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為某問题演员的問題刪戲,導致情節嚴重脫節,看的沒有起承轉合,好不难受;二、特別不想看陈月末,不是那块料硬拉扯,好像苍蝇掉湯锅一樣.當時看《突击再突击》,以为是个硬核军旅题材,事實上也還可以,可是陈月末把人物塑造的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毫無嚼劲儿,前兩集中還是一惯的死魚眼、無表情、不入戏⋯⋯
开始看了几集感觉还可以,有点中医,国学在里面掺着,还有点意思。
后面竟然来了个为谁是接班人的宫斗,众人看着老翁装糊涂,最后还搞出人命的狗血剧情,真的把观众当傻子看。
最后竟然还来了个抗日剧情,大伙挨个成了抗日英雄,也不用去帮老百姓看病。
真搞不懂编剧是什么想法?
整个剧就是冯远征的表现最佳,上海小男人的性格活灵活现,陈国宝说话还带尾音,啊...就那表情,每处戏都一样,真难为他了。
首先,法庭上翁泉海作为被告陈述开药过程时,很清楚的说明了用了他的药就不能用其他药,这已经算是很严格的医嘱了吧。
然而法庭上无论原告被告都没有针对这一点提出任何问题,也没有再提到。
葆秀不是傻子,也不是小孩,更不是神经病,为啥就因为不知道去哪了,而被几人同时怀疑为走丢了。
一个肤白貌美的葆秀穿上带补丁的粗布衣服就一点没被下人还有秦夫人怀疑,刚见面就被招进了家里。
在开始和中期,吴雪初和赵闵堂并没有提出过自己药方有问题,只是担心扯上关系,这没问题。
关键是葆秀拿来药材时,怎么就那么害怕,那么慌张,还有之后他们不停奔走。
不说假话,看着看着我还以为秦仲山是被他们两个故意杀死的。
我知道电视剧是想通过这个事情,体现出上海滩的无情,权利可以改变实情,包括角色也提到了好几次上海特点,什么上海大,水深王八大。
不过,别扯上点关系就开始说。
最后,被老爷子说成王八大的赵闵堂也还是靠威胁秦夫人,靠秦夫人才结了案。
结案后,吴雪初跟赵闵堂还一起吃饭,说是有惊无险?
险在何处。
翁泉海在结案后,还为死去的秦仲山喊冤,你又知道他是被人害死的了。
按照电视剧演绎,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翁泉海下药方后,当天晚上,只喝了他这一种。
按照他的判断,能过三天,当然这不可能,因为当晚就没撑住,而那两人开的药更早,判断活三天是在服药之后,这种情况两人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翁泉海下药方后,当天晚上,喝了两副药。
首先病人没有按照医嘱服药,其次老爷子看到两服药说药性相克,这种情况那两个人又有什么问题嘛。
然后,刚两集感情线就开始了。
最后,跟中医有关系的,两集只有四小段,1-2分钟?
岳小婉做黄包车哼中医小曲,翁泉海狱中看病,吴雪初和赵闵堂饭后谈病情,高小朴给众围观群众科普。
剧名可是老中医啊。
宣扬中医就要贬低西医?
我以为能以中医为背景结合时代讲一个宏大的故事,结果就搞出个中医打败西医?
中医的精华没讲多少,故事情节也乱得很,小朴的妈妈说挂就挂,军阀坏蛋说抓就抓?
拜托,能不能别这样无脑的给长辈们洗脑,宣扬中医万能论,能不能多说说中医是怎样传承下来的,以及中医传承过程中的遇到困难和如何一步步去槽取精变成今天的中医的,让我们真正的去了解中医的前世今生,激起我们对中医的信心,同时也要让我们认识到中医的局限,别最后一部剧看下来,只是为了让大家以后得病都指着那服中药。
真的,对这部剧真的很失望,就这样吧。
按照惯例,一个电视剧的前两集,应该是精工细作,最下功夫,最有看点,最有卖点的。
现在前两集就这样毫无吸引力,令人怀疑这个剧有没有诚意,值不值得看下去。
首先是剧情幼稚得如同儿戏。
医生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看病,已经给家属讲清楚没法治疗了,开了安慰的药方,病人死了,家属不讲理,闹闹也会有的,哪怕把医生告上法庭,就是赔点钱罢了,医生能招来牢狱之灾吗?
也不知哪个年代才会有这种事。
这么说,清朝孟河名医马培之给慈禧病重的妹妹看病,病人也不治身亡了,慈禧是不是该抓马培之治罪了?
还赐啥匾额“务存精要”?
何况剧中这个病人又不是啥了不得的权贵,只是有点钱,老婆也痴痴蠢蠢的样子。
再说民国的上海,据我看到的实例,有人家宝贝的孩子吃了中医的药死了,这总是大事吧?
家属就贴小广告说庸医杀我儿,羞得那医生没法抬头,这已经是相当轰动了。
要是能把医生告上法庭,关进大牢,你说人家会不干?
至于冯远征和曹可凡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在那儿惶惶不可终日,更是太扯了,哪跟哪啊?
出了这点事就能让一群医生都牵进去,世上还会有医生吗?
其次是主要人物立不住。
就主角翁泉海那个人,作为孟河医生,都已经53岁了,在上海居然还没立住脚跟,可见医术很是平常。
从晚清到民国,孟河医派的医生不少都是年少成名的,二十几岁独当一面也寻常。
看剧中既然提到中医协会了,最早也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吧?
普及一下上海中医学会: 上海中医学会1921年南名医丁甘仁、夏应堂在上海创立,时为沪上三大医学会之一,1929年会员已达千余人,执行监察委员会委员有戴达夫、丁仲英、谢利恒、程门雪等数十位中医名流。
学会成立后,由丁甘仁、谢利恒、王一仁、恽铁樵等医家倡议,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会,互相切磋中医学理医道,共商解决疑难病症之法,藉以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和临床诊疗技能,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1928年12月,改组为“上海特别市中医协会”。
这个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就是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不少骨干也都是孟河人, 当时孟河医派在上海的影响是何等大?
冯远征那个角色自己也是中医学会的,竟然轻视主角翁泉海“孟河人”的身份,说是常州乡下人,等同铃医,请问他是现代穿越过去的吗?
在中医学会骨干的名单里,程门雪(1902—1972) 还不到30岁,已是上海了不得的名医,除他之外还有一批这样的年轻人。
学会里年纪大的,也是成名已久。
剧中翁泉海真正该令人轻视的,应该不是孟河人的身份,而是53岁还没在上海立住脚跟吧?
同为孟河来上海的医生,历史上丁甘仁先生50岁可已经是上海中医界的领袖了。
更令人惊叹并眼红的是,一个53岁没在上海混出名堂的乡下医生,竟然开着那么大的诊所,住着那么大的房子。
这个翁泉海不是开了外挂,就是乡下的家里太有钱了吧。
然而,他一个人在上海孤军奋战,连个学徒都没收,居然衣服也要自己洗,谁替他挂号、抄方、抓药等等?
管理药材那种累活谁干?
他居然一个人都忙得过来,可见是没什么人找他看病吧。
连出了事都只有暗恋他的许晴一人去替他跑腿。
说到许晴演的这个人物,也是个开了外挂的,为了替翁泉海找证据,居然学起三笑中唐伯虎卖身华府那勾当来,还获得了成功,太儿戏了。
这个人眼睛有问题,不知她看上翁泉海什么。
从一二集看,翁泉海完全是个渣男,老婆死了七年,他只顾一个人在上海享受单身,没怎么管过乡下老家的两个孩子。
许晴一个大姑娘,替翁泉海在老家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年纪总该靠30了吧?
在那个年代标准的老姑娘,在16岁就结婚的孟河乡下更是老得很难嫁出去了。
翁泉海的老爸要他娶许晴,那是很在情在理的。
翁泉海就以记住人家的恩情了,但没爱情,事业没成功等等为借口不肯娶,这是何等渣?
真为人家考虑,就在人家青春年少时好好为人家找户人家,别让人家给你带孩子啊。
你这是要人家嫁不出去,给你做一辈子免费保姆啊?
总之,这个剧的前两集在戏剧艺术上很差,没有深度,与孟河医派的精神也相距甚远。
——————————————————分割线昨天又看了三、四两集,更是胡编乱造,冯远征饰演的那角色各种作妖,上窜小跳犹如小丑,就为了衬托主角翁泉海的伟光正。
反倒显得翁泉海混得太差,只能与小丑为伍了。
剧情离奇得让人想起《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行医的经历,有兴趣的可以作个对比。
深深怀疑翁泉海那种江南儒医不是高满堂熟悉的人,冯远征老婆那角色才是他熟悉的人。
再有名的编剧写到自己不熟悉的人,总是隔着一层,敬而远之,只能写得人家各种装逼了。
三、四两集总算看到翁泉海坐堂行医了。
但孟河医派的传统不是那个样子。
电视里老师写方,学徒唱方?
现实中应该是老师唱方,学徒抄方。
师从孟河医派丁甘仁父子的上海名医陈存仁(1908年-1990年)在回忆录里描述过:…… 有一天我迟到了十分钟,别的师兄就凑上去写方,丁老师一边唱药方,师兄一边写方,那位师兄因为听不懂他的常州土话,紧张太甚,落笔踌躇,丁师面有不悦之色,便问“陈某人怎么不来?
”一会儿我到了,丁老师问我:“你家住在哪里?
”我说:“住在南市,相距此地有五里路,是步行来的。
”丁师在那天门诊完毕之后,吩咐管家的挂号先生说:“明天起让陈师兄住到这里来。
”指定一个小房间使用。
下面这个图片是记录片《孟河医派》中截取的,就是民国老照片,戴瓜皮小帽的中医坐诊,对面是学徒在抄方。
看了四集,我也够了。
以后不会看了。
这个电视不是在宣传孟河医派,而是在抹黑孟河医派。
真正想了解孟河医派在清末到民国有多牛逼,还是去看纪录片《孟河医派》吧。
网上某些评论说中药没有药理实验,不安全,肝肾毒性大,最大的恐怖是未知等等。
今天去图书馆随便找了找,中药药理研究比比皆是。
话不多说,上图
怎么样,连人尿都有临床试验哈哈,当然人尿这味药平时没有人开的。
说个常用的,黄连
黄连降血糖,治烧伤。
那些杠精该说了,你看引起过敏性休克哦,太可怕了,中药好毒哦。
说得好像头孢不会引起过敏性休克,青霉素不会引起过敏性休克一样。
那你用不用?
用不用?
当然用啦。
因为头孢引起过敏性休克比例极少,黄连引起过敏性休克更少,我,我老师,老师的老师都没遇过这样的案例。
说中药没有随机对照实验,话不多说,上图
图书馆随便一翻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一大把好吗。
你们喜欢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
全部都有效,有统计学意义。
那又怎么样,我们中医又不是根据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来治病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研究发现板蓝根有抗病毒作用。
按这个理论是不是病毒性感冒都可以用板蓝根?
然而,一个辨证为外感风寒,畏寒怕冷,拉稀水便,脐周冷痛的感染轮状病毒的病人,你用苦寒的板蓝根是不是越治越差?
我们中医治病不靠细胞因子,信号通路,靠什么?
阴阳,寒热,虚实,五行。
那为什么还要做随机对照实验?
因为话语权掌握在西医手上。
为什么话语权掌握在西医手上?
因为西医擅长的病比中医多。
为什么我们还要弘扬中医?
因为依然存在很多西医不擅长,中医擅长的病,中医西医都擅长的病,和中医西医都不擅长的病。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江苏孟河翁氏医派的后人翁泉海到上海滩立足,并立志弘扬医道传统的故事。
初到上海的翁泉海自医好了几位疑难杂症病患者后,便小有名气,逐渐在上海站稳脚跟;之后开堂授课,普及中医知识;在中医中药生死存亡之际,他与上海中医药学会的另外四名中医赴南京请愿,此后更是声名鹊起;通过与西医浦田在中西医擂台赛上的较量,他更是认识到双方各有所长,二者的关系并非是对立,而应是取长补短的共存关系,应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之后整治了中医界为神为仙,称神称仙的邪恶风气;1937年上海沦陷,翁泉海同葆秀、高小朴等一众人,誓死保护“陈芥菜卤”的秘方;最终,翁泉海传人的重任交给了传宝,是救了葆秀一命之人的孩子,是英雄的后代。
至此,翁泉海完成了对中医医道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那么,翁泉海所坚守的、弘扬的医道精神是什么?
纵观全剧我认为,是“医者要治病救人,仁心仁术,为了让中医得到更好的发展,流传得更久远,还要有敢于疑古的魄力,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更够兼收并蓄。
” 关于治病救人,是通过上海三位名医吴雪初、赵闵堂和翁泉海的比较衬托呈现出来的。
纵观三位的一生,身为医生,吴雪初更多图的是名,他热衷于结交达官贵人,将与他们的合照挂在诊所;赵闵堂图的更多是利,他好收病人的谢礼,更看重自身的利益;而翁泉海为的只是治病救人,从不多收诊费,不收礼,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医者须厚德精术,求真求诚,求正求善,方能够实至名归。
”他将德放在术前,在他看来医德比医术更重要。
治病救人就难免要涉及医患关系的问题,三人也都曾遇到过,但处理方式却有所不同。
吴雪初给一位白血病患者诊治时使用了祖传的针刺疗法,导致其出血不止最终亡故,患者丈夫找上门,而吴自觉理亏,试图破财免灾,但那人却借此机会敲诈勒索,吴仗着他墙上的那些“老神仙”与患者丈夫硬碰硬,在牢里他还幻想着那些“朋友”会救他出去,没想到最后竟是翁泉海伸手帮了他,证明患者的死亡与吴并无直接关系。
赵闵堂遇到这种情况的第一反应是躲,是拖着。
譬如胎死腹中的孕妇是如此,狂症病人乔大川亦如此,遇到治不好的病他便不想管,以免砸了自己招牌。
翁泉海与二位相比更冷静淡然,处理得也更稳妥。
如果药方不见效甚至致病患死亡,他并不急于与病患或家属争执,而是先安抚情绪,并查看自己的药方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调整。
这也许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医术有足够的自信,如若涉及医疗事故,病患一纸诉状将自己告上法庭,只要他笃信自己用药得当,也并不慌张,因为他问心无愧,如故事开头因误服两种药而亡故的老爷和得了狂犬病的孩子。
由此也可以看出,处理医患纠纷时首先应着力找到问题所在,症结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推诿。
关于疑古的胆魄,则体现在翁泉海开讲堂时对传统经典的质疑,以及对翁家祖传秘方强肾固本汤的改进两方面。
自翁泉海在上海滩站稳脚跟后便开堂授课,给听众们普及医学常识,并纠正一些历来的错误认知,如吃什么补什么等,他的父亲指责他不尊重经典,是数典忘祖之辈。
但他却说:“国医不泥古方,又不离古方,师于古而不泥于古,是谓良医。
”我们现在也在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怀疑精神在当时着实难能可贵。
而赵闵堂紧随其后也开设讲堂,他二人的观点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两相抗衡之下如针尖对麦芒,仿佛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我认为这两人的观点无所谓正误之分。
因为赵闵堂代表的更多是“现实”中的想法,而翁泉海则代表了“理想”中的医生。
但这二人在之后不断的交往争斗和相处中看到对方的可贵之处,逐渐由对立到惺惺相惜,最终成为挚友。
另一个是翁泉海改进祖传秘方强肾固本汤。
他认为此方有疏漏需加以修正,做出此举需巨大的勇气和胆魄,这件事注定会面临重重阻碍,因为这不仅仅是怀疑的问题,而是不敬祖宗,严重的话甚至会被宗谱除名。
但当他面对翁家族人,面对二叔三叔时却毫不畏惧,因为他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福泽后人,使翁家医派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实翁家二叔也早就发现秘方有所疏漏,但却没有翁泉海这样敢于提出来的勇气。
可见单有怀疑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说出来的勇气和胆略。
至于包容的胸怀,从翁泉海主张“中西医结合”中便可略知一二。
自翁泉海赴南京请愿归来后,名望与日俱增。
日本西医浦田在饭桌上口出狂言,认为中医不如西医,翁泉海则忍不住辩驳了几句,浦田便提出要与之比试,看中医和西医到底谁更强,正是这次比试让翁泉海了解到西医的妙处,并认为如若二者共同为患者诊病,效果会更好更快,进而他主张中医应取长补短,而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不仅仅是对西医,对中医内部也应如此。
譬如后来得知的老沙叔是东北名医骆北风,他因病故去后托侄子将骆家几代人的药方和研究交给翁泉海;而陈芥菜卤的秘方想必葆秀在临走之前也交代给了翁。
老沙最后说得好,他说:“中医中药不是一人一姓的,是我们国家的,只有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给有能耐的人,让他们发扬光大,这才是正道。
”是啊,这也是集百家所长之意,许多名家都将秘方私藏起来,轻易不会示人。
恐怕也是担心失去了一技之长而难以立足,但长此以往的话,一旦没有找到中意的接班人,也就意味着秘方的失传,这将是中医界的损失,是一大遗憾。
只有将自家的东西拿出来,一起不断完善改进,这样中医才能走得更远。
最后,不得不说,这部剧的剪辑混乱,情节过渡不自然,人物出场也不合理,不顺畅,很多事,很多情节安排得不合理,着实差强人意。
单说前面的几个疑难杂症病患者的出现,没有逻辑,也非循序渐进,好似是插曲,对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不大。
翁发现来了是真正的凶手,且栽赃嫁祸他人,心思缜密的他,怎么会让自己的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就连每次危险时都会出现的老沙叔也在很久之后才出来,翁与来了在房内殴打的时间并不短,为何大家没能察觉。
如果说夜深了,大家都睡了,为何小铜锣会在厨房熬粥给师父送去。
因而小铜锣的下线总觉得没多大必要。
以及最后几集的剪辑尤为混乱,有些不知所云,是仓促之下为之的吗?
真是可惜了……
看完这剧一年了,后面有十几集是包饺子时边看边听的。
一直没写剧评,因为槽点太多!
简直不知从何下口!
【人物】医生:先说翁泉海,宝国叔派头太大,一出场就像上海中医学会的会长(后来他果然当了会长),开头医疗纠纷案把观众智商按在地上摩擦,不多说了。
翁的人设过于伟光正,这种人设一不小心就容易假大空,而本剧编剧显然非常不小心。
赵闵堂:翁泉海最佳助攻,剧情套路:有疑难杂症→赵自告奋勇→没治好反而惹祸→翁治好了→名声upup。
(可是谁能想到,看到最后,最受人喜爱的竟然是翁赵cp呢(cp名:海棠))患者:要么黑社会要么神经病,思维不可用常人来考量,一个个神神秘秘,分分钟绑架、软禁,甚至直接动刀子,把法律当空气,把中医剧整成悬疑剧。
(后来也有医生也加入黑社会行列,翁泉海日常处于被害与被救中)徒弟:除了高小朴,其他徒弟个顶个不靠谱,一个傻大个,一个只会嚎,一个畏畏缩缩。
高小朴则拿了个中医爽文剧本:身世凄惨,机灵世故,学医之路坎坷但突然成材,得遇大佬师父,师父的女儿一见钟情,以针灸为契机有了肌肤之亲(仅指本意,即肌肤间的相互接触),末尾翁泉海当着众人面想让高小朴接班,高小朴:不,我不想。
这让我想到多年前看了一部中医爽文,结尾男主拿了诺贝尔奖,在上台领奖时,男主说:不,我不要。
女性角色:一贤妻,一绿茶。
翁泉海有个温婉贤淑并且通晓医术的未婚妻葆秀,但却不曾有爱慕之情只是相敬如宾,可拗不过长辈还是要娶,耽误人家一辈子。
自诩正人君子,遇上名伶岳小婉却不能自已,频频刻意探望。
关键这演员相貌身段气韵没有一样担得起“上海名伶”,可葆秀是许晴啊!
加上绿茶人设,每次出场都伴随着尴尬!
翁泉海盖章渣男,甚至被偷拍被勒索,感情线何必如此安排!
【重点】【中医部分】对中医的描绘浮于表面。
优点是有关中医的部分都没什么错,确实请专家下功夫了。
对古籍取精华去糟粕这段讲的很不错,值得思考。
但是!
中医如今地位微妙,一旦拍不好就是给中医黑递刀,且看:反复强调看病要四诊合参,但剧中始终未呈现完整的望闻问切,依然是着重并夸大脉诊而忽略其他,甚至看病像开挂,看不出中医的道,只看见中医的“玄”。
递刀×1中医讲究大医精诚,可天下只有翁泉海一个好医生,其他轻则自私自利,重则坑蒙拐骗甚至谋财害命。
递刀×2师承是中医一大特色,应该重点描写。
收徒需要什么条件,如何考验徒弟能力,收徒仪式,徒弟如何跟师学习等等,都应该有所表现。
本剧呈现为零。
递刀×3废止中医案,一点铺垫都没有。
西医如何传入中国,接受面如何,跟中医有什么冲突,老百姓和政府当局怎么看,都应该讲到,本剧呈现为零。
递刀×4废止中医案应当是重头戏,先是上海开会,翁泉海讲的那段话气势很棒,台词也下功夫了。
可这个会开的不好。
为什么不能废止中医,因为它好用啊,有疗效啊,正确的东西凭什么废掉?
中医应当存在的理由在于中医本身,至于“照顾药材生意、抵制文化入侵”等等,把这当理由,真是本末倒置!
递刀×5,此处私以为,可以把中医锤死了……接着南京请愿,本以为是个高潮,满心期待着遇到什么波折,政府如何回应,各位中医如何据理力争,政府如何妥协,结果突然就...说成功了要打道回府?
这个剧真是讲中医的吗!
高小朴作为青年中医的代表性向,除了背经典,看不出究竟有什么真本事,看不出既往学习经历,看不出如何热爱中医。
走街串巷卖起死回生的神仙丸更像个江湖骗子。
然鹅同门过于愚蠢,不得已担当起年轻一辈中的翘楚角色,成长过于迅速,光环闪烁。
开设中医讲堂是个好主意,但对象应该以不学医的百姓居多,讲大医精诚、脉诊,那是给老百姓听的吗?
讲讲常见病(感冒咳嗽腹泻等)的预防治疗、药膳之类才比较合理,编剧你去看几集养生堂吧。
陈芥菜卤是一种传统的抗生素,在真正的抗生素生产出来前,可以当做宝贝,但是日本入侵中国时青霉素已有广泛生产,人家真没必要来咱中国抢什么陈芥菜卤。
【其他】演技:主角团都过关但也无惊喜,戏骨表现平平,小配角及群戏真是来打酱油的,几乎是背稿子念台词,一副“我就是在演戏”的模样。
基本剧情:日本入侵前→悬疑剧,入侵后→抗日剧。
由于减掉翟天临戏份+央视剪刀手+编剧问题,很多剧情不连贯,很多人演着演着没有了。
服道化尚算优秀。
最后,三星是我最大的宽容。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由巫医发展起来的中医不是。。。
电视剧的情节非常片面,所有提倡废除中医的大学者刻意只字不提,剧情显然是在抹黑现代医学,无脑捧传统医学。。。
建议经常靠中医药“清肝”,“补肾”的老百姓多了解一下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了解了解龙胆泻肝丸事件,马兜铃酸事件,以及野生保护动物被大量写入中药的事实。
梁启超,鲁迅,陈寅恪,严复,巴金,老舍 等等很多大家都是严厉反对中医药文化的,为的是是什么,为的就是老百姓的健康!
传统医学都是从巫医发展起来的。
所有国家的传统医学(旧医)都是很落后的经验科学,不仅仅是中医,外国也有旧医。
自从建立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现代医学理论成熟以后,现代医学(即中国人口中的西医)的标准才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中国药监局也承认和执行)。
中药,就应该参照现代药物的验药标准: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三期临床试验。
中医实践所能发现的中药毒性只能是剧烈中毒,但这一点也不是中医的什么功劳,普通人就能总结出来。
而中医所谓的验证了几千年,却根本不能科学总结出这些急毒的毒性剂量是多少,作用在什么部位,毒理学数据等,都是现代科学方法才能检验,这就证明中医本身是草包。
还有很多中药存在慢性毒性,中医根本就不懂如何验证,甚至还当作无毒上品拿来给人治病,这不是草包是什么?
所谓验药,完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事,中医理论与实践只能靠边站。
现代药物做了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三期临床试验验证有效成分和毒副作用,而且写在说明书里,对患者相当负责,患者知道自己所吃药物的具体效用和毒副作用。
绝大多数中药则不然,既没有做过严格的三期临床试验,毒副作用也不明,说明书上写着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三个尚不明确,这在别的国家是绝对不可能通过药监审核变成药物的,但是在中国中药就有这种草菅人命的特权。
特别是容易造成患者过敏性休克而死的中药注射液,更加应该验明毒副作用,甚至应该全部下架,等验明了毒副作用再上市,这才是为人民的健康负责。
新的更准确的现代医学必然会代替旧的不科学的传统医学,同时传统医学中极少量的符合现代医学有效标准的具体疗法和药物是可以吸收进入现代医学的,但其伪科学的理论应该被抛弃,只不过这个淘汰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但传统医学终将被现代医学所淘汰。
中医已经在事实上被现代医学击垮了,只能找些边边角角“治治”疑难杂症,不久以后估计只能在保健品领域找找存在感了。
这个结果的出现并不是因为谁在批评它,或者说在“黑”它,不批评它,它也一样要灭亡,这是它自己不可逃避的宿命。
虽然一部分中医学者们在做努力,但是这套阴阳五行的伪科学理论,是怎么都融入不到现代医学里的,他们最多能够提取出部分确实有效的治疗经验,融入到现代医学里面去,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它并规范它。
中医药文化就是中国最大的迷信!!
读小说共计耗时二十小时,电视剧也看了,此刻心底五味杂陈,多是还沉浸在葆秀的痴情绝恋、岳小婉和翁泉海的约定兑现时,两人却仍然没有终成眷属,还要在爱情里孑然一身走完余生的那份叹惋、葆秀和众道姑的巾帼风范、吴雪初及杨志坚等人前仆后继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中……平静稍许,本着一个原著党的心态来说,以下是我发现的在电视剧和原著中,两个较大的出入:①电视剧中,传宝是一个抗日女战士的孩子,只是她死的时候把孩子托付给了葆秀,而非原著中所写的传宝为葆秀与杨志坚所生。
可能是因为该部剧作为官宣剧,要尽量塑造普遍认知下正能量、正派的主人公形象吧。
再者,如若不改,也可能会对演员本人造成一定影响,或遭网友诟病。
②电视剧中,赵闵堂在浦田释放众医生的时候就已经英勇献身了,死前极其壮烈,也让人叹息不已,更可怜他的妻子,刚失去了都快要成婚的唯一的儿子赵少博,又失去了丈夫,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大上海,无亲无故,也多亏她坚硬的性格,没有被命运击倒,后来还在日本宪兵队去翁家抓幼小的传宝的时候,挺身而出,救了传宝。
而这一切在小说中或许稍显英雄气弱。
小说中并没有浦田放走众中医时责问是谁改的药方并杀之——这一情节,所以赵闵堂也并没有那么早就“领盒饭”(后来救传宝的也是他),而是一直陪在翁泉海身边直到最后小日本被打走,他们依然可以把酒言欢,看高朋满座,儿孙满堂。
仅仅四十集电视剧,对原著的还原度已经非常高了,不得不说,实属不易!
上面提到的两点,从弘扬正能量、正确价值观和为电视剧所需要的情节性和精彩度着想来看,我认为,无可厚非。
一些鄙见,如有不当,还望斧正!
老中医 (2019)5.8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毛卫宁 / 陈宝国 冯远征
看不懂的乱七八糟骚剪辑还有第二次医疗事故啰哩啰嗦的故事线,不好意思只能专心跑去看我的芝麻胡同了🙄
其实还不错,虽然后面强行主旋律令人生理不适,被广泛诟病的伪中医也不太讨喜,不过对于我这种对中医充满好奇的人来说,这部剧还是很吸引的,台词推敲也很有意思,比如为了和岳小婉划清关系,翁泉海对岳小婉的称呼从“岳小姐”变成“岳老板”,很有意思。
两集看完 我给一星 剧情拖沓 剪辑零碎 这是打着中医幌子的老年偶像剧啊 陈宝国 许晴腻腻歪歪 冯远征 丁嘉丽打打闹闹
老戏骨也救不了这收视。
这又是一部把中医拍成搭脉 看舌头就能看病的神剧 求求说一下真实中医看病的过程吧 真没有这么看病的
全剧冯远征演技最佳。剧情差了点,很多地方也不讲逻辑,怎么神经病爱医闹的全让翁泉海给碰着了。日本人来了之后全员悲惨。
这一星是给演员表的,白瞎了这么好的演员阵容,编剧是来黑我中医的吧!
看了四集,剧本和剪辑有比较大的问题。开头两集看的出来意在加强冲突,加快节奏,但是给翁泉海设置的对手太刻意了,有为冲突而冲突之嫌,人命官司躲还来不及呢,怎么会自己蹦跶出来搅和,尤其是赵闵堂这么精明的人。剪辑更是,都不连戏了。演员方面目前最喜欢冯远征。陈月末出场第一个镜头真是一秒钟出戏,感觉就是一个当代人去“扮演”民国人,其实后面雨中的哭戏还是挺好的,可就是调性与整部剧不合,把机灵演成了油滑。而且把“食人以五味”读成shi(二声),说明从导演到演员都没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剪辑毁了
希望可以有五星,阵容强大。不满日后再更……许晴一看就没有做过家务好吗
白景琦没转行,来魔都了
比芝麻胡同略强
老戏骨也拯救不了这么烂的剧本
除了冯远征老师全剧没有任何亮点~为了拖集数给狗都加戏真的是很丧心病狂了~而且为什么每个所谓的年代戏最后都变成了抗日神剧??!!
编剧脑子里面一定是有大泡
如果抛开抗日神剧和脑残偶像剧,这是我近期看过的最差的一个电视剧!
年代剧很厚重,说不出哪里不好,就给四星吧。
特别难得的中医题材,可惜剧情太松散,人物太脸谱化,缺乏层次,一遍一遍重复之前的套路,看了几集实在看不下去了,可惜了几个好演员。尤其是许晴饰演的葆秀,第一集的角色感很出挑,感觉应该是个大女主,结果后面一直被男主压制住,再也没有露出勇敢和智慧的锋芒,即便是挣扎,也都是旧社会男人眼中的“女人之见”,丧失了智慧和力量,非常可惜。
大制作的无聊片,本来挺精神看困了
还不错,部分剪辑使剧情不连贯,然总有一种在看老年版的大男主杰克苏剧,主角高尚有点太过,有些爽文即视感,配角很出彩!老戏骨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