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联当道漫威粉横行的五月院线,我认为写这篇文字还是有必要的。
在被复联淹没的《后来的我们》和《战犬瑞克斯》两片之中,我发现有一股清流,很有必要抓出来放大一下。
这股清流如一条暗河,隐藏在这两部影片的另一条线里,或许观影中不会太在意,但我觉得影后在遍地谈论漫威的声音里,向他们很现实地喊一声:父母、家、亲情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我也没想到自己能把这两部电影联系起来,也是很偶然,吃了把野馄饨,就突然想叨叨了…先从《后来的我们》来说,片中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实际上总体来说只是一个衬托,只不过受刘若英《后来》歌曲的效应,让相当一部分观众的焦点只放到了爱而未成的这场情殇上。
那么他们到底为何未能走到一起?
只是因为他没能主动迈上地铁?
并不是。
而是在于对“爱”和“家”概念的认知上,这是俩人最根本的分歧,是未能走到一起的本质原因。
电影刻画俩人的爱还是很逼近现实的,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单纯之“爱”。
但是,女主要的那个爱,并不是说一起奋斗出了房子,那就证明这是真爱,同样,女主要的那个家,也不仅仅是“房子”,父亲的幸福也不是搬到城里治好眼。
男主父亲的一封信实际上是电影的点睛之笔,直到那封信出现,再回过头看,父亲的角色是如此之重要。
父亲的爱,男主也是不曾完全理解,男主给父亲的幸福,也无法契合父亲的心灵。
再看父亲对女主,片尾那封信说明父亲最后实际上已把女主当做了自己的女儿,而且女主对父亲的照顾,也已不是单纯地爱男主而礼节性的爱屋及乌,而是当自己父亲一般照顾。
我不管刘若英导演的意图,但我个人很坚定地认为这封信作为点睛之笔体现出了影片的最高立意:亲情是爱情的升华,是绝对压倒一切的。
那么影片中到底是谁做错了?
谁都没有错。
是的,没有错,只是彼此交错。
再看《战犬瑞克斯》,虽然主题是讲述了女主与功勋战犬的情谊故事,但是女主的那条家庭线更具现实意义。
影片中我认为有两处比较关键的台词,一是在女主被上司训斥的时候,二是在女主与部队恋人初识的对话中,询问对方为何来参军。
对于女主来说,参军实际就是上司那句看似无关轻重的训斥,把参军作为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而在我看来,战犬实际也是女主心灵的另一个避风港。
从影片来看,虽然女主父母离异,但母亲与继父应该都是关爱她的,去参加她的典礼、会问她万一壮烈了是不是会第一时间通知到他们、继父让她穿好衣服再出去、母亲为她准备圣诞礼物、买狗…但是,女主并不理解或理会这种亲情之爱。
亲生父亲的戏份不多,刻画地也不深,但是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也是决定性的。
他支撑起了一个真正父亲的形象和应尽的职责,在女主最低落的时候做她最坚强的后盾和慰藉之所,甚至是心灵导师。
汽车报警女主以为是炸弹,父亲连忙安慰她、前爱人邮寄礼物给他,父亲问她要不要他出面摆平前男友并直接去扔礼物,当女儿说卡片留给她時,父亲很干脆的头也未回就来了句:你不需要!
当时我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特么才是爹!
这爹才特么是男人!
父亲给女主打气的话虽然只有几句,也不是多么出彩,但对影片来说意义非凡。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最值得观众反思的现实意义就是:狗,可以做你的心灵伴侣,但是,你是否因此沉溺其中,而忽视了身边用心爱你的真爱至亲?
狗,通人性、忠诚可靠,你可以跟狗说人话,亦可相伴生死到老。
若你生活在这个社会,那么身边或许还有美好的人和事更值得你去感受。
综看两片,巧妙的是,都是父亲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似乎暗示着那些背后的爱都如父爱一般,坚定如山、沉默豁达、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母亲节刚过,父亲节未至。
在这漫威当道的院线中,两部影片体现的现实生活意义和家庭亲情观,正是漫粉群体这个年龄段所需要深刻反思和对照认知的。
人之用心,之幸福,莫过于安康快乐能爱有所终。
世间万物生灵皆有爱,皆应心存感激,皆应得以善待,莫顾此失彼,莫相散于彼。
呃,青岛这家的野馄饨好吃,皆因入味。
讲述了女主与军犬瑞克斯相遇、相识并共赴战场产生了深厚战友情的故事。
但故事情节比较松散,狗狗的镜头也有点儿少,影片涉及的时间跨度挺大,而且剧情设计太表面,人与狗的情感部分铺垫不足、力度不够,没有将相处中成为生死相托的战友很好地展现出来,不过角度很好。
最后的剧情让人催泪,狗狗从车上跳下来救主人的桥段,算是整部剧的点睛之笔生活,也愿每个退役的军犬都会安享自己的后半生。
主人公梅根不是什么好姑娘,她和一个伙伴,一起吸毒,伙伴意外死了。
所以她很消沉。
为了摆脱,她跑去参军,而且是海军陆战队。
而通过后,她又因为在军营随地小便(自然是出于叛逆),被罚去清理狗粪便。
于是就和那条名叫雷克斯的狗结下梁子(缘)。
她主动申请带狗,为了通过申请,还锻炼身体,训练射击。
最终如愿以偿。
看了几条评论,特意注册豆瓣评论一下。
洗衣粉事件不知道那些diao人知不知道。
常说艺术来源生活,如果这种影片还有票房不知道圣母婊如何爱那些被侵略的难民,这跟教皇跟伊斯兰少女作秀一样恶心。
我也不知道为何发这些话,只是想到以前豆瓣追捧国外的剧还有点道理,现在发现好多都是一味的跪舔,十分恶心
感觉这个片子还挺真实的,同时也是反应了现在中东地区战乱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所了解的只是从新闻中,还特别是中国新闻中,中国新闻很多时候都是有局限性以及价值导向的,看多了,总是会被趋向于看到偏向于中俄方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其实这就是中美之间的博弈,但是这个片子多多少少是讲的更多的是这些勇士背后的故事,从刚进入战场到最后想想这不是自己想要过的生活,退出了明明自己非常热爱的事业,所以总而言之就是做任何事都是,不忘初心,方能始终,我始终相信我自己做的决定以及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负责
不敢看恐怖片,不过啥520,所以。
这个电影翻译有问题,美国🇺🇸 那边直接就是名字直接做片名。
还行吧,夹杂在《妇联3》下,换一下风格不错。
对于亲美份子比如我这种来说很好看,了解美国🇺🇸 文化、美国🇺🇸 军队建制、美国🇺🇸 体制、美国各种有很大帮助。
看过一组老照片,部队训狗战士退役时,狗狗不让朝夕相处的主人离开,或许电影里除了表达“创伤应激症”外最多的就是人狗情未了!
凯特•玛拉我一直都很喜欢,且不说在《纸牌屋》里因为窥探太多信息而被下木先生谋杀,就《生死狙击》的表现就特别出彩。
当然,我最怀念的,是军旅生涯,军官吼声震天,清一色的制服,各种装备熟悉的身影凡此种种。
美国🇺🇸 的海军陆战队,和别的国家不同,是一支独立的常规作战部队,目前人数在18万,主要担任两栖攻击任务,装备精良,人员素质较高,电影里凯特因出色的表现和受伤的缘故获得了美军最高荣誉“紫心勋章”,这也算是给她最大的慰籍。
片子只有一段火爆场面,足够了,主要还是一个不甘于堕落的小镇姑娘和后来自己的心路历程,就制作水平而言确实没有太多投入,但作为调剂和爱狗人士的口味而言,却是非常适合的!
一昨天看了《军犬瑞克斯》,还好有个好结局,军犬获准退役了,并且由丽伟收养,安然度过晚年。
军犬是特殊的,他们接受了防爆训练,对于枪声、炸弹很敏感,他们是战士,但是不一定适合生活在和平世界里。
在军方拒绝丽伟收养军犬的时候,我内心不解,和主人公一样愤怒。
耐心地看下去,不一会儿,长官出场,告诉她一个故事:军犬不是宠物,会对人的生命产生威胁,他曾经饲养一条军犬,在街上碰到拿着玩具枪的小孩,猛扑上去把孩子咬死了,他永远忘不了孩子母亲的表情。
社会是一个系统,我们都要遵守其中的规则。
所以,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得出,军犬收养这件事被卡的很严。
影片中频繁出现一个兽医,对于军犬瑞克斯总是不太满意,觉得它的脾气很暴躁,不适合与人类相处,于是,留下了不适宜收养的档案报告,这也成为收养的一大障碍。
这时,我开始反过来思考丽伟的坚持,是否有意义了。
如果军犬真的不适合当宠物,那怎么办呢?
退役之后,军犬也老了,无法收养的话,也不会有人供养没有任何作用的狗,所以最后都只得安乐死。
安乐死的话,特别残酷,如果军犬有感情,它究竟作何感想?
影射到人的身上,退伍的老兵也是穷困潦倒,即使光荣的负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人性对待。
但是人不会被安乐死,动物收容所很多是处决现场,动物无法选择。
二影片的主人公丽伟,本身是一个问题青年,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关注。
她唯一的好朋友去世之后,万念俱灰中,她选择了当兵,去伊朗服役七个月。
本来,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坏小孩的逃亡之旅,她经历了各种不适应,最后却因为碰到军犬瑞克斯,她下决心要当一个优秀的训犬员。
瑞克斯嗅觉非常灵敏,在丽伟接手之前,是一条公认的脾气巨暴躁的军犬。
同时,它非常优秀,能够很快发现炸弹物。
在战场上,丽伟逐渐与瑞克斯建立了默契,立下了汗马功劳。
虽然在家里,丽伟过得很颓废,也不想跟母亲建立亲密关系。
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店员的工作,却因为无法与人很好的交流,不得不辞职。
但是,她内心有一股力量,亟待爆发。
在战场上,她的任务是带领军犬搜寻炸弹、枪支,阻断反叛军的阴谋。
这样做很危险,尤其是他们必须深入一线,不仅是在空旷的公路边,还有民居内,都是危险丛生的地方。
丽伟和瑞克斯总是走在前头,因为他们必须找到埋在地下的炸弹,或者藏在房间内部的枪支。
有一个镜头触目惊心,瑞克斯沿着公路,发现了绑在桥柱背后的炸弹,如果车辆驶过,触发到线头,一车人就会被炸死。
三通过军犬的工作,我们也能够从镜头中,逐步感受伊拉克战场的惊险。
当然,这是单方面的,是从美军视角拍摄的电影,充满浓厚的爱国主义气息。
看到一半,会有点肉麻。
普通人只能从电视上看到伊拉克战争的情况,听着政客们胡言乱语,自己再发表一番言论,如果到了现场,估计就不会说这种大话了。
从镜头上,我看到了令人避之不及的战场,正是当地人祖辈居住的家园。
孩子们在空地上踢球,商人们开着破车,去另一个城市谈生意,还有男人们会穿着西装走在街上,表面上动荡不安,大家还是选择了继续生活。
我内心会打一个问号:还能继续谈生意吗?
答案是有的,商人是趋利的。
一边战火纷飞,美军装备齐全躲在装甲车里,四处搜查;另一边,是平常人家做出的抉择,如果加入叛军,就可能死去,或者说,什么都不做,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毁。
那一刻,我是挺同情所谓叛军的,他们和美军比起来,也许只是一腔热血罢了。
即使不是电影的服装设计师,也能分辨出哪拨人是美军,哪拨人是叛军。
后者穿着旧衣服,不戴头盔、不穿防弹衣,根本没有什么人身安全可言。
这实力悬殊,有什么可打的,大部分的叛军青年只是人肉炸弹罢了。
写在最后电影是形象化的,我的思绪纷飞,一会想到这,一会想到那。
战场的镜头也只是占了一半,最后主人公得到了紫心勋章,光荣退役了。
无疑,她是很幸运的,经历了一年的心理治疗,她重新步入了正常人的生活。
收养军犬瑞克斯的想法,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多次申请无果之后,她鼓动全国人民声援她的收养请求。
舆论的力量巨大,最后,她得偿所愿,成功收养了瑞克斯。
我想,能够让真实事件改编成电影,主人公本身也是很有力量的存在,果不其然。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讲军犬,也讲伊拉克战争背后的人性故事。
与军犬建立了感情,这是人之常情,共同经历了生死的战友,怎能忘怀?
去搜影片的话,一般大部分影片都是军犬,而不是战犬。
这部影片中的瑞克斯,他是真正经历过战火的军犬,所以把它称为战犬比军犬要更合适。
影片是真人故事改编的,所以很有感染力。
反正他感动了我。
很感动,人很治愈,很良心的制作。
影片中女主本来是一个不良少年,少年天天就知道额,醉生梦死,偶然看到征兵去,想要尝试一下改变自己未来的生活。
然而刚刚他的军旅生活才刚刚开始,就因为在上级房前撒尿,惩罚去给犬打扫卫生。
也就是在那里,他认识了瑞克斯是瑞克斯拯救了她,最后也是他领养了瑞克斯,使得瑞克斯,晚年安度。
如果不是这部影片,我真的想不到高度发达的美国,对于一个有建立军功的军犬的晚年的待遇居然是安乐死。
影片中女主的军衔是下士,而锐克斯的军衔是中士,下士可以退役转业,而作为中士的军犬退役就要死。
到影片的后半部分,女主为了领养这只狗,四处奔走。
有一处细节描写的特别好,就是女主看到他在加油的时候,看到车主把一只狗锁在车里面,主人却出去了然后女主想提了一根棒子,想去砸开车窗,这时车主过来了,说你是个疯子,你想干嘛?
女主说,你这样子会热死狗的,你不知道里面有多高的温度吗?
那车主就是拼命的骂他是疯子疯子疯子。
女主拿狗当自己最好的伙伴,帮家人而社会上大部分的人只不过拿狗当一个宠物就是死的可以再去宠物商店买的一样玩乐的东西。
在女主的努力下,和社会各阶层的帮助下,终于,她成功领养了这只,军工累累的战犬。
感觉还是MeganLeavey这个译名更合适些 着眼点不在乎英雄主义也不在乎女权主义 而是以一种平淡却又真实的视角纯粹的描写了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与大多数好莱坞电影不同 不落俗套美国经历过伊拉克以及阿富汗战争的退伍军人 国家虽已给予了他们足够的保障 然而内心的伤痛却是轻易难以抚平的 在此衷心希望世界每一处都能够和平至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退伍军犬 他们所付出的并不比人类少 甚至人类是为了自己而他们是为了人类 他们是忠实的伙伴是并肩作战战友更是亲密的家人 安乐死对于数量承载的流浪猫狗们来讲的确可能是个不错的归宿 而这里却并不适用 诚挚地希望能够看到更加完善的机构回归影片本身 故事讲得确实不错 节奏掌握却略差强人意 总体来讲还是值得一看的
这个电影是我想在电影院看的,因为没人一起看慢慢的就等到了电影下线,可以在网上看到。
我看过很多关于人和狗的电影,每次都会被感动。
看的越多,越有点害怕看这类题材。
因为我也有一只狗,它也算是中老年了,牙齿就一颗,眼神也不在灵力,总是睡眼朦胧。
每次看到电影就会想到它。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有创伤的女孩(一方面来自家庭,一方面来自曾经的好朋友去世无法逃脱内心的自责)为了逃脱现实生活,她靠自己努去海军陆战队受训,一次被罚去狗房打扫卫生,心里突然有了目标,成为美军导犬员。
她的战犬叫瑞克斯,连自己的训犬师都咬,很狼性的一只,没有想到因为有人负伤她成为了它的训犬师,共赴战场,去闻炸弹,嗅地雷,解救更多人的生命,排除危险。
这期间他们负伤了,但是仍旧坚持,狗狗对主人不离不弃,主人也经常把他拉到自己房里,甚至一起在床上睡觉,陪它一起说话,完成任务叫他good boy每次都鼓励他。
受伤后她决定离开部队,狗狗也应该退役了,可以领养它。
可是,检查的医生坚持写狗狗有攻击性,不适合领养。
于是狗狗继续奔赴战场。
她就不停的找它,一只靠自己的努力去集合签名,社会媒体去发声,终于她的行为换来了人们的理解和尊重,狗狗不用从阿富汗回来后被安乐死了,虽然伤痕累累的归来,但是看到主人,心满意足的彼此相望。
终于狗狗可以过平静的人生,和她最爱的人在一起。
我最感动的画面是当狗狗在飞机上害怕的不停大叫,主人拿着被子罩上狗笼和它对话,让它安静。
当主人在战场上没有赶上车,已经先上车并脱离危险的狗狗想都没有想就下车拉着主人,让它清醒。
当狗狗被炸伤,满眼焦灼,看到主人想继续找到炸源,一举歼灭敌人,都没有犹豫,坚持着完成了最后的战斗。
当狗狗的主人和男人在床上亲热,自觉地下床回到狗默默的看着主人。
看完电影,我给我家狗狗洗澡,扣屁屁的粑粑,给它吹干。
虽然养宠物真的很麻烦,到处掉毛,洗澡,有时候有声音它就叫。
你吃东西它就总是过来总是吃地上的,不吃碗里的。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它。
已经七八岁了,希望你永远不老。
平淡的故事叙述方式,没有高潮迭起的感觉,战犬瑞克斯和女主梅根之间的相处描写得也不多,感觉瑞克斯不是那么容易被收服的战犬,但在剧情莫名其妙的推动下,瑞克斯开始认可梅根,感觉有点突兀。
但不可否认的,梅根确实愿意跟瑞克斯进行沟通、陪伴。
进入战场后,因为瑞克斯和梅根的出色表现,战场上对方人员开始了针对性的攻击,利用排查炸弹,用遥控炸弹把瑞克斯和梅根给炸飞了。
但受了伤的梅根和瑞克斯坚持带伤进行排查,最后再次出色完成任务。
任务完成后,因为受伤,梅根被送回后方进行治疗,而瑞克斯继续留在战场进行排查工作。
后来在梅根回家休养,并进行战后恢复,在心理辅导的期间,聊到瑞克斯,梅根甚至哽咽哭泣,这段我觉得还蛮催泪的。
在梅根进行战后恢复期间多次联系部队,要求对瑞克斯进行领养,但因为瑞克斯在战场受过伤,精神处于高度紧张,容易不受控制。
所以瑞克斯并不适合领养,部队只好继续让瑞克斯继续留在战场,而不适合领养的结果,也意味着瑞克斯将在退役后进行安乐死。
梅根为了能领养瑞克斯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找政府官员,找路人签署联名书,找媒体……庆幸的是梅根成功了,最后成功领养瑞克斯,让瑞克斯可以真正的安享晚年。
我对这样的故事结局其实是满意的,狗狗是我们忠实的伙伴,这些训练过的战犬,对战场的排查工作,对灾难救援工作……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是英雄,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容易受到惊吓,就放弃他们的生命,若是担心他们不受控制伤人,牵引绳了解一下,笼子了解一下,口罩了解一下,总会有解决的方法,请不要擅自决定他们的生死,我们应该善待他们。
平庸
拍的一般。#20170907
看的有点煎熬,德牧是唯一动力
宠物美式爱国片,狗、女性、伊拉克、阿富汗、棒球都有了
惊心动魄,加感动。
美帝不会像某《犬王》,把真狗炸碎。
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有一只无法替代的🐕
真实故事改编,但由于苦难铺垫不够,导致刺激泪点的桥段效果弱很多。总体还凑合吧
结尾看哭惹
从纸牌屋开始注意到凯特玛拉的,但是倒是第一次看凯特玛拉当女一号的电影,能扛起这样的角色不容易的。很喜欢megan和狗狗的互动,尤其感动,狗狗好乖,我就静静躺着看你睡觉。这电影比同期的wonder woman、it comes at night更能触动到我,不花哨,真实朴素,有意思。
7分+战斗场面不多,女主为了逃离毫无生机的生活加入海军陆战队,退役后再次失去方向,为了领养昔日出生入死的伙伴瑞克斯四处奔走,被媒体挖掘成为了全民偶像。没有核动力航母先进战机,依然不失为一部不错的征兵宣传片
看到泪奔,记得看过一个北京丰台区一对老人养了一只狗被选为缉毒犬,退役后后腿瘫痪,老人将其领养回家,并要为其养老送终,狗狗大小便已经失禁了,还能得到主人的善待,不要小看狗对主人的忠诚,即使多年以后,它还是能陪伴你,善待那些缉毒犬防暴犬,它们是战士也是好的家人。不比那些贵犬差。
德牧也很喜欢
真实事件改编,很好的题材,可惜拍的只能说是一般。接近两小时的片长,却没抓住多少东西,对狗狗的刻画太少,也没能很好展现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
汪年看个汪电影
中规中矩的流水账,电影节奏很奇怪,想讲很多,但都没有讲明白,代入感不强。狗狗很棒
后面有些无趣
呃…尴尬。
好无聊,没有起伏重点,也没显示出怎么就人犬情深了
流水账人狗情未了,狗狗的身份属性探讨也是泛泛而谈。有些桥段催泪,是一部让人喜欢不来的平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