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志愿军:雄兵出击》了,心里沉甸甸的,决定过几天带爸妈再看一次,感觉他们那代人感触会更深,算是国庆档里最想带家人一起看的电影。
陈凯歌导演选择了全景式的呈现方式,有北京中南海的战略指挥,有志愿军前线的战争场面,还有去纽约参加联合国会议那条线,都是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更丰富更完整。
而且群像拍得特别好,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他们性格不同,身份不同,只是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希望祖国强大,希望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这一部从“到底打不打”开始讲起,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不管是国际上还是咱们自己都知道,不适合打仗,好日子就在眼前,都想好好过日子。
可是,美国借着朝鲜内战的机会,已经在边境线上寻衅滋事了,这种情况绝不能退让。
毛主席顶着巨大压力做出出兵决定,“因为只有打赢,中国人才能生存下去”。
不过抗美援朝的难度超乎想象,一方面是武器装备落后,打起来没有优势,另一方面是出国作战,好多作战情况、信息了解模糊。
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彭德怀入朝后的首战任务是必胜!
可能很多年轻人知道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知道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但是不知道首战的两水洞,不知道38军113师奔袭三所里,更不知道三连血战松骨峰,短短几个字背后都是枪林弹雨中穿行的血肉之躯,他们付出了生命铸就了坚固的长城,成功阻击美军,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看着画面中轰炸的战场,倒下的战士,真的很想流泪,这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我们不该忘记,应当铭记!
第二次战役中,有个很关键的点是守住三所里、龙源里,黄晓明饰演的113师师长江潮,带着战士们一路跑过去,十几公里、几十公里,丝毫不敢停歇,生怕耽误一丁点时间让敌人跑了。
有的战士撑不住,吐血、晕倒,还有累死的,江潮依旧不敢喊停,因为他知道要是不能提前到达三所里,到时候会牺牲更多的人。
这是无比艰难的抉择,却不得不做。
最终,他们先敌五分钟到达,创造了14小时72.5公里轻步兵作战奇迹,听到大喊“堵住了!
堵住了”的时候,坐在银幕前的我一样心潮澎湃!
这是多么强大的意志力啊!
但要说印象最深的镜头,还是光秃秃的山顶上,三连的人陆续举手,而另一侧的联合国,伍修权也高高举起了手。
这个交叉蒙太奇堪称国庆档最绝的名场面。
是的,抗美援朝的战斗不仅体现在朝鲜的战场之上,参加联合国会议的伍修权、乔冠华等人也面临着一场战斗。
那是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席联合国会议,军人出身的伍修权英文不好,特意拜托负责翻译的唐笙检查好放在会议桌面上的国家名称翻译,一定要准确无误。
而他,在会议上直接控诉了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并向全世界声明,“时代不同,情况变了,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
”中国代表团的所有人都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尤其听到最新的战局信息的时候,那种振奋和自豪溢于言表!
我们的战士如此可靠!
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
再次想起那句“弱国无外交”,一直以来就是如此,只有我们自己立住,才能真正的不畏强权,拥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
导演说他希望这部电影所承载的意义,能使年轻人对那个时代有所认知,也可以让年轻人们理解、铭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志愿军战士们所做出的贡献。
我觉得他做到了,《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一部就直接把那种强烈的家国情感融到了电影里,“小家”是毛岸英对父亲的崇拜与孺慕,“大家”是选择做彭司令的第一个兵,在战场上成为一名战士;“小家”是李晓手中的那把钥匙,“大家”是她在外交代表团发光发热。
每个人都是有小家的,可是他们为了中国这个大家奉献青春、奉献生命!
这些真的很令人动容。
刚好是国庆假期,在这里致敬志愿军,致敬最可爱的人!
相比长津湖,大部分节点和细节都是按照史实拍的,先别说拍的好不好,这次好歹做菜的步骤对了。
开头的铺垫及自然资源和工业能力对比,能往这个方向拍是真不容易啊,只可惜浅了,军工能力对比在哪呢?
这垮了,连着后边战场部分一起跨,哦不对,战场烂的和之前的水平差不多,流水账叙事,刻画几个扁平角色,然后近中景一顿乒铃乓啷,突出下牺牲最后精神高潮。
人物是依旧扁平,唯一惊喜的是提到了ptsd(不是刻画)最让人难绷的是38军急行军,拍的行军如履平地,就死两个人,然后跑一跑就一笔带过了,然后就到迷惑敌军敌机这个“搞笑轻松”的情节了,当时我看完都要吐血了。
38军万岁军,人类军事史上的神迹,赶在敌人机械化部队平原行军30公里之前,紧靠步兵行军,且刚打完德川又要马不停蹄即刻在14小时内奔袭140里山路,这72.5公里只是平面距离,朝鲜那地形加上没有制空权只能走山路,实际行军距离绝对不止这个数。
同时躲避无线电侦查和空中火力压制,中途还遇到几股小规模遭遇战。
战术上是神兵天降、执行上是超人附体,你电影特么在拍什么呀,应付一下就过去了?
战场态势的表现依旧是零,1200架敌机的绝对压制也根本没体现出来。
全景战况推演只有三次,做的也差,看字幕来不及看变化,看变化来不及看字幕。
特效懒得说了,自己看。
现在军事主旋律电影的通病是什么?
信息密度低,不舍得讲宏大叙事、不从战场态势的角度去拍摄讲述,沉迷刻画角色,噼里啪啦biubiu以外的篇幅都在讲角色画群像,但又没能力从人物的刻画中以小见大,反映出时代特征、精神信仰以及我党我军那个年代优秀的政治工作,所以透着一股小家子气。
一拍主旋律,内核就只有一个平面的“牺牲”,牺牲背后个体映出的国运对抗、孤注一掷、意志决心、共产理想呢?
除了牺牲,战场上有神级战术、有战神倍出、有组成战略目的的各种小型行动或战斗、有动态战况,你们倒好,一拍主旋律战争片就是各种人海冲锋,近景打打打死死死,这样搞有意思吗?
不舍得将视角放到主角以外的地方,一场战役只拍个体视角却忽略宏观视角,仅靠对话和字幕推进战事,一开打就是近景中景白刃战,偶尔扔点炮弹,你的全景态势呢?剪辑后就呈现为上级下命令战士执行然后就是打近景,期间描写打得惨烈,只能体现超人的意志,但另一方面却忘记了我军四两拨千斤的顶级战术支撑和组成战略的大大小小行动战斗。
这样拍出来的主旋律只有色,没有味。
我知道肯定又会有人来喷我崇洋媚外,只喜欢外国那些鸟主旋律了,我也懒得对线了,反正我的标准就是矮化我军即为不合格,顶这样的电影只能说明要么是水军要么是来削弱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内宣的。
最后建议以后拍军事主旋律前先剔除掉某些外籍导演,然后看一百遍大决战再开机。
国庆节就要看主旋律电影嘛 《志愿军》的台词和镜头语言都很凯歌,景别和视角转换太快,但是因为是战争片,切太快也蛮符合节奏要求的。
和同为纪念抗美援朝的影片《长津湖》是同一个作家写的,但不是同一个编剧改编的。
影片为了凸显战争细节,节奏有些拖沓。
但是据说《志愿军》系列有三部,还是浅浅期待接下来两部能把事情叙述完整。
影片开头段视角转化地非常舒服,没有任何旁白,纯靠人物的对话来推进故事节奏,观感很不错。
影片还有一个特殊的叙事角度,是中华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参加联合国会议。
这是我作为理科生且没有特意了解过这段经历的人,第一次了解到外交部在抗美援朝战役中起到的作用。
联合国大会代表举手和战场上三连存活的战士们举手,两个角度遥遥呼应,让人流泪。
但影片叙述角度太多,显得有点杂乱。
还好整部影片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不然像我这种历史的门外汉就有点看不明白了。
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白月光毛岸英同志。
每一次看关于抗美援朝的影片都会被毛岸英的故事感动到。
《长津湖》里黄轩饰演的毛岸英出场时间不长,但意义重大,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志愿军》里魏大勋饰演的毛岸英戏份多了点,给人感觉就是清风明月,纯粹的白月光。
他也是整部电影第一个爆哭泪点(是我泪点不包括其他人),让人不由得为了他的经历而痛心。
炮火无情人有情。
恨死南韩和老美啦。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1953年7月27日Scope and content:This is the agreement, in Chinese, for a complete cessation of hostilities and armed force in Korea. This was signed in Panmunjom, Korea at 1400 hours.
⚑联合国军飞机正在炸毁鸭绿江上的大桥| 1950年前情提要Background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Douglas MacArthur | 1951年莫斯科要让美国陷入朝鲜战争,然后再让中国出兵与之对抗,从而保证苏联在欧洲和国际力量对比中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
只要金日成获胜,苏联就可以在朝鲜半岛重建一个不冻港和出海口。
如果不是斯大林给开绿灯,朝鲜既没有胆量也没有力量发动进攻。
毛在原则上不反对金日成使用武力统一朝鲜半岛,但是他更倾向于等中国解决了台湾问题后再去帮金日成。
协助金日成统一朝鲜从始至终都不是中国方面的目的。
所以朝鲜刚开战时,斯大林要求中国出兵,被毛拒绝:如果我们出动几个师,随后又被敌人驱赶回来,并由此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那么我们的整个和平恢复计划就会被全部打乱。
⚑ 决策出兵| 1999年,油画,高泉绘人选PengDaJiangJun
⚑林彪| 1907-1971✯没有任何文献证明林彪有过“称病不出”,但是他的确主张过“出而不战”,结果遭到周总理的批评。
其次在《聂荣臻回忆录》里也否认过“称病不出”的传言,所以林彪本就没在毛的备选名单里。
1950年10月,林彪与周恩来到莫斯科会见了斯大林,然后林彪就留在苏联治病、休养。
⚑粟裕| 1907-1984✯由筹备台湾战役的总指挥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的领导职务,粟裕是主席的第一人选。
但粟裕脑袋里那三块弹片反复发作,去了青岛休养治病疗,他建议由刘伯承或林彪主持。
当时作为全军战略预备队的只有林彪指挥的四野第十三兵团,而毛却决定让粟裕去指挥,这再次说明毛一开始就没打林彪的主意。
⚑彭德怀| 1898-1974✯彭德怀:当时能指挥多兵团协同作战的共有六人,即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粟裕和陈赓,而指挥过用现代化武器进行大规模战役的就是粟裕和林彪两个人,在解放战争中,缴获美式现代化武器最多,并把它们用于作战的,就是林彪的四野和粟裕的三野。
既然林彪、粟裕都在治病,刘伯承主持陆军大学,陈赓受命去了越南,那么能挂帅的就只有彭总了。
——徐帅当时也在青岛治病疗养。
1950年10月10日夜,彭德怀在开往安东的火车上成立了自己的指挥系统。
入朝Xiong jiujiu Qi angang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邮票| 1952年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6月25日跨越三八线南下入侵韩国,朝鲜战争开始。
此前毛泽东多次提醒金日成,进攻速度太快要小心身后有人给你拦腰斩断;老金说没事放心吧。
毛又建议说你要是人手不够我可以派几个师过去帮你防着仁川,金日成说不用了,仁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可能从那里登陆的。
真是怕啥来啥!
⚑仁川登陆| 1950年9月15日1950年10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376号决议案,授权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作战。
同日联合国军大部队越过三八线,向半岛东海岸港口元山和朝鲜首都平壤一线进攻。
10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军下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指示,同日毛泽东签发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志愿军胸章| 1953年10月25日开始装备1950年10月19日联合国军攻陷平壤。
在台湾问题被搁置数月之后的10月19日晚,将近5个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42军和炮兵第8师、高射炮兵第1团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安东(今丹东)、河口(宽甸县长甸镇河口)等地点秘密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 1950年在大部队渡江之前,彭德怀就带了一名参谋和几名警卫员先行进入了朝鲜。
21日,金日成在山洞里用一只鸡和一瓶红酒款待了他。
⚑ 朝中联合指挥部的高级指挥员| 左起:金雄、朴一禹、金日成、彭德怀、陈赓、甘泗淇★渡江部队中的炮兵第一师二十六团五连的指导员麻扶摇写了一首诗,后来被周巍峙谱曲,成了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 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2号主炮正在炮轰清津市| 1950年10月20日1950年10月25日10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两水洞遇见韩国第6师,用了一个多小时便结束战斗,占领温井,初战告捷!
⚑ 118师擒获美军俘虏| 1950年10月
⚑ 朝鲜战争形势动图| 1950-1953,就差一点点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如果美国在三八线前停止,北京的介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战争也许会在1950年的秋天结束。
新街口豁口XinJieKouHuoKou
⚑ 「志愿军」剧照| 2023年,陈凯歌★1950年11月,中共中央准备对中央机关干部及家属进行疏散,总数约10万人,第一步迁至长辛店到石家庄一线的平汉线以西,新首都拟定为西安。
11月下旬,部分工厂及物资开始迁移。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同时,我军还在辽东和山东半岛部署防卫。
⚑ 「新街口豁口」北向南方向| 1961年拍摄时城墙还在1950年,拆除建国门城楼改豁口,崇文门西侧拆出豁口。
1951年,拆豁口被纳入城市改造的正式规划,内城的东城墙拆两个,为大雅宝与北门仓,西城墙则拆井儿胡同与松鹤庵,北城墙拆出了旧鼓楼大街与新街口。
1951至1953年,北京城墙上总共被破拆出了12处豁口。
这些“豁口”,一是方便交通,二是为了在战时便于疏散群众。
⚑ 「长津湖」海报| 2021年,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苏联LaoMaoZi
⚑ 朝鲜战争期间身着志愿军服装的苏联飞行员在中国军队出动并取得初战告捷后,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斯大林才决定投入苏联空军参战。
从1950年11月1日起,苏联空军首次在鸭绿江上空投入战斗,起飞8架次,击落两架美国F-82飞机,之后的两个月内共击落68架。
自此敌机再无一架来过中国领空。
中国出兵朝鲜本身,就是对苏联实现其远东战略目标和利益的援助和支持,所以斯大林在停战谈判前对中国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
中苏关系在相互支援与合作中得到了加强。
1952年,苏联政府将中长铁路移交给中国政府;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当月,苏联决定新增援助中国90个项目;第二年,苏联将旅顺口海军基地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政府援建中国的156个成套工业项目,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基础。
⚑ 长春一汽的新车下线| 1957年,苏联援建板门店Panmunjom
⚑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1953年7月27日西点军校毕业的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百思不得其解:中国军队这种自杀式的进攻到底是基于什么战术思想呢?
再说了,就算成吉思汗也不敢在朝鲜的冬天里作战啊。
当然,中国军队指挥官对美军也有偏颇的认识。
战争是政治的手段之一,战争观念陈旧,战争手段落后以及战术的落伍,最后损害的是政治利益。
当力量消耗过大,超过了政治目的的价值时,就会放弃这个政治目的而采取媾和的方式。
面对联合国军前线部队的大量增加,中国对和谈已经失去了兴趣,毛泽东要求苏联满足1953年朝鲜战场一切军需用品和军工生产材料的供应。
斯大林心知肚明: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是为苏联而战,也是为世界而战。
对于斯大林来说最有力的局势是处于不战不和的状态,以便把美国长期拖在朝鲜,而1953年无论是兵力、装备、工事、交通还是弹药和粮食储备,中国方面都处于开战以来的最佳状态。
美国方面则威胁说要放蒋出笼、封锁中国海岸、袭击东北的机场、以及骚扰中国东南大陆。
⚑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1878-1953就在这时,斯大林去世了,在他的继承人中,无论是经验、阅历,还是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没有一个可以同毛泽东相比。
★1953年4月,毛泽东指示:争取和,准备拖,只管打,不管谈。
彭德怀也指示部队:增加战术性出击次数,在有利情况下扩大战果,一次消灭敌一至两个连,使新到的部队轮番取得经验。
⚑毛泽东起草给彭德怀的电报| 1950年12月13日★彭并告高:十二月八日十八时电悉。
(一)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
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
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二)此次南进,希望在开城南北地区,即离汉城不远的一带地区,寻歼几部分敌人。
然后看情形,如果敌人以很大力量固守汉城,则我军主力可退至开城一线及其以北地区休整,准备攻击汉城条件,而以几个师迫近汉江中流北岸活动,支援人民军越过汉江歼击伪军。
如果敌人放弃汉城,则我西线六个军在平壤、汉城间休整一时期,再继续战斗。
(三)明年1月中旬补充一大批新兵极其重要,请联系准备,请考虑是否有必要和可能。
从前线各军(东西线共 9 个军)抽派干部至沈阳加强接兵的工作。
宋时轮部目前也须补兵一部,恢复元气,是否可能,请告。
(四)空军掩护铁道运输线正在筹备,有实现可能,但最后确定尚待商办。
毛泽东 十二月十三日
⚑彭德怀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3年7月28日板门店协定签署后,艾森豪威尔说:如果停战协定遭到破坏,我们必须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板门店协定签订的两年里,中国军队在防线上建设了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
而美国方面则一直在试图告诉中国:苏联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果不其然,二十年后尼克松在北京首都机场与周恩来握手时,中国和苏联刚在一个叫珍宝岛的地方打了一仗。
★美军统计他们在整个朝鲜战争中损失了142091人,其中33629人死亡,103284人负伤,5718人被俘或失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统计的数据是:阵亡和事故死亡 11.14 万人、伤重不治 2.16 万人、负伤 23.00 万人、病亡 1.30 万人、生病 43.70 万人、被俘 2.17 万人、失踪 0.40 万人,伤亡总计 38.2 万人。
冰雕连Battle of the Changjin Lake
⚑ 「水门桥」冰雕连| 2022年,陈凯歌、徐克、林超贤★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在向毛泽东报告战况的电报中写道:战斗打响后,6连无一人站起,到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1950年12月1日13时,美军开始向南突围,242团3营从1221高地及公路以东一线高地,对美军猛烈射击,并炸毁公路上的桥梁,将美军部队拦截于1221高地前。
第242团第2营和第80师各团也从美军的侧面、正面和后尾猛烈攻击。
242团第2营5连奉命在美军撤退途中设伏,全连被冻死,成为冰雕连。
80师239团3营6连受美军火力压制卧倒冰地上,志愿军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除一个掉队战士与一个通讯员外,其余200多人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成为冰雕连。
12月3日,177团2营6连奉命埋伏在死鹰岭上,全连125名官兵坚守阵地,以战斗姿势被冻死,成为冰雕连。
12月9日下午三时,美军控制了1081高地。
陆战队第7团1营在短暂的战斗后夺取了水门桥,从断桥后面发现大约50名志愿军冻死在散兵坑里。
水门桥战役凸显了作战双方工业能力巨大差距,从而导致了军事实力的巨大悬殊。
⚑ Map_of_Battle_of_the_Changjin_reservoir | 1950年11月27-29日形势长津湖战役地图。
红色箭号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进攻路线,蓝线是联合国军防线。
地名中英对照(从北到南,从西到东):Yudam-ni:柳潭里, Sinhung-ni:新兴里, Toktong Pass:德洞山口, Hudong-ni:后浦里, Hagaru-ri:下碣隅里, Kot'o-ri:古土里, Funchilin Pass:黄草岭山口, Treadway Bridge:车辙桥(水门桥), Chinhung-ni:真兴里, Sudong:水洞, Sach'ang-ni:社仓里, Hungnam:兴南万岁军Battle of Marathon
⚑ 38军开赴熙川| 1950年10月20日我军军史上有两次急行军,一次是飞夺泸定桥,一次穿插三所里。
“泸定桥”是红一方面军在泸定日夜兼程240华里,相当于三个全马;“三所里穿插”是38军113师在14小时内奔袭80公里,而且是负重前进。
跑步行军过程中,棉衣棉裤经常被雨雪和汗水浸透,在饥饿与疲劳达到极限时,有的士兵会把棉服全脱掉,只穿一条内裤扛着枪往前跑。
不光扛枪,还有总重量约50公斤的弹药和干粮。
吃饭、睡觉、大小便等一切都在行进中解决,总之就是不能停,有的战士跑着跑着就倒地不起了。
由于地形复杂,没有车也没有驴,指挥官也一样在跑,所有人都是靠两条腿。
⚑ 彭德怀、邓华给38军嘉奖电文原稿| 1950年,万岁军通令嘉奖卅八军并祝胜利梁刘转卅八军全体同志:此战役克服了上次战役中个别同志一些过多顾虑,发挥了卅八军优良的战斗作风。
尤以一一三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敌机坦克各百余终日轰炸,反复突围,终未得逞,昨(卅)日战果辉煌,计 缴仅坦克、汽车即近千辆,被围之敌尚多。
望克服困难,鼓起勇气,继续全歼被围之敌,并注意阻敌北援。
特通令嘉奖,并祝你们继续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三十八军万岁!
彭邓朴洪韩解杜十二月一日有的时候行军还不能选捷径,要故意先向与目标不符的方向走几公里,然后再迅速转身向目标方向急行军。
即使有短暂的休息,也没有美军的帐篷和睡袋,就是在泥泞中、风雪中休息,战士有时会把自己绑在树上站着睡觉,而指挥官最多也只是一块雨布搭的棚子。
顽强的阻击,巧妙的伪装,天才的土工作业和无数的手榴弹,还有美军对东方民族幼稚的认知都是志愿军的致胜法宝。
冲锋号的尖锐声音是美国老兵挥之不去的阴影。
⚑ 「志愿军」海报| 2023年,陈凯歌后勤,还是后勤Chi de,Chuan de,Yong de
⚑ 空降兵特供之K餐| 朝鲜战争中国出兵朝鲜期间,由于朝鲜遭受战争破坏,资源严重不足,志愿军供应不能取之于当地;而美军装备精良、机动性强,补给也无法取之于敌人。
靠国内呢,汽车数量又不足,苏联给几十辆没几天就都炸废了(毛向斯大林要卡车时说过一年炸毁一万辆左右),所以即使是民夫的伤亡也很严重。
大量的物资囤在我国边境运不过来,致使一堆堆的猪肉臭掉,而前线的士兵只能靠冻成石头的土豆充饥。
高强度的行军致使志愿军的鞋穿不了几天就烂掉,棉衣露着棉花,而大量的棉衣棉鞋积压在仓库运不过来。
虽然苏联不间断的在供应汽车,但终究抵不过飞机扔下的炸弹。
所有物资只能靠人背、牲口驮、排子车拉。
⚑ 上图志愿军,下图美军| 朝鲜战争毛要求进攻,1951年1月29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回电:赤脚在雪地行军是不可能的。
要进攻得先等后勤把鞋送到。
美军是13个后勤人员供应一名士兵,志愿军是一个后勤人员至少供应几百名士兵。
所以美国人渐渐总结出来,无论规模多大的战斗,最长持续八天,这个“八天”是中国后勤补给决定的。
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洪学智,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 美军空降兵专属的K餐全貌| 朝鲜战争期间K餐里有配制好的早中晚三餐,各种肉罐头和饼干、巧克力、糖,还有骆驼烟,甚至还有速溶咖啡、口香糖、餐巾纸、手纸。
★1951年2月25日,彭德怀在北京的军委会议上总结说:第一批入朝的九个军,经过三个月的战斗,伤亡四万五千余人,冻伤、冻死、逃亡的约四万人,艰苦程度超过红军时期。
⚑ 「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图为坚守上甘岭的志愿军在弹药耗尽后向联合国军投掷石头
⚑ 美军炮兵| 朝鲜战争★范弗利特弹药量:上甘岭战役中美军作战使用的弹药量是限额的五倍,这些弹药会把美军的必经之路预先变成一片焦土,保证没有任何生物存在了再前进。
★詹姆斯·范弗利特是朝鲜战争联合国军驻韩国部队司令,战后因浪费弹药遭到国会议员的弹劾。
美军的投降条件是:没子弹了,没粮食了,通讯中断了,突围失败了。
★英勇决战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
——毛泽东
⚑ 「长津湖」海报| 2022年,陈凯歌、徐克、林超贤11月28日,联合国政治委员会上,伍修权以“美国武装侵略台湾案”为题,作了长达两小时的发言,而此时蒋介石政府的代表蒋廷黻正好坐在他对面,蒋廷黻在伍修权发言时一直以手遮面。
⚑ 伍修权(左一)在联合国大会上| 1950年11月28日伍修权将军严正指出:“我现在带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命令,代表全中国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民,在这里控诉美国政府武装侵略中国的领土台湾是非法的和犯罪的行为!
”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承担起了亚洲革命领导者的责任,也掌握了战争的战略和策略的主导权。
而中国军事领导人在战争中表现出来对朝鲜指挥和作战能力的轻视,为战后中朝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一开始金日成是想志愿军由他来指挥,斯大林说你刚搞丢了几十万的部队,现在又要指挥几十万人?
彭德怀在战略战术的指定应用上更加的不鸟他,甚至有时会大嗓门吼他。
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斯大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党内的威望,以及斯大林娴熟的外交手段,这一切迫使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的交往中经常处于一种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就毛泽东个人的性格来说,这种情况是难以持久的。
★介入朝鲜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周边重大危机的第一次尝试。
负面影响是让刚结束内战的中国消耗了大量资源,并让美国重新返回东亚,对中国实施了20年的遏制。
⚑ 郑振华,东北军区海防巡逻大队三中队403艇报务员| 1953年参加解放大溪岛战役最后附上一个我在B站关注了两年多的一个号,他之前讲过长津湖,特别透彻。
这回幸好是看了沙盘讲的“松骨峰”才去看的《志愿军》,要光看电影估计只能看个热闹。
视频比较长,没兴趣的就不要点开了哈哈沙盘上的战争参考资料: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和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王树增《朝鲜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
《志愿军:雄兵出击》跟《长津湖》称得是卧龙凤雏。
真的一点不想体谅。
更坚定一点就是上了年纪就别想拍史诗了,玩儿不转工业化,细节也无暇兼顾,真叫个左支右绌。
为了赶档期镜头都没理顺,剪得乱七八糟。
开场第一组剪切转场就看了我一脸懵。
演员表演没人指导,真是咔咔甩一顿血浆就尬演啊,尹昉真给我看笑了,我真对不起先烈。
插个刀片又站起来了?
是废片剪进来了?
那个尖嘴猴腮的宝贝导演儿子,真辣眼睛啊。
还要加多少戏?
你确定他入戏一点了?
对志愿军战士的角色有一点身份认同吗?
战斗戏还是电视剧水准的调度,就是火力plus。
(别说,我这还真冤枉埋汰了电视剧,事实上是剧版《冰雪尖刀连》 不管文武戏都吊打《长津湖》,你敢信?
)什么是战争史诗?
怎么用电影拍全景式?
显然陈凯歌都没想明白这些就赶鸭子上架啊。
就是生硬切视角,字幕沙盘都搬出来,拜托,观众为什么不去看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比你拍得好多了,清晰多了好么。
什么也想包罗没一样拍好的,拍毛岸英牺牲,彭总喊人就是等导演喊开机开喊是吧,没一点感染力。
演员和戏是真的逊,白瞎了这么多好演员。
本来对王砚辉的彭总还有点期待,结果真是毫无发挥。
王挺演完韩先楚又来演邓华,赵波演的梁大牙多好,这又演邓岳,而且用力方式都一模一样,真叫个出戏。
小人物全是玩儿尬的,杨三弟和他的通讯排长,还能再套路点吗。
主角李默尹就是个神串场打酱油的?
从总理彭总到副司令师长团长副连长都能叙情打哈哈,跑得了通讯指挥得迫击炮扛得起巴祖卡的超级老兵?
全片拍得最好的也就对决定是否入朝伟人决策的描写,的确用简单而有力的陈述,让人明白为什么要打这场仗。
对战斗的表现里,就两水洞放过的南韩炮兵中队和118师指挥部通讯排贴脸遭遇,这段比较冷门又有戏剧性。
在今天,拍这样一套三部曲,出发点是什么?
我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思回顾这一段历史这一场战争?
就只为给中国影市添一套商业大片儿?
我觉得从这部电影我看不到出品方主创们似乎有思考这个问题。
而更像是看到拿下100亿的《长津湖》,要赶趟捞一把。
你拍《冬与狮》,我就拍《战与祀》,都是兰晓龙是吧。
这里面或许有凯歌导演拍战争大片儿的一点儿夙愿。
但显然他也只是赶鸭子上架的一环。
流水帐一样的电影,基本就是全部在叙述抗美援朝的整个过程。
剧情完全没有跌宕起伏。
与其这样拍一部电影,不如去拍一部纪录片。
或者说与其我们观众去看一部这样的电影,不如去看一部真实的纪录片。
纪录片至少还能让人狠狠的共情,而且是真实记录的事情。
没有影片中的少许杜撰成分。
比长津湖还差,长津湖至少人家还有剧情为蓝本。
再来说说节奏上。
节奏烂的一塌糊涂。
快的快,慢的慢,没有一点导演自己的节奏。
越来越相信《霸王别姬》不是陈凯歌拍的了。
要么就是这部电影不是陈凯歌亲自操刀,否则我是坚决不会信陈凯歌的水平会拍出这种电影。
对比抗美援朝同样题材的《长津湖》,虽然长津湖也不是特别好。
但人家至少节奏是四平八稳的。
而这部电影节奏真的是不忍直视。
完全带入不了。
节奏和剧情就跟小学生写日记一样。
完全没有导演自己的想法和匠心和巧思。
再来说说演技。
个别演员的演技真的很尴尬。
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
还有海清饰演的林巧稚,就那么几句台词,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除了激起观众的爱国心,对剧情没有任何推动作用。
完全就是工具人般的存在。
再来说说国产战争片的通病:为什么现在国产片的战争片越拍越差。
无非就是套路一样,完全没有导演自己的设计。
基本上每部国产战争片都有这几个特点:1:开战前几个小士兵打打闹闹。
开几句玩笑。
2:看见队友死了就不顾死活的向敌人发起冲击。
有些电影拍这种桥段时还要时不时的冒几句不入流的脏话。
3:强行煽情。
要么就是这个重要的人物死了,大家很伤心。
要么就是那个人死了,煽观众的情。
还有很多很多通病,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说也说不完。
文戏没调度,武戏没强度,没精度。
战争部分看的十分尴尬。
还有就是我想说的是抗美援朝这个题材能不能不要再薅了?
可以允许一两部这样的电影存在。
但是你越拍越多这种相同题材的电影,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在圈钱。
这是在贩卖爱国情怀。
如果这些抗美援朝的题材的电影全部拿到美国去上映,不知道美国看到这么多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会作何感想?
你拍一两部就适可而止了。
观众的爱国情怀也一直都在。
可是你逮住这个题材拍两三部,拍四五部,拍六七部。
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在圈钱。
可能这时候就有人会洗:这是为了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
可我也就不明白了。
这么多电影属实是浪费好的题材。
而且你要拍你就拍也行,关键是你拍的烂也没办法。
电影历史上也有很多非常棒的战争片,而国产战争片却没有任何一点优点。
还有我想说的是,爱国情怀不是由一部电影就可以激发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最祖国的热爱。
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感动的是历史真实,而非电影。
作为志愿军后代以及《长津湖》审过剧本的咱,对陈的作品本不抱期望。
影片是又三部曲首部,所以《雄兵出击》才是破题。
笔墨花在领导人战前定下决心和跨过鸭绿江首战、三十八军“万岁军”由来及松骨峰战斗上。
能感觉某些点是专家们刻意要求也着重纠正了的,比如指战员们称呼“同志们!
”战争场面比《长津湖》稍微好些没有武侠感,表现了舍生忘死。
但人员还是密集,白刃战居多。
王骁的梁兴初和黄晓明的江潮不错。
其他角色僵化,领导人更是套路化。
很多场景没有展开。
但的确塞不下了。
至于电影手法谈不上。
《上甘岭》那种再难回。
如题,这个代表什么我到现在想不出个所以然,我看了电影的同事也是满脸迷惑不明所以,主打国内市场主旋律抗美援朝的宣传海报内容居然是诡异的小丑装扮,你不会觉得中国观众明白小丑的意义吧?
你不会觉得用这张海报走出国门很幽默吧?
你的目标观众是谁?
你在影射谁?
把这个搞明白了一切都可以心平气和,否则,你也不会心疼我这一张电影票。
评论区所谓解释我看到了,但更加恶心。
如果你想用一张图片表达一个人被旧社会压迫为求生存迫不得已,即使用小丑的妆造也非常容易。
阴暗的场景,凌乱的服饰,夸张的小丑,卑微的站姿,赤脚踏泥尘,随便一句文艺的过往,都能让人共情旧社会逼人为鬼的压迫。
看看这个呢?
白衣一尘不染,沐浴阳光之下,表情看不出任何不满,左上角大书三个字“志愿军”,你告诉我这诡异东西跟志愿军有什么关系?
按这个手法你是不是可以做一张海报,上半部分小男孩暴走,下半部分珍珠港,中间四个大字“日美亲善”象征坚不可摧的父慈子孝?
这种照片拍的好是常态,拍不好是水平有限,拍成这个德行就是态度问题了。
我现在感觉自己已经比较宽容,但是两件事依旧不容诋毁,一是抗日战争二是抗美援朝,海报侮辱了战争,所谓的官方解释进一步试图侮辱观众智商,一股子李宁牌太君帽子科普历史由来上位者的优越感。
回来复盘下,先来一张争议照片试水,引起公愤了强行解释悲情,雇一群水军拼命洗地带节奏,主旋律上价值对观众降维打击,一套连招行云流水,互联网流量经济属实玩明白了。
收起你们所谓的官方吧,是非对错观众自会判断,而票房,就是最简单的投票。
第一次看到《志愿军》贴片应该是春节档《流浪地球2》开场前(也可能是《铃芽之旅》,记不太清了抱歉),有一部分镜头选的是联合国发言那一段。
那时候对这部影片还没有什么了解,而且我们实在是已经看过了太多这类电影、电视剧,所以看过就看过了,那个宣传片没有在我心里留下太多的记忆,甚至有点烦。
说真的这种电影,创作的余地已经不多,我真的没有什么期待。
第二次看到这部电影相关是一个偶然刷到的很短的花絮,陈凯歌对影片中饰演某个角色的演员说“不会比这个更好了”,那个演员听完以后眼里隐约的泪水让我产生了一些微妙的触动——电影可能还不错,也许可以试试。
感谢我自己真的来试了,“超出预期”这几个字完完全全适合这部电影。
随便说说我的一些不专业感受——许多战争电影都热衷也擅长表现战场的“美”。
比如构图,比如调动五感的试听效果,所谓的要让人“身临其境”。
《志愿军》这部电影最独特的地方大概就是它真的没有趴在观众耳朵边大声嘶吼“你快看,你快听,你快感受,我们是不是特别牛?
我们在XXX这个地方设置的这个镜头是不是特别的讲究?!
”真的没有,它更像一本纪实书籍,或者增加了演绎风味的纪录片,还可以是宇宙另一端的群像故事。
如果你看过《炮火下的国宝》,或者《甲午》,或者《河西走廊》、《激变玄武门》,那么《志愿军》到目前为止给我的感觉就差不多是这样,区别是更加故事化了,毕竟这是一部电影。
这恰好是我的喜好所在,我就喜欢这样的。
并不是每一帧的外在都精雕细琢,必须符合什么美学构图,但每一帧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都到位了(我相信自己和周围人的眼泪,但这真的不是刻意催泪,也没有任何的炫技)。
电影的节奏也还可以,不拖沓,个人故事和主线保持了一种很好的平衡。
这几年我们已经看过太多跟故事和情感各种较真的影片,这不是坏事,只不过,在演技或剧本稍有不足的情况下,作品一旦来到大荧幕,小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最后变成致命缺陷。
就像战争本身,战争不会给任何人留下犹豫纠结的多余时间,身处其中的人只能不断向前奔跑,奔跑,奔跑,直到倒下或取得胜利。
综合来看,这部电影其实老少皆宜,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能看懂,并且看得眼睛、耳朵、大脑都可以接受,大概是创作团队的目的之一。
同场的有两个老人,应该是一对夫妻,他们一直看得很激动。
不过后来很自觉地没有继续探讨,等结束才开始继续讲。
再说说我心爱的白月光——那个我们大家都认识的,一定会在某时某刻死去的人。
这个角色自带非同一般的属性,有时候只是听到名字,眼眶都会发烫。
我愿意给这个角色的饰演者魏大勋打5颗星。
我能感受到他对自己所饰演角色的“珍重”,他真的对那个角色充满爱。
用心两个字已经不能概括这一切,他的目光,他完完全全恰到好处的演技,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
有时候我分不清到底是那个人打动了我,还是演员的演绎让我泪水止不住地流,因为那个角色一出场,我就感觉自己的眼睛和鼻腔开始失去理智了。
(所以说,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剧本家和导演们,快找他演点好剧啊!!
)我还要表白一下章子怡,她真的,怎么那么绝?!
我真的服了……真的迷人。
关于其他的演员,大家伙其实都贡献了最好的自己,我能感受到他们对这些角色的尊重,无论他们的表演方式是什么。
虽然,的确存在一些遗憾的不足……最后,说到那个时代,那群“最可爱的人”,我们大多数观众其实没有什么发言权。
志愿军女兵程秀华说过一句话——“怕!
怎么不怕!
我们上战场时还是年轻人,可军人的前线才是国家的底气,我们打仗是为了下一代不打仗。
”就是这样,他们永远是最伟大的群体之一,我永远尊重和热爱这些可爱的人。
有的人厌恶主旋律,但主旋律并不是一种框架,主旋律只是一种纯粹又直接的情感力量,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旋律。
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就这么简单。
全程真是如坐针毡,如果说入朝作战前还有一些信息密度能让人了解下去的话,入朝作战后真的一分钟不能忍,全程叙事混乱,所有人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好像志愿军都是NPC,完全没有作为人类的情绪。
长津湖虽然够烂,但至少场面够大,简直刷新战争烂片记录!
也刷新陈凯歌烂片记录!
究其原因,我有理由相信导演可能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表达的东西,才能拍出如此夸张的烂片
陈凯歌,请你拍电影认真一点,拿出你的水平来,你不在乎自己的口碑无所谓,但是你对得起那些为了保卫新中国牺牲在异国他乡的英烈们吗?
战争戏拍得很精彩,文戏稀巴烂。我说导演能不能反复使用360°运镜,一出现人物对话一圈两圈绕着转,四次!在电影院都快把我看吐了
其实近两年看了很多主旋律电影,本来不想再看的,但还是鬼使神差地来了,全片血脉喷张,从头紧张到尾,后半部战场快把我看吐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千万不要再打仗了。在这样一部战争片里面出现了一束温柔的白月光,魏大勋出现的时候好像一切都安静了,到散场我还忘不了他隔窗看向父亲的眼神,和他对着杨三弟的笑容,唏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以”大决战“三部曲的规格拍抗美援朝,全景式展现战争进程里从中央决策到前线作战各个维度。单看第一部的故事结构组织得不错,先交代作战背景,再到跨过鸭绿江,后段用联合国发言与38军松骨峰阻击战平行剪辑,文武两线并进形成结尾高潮。李默尹是贯穿主线的主角,上能参与军委开会,下能总是跑到最前线直接作战,女儿还在联合国代表团做翻译助手,如此神奇经历的角色没找到对应的历史原型人物。李家父女三口如果都是纯虚构的话,还挺遗憾,只为当作摄影机视角安插到战争历史里,会产生登场不合理的感觉。战争场面突出惨烈的一面,没看到什么艺术化的处理,比如长镜头调度或特殊视角之类技法,拿过金棕榈的陈导似乎在视听语言上已没过多追求。不过,在情绪调动方面拿捏很准,许多段落拍得总能感觉到热泪盈眶,把当时历史的精神提炼传达了出来。
近年相关题材甚多,人物和剧情的串联更巧妙,个人英雄主义较少,背景信息时间线战局形势比较清晰,战争场面宏大;名演员有吸引力和号召力,容易引起话题,但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对角色的固有印象和亲切感,却拉远了时代的印迹和真实感,人身上的某种特性根植于环境;献礼如花,礼大于情,去除光辉依然熠熠, 印象或许深刻
语言或许太过苍白,无法描述电影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只希望能有更多人去了解铭记这段历史。勿忘先辈付出,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
牺牲的代价总有人要付出。我们不付,就得儿子付,孙子付。还是我们来吧。他们确确实实这么做了!致敬!
同题材电影有点多了,本来有点逆反。有优惠才陪爸妈看的,没想到全程全情投入了进去。展现了战争的全景,没有什么英雄的个人,只有无数平凡又无畏的普通人。没有主角光环,只有舍生忘死。胜利是用无数血肉之躯换来的,正好节前看到一份报道50年各界人民庆祝国庆的老报纸,联想起来更加感慨万千。看电影结尾意思是还有下一部吧,竟然有点迫不及待。
…………,三星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电影是个屁
我基本从头哭到尾,真的!我永远会被伟大的家国情怀感动,为抗战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动容。我爱我的祖国!非常爱!最清澈的爱只为祖国!
坦白说,除了阿瑟之外,看不出太多陈凯歌个人风格的影子。拍摄过《长津湖》的他,为什么还要再拍《志愿军》,去描述这场“伟大的战争”?这或许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合理的解释就是,作为1952年生人的老年凯歌,他就成长于那个此生不能忘怀的、凯歌行进的时代,这或许是他们这一代脱不掉的精神文化烙印。而翻过这悲怆热血的一页,或许就将迎来我们所期待的“少年时代”。
一桌硬菜,没有素菜,像给男性看的肾上腺片,爆破场面让人视觉疲劳。粗中有细、刚中有柔的地方不多,所以不够细腻动人,看后想不起几个印象深刻的角色。场面调度一团糟,演员起范儿模式化,敌人形象扁平化,总之挺可怕
有阿瑟 扣一分 阿瑟一出场 跟其他人的演技格格不入……前半段没有他的时候 我那个眼泪 止不住……后半段,很出戏。
7.7近几年来红色战争里文戏拍的最好的一部,对比于长津湖以及战狼甚至一类的红色片,更多注重于战场对国际环境的影响。也反映出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才让中国的话语权一步一步加强。
可悲的是文艺界的屁股不正,拍不出志愿军的保家卫国的精神内核,反常理反逻辑,罔顾史实就是对人民的背叛
陈凯歌的大场面真的没的说,几乎都是实拍,把志愿军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演的淋漓尽致,只不过叙事稍微差点火候。
5/10
花开了呢,新中国一岁了呢,这个呢字实在想不通编剧是怎么想的
陈凯歌是要和这场战争死磕吗。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节奏乱的一批,凯哥用一部部作品证明了《霸王别姬》不是他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