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回炉前1000集,目前看到的都是2000年到2001年拍的,天庥八九岁的时候简直可爱到不行,圆滚滚的小胖墩,戏份还不少好几集竟然是主角,看到有天庥2倍立变1.25倍,小时候应该是觉得三叔最帅,斯斯文文符合理想型,现在看觉得四叔最帅,除了二叔之外妥妥笑点担当,全家人跟天庥的互动贼拉自然亲切真的就像一家人,康伯康婶就像我的爷爷奶奶,特别有亲切感,以前就当下饭剧看忽略了很多细节,现在发现有几集搞笑得不行,弹幕一直在说阿宗原来这么宠阿婵,平时虽然有点小市民,但关键时刻一点不含糊,对家人最大方最上心就是阿宗,阿婵直肠直肚但对康伯康婶像自己爸妈一样孝顺,三叔四叔让大嫂没台阶下的时候又立马出来解围,干家务从来不偷懒,康婶真的是中国好婆婆,对新抱完全就想亲生女儿一样,就连幸子要跟阿耀离婚还能站在幸子的角度安慰大家,剧情都很有新意紧随当年时事,主要是演员之间的互动太有爱了,看剧的时候就希望这样的家庭是存在的,真心希望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人互相关心帮助的温暖大家庭,也许20年前很多这样的家庭,晚上大家围坐在客厅看电视聊天,或者打扑克玩游戏,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屋檐下,虽然会有争执误会,但总归是热闹温馨的,现在电视开得越来越少,坐在一起也是各自玩手机,当年的小孩长大了有自己的家庭独立出去,过年一起看春晚的人数越来越少,年味也越来越淡,其实年味不过就是人味,一家人在一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就是年味。
回味的仅仅只是这部剧吗,大概是回忆20年前,回忆我的童年,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吧。
不敢想象有一天康伯康婶也会离开,熟悉的人终归会一个一个离我们远去,离别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我们都没学会接受坦然离别,却被迫面对,这部剧永远会留在我心里,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那份情怀永远能够温暖人。
作为一个看着这个剧长大的人,平时周末回家肯定是看着这个剧下饭的。
这个剧伴随着一代人的长大,满满的回忆。
但是即便是这样有情怀的剧,不可避免地要与时俱进,而且面对的是一个观众对高质量的影视作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的时代。
但是就像很多人评论一样的,二哥走了之后这个剧就在走下坡路了,为什么,因为二哥在里面是一个很突出很有戏份的角色,更受大家欢迎,而他走了之后,其他人无法承担起他在剧中的作用,剧本创作难度更大。
当然我觉得这是这部剧衰落的一个原因,其实更多的原因包括:1.在以前物质短缺的年代,吃到一点好东西都觉得很幸福,在现在娱乐高度发达的时代,观众对作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外剧很明显让大家觉得,没有讲好一个故事;2.这部剧已经拍了很久了,真正能拍出来让大家觉得接地气,感同身受的故事已经拍得差不多了,后面就开始各种编造故事,制造误会,最后再消弭误会,然而只会让人觉得剧情设置很无聊甚至无脑;3.原来的主要演员都已经逐渐淡出,戏份减少,观众无法对新的角色建立认同,而新的角色又往往是以前的故事需要临时出场的,缺少角色的厚重感,必然导致观众更加不买账了;4.除了故事之外,本身的质量也是在下降,包括群众演员的演技分分钟让人出戏、各种广告植入,包括药、保健品、旅游景区等等,甚至变成教育片、宣传片等等,越加让人无语。
在现在电视台广告时间沦为各种简单重复的洗脑广告的阵地的时候,外剧也只能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时候看的剧了。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苛求外剧的剧组更多的东西了,或许这个剧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温馨大家庭、有误会也会解决问题的合家欢设定,确实带给很多家庭欢笑和回忆。
它是多少广东家庭晚饭时间的必备节目。
也许剧组的主创们也知道问题,继续下去的理由也许跟古天乐不停拍烂片的理由类似,我就是想为香港电影做点事情。
很多人都说啊宗之后就不好看了,我并不这样觉得,反而,我是觉得在他们搬出西关大屋之后各自成家,这个剧就再也没有以前哪个味道了,其实这个剧一开始就是围绕着一个大家庭展开的,现在分家了,这个大家庭散了,就像小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那种大家庭下成长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当突然有一天我们长大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长大了,工作的工作,读书的读书,结婚的结婚,我们分家了,各自都在忙各自的事情,已经回不去哪个大家庭了。
所以说,这就是成长,这部剧也一样,刚开始出的时候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很有趣,很有新意,但是阿宗走后就像进入了中年,有一种已经开始日薄西山的感觉,最后搬出西关大屋就等同于这部剧已经进入了垂暮的时刻。
这部剧,打破了我们中国电视剧里很多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篇幅最多,受欢迎程度最高。
还有些什么,我想想现在该剧组举家来到龙虎山景区拍戏,恩,终于也见识到了他们的魅力咯!
它的生存,不是市场运作的结果,而是在广东电视台这种体制下勉强凑数的劣作。
既然拍不出好片了,所以就聊胜于无吧!
剧情康家一家住在广州西关老屋已经几十年了,康伯、康婶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祈光、祈宗、祈耀和祈祖,四个儿子最近都结婚了,老大阿光娶了个河南姑娘、老二阿宗娶了个本地姑娘并且生育一子、老三阿耀娶了个上海姑娘、老四阿祖更厉害,娶了个美国姑娘。
这下一屋子天南地北的人全集齐了,各地文化在此交融,地域、文化间的隔膜在这一大家庭里闹出不少笑话,康家几乎每天都是生活趣事。
--主题曲:外来媳妇本地郎生仔未必就系福要娶新抱要分屋老屋飞入些外来雁鸡同鸭讲眼碌碌眼碌碌(上海话)公公婆婆坐客堂(河南话)看得俺们心发慌大红花轿I LOVE YOU最怕日日要煲靓汤要煲靓汤南腔北调一锅粥我诈傻扮懵够醒目为求家和万事兴哪怕乌龟头缩缩头缩缩
过去写在笔记本上的思考,把它敲出来。
纪念一下我对这一部电视剧的感受。
想到这一部电视剧,一部分的自己是“卡顿”的。
明明这部剧目前的剧情非常拖沓,自己还是时不时想要关注一下。
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祝福又是什么?
这一家人像是身边的邻居,住在电视里的邻居。
我曾经会羞愧于自己的审美,小时候每天都要看这些“鸡毛蒜皮”剧情,没有一些更加“高雅”的影视节目吗?
我感慨于自己一直成长,可是康家人好像还在原来的思维方式与习惯里打转转。
青春的华女和由美活力不再,开始变得沧桑;阿祖越来越油腻;阿光开始变得苍老起来;阿耀原本是青年才俊的样貌,但剧情似乎也是“蹉跎”的一生。
刘涛北上,奋斗成功,好像也就是一片光鲜 -- 我曾经喜欢慕沙、阿朱、幸子,但对她后来演绎的andy和其他角色无感。
只有香兰和黄菲,一直是青春不老的容颜。
感到最惋惜的,可能就是这种“青春不再,但闹剧不停”的停滞、蹉跎与疲倦。
(还有新的90后与00后加入这个剧组,不知道他们又会是怎样的感受~)。
唯一鲜活的(一如既往鲜活的)角色,竟然是李彩娇 --- 鲜活的化州广东话,做饭、抚养孩子、自恋、开心、快乐 -- 再到开出自己的饭店。
仿佛看不到太多岁月的痕迹,看不到太多疲倦 -- 阿娇是充满对生活的创造力与热情的。
但剧里其他人,虽说可能也换着不一样的职业,表象上在更迭,但好像在过一种“停滞”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又每周在珠江台上演。
这几年有看头的,或许只有一些“特别篇”,比如天庥与飞雁的成婚、连州的旅游篇、对一些已经不在人世的角色的怀念、黄菲与飞雁的怀孕,等等。
-- 充满了“停滞”的能量,那我又为何偶尔要关注一下这部剧呢?
可能是一种结局未定的,未完结的能量?
-- 不知道大家是否会有同感。
对于一个已完结的剧,大约也就像是流水一样过去了。
而“未完结”,虽说我知道,在编剧思维定势的框架频率下,它有它既定的轨道,但还是不免想象,是否会有一些,成长与抚慰,于新的剧情中发生呢?
比如说,几年前播出的,对阿宗的时隔多年的“落叶归根”,也是对全剧组、甚至观众们的,一次集体的治愈。
我的想象中,康家每一个后代,也都会对父辈的能量,有所突破和拓展。
康天佑或许正在慢慢打破上一辈的懦弱与紧缩,练习更加舒展的追梦。
或许真的,没有去做表面光鲜的白领,而是成为了匠人式的厨师。
天庥开的咖啡店里,有音乐,有美食。
是一个很温馨的地方;或许也和上一辈的汝好茶餐厅的市井氛围不太一样。
或许,他做生意的格局,可以更加大气,也可以超越上一辈的精明。
枝子或许在广州、或许在日本、又或许在世界各地,成为了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勇敢的设计师,不再把自己局限在了昌盛街的一亩三分地。
保罗或许会认真读书,钻研学术,沉稳低调地在感兴趣的方向实践,有自己的主见,不会像父辈一样那么浮躁蹦跳。
我不时关注这样的“未完结”的能量,是对剧组、对所有人的生活、对我自己的生活,都带着一种更加超越性与想象力的祝福。
祝所有人都能从“昌盛街”走出来,从“困在时间里的窒息感”中走出来。
仍然可以有街坊之间的充满支持的互动,但又是带着新时代想象力的,更高格局的。
如果一代从“昌盛街”里走不出来,又或许需要下一代、再下一代 ...... 慢慢成长~感恩这一部剧,在我的少年时代所有不想看新闻联播的傍晚,带给了我很多欢乐。
现在,想要把想象力的翅膀送给它,也送给正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我们,所有的大家。
粤语启蒙,很好看很生活的一部场景剧。
能拍到一千多集真的很不容易。
广州风味的场景,带着浓浓的广式风情。
广州早茶,广州的一大特色。
每每早上,都可以很早就去霸位 从早上吃到中午,顺便在那把午餐也解决,这是广州这边特有的早茶现象,早茶风情一家人和和美美幸福安安稳稳的生活在一起,一起处理生活中各种琐碎的小事,特别温馨
5星评价是给到80集为止,其中手动设置75 76集闹除夕为大结局。
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因有几个:一、康家还是那套旧旧的酸枝家具、太师椅、薛定谔的天井……浓浓的老西关味道。
二、虽然二哥二嫂很有趣,但康家其他成员也不遑多让,很多集没有二哥二嫂都可以撑起整个剧情。
三、阿宗、幸子、戴安娜……还没有离开剧组,康伯康婶还是中气十足精神饱满,康家人还没有需要经历生离死别。
四、各位街坊、亲戚虽然开始出来,但还是按本分地饰演“街坊”的配角角色,还没有喧宾夺主抢康家人的戏。
五、剧情还是很贴近现实生活,写实之余还自黑幽默,好多集都可以发自内心地产生共鸣。
那时候剧情还有常识和逻辑,不像后来为写而写,人物去向、人物性格完全断裂。
六、棚景不重,昌盛街、办公室、五金店、摩托车、酒楼、珠江边等都是实景,真实亲切,片头曲还是康家各位主角主唱的画面。
七、最重要的是,“闹除夕”经典地呈现了当时广州人过年的气氛和传统的文化,没有夸张的情节安排、贴地写实!
以此处手动设置结局,刚刚好。
【外郎】主角是康家,康家邻居姓祝,大家都叫房主祝师奶,师奶寡居,为了维持生活会把家里多余得到房子出于给外来得到打工人,换来自己生活的报酬,但是租房生活不是圆满的,师奶有一天神经质,开始怀疑房客们偷自己的东西,厨房的酱油,自己的镜子,偷偷藏的私房钱,这种怀疑一天一天积累,最后爆发,为了害怕他们惦记自己的钱,自己的房产,她买了一个多功能防盗门,安装在自己卧室里,一次开门要用几个钥匙,最后有一次意外钥匙丢了,她被困在房子里,还要求房客仁慈,帮她找人求救。
中国人有一种矛盾,喜欢储蓄物质规避风险,不断地存,就好像一只小仓鼠预防即将到来的东西,但是同时又被物质束缚,拥有财产的同时又时刻提防别人,生怕出现什么意外,最好自己安然无恙,还能从别人那里捞到一点什么,去得到一点微妙的安全感,而且这种安全感非常容易被打破,只要外界的风险来了,马上就打破,又会进入【我有,但是害怕失去】的焦虑状态。
是怎样的一种历史痕迹会留下如此深的生存焦虑?
历史上的盛世,那些曾经的辉煌对于普通人是真实的吗?
现在很多电视剧和外来比起来真的垃圾到不知道怎么比较。现在是动辄富豪或者是富裕阶级的人物形象才能在电视剧里出现,外来的人物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会计较生活成本(一家人电费开支等等),会关注身体健康(全家军训等),关注社会热点(申奥等),还会面临失业、创业、守业等问题,而不是现在的电视剧,爱情,爱情,爱情,城市里光鲜亮丽的都市生活。也许是世界变了样吧!这么多年市场经济发展下来,大家都逐渐变成了“经济人”,没有钱,谈什么亲情,爱情,友情。
试问哪个广东人没看过…二哥去世后就没怎么看了 过年回家发现居然还在演 现在剧情有点尴尬就是了
童年回忆,有条外来妹几靓女,记得
居然这个条目都有,把分集1000一打开略密集~
尽管以前几乎每期必追,但老实说这部剧的质量非常低,观看的价值价值也只得剧集个中大屋文化以及粤剧戏骨的表演了。
平平淡淡的生活,有些时候的搞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追着看这部剧,市井平民,最简单的生活琐事。
昨晚看了一点,康耀女儿是换人了吗?换的好!之前那个真的不知道怎么选的,又不好看又没有演技,,尬的要死
22年的时间里,演员中有的退出,有的去世,还有很多演员在坚持。虽然没有见过他们,但却像街坊一样熟悉。22年能改变很多东西,让他们带给我们的欢乐和感动是永远不会变的。
那时候天佑还很小 那时候二哥还在世 那时候阿祖还没跟黛安娜结婚 出国前还会在周末看第四部 可是已经没有了以前的乐趣
我都唔len明哩D荼毒心灵、又长又臭嘅烂剧有乜好睇。
这部剧我打6星,这是多出来的1颗 5星给二佬还在的时候 1星给不会写剧本的编剧吃老本的
早上听广播讲到这部剧才想起来没有标记,补录一下。今年要迎来播出20周年了,集数就会突破4000了;不过说真的,出来开头几年,剧集质量并不高啊,到底是什么支撑了这个剧组拍下去,什么支撑了这些演员演下去。。。
又长又臭
哈哈 睇到呢部劇都好開心 捻返以前中學個陣睇呢部劇學廣東話師傅!!你睇到未呀?@@
写不出故事可以不拍
归咎存在即合理原则,此剧能长期占据黄金档期堪称下里巴人之典范。直到今天仍时刻迷恋高雅艺术的我历经工作、家庭与生活的磨蚀开始珍惜晚饭后安坐电视机前能开怀一笑的时间,试想生活到了终点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此等破事儿?故此通俗艺术从来都比小众文艺占据着更广阔的市场。PS.最近李力持成为导演后,全剧风向突变,多了很多无谓快板,或许是走向式微的开端。
喜欢这个,虽然没看全,可是只要电视台有播都愿意看
就是觉得剧情有点浮夸,智障有点。。。低
哎!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珠江台,除了630新闻,就是这个了。
我的妈啊,居然有一千集,以前小时候看过一些,到了广州反倒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