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热评第一,如果苏维埃不相信他的人民,那么10月革命就不可能成功,苏维埃政权也不可能建立,卫国战争更不可能战胜法西斯真的就是为黑而黑呗本片子还有神的元素,一个唯物主义政党谁信神呢,完全是对唯物主义者的亵渎,对布尔什维克的污蔑,当然也无法排除,可能当时的军队个人有这种人,不过这种倾向并不适合出现在这种电影,出现了就说明有人别有用心现在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只能拍出表面,不能拍出里子所谓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对苏维埃政权,充斥着鄙夷,完全没有作为国家的自豪,民族主义者的自嗨但是俄罗斯战争片就是有它独特的地方,俄罗斯的战争片总是有一种很脏的质感,非常接近真实战场,无论是衣服道具,演员的脸,包括枪械环境,都衬托出一种脏的感觉而国内的战争神剧呢,只会刻意的去营造这种感觉,比如我的战争,总是用一种奇怪的昏黄色滤镜,看过很多国产战争电影的就有这种感觉基本上一脉相承昏黄色至于内部委员会那段剧情,去看看苏联人自己拍的《解放》这部电影,里面即使士兵往后逃撤退,也只是往天上开枪,让他们回到阵地,不让敌人前进一步,当时的环境下如果不是什么大错,怎么可能真的枪毙人将人物脸谱化,刻板化不然你以为100个戴罪立功连是怎么来的,真的有督战队这种东西,还打个屁的卫国战争,完全就是不相信士兵,这样的军队必败,跑到法西斯那边都不奇怪我也不想过多的去批评这些电影,纯粹看个乐,有一些错误,该指出来还是要指出来,毕竟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反共产党反共产很正常具体的勒热夫战役可以去看,伟大的卫国战争这部纪录片,这个战役整体来说是苏联的胜利,战术失败,战略胜利,成功地牵制了德军,没有去增援斯大林格勒近些年俄罗斯诸多影片都衬托出反苏的特点,极大地宣扬俄罗斯而弱化苏联,资本主义国家用这一套来削弱革命锋芒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比如绝杀慕尼黑,各种各样剧情,首先是隐形眼镜,说是苏联弄不出来,然后还有一个类似内部委员会的人物,反正诸如此类体现一种所谓的中央集权高压环境,当然苏联在他的后期也的确越发呈现这种倾向脱离人民群众的政党,最后终将被资本腐蚀,可怜了当年为国而战的老兵,而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老三啊老三。
总有一些人跟复读机一样不断的复制,忘记苏联没良心,希望回来没脑子我倒觉得,苏联的倒塌,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巨大挫折,他长时间的存在,也并不好,威慑始终都有可惜的是倒的太快,最可惜的是忘记了初心越发缺少什么越发提及什么,而现在我们国家不断的强调,不忘初心,现如今中国有多少人高度的相信共产主义呢?
所谓的左派,又夹杂了各种各样的人
毛熊又一次严重yy了一下!
一部村斗剧硬生生被取名勒热夫战役(听名字都能让人高潮迭起,以为能看到虎式对决T43,结果……!
)最后机枪扫射的场景像极了某国神剧,德国人配合毛熊表演集体枪毙!
不过对人性的刻画还是可圈可点的!
最后想想俄罗斯现在的经济条件也不大可能拍出大制作的电影了,各位看官请息怒,
黑苏联黑的没边。
一开始集体冲锋,长官跟战士们强调不要说话我能理解,可你刻意强调不要喊“保卫祖国”,想表达什么已经很明显了好吗。
还特意安排一个新兵手握红星被炸傻了,导演我tm***。
中间最无语的是敌机发传单的事,黑苏联惯用套路1——苏联无时无刻不在强调意识形态,就算是在前线和敌人拼命的最紧张时刻也要大谈意识形态。
敌机发传单,政委跑过来大喊不要看,急急忙忙收起来,笑死我了,导演你搁这搞笑呢。
我原以为这已经是导演脑残的极限了,结果后面片段更是重量级,后勤不送粮食弹药送内务官,还试图想让同志们冒着枪林弹雨去捡回毫无用处的宣传单。
导演你还能黑得再离谱一点吗?
看了很多评论,很多人都在说什么反应人性,很真实。
真实你马呢,自己人性卑劣,还非要幻想着上战场保家卫国的战士和你丫一样,这就是你们要的真实?
什么叫人性战胜dang性?
你给我翻译翻译!
如果苏维埃没有站在人民的这一边,他是怎么成为全国政权的?
你先假设苏联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然后自导自演,假惺惺地表现出两方和解,展现人性的光辉是吧。
没有矛盾制造矛盾是吧。
黑苏联的惯用套路2——人民很艰苦,但是很勇敢,错全在领导,愚蠢又智障。
这种黑苏联不黑人民的做法,真是他妈的绝。
“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dh,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
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hd、毛。
彭dh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
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在远离战争的人们的想象中,战争是属于英雄们的史诗,是视死如归,是慷慨激昂,是前赴后继。
唯独不是人。
所以战壕真实派的作品才显得尤为可贵。
战壕真实派,指的是苏联军事文学的一个流派,由亲身参加过卫国战争的一些作家组成。
他们在战争前线亲身经历过血与火的鏖战,以自身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描写记录战争。
他们的身份主要是士兵和基层军官,所以又被称为“尉官作家”。
而在战壕真实派的作品中你能看到什么呢?
你能看到人。
不是后世作家极力讴歌、赞颂,挂在墙上、裱在画框里、雕在石头上的“人"。
而是真正的有血有肉,会感到恐惧,会感到难过,却又在危难的环境中呈现出勇气的人。
在今天的中国,由于同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天然的”苏联滤镜“使得中国观众对于”苏联“的观感过于美好。
以至于任何正视苏联的内容,都会被视为是抹黑苏联。
你真的以为前线战场上每个人都是伟光正、不沾一点灰尘的“英雄”吗?
你真的以为每个奋勇作战的战士都是饱受马列主义教育、思想水平高过天际的共产主义战士吗?
你真的以为战争是宣传口径里面描绘的那样,精神原子弹能战胜一切吗?
每每涉及到这个话题,总有人要举出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一支军队的例子。
所以某某电影成了抹黑基层指战员的脏水,所以某某电视剧成了抹黑中层指战员的脏水。
任何铭记英雄的人性一面的作品,都被视为对于英雄的抹黑。
人们极力试图维护自己观念里的英雄,却不愿接受英雄本来也是人。
等到他们发现英雄原来也是人的时候,立刻又从天平的一端跌落到另一端,转而竭力试图将英雄踩进泥土里。
那么还是用尤利乌斯·伏契克的致辞来回应吧:“今天终将成为过去,人们将谈论伟大的时代和那些创造了历史的无名英雄们。
但是我希望大家知道,没有名字的英雄是没有的。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面貌、渴求和希望,他们当中最微不足道的人所受的痛苦并不少于那些名垂千古的伟人。
希望所有这些人都能使你们感到像自己的熟人,像自己的亲人,像自己那样亲切”。
英雄们不是冷漠的机器,可以把自己的生命轻易抛弃,他们像你我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记住英雄们不朽功绩的同时,要记住英雄真正的模样,记住他们曾经怀着怎样的恐惧和痛苦,更要记住记住他们真正的勇气——在恐惧和痛苦当中仍然选择战斗。
这才是对于英雄真正的缅怀。
好斗的人类的历史基本就是一部战争史,对于战争的残酷,确实有很多电影从各个角度进行揭示,但是基本都聚焦在敌人的残忍、将士的牺牲和伟大、战场上的血流成河、给民众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而且主基调也多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大无畏的勇气和精神将名垂史册。
这种全人类的洗脑的结果就是一个:只要勇敢战斗,谁都有载入史册或者功成名就的机会。
向往上战场的战争狂热人士也自然就满坑满谷了。
本片却讲述了战场上的另外一种残酷,这种残酷来自内部,这种残酷的痛苦程度甚至让人愿意选择第一时间被敌人的子弹痛快打死。
这种残酷其实存在于所有人类战争之中,只是本片导演第一次关注了这个视角,也就极其弥足珍贵。
二战时期,冰天雪地之中,一个苏联红军连队浴血奋战,损伤过半,接近弹尽粮绝,占领了一个小村庄。
没吃没喝,固守待援期间,德军飞机撒下了传单,指导员立即禁止战士阅读,并收集销毁,救护伤员、修理工事、抓紧休整、后方增援都没这事重要。
团部还派来了内务部军官,穿越火线,彻查此事。
军官对每个战士进行搜身,查出一个战斗非常勇敢的老兵怀里有一张,他说只是用来点烟。
经过请示,这是严重错误,必须要押回团部受审。
夜里德军突袭,要炮火覆盖红军阵地,连长欲保护战士,带队撤退。
回到团部,领导第一句话就是:未经允许为何撤退?
接着下达命令:立即组织进攻,不惜代价夺回阵地。
冰冷的雪夜里,连长带着战士向敌人冲去,影片结束。
回顾二战,其实德军也是这幅德行。
黑衫党卫军的第一职责就是监督国防军将领,从保卢斯到隆美尔,都无数次请求后撤,结果希特勒坚决不允许。
希特勒因为对国防军不信任,不但参与所有重大计划制定,后期更是亲自指挥。
过去印象中的战争基本就是君主英明,将领神武,然后上下齐心、三军用命,最后就是势不可挡、摧枯拉朽。
看罢此片方才明白,战场上不仅有敌人的枪林弹雨,更有上级对你的顾忌和不信任,更重要的是你本质上只是英明神武的上级棋盘上的一个棋子、一个代号、一个数字。
将军为了战役全局,怎么会考虑你一个连队?
显然,无论你多么勇敢,更多的时候,你其实是被背后子弹打中的。
一旦明白了这些道理,战争确实一点都不好玩了。
第一时间被敌人的子弹打死,肯定更干脆痛快一点。
曾有三百万苏德两军士兵在勒热夫周围为了自己的祖国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忘记他们的只有历史。
(--特奥多尔.弗吕克,德军第246步兵师第352步兵团第3营第3连士兵)——书籍《勒热夫绞肉机》
勒热夫是苏联中南部一个城市,距离首都莫斯科不到200公里,而德国国防军第9集团军盘踞在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不足100公里的勒热夫突出部,宛若斜插进苏军莫斯科防线的一把锋利匕首。
这让斯大林如芒在背,如坐针毡,早在1942年9月26日,红军总指挥斯大林制定出两个反攻计划,即对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防御勒热夫的德军第9集团军,同时进行毁灭性打击,行动代号分别为“天王星行动”和“火星行动”。
——勒热夫绞肉机.大仙(人文历史)
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热夫、瑟乔夫卡、维亚济马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的一连串进攻与防御战役,德国称之为勒热夫重点防御 。
——(百度百科)
提到勒热夫战役必须和绞肉机扯上关系,因为这场战役是苏德战争东线最为血腥的战役。
时间历时一年1年2个月,苏联红军累计伤亡622644人,累计受伤1156485人。
对于东线,整个勒热夫突出部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苏联认为这场战役,虽然消耗了大量兵力,但对德军技术人员和精锐士兵的大计不可估量。
德方希特勒固执认为:必须让第9集团军孤悬于勒热夫突出部,以对莫斯科进行“影子威慑”,其政治意义无比重大。
并且,由于莫德尔军团在突出部的存在,苏军不得不在莫斯科一线保持百万大军严阵以待,因此无法增援乌克兰方面的苏军,有利于德军在南线的攻势。
看懂本片需要了解一些勒热夫战役的资料,影片聚焦勒热夫一个小村庄的争夺战,通过一个连的士兵展现整个战役的残酷。
进攻的时候,手握党徽吓傻跪在地上不停祈祷的士兵,下一秒钟被爆头。
从没杀过人的理发师茹尔金,刺刀扎在德军眼睛,吓得一直哆嗦。
一次进攻全连死掉三分之二的人。
而后续仅有的武器补给是两挺机关枪,一直想要的炮无法满足。
当连长表达士兵所剩无几申请撤退的时候,司令部拒绝了,要求他坚守在村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没问你还有多少人,问你听清楚命令了吗。
影片塑造了,集体农庄的会计,列宁格勒的院士,小偷以及党员和对政治无感的士兵。
当连长在德军的迫击炮攻击下,死里逃生,仅仅剩下32名士兵,了解到他们的战略意图是牢牢咬住德军,再次杀回了战场。
有意思的本片豆瓣7.3分,IMDB只有5.4分。
看来西方人对红色苏联的这场战役无感。
不管怎样,这是一部剧情紧凑,人物塑造鲜明关于战争的好影片。
(文中图片来源《勒热夫战役》,侵删。
)
二战最残酷的五大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冲绳岛战役、诺曼底登陆战、阿登战役和列宁格勒战役。
五大战役中,苏联占了俩,中国一个都没占,其实原因很简单,中日之战用一个字概括是“拖”,双方军事实力差距明显,我们只有利用广袤的土地拖垮了日军,所以真正惨烈的战役并不多。
而苏联之战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刚”,双方实力相对接近,直接硬碰硬,导致苏德之战惨烈至极。
就拿最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说吧,苏联投入了250万人,德国投入了100万人,这场战役持续了200多天,双方共计200多万士兵在战斗中牺牲,战场上士兵的平均存活时间是9分钟,能活过3天的直接晋升团长,残酷程度可见一斑。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部战争电影和就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关,这就是2019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勒热夫战役》。
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对勒热夫战役许多人不太了解。
这里小小科普一下: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勒热夫战役都发正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苏联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在勒热夫只是为了吸引德军的兵力,企图争夺德军占领的“勒热夫突出部”,真正的目标是斯大林格勒。
简单来说,勒热夫战役就是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打了个辅助,苏联初期投入的兵力只有70万,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非常吃力,结果本是一场佯攻战,双方却动了真格,不断投入兵力,开始了无休止的“绞肉机大战”。
当年一名叫维亚切斯拉夫·康德拉季耶夫的战地记者亲历了这场战役,多年后他根据回忆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赎罪的血》,《勒热夫战役》就改编自这部小说,讲述了奥夫西亚尼科沃村的战斗后,一个苏联步兵连仅剩三分之一展示,他们必须坚守到援军到来,不能撤退。
这时候组织上派来一位少尉军官,他穿过枪林弹雨来到这里只为干一件事:揪出内鬼。
影片开头有一场苏德之间激烈的战斗,在冰天雪地里,双方共同打造了一个“绞肉机战场”:旋转的机关枪不断喷溅着火舌,穿梭其间的士兵一个个倒下,雪白的地面被鲜血染红,断肢随处可见,惨叫此起彼伏,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一把刺刀插进了一个士兵的眼睛里,看得人后脊背发凉。
这场战斗场面之激烈残酷,一度让我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那场战斗。
不过这场战斗时之后,影片急转直下,将视角聚焦到了奥夫西亚尼科沃这座小村庄里,相比于德国人的冲突,少尉军官和老兵的冲突成为了主要矛盾。
一场浩浩荡荡的勒热夫战役变成了一个小村庄的人民内斗。
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德军在村庄空投了很多劝降传单,新来的军官害怕传单动摇军心,禁止大家私藏传单,甚至逐个搜身,结果从一个老兵身上搜出了传单,而老兵不过是拿来点烟用的,按照军令要枪毙的。
一旁的连长求情,老兵在战斗中英勇无畏,放了他吧,军官犹豫再三放过了老兵,这种内耗其实也是苏军损失惨重的一大原因。
《拯救大兵瑞恩》里塑造了一个唯唯诺诺翻译官的形象,它代表的是大多数懦弱的普通人。
本片中也有相同的人物设置,苏军中有一个样貌猥琐的家伙在战斗中出工不出力,一次德军进攻他立刻当了叛徒,德军给他一把手枪,命令他杀死被俘虏的同伴,这个怂人在纠结片刻后爆发了匹夫之勇,他拿起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开了枪,而同伴也立刻被德国人打死,虽然结果都一样,但那个怂人在那一刻的勇敢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下普通人的真实面貌。
影片最后也有感人的一幕。
团长让上尉和和连长进他的房间,告诉他们司令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去当诱饵,诱使德军以为苏军主力集结于此。
意识到真正的任务去送死,苏军士兵反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一面,这些人冰释前嫌,想一团星火一样聚在一起,朝着德军的方向缓缓走去。
有人说,这是一部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这我倒不同意,战争片不一定非要用激烈的战斗来填满,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也是必要的元素。
不过本片把政治元素作为主菜,把激烈的战斗作为配菜,无疑极大削弱了战争片的观赏性,影片豆瓣评分7.2,算是个比较公正地评价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开头字幕就打出,将本片奉献给勒热夫这座英雄的城市,本片的收入也将拿来捐献给那些为国奉献的老兵们。
去年12月,《勒热夫战役》在莫斯科首映时,包括俄罗斯文化部长和特维尔州州长都参加了首映礼,普京总统发起了一项“加里宁前线”的倡议,旨在搜索在勒热夫战役中牺牲(失踪)的苏联军人的遗体。
而俄罗斯会修建一座一座勒热夫战争纪念馆,旨在缅怀这个国家的英雄。
《勒热夫战役》是一部没有女主角只有男儿热血的电影,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是看个热闹,但对于俄罗斯来说却是难以忘怀的国家记忆。
我的评分:7.5影评:董董老师推荐的电影,我是肯定看原片的。
影片开始就是冲锋的场面,士兵们被机枪割倒,年轻的生命就此结束。
影片并没有美化战争,适当的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但是还不够真实与血腥。
影片的最后他们这个连又要杀回去,或者说是填进去,为了一个大的战役最的一个伏笔。
这些士兵对于一场战役来说,只是一些数字而已,战争太残酷了。
但是,我再想,若是我,我也会选择再回去 “送死”,因为对于生死,心中的民族信念更重要。
有人看了这部电影觉得是在“黑苏联”,把“苏联政府什么时候相信过自己的人民”当slogan。
虽然电影里许多苏联的槽点,但上述解读却是南辕北辙。
因为《勒热夫战役》恰恰是当代民族主义俄罗斯政权的“主旋律”,阐述的是最符合普京政府历史观的苏联历史。
电影中的“黑点”,不是在“解构”,恰恰是经过多年妖魔化苏联历史之后的俄罗斯主流苏联历史观点;而对每一个黑点,几乎都有非常明确的语言和人物刻画来“反转”。
最后的结果,是把苏联革命英雄历史观中的意识形态内容拿掉,同时洗掉自由主义用苏联污点否定卫国战争的污迹,提纯出当代俄罗斯需要的正统历史观:爱国主义。
所以这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以反战或意识形态为主题的战争片,而是一部满是“私货”的“历史说教片”。
我们可以细数一下电影中的历史观输出: 第一,内务人员的形象。
带着蓝帽子的人员符合最传统的苏联历史印象:政治洗脑、小题大做、严酷无情、枪口向内。
这些内容不是输出,后面的反转才是:蓝帽哥表示自己也委屈,从小孤儿,被dang养大,第一次反转。
释放老大爷,人性战胜dang性(误),第二次反转。
看着自己的助手反水惨然而笑,内心觉醒,第三次反转。
电影没有给这些被深恶痛绝的政工人员洗白,整个“人性觉醒”也显得有些苍白,但应该看得出,他不再是个符号化的邪恶形象(那些背后架着机枪扫射撤退友军的),这已经是是对刻板印象的很大反抗了。
要注意,想投降的助手最后还是选择了舍身取义,我可以反gongcd,但不能泯灭作为俄罗斯人的人性,打死也不自相残杀。
爱国主义。
最后不忘画蛇添足地说,要让他们自相残杀。
你看,后来不就是吗,从波罗的海残杀到中亚,从高加索自相残杀到乌克兰。
第二,“古拉格群岛”的形象。
农场会计是哲学教授,知识分子,很明显是个受迫害的政治犯,知识分子。
但是大叔却说,我爱俄罗斯。
爱国主义。
爱告密的小孩说,为啥都是枪口向内,这些老百姓呢,都搁古拉格里吧。
很快一段根正苗红的反转,你看,都被德国鬼子害死了,这都怪古拉格?
由于大胡子一直被黑,历史都快虚无到德国人是解放者,真正坏的只有俄国人自己了。
电影piapia打完脸,孩子醍醐灌顶了,一刀囊死德国鬼子(开始还搁那心慈手软呢)。
卫国战争是为了俄国人民,不知道小胡子要把乌拉尔山以西的斯拉夫人都霍霍光啊。
第三,苏联军队的形象。
本来勒热夫战役就是苏联人蛮干的代表,冬天野蛮地反推,前后损失超过150万,最后获胜的是德国人,伤亡也只有30万。
但是最后一段话说了,这是为了斯大林格勒牵制德军精锐,死得其所。
局部看也是一样,《集结号》俄罗斯版,摆明了让谷子地们送死,偏偏这个谷子地又把队伍拉回来了。
大家不理解,为啥非要让小伙子们送死?
所以营长同志花了两次解释,这是舍小我为了大我,让敌人误判方向,这种牺牲不是毫无价值的白白浪费人命。
连长这下听懂了,拉着队伍又回去了。
为啥?
就服一个理,我可以为了大局牺牲自己,而且未必会输。
你看,是不是比全队伍都死光了,最后一根筋要找队友的谷子地高级?
至于小偷和莫斯科孩子,不肯入党的连长和真心想与他做朋友的政委,抽烟大叔和内务人员,说白了都一个意思:不问出身,出身入死为了国家,都是英雄。
最后是苏联与俄罗斯的关系。
“苏联是一个年轻的政权,俄罗斯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未来还很长”。
这句话应该为整个“说教”做了一个最全面的总结。
5星,本片谈不上什么大场面,但真实感极佳,比起残酷的战争。
影片里对信仰的激烈谈论更让人印象深刻,放弃了曾经自己热衷的主义,讽刺曾经极端思想下产生的恶劣行为,这是一个民族在审视自己,这点由衷的可以钦佩一下。
当一个国家从迷茫中再次找到自己的信仰,在混乱中再次建立秩序时。
这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呐喊。
一个国家能靠的只有自己,一个民族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的奋斗。
不同时代必然有不同的时代信仰。
本片给出了答案,并且震撼人心。
表现得很真实,战争太残酷
程有权推荐,没得热血的感触,没得激烈的战争,给我的感觉就是就是和国产抗日神剧差不多,一挺机枪扫到一片,撤退了还把机枪留给敌人,我还是喜欢看惨烈的战争电影。
毫无张力
9102年都过去了,都什么时候了?毛子还拍这样片子自嗨,足以见得俄罗斯帝国的衰败。
战斗场面太少了,苏军开挂严重。
开头10分钟的攻坚战拍得很不错,将战场的惨烈赤裸裸的展现,尸横遍野,惨绝人寰;但是打完之后的剧情走向却迷失了,改成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最后连长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依旧率队慷慨赴死,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建立在巨大牺牲之上的,朱可夫虽为名将,但并不是个好的战术家。
此片在IMDB 5.3分。听豆友的劝,只看了最精彩的前10分钟。开篇想学《大兵瑞恩》的抢滩战再展开故事,但没学会。只有老苏联片的战争残酷场面,却显得极为假而空洞。俄罗斯的电影不太行。
风格还行,战争场面一般。
用累赘的加法而不是精炼的减法,成了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没说好。
能窥见一些如今俄罗斯对于苏联和二战的看法。
拍的有点乱七八糟!!!
宣传单比子弹管用
7
很糟糕的一部战争片,除了开头,后面就开始大面积玩虚的了。
#23rd SIFF# 战场和医院或许是最能反映无常的地方。敌人被制服前一霎那乱枪爆头,对着肚子一刺刀结果刺中眼睛精神崩溃……短暂的胜利靠人命填出来,碰上猪队友不送补给送了个审查员过来。老叔和他的对手戏颇有悲惨世界的感觉,可熬过那么多仗的老叔一眨眼就被扫死。“没有法律规定我帮你,只在规则里活着就是在地狱煎熬,而我们要上天堂。”——用一场小战役窥视大战全貌,期待《八佰》早日上映
开场的战争场面做得很不错,影片后段艺术手法用了略多了些,各种各样的挖掘人性,倒也是把几乎每个士兵的性格都勾勒出来了。 德军被弱化了太多了些...苏军士兵各种开挂... 4.5星推荐
总体来说是较差的,这是针对剧情来说的。普通士兵的视角去看待这场战争,除了老爹那场布道尚可之外,其余的角色都流于表面了。
送分题的悲壮情节,硬是被拍成毫无看点的流水账,我人傻了。
比《八佰》好太多了,讲的也是一场战疫,塑造的也是群像,战争场面更惊心动魄,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尤其影片内涵也更为深刻。一下就能看出导演水平的高低,这部影片以小见大,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性与政治冲突。
俄国人就是用来填线的,使命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