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短评说此片矫情至极,其实这些人原本就对矫情一事痛恨之极,跟这部电影没什么太大关系。
还有人表示很反感这类打着梦想幌子的电影,我想说这部片子主题跟梦想好像也不沾什么边吧。
首先评价国产片真是要求不能太高,对于当下国内电影市场能好好把一个故事说明白,别有太多空洞的台词,光能做到这两条就已经实属不易了。
你还要啥自行车啊?
这两点《等风来》都做到了。
尤其在台词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几个机灵抖得确实漂亮。
此片的人物设定非常讨巧,富二代、矫情女文青不都是现实中最司空见惯又最具戏剧冲突的人物代表么。
剧情虽然难逃通俗爱情片的套路,但又并不完全落俗套,保有了一部通俗但不落俗的爱情片该有的节操。
那么多啪啪啪的机会他们都没有珍惜,甚至到片尾都还没点爱情萌芽的迹象,一点都不科学!
一点都不符合常理!
让人顿感恍惚——这货竟然是爱情片?
这恰恰才是令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孤男寡女独处荒山野岭来一发固然神清气爽,然而慢慢长夜温暖彼此的内心后转身又是一个孤身旅人难道不完美无暇?
有些门未必要叩开,你不进去到哪都是出口。
你问我女主矫情不矫情,矫情!
矫情好不好?
不好!
但这才真实,不要以为矫情就是虚伪做作,矫情跟作只要恰到好处不仅不会死,还是可爱的。
不要以为你身边没矫情的人,不要以为你自己就不矫情。
只不过别人还没跟你熟到矫情给你看的程度,只不过你还没遇到让你矫情的人事罢了。
矫情的另一面其实是脆弱,这也是女主为何在同事、家人面前佯装得如此逞强、强势,内心而言她比任何一个女孩子都需要保护。
倪妮冷美人的气质演绎这样的角色倒也恰到好处。
矫情的另一面是孩子气,她面对全世界都是个女汉子,却唯独在你面前卸下伪装露出疲倦,说些伤感的话又如何?
如果她只是矫情给你一个人看,那是你的福分;如果她矫情给所有人看,那是她傻逼。
说到底高富帅和女屌丝、二逼青年和文艺青年的设定只不过是剧情需要,易于塑造。
(这样揭穿导演的小聪明真的没问题吗)实际上相互调换一下身份,甚至让男的来负责矫情也完全能成立。
你没见那么二逼的男主,在等风时都能说出那么文艺的话,在片尾时都能干出那么文艺的事。
谁还没个矫情的时候?
矫情是病,得治。
所以才出现了二逼男主这样的存在去人艰必拆,去帮助她成长。
片中有两个情节很打动我,一是倪妮在黑暗中哭泣随铃声而去偶遇一只大象,二是等风。
这两个情节都是很有禅意的。
尤其后者,也是全片最高光的时刻,宁静的山崖和城市中朝九晚五的喧哗来回切换,剪辑得动人心魄。
“不管你有多着急,或者你有多害怕,我们现在都不能往前冲,冲出去也没用,飞不起来的。
现在的我们只需要静静的,等风来。
如果想飞起来的话,只有勇气往前冲,是不够的。
我们得停下来,什么都不要想,让自己清空,只是等风来。
”——就是这段台词让我觉得这片子压根不是在讲梦想,而是在讲一份对于情感对于生活该有的心态。
这是很简单很实用的道理,也完全没有故作高深的恶意。
大家都能看得懂,只是很少有人能打心底去承认去行动。
而我们也完全没必要对这样一部善意提醒大家勿忘初心的爱情片抱有太多恶意。
你要相信总有一只大象在黑暗与恐惧中守护心底的孩子,只要你真正选择相信。
越发体会到恋爱就是两个人相互治愈并且一起变得更好的过程。
总有一个人会带你逃离原本的平庸去风起之处飞翔。
今天晚上被突如其来的加班弄得非常烦躁,一度曾想摔手机。
进了明明就不是那么回事儿的公司干着明明不是自己擅长的活儿最后还要接手明明不是自己的项目。
明明是小领导失职被大领导骂最后所有的火还是落到底层员工身上,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法则。
临了了被骂完了还得屁颠屁颠的加班赶工,为了可以眼见到谈八个案子黄七个的“next plan”继续做无用功。
当然,也不全是无用功,这一过程中还是有成长和收获。
反正我觉得被骂也得被骂的值,不然真是亏大(说到这儿想说的是人生很多时候就得自己跟自己拧巴,你不为难自己不自省,日后就得跪在别人面前被为难的像孙子,这是真理。
抱怨完还能自省那么一下下,大概是我为数不多的优点,至于能改多少,去问天问大地好了)。
今晚去看了《等风来》,且不论是不是尼泊尔的旅游宣传片,里面有些台词打脸的力度还是比较大,一度使我不由自主的就捂住了脸。
但是看到倪妮在停电那段歇(she)斯(jing)底(病)里的哭诉时,又把手放下了。
为什么?
因为笑到拍大腿啊。
这个情绪显然还没从《我想和你好好的》里出戏。
看完之后仔细想了想,也许当初不那么坚持来北京,大概现在的日子是开着辆车,每天领着不多不少的薪水,运气好的话再娶个媳妇儿,日复一日的窝在小镇上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吧。
可是在这点上我得承认自己是个作逼,像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一样不甘心,还有着所谓的“梦想”(虽然暂时看来只能领着四五千工资怀揣梦想却被现实强奸),还想“搏一搏”,还不想那么快就认命。
也许三五年过后还是毫无作为,腆着个脸带着”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这句话归去,过上那种自己曾经最不屑的人生。
再回看这段当孙子的日子问问是不是真的值,我想,不管结果如何都是赚了。
操特么的不管风来没来,总之我是等了。
滕华涛的受众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就是都市中朝九晚五的苦逼小白领,这是一个“有一定的文化和收入,但有更多的压力和苦恼”的群体,还有一种更本质的说法是“想法太多读书太少”的一群人。
这个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得不到真正的满足,拿不起又放不下,小姐心丫鬟命,每天内心都充满了一个巨大的负能量场,女猪脚程羽蒙就是其中的典型。
新闻专业毕业,有太多选择工作的机会,偏偏跑到上海这么一个超大都市从事时尚编辑行业,在陌生人面前装得不行,充分享受来自大城市的虚荣快感,一转身又卑微落魄到尘埃里,对于大都会快节奏和高压力的工作状态表现出极其的不适应,处处让陌生人和社会为自己的情绪买单。
作为一个同样毕业多年的社会工作者,我没有感受到她对于自己人生的目标以及对于所选择工作的热爱,看起来是想要出人头地,个人的情绪化又非常严重,跟社会之道的默认规则死磕,无视自己的不成熟又不积极想办法去改正,还梦想着终有一天可以解放命运,这怎么可能呢?
本片最让我欣赏的角色毫无疑问是女猪脚的上司,一个精明能干又深谙生活之道的女主编。
她完美的游走于生活和理想,精神和物质,商业和艺术之间。
她懂得如何享受时尚艺术给自己带来的高贵体验,也熟练掌握工作中的效率和人际处理。
可以在必要的场合装出恰到好处的气场,也可以不委屈自己的庸俗需要,偷偷摸摸的去大酒店门口叫个外卖臭豆腐吃个甚爽再进去继续装腔作势。
相较之下程羽蒙在节日时饭店门口忆乡思切那种悲催狼狈纠结的状态就显得段位太低了。
关于人生意义。
大学毕业后我就已经不再烦恼这个命题了,那时我已经渐渐领悟到,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所能拥有的只是一段又一段独属于自己的经历和记忆,而真正的幸福也唯有依靠自己的内心和双手来创造。
在该玩的时候玩,该把握机会的时候认真把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管高潮还是低落都活在当下,保持身体的健康,珍惜体验每一段心路历程。
人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顺其自然,适合而止。
最后,以女主编犀利的台词作为结语:程羽蒙,我提醒你啊,我安排你去尼泊尔,这就是一个工作,你别给我犯那种俗炮小白领常犯的烂毛病。
尼泊尔我不用去我也知道,条件是特差吧?
人民生活特贫困是吧?
但奇了怪了他们生活的还特幸福,眼神特清透,笑容特淳朴,顿时衬的你心怀邪念了是不是?
你开始怀疑自己干的这些事儿特别没意义了是吧?
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存在感了是吧?
哼,出一次国,去一次什么越南老挝柬埔寨,回来以后就不好好说人话,动不动就抱怨空气差物价高,人心复杂眼神肮脏。
出去前偷鸡摸狗的事儿没少干,回来以后开始天天吃斋念经,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的,这种人我见多了,真不多你一个!
别觉得去趟尼泊尔你就能琢磨出来什么,出世入世这事儿,你以为那么简单哪?
出去演演游客,在村儿里体验一下生活,拜个佛留个影儿,就顿悟了?
那我是不是扎在静安寺里磕半年头,还能成活佛呢?
要真瞧不起现在的生活,就留那儿别回来。
要是还得回来过日子,趁早别给自己上这种套。
还没高调的资格呢就嚷嚷着低调,还没活明白呢就开始要去伪存真,这是一种最损己不利人的装逼,自己活的假,别人看着累,听明白了么?
到底错在哪儿了?
1.年轻电影里的几个年轻人,程羽蒙、王灿、李热血等,对于他们来说年轻是一种资本,但年轻也意味着缺乏经验,缺乏生活经验、工作经验、情感经验等等,凡是这世界上能有的经验,作为年轻人大都是缺乏的,因为时间限制在那里,没有经历,何来经验呢。
年轻有错吗?
没有,但是年轻就是容易犯错,因为年轻人缺乏经验啊,这话听起来是一个循环。
谁年轻时候没有犯过错吗?
肯定没有,只是大家对犯错的程度理解、定义不同罢了。
有人说只有年轻人有资本犯错,老了就错不起了。
可是谁想犯错呢?
年轻人想犯错吗?
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是经过思考,经过斟酌的,怎么一做就错了呢?
对于所有人来说,生而为人都是第一次,大家都在努力生活,只是生活中面临的选择,面对的处境,并不是一次就可以选择对,一次就可以处理好的。
杂志社开始告知程羽蒙可以去托斯卡纳晒太阳,却变卦了,变成去尼泊尔找幸福了。
她并不了解尼泊尔,等她意识到她要去的地方和意大利相差甚远的时候,第一个表现出来的就是愤怒,她急吼吼质问主编,主编告诉她,所有这些变故都是因为钱。
程羽蒙没有钱,作为杂志社的里普通的员工,只能服从。
主编连珠炮一样说出的理由,全部戳中程羽蒙的痛处。
程羽蒙是一个要强的人,也是有一点虚伪的年轻人,作为年轻人,虚伪多多少少都是存在的,在电影一开始程自己租车谎称是杂志社派来的就说明了。
程羽蒙听完主编的话,在“站在原地思考”和“迈出脚步体验”上,她选择了后者。
从这点上看,程羽蒙是一个聪明人,她知道要面对房租、杂志社里的其他竞争者等等,最重要的是要继续生活在大城市,如果她选择不去,损失更承受不起。
反过来想想,主编说的话也都是实际情况,没钱没资本想在大城市立足,只能低头。
被动的接受,有时候也是一种能力。
人们总说,年轻人目光要看长远一点,长远是什么,就是迈出脚步去体验吧。
低头,可以,但前进的脚步不能停。
2.着急既然低头了,那就认真看清脚下的路吧。
我觉得最着急的并不是年轻人,而是大人。
他们着急让年轻人成长、成熟,他们希望年轻人一夜之间就变得和他们一样经历过风雨,懂得道理,顿悟,理解岁月沧桑。
王灿的爹想早点抱孙子,王灿就随便结个婚。
只要是大人们想要的结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行动,就要达到。
大人们眼里的一切就是他们认为的一切。
只要他们要,他们就可以丢弃他们教给我们的“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这些道理。
王灿倒是听话,可惜婚礼被前女友搅黄了。
王灿不是一个愚钝的富二代,从他后来与程羽蒙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例如那句经典的“别瞎折腾,没什么用”,还有他说他们这种人才是在泥巴地里挣扎等等。
王灿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很仗义,例如在抗议游行活动后,在酒店里他与程羽蒙相遇,帮助程羽蒙去教训游泳池里的游客,给她搭车,以及给程在树林里表演手偶戏。
但王灿也也有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对神女的问话等。
其实王灿就是被保护的很好的年轻人,没有畏惧,想什么说什么,没有缺失安全感,不计后果。
而程羽蒙也被保护的很好,但是程羽蒙没有安全感,他们也是不同家庭条件下被保护的很好的两个年轻人。
可他们确实又有各自的着急,着急在了不同的地方。
岁月打磨着每一个人,程羽蒙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年轻人,主编着急要稿子,这一路她没有倦怠,努力写,很着急。
催促她主编也是从年轻人一路走过来的,虽然她的言语和态度中表现出诸多冷漠和刻薄,最后她还是给了程到第二天下午16:00的最后时限,可主编已经是大人了,她只要她要的结果。
大人也是一步步从年轻人走过来的,着急让他们忘记了年轻的自己,着急让年轻人快速消化着人生。
着急的大人们,催促着年轻人都着急起来。
3. 误判李热血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她坚持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误判”。
她的爱直接而热烈。
等男朋友去献血,王灿冲锋她也跟着上,她的思想简单而热烈,这说明她也被保护的很好,没有失去安全感。
在这个电影里,每个人角色的性格都非常鲜明。
大姐团的刻板印象也在这个电影里有了一抹鲜活的色彩。
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总是会对这个世界有一个误判,因为我们谁也不能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观摩,做到360度无死角。
程羽蒙的真名是程天爽,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也有误判,父母对孩子的好,可以具体到生活里,吃好、穿暖,工作好,有好的另一半,生个孩子还乖巧可人,但世界就是这样,希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有时候我们渴望别人好也变成了一种误判。
年轻人觉得差距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解决掉的,但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又如何解决掉呢?
人们或多或少对人生和世界都有误判,这是因为年轻才有会的误判吗?
不,人人都会有误判。
当我们误判了,只能努力往对的方向去走。
所以不管世界如何,生活怎样,我们都应该真诚对待,特别特别是真诚对待自己的内心,青春短暂,生命短暂,一切都是短暂的,珍惜当下,珍惜拥有的一切。
突然发现我已经不再年轻,也忽然明白电影里大姐团唱的“羡慕你年轻”那歌的含义,在当下这个大环境下归来很难仍是少年,年轻的心怎么不会老,面对现实,人们低个头也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别停下前进脚步吧。
2022.11于北京
这是我平生看过的最。
难看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
我自认为理解力很强,但是还是理解不了这群为了装逼而装逼的主角们以及配角们。
而这部电影的主题,无非就是带着观众们进去尼泊尔游览一圈而已,纯粹是一部没有任何主题的旅游宣传片,宣传了尼泊尔有多破以及多烂,导致我这辈子对尼泊尔再也没有任何兴趣。
男主一个油腔滑调的富二代,打扮成混混儿的样子。
女主为了装逼而活,夜半时分还会精神分裂,敲打邻居大门痛哭流涕。
一度你会恍惚自己看的是一部恐怖片。
精神分裂的还有女主的上司,把毕生所学的为数不多得英语单词都要用在字里行间,吃着羊肉串泡夜店?
还操着一股老版郭采洁的范儿。
整部电影跟风没有一丁点儿关系,但是结尾刮来的一阵邪风,成功点题为等风来。
总之,看完这部电影,我终于发现小时代,四大名捕,私人定制真是太好看了,太精彩了,太刺激了。
原本想给一个“很差”的评分,但是毕竟是去国外拍的。
给尼泊尔一个印象分儿吧。。。。
《等风来》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清新的基础上,又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80后、90后的生存状况,是对社会的一种批判,一种反思。
”影片它讲述了独属于我们的迷茫、委屈和不甘。
虽然一次次被现实击败,却又一次次爬起,它毫不客气得指出了我们对金钱和地位的渴望。
但最重要的是它道出了我们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其实我们最想要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看来有些微不足道的自尊。
我们虚伪,是为了麻痹自己,让自己那一刻从痛苦中抽离;我们粉饰,只为了给自己喘息的机会,让自己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我们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卑微,我们只是想抓住每一次飞翔的机会。
我们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艰苦,不是不知道怎样选择一条更容易的路,也不是不知道如果回家,就会有朋友的嘘寒问暖,有亲人的尽心呵护。
可是,我们做不到。
因为,回去,就输了。
谁会懂得我们心中的那份不想也不能被任何人践踏的自尊?
又有谁会懂得,我们可以输掉一切,唯独不能丢掉内心的那份高傲的原因?
不是我们自视甚高,而是输了骄傲,我们就会一无所有。
关于沉淀浮躁与功利。
程羽蒙本来就是一无所有的小编辑,却偏要硬着头皮装出无所不能的样子。
她为了什么?
为了获得别人对她的赞美,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可是这一切换来的只有回家后的靠墙痛哭与受尽上司轻视的苦楚。
融入乡野间,摆脱浮躁感;放下功利心,成就新自我。
沉淀自我,并不能带来物质上的丰富,却能提高精神境界。
羽蒙的尼泊尔之行最终让她放下了浮躁,舍弃了功利。
尼泊尔的风土人情,虔诚的信仰,为梦想拼搏的人们,让她的心情由不甘于自己的命运转向了释然。
没有了那么多的顾虑与烦躁,她最终变回了当年的程天爽。
风是人生的契机,搭上了那股风,我们才能顺利地展翅翱翔。
在急功近利中沉淀自己就是为自己穿戴好滑翔的装备,是为之后的翱翔做好准备。
也许等到那一阵风来了,我们便可以迈出翱翔的第一步了吧。
前段时间,国内的小清新们,掀起了一股去丽江、凤凰、西藏旅行的热潮。
洗涤下心灵,放松下精神。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来一发说啪就啪的啪啪。
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暧昧的气息。
地方再好,奈何呱噪。
一个地方火了以后,一大波游客蜂拥而至。
酒吧开始放起了网络high曲,淳朴民风变成了宰客之风。
外地人比本地人多好几倍,出个门都是人挤人。
逼格高的游客打起了邻国的主意,尼泊尔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物价便宜,签证好弄,蓝天白云,空气清新。
据说也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于是乎,一波又一波的旅客,奔向了尼泊尔。
《等风来》讲述了一个小清新的旅行故事,不同于《爱在黎明破晓前》等月抛三部曲,滕华涛的镜头下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尼泊尔。
但是本片问题也不少,情节松散,戏剧张力不够,显得有些无病呻吟。
哪怕再好的画面,也拯救不了整片的质量。
虽然是同样的导演,同样的编剧,但相比《失恋33天》,差得太远。
倪妮饰演的美食杂志作者程羽蒙,拿着两千的月薪,想过两万的生活。
原本有一个去意大利,旅行写专栏的机会。
没想到杂志社,临时变卦。
托斯卡纳变成了博卡拉,意大利变成了尼泊尔。
怀着郁闷之情上路,与大妈团为伍,与高帅富交锋。
收获了放松的心情,找回了程天爽的自己。
旅途中太多烂俗的故事:看似淳朴的当地青年,靠着一张老实的脸。
睡了多少女游客,净化了多少心灵。
一年365天,每天床伴不相同。
或者男女游客相遇,来一发,然后告别。
而在此片,曾经有好几个啪啪啪的机会摆在倪妮和井柏然面前,可他们都没有珍惜。
第一次,在旅店,倪妮被尼泊尔一家欺负。
这家人大声喧哗,吵得倪妮觉都睡不着,还让她滚回中国。
关键时刻,井柏然挺身而出,为她主持公道,将大象粪倒在欺负倪妮的那人的游泳池里。
够嚣张,够霸气。
换部电影,英雄救美的情节,还不让美人儿心都化了,足够来一发了吧?
他们倒好,各睡各的。
第二次,在去往博卡拉的野外。
异国他乡,孤男寡女,是制造暧昧的最好情境。
讲个故事,唱个歌,野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么?
他俩倒好,在玩人偶,玩的不亦乐乎。
第三次,两人在机场告别。
这要是换部片,绝对是:“携X在手,啪啪你有。
”倪井来个纪念炮,记录下美好旅程,想想也挺顺理成章。
可是他们,一炮没打,就此别过。
旅行之后,女文青倪妮没爱上富二代井柏然,富二代也没中意女文青,两人别说啪啪啪,甚至连手都没牵。
一起等来了一场风,然后就此告别。
相濡以沫,不如两忘于江湖,这样挺好的。
比单纯的描写艳遇之旅,实在小清新不少。
片中有个关于生活的对话:“不管你有多着急,或者你有多害怕,我们现在都不能往前冲,冲出去也没用,飞不起来的。
现在的我们只需要静静的,等风来。
如果想飞起来的话,只有勇气往前冲,是不够的。
我们得停下来,什么都不要想,让自己清空,只是等风来。
”尘世繁华当中,能有淡雅感悟,至少不会轻易乱了本心。
但是故事格局太小,对于人生逆境的描述,不但打动不了观众,反而显得说教味道过于浓厚,沦为尼泊尔风光片。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等风来,清空一切尘埃。
等来了一场风,没强求来一发。
———————————微信请订阅:cmf2015 ,聊聊电影和美剧,写写故事和经历,文艺有趣可兼得。
自傲的站在风口,是青春王国的限量特权,身体发肤最鲜亮的时间,不亮眼,天诛地灭。
做作,矫情,连心灵鸡汤都算不上,这是豆瓣上对《等风来》最常见的评价,一众网友更恶狠狠的说:女主角最大的问题就是书读少了。
而我,真心喜欢这部电影。
从不厌恶矫情,做作,前提是要做作地好看,影视剧都是演戏,人生多半亦然,演的好看,便博一笑,去别人的故事里找自己的位置,那才真的可笑。
心灵鸡汤都算不上?
因为导演根本没有在煲汤,一切是如此现实。
谁不是这样?
拿着2000块的工资,要去意淫一个月赚20000块人的生活,“用点高雅的文字,让人觉得你是哈佛回来的高帅富”,真不那么容易。
最后再说说“多读书”,读书有用吗?
当然有用!
可是我们明明知道,很多事情,读书也是解决不了的,要不,那些年年在排长队的整形医院贩卖的是知识?
还是修养?
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些女生,面容姣好,穿着光鲜,提着名牌的手包,家庭或许并不富裕,自己赚的也不是太多,勤勤恳恳的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全数交给名品店,你可以说,她们和陈宇蒙一样,HOLD得很辛苦。
那么,我想问:怎么样的生活才算是HOLD的不辛苦?
每个月存钱,衣着朴素,然后认真算计得一完美夫婿,大概也会被称作“乌鸦变凤凰”,每日涂脂抹粉,最后傍得一大款,估计就被打上“骚”的记号,要是为了真爱,和一穷小子结婚,那么也只能“贫贱夫妻百日哀”。
怎么样的生活才算是HOLD的不辛苦?
答案是:没有。
一个鼓励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如果不承认样貌和学识有相当的造化力,那么这个“掩耳盗铃”的社会只会更加无耻。
一个只能接受“心灵鸡汤”,而不承认做作有理的导向,这样的“正能量”也未免太过脆弱而可笑。
一个只愿意“雪中送炭”而从不“锦上添花”的人格,我觉得,也是扭曲的。
为什么不能等风来?
为什么年轻不能拥有哪怕完美的一个瞬间?
为什么不愿意,哪怕那么一点点的去成全鲜亮,美丽的青春童话?
哪怕这个童话明天就破灭,也好过一辈子都没出现过吧。
如果因为自己没有资格站在风口,就去鄙夷所有正当季的“做作”,那么我想,这是比做作更让人讨厌的自卑。
我们身边的“陈雨蒙们”何止寥寥,也许他们被社会埋没打回原形,也许他们“搔首弄姿”嫁入豪门,也许他们为了钱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走入了婚姻,也许他们爱上了四十岁的大叔,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金钱是一种修行。
而我始终觉得,至少因为有了“陈雨蒙们”的存在,时代女性的一隅才完整。
≪等风来≫,总的来说,这片算是爱情片范围内最常见的故事类型,但看多了总会累觉不爱,闷的发慌。
虽然是爱情片,观众大可以当作本片是一部旅游风光片,片中的尼泊尔既展现了风景秀丽又充满了暴力的一面。
实话而言,这片虽然整体上提不起劲来,但里面的一些笑料总归会让观众会心一笑。
总之,爱看不看。
疼导演拍完《失恋33天》后飘了起来,飘得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
这部《等风来》电影节奏忽快忽慢,剪辑乱七八糟,看到一半我以为自己在看恐怖片,好几次想中途离场。
原小说写一个装逼小白领在异国他乡经历重重坎坷终于知道不应该装逼了却被主编逼着装逼最后突出重围,挺接地气一故事,到了电影里变成了一上飘在回老家和不回老家之间挣扎的社会新闻折射。
合着去尼泊尔拍戏鲍鲸鲸没跟着啊,这改得也太伤筋动骨了。
细数一下原书和电影的差别:一,电影中是几个不认识的女孩在一起吃饭,程羽蒙为了凸显逼格把主厨训了一顿,几个要买玛莎拉蒂的姑娘看见程羽蒙上一辆轿车后发出惊叹的声音。
原书中是程羽蒙的同学聚会,训主厨是为了免单。
二,电影中程羽蒙是一外地人在上海打工。
书中程羽蒙是一在京工作的北京大妞。
三,电影中程羽蒙没有写任何有关美食的专栏文字。
书中程羽蒙吃了一份很难吃的菜,但是写了一篇没有灵魂的赞美文章,被主编一顿臭骂。
那篇文章写得很搞笑,反应了当下年轻人在社交网络上装的一面,让我记忆深刻。
可惜电影剔掉了。
四,电影中有几个程羽蒙QQ空间发的说说,内容平平,立场中性。
书中程羽蒙觉得尼泊尔是一破烂小镇,但是发的状态都是极尽赞美之能事。
六,电影中程羽蒙说王灿是 “一边看着少女的眼睛一边对导游说”,但是实际王灿是转过身才对导游说的。
书中女神这段故事描写得并不成功,电影中却拉得很长。
七,电影中王灿和印度人一家没有和好,书中王灿和印度人一家后来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八,电影中程羽蒙停电后在一个陌生游客屋门前哭诉,原书没有这段文字。
说实话,这是电影里最矫情的一段。
九,电影中抗议发生后王灿带着程羽蒙绕路到达旅馆,程羽蒙才开始赶稿。
书中是带她去到一家加油站,程羽蒙在混乱之中拼命地写,加油站的老头给了他们饭吃,老头的儿子是抗议中的一员,回来报平安。
书中这一段有些感人,电影中则改成王灿唱歌卖萌了。
十,电影中尼泊尔导游的出场,程羽蒙和团队的分别,王灿为什么和程羽蒙相遇,王灿程羽蒙怎么和团队会和的,都没有描述。
原书中介绍得很清楚,看电影期间,我看过书的对电影都有点没看懂,更何况其他没看过书的观众了。
十一,电影中李热血的尼泊尔经历没有讲述,书中她和一个男人发生了一段故事。
片子中李热血什么也没干,既没有对剧情起到推动作用,也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毫无存在感,其实原书中对她的描写就不是很精彩,不如把这条线剔掉。
十二,电影中王灿莫名其妙就冲进抗议队伍,旅游团也跟了上去。
其实原书中说了,他们是要赶飞机,如果不冲出去,就耽误回国了。
电影提都没提一句。
镜头使劲拍红牛,观众直骂神经病。
十三,电影中等风来那段话是王灿说的,书中是教练说的。
十四,电影中滑翔后来了一段歌,一段送礼物,一段风景剪辑。
书中滑翔后即结束。
那首歌真够难听的。
十五,程羽蒙等风来的时候突然切进一段车流的镜头,噪音大得把我吓尿了。
还有很多细节的改动,书看了太久,记不清了。
原书的一些语句非常精彩,很接地气,又有一些温馨的小故事,这些东西汇聚到最后,听到一句等风来,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不知道是鲍鲸鲸剧本改得太差还是疼导演没按照剧本拍,电影都删掉了。
倪妮的台词功底又差,念什么都像在播新闻联播,一副苦瓜脸,丧气八字眉。
纠结于该不该在大城市打拼,从头矫情到尾,到最后那段恶心的交叉剪辑,片子彻底崩盘。
影片里王灿发现程羽蒙的原名程天爽之后,两人展开了一段对话,程天爽踩着王灿的椅子说,你们这些富人的钱都是我们供着的,你应该叫我叫妈妈。
王灿说,那你为什么又装我们这种人?
快结束时,王灿问她还想飞吗,程羽蒙说,想飞,我只是缺少一个飞的机会。
然后花着王灿的钱就飞了,附带送了观众一植入广告。
整部片子的主题就是:你现在在大城市打拼,很不容易,很苦逼,这我知道,但是别怕,总有一天你会飞的,你会变成有钱人的,怀着回家的心,挣得名媛的命,fighting!
疼导演和张文伯还好意思把片子宣传语定为“不是心灵鸡汤,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这都不算心灵鸡汤,水木丁都可以买张飞机票去领诺贝尔文学奖了。
纯粹是为了井柏然!
生怕被人诟病说教,所以着急着标榜自己“不是心灵鸡汤”,但还是处处散发着鸡精味。倪妮做底料炖过头有点老,井柏然做调料提味不赖。在山顶等风的一刻,自己也多少有点释然了,风会来的。三星半。
叙事性不够,更像是描述某种生活状态的一部清新小品。倪妮长得大气,倒不适合这类小情小调装逼范儿的作女,想到西雅图里的汤唯。结尾掐得刚好,回到城池之后的人生怎样继续,没有强行给观众答案。就像我们2014年的生活会怎样,谁知道呢。
本以为是那种欢喜冤家喜剧,但令人意外的是,故事打破常规,用一种“放弃治疗”的方式从高压之下获得奔放的自由,情愫自然流露。本片是情侣版的《泰囧》,小清新和重口味合璧,尼泊尔景色优美,井柏然令人捧腹相当抢戏
井柏然太屌了,我黑喜欢叻~~~~~~坏!
基本没记住剧情,风景和摄影真不错。当年去尼泊尔没去博卡拉,下次要跟爱的人去。
电影是一回事,中国电影是另一回事。失恋33天是影像小品,等风来是影像散文。中国观众是世界上最宽容的观众。
很多不足,很多漏洞,很极端又有些矫情,但是里面还是有些大实话和瞬间让我想打5课星。
一直在等待高潮的来临但是每次都是假装叫床!!!
风景美~闫妮漂亮~节奏明快~这是所有亮点~
鲍鲸鲸很牛逼,台词依旧搞笑。
井柏然等到了他的风 跟着灿爷混 包你天天爽
不错的小清新电影,尼泊尔火了?
完全不明白滕华涛想讲什么,梦想、幸福、信仰、生活、救赎,每个都有体现但没有一个是讲清楚了。
停电夜瞎哭诉那段,有上去撕毁银幕、狂抽倪妮的强烈冲动!或许如上海队长等又能解读出抗议、等风来、趁你们年轻、电视剧导演更能拯救中国电影之类的弦外之音,但这片子真是皱紧眉头强说愁,最后瞬间就心灵洗涤了?《故乡》这歌,不会是《金陵13钗》引发的吧……【没有(失去)故乡】的主题倒是挺好的
喜欢尼泊尔,赶着首映第一场去看的,其中还是有笑点的。但是结局收的还是那么尴尬,总感觉是时间不够了没办法掐在那儿。我天!井柏然的角色真是太适合他了。
青春的困惑;完全的文艺女青年的青春告白。
如何让观众把假戏当真,这是编导演的功力,滕华涛和鲍鲸鲸在《失恋33天》还可以感受到挺多真情实感,而《等风来》的时候,更多的却是矫情和造作。前文不着后戏是观赏全片最常出现的感觉,而刻意卖弄的台词对我显然已新鲜不再,再清新的摄影和异国风情也掩藏不了导演叙事方面的薄弱,总之是失望之作。
顺其自然,等风来
33天的成功不在于把电影拍得像电视剧 而是它贱得可爱 但看幸福旅行团小说的时候就觉得贱得刻薄 没办法认同女主的价值观 特别不讨喜 电影里倒是因为倪妮的两段哭戏而觉得触动不少 但是电影本身越往后情节推动就越生硬 刘孜演的主编和雷光夏的插曲算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