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白鹿原小说的拥趸,关注白鹿原的一切,电视剧第一集很及时的守着看了,嗯,开篇还可以!
然后,停播!
EXM?
心里是一万头羊驼呼啸而过啊!
然后,人民的名义播完了,白鹿原回来了,又能追剧了!
心里是喜的!
然而,然而,失望!
失望透顶!
此剧除了剧名和人物的名字,我严重怀疑我看了假的白鹿原!
白灵,重点是灵啊,没有!
黑娃,重点是野啊,没有!
鹅儿,重点是骨子里的那种倔强!
没有!
那种抗争!
没有!
那种不认命,没有!
还有那种摧毁一切男人的媚,没有!
白嘉轩,重点是硬气和煞气啊,没有!
其他人物也一样!
此剧已经没有了白鹿原的灵魂!
没有了白鹿原的枷锁!
没有了白鹿原封建包装下的原始!
血腥!
残酷!
在什么都没有了,只能弃剧!
再见,白鹿原!
看了几个好评的评语,好评的理由:1.场景精致,细节处理上到位,与当下的肥皂剧相比,不该打低分;2.演员都是实力派演员;表演精彩到位,不该给差评;媒体报道,好口碑没带来收视率的原因:1.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通病,历史使然。
还举了"红高粱","平凡的世界"做例子。
2.当下年轻人是收视主流,普遍生活压力较大,不喜欢看"严肃"题材的电视剧。
愣是没有看到一个说到编剧改编的问题。
立意上南辕北辙,你就是请张艺谋过来摆阵势,徐克过来摆特效,没了原著内核,不应该照样差评吗?
相信很多人看过原著之后,都会有灵魂受到撞击的感觉。
小说里,作者刻意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去掉了人物思想的描述,去掉了口号化,煽动性的语言,去掉了所有的粉饰,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下离我们不远的过去,生活在关中平原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们。
用每个人的动作,反过来烘托人性。
当合上小说的最后一页时,会强烈的感受到,人性原来这么赤裸裸,这么现实,这么残酷——。
人性是复杂的,好人有好的上限,坏人有坏的下限。
白嘉轩为了有"后",不停的娶妻,不断的寻找生育"牲口";用计谋骗过鹿子霖的风水宝地;种鸦片致富,不但不会觉着有丝毫不妥,并成了可以做"一家之主"的资本;白嘉轩致富之后,建学堂;供长工家孩子上学,带长工亲如一家。
白嘉轩一辈子腰杆总是挺挺的,他有这自己的信念,有这自己的坚持,他所做的一切都有他自己的信条做支撑,也自信没有违背过自己的信条。
所以呢,他的腰永远是挺挺的,以至于黑娃的兄弟把他的腰打折后,也依旧是挺着的。。。
电视剧,把复杂的人性修修剪剪。
把好人的暗面全部修掉,再接上更多的优质品性;把坏人的明面全部去掉,再接上更多的劣质本性;从而修剪成好坏对立的黑白面。
通过故事,引起每一位读者对人性的拷问,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我想这个应该才是原著小说的内核,也是《白鹿原》能成为伟大作品的地方吧!
电视剧,你拍就好好拍你的电视剧吧,只是别再玷污了名著,别再扯着改编名著的大旗贱卖情怀了。。。
看小说《白鹿原》是很多年前了,很多细节都不记得了。
说明一点,我是小说的铁粉。
当年看的时候,就很震惊。
原来评价体系彻底坍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超过我之前接触的所有作品。
再一次拷问人的本性和道德化的仁义。
我是一直渴望小说能够拍成电视剧的,又担心招不到这么多好演员,把这部好剧给糟蹋了。
还担心这部书的后半部分不能拍,就像《亮剑》一样,虎头蛇尾。
现在,第一个担心没有了。
这波演员真心不赖。
最近《人民的名义》刚刚大火,现在《白鹿原》接上,有点儿“老戏骨的春天”的意思。
看到现在,演员的演技几乎没有槽点,连那些群演都很像那么回事儿,爽!
小说里,我最喜欢白嘉轩;电影里,最喜欢黑娃;电视剧里,最喜欢鹿子霖。
何冰的演技都绝了。
白嘉轩和他换地的时候,按完印尼扬着手,问白嘉轩是否反悔。
获得确认不反悔后,那个表情,虚假的赞扬和兴奋按手印的动作。
关键是他的眼神,即透着好像真诚的赞扬,又不经意间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兴奋,还有生米做成熟饭的得意。
我感觉,小说的鹿子霖是真坏;电视剧里的鹿子霖让何冰这么一演绎,是幽默中透着真坏。
让人感觉可爱,又可恨。
现在还没有表现出他好色的场景,真不知道到时候何冰怎么演。
还有一个情景,鹿子霖去总督府接香草。
到了门口,贼眉鼠眼的看一眼,心虚的赶紧走。
然后,又藏着墙后,探头探脑的,那表情,把一个老实巴交,又有一股子小聪明的农民,演绎的活灵活现。
我老家在农村,就有这样的人,神态、表情、肢体语言、感觉什么,都对。
何冰哪来的这种体验?
还有最后选族长时,他穿着新衣服,走路神奇的样子,那个瞬间还真有族长的意思。
在选举现场,那志在必得,旋而又毫无希望,你看他那复杂的表情,真是难拿捏呀!
如果完全按照小说来拍,会压抑的很。
现在让张嘉译和何冰这么一幽默,就像层层叠叠乌云间隙透出来的一缕阳光,虽不能照亮整个天空,但是可以让人透一口气。
何冰很有喜感,他一登场,就想笑,即使是他倒霉的时候。
生在那个时代,真是不幸。
无论怎样,想独善其身,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混乱的时代,一群懵懂的农民,被时代的大潮推来搡去,每个人的命运都充满巨大变数,仓皇间,他们试图去抓他们看见的一根稻草,而结果则是毫无意义,只能随波逐流。
就像大海中的一页扁舟,随风浪跌宕起伏,翻不翻船全看运气!
一个从小在关中长大的孩子,自小就听大人们闲谝时提起【白鹿原】和【废都】,但似乎都避讳着不太愿意让小孩们听。
可我实在好奇,一次去小舅舅家玩时,翻床头书架发现有【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就一个人猫屋里赶紧翻翻看讲什么呢,为什么不让我们小孩子听。
打开书翻看了前面几页,发现是“小黄书”,赶紧合起来放回书架怕爸妈发现。
但当天就把【平凡的世界】带回家花了几天看完了。
第一次偷摸看【白鹿原】就是还不知道讲什么就草草收场了!
白鹿原上的人生百态后来多少年也没再拿起书看过,但作为一个陕西人,一直有关陕西、西安的作品就会多加关注,直到这次电视剧上映,从头看到尾,终于到今天77集大剧终。
其中子霖达和何冰老师扮演的鹿子霖诠释的真是传神,一个掸烟袋的动作、一句“狗日滴,羞先人哩”真是绝了,就是关中蹲在村头的老汉。
孝文也把刚几次变故后的变化演的特别棒。
就是因为有太久、太多期待,很多地方都会看到感动泪目,很开心这部电视剧能做出来呈现给更多人,让更多人看到白鹿原上的百年激荡国史时,也能了解和喜欢关中民俗文化。
但对于几处剧中呈现实在是觉得不吐不快!
1白嘉轩太不符合一个“关中农民”的逻辑了白嘉轩是一百多年前西安东南角一个农村塬上的祖辈耕地的农民,不怎么出去,天天在家种地,就算大清亡了,世道变了,村上的信息还是相西安城要滞后的,农村获得城里信息的来源更多的是道听途说。
绝大多数六七十岁的农村老汉就是子霖达那样没什么国呀民啊的大觉悟,眼前只是看中自己的房子在村里盖的是不是够阔气、自己家里的地今年收成是不是比别人家好,有点小自私、小算计、贪小便宜。
就算白嘉轩是族长,也就是在村里说话权威一些,爱管事,能管住村里人。
但剧里这个人物非要天天跟地下党搅和,救了鹿兆鹏几次不说,最后让亲儿子命丧鹿兆鹏之手。
包容所有人以德报怨,对于自己的亲儿子不信任、从心眼里看不上。
一个农村老汉非要塑造成在一些事情上不通人情的“伟光正”,有些过了!
孝文做了坏事,不是说书中当县长了,剧里就不能死,只是这种死法有点恶心了!
陈忠实老先生在书里诠释这些人物时,他参考了大儒牛兆濂编写的县史,一些人一些事都是有史诗可依的,另忠实先生就是白鹿原当地人,他在农村待了一辈子,天天跟这些村里老汉婆娘打交道,他太懂这些人的习性了,所以这些角色的最后结局是相对符合生活事实的!
2白灵和白嘉轩的说话口气,太不对劲了!
电视剧可以说面向全国华人看,用普通话没问题,还原地方文化说话中加一些地方方言也没问题,剧中所有演员里,子霖达的陕普说的最好。
有时候一句话前加个“呀”,还有大量的陕骂或者用词的语气真标准,在一个关中孩子看来太亲切,何冰老师在神态、语气的诠释上确实是剧组在白鹿原几个月体验生活时下了功夫的!
张嘉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西安人,在【白鹿原】纪录片和之前【一仆二主】里陕西土话说的很道地的,但不知道电视剧里为什么是这样子?
几乎哪句话后面都要加个“哩”,尤其说人名字后面还要加个“哩”,当地没人这么说,听着真是怪!
至于白灵,演技不提,从头到尾感冒鼻塞的声音,念出来台词真是不好听,既然整个剧组到演员大家都想把这部剧做成可以传承的经典,很多小地方的细节都处理的很用心,孙铱看采访生活中说话声音也是鼻塞咬字不清,在剧中戏份不少,演员台词实在不过关,后期配个音也行啊,现在电视剧播放打开弹幕,白灵一出来就被喷,演的烂、人设差、声音难听,能逗怪观众吗?
3白灵、鹿兆鹏加足了戏的共产党人设,这两位共产主义接班人一个一个说。
书中白灵长大后的戏份没那么重,电视剧里编剧非要改编加戏说让观众更能理解人物,那就加吧!
但是胡编乱造到令人咋舌,咋就对对她最好的兆海每次见面跟仇人似的?
咋就自己的婆跟妈都去世了,也没啥大触动?
咋就天天跟个人来疯一样,跑跑唱唱闹闹。
鹿兆鹏同志多少次跟吃了长生不老药有100条命似的,中枪被包围就是死不了,有主角光环罩着就是得活着,可是这么个撺掇黑娃和村里人烧粮仓、入农协,结果国共崩了要被抓时自己啥也不管跑路了,无义;娶了秋月不同房,最后秋月在村里婆娘的闲言碎语念叨下疯了死了,无情;明明知道兆海喜欢白灵,跟自己亲弟弟喜欢的女人生了个娃,还道德绑架让弟弟把白灵送出西安,带头批斗自己的达、亲达被监狱关了三年,害了一家子,不孝;就这样一个满嘴干大事、闹革命的人,把自己最近的亲人全坑了一遍,连人性都不要了,这样一个渣,陈忠实老先生没给这个人物一个结局,理由想的通,但剧中又是回来祠堂祭祖、又是当大官、又是抓孝文,把所有观众都看恶心了!
最后不得不说,何冰老师整部剧的表演真的就是鹿子霖本人,其中几场戏真是演绝了,非常喜欢!
一幕是兆海战死后,部队上的人到塬上报丧,子霖看到儿子死了的讣告时一幕是在监狱里疯疯癫癫的一会求雨、一会小娥附体时一幕是几次逼迫兆鹏回家结婚时那个浑相还是那句话,因为是西安人、因为有白鹿原情节,期待太多,所以希望它能成为像【大宅门】、【水浒传】这样的国民经典能被广泛流传。
都投资了着么多钱,耗费了这么多年的时间、花费了这么多人力、这么多台前幕后的人用心去做的一个作品,真是有些不吐不快!
你可能还想看别再看【白鹿原】时再问我 你们老陕咋天天吃油泼面?
书里的白灵是个灵秀有理想的女子,让孙铱演的像个神经病,从头到尾的装傻充愣,卖萌嘟嘴加瞪眼,演的跟没脑子的傻子一样。
毁剧能手,非她莫属!
再说看过书的都知道,很多写白灵的地方都是一笔带过,根本没那么多的戏份,这剧为了撑够八十集,强行给白灵填了那么多毫无疑义的戏,浪费时间看她装疯卖傻,恶心透了!
白嘉轩想象中应该是一个身板挺直,永不弯腰的精瘦而有力的男人,嘉译叔形象有点不贴,性格演译的不错。
鹿孑霖一脸乾坤正义,满肚孑唯利是图,男盗女娼,何冰演的很棒,演这类人他很拿手啊。
秦海璐仙草演的好。
田小娥总觉得是一个强壮丰满的西北女人,李沁象个文艺女青年。
白灵不是村头二愣孑家的闺女,太跳脱了。
白嘉轩的人设简直越来越偏了。
书里面的人设才像是传统社会一族之长,白孝文跟田小娥之后,就被他赶出家门,饥荒的时候媳妇不吃饭饿死了他也没什么大反应;白灵不结婚,跑走之后,白嘉轩也说就当她死了,黑娃带回来田小娥就是不让他们进祠堂;白嘉轩看人也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透彻,白孝文重生以后,进保安团,最后当县长,白嘉轩是很高兴的,觉得自己换地换来了风水宝地;黑娃被招安以后,白嘉轩也是接受的。
还有书里白嘉轩对鹿兆鹏是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看的好的。
土匪,通奸,抽大烟,这都是原则问题,不能触碰的。
男的不像传统社会那样种地或者读书做官,女的不在家里相夫教子,白嘉轩都不认同的。
白嘉轩也不是电视剧里面那么好,种罂粟不是电视剧里面那样种的,和鹿子霖换地也不是那么换的,都是出于他自己很大的私心的。
书里好几次以德报怨救鹿子霖也不全是好心。
他就是要让人把他和鹿子霖对比,看鹿子霖是什么样的小人,看他怎么正人君子。
这样做当然对族里人是好的,树立一种精神,但对他自己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是一种征服的快感。
就像做慈善,真正就是为了帮助别人,和既想帮助别人,同时还想带来一些别的东西,这两种心态还是不一样的。
电视剧里白嘉轩的这方面没有体现。
电视剧里面和小说都有的情节改编了的不说。
白嘉轩找土匪借粮是怎么想的?
土匪就是土匪,打家劫舍,杀人放火,这些事他们都是干的,不是有的演义小说里面劫富济贫的好汉。
打断白嘉轩腰不说,书里他们杀了鹿泰恒的,还有白牡丹黑牡丹什么的;电视剧里面也强奸了孝文媳妇,这是真正的土匪啊。
找他们借粮,(且不说电视剧里面土匪怎么存那么多粮食),白嘉轩你还有脸进祠堂????
中国古代讲什么:生死事小,失节事大!!!
你为了不饿死,虽然说是为了全族人,你去问土匪借粮,通匪啊!!
你仁义为了族人不饿死,你把家里的黄货白货拿出来买粮好不好,你卖房卖地买粮好不好,粮食是有的就是贵而已,不然西安城里人还活的好好的。
从电视剧里看西安城并不远,鹿三一夜就能来回。
你能通匪,还当族长,还教训别人,那为啥孝文、小娥、狗蛋通奸就得被打的半死不活?
孝文不说,狗蛋还是个光棍,一进门就被抓了;黑娃跟田小娥凭啥不让人进祠堂?
自己要正,要腰杆直(虽然电视剧里面形象上一点也不直,没有断腰前后的对比,书里腰可是直不起来了,像狗一样)不然你怎么管别人。
冷先生也得说一说。
电视剧里冷秋月的事情尺度变小了,为了过审嘛可以理解。
但是女儿疯了出去乱说话,你一个大夫上来就下重药把自己女儿毒哑了,你不先好好医治一下吗?
而且电视剧里冷秋月之后还好了。
书里他先医治了好几次,实在治不好,疯的时间越来越长没办法才下重药的,吃了药之后不疯了,但是也没好。
而且冷先生的人设在书里也更好,就喝酒来说,他喝酒是没有感觉的所以从来不喝酒,告诉白嘉轩白孝文的事才陪他喝酒,虽然有的魔幻,但是和人设很符合。
电视剧里的冷先生后来喝酒解愁,不够冷先生。
最后,白灵的王翠平和鹿兆鹏的余则成,你为了主旋律加一点谍战戏我也不反对,但能不能智商高一点?
就电视剧白灵那样咋咋呼呼,大大咧咧的去搞谍战?
就说毒死叛变的姜政委这一块,突然来了一个细皮嫩肉,一看就是知识分子的女的送餐,还把泡馍做成一团糊,你敢吃???
(不说怀疑白灵身份了,就说作为一个羊肉泡馍爱好者,做成这样的泡馍你也吃??
不甩她脸上?
)共党三少鬼鬼祟祟躲在人门口,就在那站着,也不找点事做掩饰一下,你们在那站着干啥?
等着万一失败全军覆没???
白灵出来还直接就找他们,门口那些特务一点业务水平也没有?
中毒还直接送医院,医生是自己人,不能找个隐蔽的地方让这个医生想办法带药过去救??
还有那个士兵,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几个大洋,你就不进去看一下了?
这么巧合的时间段,还不想让你进去看,你就不怀疑????
但为了增加谍战难度,又安排了一个爱管闲事,天天观察小夫妻俩夜生活的爱嗑瓜子的女房东,白天也天天坐院子里观察,这样的富家寡妇能不能去打打牌,喝喝茶,天天关注人家小夫妻俩的生活是什么癖好。
加戏也加的有质量一点行不行,不要落到和一般流水线抗日剧一样的弱智剧情。
大结局后的更新看到论坛里的讨论中对后半部分改编吐槽的越来越多且对结尾的强烈不满,我很欣慰。
我在26集就弃剧了。
——————————————————————————————我是一个先后跨度十几年将《白鹿原》小说读过五遍的人,我给电视剧《白鹿原》打一星,为什么打一星,我在另一篇评论中已经说明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62071/关于该剧的毛病其实也很明显,论坛的讨论中也已经很充分了,该剧塑造的每一个角色,几乎都达不到原著的高度,普遍存在扁平化、单一、浅薄的倾向,白灵这个角色更是离题千里。
所以,我这篇帖子不再纠缠于该剧差在哪里,而是想讨论说该剧好的那些论调问题在哪里。
为了叙述方便,我将维护电视剧《白鹿原》、认为其很好的人称为“剧党”,将喜欢原著但对电视剧改编不满意的人称为“原著党”。
其实我是不喜欢贴标签的,此处的称呼只是为了叙述方便。
下面,我就针对剧党的几种论调进行探讨。
人身攻击我实在是不太理解这类人的思路,就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说不好就骂人?
我见过剧党里有好几个这样的货色,其中一个手机号id尤甚。
我此前与这货没有任何交集,就因为我在关于电视剧的讨论中发表了批评意见,这货就直接上来开始骂且株连家人,我将其回复删除,但这货变本加厉,我实在忍不住回骂了他,但感觉这是降低了自己的品格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于是就将其二次骂我的污言秽语删除,也删除了自己的回骂。
前段时间有一篇关于中产阶级焦虑的文章很火,有一句话很有意思——“赢在射精前”。
我觉得,像某手机号ID这样的,估计就是输在了射精前,如果不是造就TA的精子提供者或卵子提供者有问题就或者是受精卵发育畸形,否则这样的素质从何而来呢?
我想,我这个主贴发出,一定还会有这样的剧党出现,不信你们等着瞧?
这类剧党在我看来是最低级的层次,有这样的剧党为电视剧增添光彩,电视剧主创们不知作何感想。
你行你上我以为这在多年前早已是常识了,批评菜难吃不一定要具备一级厨师证,这不是很浅显的道理吗?
但我在批评该剧的讨论中,经常发现“剧党”会抬出这样的论调:你能你拍一个?
你能你当编剧啊?
如果连这个粗浅的道理都想不明白,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因为你说了对方基本也就听不懂了。
在我看来,持这种论调的剧党,比上面开口即骂的剧党稍高一个层次,至少具备了人的基本素质。
水军黑我是反对诛心之论的,我从未说过哪个剧党是水军,但我却被剧党当做了水军黑,呵呵。
就从技术上来看,会出现电视剧《白鹿原》水军的概率也比出现水军黑的概率大。
水军的利益很明显是指向该剧的,那水军黑是指向谁?
是同期的那部作品?
或者是同期的所有作品?
再说,以该剧惨淡的收视率,该剧开始播映时,根本没竞争压力,哪个剧会有压力做这个事?
说我水军黑的人,如果没有点开过我的个人页面,那说明是信口胡喷,连别人的基础情况都不了解就说水军黑,是人品问题;如果点开了我的页面,还说我是水军黑,那是智商问题,我早在三四年前就写过《从王全安嫖妓说到四读白鹿原》评论,莫不是我未卜先知,预计到今日要接到水军黑的任务,提前写有关评论做准备?
抑或是某神秘力量组织水军黑下了功夫专门针对性地找老豆瓣ID?
爱看就看不看滚蛋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也有二十多年了,可还有好些人连言论自由和公共讨论的基础知识都没有。
如上所言,就更别指望这些人懂什么文艺批评了。
强调一遍常识: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对这部剧的批评是每个人的正当权利,论坛和豆瓣也不是某个人的,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让别人滚。
不懂这些,可能是奴性思想中毒太深了,或者从小成长在祖孙三代围着自己转的家庭中当大爷当惯了。
持以上四种论调的人,我是不愿意直接与之讨论的,因为不会讨论出什么结果,只是浪费我的时间。
而下面的几种论调,我是可以与之进一步讨论的。
辛苦努力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常说的是:主创们创作多么用心、拍摄历程多么辛苦、演员待遇多么低等等,我从未否认过这些,但我也说过:我越来越不怀疑主创们的努力,但我越来越怀疑产品的质量。
直到我看不下去了,我的怀疑已经不是怀疑,而是确认。
根据目前中国的平均教育水平估计,参与该剧讨论的人大多数至少是经历过十年以上的学校学习经历,难道就没发现过这么一类同学:他很认真、很努力、他加班加点、他点灯苦读、他废寝忘食,但————他成绩很差。
瘸子将军论这种观点认为与脑残剧相比,这剧怎么怎么怎么好。
同期上映的欢乐颂、择天记之类多么多么烂,于是该剧就多么多么好。
言下之意似乎是,都是同行们的衬托。
首先,欢乐颂之类,我连看都不会看,因为那根本不是我感兴趣的题材,因为我没看过,我也没底气说人家有多烂,但该剧是我看过的,我知道我批评的毛病都是存在的;其次,靠同行衬托才显出来的好本身说明就不够好,就像全班绝大多数人都考试不及格,但一个人考了61分,这61分仍然是不高,也不可能因为只有一个人考61分就把它改成100分。
也就是说,在我看来,9分好剧是有一个标杆的,这样的剧几年才能出一部。
国产剧中,张黎三部曲、推理剧三大高峰;美剧中,权力的游戏除第五季之外;英剧中,黑镜系列等等。
该剧显然离这些剧存在很大的差距。
审查同情论我反对、鄙视、厌恶、诅咒艺术审查。
这一点,我与持审查同情论的人是有共鸣的。
然而,审查不足以成为该剧好的理由。
就像我说过多次的,删戏可以推给审查,那加戏呢?
难道广电总局、中宣部、精神文明办之类的官老爷们,会亲自给剧本加戏?
一部史诗级的原著,被增加的一些情节硬生生给整成了关中乡村爱情故事,说实话,作为原著的钟情粉丝,我很愤怒。
如果说删减最多使原著的情节展现不够完整,那编剧的自作聪明实则愚蠢的改编和加戏才是从整体上毁了原著。
辅助指标填补论还有些观点认为,虽然改编不满意,人物形象也确实显得单薄,但演员演技好啊、配乐很赞啊、画面质感啊等等。
我承认,除了白灵外,其他演员的表现没有明显的毛病,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画面也突飞猛进、配乐也是专业水平,然而,影视的核心是故事,讲不好一个故事,以上说的那些有什么用?
这些毕竟应该是为故事服务的?
想听配乐,直接去听音乐会不是更好?
想看画面,BBC风景大片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演技再好,如果角色设计本身存在缺陷,还不是南辕北辙?
陈老满意论有一种论点说这剧本是陈老肯定过甚至称赞过的,我们姑且相信这是真的,因为真实与否只有该剧利益相关主体才能知道。
但陈老对哪一种改编形式表达过不满?
如果陈老不满、不授权,这些艺术形式能够出现吗?
那这么说,所有的这些艺术形式的《白鹿原》都是很好的?
其次,即使陈老真心称赞过,就一定代表该剧好吗?
金庸晚年改编自己的小说,改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金庸说张纪中拍的金庸剧最好,说徐克不懂武侠。
然而,张纪中版的金庸剧却被吐槽最多,徐老怪却收获众多粉丝。
说这话没有丝毫不敬畏陈老的意思,只是说艺术批评的可能性以及解读空间。
忘了是谁说过,作者写出作品推向大众之后,解释权就已经不归自己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我愿意与真正理性的读者、观众进一步探讨,若是有前四类人,放心,我不会理你们的。
一直很想写点东西来抒发对剧版《白鹿原》的想法 首先,无疑这是一部目前在我心目中唯一能跟《茶馆》抗衡的小说改编剧。
儿时看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本对情欲的描写非常直白的乡土小说,那个时候谁要有这本书,肯定在班级里传阅到掉书页。
而那个时候就对田小娥形成了一个固有印象,直至成年后的我,还一直认为田小娥就是被人唾弃人人可以玷污的破鞋。
直到看到剧中的田小娥,我才明白以前的我看到的田小娥,其实不是一个人,只是一个符号罢了,一个已经被身边那些卫道士定义下来的一个符号罢了。
真正的田小娥只是一个被卖进地主家的姑娘,一个敢于为了自己幸福迈出那一步的烈女。
她只是做了别的女人不敢做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人,也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为什么就要背负所有人的指责?
当看到田小娥被反手绑着押进祠堂时问孝文“你们为什么绑我”的时候,真的哭的都看不见画面了....在偌大的白鹿原上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为她说句话,冷冰冰的眼光窥探着她侵扰着她,她被当众羞辱,被所有人冠以恶名,越抹越黑,女人嫉妒她生的貌美,男人嫉恨不能占有她的身体,所有的恶都在这些人的脸上显露出来,田小娥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些人的善恶嘴脸来。
田小娥就像是戳破白鹿原天际的麦芒,在这个氏族控制的原上,一个自由不受约束女人是没有办法在这里立足的,这也是白嘉轩早已看清楚的事情,好在他宅心仁厚并没有想着去逼死这个在他们看来伤风败俗的姑娘,但是道德和祖祠里的牌位压着他让他根本就不能有一丝妥协的余地。
这个被一步步必入绝境的姑娘,在一窟破窑里抱守着心中的幻想,以为能等到黑娃回来却等来了鹿子霖的阴谋,以为能跟白孝文携子嗣入祠堂,却只换来了一把冰冷的锥子锥烂了她的心。
最后还是死在这暗无天日的破窑里.....陈忠实老爷子说他写道田小娥临死前回头看见鹿三喊了一声大啊时他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
如果你能想象一个被你刺死的人临死前对你还是尊敬的叫你,你真的良心不会温软一下吗? 炕上的田小娥没见上自己男人最后一面,没看到自己孩子出生的一时,但却在临死前叫了最后一声大这一声大足以把整个封建制度击垮,把整个原上那些龌龊的卫道士击垮!
《白鹿原》之所以能成为史诗级的一部长篇巨著,错综的人物关系和鲜活的时代背景还有对角色命运刻画,都是成就他的关键,一个塬上的演变,一个氏族的衰败,一个家族的崩坏,一个个女人的悲哀。
我一直跟朋友说,这剧看得我心疼,我是在原上长起来的孩子,我看见过奶奶家下地干农活,知道他们怎么收麦子打粮食。
闻见过原上那干燥的土腥味,也知道那片土地上的人是多么干净善良。
但是我心疼不仅仅是塬上的人和事,我更心疼的是这个时代早已经离白鹿原远去了,这部剧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分析其由其实是因为没有办法和现代人产生认知共鸣,读过小说的可以找到当时的那段记忆,但没有接触过原著的人,可能除了对激情戏比较感兴趣,完全不会在意那片土地上到底发生过什么。
我记得最深刻的是,百灵躺在床上跟田小娥说“你要是活在那个时代,不知道有多美”,当时田小娥一脸呆呆的望着白灵问道“那个时代是什么时代?
”我想说或许田小娥真的到了那个时代,对她来说也未必是见幸事。
还是留在我们心中最好,我们都会好好守护她的这份真情!
一个女人的一台戏,田小娥死后,白鹿原再无浪漫可言。
一个女人的一台戏,田小娥死后,白鹿原再无浪漫可言。
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人都会长大,观念也会慢慢变化,以前瞧不上原上的人,觉得他们眼光短浅,愚笨守旧。
现在长大了,再回头看那些个以前村口的黑牛大和瘸着腿来我们家串门的碎大,他们的故事也不比生活在城里的人平淡,也会泛起带着麦芒的精彩
大多数人开始知道冰叔都是因为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冰叔在其中主演宋慈。
是一个屡破奇案但两袖清风,粗布麻衣又心系百姓,全方位清白廉直的人物形象
年幼时比较容易对电视剧中的正派角色优先好感。
是一切美好的化身,而反派既为恶之代言。
正派的心态和走向很好揣摩,总之伸张正义铲奸除恶,更容易贴近人之常态,但反派的心态却不那么好猜,需要把日常中扭曲的观点或心态,演成角色的固定性格甚至是本能反应。
正派多数时候只需要正常表达,反派必须有夸张的表演和反应,所以心里是一直比较默认可以撑起反派的演员更有演技。
当时看《大宋提刑官》的时候,并没觉得冰叔有多出彩,但最近看了《白鹿原》,冰叔扮演鹿子霖,是一个和宋慈完全不同的角色,反差巨大,可能对提刑官形象过于根深蒂固,差点被违和感吃一个跟头,不过很快被冰叔爆棚的演技折服 没怎么看过原著,甚至连《白鹿原》改编的什么话剧电影都还没看过,基本上对鹿子霖的认知完全是通过冰叔的演绎理解的。
鹿子霖本性并不坏,但个性要强,喜欢和嘉译叔饰演的白嘉轩争高下,关于这一点,鹿子霖大概是受到了他父辈的影响,他的父亲就和白嘉轩的父亲就在白鹿原上斗了一辈子。
片子中白嘉轩是族长,是一个腰杆笔直,行事磊落的汉子,对比之下,鹿子霖是一个喜欢动歪脑筋,有点市侩有点自私又有点喜欢逞口舌之快的小市民。
当白嘉轩和鹿子霖相遇铜矿的时候,这种对比更加明显,这种对比不仅仅是简单的台词与对话的对比,而是一种作为有这样特质的一个人从头到脚气质上的对比。
冰叔在扮演鹿子霖的时候自己有设计很多小细节,并且他很清楚地知道扮演这样的一个角色,他放开的度该在哪里,太放开容易惹人厌烦,放的不开又不能好好的表现角色本身。
去祠堂假装陪白嘉轩跪祖先那场戏,白嘉轩即使是跪着也腰杆笔直,但鹿子霖刚跪下身体就蜷在一起,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设计,反而更加放大了两个人的性格对比。
(之前看到有的人说,嘉译叔因为驼背不适合演白嘉轩,在这里想替嘉译叔说一句,其实白嘉轩挺得最直的不是腰板,而是精神)还有最近几集,鹿子霖从城里开会回来和大家讲皇帝已经被参议代替,有人问参议是什么,鹿子霖一时讲不上来,很多演员的演法可能就是动动眼睛作势自己想一想,但是冰叔先垂眼,稍微扭脸避开目光,然后砸吧了一下嘴,然后再扭脸,假装强势和大家讲,而这一系列的动作已经把人物的心理传达到位了。
只有对角色人物有深度及深刻的琢磨与考量,演员才会真正的融于角色,才能以己之思贯彼之魂,才会出现像自然流露的动作与细节,冰叔在对鹿子霖的演绎上,真正做到也达到了这点。
《白鹿原》口碑上很大一部分成功都仰重在参与戏中的戏骨们,他们有通过时间打磨淬炼的演技,有对角色认真揣摩的态度,越老练越谦逊。
拍摄前一起体验农村生活,干农活,和村民聊天,努力让自己融入这里,身心稍微有所代入,再正式开始进行拍摄,这样才能有味道。
《白鹿原》在团队制作上确实用心,加之禁播门反倒加深对此剧的好感,强推一发,期待后续。
34集开始就是**伟业之白鹿原
和原著差距太大
真的听到白灵声音就快进,恶心坏了减一星,拉低整个剧品质,好好一个农村纪实剧本拍成抗日剧,人物单纯的好单纯的坏,没什么味道。
孙兰秀梅的演技太尴尬了,像吃了耗子药一样上蹿下跳,远没有演童年白灵的小演员演得好。李沁演得很用力,无论肢体还是语言都太僵直。譬如拔高的语调,走路僵僵地端着胳膊,想要模仿小脚却过于齐整的碎步,都太刻意。一字一句太标准,像播音员。标准普通话后面加个“哩”就是陕西话???够惨,不够真
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狗日的鹿兆鹏!
虚高
改编过多,原著精髓尽失
开头就发现改动颇大,演员都不错,继续观望。ps:关于口音问题,说普通话怎么了?尽量还原陕西话的风格就够了不是吗? 当初青岛往事没说青岛话;红色也没说上海话,说的也是上海口音的普通话,怎么就没这么多人挑毛病?如果演员练了一口不标准的陕西话,你们也一样会挑刺吧,真难伺候🙄️
剧本真的是不行。。唉,换地那个事情特么把白嘉轩的腰杆儿都改歪了,为了过审,剧本都这样了。。
断断续续地看了一年,又想起来那个不知真假的传闻:金庸与陈握手后悄悄说:您的白鹿原我看了两遍,您的胆子很大,为地主阶级翻案,放在50年代,您会被杀头!陈忠实:查先生,您看懂了,他们(茅盾文学奖评委)没看懂!
看到鹿兆鹏如先知般布道讲西安围城转移粮食白嘉轩白孝文都成了傻逼我才彻底认清编剧是个傻逼,就这水平还他妈有脸说不妥协不仅无知而且无耻。看到论坛里的讨论中对后半部分改编吐槽的越来越多且对结尾的强烈不满,我很欣慰。我在26集就弃剧了。
我看的书,看了书以后略微看了电视剧,发现很多地方和原著出入很大,总之书很好看,但是先看书再看剧,感觉,剧很难看。只是个人意见。
太棒了
怎么港呢?这样一部片子,在鹿兆鹏他们胜利后近七十年,还是只能删减了再播,可叹。现在的播出版,结局对于全剧而言明显弱了,无可奈何。
并不觉得比电影版好。。。。电影版除了剧本其他都挺好的。。这一版是除了拖拉其他都没啥优点。。。连农村牛鬼蛇神的戏剧张力都没了。。(弃
改得缩手缩脚,演得缩手缩脚,对比电影版过硬的选角,TV版可以说一言难尽,老演员还能看,年轻演员真的都太浮夸了,另外摄影和色调一直是国剧的硬伤啊
被这么高的分和演员阵容给骗了……很多人是不是就看了前几集就上来打分了……注水太太太严重了好么(ಥ_ಥ)感觉编剧是把抗日神剧、谍战剧、乃至乡村爱情故事之类一股脑儿填进去才充到了80多集……何冰一口京片子还以为鹿子霖是个京城胡同老混混……整体韵味远不及电影版,虽然后者重心整个跑偏……
陈先生病逝一周年。【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再无陈忠实】,10年立项,6年筹拍制作,总投资2.3亿元,提前10个月布景,开拍前集体去农村体验生活20天,94位主演,400位工作人员,40000多人次群演,大规模转场10次,拍摄227天。以小说内容和制作规模来看,4星半还是可以的。
最不应该重看完《大明王朝1566》就马上来看《白鹿原》,服化道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第一集里搬粮食的戏,所有人都力大如牛,轻轻一拎就能把满袋的粮食扔出去,明显是棉花填充的。好歹也是花了上亿成本拍的戏,能用心些吗?演员方面,也就是何冰演技还算在线,张嘉译不知为何总感觉用力过度。
完全没有抓住小说的精髓,改的一塌糊涂,文学作品是以半个世纪的混乱岁月为背景,来写小人物的荒诞又悲惨的命运,电视剧拍成了共产党闹革命,李沁也演不了放荡女人田小娥,百灵更是演成了做事不过脑子的傻子,小说里,白灵的结局被共产党肃反时活埋死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