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伊桑·霍克,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巴巴克·卡里米,克里斯蒂娜·基里亚克,杜尼亚·西乔夫,菲尔·尼尔森,安娜·费拉拉,萨尔瓦多·罗科,Valeria Correale,Mahmut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21
简介:讲述美国士兵JJ驻扎在罗马,被围困、封锁,处于战争状态。当梵蒂冈被炸后,他开始寻找一个威胁到整个世界生命的未知敌人,并与其斗争。详细 >
隔绝、记录、控制、消灭,疫情期间的封锁经验正类似于战争之际,于是口罩、测温仪、摄像机也成为军事装备的一部分,测温仪-枪与摄影机-枪,正是突然暴力转化成为日常仪式完成的结果。救赎、对于信仰的重拾和为信仰而为的抗争、对于此时此刻混乱的压制,背叛、死亡、求生,“一千年以来不断发生”“什么时候?现在。”这种抗争与暴力永远是现在进行时的,是永无停息彼此拉扯。哥哥与弟弟,正是未来与过去,作为未来的信使来到当下传递未来的/永恒的信息,来到当下祭献自己的死亡并成全未来。另一个方面,疫情封锁后的人类感知便向虚拟出发,对影像的接触多于对真实的接触——街道空无人烟,屏幕充斥人像——在这样的虚拟背后,真实与真相又潜藏在何处,人们又如何重新发现现实的维度,亦或者,我们从来盲目挣扎于黑夜之中,而黎明,会来:不为我们而来
疫情
费拉拉新作,比[西伯利亚]和[托马索]更任性和私语化,自然不会是大多数观影者的菜(IMDB目前3.4分)。破碎无序的情节与灰暗模糊的影像出色地传达出疫情时代的迷茫无措感。数字影像,手持晃镜,低照度多噪点,配乐也足够惊悚迷离。测温枪与摄影机都成了足以引起恐慌的杀人武器。防疫政策落实到位,人人谨遵严守,这也让人愈加难分虚实。无政府主义兄弟生死未卜的命运与强迫进行的造爱拍摄反讽性十足。教堂里的虔诚祷告和横遭爆炸破毁的梵蒂冈,犹如末世灾难临降后世人的普遍分裂。在暗夜的雾气中,一切都面目模糊,暧昧不明。唯有影片前后(同时又被强调是电影的一部分)伊桑·霍克的自拍录像足够清晰直白:尽管他也没看懂剧本,但却能直观感知到这是部好电影;我们活在一个世界的两面中,一面残酷荒诞,另一面美好丰足,两面都完全真实。(8.0/10)
“0”和“1”——数字影像,两只手:一支枪和一台摄影机,什么都有,又什么都不是...... 在凌晨4:44的末日到来后,费拉拉将《西伯利亚》的大漠场景转移到了自己心爱的罗马,因为他明白在维托里奥广场,一夜虚无梦境后,太阳终会升起。
相机还是枪支 待重看
3.7 战争是当下非实体斗争,疫情等其他对人类的大型创伤的外化表现,所以它是以媒介的形式存在,因为对于观看者来说,这些是隔着媒介实体的玻璃屏幕的,它们是数字化的影像,我们能感知却不能同受,我不太满意在观看媒介的部分采用粗糙和昏暗的光线,这无疑更加隔离真实的感受,后疫情时代的我们,除了全世界洪水般的讯息在还有身边可触碰到的真实,这么多不同质量的影像却没有清晰的真实影像,并没有达到0和1的极端
不知道讲得啥,和伊桑霍克一样,看不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需要最后的讲解大概懂了
分数:45 感觉好像是独立实验电影。在如今高清时代,该电影画质好粗糙,噪点多。“疫情、恐袭、宗教……”似乎导演想多了!搞的观众一脸懵…小成本影片。
对革命的期待与革命的未来毫不相关,我们期待的是革命会创造出新的形势
0没注意到,1肯定是没有
221020 【C+】迷惑不解之余依旧是目前我所了解的阿贝尔·费拉拉。昏暗荒凉的公共空间模拟特殊时期的末世危机感,口罩,消毒液,额温枪,军事禁戒状态等标志性元素的出现直指这场军事行动/探寻之路的故事背景。新冠疫情的袭来分裂了此前生活的连续,在被称之为元年的二零二零年,突如其来的惊愕事件中,已然发现不再理解这个被袭扰改变了运行轨迹的世界,也不再理解无所适从的自己,深感通过屏幕接触信息的自己成为一位身处世界之中,却需要调整视角重新看待世界的局外人。费拉拉混杂的影像让我重新记忆起了这一切自以为远离了的居家隔离期间的生活状态,电影实际无需表述更多逻辑或剧情,所展现的只是一场启示,为我们带来疫情时代的个体生存的现象和经验,以及对一切发生之前的安定生活景象的怀念。
费拉拉把罗马的夜拍得晃动不安,宗教,疫情,无政府主义在此处上演,情节跳跃到伊桑·霍克都坦言没读懂剧本,还是感觉至上。
4.5分。年轻的费拉拉可以边喝酒边聊他,老了的费拉拉只能躺在床上慢慢想他。
数字影像,各种媒介,后疫情,宗教,康米,它确实就像一部ai拍出来的电影,只是一种拟合。
I really don't get it.所以这个海报画得跟剧情有一点关系吗?
真的看不懂
推翻-重构 游魂-神谕 不极端也不绝望 意大利于费拉拉真的承载了太多精神力量 几场低饱和度室内戏都太迷人了 是卡拉克斯看到都会赞不绝口的程度;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枪-摄影机-电子体温枪在影片中恰巧表现得近乎同构,红外线的热感成像和摄影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战争领域,使军事行动不断增强“去现实化”的程度。在现代战争的宏观知觉中,影像的补给才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感知的后勤。在其中,对于事实的再现压倒了对于事实的呈现。
目前观影水平,还欣赏不来
有实验性,但压抑沉闷的气氛+低照度的夜戏,实在有点看不进去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隔绝、记录、控制、消灭,疫情期间的封锁经验正类似于战争之际,于是口罩、测温仪、摄像机也成为军事装备的一部分,测温仪-枪与摄影机-枪,正是突然暴力转化成为日常仪式完成的结果。救赎、对于信仰的重拾和为信仰而为的抗争、对于此时此刻混乱的压制,背叛、死亡、求生,“一千年以来不断发生”“什么时候?现在。”这种抗争与暴力永远是现在进行时的,是永无停息彼此拉扯。哥哥与弟弟,正是未来与过去,作为未来的信使来到当下传递未来的/永恒的信息,来到当下祭献自己的死亡并成全未来。另一个方面,疫情封锁后的人类感知便向虚拟出发,对影像的接触多于对真实的接触——街道空无人烟,屏幕充斥人像——在这样的虚拟背后,真实与真相又潜藏在何处,人们又如何重新发现现实的维度,亦或者,我们从来盲目挣扎于黑夜之中,而黎明,会来:不为我们而来
疫情
费拉拉新作,比[西伯利亚]和[托马索]更任性和私语化,自然不会是大多数观影者的菜(IMDB目前3.4分)。破碎无序的情节与灰暗模糊的影像出色地传达出疫情时代的迷茫无措感。数字影像,手持晃镜,低照度多噪点,配乐也足够惊悚迷离。测温枪与摄影机都成了足以引起恐慌的杀人武器。防疫政策落实到位,人人谨遵严守,这也让人愈加难分虚实。无政府主义兄弟生死未卜的命运与强迫进行的造爱拍摄反讽性十足。教堂里的虔诚祷告和横遭爆炸破毁的梵蒂冈,犹如末世灾难临降后世人的普遍分裂。在暗夜的雾气中,一切都面目模糊,暧昧不明。唯有影片前后(同时又被强调是电影的一部分)伊桑·霍克的自拍录像足够清晰直白:尽管他也没看懂剧本,但却能直观感知到这是部好电影;我们活在一个世界的两面中,一面残酷荒诞,另一面美好丰足,两面都完全真实。(8.0/10)
“0”和“1”——数字影像,两只手:一支枪和一台摄影机,什么都有,又什么都不是...... 在凌晨4:44的末日到来后,费拉拉将《西伯利亚》的大漠场景转移到了自己心爱的罗马,因为他明白在维托里奥广场,一夜虚无梦境后,太阳终会升起。
相机还是枪支 待重看
3.7 战争是当下非实体斗争,疫情等其他对人类的大型创伤的外化表现,所以它是以媒介的形式存在,因为对于观看者来说,这些是隔着媒介实体的玻璃屏幕的,它们是数字化的影像,我们能感知却不能同受,我不太满意在观看媒介的部分采用粗糙和昏暗的光线,这无疑更加隔离真实的感受,后疫情时代的我们,除了全世界洪水般的讯息在还有身边可触碰到的真实,这么多不同质量的影像却没有清晰的真实影像,并没有达到0和1的极端
不知道讲得啥,和伊桑霍克一样,看不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需要最后的讲解大概懂了
分数:45 感觉好像是独立实验电影。在如今高清时代,该电影画质好粗糙,噪点多。“疫情、恐袭、宗教……”似乎导演想多了!搞的观众一脸懵…小成本影片。
对革命的期待与革命的未来毫不相关,我们期待的是革命会创造出新的形势
0没注意到,1肯定是没有
221020 【C+】迷惑不解之余依旧是目前我所了解的阿贝尔·费拉拉。昏暗荒凉的公共空间模拟特殊时期的末世危机感,口罩,消毒液,额温枪,军事禁戒状态等标志性元素的出现直指这场军事行动/探寻之路的故事背景。新冠疫情的袭来分裂了此前生活的连续,在被称之为元年的二零二零年,突如其来的惊愕事件中,已然发现不再理解这个被袭扰改变了运行轨迹的世界,也不再理解无所适从的自己,深感通过屏幕接触信息的自己成为一位身处世界之中,却需要调整视角重新看待世界的局外人。费拉拉混杂的影像让我重新记忆起了这一切自以为远离了的居家隔离期间的生活状态,电影实际无需表述更多逻辑或剧情,所展现的只是一场启示,为我们带来疫情时代的个体生存的现象和经验,以及对一切发生之前的安定生活景象的怀念。
费拉拉把罗马的夜拍得晃动不安,宗教,疫情,无政府主义在此处上演,情节跳跃到伊桑·霍克都坦言没读懂剧本,还是感觉至上。
4.5分。年轻的费拉拉可以边喝酒边聊他,老了的费拉拉只能躺在床上慢慢想他。
数字影像,各种媒介,后疫情,宗教,康米,它确实就像一部ai拍出来的电影,只是一种拟合。
I really don't get it.所以这个海报画得跟剧情有一点关系吗?
真的看不懂
推翻-重构 游魂-神谕 不极端也不绝望 意大利于费拉拉真的承载了太多精神力量 几场低饱和度室内戏都太迷人了 是卡拉克斯看到都会赞不绝口的程度;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枪-摄影机-电子体温枪在影片中恰巧表现得近乎同构,红外线的热感成像和摄影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战争领域,使军事行动不断增强“去现实化”的程度。在现代战争的宏观知觉中,影像的补给才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感知的后勤。在其中,对于事实的再现压倒了对于事实的呈现。
目前观影水平,还欣赏不来
有实验性,但压抑沉闷的气氛+低照度的夜戏,实在有点看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