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也叫《姥姥的饺子馆》,故事很感动,给我留下了印象。
所以我在电视上看见这个剧的时候,才会点进去去看看。
看了几集就放弃了。
里面人物三观歪的不行,剧情还尬。
我只想说这部剧编剧是真的有才,把一个好题材拍成这样一坨三观不正shit。
要是豆瓣有0星我就直接一星都不给了。
过年没事做,陪我妈看了半集就已经无力吐槽了。
每个人都尖酸刻薄见不得别人好一样,一家人亲母子亲姐妹说话都超级冲。
重点是吧,女主捡了个孤儿养,养了又不会教,那个孩子踢球踢到别人脑袋,拿棍子追着人打,把人扔下水,女主还颇为自豪引以为豪。
真的无语,这部剧的导演和编剧都有问题,一星都不想给,无奈已经是最低了。
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耐着性子看了,看的时候真的是无力吐槽,相信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原来打一星的居然到达百分之五十多,不是我一个人。
这样一个泼妇骂街,嘴上不饶人,教育全失败,不尊重子女资源的人有什么好歌颂的(以下是凑字数的)原来打一星的居然到达百分之五十多,不是我一个人原来打一星的居然到达百分之五十多,不是我一个人
烂的看不动了,还被强迫着看(我为啥要把电脑架在客厅,这些年被逼着听了十几部大烂片)这一家子里没几个正常人。
先说说老大,本来呢老大应该是家里稳重的一个人,但是没想到这里的老大各种作,最后还把对她很好的一个男的硬生生作走了。
老二呢,一天就知道走歪路,让自己老公假装单身去勾引领导女儿借机升职,结果人两假戏真做,结果呵呵哒。
离婚之后做生意跌了那么大一个跟头,不长记性,过了一两集又开始作妖了,一天到晚白日做梦。
(赔本了去找前夫借钱的时候让前夫大骂了一顿那里真的解气,虽然她前夫人也不咋样)老三呢,前面槽点蛮多的,窝囊废一个,娶了红萍之后本来以为这两口子可以代替老二成为作妖中心,结果中途急转弯,反而成了这一家子里槽点最少的一户了……老四呢,写的太扯了,护校毕业没两天进医院扎针比老护士都厉害,逗我呢这是。
本来以为老四应该没啥作妖的地方结果感情生活不服要来搞一下,非要总结一下那就是这里的老四是真的又瞎又倔。
后面剧情(到我今天看的这里,方达亲爹妈来了的这集)里出镜不多就不评论了。
老五呢,捡来的娃娃从小简直就是当祖宗养的,熊成这样都没被打死。
长大了之后倒是好多了,就是到了高考前那段剧情真的假……太刻意了。
老李头,苦了他这份心了。
老杨头,不做评论。
徐大舌头,演员的演技非常棒,就是角色人设和相关剧情略显智障。
最后说说这一家的核心人物,姜桂芳。
感觉这个角色是全剧三观最不正的一个人了,自私愚昧,脑洞通天,满满的负能量。
老三相亲,遇到一个有孩子的女的隐瞒事实想骗老三结婚,她暴跳如雷大骂了人娘两一顿,结果回头自己就隐瞒事实,美化包装老三骗人红萍和老三结婚,成天游手好闲,只会斗虫遛鸟的让她说成研究所领导,研究动植物生态。
婚后红萍发现了真相这一家子还横的不行感觉就跟是人红萍骗了她家老三似的,随后让红萍和她父母一顿折腾一顿坑,也是她家自己活该。
这里还有个细节要说一下,和红萍父母吃饭谈结婚的事情的时候老四竟然穿着护士服去的,这又是再逗我?
老五从小调皮捣蛋无恶不作,不分缘由护犊子,感觉再大的事儿到她这里都不是事儿。
小孩子打闹,老五一脚把人小孩踢到河里,她不教育老五这个问题严重性反而夸老五救人有功,难不成等人小孩淹死了才是老五犯错?
老五亲生父母来找老五的时候,也不知道她是咋想的,不,也不知道编剧是咋想的写出这样的智障剧情,又打又骂赶老五出家门,断绝母子关系,图了个啥?
就为了逼老五认亲?
感情这养母和亲生父母是天敌不能共存,有养母就不能有亲生父母,有亲生父母就不能有养母?
我要是老五就特么连夜买火车票回北京去,让这老太太自己冷静冷静去。
其实吧,我就感觉这老五亲生父母找来的剧情就是多余的,不知道加这一段是图了啥,老五来到老方家,你们当亲儿子亲弟弟呵护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其乐融融不就完了,非要弄这一段干啥唉。
再说说选角,为啥老二看起来比老大老了好多……姜桂芳看着跟大姐一样……不知道最近的CCTV1和CCTV8是怎么了,大烂片一个接一个的放,是想恶心谁呢……明天我的新耳麦快递就来了,终于可以逃离中央八台了。
当妈的没有教育好小孩就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可是为了给三儿找对象满嘴的谎言,相对于这个时代的形象,满篇的社会阴暗面,似乎影射老北京就是这么一个社会,其实那个时候我们首都的老百姓是多么淳朴。
导演,你是想通过这部电视剧表达一个什么样的岁月呢,我压根就没有看到正能量的出现,我看到三儿婚后妻子回娘家就再也没有看的想法!
简直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作为八零后,很爱看八九十年代的剧,老婆给推荐这个,主要是她爱看里边的吃饺子。
一星就给剧里边的饺子吧,看着香,演的好!
第一集就把人看的差点气死,真想问问剧组团队,你们怎么能派出来这么变态的东西,确实是伦理剧,完全没伦理,大姐夫是了,一家人不是沉浸于悲伤,张罗丧事,而是这妈愣等着二姑娘满嘴跑火车也不说大姐夫的事,然后两个姑娘打了起来,然后二姑娘完全不心疼姐姐,就在意自己老公,这是仇人吧,出门以后两口子有说有笑,还念诗!!!
这是什么人?
真有这样冷血无情的畜牲吗?
如果有,那更不能在影视作品表现了吧,多反面啊!
这种完全无人性,不现实的情节真是突破底线,真是相对着导演和编剧破口大骂,你们有那一天的时候,自己的亲亲还能若无其事的谈情读诗!
要不然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你们自己家就是那样的!
国产剧的烂真的是无底线,毫无底线!!
《姥姥的饺子馆》这个温情的名字是吸引我看这部剧的主要原因,在开始的时候是被‘包饺子’的手艺,桂芳不顾家人反对把方达收养的情节触动到,但是越看后,越觉得这剧脱离实际,严重三观不正,毫无人物形象可言。
第一,孩子教育方面,由于老三身体不好,就一直宠溺,养成妈宝男;方达把人踹河里了,做各种浑事,还当着孩子面前蛮不讲理的骂街,请问这是树立什么样母亲的形象。
担心老三娶不到老婆,就连着撒谎,骗婚,不是这一出,有那么多年的怨气,家庭不和谐吗?
第二,时间线方面,好像是刻意做了几个时间点,然后把事情安上去发生,这就使剧情变得非常的冗长、乏味,不合逻辑,对面国营饺子馆能养10年闲人?
老三那边结婚快10年才怀上孩子?
老四真的能那么狠心结婚10几年不如家门?
按时间线都快50岁的老四能那么年轻,有那么小的孩子?
第三,家庭观,婚姻观。
这部剧是我看的最多寡妇,孤独终老的人的一部,桂芳因为对死去老公的执念就这辈子都不再嫁,大女儿一心只想着女儿,完全没有个人生活,二女儿完全没提到感情生活。
她们的青春就在编剧的安排下直接逝去了,没有半点波澜。
作为母亲,不应该完全是为孩子着想,完全不想个人生活的,活在世上的人都应该有对未来生活,幸福生活的追求,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全部精力培育下一代,还有自我价值的实现,让自己过得开心的义务。
这部剧为了塑造母爱的伟大反而使这种爱变得什么肤浅,单一。
最后是饺子馆,也是我最失望的地方,整部剧思想最错误的地方,先是那6张半桌子,多一张都不是味!
然后是现在新时代,现代人都追求快,不会再吃这些传统的东西,饺子。
就把饺子店关门大吉。
我以为这部剧再糟糕也会保留对于传统手艺的工匠精神,都会让这份饺子的温情一直传承下去。
好的手艺,好的精神没有新的旧的之说,好吃,货真价实的饺子放在哪个时代都宾客满座,错的是老的人,随意糊弄过去的东西,为什么不教授学徒手艺?
为什么不招新员工?
如果全世界都是编剧这种错误的观念,那我们中华民族好的东西就要永远逝去了。
第一次写影评,个人主观的所想所感
在陪着父母看这个辣鸡几天后,我算是终于忍无可忍了,人生的第一次影评就献给这个辣鸡了,诸君想喷就喷吧。
因为我这个人看剧比较慢入,有时候在最开始几集逻辑不通也没法发现。
但当这个辣鸡的第一集,大姐夫死了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太对劲。
老四对着老三说“姐夫死了,你还不知道吧。
”就觉得这个人物抒情不太对啊,说的好像他不是你姐夫似的?
然后还以为自己感觉错了,后来在逐渐的观看中发现真的是烂。
诟病最多的就是当时她给老三找媳妇的那一段,当时我看的也莫名其妙,还有为了找儿媳去套一个饺子馆的打工农村妹的?
什么操作?
是不是现在的人找对象就都是跑饭店一看,啊,这个姑娘不错,踏实老实,好呀。
硬是没明白这个逻辑。
更何况我们的姜桂芳同志还不死心,最开始赵红萍说不了的时候又是夸自家儿子又是威逼恐吓赵红萍的。
真没看出来要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有多崇高的,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倒是一清二楚。
最让人生气的就是她赶方达的那一段,什么逻辑?
我觉得编剧应该是想要刻画出一个为了一对找儿子十几年的老夫妇而牺牲自己的形象,从而刻画姜桂芳,让她的形象更加高大。
但是不知道请了个什么辣鸡编剧?
看完这段我唯一的感受就是这是条疯狗,我觉得完全可以拍一个母子二人平心静气地谈话,姜桂芳把自己的心思讲清楚,儿子也明白清楚。
根本不存在交流的两个人就在那大喊大叫,又是鸡毛掸子又是铁锹,你是特工队的吗?
自己的儿子不能好好说话?
一下子就把人物形象降低了。
另,根本看不出姜桂芳这个人物所想要观众看出的人物形象。
这部电视剧的目的应该就是展现一个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坚强善良独立的女性形象,可编剧的刻画着实太不给力了,我甚至怀疑这个编剧中学有没有毕业?
方达和女朋友回来说不想马上结婚时直接一句“唉,我抱不成孙子了。
”另外从早期她对于老三和方达的态度,直接反应出她严重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的意义在哪里?
还有对于李传玉,这个角色的出现我觉得主要是表达姜贞洁的一个品质吧。
但怎么电视剧的效果像是姜是一个标准的绿茶婊?
从最开始就嘴上说着“方家的人方家的鬼”然后自己家里出了事哪一回不是李传玉帮的忙?
接受了人家的好意平息了事情之后又对人家蹬鼻子上脸的,说什么“关你什么事”“又没叫你帮忙”。
哇是真的婊,原来绿茶婊这个物种从改革开放就开始产生了呢。
她就好像是一个躺在床上还说“不要”的妓女一样,真的是令人作呕。
没有李传玉帮忙方达能给你挣那么多光?
没有李传玉帮忙你家能风风雨雨几十年都挺过来?
开什么玩笑?
还自视清高?
谁给你的勇气?
梁静茹吗?
还有就是对于老大老二感情戏和人物成长经历的安排。
从老三的变化来看应该是也要反应人物性格的变化的,可我觉得老二好像从头到尾都是那个性格,高傲自大,不可一世。
老大的感情戏也是绝了,后来除了个男朋友说分就分也就罢了,然后就再没出现过?
那么安排这段戏的意义在哪里?
反应了什么?
一脸懵逼?
老大老二的青春就那么过去了?
一点交代都没有的吗?
我觉得按照这个戏的最开始立意本来可以拍的挺好,政治主题也点了,情怀也点了,励志也点了。
可这个成品是个什么东西?
我看到了自私自利,重男轻女,口是心非的小市民姜桂芳和她一家的鸡毛蒜皮,且非常令人作呕。
啊不说了洗洗眼睛和脑子,现在我父母这个年龄段的人都爱看这种东西也真是醉了,本剧也算是对于这个年龄段人的心理反应吧,因为当时看到给老三找媳妇那一段时我吐槽我父母好像都没什么反应,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
啊如果以后我到了结婚的年龄他们像这部剧里的人一样来各种威逼利诱那我还是不要回来的。
什么东西。
说姥姥的饺子馆不好的人,奉劝你们善良。
这部剧是体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献礼剧。
大大的良心剧,豆瓣这个软件一点都没有说服力。
数据也是被水军承包了。
就像之前娘道一样。
收视率超高的。
一部剧好坏。
是看收视率,不是看豆瓣分数。
回家的诱惑就是最好的例子。
陈小艺演绎得这个姥姥,特别接地气。
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非常反应现实中的人们。
看题目,本来以为就是一个单纯的“饺子”剧,过年嘛,想着陪老妈看看,就图一乐。
哎,结果第一集就被无语到了。
大姐夫,不明不白的就领盒饭了,一家人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都不在家里说一声,葬礼都没有,也不知道关心一下大姐。
她妈说的那些安慰话,听着比不安慰都难受。
一家人除了大姐,都是开开心心的。
心疼大姐。
这一家人,这老妈当的,自己一人闯天下,带这几个有问题的孩子,也不管。
大姐其实还是不错,任劳任怨;二姐真是算来算去,把自己算进去了;老三真是无力吐槽,本以为后面会有个转折,结果竟然一直啃老,还把一个那么好的媳妇黑化了;老四也算是还可以。
这里面最有问题的就是这个老妈,也是姥姥了。
遇到问题从来不是解决而是逃避,或是用另一个事情掩盖过去。
好好的三儿他媳妇,多好的小丫头呀,就这么黑化了,想想都心疼。
哎,他家一家人,总的来说,就是排外呀,克死了大姐夫,算计走了二姐夫,黑化了三儿媳妇,估计老四那位也是不得善果。
哎,终究是无语=_=,看到一半,无法了,弃剧了。
就冲能让外公外婆看得很高兴就值四星
不知道网友们为什么给出那么多差评,为了爸妈一起看的剧,观感不错,描写的是有关亲情那些事儿,很多地方很真实,为之感动。特别想说,我们不曾处于那样的一个时代,有些情感是不会了解的。大家真的不要太苛刻~
…差评的评论大多给我感觉都是一群没看完就瞎哔哔哔的还三观爆裂好的新时代上层进步人士??
我真的三观碎裂,为了升职教唆自己老公勾引领导女儿,这什么魔鬼操作?
辣鸡,真的。这是啥玩意?大女儿死了丈夫疯了,要死要活,二女儿和大女儿打成一团,吵的一逼,二女儿回家路上还和二女婿说说笑笑背tm诗。大家都是中国人,这也太糊弄了
前面还可以。有个家真好🌟
当年的价值观。陈小艺演的很好呀
剧情有一些夸张,但是演员们演技还算可以,结局是好的,但是里面的一些做法不赞同!
只看了最后两集,虽然感觉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那啥,但是这评分也确实太低了一点吧
虽然很讨厌这家人,但想来现实也是这样啊,这只是千万个家庭中自己讨厌的一家而已……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
也不至于差到一星,那个年代的吵吵闹闹的家长里短
老三站在河边跟方达说,我就是突然觉得,爱一个不喜欢你的人就像这湖水,无论她给你扔什么石头,你都得接着。
一部平民百姓的电视剧很期待,陈小艺出演又增添多几分的好感。但是看到现在感觉制作不讲究,布景不真实,有些奖近景像综艺设备录制,故事有点冲突不我心里共鸣。
小时候追的剧
标准大妈爱看的韩国日日电视剧狗血剧情……陪老人只看了一集,感觉三儿子这边的几口人和三儿子老婆那一家人都是神经病,都够能作死的……
电视剧剧情稀里糊涂,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也是过得稀里糊涂...
豆瓣上评价这么不好吗?我看了一点觉得还可以吧。
可看性很高的一部剧,怎么这么多黑的?任何作品,你非要拿着放大镜上纲上线的找毛病,立flag,都很容易。这剧最起码光线色彩明快,每个演员都精精神神的没有疲态,说台词顺溜没有结巴、 没有断句错误!还有美了一辈子的陈小艺,皮肤比饰演闺女儿的演员还要好。
她演的亲情片貌似都要说重男轻女,生活不容易。
打发时间蛮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