式捍卫了尊严还顺便动摇了出轨丈夫的心(鼓掌,高级)。
而片中其余剩下的人都徜徉在欲望的海洋里,有的被淹死了有的试图逃离。
本篇通过女主剪辑的哲学纪录片点题,欲他人之欲,所有三人的情事之所以迷人是因他者的存在,男主时而清醒时而迷糊,他和情侣同居的时候对女方说我爱你,其实他很清楚自己根本不清楚是否真的爱这个人,但迫于同居时对爱情的妒忌和他得不到的不服而要像小朋友一样站出来大声表白宣示主权,但这只是他者之欲,是典型的模拟欲望。
而女主一开始便说过,表达欲望没有错,因为并没有l'action,她知道模拟欲望的存在,听故事时可以理智而又清醒地分析,但自从真实的碰到了男主的前炮友,并且男主一夜未归时她也变陷入了模拟欲望的浪,表达了欲望并实践了欲望。
btw,片中男主和前炮友偶遇时都穿了蓝色上衣,三人的站位也很巧妙地把穿白衣的女主夹在中间,这里已经很清楚的暗示了男女主是不会在一起的。
所以啊,最终呢,爱情只是幻想罢了,多巴胺的分泌让你兴奋,心跳加速大脑欺骗你你喜欢这个人,而所谓的爱情游戏又是欲望的衍生罢了,看清这些之后,再踏入爱情的战争,我怕是王者。
(才怪)
我想你了,但我不想这样。
我不想让自己想你。
我不想要这样,因为越来越认真,不想对一个不可能的事情抱有希望。
我无法接受你为了我离开你的妻子,这是绝不可能的,我承担不起这个责任,我每次一想到和你的未来,我就会想到她,想到她的感受,我会为自己感到羞愧,你们一起生活了这么久,你们有一个家庭,你们有一个孩子,你在遇见我之前就已经爱上了她,我们只是玩玩而已,不要多想,我不想坠入爱河,我们必须结束这段关系。
起初肯定会痛苦,但是一切都会过去的,时间会治愈一切。
当痛苦到了极点,突然,我的整个身体和思维都充斥着一种感觉,一种柔和温暖而极为抚慰人心的感觉,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宁静,一种无限的感觉,但是温暖的。
一个拯救了我的想法,人们以为他在爱中,其实他错了,他以为占有和妒忌是爱的标志。
人不会为了爱情去复仇,也不会为了爱情去杀戮,真爱只关乎对方的幸福,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
当我有了选择的余地,不再为了爱受苦。
我可以选择我爱你的方式,一切都会因为我的决定而发生改变,我可以选择以拥有你的方式爱你,也可以选择爱你这个人让你快乐的方式。
一旦决定无私的爱你,受伤的自尊,可以体面的愈合,也不让我觉得感到卑微。
我选择让你幸福,为了成全你,我只能离开你,不让你觉得内疚。
我也并非善良到完美无缺。
我只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
正确的路不只有一条,有很多条,你不可能同时踏上每一条,你也不能回头看,生活还要向前,如果你已经走在一条路上,就应该一直走下去,不要总是回头。
交换故事是交换自已 遇到了相同的故事是遇到了相同的自已 爱上了对方是获得认可 “一个爱自己的人”——我 故事和“我” 哪个更真实呢?
“我”是抽象的集合体,故事是实实在在的我。
“我” 是流动、飘忽的。
我不喜欢和别人说我的故事,因为我觉得我的故事里全是我,是可怜的人儿,是我何以成为现在的我的缘由。
因为我知道,我所述述的只会被ta人视作为“我的故事”,赤身裸体的我,又被忽视、被抛弃。
然后人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故事分享,欢笑唏嘘中,又有多少被消抹掉的“我”呢?
人们借着故事在渴求爱吗?
好像还是不对,只有和特别的人说,我说的故事才是我的分身。
其余的社交,我在掏出我的筹码,可就连这样也还是很吝啬,是因为我还是无法将故事与我分离,无法脱离躲在这毫无攻击力的外壳中寻找ta人对“我”这个特别的存在的爱 吗?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人的社交很蠢,因为ta们总是在不停地说、说自已的故事,而我总以为里面空空荡荡,轻忽飘然。
所言所思仍未完……
看完有点啼笑皆非又无可奈何。
尤其是看完之后细细品味这个题目,所言所行,真的有一丝黑色幽默的意味。
导演或许不是为了讽刺影中人物,但是用所言所行这个题目,拍摄的是却是影中一个个人物在婚姻或者亲密关系中的“胡作非为”以及他们冠冕堂皇的借口和自我辩解。
有这么一句话用来补充这个题目很恰当,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
所以别再像男主一样用人性意味着有能力去抵抗欲望这种鬼话麻痹自己来实现自我感动了。
女主说着我们在欲望面前都太过渺小,不去抵抗,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在结尾她却能悬崖勒马。
男主的所言所行一丝一毫没有体现所谓对欲望的体现,体现的不过都是他自我辩护的虚伪和他自己人性的丑陋。
婚姻、爱情、责任、忠诚、欺骗、欲望,亘古至今纠缠不休的命题,本片也只不过是芸芸众生给出的几种答案罢了。
回忆性质的叙述叙事手法也更增添了影片中人物行为的不真实性和不可靠性,而拉回实际对话时他们各自的结论也更加深了这一对比,。
所以真的,这个题目实在是妙哉妙哉。
亲密关系中,还是守一分责任为好。
自我的道德约束还是有必要的。
最近在看《亲密关系》,提到有柳六种爱恋风格,。
第一种风格是情欲之爱(eros),与人的色欲有关。
第二种风格是游戏之爱(ludus),视爱情为没有约束的游戏。
这类爱人常常反复无常,(试图)同时拥有几个伴侣。
第三种风格友谊之爱(storge),引导人们不再重视强烈的情感,而去寻求真正的友谊,逐渐发展为真实的承诺。
第四种风格狂热之爱(mania)难以满足、占有欲强,充斥着生动的幻想和沉迷。
第五种风格利他之爱(agape)无偿付出、利他、无私,把爱情视为一种职责。
最后一种风格现实之爱(pragma)客观而务实,使人冷静地寻找理论上和自己最般配的伴侣。
看完这部电影,在电影角色上找到了不同的爱恋风格。
让我思考自己的爱情观。
爱情的发生与激情有关,一旦确定关系,我觉得双方都应该保持真诚。
我认同戴芬的爱情观,即使我们很相爱,但是我们任何一方已经有对象我们都要学会克制。
然后后面戴芬确实也克制不了,这也许是人性确实很难克制。
但是我认为爱情是难得可贵的,就是因为这份可贵,我们更应该珍惜,保持真诚不是吗。
开头女a我认为她是风格现实之爱,她认为婚姻应该和利益捆绑。
女b我认为是游戏之爱,她在需求刺激。
女c我认为是风格友谊之爱,她的爱并没有太多激情,在于陪伴与灵魂理解。
女d我认为是利他之爱,她真的太让人佩服了,在妒忌让前夫付出代价和无私成全让自己受伤的自尊高贵起来她选择了后者真的太佩服了。
男a他是狂热之爱和友谊之爱共存结果是他们都明智的珍惜眼前哪一个爱自己的人收获了他们各自的幸福
好久没看到这么舒心的片子。
也会为他们复杂的情感关系感到纠结困惑,但因为每个角色的善意与温和,剧情再怎么抓马都不会担心出现糟糕的结局。
点明主旨的一段话『人们以为他在爱情中,但这往往并不是爱。
其实他错了,他以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标志,但人不会为爱情去复仇,也不会为爱情去杀戮,真爱只关乎对方的幸福,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一时很抚慰人心,就像抚慰了打算用无私的爱来成全出轨的丈夫,并且努力消除他的负罪感的那个妻子一样,也抚慰了我的心灵。
曾经想在缥缈而很没有安全感的恋爱关系中寻找爱的显性证据,认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表现,是在乎。
认为真的喜欢就是会很迫切地想要在一起,为对方的“不想占有”的心态感到慌张。
上面这段话解救了我。
但其实也没错,爱情是分阶段的。
说出“真爱不是占有”的时候,大概是处在已经占有过,决定为爱放手的时刻。
但难道最初满心欢喜想要在一起的时候就不是爱了吗?
而在我现在的阶段,『真爱只关乎对方的幸福,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是完全准确的。
无论怎样还是很喜欢法国人的这种态度,睡就睡了都是出于情感的合意,也尊重对方的情感变化,尊重对方认为更幸福的选择,不绑架不卖惨,每一个人都很可爱,特别好。
有几张很喜欢的截图,安静而温情。
天啊一起撸猫
记一些台词:1.“欲望模仿理论。
一句话总结就是,欲他人之欲。
就是你不仅会对某个人或某样东西有欲望,甚至还会想拥有和别人一样的欲望。
比如说,如果你太太知道我对你有欲望。
这可能会重新激起她对你的欲望。
于是,你成了欲望的对象,你是欲望的来源。
或者说,如果你太太被其他男人所欲望,这可能会让你重新对她产生欲望。
”2.“可我们无法拥有一段长久、正式的感情。
一段长久的感情不能以欲望和愉悦为基础。
因为这两者的保质期不长。
长久的感情应该源自共同的兴趣,对未来组建家庭的共识。
这和愉悦毫无关系。
还有,我已经结婚了。
”3.“与相似的人谈恋爱本质上是自私自利。
如果你因为对方帅气,喜欢猫和莫扎特从而选择他。
这是资本累积,不是爱情。
”“如果无法抗拒彼此的吸引呢?
”“一回事啊。
这仅仅是为了满足感官上的饥渴。
暂时借用对方的身体灭火罢了。
”“那你说爱是什么?
”“爱吗?
在我看来它非常美丽。
它是一份礼物,自我的礼物,是对自我的超越和对他人的冒险。
不仅仅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所以感觉爱了并不是爱?
”“就是这样。
相信爱情就像是相信有圣诞老人。
若是你深信不疑也挺好。
我记得这种感觉。
”“你曾经爱过吗?
”“ 当然了。
”“你喜欢那种感觉吗?
”“嗯,就像圣诞老人一样,我曾对此深信不疑。
说你爱一个人比说你想要一个人听上去好多了,不过是包装罢了。
要是我们未曾听过爱情这个概念,我们就不会爱上别人。
”4.“男人以为他在爱情中,但这往往并不是爱。
其实他错了,他以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标志。
但人不会为爱情去复仇,也不会为爱情去杀戮。
真爱是只关乎对方的幸福。
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
”5.“既然你真心想要写作,那有什么难的呢?
”“因为我野心太大了吧。
而目前的文笔却配不上我的野心。
平庸的作品,写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年头谁都想当作家,写作并不难,难的是写出真正有趣的作品。
”“人无法预知自己能否创造出有趣的作品。
有人觉得有趣,换了别人可能不这么认为。
”“我至少想得到自己的认可。
”“一个作家可以是有趣而不自知的。
而自认为有趣的人通常并不有趣。
你不这么觉得吗?
” 6.“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然而我只能选择其一。
我的愿望,是笃定这条路,不回头地走下去。
”
或许对人类来说言行一致是太高的道德标准,而道德在欲望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言是载体,同过言的叙述引出过去的行动,也就是回忆。
言行总是不一致的。
有时候是为了顾及自己或者对方的颜面说谎,有时候说谎是自我欺骗,比如男主一直渴望的女人其实吻起来和想象中不一样,他也要说服自己爱原本的她,有时候是语言的有效性太短,被突如其来的欲望随便就策反,语言和行为总是不具有一致性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
男主是全片里最难受的人,他总是作为第三方被不知情的另一方告知真相。
他也是最糟糕的,因为他只被动接受其他人对他的欲望,而从不主动表达欲望,他的欲望都是被压抑的欲望。
爱是经不起追问的,因为追问之下爱被剥去外衣,剩下的只是赤裸而残缺的残骸,像烧干了的蜡烛。
我在想,究竟有那种不需要束缚的自发而纯粹的爱吗?
男女主一起探索古迹的时候,各自看书不说话的时候,女主翻出奶奶的诗集的时候,是接近纯粹的爱情的时候,可当他们接吻,当他们上床,爱情又一次被欲望掏空。
他们是全片中显露出最多真实的人,但是他们最终都没法一起到达爱情的真实。
剧情完全和现实一样沮丧,爱情是抓不住的,永远都是错的时机或是错的人,我们只能被欲望驱使获得短暂的快感,所谓真正的爱情永远都是个迷思,因为人总是太懦弱,太知道没什么是永恒,所以不敢相信爱上他人那一刻的自己,不敢靠那一刻的感受违背现实说真话,人们说想要爱情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
《所言所行》剧照恰巧听到刘若英的《很爱很爱你》,我突发联想:咦?
这唱的不就是《所言所行》里的妻子嘛——她无意间窥察到丈夫和年轻女孩在一起,不禁失控起来,体认嫉妒。
她在想通之后作出抉择:主动另找了位男性假装谈起恋爱,并告知丈夫,好让他不愧疚地离开自己去幸福。
席慕蓉《新娘》她是席慕蓉诗里的 「新娘 」 :在白发时重温那起帆的岛 将没有人能记得你的一切 像我能记得的那么多 那么好如此这般美好的新娘。
这男女滥交关系怎一个“乱”字了得!
唯一能匹敌狗血程度的只有 完美伴侣 了。但这部电影完成度更高,非常舒服和流畅。到后来,就只剩恍惚了。希望自己能有那位妻子那样的勇气和智慧
建议改名叫《隔锅香》。为啥就不干脆搞open relationship呢?
外遇题材是我感兴趣的,但感觉本作故事太碎,叙事像念流水账,也没什么有趣的台词和亮眼的表演,整体严重缺乏张力,再搭配上慢节奏的各种“夜曲”bgm,越看越想睡。
绿人者人恒绿之
渣男渣女
都说谎,谁都不忠诚,谁的头上都一片绿,都在找借口先灭火,没有爱就不能生活的法国人,爱不爱先滚床单再说,所言所行皆随性,在一起就是... (展开) 爱。它非常美丽。它
3.5
法国人了不起,并且很嘴硬。先把爱情作为概念剔除,然后援引“欲望模仿理论”,试图用每个人的故事解释爱。但这里没有人爱具体的人,爱的是各自对于一个哲学概念的理解。很有趣的是,里面的故事都是由当事人进行讲述。每个故事都事先完成了逻辑上的自洽和修饰,不道德被消解了,看起来每个人做的选择都源自于信念的不同。但归根结底,整部电影又只服务于“欲望模仿理论”。也就是说,对法国人而言,没有爱情没关系,但不懂哲学很丢人。
看了半小时,弃。搞不懂那么轻易就出轨的乐趣在哪,而且是人人出轨、连轴出轨。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种感情存在方式,法国人爱咋咋吧,我理解不了,也没精力去理解。你们玩,have fun
法式浪漫,换伴侣换的像抛球杂技一样随意。
两人之间如果分享之事足够私密 那么两个人也能迅速建立某种亲昵关系 即使是全不认识的陌生人//这种讨论情感研究欲望的重文学剧本轻声画表达的法国电影 很难不往侯麦那股新浪潮去想//感谢上帝创造了法国人 让他们总是陷入多角关系而他们自己也总是能为多角关系中的自己和他人开脱//也许正如社会学家北野武先生所言 三角关系最不稳定因角之尖锐 人如果能拥有足够多的情人那么他的关系圈就会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圆//所谓渣得明明白白
侯麦后继有人。
牛头人大战牛头人,各式出轨故事像故事会一样娓娓道来。P.S.一开始真没认出罗塞塔。90
恋爱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它总是和欲望、错失以及对生活的渴望矛盾或者纠缠不清。
一个全员出轨的故事。
坚定的本我意志,爱情不是对手戏,而是独角戏。“我”才是我记忆中唯一的主角,旁人都是我的舞台置景,我为自己打上一束追光、挑选一段配乐,为自己唏嘘、喝彩、释怀。我粉饰篡改我的记忆,再云淡风轻地以一名讲述者的身份道予旁人,甚至我的聆听,也只是为了激起另一段属于我的感同身受。
看完我只想说:法国人还真是随便。。。
不确定法国人能否分清爱和欲望,但出轨合理化,开放式婚姻应该是第一名
怪我看片前先翻了一会演员表。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罗塞塔终于过上了衣食无忧的中产生活,替她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