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论这部剧到底有多美化康熙,外界对其的评价如何。
至少,它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其剧情吸引着。
那个爱情泡沫剧泛滥的年纪,难得追上了这么一部史剧。
“长城、长城是个梦、是空的、是个无用之物,顶多是个摆设!!!
长城啊长城,哼,自秦始皇开创长城仅俩世就跨了,大明朝怎么样啊?
他们用了百年之功、万人之力,没有挡住我大清入关、江山易主!!
朕要以王道治天下。
你们记着,从今天起,停建所有的城墙关隘!
并诏知后世,凡大清国君,当持王道、取民心、练兵马,永不筑长城!!!
”就是这一句永不筑长城,让我被深深震撼。
不是因为这句话有多么正义,单纯为道明叔在宣这道口谕时言辞之间的霸气决断!
帝王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觉得陈道明版康熙就是最最帝王的帝王。
文字功底太弱,借用一句表达内心感受:“雄才大略康熙帝, 王者风范陈道明”。
”我要起兵攻打大清,就像当年葛尔丹一样!
“出自康熙亲生女儿之口。
蓝齐儿是善良的女儿,被父亲毁了一生,却还是原谅了父亲,葛尔丹被大阿哥杀死了,她还是坚强地在草原上开始新的生活,教导儿子与大清和睦共处。
以牺牲这个女儿为代价,康熙创下剿灭葛尔丹的丰功伟业。
可是,康熙还嫌害这个女儿不够吗?
把她的母亲贬为奴!
即便看在这个女儿份上,也不必做的如此绝情决意吧?!
多年来第一次回京,看到的却是衣衫褴褛的母亲在刷马桶!
要是换了我我也会这么说的!
她说要带着儿子攻打大清,像当年葛尔丹一样!
看到这里真让人落泪。
康熙对于蓝齐儿哪还是一个父亲哪,分明是个刽子手。
蓝齐儿心都碎了。
只有葛尔丹对她好,一辈子只爱她一个女人,生前甚至为她仿造了京城的宫殿,以她的封号和硕公主命名,临死之前还是那么爱她。
只有她额娘真正心疼她,最终葛尔丹死了,她额娘也死了。
对于一个喜欢历史的人,像《康熙王朝》这种历史正剧怎么可以错过呢!
康熙8岁登基12岁亲政!
一步步把大清建成一个大帝国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他平三藩!
收复台湾!
一生功绩无数!
不论是平内乱还是抵御外敌!
康熙时期都是做的很好的陈道明从成年康熙演到老年康熙!
演绎了千古一帝轰轰烈烈的一生!
《康熙王朝》已然是我最喜欢的历史剧之一了!
《康熙王朝》中,有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就是太皇太后——孝庄。
在康熙幼年之时,她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淳淳善诱,给了康熙很多的辅佐和点拨,为深化其为君之道、成就其治世之才,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我看来,这些辅佐和点拨,其中有四条最为关键。
其一、放低姿态,稳定人心。
康熙8岁登基,在这之后,孝庄特意安排了已晋升为皇太后的佟佳氏,给四位辅政大臣敬茶。
她说:“咱们都是一家人,心里明白就是,咱们呀,唠唠家常。
”孝庄看出他们一个个都不敢接茶,惶恐不安,战战兢兢。
于是,她又道:“论年纪,你们几个当她叔爷的份儿都有了,她一个晚辈伺候你们喝茶,那是应该的。
” 古语有云: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孝庄与佟佳氏放下身份,好言好语,无非是想在这新君继位之初,稳定朝堂,把那些可能会乘虚而入的苗头,掐死在摇篮里。
茶后,鳌拜提议让孝庄垂帘听政,可是被孝庄的几句话给“婉拒”了。
什么话呢?
“这第一嘛,予理不合。
第二,我要是垂帘听政了,岂不是对你们四位大臣不信任了嘛,又多了个婆婆不是?
所以我想啊,把这个皇上和天下一并交给你们,我在后面帮衬着你们就行了。
”鳌拜心中一喜,索尼也面露微色。
细节看出端倪。
孝庄又怎会错过?
可见,他们不是一条心啊!
也就因为他们不是一条心,才容易驾驭,才管得住!
这与现代公司的一条不成文定律有异曲同工之妙:领导的口碑好,底下人就勾心斗角;领导不近人情,底下人就相亲相爱、蛇鼠一窝。
当然,这只是大多数,并不是全部!
其二、软硬兼施,从容淡定。
鳌拜因为圈地事件,与魏承谟结怨颇深。
他向孝庄进言“利弊”,要求更换帝师。
孝庄深知此时还不宜逆他的意,故而顺水推舟,自言自语:“我呀,早就想给皇上换个师傅,只是一时找不着德才兼备的饱学之士。
” 话是这么说,可孝庄又岂是省油的灯?
该强硬的时候,毫不含糊。
她心知鳌拜想要迫害魏承谟这个忠臣,自然得护一把,言语之间,明则废除其帝师之职,实则保全其忠臣之躯。
在鳌拜面前,孝庄放下太皇太后的身段,自称老姐姐,话又说得好像为他着想,为他筹谋似的那么光鲜。
一个字:绝!
(两人之对话,在此就不多言了) 孝庄每每有什么需要决断的,都以“我从不干涉朝政,我只是建议,成不成自然要你们四个斟酌着办”这话儿浇灌,如此这般,软话硬说,毕竟挂着这个身份,他们四个岂有不从之理?
其三、磨练心性,百忍成精。
帝师济世(继魏承谟之后)要康熙熟读四书五经、圣人之言、天下史集,而康熙却坚持要读野记杂文,见济世唠叨个没完,康熙以解手为名,拂袖而去,眼不见为静。
谁知道那老头儿竟说了句气死人的话:“老臣的话多,皇上的尿多,但老臣请皇上记得,无论皇上有多少尿,老臣的话永远比皇上的尿多三分。
”哈哈!
有此等老头儿作陪,真是不寂寞呀!
更“厉害”的是,济世将先帝的遗像挂在书房的墙壁上,让先帝天天两眼盯着康熙读书,康熙有一点儿错,他就向先皇的遗像跪下磕头请罪,弄得康熙整天像是在火上烤。
康熙不堪忍受,状告孝庄,要求再换。
然而,孝庄却觉得济世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帝师是个最难的差事,伴君如伴虎,又吃力不讨好,而济世却不惧皇威,不计恩宠,耳提面命,严格施教,忠心耿耿,刚正不阿。
”孝庄的教导语重心长,“把济世当作一块磨刀石,你磨他,他磨你,不磨不成器,做个圣君,你才刚刚开始,今后的磨难可多着呢,爱新觉罗家族没有趟不过去的难关,谁若趟不过去,谁就不配君临天下。
”于是,她罚康熙在太阳底下面壁思过。
其四、株杀忠臣,以策权宜。
孝庄故意选在鳌拜圈地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朝廷狂风暴雨即将来临之时远赴东陵去祭祖,给康熙一个单独历练的机会。
但是,康熙却想借“圈地事件”打垮鳌拜,并提前亲政,结果,“同朝议政”成了“菜场闹剧”。
孝庄收到消息之后,为了防止康熙采用极端手段将矛盾闹到无法收拾,而快马加鞭赶回宫中。
她对康熙义正词严地说:“鳌拜圈地结党不是一日两日的事,你休想弹指之间能够把他给解决掉。
至于苏克萨哈,他是想借你皇上的名义,来搞掉那个鳌拜,壮大自己的势力。
大臣党争自古就有,你这个做皇上的,本可以超然其上,分辨是非,两边利用。
而你呢?
你反被别人利用去了。
你这样如此轻举妄动,他就会变本加厉,到时候,他既有贼心,又有贼胆。
你想过吗?
” 鳌拜由于这次的圈地事件与苏克萨哈唱了出“闹剧”,故而“假惺惺”地向孝庄请罪。
谁知,孝庄竟然称苏克萨哈为奸贼,并下懿旨将其赐死,此举,令鳌拜大为意外。
与此同时,带给康熙的震惊也不小。
来看看孝庄与康熙的对话:“您为何要杀苏克萨哈?
他是个忠臣。
”“我知道苏克萨哈是忠臣,鳌拜是奸贼。
可是目前,鳌拜的脖子比咱们的腰还粗,奸臣的势力比忠臣的势力大,所以我们只能牺牲忠臣,依着奸贼。
如果不杀苏克萨哈,鳌拜就不会放心。
我再告诉你,我要用苏克萨哈的人头,换天下几个月的太平。
”“您这是妄杀忠良,是要孙儿做个昏君吗?
您以前可不是这么教导孙儿的呀!
”“那么我再教导你一次,等绊倒鳌拜之后,你理应如实昭告天下,为他平反,给他的子孙后代加官进爵。
你懂我说的意思吗?
到那个时候,你就会被天下人颂为圣祖贤君!
”康熙的单纯,孝庄的精练,一览无余。
两害相权取其轻。
国家利益之前,不论善恶,不分忠奸。
凡阻挡者,死!
这四条,当年的官场政治中适用,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但是,我们不能照搬,要因时制宜,要学会举一反三、收放自如,灵活变通!
孝庄一生,历经三朝。
皇太极是其夫,却宠爱她的妹妹宸妃海兰珠;福临是其子,却看破红尘执意要遁入空门;玄烨是其孙,被颂为千古一帝其功不可没。
孝庄活了这么久,在经历了作为妻子的悲戚,作为母亲的痛心之后,终于拨开云雾见到了蓝天白云。
孝庄,她既没有武媚娘女权掌政的不择手段,她也没有吕雉夺权乱政的勃勃野心,从头到尾,她心里就只有一个“大清”,只求一个“天下,太平盛世;子民,丰衣足食”。
武则天和吕后也都是有能之人,可她们为何就不能像孝庄那样,好好地辅佐唐汉的后人呢?
终究是人各有志吧!
也许,踩陈尸、踏万骨,建立功业,青史留名,才是她们想要的。
康熙王朝,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女政治家,颂扬了一个女人在政局中的远见卓识,亦流传了一段不为私欲只为天下的佳话。
她,就是孝庄。
从故事到演员到叙述不拖沓,这剧真的厉害了!
故事磅礴大气,并非讲的是哪一个人或单单就哪一件事,而是那一段时期的历史变迁跟人物随着事件蜕变跟成长。
年轻时的皇帝真的好灵动,活波意气风发,还有我们苏麻那么好看!
以前也是不明白她为什么拒绝了皇帝?
还以那么决绝不可回转的方式,看到后面皇帝战事紧急她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却又将它给烧了,什么都没说,终于明白,算是解开了心中的一个疑惑。。。
做皇帝真是无情啊!
他可以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手,又可以在需要时将他猎杀,让自己的女儿变成寡妇。
他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嫔妃罚去刷马桶十几年,到人死后却有要封她为 皇贵妃。
最是难测帝王心。。。
这部电视剧其实已经很多年了,之前并不太在意,毕竟有太多的宫廷剧老百姓也就是看看图个乐而已,但最近连续看了几集之后发现其实导演的意图绝不仅仅试图赚几个银子,无论从内容、从塑造的政治形象还是拍摄的时代背景,其意颇为深远。
而此片首映后被各个地方频道反复播出,可见其对底层老百姓的政治、历史常识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如此影响的一部电视剧里面如有什么小的纰漏抑或是些许历史真相的不符合,被别人挑挑拣拣倒也是正常,所谓瑕不掩瑜。
(这方面文章也蛮多了,有纠正历史事件的、有纠正台词的、有纠正人物形象的等等)然在在整部电视剧看完之后,觉得这部电视剧的很大问题在于宣传和强化威权君主下的反智主义,并同时对传统中国的士人进行了负面形容,这种形容甚至可以说是污名化的。
整部电视剧的故事核心其实莫过于杀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和平定葛尔丹,以此四件赫赫之功来彰显康熙大帝的英明神武。
但是这几件大功当中看到导演极力渲染的确实康熙的御人之术,先是魏东亭,而后周培公、李光地、姚启圣、施琅,最后是明珠(确切说是纳兰明珠)、索额图,这些饱读圣贤书在影片中号称四书五经无书不通不人不晓的大臣,无一不被康熙玩弄于股掌当中,尤其是康熙能够微服私访,礼贤下士敢于启用一个落魄文人周培公,还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将冥顽不灵的姚启圣驯化如猫狗,然后使出二桃杀三士的高招,用李光地干掉明珠和索额图,最后将李光地也远贬到澎湖。
真是大圣人康熙啊,弄得这些满汉两朝大臣服服帖帖,尤其是用了几下小手段将姚启圣无罪名关入大牢三个月,然后随军去盛京,再然后一段狱中谈话一片诛心之论就能够让姚启圣十几年的怨气和骨气化为乌有。
何其圣哉!
其实这些倒可以不论,姚启圣等人在剧中的形象其实也是多半虚构。
既然整部《康熙王朝》要拍成历史正剧,那么怎么不见导演有涉及康熙年间的文字狱?
难道这些事情康熙就没有过问了么,难道这些事情就不是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的丰功伟绩?
刻意地回避这些话题无外乎希望扔给我们一个永远正确(连去京城妓院都不会嫖)的威权君主,而且导演不断地提醒我们,酸腐文人必须要被威权君主所威逼掌握才可一用——否则,只会蝇营狗苟(索额图、明珠等)或者虚伪做作(李光地嫖妓、姚启圣穷酸歹毒、落魄周培公也是一个搞不定自己吃饭的废物),要不是康熙爷开恩赏赐和恩典,明珠索额图全部抄家,李光地京城正法,姚启圣还只能做一个九品官,周培公说不定就饿死了,圣哉我大康熙,伟哉我大康熙!
然而知识分子,读书人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么?
是导演本身理解看到的范围狭窄了本部电视剧的表达,还是知识分子本来就这么不堪一击,经不住权力、女人、金钱的诱惑,甚至在脱离了王权之后连一口饭都吃不起?
康熙王朝里面有很多让人难忘的经典人物.比如:姚启胜、康熙、孝庄、容妃....但是,我觉得蓝齐儿和她的丈夫葛尔丹是让我最惋惜的...蓝齐儿是不幸的,因为她被自己的父皇的一道恩旨送给了仇人;她又是幸福的,因为葛尔丹对她很好,非常宠她,爱她,还有自己的孩子阿密达又听话;但她终归是不幸的,因为她的父皇要杀她的丈夫...... 其实我觉得葛尔丹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只是在这同时,他也要做个好大汗(此人野心较大),在众多利益冲突之下,他们的生活是不会又安定和幸福的..所以,为此感到无奈... 如果蓝齐儿和葛尔丹能有个幸福结局的话,该有多好!
近日看了一遍大名鼎鼎的《康熙王朝》,却是难以苟同。
单论其中演员的表现,确实名不虚传,是一部佳作;但其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故事情节上不如人意,杜撰虚构太多,给人一种不可信任的感觉,让我们这些知道一些史实的嚼之无味。
以下是网上搜集到的30多处差别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1.《康熙王朝》蓝齐儿剧照(10张)1.电视剧里,说是清兵攻破明宫,历史正确是李自成起义灭明。
错的有点离谱 2.董鄂妃其实是‘旗人’ 《康熙帝国》第二集,顺治宠爱的董鄂妃患天花,佟妃恨恨地对孝庄太后说:‘一个汉女’把皇上迷得七晕八素的。
其实,董鄂妃是汉女(董小宛)是民间传言,早被史学界否定的。
3.孝庄太后不能用谥号自称的。
孝庄太后知道顺治出家心思已定不可挽回后的一段独白,其中说到“我孝庄……”。
这里是错误的。
孝庄太后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十三岁的时候嫁给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她于康熙二十六年12月25日病逝,康熙给祖母上尊谥: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是这位太后死后的谥号,谥号是死者的哀荣,也是对她一生的评价,孝庄太后自己不可能用谥号来自称。
4.董鄂妃比顺治皇帝小一岁而不是大三岁,苏麻喇姑比孝庄太后还大一岁,比康熙皇帝大42岁,而不是比康熙皇帝大三岁。
5.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小角色,他只是清军里的一个幕僚。
(周培公长于计谋,曾因功授七品官。
图海统领大军进至潼关时,他上《平凉策》,因此被招为幕僚。
清军攻下平凉咽喉虎山墩后,坚不可摧的平凉城已置于清军炮火之下。
这时,在王辅臣部下任总兵官的黄九畴及布政使龚荣遇得知自己的同乡周培公在图海大将军帐下做幕僚,于是愿做内应,劝降王辅臣。
图海最终没费一枪一弹降服王辅臣。
) 但剧中说周培公得到重用,任抚远大将军,有兵力20余万等等,是假的。
6.历史上容妃是乾隆的妃子,即传说中的香妃。
康熙帝只有荣妃,既固伦荣宪公主的母亲。
蓝齐儿即固伦荣宪公主(皇三女,二公主),康熙帝的掌上明珠,最疼爱的女儿,但没有嫁给葛尔丹,嫁的是比公主大3岁的蒙古部落贵族王子乌尔衮。
7.孝庄的死亡时间是错误的。
历史上,孝庄死时,康熙侍奉在旁,而剧中则是康熙在外征战,不符历史。
8.苏麻喇姑的身世以及与康熙的关系的错误 历史上,苏麻喇姑是孝庄皇后的贴身侍女,她从小服侍的应该是孝庄而不是康熙,如果是孝庄的贴身侍女,那么年龄必定与孝庄相仿,孝庄是康熙的祖母,那么,苏麻喇姑也必定是康熙祖母辈的人,又怎会与康熙有感情呢。
这与历史不符。
9.苏麻喇姑死亡时间的错误。
史上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病逝,而苏麻喇姑死于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
而剧中则表现为:“孝庄病逝后,苏麻喇姑随即圆寂,”这与历史不符。
10.“明珠”即“纳兰明珠”,纳兰明珠是清康熙年间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后来却因为朋党的罪名被罢黜职位,后虽官复原级,却再也受不到重用了,最后郁郁而死。
其子纳兰性德为“清代第一词人”。
11.郑经死于1681年,此时台湾并没有被清廷收复,1683年向清朝投降的是他的儿子郑克塽。
而剧中安排郑经自杀于清军克台之日,违背历史事实。
12、噶尔丹不是被胤褆杀死的,历史上的噶尔丹一说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一说死于性病 13、清兵与噶尔丹交战时,噶尔丹是以骆驼来组成“驼城”来与清军交战的,而该剧中没有 14、顺治皇帝并没有出家当和尚,而是死于天花 15、康熙举办千叟宴,时间为康熙五十二年,此时明珠,索额图已不在人世,而剧中明珠,索额图均参加,不合历史逻辑。
16、《康熙帝国》第七集,孝庄说:“前天夜里,圣祖托了个梦,说是陵寝不稳……”;第十五集,明珠说:“皇上,大清律乃圣祖所定,虽当今皇上也应遵守……”实际上清圣祖就是康熙的庙号,所以这两处情节很荒谬。
17、皇后并不是名赫舍里, 赫舍里是她的姓,她的名是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电视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就难产死了,这是错的,历史上她生了两个儿子, 第一个是承祜,可惜这个儿子4岁的时候得病死了,后来才生胤 礽,胤礽并不是一出生就叫胤礽,而是叫保成 18、惠妃和慧妃的区别 惠妃:圣祖惠妃,纳喇氏(就是那拉氏),郎中索尔和女,初封庶妃。
康熙九年生三子承庆(殇)。
十一年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
慧妃:慧妃,博尔锦吉特氏(?
——1670),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
五月初九追封为慧妃。
电视剧中是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的妃子,就应该是惠妃,而不是慧妃。
19、电视里慧妃被封为皇贵妃,这是错的,历史上她最高等级就是妃 20、电视里自从皇后死了后康熙没有立别的女人当皇后,这是错的,历史上皇后赫舍里氏死了后,康熙还立了两个皇后,分别是: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1678),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
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谥号为: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的嫡亲侄女,是康熙的表姐妹。
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贵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晋升为皇贵妃。
二十二年生皇八女。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册为皇后,次日即去世。
谥号为: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21、戏里孝庄说康熙的生母是“博尔济吉特氏女人”,而其实孝康皇后是佟佳氏 22、喀尔喀出了个宝日龙梅公主?
估计编剧压根儿不知道喀尔喀在哪儿,内部是什么设置,跟清朝什么关系 23、噶尔丹居然敢只身进北京,还那么年轻,太抬举他了 24、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是打击、剿灭、肃清的过程,并未失败过。
25、皇帝军前带着妃子,把康熙当成齐后主还是隋炀帝了 26、康熙死在朝堂上也真是个奇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十三日晚,康熙死在南苑的畅春园 27、最后竟断语“千古一帝”,估计康熙活着也不敢这么自称 28,明珠找康熙:昨天晚上,福建尚可喜、广东耿精忠的折子...... 说反了,镇守广东的是尚可喜,镇守福建的耿精忠 29 尚之信来到平凉城楼前,喊道:听着!
镇南王尚之信拜会大帅,快快开门...... 他尚之信什么时候成为镇南王了?
镇南王是耿精忠,尚之信是平南王 30,皇宫中乾清宫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明明是顺治皇帝亲自题写的,可是在《康熙王朝》中却成了康熙皇帝的手笔。
31,康熙皇帝曾下旨,让西方传教士(如,雷孝思、白晋、杜德美等)到全国各地测绘地形,并绘制了《皇朝全图》,但在《康熙王朝》中,它却成了“周培公”的作品,这是与史不符的 32 有一集康熙说:“朕刚刚和胤褆说过,这个狼外婆就来了.....”狼外婆:来源于童话《小红帽》经典版本,莫非康熙看过?
33.第一集中太后让一个进宫的小女孩读些什么,小女孩说:“宋词”之后她念了王安石的《梅花》,但是这首严格划分应为“宋诗”。
宋代诗歌相较宋词为数不多,但这首《梅花》却是宋诗中较为出名的一首。
34.电视剧中康熙的伴读和亲信魏东亭是虚构的人物,原型为曹寅,即小说家曹雪芹的祖父。
而魏东亭的父亲魏承谟也是虚构人物,原型为范承谟。
这两个人物均为剧作家杜撰的人物,大可不必深究。
35.电视剧中康熙第八子名为“胤稷”这是错误的,历史上康熙第八子名为“胤禩”。
36.电视剧中康熙第四子(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名为“胤祯”,这大错特错。
“胤祯”是康熙第十四子,而并非皇四子(雍正帝)。
历史上,皇四子(即雍正帝)名为“胤禛”。
37. 顺治帝是得了天花而死,才让玄烨登基,电视剧中说顺治帝出家让位玄烨,后面有一集顺治帝以行痴师父造型出场。
38. 第十集中索尼说赫舍里皇后的父亲是索额图,其实赫舍里皇后是索尼大儿子噶布拉的女儿,索额图是她的叔父。
39.第三集,孝庄皇太后与顺治帝在太庙里面的对话那一段,太庙墙上挂着多尔衮的画像,与事实不符,多尔衮(死于顺治7年)死后,顺治帝撤掉了他的庙享,废了他一切封号,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了多尔衮和硕睿亲王封号,重新配享太庙,此时已经是顺治朝的晚年,所以此处显然不可能有多尔衮的画像。
“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
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班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
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 天地,朕恨 不 得自己罢免了自己!
还有你们,虽然个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
朕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比这七个人 更腐败!
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选自《康熙王朝》这就是一代英明的帝王—康熙。
陈道明演绎康熙这一角色,把康熙的王者风范,豪气和霸气恰如其分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他的学识和修养,带有某种天生的素质,骨子里就是皇帝气派,不用太多的表情,就能让人看出很多内容,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相,看了后才明白什么叫学院派的演技, 陈道明演绎康熙,可以说是极品中的极品人物了!
风雨飘摇危受命,少年康熙初长成。
笃志好学意风发,知人善任举贤能。
韬光养晦斗鳌拜,运筹帷幄执朝政。
重汉信满然并卵,鸟尽弓藏周培公。
收复台湾志高远,功成身退姚启圣。
定国安邦野心勃,妻儿不若江山重。
再活五百又如何,错误矫枉须过正。
正大光明史为镜,是非功过后人评。
斯琴高娃演技好,巾帼孝庄逞贤能。
雄才大略康熙帝,王者风范陈道明。
明叔啊
就是一大布景的小言呗~
太政治正确。
陈道明和斯琴高娃老师演的超赞👍但是我却被那句“宝日龙梅,你强暴了朕”爆击🤣这么严肃的剧为啥会有这么累的情节和台词😂
剧情挺有意思的。
二月河说不评价哦。感情戏太多,烦人了
人人都以为自己是帝王,哈哈哈哈
话剧化的台词儿,不喜欢泯灭人性的部分,对于康熙对待妃子的态度,到现在也没能完全理解。。
...为啥这部剧当年这么火长大了再看发现真是庸俗透了
到现在你们还以为是好剧?
个人感觉一般,原著写的那么好……居然拍成这样……
你给我的是我所不需要的,所以请你离开!因为这里是我的家。
妈的,现在看简直恶臭。
比雍正王朝差的太多了
都是神经病,还正大光明,就领导简单讲几句话,试问怎么看得下去
精彩的宫廷戏,但50集冗长的剧情难免让情节稍显松散,陈道明和斯琴高娃的演技让人拍案叫绝。推荐。
唉 居然崇拜过康麻子 都是明叔害的 黑历史啊
。
向天再借五百年……
向天再借五百年,霸气又好听,陈道明跟斯琴高娃绝对是戏骨,最后容妃的死,让我对康熙真的又爱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