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道德观这件事就很烦。
作为基督徒,我也时常因为同性恋,婚前性,招妓合法化,色情影片,过不过万圣节,入不入党之类的事情头痛。
生活平顺时,这些问题通常可以用信仰或个人追求的大前提轻松解答:你有一个既定身份(是个体面人),怎么可以做xxx?
但当利益变成谈判绕不过去的环节,一切都要为利益让道。
曹公言“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就是这么的讽刺。
又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难道推翻一切传统就能过得去吗?
也并非如此。
人生最后讲究的是风险控制。
所谓人在世的一切修炼,一切斡旋,说到底还是为了生存,并且要生存得好。
至于忏悔,到时候再说吧。
这是第一层思考。
第二层思考,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疯马秀事件。
不光跳的人要封杀,看的人也要被株连。
虽然教会和党的关系时好时坏,国外的人看不惯国内的各种政治宣发已经是常态,但在某些事情上传统又还是和传统能统一阵线。
试想如果跳一次艳舞的报酬是你平时报酬的好几倍,你愿意去跳吗?
好人(传统捍卫者)会拒绝,工作狂会答应。
为了利益而活是最有效率最简单最不容易内耗的生活方式。
第三层思考,我想大众对社会精英存在一种期待误区,总觉得因为他们是超人,所以他们必须有利于我,有利于自其以下的所有人。
其实就我小半辈子的观察来看,精英一定是工作狂,却不一定无私。
细想人们对好人的定义,无非是对自己有利,万事成就我,万事顺从我,万事考虑我甚至我的子孙后代,乃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好笑的是,世界上所有的精英基本都是目标明确,不择手段的。
人有A面必定带连出他的B面,从工作狂的A面推倒出的应该是其利益至上坚韧勤奋的B面,从好人的A面倒推出的是其乐善好施不求名利的B面,何苦把人放在不合适他的位置上呢。
好人就像全职太太,如果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不奖励好人,那么做好人就没有价值。
有一个情节蛮引人遐想。
尼克和儿子发生了一场关于“香草味的冰激凌好吃”还是“巧克力味的冰激凌好吃”的争论。
Joey坚定的认为这场争论是两个观点的争论,Nick却说你和我的观点都不重要,其他人的观点才是重要的。
只要证明了你不一定对,就会有人为我的观点买单。
确实是诡辩,但确实令人兴奋。
你在和我谈道德,但我心里关心的其实是利益。
只要能挣够养家糊口的钱,什么样的观点都是值得为之站台的。
你能说他是个坏人吗?
确实,对烟瘾患者来说他是个坏人代表,但对其他人来说。。。
未必,至少儿子还觉得他是个英雄。
男主人公是个标准的利己主义者,说什么为了儿子的将来放弃烟草事业太虚,为了人身安全,加上大领导挂了公司马上要reorg直属上司又有弃车保帅的前科才比较正常。
不说了,我要去看两本逻辑思维书,练练嘴皮子也是一口饭吃。
距离第一次看《感谢你抽烟》已经过去多年,由于最近给别人推荐了这部饱含经典逻辑陷阱原理展示的冷门小成本佳作,自己也顺带着重新看了一遍,依然感慨。
十几年前感慨的是Aaron Eckhart(饰演男主角尼克)精湛的演技和片中绝赞的台词,如今感慨的是无处不在的自由至上主义价值观通过好莱坞潜移默化改变世界的强大能力。
虽然这篇影评的第二部分谈的是电影之外的东西,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都是看了不会后悔的好电影,强烈建议看完全片后再来看这篇文章。
一、剧情中体现自由主义的主要段落《感谢你抽烟》主要讲述了烟草行业的代言人尼克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你有科学,我有神功”的无敌逻辑打法,辗转腾挪于禁烟、环保、科学、政府、国会等组织之间,竭力维护烟草行业的利益的故事。
尼克把种种不利于烟草行业的危机通过逻辑陷阱转化为有利于己方的议题,一次次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
片中有一段尼克利用儿子乔伊手中正在吃的冰淇淋来教导他关于辩论逻辑的对话,全段摘录如下:“乔伊,我从不出错。
”“但是你不可能永远正确。
”“如果工作要求你必须永远正确,那么你就永远都不会错。
”“但如果你真的错了呢?
”“好吧,我们来做个假设,你为巧克力味的冰淇淋辩护,你认为巧克力味最好吃,而我站香草味,我对你说,我认为香草的最好吃。
你如何应对?
”“不,巧克力味才是最好吃的。
”“我就猜你会这样说,这样一来你就赢不了辩论了。
接下来我会问你,那么,你认为全天下的冰淇淋都应该做成巧克力味的对不对?
”“巧克力味就是最好的,我不会买任何其他口味的冰淇淋。
”“那对你来说,你眼中只有巧克力味是不是?
”“是的,我要的只有巧克力味。
”“但是我要的可不仅仅是巧克力,同时我要的也不仅仅是香草。
当我们谈论冰淇淋时,我相信我们需要拥有自由选择冰淇淋口味的权利,你不该阻碍人们选择的自由。
乔伊,这就是我们对自由的定义。
”“啊?
可这不是我们在讨论的东西。
”“但这就是我要讨论的东西。
”“可你并没有证明香草味才是最好的。
”“我并不需要证明这一点,我只是在证明你是不对的。
如果你错了,我就是对的。
”“但你仍然没有说服我。
”“因为我要说服的对象并不是你,而是他们。
”说完,尼克指了指周围的人。
这段诡辩着实精彩,其用于批判对手错误,而己方正义的道德落脚点正是自由主义的核心——自由选择权。
接下来再看看全片的高潮部分,听证会上的攻防战。
男主角上场后颇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气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参议员眼看辩论不过,就要败下阵来,突然抛出了蓄谋已久的终极问题:“你会在你儿子18岁生日(美国有50个州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吸烟违法,成年后才能抽烟)那天,给他烟抽吗?
”如果尼克回答“会”,就是丧心病狂到为了烟草行业的利益连自己儿子的健康都不管不顾,这种道德瑕疵将让他遭受强烈抨击。
如果尼克回答“不会”,则是承认香烟对健康的损害大到令自己都承认不允许孩子吸烟是正确的选择。
参议员自以为胜券在握,他如此设想,正因无论尼克的答案是会还是不会,最终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既能恶心尼克,又能终结辩论。
结果,尼克答道:“如果他真的非常想要抽烟,我会去给他买他人生的第一包香烟。
”言下之意,只要是儿子自主做出的选择,我尼克就没有理由去反对他选择的自由。
尼克用自由至上主义的价值观,又一次成功捍卫行业利益,打垮了参议员制造的两难道德困境。
二、关于自由主义的简单讨论有小朋友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下面这段对话,里面的逻辑固然幼稚,不过很适合在此作为探讨自由主义的引子:“如果你有那资本,你会拒绝多人运动?”“没有任何文明国家会认可这种价值观。
我承认我有些羡慕罗志祥,但我依然坚信这种行为是错的。
我承认没有不能被腐化的忠诚,但背叛这原则需要多大的诱惑和代价,就是我们信念的重量。
”其实,多人运动到底符不符合“文明国家”的道德,除了涉及欲望和道德间的关系,还涉及到道德的原则究竟是如何建立的。
不同的哲学流派拥有不同的道德起源方向,康德式道德源于理性,儒家式道德源于朴素的自然宇宙观,功利主义道德源于效用。
在对待多人运动这样的性问题上,它们的观点显然因殊途而迥异:康德认为,无法抵挡欲望侵蚀的一切行动绝非出于理性,即其绝不道德;儒家认为,人要从心所欲不逾矩、克己复礼,即必须先讨论什么是规矩,然后才能讨论多人运动道不道德(从儒家角度看,多人运动大概率不道德,原因是它不合传统的规矩和礼法,传统的规矩如何产生属于另一个话题,这里不展开讨论);功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它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用的多寡,唯有通过综合计算多人运动的效用,才能判断它道不道德(一般来说,多人运动符合功利主义道德,私下里不影响其他社会公众的多人运动所产生的个人效用经过叠加后会大于其对整体社会效用的损害)。
那么自由主义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呢?
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自由主义恰恰认为多人运动完全符合建立在其之上的自由主义道德,因为这一运动充分体现了人们拥有的选择的自由。
自由至上主义者的核心主张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自由权——用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假设我们尊重他人也这样做的权利。
因为多人运动是参加者集体同意的行为,出于完全自愿的选择,所以它符合自由主义道德。
顺带一提,这正是支撑性自由和性解放运动的自由主义原理。
在此暂不讨论自由主义的对错问题,因为这可能会变成对具体行为的批判,有违讨论哲学问题的初衷。
让我们先来看看自由主义价值观对现代通行的法律法规的挑战,虽然下列举例是具体的,但我们所要讨论的东西实际上是哲学概念里的自由。
自由主义价值观强烈反对政府进行“家长式立法”,即反对那些保护人们不伤害自己的法律。
比如,自由主义者认为开汽车必须系安全带和开摩托车必须戴头盔这类法律严重侵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权。
在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中,只要没有第三方受到伤害,且驾驶者是可以对自己完全负责的成年人,政府就没有任何权力去规定驾驶者能用自己身体和生命去冒什么样的风险,否则即是侵害自由。
(关于自由主义更加具体的案例讨论,参见Michael J. Sandel的著作《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第三章.我们拥有自身吗?
)是的,你没看错,制定出保护你的法律其实是违反自由主义原则的重大错误。
但这其实并不可笑,因为这个结论是一代代自由主义大师通过严肃的哲学讨论,在连篇累牍的著作中明确得出的结论。
要讨论自由主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就不得不追根溯源,弄清楚自由主义的源头在哪里。
如果翻翻哲学教材,上面清楚写明了自由主义来源于英美经验主义。
欧陆理性主义诞下了康德式的理性道德,英美经验主义则催生出了自由主义道德。
理性主义采用的是演绎法,是一种绝对的道德,一如康德的格言“自律即自由”。
而自由主义道德则是用归纳法总结得出的,“人应当拥有选择的自由”,这是一种相对的道德观念。
自由主义拥有把个体从社会中分离的趋向,提倡个人超越集体是在事实上挑战传统的社会契约。
可以断言,自由主义发展到最后,一定会在道德体系中消灭一切社会因素,并加入大量的个人因素。
当然,自由主义哲学家也不是没有预见到社会崩溃的危险后果,于是他们和功利主义哲学家们一道搞出了“新自由主义”。
题外话,所以现在又蹦出来一个新自由主义在旧集体主义之外的新的死对头——社群主义(新集体主义)。
不可否认,自由主义正日益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
自由主义思潮不断向传统的集体主义国家扩散(如我国),除了好莱坞大肆进行意识形态宣传这样的外在因素,内在原因很简单——全套自由主义道德体系完全符合私有制的现实情况,同时全面贴合了个人利益。
笔者认为,当我们在反思集体主义存在哪些错误时,也千万别忘了自由主义同样面临诸多问题。
仅仅因为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宣教就盲目倒向自由主义,岂不是和坚持集体主义的教条同样愚昧?
电影告诉我们,要多动脑子,然后自己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实自由不自由主义的我才不管,我写这篇文章只想告诉大家,选错了路可是你自己的事,这很重要,别等到承受代价的时候才惊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否则追悔莫及。
走这条路前,先多了解一些前人留下的有关这条路的知识总是没错的。
最后特别说明一下,虽然笔者本身偏好集体主义哲学,但本篇并非旨在对自由主义进行批判。
只是希望通过这些粗浅的分析,能让读者了解到自由主义之外的更广阔天地。
毕竟电影里把自由主义设定为绝对正确这一点就已经违背了自由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的核心原则,哈哈哈哈。
《感谢你抽烟》--卡斯特罗·振宇
《感谢你抽烟/Thank You For Smoking》,很深刻、睿智而又幽默,非常精彩的一部喜剧片。
对于喜剧片来说,严肃的话题永远不会成为负担,相反能更显示导演驾驭剧情的能力。
明快的情节节奏,精彩的对白,丝毫没有予人以拖沓的感觉,因此,可以说,这是数月来最爽的一次观影经历(精彩对白具体就不列举了,自己去看才带劲)。
抽烟一直都是很奇怪的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政府煞有介事地在各类香烟盒上注明:吸烟有害健康,另一方面,有极大地从烟草业上获得大量的税收,因此,尽管公益广告再多,社会舆论再普遍,也难以阻止烟民们忠诚的向往。
由此,电影的主人公尼克·内勒总成为舆论的“宠儿”,风口浪尖的焦点。
无怪乎那个性感的华盛顿调查表美女(貌似是俺喜欢的类型,-P),能够亲自把自己送到尼克的床上,因此来换取珍贵的内幕……看来,现代社会,女性的身体早已成为了廉价的暧昧商品,而且经常物超所值。
当然,个人感觉,对于这位记者来说,和如此机智的烟草代言人在一起,简直是生理、心理和事业三丰收,就是颇显得有些无情罢了。
尼克的巧舌如簧是最大的亮点。
特别是在与儿子探讨《美国政府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的时候,妙语连珠,也由此直接获得了儿子的无比崇拜……(八卦一下,这个小男孩好象就是上次和尼克·基德曼在电影中传出绯闻的那一个,小小年纪,真是艳福不浅)。
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个问题绝对是很经典的一个问题,看到这里,我足足暂停了5分钟,自己琢磨了半天……在一部本身就设计社会道德问题的电影中谈论美国政府,的确需要在剧本上做很大的功夫。
烟草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确是不能说禁就禁的,而政府屡屡推出的各类禁令,对于烟草业来说,也无异于隔靴搔痒,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另外,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任何一个产业,只要能够不断的产生利润,那么,他就会以任何一种方式顽固的存在下去,其克服困难的种种勇气,总让人赞叹(不信?
看看毒品行业吧……)。
而烟草,作为高税种的特种许可行业,一时半会的强行斩断,我想,无疑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
首先,对政府来说,巨额税收的流失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其次,烟草工业中,短期内带来的大量的失业人口也颇能让政府头痛;最后,看起来是最无关紧要但却是最关键的问题:烟草巨头们盘根错节的政治资源和社会关系,总能够使政府在前期所做的各种努力化为泡影。
当然,尼克一直在强调,没有人否认,烟草对人有益。
但是,烟草卖不卖在商家,抽不抽确在自己。
这话也许很对,总是说酒不醉人人自醉。
相对于大刀阔斧地拿行业开刀,还不如持之以恒地在社会的规范和自律上下功夫。
另一程度上,这还涉及到个人的“判断与选择”上。
对于任何一个谋生的技能,杀人越货也好,从事正当行业也好,很多时候(当然并非全部),我们总能看到个人因为种种的无奈而做出旁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在这里,其实我们无从更多的从是非上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单独的判断,社会性的问题,从来都需要系统的解决,由某些个人承担如此大的责任,则显然负担过于沉重,借口也过于苍白,。
这就像安史之乱后期,人们杀了杨贵妃泄愤一样,把过错推到某个女人身上,毫无疑问,政府对于社会的现实问题回避的过多了。
这片面的,也可以从电影中那个虚伪的参议员中看出不少东西。
这家伙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并给自己拉选票,选择了最有噱头的烟草做文章,但是,你看看他的办公室,那么多的名酒和非健康食品广告,原来,谁赞助他,他就可以支持谁。
看来,烟草公司当时没有给他以赞助,才是真正的公关失策。
最后是关于电影中的电影的话题。
在加州的好莱坞办公室,两个男人所构造的六维空间中,裸体的布拉德·皮特和泽塔·琼斯抽烟的镜头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得见,但是,客观公正地说,在过去的电影中,很多影星抽烟的镜头还是带给了我们不少美好回忆的……再看看电影中是怎么描述这一段构想的镜头的,语言貌似很美:布拉德·皮特、凯瑟琳·泽塔·琼斯,他们刚完成第一次,陶醉在对方的身体中,他们裸躺着,在苍穹下的空中悬浮着,皮特点燃了香烟,他开始向周围吹烟圈,凯瑟琳那裸露的、无暇的身体,从半球形玻璃天花板看到星系飞逝……
对一件事物下定论,你有无数个证据,但别忘了,我是找茬方面的专家,依然可以颠覆这个定论。
电影中的内勒就是靠说话和说服谋生的人,每天说服就像吃饭一样利索。
我可以得到任何妞,我可以得到任何工作,我可以说服任何人,我是这方面的天才,但与此相比,我的过人之处在于可以随意颠覆你们对世界的认知,而我只用两句话,就可以搞定这一切!
最牛逼的说服,让固有牢不可破的世界,发生了一场认知的颠覆。
很久没有看这样幽默有趣一气呵成处处有惊喜的电影了。
关于道德、政治、利益、教育这样严肃的话题,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还真是Reitman特有的风格,和后来的朱诺很像,完全看不出是他的荧屏处女作。
电影开始各种包装艳丽的香烟,配上标准的美式旁白,看的很过瘾。
如果说政府和公众把他放在道德的对立面,他却巧妙的从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角度把自己升到哲学的高度。
的确,一个人如果不会思考和质疑,和一块儿顽石有什么不同?
最近在打造无烟北京,处处宣传戒烟,烟草税也上调,可是这么多烟民,管的住吗,戒的了吗?
为了城市形象不吸烟的人的感受带顶带盖禁烟可以理解,政府可以宣传戒烟,但是不能剥夺一个成年烟民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然而每个人也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还债。
正是因为多样性社会才有进步的可能,当所有人都一样的时候,不敢想象。
影片最后Nick说到,有种东西叫教育,它不是来自烟盒,而是来自我们的父母。
我们不应该被告知一个结果,或者是被指出一条明路,判断应该建立在自己的思考之上。
大部分主流媒体都喜欢宣传加工过的带上自己想法的信息而不是还原事情真像,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这和喂人们吃嚼过的肉有什么差别呢?
烟只是一个代表,象征着与众不同或者是,敢于不同。
鼓励反对质疑,拒绝苍蝇向屎扑的趋同。
必须承认,我在一定程度上被电影传达的美国特色的价值观洗脑了,但这也是正电影的一个成功之处吧。
最后,让我表达下我对艾伦,或者是他塑造的这个角色脑残的崇拜!!!
太帅了,他有种魅力,就算他胡说八道满嘴跑火车,都感觉他说的好对你愿意去听愿意去相信,和讲话的内容无关,而是他说话的方式,让人不会动脑子,就只会觉得他牛逼。
Reitman实在会选人!
Plus: Smoking kills & Smokers die younger
一場吸煙與不吸煙的戰爭, 在美國以大規模的攻勢展開。
Nick代表煙草協會; 參議員Ortolan代表反吸煙團體, 兩大集團打著各持己見的旗號, 不把對方殺下馬來, 絕不心息。
辯論題目可以涉及上帝是否宇宙、人類、地球的創造主? 麥當勞是否需要24小營業? 正反雙方先要搜集有關數據, 再在答辯大會陳述利弊, 言詞及論據說得動聽, 說得情理俱在, 可以撥亂反正, 撥正反亂。
問100人, 相信99人認同吸煙危害健康。
Nick已經失去了先天優勢, 然而, 他身處的國家著重人權、言論自由, 這是國家可愛的地方。
美國抽煙的人為數不少, 父母抽煙的大有人在, 他們對於15歲, 電療而脫光了頭髮, 罹患未期肺癌的「癌症男孩」(Cancer Boy)深表同情, 他戒了煙, 並用樂觀心情面對頑疾。
男孩不需要煙草, 縱使生命不知可以維持多久? 觀眾不慲的目光投射在煙草商說客整齊的西裝身上, 他處境不妙, 可是他提出了一個論點: 我們不希望病患死亡, 這會失去一個顧客, 我們想他活著, 並且繼續吸煙。
這看來是離經叛道: 吸煙者是否抽煙直到無能為力, 直到肺部漆黑一片, 是否要把金錢長期放入煙草商家口袋才是你們心願? 說客的真正意思是選擇權在你手中, 要做個健康快樂人, 還是倚在欄杆, 青煙嬝升, 愁容舒解的都市人? 利與弊可以從觀察、父母、朋友、同事、資料中分析, 沒有人把槍口放在太陽穴, 說:「不做就斃了你!」的強迫威嚇。
要選出哪一條道路, 只要依循心願, 方向就會為你打開。
身邊人儘管儘管不抽煙, 二手煙還是經鼻孔侵占戶外活動的人, 政府在今年1月1日頒布法令, 食店及誤樂場所不准抽煙, 不錯, 餐廳及酒樓空氣的確清新了不少, 但街道上吸煙人數及站在垃圾箱旁邊的人多了, 室外的空氣瀰漫一股煙臭味道。
吸食二手煙的禍害不用多說了吧? 酒喝多了肝臟會有毛病, 垃圾食品只有賣相可取, 廣告策略攻佔了消費人口市場, 卻口感過濃, 缺乏營養。
Nick和兩個分別從事酒及槍械代表的朋友每逢周末到餐廳聚會, 桌子擺著插上美國國旗的奶黃色鮮忌廉芒果班薄餅, 肥胖的友人銀刀一切, 忌廉逸出了黃色餅皮, 他吸食了猶如肥膏的無益膏塊, 美國人可以不煙、不酒、不藏有合法槍械、不吃垃圾食物, 但合乎上述條件的又有幾人? 他們總會和上述四項之一扯上關係, 這是商人肯投資大筆資金拍電影、廣告, 在地鐵燈箱張貼海報宣傳產品, 不怕賺不倒錢的主因。
參議員Ortolan辦公室內放置了乳酪, 它含高脂, 吃得多會積聚高膽固醇, 阻塞血管, 引發心臟病, 他知道, 然而, 乳酪供應商是高官的贊助人, 他和Nick是同一鼻孔呼吸: 一個是神憎鬼厭, 代表商品百害無一利, 另一個是捉中了市民痛恨公敵心理, 坐在聽證會禮堂上方, 以民心依歸姿態質問煙草說客, 勝負難料, 辦公室的贊助品, 泛著油黃的光芒, 嘲笑只懂煙、酒、槍械的毒害, 忽視了進食過量垃圾食品會危害健康, 饞嘴的地球人。
Patrick Chan寫於2007年2月18日
神剧情,For individual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And most of all, for appreciating parts of the quote#1First of all, I'd like to say a few words to all the people who are mentioned in the recent newspaper article. Please take comfort in knowing that I will not rest until your names are cleared.This experience has taught me an important lesson-having sexual affairs with members of the press is just unfair. It's not unfair to me, mind you, but to all the people in my life whose only crime is knowing me. It was your names, not mine, that suffered from a meaningless affair with a seductress in the form of a young brunette Washington reporter whose name I won't mention because I have dignity.#2"You're just making it more complicated so that you can feel sorry for yourself. Like you always said, "If you want an easy job, go work for the Red Cross."
看完这部片,很有意思也很乱,可以有这么多振奋人心的视角来切入和诡异奇崛的观点来褒贬。
政治,教育,道德,人与人的信任,甚至天赋。
可是当我觉得乱时,我却开始想一些个stupid问题,吸烟有害健康,白痴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还有人去生产它,有人去吸它,选择烟草生产的商人可以被职责道德缺失吗?
利润,of course。
如果说源头在生产商,是不是就有可能用道德力量让烟草生产销声匿迹?
真的很stupid我承认,因为当一切都自然而然存在,但是突然你发现它不应该那么存在的时候,会有可能想到大脑短路的。
Nick站在道德的对立面出现,以至于我老逃不开对道德批判的纠结。
可是还有一些细节和分支更吸引人,美国各种各样带着恶魔小角可以导致高死亡率的产业协会mod们,希望人们得病的是反烟草协会的诡辩,别轻信你妈妈她不是专家,为什么美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好莱坞明星引导盲流的效应,hot美女记者的桃色陷阱等等。
这世界就该是那么纷乱。
各种选择,陷阱,浪潮,思想,其中道德有多大的话语权?
道德有多大的决定权?
道德只是生活的一个支柱,但只有一根竿撑着的生活是会塌的。
不管是说客的烟雾弹还是记者的美人计,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在不断给他人设陷阱;烟草,枪支,酒精,致命的诱惑无所不在;我们能全部将之赶尽杀绝么。
可是面对这一切,闸门在我们手中,开关在我们手中。
我们所有做的是,辨识和选择。
这是一个人所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和能力。
这才是教育的任务。
教给孩子知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与决策的能力,那么如果18岁,儿子想吸烟,给他买第一包。
这,也才是政府的职责。
在包装上用文字说明危害,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而不是用个骷髅头威胁他们“买?
等死吧!
”那么再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美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
Is it crime, is it poverty, literacy?
And American definitely not best.。
Perhaps not even better than most. We do have a very entertaining government也许有人或说这是种讽刺政府的调调。
但是我看来,不是讽刺,也不是赞美,应该算种认同。
毕竟从人民自由的选择权来讲,包括枪支,集会,言论等等,美国政府做得不赖。
(尤其是比较一些国家来说,啊哈)感谢你抽烟,也许与抽烟无关。
于政府,保障人们选择的权利。
于教育,培养孩子选择的能力。
于个人,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对个人与社会的责任。
--即兴评论,欢迎勘误--主线/辅线影片剧情并不复杂,基本是线性叙事并且参与方基本可以分为烟草公司方和反烟草人群,说白了,就是一场大辩论。
主线故事是作为烟草公司说客的Nick工作中的一系列故事,辅线是作为父亲的Nick在离婚之后维持与儿子Joey的关系进而开展家庭教育。
一开始主线和辅线互不干涉,工作的归工作,家庭的归家庭。
在情节推动下渐渐交织在一起,发展到结局相互产生了推动,Joey一番话激励了Nick重新振作起来,Nick也用自己的“辩论”技巧帮助Joey赢得了奖杯,更深远来说Joey更是找到了人生榜样。
人物Nick作为唯一的主角,具有说客和父亲这两重身份。
两次因公出差都有儿子陪同,模糊了工作和家庭的边界,直接将工作场景当作了实景教学基地。
这种模糊工作与家庭边界的做法,严苛点说是不负责的,首先要指责的就是携款探访罹患肺癌的前广告代言人Lorne的情节中,Nick让儿子暴露在了枪口方向。
Lorne是越战老兵,Nick应该不难想到Lorne有枪,而且烟草公司很可能不是第一次试图与他交涉,Nick在不明确对方态度的情况下就不打招呼登门,很难保证对方不会做出过激反应。
假如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现实也许这就是一起枪击伤人甚至致死的案件,剧本我都写好了:Joey从副驾驶位置突然冲出来,吓到了紧张过度的Lorne,后者下意识地扣了扳机,遂酿成悲剧。
如果说边界感模糊这个人物缺点,被影片剧情的快节奏推进和主角Nick的巧舌如簧掩盖了的话,那另一个缺点则是对人物合理性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女记者Heather的出场是带着光环的,在DOM三人组先前的闲谈中,观众已经对这位女记者有了初步印象,尤其是军火商说客Bobby反复强调"Amazing Tits"和记者身份之间的关系,已经几乎明示了这位记者可能会采取突破道德底线的采编手段。
然而即便如此Nick还是非常顺畅地滑入了这位——假如在黑色电影中毫无疑问是标准蛇蝎美人的——女记者怀中。
Nick在他与Heather的“若干夜情”中坦露心声无所不谈,基本上等同于把剧本交出去了,后者对这些猛料自然是照单全收,之后一篇特稿通通抖搂出来。
这件事也成为了Nick在片中遭遇的最大的一次挫折,其实对于此事编剧借Joey之口尝试找补了一下,称其爆料行为是“信赖危机(dependency issue)”造成的。
然而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让人满意。
首先作为说客,嘴上把关不牢是大忌,他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竟然就这样毫无预兆地倒在了石榴裙下,实在是说服力不足;其次Heather出场前,密友Bobby才刚提醒过他,警惕女记者打色诱牌,居然扭头就忘了,叛逆期到了是吧;最后,以Nick的财力地位样貌身材,日常接触到的有魅力的女性绝对不少,尽管影片没提及,但显然也没有相关线索可以否定这一点,假如必须用所谓“信赖危机”解释的话,为什么偏偏挑了一个最危险(指容易被其利用)的人作为宣泄出口呢?
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个这么容易就被色诱泄密的说客,居然轻松地东山再起自己开了公关公司?
诚然他在听证会上机敏地回答了所有问题,体现了极强的业务能力,但是仍无法解释泄密问题,难道客户不会担心这一点吗?
如果有合理的解释我非常乐意听一听。
其他角色都是工具人,而且写得并不好。
儿子出场时无来由地质疑父亲“别毁了我的童年”生怕Nick在分享会上一番演讲会败坏自己形象,然而到了影片后半段Nick被重挫丢了工作一败涂地,母亲却带着儿子来称“他仍视你为神”,如果父子共度几个周末就能令儿子态度改变如此大,那之前怎么沦落到被儿子嫌弃质疑的地步的?
表演Nick的表演难度不大,角色大部分时候只需要呈现一种机敏善辩的状态就足够,最难的应属听证会最后一答,回应参议员F质问“你会如何对待你的儿子,当他18岁时?
(指是否会给儿子香烟)”这个镜头中Eckhart的表演将作为父亲的犹豫和作为说客的狡黠连接在一起,几秒之间神色的变化恰到好处。
Joey的表演非常糟糕,作为一个重要配角,台词如念经,出差加州之前的那一段,儿子首次效仿父亲用“辩论”为自己争取出行的机会,几句台词重音断句零散不堪,任何一个母亲听到了只会觉得是父亲教他背的,毫无说服力可言,然而剧情居然就被这样一段糟糕的台词演绎推进了;后来Nick消沉在家emo,儿子前去劝慰的那一段也很糟,最简单的例子是儿子的最后一句"He's not my dad, you are."这句的重心就是"dad"一词,这个"dad"明显应该语气上扬,而Bright却念得很低沉,导致重心变成了"He",这合理吗?
视角剧情节奏把控流畅有序,得益于作为一个“大主角”剧本,视角一致性保持得很好。
观众跟随Nick的视角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工作和家庭两个场景之间来回切换,中间偶尔用酒馆聚会作为衔接,视角统一性仅在两次参议员Finistirre(F)与副官Ron在办公室内对话的场景打破,其他部分Nick总是在场景中,如果不是已经在画框内的话,又或者是作为旁白叙述引入别的信息。
如果你看过“Conversations with Other Women”就会明白Nick Naylor就是一个善于演说话的角色。
而且他的形象完全符合职业说客的标准,英俊、面带笑容、幽默、善变、强词夺理、误导、总之利用一切手段来达到目的。
故事情节是说三个顶级职业说客每周聚餐,他们分别代表了烟草公司、酒类、枪支生产集团的利益。
而他们自嘲于他们所代表的产业每天所导致的死亡数量。
而职业说客的生活当然非常刺激:不断地面对挑战,嘲讽众议员,误导媒体,偶尔面对谋杀的危险。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又很乏味:没有任何人喜欢他们,有更多的人仇恨他。
烟草公司最终倒台了,但是Nick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继续着职业说客的生涯。
从情节的主线来看,这是一种反烟草的讽刺型影片。
将一个具有“道德灵活性”的说客表现地非常生动。
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影片并不是一味的说教和批判。
编剧并没有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说客的身上,也没有把他丑化成妖魔鬼怪。
相反,这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家庭,有烦恼。
特别是安排了他的儿子了解他的工作的情节。
这个小家伙明白了说客的手段,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自己分清真假的重要性。
这也反映了美国的个人价值观念: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和陷阱、你必须自己明白你的选择的后果、政府不可能包办你的一切、所以如果你落入了陷阱只能怪你自己。
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味地攻击烟草公司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尽管看起来最有效),真正的解决方法是每个父母都负责任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吸烟的危害。
当然这也是当今美国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因为美国人没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
中规中矩 剧情无波折无悬念 喜剧效果几乎没有 只是关于诡辩的观点挺有意思
为了利润,啥都可以说。
太棒的电影!说客掌握局面的功力是天赋!是天赋!儿子尽得老爸的真传,this is not a debate, it is a negotiation. 舌灿莲花!这片子的亮点全在台词!
这片子里我找不到一个让人喜欢的角色,争辩的台词全都是些BS尤其是主角这一方的,导演说让哪一方赢就哪一方赢,讨厌这种侮辱观众智商的电影
两句话把权威辩的没话说 一个眼神传递父爱 好朋友们永远都是o o yes hahaha 华丽转身又把道德制高点占了 这尼玛是黑色幽默?michael jordan plays ball.charles manson kills people.i talk 笑死 傻逼小精英
我不需要证明我是对的,只是需要证明你是错的,太好了,多亏我不抽烟
好口才!
要记住你的听众是谁。更多时候,你不是要说服对手,你的目标是赢得听众。
说话当然是种才能。
和想象的不一样,比较喜剧了一点啊,我还以为是严肃的戒烟片子才看的....
佳作,赞
8/10。语言运用爽炸天啊,看来辩论这行当还得知识储备无比丰富。用“坏人”作为视角不仅预防了政治正确题材可能带来的说教过浓,而且犀利的吐嘈下居然蕴含着在儿子面前树立父亲榜样的满满正能量,真是神奇。 @2014-06-04 01:55:25
会说话不难 难的是把话说好
想问一下那个女记者她有没有一个妹妹叫玛吉吉伦哈尔?太像了吧!
怀疑正当时
关于抽烟的喜剧电影
会多看几次。
結尾稍微有點蛋疼,非煙民表示。
尼克太酷。里面一个男配角还是THE O.C.里的科恩。嘿,看到他就想笑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