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Babylon Berlin Season 1,Berlin Babylon

主演:沃尔克·布鲁赫,丽芙·丽莎·弗赖斯,莉奥妮·贝尼希,拉斯·艾丁格,米谢尔·马蒂切维奇,弗丽茨·哈勃兰特,延斯·哈泽尔,卡尔·马克维斯,耶迪斯·特里贝尔,

类型:电视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7

《巴比伦柏林第一季》剧照

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2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3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4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5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6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3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4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5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6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7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8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19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剧照 NO.20

《巴比伦柏林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跟着德剧学历史——1929年的柏林与世界

(一)剧中讲到托派团体计划以柏林为中转站,将从苏联偷运出来的黄金转运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这段故事的历史背景是苏共重要领袖之一托洛茨基在1927年因与斯大林权力斗争失败,被开除出联共,随后被流放到中亚阿拉木图(今哈萨克斯坦),1929年1月干脆被逐出苏联。

因此托氏只得前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避难,生活颇为清苦。

因此剧中托派小团体“红色堡垒”才要将黄金送往伊斯坦布尔资助托氏“不断革命”,对黄金的争夺是片中一条主线。

片中有”红色堡垒“成员振臂高呼“打倒斯大林”并向斯大林画像上投掷飞刀的桥段,正是为了刻画托派与斯派的极度仇恨,所谓“同行是冤家”嘛。

但片中高喊“第四国际万岁”,是不大符合历史的,因为1929年托氏尚未放弃对“第三国际”领导权的争取。

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托洛茨基才组织了第四国际。

主人公之一阿列克谢·卡达克夫之所以在“红色堡垒”遭到重创后也不去联系实力雄厚的德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这个小团体完全是个“异端”。

早在四年前德共就已把德国托派团体“马斯洛夫——路特.费舍集团”开除出党选举了新的领导人,并全面倒向斯派。

因此卡达克夫根本不敢借助德共的力量转运黄金。

被德共发现等于被苏联发现,照样被特工打成马蜂窝,因此卡达克夫只能像老鼠一般东躲西藏,甚至和黑道联盟,试图复仇。

(二)剧中讲到德国WORKER阶级在5月1日惨遭屠杀,这一事件就是严重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血腥五月”事件。

把时间再往回倒一倒,我们看到在1929年的柏林WORKER阶级的势力异常庞大,甚至颇为革命。

但这一切又是如何落幕并走向反面的呢?

这就要聊一聊魏玛共和国当时的政治环境了。

随着德国工业的崛起,德国工人阶级成为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其主要代表者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德共,而这两个党在一战前其实是一个党,那就是1863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这个党的部分思想源流来自马恩,长期以来还是比较追求正义与进步、关注底层人民疾苦兼有一定民族主义色彩。

该党是第二国际中的重要党派,但在围绕是否应该支持德国GOV打一战这个问题上,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发生了大分裂,中右翼支持打一战,左翼反对。

最后结果是德国社民党选择支持一战,直接造成第二国际解体。

同时该党左翼(斯巴达克斯派)自行分裂,于1919年成立德共。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社民党是第一大党,甚至是执政党,但其一般只有30%左右的选票,属于弱势党,为此其频频与其他政党组成联合GOV。

又因其与德共关系尴尬,所以两党总是若即若离。

造成33名平民死亡198人受伤,1200余人被捕,警方也有47人受伤的“血腥五月”发生时,恰逢社民党成员赫尔曼.穆勒出任德国总理。

德共对政府的表现大为不满,两党关系降至冰点。

德共中极度亲苏的武装组织“红色阵线”也因此被禁(事实上德共并不像片中那么人畜无害),关于这个组织嘛,可以把“红色阵线”和“冲锋队”看做光谱的两端。

“血腥五月”事件导致工人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分化,一个不入流的政党趁机崛起,虽然现在他还很不起眼,在1928年的大选中他仅仅获得了2.6%的选票,但在一年后他们将爆炸式增长,并将社民党和德共通通消灭,他的名字就是——纳粹党!

PS:在波兰下跪的德国总理勃兰特和前些年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都是社民党成员,该党延续至今,依然是德国政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该党自认为150年来行的端走得正,大节无亏,因此一直没改过名字。

是德国政党中唯一一个从没改过名的老党派。

(三)剧中第二集阿列克谢·卡达克夫的情人斯维塔就叛变了。

她为了独吞黄金,向苏联大使管告密,引来格勒乌(?

)的杀手将“红色堡垒”的成员通通打成马蜂窝。

其实这一段也是和历史不符的,因为1929年4月,斯大林派虽然早已和托洛茨基派势同水火,但是肉体消灭这一条还没有搞。

双方尚把对方视为“党内矛盾”,主要靠思想斗争、开除左籍这种方式分出高下。

在德国对托派的捕杀是从1930年代才开始的。

虽然斯大林于1931年就说过“事实上托洛茨基主义早已不再是GC主义的一个派别了。

事实上托洛茨基主义是反对GC主义、反对苏W埃政权、反对苏联SH主义建设的反G命ZC阶级的先锋队”但第三国际、苏联对欧洲托派依然没有采取肉体消灭的方式加以解决。

但随着斯大林地位的日益稳固,到了1934年借由基洛夫(联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遇刺事件,斯大林展开了大肃反。

并开始对托派进行肉体处决。

在德国捕杀托派残党的工作由格勒乌负责。

说起“红色堡垒”成员的掩护职业“乐队”也有点可说之处。

其实后来德国的确有一个红色情报机构叫“红色乐团”其活动时间为1938-1942年,最大的成就就是发出过“巴巴罗萨”行动即将开始的重要情报,1942年其领导人犹太人特雷珀被捕当了双面间谍,后逃至法国,二战结束后被苏联人关到卢比扬卡监狱待了几年,不知道片中是否算借用了这个典故。

至于托洛茨基本人那就更有意思了,从土耳其出来后他又辗转法国和挪威,期间试图进入美国但罗斯福死活不让。

最后只好在墨西哥安身,1940年8月托洛茨基在墨西哥被斯大林派出的杀手敲死,一代风云人物就这么窝窝囊囊的死掉了。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讲述国防军的故事,这可是全剧中一根威力无比的暗线呢。

(四)在剧中的国防军将领及一战老兵喊出了“是谁背叛了我们?

社会民主党!

”的口号。

咱们前面知道德共和社民党因为理念之争和“血腥五月”事件貌合神离,为什么国防军也对这个执政党如此不满呢?

一切的源头还是在一战。

1917年底俄国爆发革命局势动荡。

国防军认为只要和俄国达成停战,趁美国还没全面投入战争,把东线部队及时调往西线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而国防军的这一梦想真的部分实现了,1918年3月列宁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割让323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宣布退出一战。

德国国防军看到了一战胜利的曙光,但是由于长期战争对德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创伤,后方的人民已经无法忍受,遂揭竿而起。

以社会民主党斯巴达克斯派为首,联合海军、工人举行“十一月革命”宣布推翻德皇威廉统治,成立了以社会民主党为首的民主共和国。

由于后方政府宣布投降,正在与英法美浴血奋战的德国国防军不得不放下武器停止作战。

但国防军中高层对停战极为不满,他们认为德国还有很大的获胜可能,毕竟停战时整个德军的建制仍然保持完整,德军还保有大量的部队可以作战。

协约国甚至都还没有打入德国境内。

国防军认为是社会民主党这帮叛徒摧毁了即将到手的胜利——即传说中的“刀刺在背”。

同时根据被迫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德国部队要从1000多万削减到10万,军官从5.6万削减到4000人,且不得拥有重型火炮、坦克这种进攻性武器,甚至不能生产重机枪,这一条约让国防军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大量军官失业后的怒气也无处散发。

国防军很快得出了结论“是谁背叛了我们?

社会民主党!

 2 ) 盖世太保养成记

为什么我说这部剧是盖世太保养成记呢?

诸如魏玛共和国的世态万象不是更好麽?

贴合片名《babylon berlin》,那就先说片名好了,这个高明的片名,直接奠定了整部剧的优秀,berlin前面加个babylon,让人好费解。

孤陋寡闻如我,百度了babylon,得到的解释是:巴比伦,奢华淫靡的城市,任何大的富庶的或罪恶的城市。

一个简单的片名,暴露了编剧的文学素养,妈也,太高超了,不就是要讲当时柏林这座城市的奢华淫靡嘛,比喻象征全用上了,babylon/berlin两个单词首尾字母还一样,顺便又给优秀的导演一次设计精巧片头的机会。

那么就继续讲讲这个让我“爱不释眼”的片头好了,因为嘛,babylon/berlin两个单词首尾字母一样,正好可以组成一个圆形,这个组合的圆形被设计为万花筒,片头的每一帧影像都以万花筒呈现,一则代表柏林这座城市中的万种世相,二则表示当时身处柏林这座城市中的人们的分裂、癫狂和迷乱。

所以呢,片名和片头点题点得精准又不失巧妙,可这仅仅只是导演和编剧十分之一的优秀哟。

令我着迷的本剧的剧本,有着万花筒般令人眩晕迷乱的错综情节和宏大背景,题材的多样使之更加复杂。

简单地说,这是一个放在一战后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有着多种政治背景下的犯罪刑侦剧,可以说综合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刑侦题材以及悬疑。

整个故事情节由案件推动,同时支线情节交错进行。

第一季的主线案件是捣毁黄色录像带任务(属于政治任务),支线情节主要是一班夹带私货的火车,由此引出当时存在于德国国内的多个政治派别,其中有托洛斯基派、德国共产党(红色堡垒)、亚梅利亚人(黑社会)、执政的社会民主党等等。

政治背景的交代在第一季中还是较为模糊的,一些主要人物的动机也不明确,所以第一季的故事主体是当时魏玛共和国的首都柏林万象的展现,作为第二季的序幕,它展现的不仅是那些政治派别或组织,还有当时柏林从底层到上层的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浮华之下的乱象,盛景背后的荒唐,拉开了这座巴比伦之城的帷幕。

而从第二季开始故事的主线则转向那班夹带私货的火车,支线主要是越来越明晰的政治斗争,政治派别从极左到极右一一浮现,除了第一季已出现的托洛斯基派、德国共产党、亚梅利亚人之外,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保皇派或民族主义者的身份也渐次显露,最后政治身份不一的各个团伙全部聚焦在火车事件中。

所以呢,虽然这个剧本背景繁复,却作了戏剧化的巧合处理,在繁复的政治背景下讲了一个侦探故事,再从侦查过程中牵扯出政治斗争,而这一切由火车引起至火车结束,画了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圆,完美。

这样复杂的剧本着实考验导演的调度功力,在我看来,作为铺垫的第一季更加优秀,这一季通过剧情的铺开展示了柏林这座巴比伦之城的众生世相,这是魏玛共和国腐化和衰败的开端,同时也是盖世太保养成的客观环境,这会不会使你想到究竟是法西斯选择了希特勒还是希特勒选择了法西斯?

反正我是想了,其实浅薄如我连纳粹是什么都不知道,看懂这部电视剧对我来说何其困难。

不过一部电视剧可以激起厌恶政治的我对魏玛共和国历史的兴趣,足以说明导演和编剧的能耐。

还是回到导演的镜头语言,由他的镜头语言我看到了一朵恶之花带着死亡气息的美,所谓美则美矣,然绝望也。

比如第一季的某一集开篇,伴随着一首优美的莱茵小调,镜头划过清晨薄雾中柏林护城河的河面,色调浓郁而冷峻,之后镜头下沉至河水中,是一具惨白的尸体,这便是本剧的基调,BGM很美,色调很美,展示的却是混乱不安和死亡。

而导演尤为擅长且运用最为圆熟的则是剪辑和蒙太奇,配合主线和各个支线情节的相互交错展开的,往往是一首歌曲和一段快速的蒙太奇,杀戮和狂欢同时进行,轻而易举将故事推向高潮。

最后回到人物,也是我的主题,盖世太保,这是在拉开帷幕的第一季后,第二季逐渐展露出的主题,聚集在了人物身上。

剧中的两个警察,Gereon和Bruno,是刻画最饱满、多面、真实的人物,他们都有善良、正义感的一面,作为警察,业务能力也都不差,同时他们也都参加过一战,Gereon是带着父母的嫌弃和心爱的女人成了嫂子的苦痛参加了一战,却带着战争心理创伤和没有救哥哥的自责回来;而Bruno呢,虽然没有交代,我猜想是带着德皇的使命而去却失败而归,一心想着重振军国主义的雄风。

于是他们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Bruno是政治信仰坚定的保皇派,联合黑色国防军企图发动政变复辟帝制,复辟帝制的目的在于继续走军国主义的老路。

Gereon只是一名执行者,他没有政治理想,刚开始来柏林是执行父亲交代的任务,如果说他有什么想法或观念,就是Bruno在最后一集跟他说的“你只会照章办事”,Gereon这样的人,在社会民主党议员本达的手下,他可以成功阻止了一场政变,而在未来的法西斯分子手下呢,他就是传说中的盖世太保,事实也说明了他也确实成为了希特勒上台前秘密警察组织的头目。

于是babylon berlin这部原本看起来是揭示柏林社会万象的电视剧,在男主角的身上我们却看出了一个盖世太保养成记的故事。

而这个盖世太保的前身Gereon怎么看也不像会让人咬牙切齿恨之入骨的人物,在第一季的最后一集他和Bruno义无反顾地烧掉可以作为保命符的几卷高级官员的黄色录像带的时候,一起仰天长啸,Gereon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也出现在黄色录像带中,失望地再也不回科隆而留在了柏林,虽然这一对乱世双雄无法改变魏玛共和国的乱象,但我也希望停留在那一刻,他们还保有警察的自豪和尊严,而不用为了各自所代表的政治集团倒戈相向。

 3 ) 一份指南向的五星推荐

我个人是很喜欢看质感的历史剧的,然而这部剧的优缺点几乎同样明显。

其实在看到导演的时候我大概就有预感了,就像《云图》一样,这位导演痴迷于多线叙事,容易让人看得摸不着头脑。

所幸这次是电视剧,给了导演足够空间铺线。

饶是如此,我也差不多在第一季的结尾部分才基本搞清楚整个布局。

所以这次就不搞直抒胸臆那套了,写一篇指南向的推荐,顺便自己也理理思路,准备开始追第二季。

1.魏玛共和国首先,这部剧的历史背景对我来说挺陌生的,讲述的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故事。

魏玛共和国是指1918年至1933年期间采用共和宪政政体的德国,也就是一战与二战之间的德国。

而《巴比伦柏林》的故事开始于1929年,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时间,毕竟差不多两年以后元首就上台了。

1929年柏林的局势其实已经岌岌可危,阶级分化严重、各色政党林立。

失业问题的空前严重,动摇了当时的社会根基,数量巨大的失业人群极易被操纵从而颠覆当前格局。

此时,各方势力暗地里的制衡勉强维系住了柏林表面的平静,然而任何一个微小的举动都会牵动各方的神经。

男主格里安因为调查一卷胶卷,从科隆来到柏林警局,但却最终深陷其中,与各方势力纠缠在一起,难以抽身。

2.社会民主党、第四国际、黑色国防军与地头蛇黑帮其次,整理一下第一季里围绕在男主身边的各方势力,大致有四个。

一是以犹太裔警局长官本达与男主父亲为代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也就是当前执政的那个党派。

男主来到柏林,正是受父亲委托处理掉那份对他们不利的胶卷,而他此行的目的也得到了长官本达的支持。

目前来看,男主应该是社民党那一派的。

二是由男主住处的前房客卡达可夫领导的,潜伏在在柏林的第四国际势力,旨在推翻苏联斯大林政权。

虽然第四国际的人在前几集就被灭的只剩下一个人,但他凭借一车厢黄金的诱饵,成功地搅乱了柏林的局势。

而男主因为追查误入他房间那个苏联司机的死因,陷入这个由第四国际制造的漩涡。

三是男主在警局的搭档沃尔特背后的势力——主要由军队成员组成的“黑色国防军”。

其实这方势力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似乎只是利用钢铁商人Nyssen偷运了毒气,然而这群人在最后几集的出场却让人细思极恐。

他们多数是一战的老兵,打着怀念战友的名号聚会,却试图再次发动战争收复失地。

而且在喜爱给小男孩灌输战争思想这方面,与元首真是极其相似。

这派势力也向男主抛出了橄榄枝,而男主因为录像带的冲击似乎也有些动摇。

四是拥有胶卷试图勒索政客的本地黑帮,这群人还因为黄金的诱惑加入了火车的争夺。

还有那个研究PTSD的医生,似乎试图利用男主心理创伤控制他,不知道是不是和他们一伙的,这里我看的不是很清楚。

3.胶卷和火车再次,整理一下第一季的案件,主要都是围绕胶卷和火车这两样事物展开的。

胶卷是男主格里安来到柏林的最初原因,而在最后一集男主也成功将胶卷从黑帮手里夺走并销毁。

这条线看似很简单,但是不排除后续影响深远。

比如,胶卷内容对男主冲击巨大,可能会对他的立场有所动摇;而黑帮也不可能就此放过,很有可能继续追究。

火车则卷入了更多的势力,军队方面是为了争夺偷运来的毒气,而第四国际及黑帮则觊觎其中一车厢的黄金。

因为第四国际的关系,这辆火车还吸引了苏联使馆方面势力。

最终却因为女主的调查,成功被警局控制。

可以说这趟列车牵动着军队与社民党当局之间的矛盾,也因为苏联使馆的卷入可能引发外交问题。

4. Charlotte Ritter最后还是要私心说一下女主。

虽然近几年不乏优秀的大女主电视剧,但是这部剧里的夏洛特是我近期最喜欢的女性角色。

外表苍白纤弱,内心却是超乎常人的坚定。

她的身体里似乎蕴含着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以致浓重的黑眼圈都掩盖不住她眼睛里的光芒。

我特别喜欢看她走路的样子,低跟敲在地上的声音给人一种不容置疑的感觉,似乎她一直坚定有力地在朝一个明确的目的地行进。

私心非常希望夏洛特能如愿以偿进入警察局,不单单因为她在第一季表现出的(个人觉得远胜于男主的)查案天分,还有她身上带着的那股劲儿,是这部压抑阴暗的电视剧唯一充满生机和美好的部分。

个人非常喜欢女主与朋友在周日游泳那段剧情,几个阳光灿烂的镜头一扫之前剧情带来的压抑,对于调和整部电视剧的基调非常有益。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随便总结一下就可以开始舒服地追第二季了。

 4 ) 因为喜欢Cabaret

昨晚开始看“babylon Berlin"。

警匪本不是我的茶,只是过去好多年里,"Cabaret"一直被我当成自己没有之一的最爱电影,这个剧里有很多对Cabaret的“致敬”。

看了两集,来龙去脉并没有完全搞清。

主角是科隆官二代警察,来到柏林警署加入“社会风化小分队”(vice squad,大概是朝阳群众那个功能,集扫黄缉毒剿私于一体)。

表面上看,他追缴黄色电影和照片,并捣毁制造窝点例如图四(还有一个功能,他拿缴来的黄色照片跟药店老板换药磕,你看,哪里的条子不腐败捏?

),实际上是为了拿回至少销毁一盘可能关系某领导前途的证据录影,大概是这半年来油管上爆料时经常拿来威胁对手的那种。

女主是贫民窟的孩子(住地类似大兴环境,似乎更脏乱差,尚未被驱赶),白天是警署谋杀队的临时工秘书,晚上是所谓的爵士baby(舞女还兼点儿别的)。

与男主的交叉点出现在警署电梯,相撞,照片散落一地,她的都是谋杀,他的都是爱情动作。

匆忙中拿混了一张,这是最常见的包袱,后来断胳膊断腿的血腥照出现在兴冲冲欣赏黄片的药店老板眼前,镜头切换,不知下文。

另一条线,是流亡的托洛茨基支持者第四国际同志们的反革命(反斯大林)行动。

地下印刷厂,为五一国际劳动节暴动做准备,伪造旅行文件。

然而被最信赖的革命同志向苏联大使馆举报了(图五七是革命同志),随即的血扫印刷厂一节有塔伦蒂诺“无耻混蛋”的影子,哗哗哗哗全是窟窿全是血。

卖高级酒的以次充好被餐饮大老板请喝茶,哦不是,请吃饭,煎鱿鱼吃到一半,出现《权力游戏》二丫的影子,“舌头是上帝给我们的最好礼物,能如此精准优雅地辨味,而本身也是一道美味…”哪里是鱿鱼。

一锅杂烩,还没理清,可是,who cares!

好看啊,撩人啊,今年的电影电视里最让人视觉满足的就是它了。

(当老年人有一个好处,觉少,一天能过出28小时)

 5 ) 为什么男主总是拿不好枪

如题,枪都拿不好还做警察,太窝囊了。

第一次枪掉了,第二次放衣服兜里被人抢了,第三次从后面指着别人都被人打掉了,后面还没看。

他就不能拿好自己的枪?

死有余辜啊。

下面凑字数的。

学习吧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

学习吧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

学习吧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

学习吧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

学习吧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

学习吧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

学习吧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

学习吧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可能是

 6 ) 搜到一篇巴比伦柏林的历史背景科普

The Truth About Babylon Berlinhttp://art-for-a-change.com/blog/2018/04/the-truth-about-babylon-berlin.html这篇文章科普了一下魏玛德国当时的背景,还指出了剧里一堆和史实不和之处,比如最明显的:所有人都想插一脚的那辆火车,在剧里的时间点上,压根儿还没造出来。

 7 ) S1(三)夏洛特格里安CP线巴比伦柏林第一季

必有剧透 按季更新 第一季共三篇 好了回到时间线,夜总会舞会之后,发生了大家都一脸懵逼的场面,格里安居然跟房东太太搞在一起了。

试想那晚发生了什么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张国荣、刘嘉玲和袁咏仪的《金枝玉叶》,里面有一场戏是张国荣的角色对袁咏仪产生了感觉但以为她是男人因此没敢怎么样,回家忍不住就睡了自己的女朋友(即刘嘉玲的角色)。

我脑补的就是这样类似的设定,生理上的补偿。

尤其是从房东太太后来一系列的反应来看,一晚就被睡服啊:从满脸死灰到满脸光彩,连愚钝的Bruno太太都察觉到了说你越来越漂亮了,虽然大家吐槽说这廖凡一样的脸不知道怎么夸的下口,但你不得不说久旱逢甘霖啊状态是不一样,演员和导演的功力是到位的。

在格里安要搬走来告别的时候,房东太太没有开门,看的出来是真伤心。

顺便提一下她那一袭黑衣坐在红色丝绒单人沙发上手里一根烟的画面还是很美的和很忧郁的,油画一样的质感。

第一季的高潮和大结局是男主007一般的表现得到了胶片并烧毁了胶片,为第一季做了交代,同时形成了格里安这个人物的转折点,这件事之后的格里安,在心理层面即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这也是我认为发展CP关系只是结果,更重要的是看到两位主角的个人内心成长之路,然后就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他们走到了一起。

那么对格里安来说,出身在官二代家庭,上头有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哥哥,爸妈从小就有意无意显露出你不如你哥,然后他遇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理想型女生,结果这女生在两兄弟之间摇摆不定,最后怀上了哥哥的孩子变成了嫂子。

经历了这些的格里安内心应该是充满了得不到父辈认可的自卑感和种间竞争的失败感的,这种感觉被深深压抑在自己的潜意识中,直到在战场这样一个极端环境下,潜意识被释放出来做出了那样一个人神共愤的举动,后来他连自己都没法自圆其说,从情感和理性层面都没有办法自洽。

不知道格里安是如何度过那一个个夜晚的,当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他无法直视,最后选择了逃避、欺骗自己和别人、逐步变成生理心理疾病和依赖药物。

这也一直是心理医生在帮他寻找的根源和面对的真相,是他这个病例心理治愈的关键点。

再看下格里安与母亲的关系,他一直以来的怨念是母亲认为该回来的是阿诺而不是他,这事情被反复提到,可见是他情感上过不去的一道坎,那么投射到格里安与女性的关系上,就是要跟哥哥竞争才能获得情感满足?

这会不会就是一直与嫂子保持着偷情关系的源动力?

如果哥哥从中撤出了,比如哥哥死了,这种关系反而维持不下去了,看剧情发展这样解释基本符合逻辑。

胶片找到后父亲人设彻底崩塌了,基本上格里安建立在父权基础上的世界观都崩塌了(查案期间每次给父亲打电话汇报进展格里安都显得那么紧张,可见是很想完成任务获得父亲的认可的),这件事促动了格里安想要与过去的一切告别,他决心不再回头,留在柏林,并要跟嫂子分手。

这是想要一切重新开始的标志。

在告别信中说实话我一点没看出来他跟嫂子情感上有什么割舍不下,只是找了个理由想要尽快跟过去拜拜重新开始。

 8 ) 魏玛时代与看似大人物的小人物

只是观后感,长度和深度都不足以作为“评论”。

本来想发到讨论中的,但是不喜欢小组的形式,姑且先借用一下影评的地方吧。

魏玛时代是我最喜欢的德国历史阶段。

诚然,这个时代的矛盾被颓废青年的锋芒溶解在酒精、性爱与舞蹈里,但是那的确是一个表面上开放、包容的时代。

我仅说表面上。

剧中Greta便是与主角团格格不入般蜷缩在时代的角落,在经历欺骗与创伤后,一份朴实的恋爱就足够令她幸福不已,这也是魏玛共和国千千万万人们的命运。

Gereon的隐藏任务,寻找电影胶片,其内容也是很有那个年代的特征。

大人物们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的私人生活却复杂无比。

父亲对他说这是关于阿登纳的胶片,最后Gereon却发现电影中的不是阿登纳,而是父亲。

想必观看电影时的Gereon心中五味杂陈吧,首先是父亲的威权形象崩塌,其次在完成任务之后却对努力的目的产生迷茫感。

想说几句关于Wolter。

这个人物在我看来是第一季中最为复杂的人物,也是最为真实的人物。

他作为警长,手中有些小权(却不足以叱咤风云);他利用职权敲诈妓女,以此牟取金钱——看起来是个自私无比的市民角色。

而且从他如何对待König和Krajewski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在权力范围内几乎为所欲为的人。

然而他在真实的悲剧面前又表现出悲悯的模样:两名妇女被警察射杀时,还有女房东在丈夫忌日上流泪时。

Wolter对于女性的悲剧似乎有一些同情,但他本身同时也榨取着女性(尤其是弱势女性)的价值。

总结的话应该是看似大人物的小人物。

这个人物刻画得太真实了……

 9 ) #别看我 #只是短评写不下了

我单方面宣布德国人才是最会拍男人的!

同样是追寻一个谜团,男主是那么的易碎,那么的脆弱,那么的奄奄一息,苍白无力。

他穿着整齐的灰暗而又价格不菲颇具质感的衣服,眼睛的颜色很浅而又总会透露出疑惑的,惊恐的眼神。

他背靠错综复杂而又高高在上的权力,被隐晦地命令去寻找并销毁这个权力下的秘辛,但是他又是如此的被动,如此的错愕,好像第一次从纯洁的伊甸园来到杂乱不堪下流无比的人间。

他被黑布蒙住双眼,他依靠药物让自己停止发抖,但有时候他来不及服药,他躲在厕所的隔间,仰面躺在马桶旁瑟瑟发抖。

他不停地给自己的爱人写信又不停被这种背德的愧疚鞭笞,他在昏暗的忏悔室像神的代言人祷告,他爱上了自己哥哥的妻子,他拿着枪指着所有人,却像一个脆弱的破碎的布偶娃娃,发出乞求被他人支配甚至凌虐的邀请。

女主呢,在破旧杂乱的老屋子里,面对着以言语猥亵自己的姐夫泰然自若穿上丝袜,面对硬拉着自己的小乞丐得意反击,面无表情整理所有的凶杀图片,到点下班轻松自得。

她的小低跟永远那么坚定的踏在她前进的路上,无论是在酒馆下面的皮肉交易所,还是宽阔敞亮的警局。

她的眼神坚毅,再深的黑眼圈也挡不住锋芒,她永远不卑不亢,游刃有余地利用自己的身体,外貌和天赐的智慧与野心去挑战不可能,无论是作为未被登记在册的妓女,还是一个被人看轻的怀揣警察梦的文员。

她永远机敏,充满活力,甚至有些孩子气的狡猾和顽劣。

她跳舞,和男孩约会,逃避冗杂的文书工作,却也会拿起木棍暴打羞辱自己的姐夫。

很高兴奶飞肯拍真正的“事业型女生”,女性的坚韧,聪颖,自尊,不甘卑弱在女主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也很惊喜奶飞竟然知道如何最大化发挥男主身上的脆弱感,以至于我几乎是完全按照色情片的角度在欣赏男主(还是上好的色情片那种。

)就剧集本身来说,画面的质感没得说,配乐更是加分项,尤其是几场“靡靡之音”下的乐舞和杀人场景来回穿插的画面,比昆汀要优雅多了,收放自如,克制但有万钧之力。

那种糜烂的奢华和可以预见的隐秘的衰败丝丝相融,包裹住剧中人物,带动着观众的心也不由得向深渊里沉去。

故事以多线展开,最后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但是能够清楚地交代出每条线的走向与彼此之间的关系——女主以惊人的智慧和胆识在这些线之间游走,穿起整个故事,而男主(仅角色)是个非常非常非常不容错过的花瓶。

 10 ) 黑色不止有一种黑色。

这个电影的制作充分展现了柏林作为艺术之都的一面。

电视剧的开篇是非常黑恐的花絮,配上非常严肃极端的主题歌。

“ To Ashes, to dust." “致敬灰烬,致敬尘埃"。

真是瞬间把这个侦探剧提升到了具有很高社会成熟度的层次。

故事以德国一战结束,二战开始前的真实社会状况为背景。

整体色彩非常灰暗,故事的情节始终保持一种严肃的氛围。

但是这种严肃并没有让人觉得窒息。

每一集都有很具有冲击力的情节,使你对这个剧始终保持着热情。

用一种更大的苦楚来唤醒处于苦楚境地的人。

用一个更惊悚的事件刺醒对惊悚剧情习以为常的观众。

整个剧情对黑暗的剧情进行了非常细腻的演绎。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的影片。

非常值得推荐!

《巴比伦柏林第一季》短评

不要被逼格骗了……叙事上一塌糊涂......

8分钟前
  • Nico
  • 还行

一个关于一节装满金币的火车车厢的故事。

9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其实当时看没看下去,全员演技都很好,制作也很精良只能说不是我喜欢的那一类故事吧,以及男女主我都get不到,这个大概才是我最后弃剧的原因

12分钟前
  • 🍅酱卷饼
  • 推荐

就这么点事吧,叽叽歪歪的烦死了

13分钟前
  • 豆友167316448
  • 较差

老了,暴力审问,看不下去

15分钟前
  • 穿超人服的小妞
  • 还行

前5集一直在挖坑,好多好大的坑,干脆没有头绪理出来这是个什么故事。到第六集了开始慢慢回填了,瑕疵也就多了起来。比如格雷琴是怎么跑到议长家做佣人的?什么套路这是?男主怎么又和女房东睡在一起了?本季最后一个镜头不是他一直深爱的兄弟媳妇么……男主他爸目前看来是挺有能耐的,让他跑到柏林当警察,目的就是要找出录像带并销毁……胖头挺有特点,小妞也很不错。说起小妞,他们几个青年男女怎么就在一起游泳划船了?一会游泳一会上岸的,小妞的衣服真是说换就换。什么套路?我看的是精简版?

17分钟前
  • 神哥
  • 还行

餐厅里那么大的枪战,警察局都不知道??

19分钟前
  • 还行

友人推荐,出发去甘肃前看完了第一季(2017年出品)的8集。奈飞出品的德国网剧。质感非常不错的历史戏剧,写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魏玛共和国期间的政治社会乱象,阅读一下豆瓣上热心瓣友们发的历史史料解读,你会对那个过去不很了解的时代及国家有许多的新认识。旅游回来,可以开始看后面的二、三、四季了。看了不少各国在奈飞网络平台上播的系列剧,发现它们的尺度都很大,分级至少是15+或18+,情节与人物涉及犯罪、情色的很多,估计是为了提高收视率。这些剧在我们这个不分级的地方可能很难正式播出。

2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抢完录像带之后半场开香槟我是没想到的

21分钟前
  • 追剧的工科女
  • 还行

对德剧失去信心,不对个人口味。历史剧,但是叙事风格非常云图,多线穿插,没有真正的主人公,没有悬念,再加上对德国政治历史背景的不了解,我真的看了个寂寞。

26分钟前
  • 酷鱼er
  • 较差

张力不够,觉得有点拖沓

27分钟前
  • 罗素
  • 还行

我这人完全没法抗拒Raymond Chandler-esque风格的东西

32分钟前
  • Madeoan_
  • 力荐

女主角很可爱啊,长得像德国版汤唯

34分钟前
  • 当且仅当
  • 推荐

剧情有点杂乱,感觉导演想说的有点多

39分钟前
  • zen
  • 还行

看不太明白 因为对那段历史不了解吧

42分钟前
  • 晶辰莹星
  • 还行

三集弃,实在不想折磨自己了

44分钟前
  • 跑东跑西的狼
  • 较差

或许是好的作品,但我不太能理解,而且有点不适

48分钟前
  • protoit
  • 较差

只能一星,不能再多,浪费时间,导演野心太大,力不从心。刻画人物虽多,不能凸显性格,场面虽然宏大,只能看看热闹,故事推进却没有实质性。一直在圈地打转,没有跌宕起伏的抓人心的情结,徒有虚名。

51分钟前
  • 沙之流痕
  • 很差

故事平庸,节奏缓慢,人物塑造普通,剧情和时代脱节严重,放在哪个时代那个国家都无所谓,不知道钱都花到哪里去了。男主老的也太快了,又干又瘦,一脸疲倦和褶子,我的父辈里还没这么夸张。

54分钟前
  • nOrio_26
  • 还行

看的太致郁了,故事线杂乱,还有三观极其不正。花了一天看,纯粹打发时间。

58分钟前
  • Forrest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