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开头的龙标还是 2015 年的,能拿到龙标也就不存在什么因为审核不让上的问题,看完本片以后发现拖了一年多其实很好解释,那就是水平确实不行,就是个不伦不类的青春性喜剧。
说不伦不类,是因为本片预告片所传达给我的感觉是:这是部厂区情节下的人物小传。
八九十年代的背景更是让人想到了很多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去年上映的《黑处有什么》甚至其他提到那个时期的各类青春片,但是比起这些片子来,本片对于时代感的表现几乎是零。
说几乎,是因为本片场景和部分人物服装还是够还原的——也只能是部分服装,女主角白蓝的很多套衣服都一点也没有时代感。
剩下的,包括人物的表演,情节的设置,都是清一色的现代穿越味儿,尤其是为了凑笑点硬搞出来的一些东西,比如路小路后来分到的自来水厂里的两位员工,完全就是个 0 分级别的国产烂喜剧找来的配角,完全不懂设置这些东西的意义在哪。
当然不止是这些,本片整个故事几乎任何地方都是这种感觉,你很难去想通本片到底想讲什么,整个故事都是碎片化的片段,除了路小路和白蓝这条感情线之外,就没有别的故事线了,甚至连路小路个人的成长都没有,他开头什么样结尾就还是什么样,从头到尾体现的就是他爱捣乱但不是真坏这一点。
而且每个碎片片段之间的衔接也很混乱,剪辑太弱就先不提了,片段间的联系也都很微弱,微弱到就真的是各种散落的情节,最典型的就是路小路大闹新厂长上任仪式那段,白蓝看不过转头离去,结果下一次情感戏两人又躺床上刚发生完关系,所以到底为什么安排这个波折呢?
这么看来这就不是波折了,用线是穿不起来的,路小路和白蓝的感情戏也是一样的,感情真正初步建立是路小路答应白蓝去考夜校,这个时候白蓝激动地吻了他,这个能理解,两人有隐含的情愫,路小路愿意为了未来奋斗,是好事。
可结果路小路却完全没继续学习,观众正疑惑着这就没了的时候,又轻描淡写地一说路小路考过了?
这他妈在情感描写里是大忌啊,没有我为你而努力的情感积累,你让观众怎么服这段感情?
白蓝看到路小路全是做坏事,然后爱上他了?
告诉你你信吗?
看感情线就是看几个转折点,开始,结束,中间的危机点,本片感情线里的危机也是非常低级,从头到尾一共三次,官二代,科长,去上海学习,结果这三个危机全都是自己解决的,官二代自己放弃了,没兴趣了,科长人家可能压根就没这想法,去上海学习回来直接主动把路小路睡了,没讲人物变化的原因——我要是没看过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片的话可能真的也想不到更烂的感情波折了。
不看感情不看故事,那就看看路小路的成长吧,你能说说路小路有什么成长吗?
他一直都还是那个设定,就捣蛋,年轻气盛和人吵架,最后挖出来一个正义感,没了。
这也不怪他,片中根本也没给他设置什么让他成长的转折点,路小路这个角色所做的事就是按他爹送礼的安排去厂区各个部门发生点笑话,故事推进全靠“我爸托人XXX”。
而影片开始抛出来的性萌动这条线更是彻底丢掉了,开始“我第一次看到的乳房”但是后面就完全不关心乳房了,大妈们的是怎么样,阿骚的是怎么样,白蓝的是怎么样,完全没有提,这其实是一个少男性成长很容易有共鸣的点,坦白说我自己就也很喜欢胸部,这点完全可以好好利用的,因为青春期少男对女性的认识很多就是从胸部开始的。
之后第二次提到就已经是在电工班和小李去换灯泡时看到的大奶罩了,这就完全处理成了一个笑点(说到这插句题外话,本片对“肥胖女性”这个又 low 又低俗又不好笑的梗消费了好几次,编剧是不是真的不会想更好一点的笑点了?
)再之后呢?
再之后路小路就已经成了调戏小姑娘们的老司机了!
卧槽!
我服了!
不服不行了!
和白蓝发生关系可以熟练说出“让我在上面吧”了!
他的性启蒙是怎么样的你倒是讲啊!
他转变这么大你提都不带提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
故事线故事没有,感情线感情分裂,成长线没有成长,性启蒙线完全靠突变,所以这片子到底是想说什么?
影片最后摆出来了拆掉大烟囱的录像,然后路小路的话里大概是这个时代压迫他们的感情?
可是影片里到底哪里表现出这点了呢?
路小路一直重复在这个戴城就必须进厂,可其实他自己考了夜校也没认真上,人家白蓝想要追求更好的发展轻轻松松就去上海了,你路小路要去追也没什么经济困难和路线困难,瞬间到达上海医科大学师范学院(说起来这到底是啥玩意啊…)还进入了人家礼堂来企图对观众打破第四面墙。
你感叹的时代压迫不会是感叹那个时候没微信不好交流吧?
本片唯一值得夸夸的可能就是作为一部新人导演的作品完成度还可以,尽管可以挑出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问题,比如剪辑比如调色比如散乱的故事,中间也有大段的人物解说PPT,但是在每个单独的碎片片段里都还是做得不错,对于一些不好笑的笑点也能看出来是在认真设置,但是可能也就这样子了吧。
最后吐槽一下本片的海报,就是一开篇放在最前面那个,满满的热血高校味道,可是结果和全片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1)这部片子早就有所耳闻,初识是在第52届的金马奖上看的片花,私以为《第52届金马颁奖典礼》是林志玲的唯二代表作,另一个是《赤壁》。
(2)两个同龄的异性,女生普遍比男生成熟3岁,所以才会让小路去上夜大。
(3)白蓝为什么会退学?
这是一个bug,旅游去了,有寄明信片细节,但是逻辑不通,白蓝去上海肯定要以学历傍身,不可能贸然退学。
(4)《姐姐》如果用张楚原声,可能会更好(5)明显致敬《阳光灿烂的日子》了,无论是黑白色的切换自如还是走墙那段。
(6)导演主题想表达下gang员工,但是为了过审,能看出来做了不少妥协!
主打爱情,但是夹杂的暗线是父亲的下gang,小撅嘴悲惨遭遇后的赔偿更是令人无法想象,These things are happening in China!
unbelievable!
(7)男主去上海找他的小白蓝,我以为结局是大团圆,唉,又是以悲剧收场(8)待在小地方那种窒息感,我是深有体会!
(9)关于白蓝的背景……(说了,号就没了)
1990年代的小城女神诗/碎岁因为梦里有你我用一年时间做一个梦然后我醒来用一生时间尝试回到梦里烟囱是倾斜的,车间是漂浮的压力表针的抖动有点过快下班路上,我把自行车骑到飞起我的心跳也有点过快属于新人的高楼盖起来了属于旧人的矮房铲平了脱缰狂奔的时光前曾有我们螳臂当车的青春你穿着白裙子从夏天走过你的芳香是没有出口的迷宫
文/梦里诗书《少年巴比伦》放在当下的国产青春片中来看,无疑是新颖的,电影不再是校园套路式的爱情故事,以上世纪90年代为背景,对工厂青春的聚焦,既有着忍俊不禁的荒诞,也再现了一个时代下属于工人的青春影像,这使其固然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在剪辑和节奏上都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但这样的青春确仍旧率真质朴。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正处于高速发展变革的时代,而《少年巴比伦》对这种时代性的结合,透过工厂这个江湖,其实比之校园更为出色的诱发出了观众对时代性的共鸣,电影以面对高考失利的路小路进入糖精厂成为一名工人为展开,在那虚设的小城戴城中,能进工厂无疑是一个除了高考外很好的出路,但进了工厂的路小路他其实看不到未来和生活的方向,老一辈们的革命热情在这个时代已然褪去,而以“鸡头班长”为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也只是吊儿郎当的混日子,看似平淡的工厂生活中一成不变的人们,其实已然处于了即将被时代所抛弃的边缘。
在这样一个故事里,当然会需要爱情的润滑,电影的故事其实就是以路小路遇见美丽漂亮的厂花白蓝来发酵,这段没有堕胎也没有撕逼的工厂爱情,成为了电影描绘青春血性与纯真的所在,而也正是透过白蓝,路小路也方才真正警醒到了自己的问题,爱的美好也成为了他试着去改变生活的动力,但《少年巴比伦》显然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美好的童话,现实与梦想的落差,时代与与命运下的无力,使这部电影用爱的错过赋予了其耐人寻味的深度。
当然对一个出色的的剧情蓝本,尤其是这种用小人物着点时代的电影,它对导演的要求也比普通的青春爱情片来的更为苛刻,但显然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不论是在群像人物的驾驭上,还是剧情剪辑的处理上,都让人很难去为之称道,特别是电影从中段开始,一种极强的拼凑感,使电影即没能用更多的桥段去呈现人物内心的演变,升华路小路与白蓝的爱情,对官僚世态的体现也仅是蜻蜓点水,这些难掩的缺憾使电影变的散乱,在整体观感上来看差强人意。
诚然《少年巴比伦》有着很多的微瑕,但却并没能掩盖这部电影本身的光芒,喜剧的荒诞,初恋的纯美,都使这场用重金属演奏的青春触及了时代的脉搏。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几波预告看完,发现路内小说里因为交错现实记忆里而显得有趣味和有态度的对话改的极其青春剧且庸俗,什么排比对仗的独白,太弱,丧失路内式智力快感。
以及色调过分饱满的造型和人物,也没有九十年代灰扑扑的感觉了。
找不到背景里让人绝望的普通人的生活感,电影里尽是夸张的异端。
少年青春期,一个成熟诱惑,一个清纯爱情,好像还是这些。
我想看到的是,在九十年代的工厂和技校,开始成年的路小路被中年路内附身,不太正经地看待生活,鬼鬼祟祟地爱,羡慕,勇敢,追逐,失败,充满诗意和浪漫,直到一切被时间飞速碾碎。
路内老师的《少年巴比伦》,以路小路和白蓝的恋情为主线,整体展示了70后的工厂时代,那是一代人的青春。
改编的同名电影找来了董子健和李梦,为了把这个故事多方位演绎,谷臻故事工场和路内老师今年将携手把它改编成网剧。
今天老衲先从以下三个桥段,对比看下电影和原作小说。
戏梗一:相遇
半个月之后,有个女的骑着自行车经过,她看见我蹲在路边,呆头呆脑地张望着半空中虚幻的景象,仿佛嗑了药丸一样。
她好像并不介意我是个傻子,跳下车子问我:“车摊是你的?
”我被她打回了神,说:“是啊。
”“擦车子多少钱?
”“小擦两块,大擦五块。
”所谓的小擦,就是把车子表面的油污和浮尘擦掉,这比较容易;所谓大擦,则是把车轮卸下来,把钢珠掏出来,一个个都擦得像镜子一样锃亮,往车轴里涂上黄油,再把机油灌进车链子,把所有的螺丝螺帽都拧紧,把刹车校准到最合适的位置。
小擦好比是澡堂子里搓背,大擦就是按摩院里的马杀鸡。
我会搞小擦,但没搞过大擦,和我修水泵一样,拆得下来,装不上去。
她说:“大擦吧。
”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连衣裙(不耐脏,所以要擦车),目光炯炯地,居高临下扫射着我。
在此之前,我还没有被女人的眼神这么痛快地扫射过,当然,我高中时候的校长除外,但她是个老太婆,不但扫射过我,家长会上还扫射过我爸爸,我们两个都怕她怕得要死,假如她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穿白裙子还有一双杏核眼,不管是点射还是扫射,我都情愿被她射死。
趁我找扳手的工夫,白裙子姑娘问我:“糖精厂的?
”“你怎么知道?
”“废话,你穿着工作服呢。
”▲ 老衲有话说:小说中白蓝和小路第一次相遇就是在这个修车摊,然而起初小路并没有注意到她,白蓝则过来问:“车摊是你的吗?
”于是那段关于两个人的青春往事,从此漫延开来。
而电影中被忽略的是小路,并且,电影需要唯美的画面感,所以在白蓝出场时响起了音乐,那个女孩骑车经过如沐浴春风,惊醒了路小路。
而这样的处理,也让观众们不由自主回想起了自己心中的那个她。
戏梗二:送别
我曾经对她说,我会去火车站送她,不管她去哪里。
她觉得这样很好,很像电影里的场景。
后来她真的坐上火车去北方了,我却没能送她,那天我在车间里造糖精,把反应釜里的硫酸和水放错了顺序,应该是先放水后放硫酸,我心烦意乱搞错了,结果那个反应釜发出轰轰的声音,好像烧开了一锅水,带着硫酸味的蒸汽全都冒了出来。
工人们一声发喊,悉数逃光,有个女工在逃跑的时候从楼梯上滚了下去,摔掉了两个门牙,扬言要让她老公来砍了我。
后来她老公冲过来揪我领子,他是甲醛车间的工段长,老婆遭了难,当然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
我任由他揪着,看着他把拳头举起来,但最后他竟没有打我。
他私下里说:“这小子的眼神就像个杀人犯。
”他们把我送到安全科,写检查,写事故报告,一直搞到夜里才放我走。
我想到她拎着旅行袋独自上火车的样子,我觉得这一幕也很像电影,我自己也说不清到底哪一幕电影更令我难过。
我就这么错过了送白蓝的机会。
▲ 老衲有话说:小说中因为反应釜冒蒸汽引来工人逃跑,之后受伤工人找小路算账耽误了去送白蓝,他也没有再追去火车站。
而电影中则是因为小噘嘴被翁大龅牙欺负,小路帮小噘嘴出头而耽误了送别白蓝。
最后为了增加离别的伤感和画面,小路追到火车站台,而那列火车已经走了,带走了自己心爱的女孩,小路望着空无一人的站台,终于意识到自己失去了这段青春。
所以电影在这段的修改直接让离别的悲伤满溢,用一个人的火车站调动观众的情绪,比起没有离别的离别,一个人的离别才更难忘。
戏梗三:追寻
那一年,我抽空去上海找白蓝,我手里只有一个地址而已。
我坐上火车,沿着沪宁线往东,到上海的时候已经是中午。
我坐上公共汽车,到医学院去找白蓝。
宿舍的人告诉我,白蓝上个星期就走了,去哪里不知道。
我失去了目标,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只能一个人在医学院里逛,看看这个地方,感受一下她的理想。
我走了很久,每一条道路仿佛都很熟悉,地上的落叶也很熟悉,我想起她说过的,每一片枯叶都只能踩出一声咔嚓,这是夏天的风声所留下的遗响。
我想你是一个多么诗意的人,可惜诗意对人们来说近乎是一种缺陷。
我好像已经有几辈子没见到她了。
后来我走进了一条黑暗的走廊,一个人都没有,两旁放着很多瓶子,瓶子里全是人体器官标本。
再往前走,有很多怪胎标本,都是被扭曲得不忍睹目的胎儿。
一切都是那么地怪异,好像是有人在召唤我往前走。
一直走到一扇门前,门锁着,我通过小窗向里面张望,看见几具尸体摆放在那里,用布盖着,如此安静地,我好像是走到了人世尽头。
猛然之间,我毛骨悚然,返身狂奔而去,那寂静之中的笑声告诉我,所谓奇异的旅程在此已经画上句号。
▲ 老衲有话说:小说中小路去医院找白蓝被告知她已经离开了,然后他看向黑暗的走廊,明白了两人的旅程在这里已经画上句号了。
电影中整段镜头萦绕着张楚的《姐姐》这首歌曲,这首歌是90年代的流行歌曲,正紧扣了电影中那个年代,一股浓厚的回忆扑面而来。
而小路和白蓝是姐弟恋,导演也通过这首歌来展示路小路此时的心情,怀念白蓝,告别青春。
电影中为了把小路和白蓝过往画面展现出来,则增加了小路去电影院的境头,他们两人的恋爱在荧幕上播放,小路坐在台下看完整个青春。
最后他和白蓝牵着手看着工厂的烟囱倒下,预示着工厂时代结束,一代人的青春结束,这就是小说中那个句号。
这是我们谷臻故事工场戏梗栏目的第4期推文,我们用原著小说和电影镜头对比,来帮助大家解读好故事。
本来是抱着对国产青春片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的想法去看的,却在看的过程中慢慢被片中的情节吸引,好像自己也回到了那个电视机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有辆摩托车就牛掰的像全世界都在自己脚下一样的时代。
那个时代其实很多地方都像戴城一样,当地的人大多在一个单位上班,吃着大锅饭,每天上班女人们凑在一起可以把城南到城北城西到城东别人家的事情都八卦个遍,男人们聚在一起话题总是离不开女人,哪家的女孩身材姣好,哪个女人放荡风骚。
好像有了这些谈资大家的日子过得就不那么无聊了。
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少年们的命运就像是被写好的一样,被父母安排进他们的单位,然后重复着他们从年轻到老的日子,虽然有人不安于现状像逃出这种生活,但一代又一代很多人也没能逃出去,过着这种不会多富裕却也安稳没压力的日子。
而路小路就是这些少年中的一个,是比其他人折腾的都厉害的那一个。
用自作聪明的小把戏吸引心仪的女孩注意,想要表现自己却一次又一次笨拙的搞砸,不受管制放荡不羁,有的时候甚至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小痞子,但往往这样的男生在女生当中才能吃得开,因为他们从来不端着面子在女孩子们的眼里总是没脸没皮的。
他们有点小聪明,但在那个女孩子普遍都比男孩子成熟的年纪,所有的小聪明也都能被女孩一眼看穿,尤其是像白蓝这种聪明的姑娘,但她们却总是看穿不说穿。
路小路借车去接她摔得满身泥泞,想要英雄救美却被半路杀出的官二代抢尽了风头,看到王明给她送梨子冲到她家门口去耍了一顿贫嘴得意的把梨子拿走,跟王明在浴池比赛差点出人命,这些过来人看了都觉得幼稚至极的举动,在那个时候却都是建立起自己自尊心的一砖一瓦,就像路小路自己说的只能从这种微漠的胜利当中证明自己。
虽然白蓝也喜欢路小路,可是两个人的心智毕竟不在一个层面上,而这种爱情最终也都会以无疾而终结尾,成为日后想起来胸口的那一刻朱砂痣。
片中每个人物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群体,包括牛魔王,长脚,倒鸡,王明,路小路的父亲,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整场电影看完后让人惊喜,李梦的表演则是惊喜中的惊喜。
2016年10月20日,采访董子健。
一开始是怎么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
董子健:主要是因为小说。
我记得第一次拿到剧本的时候不是特别喜欢,后来他们寄了小说,我觉得特别喜欢,就接了。
那去拍电影之前还做了什么准备?
董子健:提前在工厂待了一阵吧。
电影展示的是90年代初,你对那个年代有没什么想象或理解?
董子健:应该不会跟大家出入太大吧?
想象就是从父母口中、书本之中,还有纪录片、那个年代的一些电影当中得到,其实是有很多途径可以感受的。
虽然电影展现的是90年代,但放到现在也有不少能引起共鸣的地方。
你觉得这共通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董子健:有记忆,有热血,而且有与正常人不同的青春。
其实路小路不光光是你们的人生,还有一些你们想象不到的,比方说,你有试过地震后跑到一个女孩家跟她上床吗?
(笑) 在这么一个特别年代里,路小路与你之前演的青春片有什么不同?
董子健:我之前演的角色可能都是偏闷一点的,而路小路是一个跳出来的人。
他在那个年代这样做挺不容易的,尤其有那么多束缚。
董子健:其实我觉得那个年代真的好多这种人,就是看似吊儿郎当,其实内心比谁都清楚,比谁都善良。
看似与世界格格不入,其实是世界已经变了。
路小路有时候很反叛,不顾一切。
你是怎么看待人物这种冲动呢?
董子健:我觉得路小路不光是反叛的,他更像是那个年代的诗人,但是是反叛的诗人。
诗人其实很反叛。
(笑)他浪漫,他长情,他不顾一切,看似有冲突,好像他想象的浪漫场景会是那种乖乖的,其实不是。
每个年代都有这样的,只是在那个年代你会有不同的方式去演绎。
路小路常有一种彷徨、迷茫的感觉,你是怎么看的?
董子健:他就是彷徨,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怎样。
那你觉得路小路哪一点是和你真实性格比较像的?
董子健:我算是一个喜欢浪漫的。
但我说的浪漫,不是给你一朵玫瑰,不是说帮你把天文台包下来,而应该是一种长情,一种深情,很不要脸地说,我觉得我跟路小路是很像的,都是用嬉笑怒骂的方式去面对人生。
我觉得现在演这么多片子,路小路是跟我最像的一个。
其他都不是本色出演,这个才是。
对于路小路这种看到第一个心动对象白蓝的反应,你表演起来有什么考虑?
在《少年班》里也有这种情况。
董子健:青春片不都这样吗?
(笑)不会想太多演绎上的,想得更多的应该是人物性格。
之前演的所有片子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区别。
就是人物不同,年代不同,各种背景不同。
不是说看待第一次恋爱的事情,而应该是这个人物在当下面对爱情是怎样的状态和选择。
路小路被稍微年长一点的女孩子吸引,而《山河故人》里也是喜欢年纪比自己大的。
董子健:《山河故人》不是姐姐了吧?
(笑)我觉得爱情并没有说要分得这么细,你是姐姐,你是谁,你是谁,现在大家不是男的跟男的,女的跟女的都行嘛,而且大家都挺认同的。
这些都不重要,爱情本身是最重要的。
每次看你演这些的时候都特别真。
董子健:我觉得就是因为考虑到人物的爱情应该是,爱上谁,不用去讲什么道理的。
可能有些东西就是,讲太明白了你反而没有办法去诠释。
这次跟李梦合作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分享吗?
董子健:我记得不是太清楚,时间已经太久了。
就记得我骑自行车不断摔倒的那场戏,她一直在忘词,这我印象最深。
相对而言,你文艺片拍得比较多。
董子健:都是商业片。
(笑)那市场上相对文艺的电影,你是怎么看的呢?
董子健:我自己没有太细分。
有非常独立的电影,如毕赣的《路边野餐》,还有《黑处有什么》,越来越多这样的片子出现。
我并没有特别去看待它,这不是我目前考虑的。
我现在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喜好。
之前选片是角色到那了就去拍,还是说有意给自己一个规划?
董子健:没有,我对人生没什么规划,特别不喜欢规划。
其实还是选择,但不是选择未来的路,而是当时挑剧本时选择喜好的。
当时没有比这个好的片子,接这个是合情合理的。
现在挑戏主要是看什么?
有没比较喜欢的类型?
董子健: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热爱文艺片的人。
我还是比较喜欢强烈的戏剧冲突,喜欢一些新颖的结构。
开头的爆炸有点非现实的感觉,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基调呢?
董子健:电影本身就不是现实的,你在看小说的时候也能明显感觉到,那里有非常多的空间可以做出这些魔幻现实的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尝试,应该是一个观众会非常喜欢的方式。
你觉得电影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董子健:表达这种东西是见仁见智的,每人看这片子都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看到热血,有人看到工厂是个江湖。
(笑)有人看到了说,这是一个人物在衰落时代的悲伤结局。
有人看到这个片子有诗意,有人看到这个片子很搞笑。
对我来说,它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成长,但我觉得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时代落寞的惋惜。
与春夏合演相对商业些的电影,戏路比较不一样吧?
董子健:对,那个是纯喜剧片。
(笑)我尝试用对表演不一样的理解去演一部戏。
像《少年巴比伦》、《德兰》、《青春派》这些,其实都是同样的表演体系,所以这次完全是一个颠覆。
那可以跟我们的读者推荐一下《少年巴比伦》吗?
你觉得什么是值得你花钱进来看的理由?
董子健:我觉得既然没有什么不看的理由,那就来看吧。
那就是真实的我。
(笑)来看成长之后的我。
还有什么想跟读者说的吗?
董子健:注意身体,雾霾天大。
(笑)(原载于《看电影》)
调色出生导演画面确实美,但还是过度了,压抑的暗色调去讲一个少年的梦犹如成年人口中说出的苦涩,不如明快来得纯粹。
小路点亮七盏灯是我觉得本片最美画面。
观影时旁边的大姐问我,白蓝怎么会看上这么个人呐?
我答,她原本就不爱。
一个心气高的女子拒绝不了这20岁耿直的喜欢,也明白这20岁只不过未见世事的必然,一眼看穿的未来不如当作一味调味,放自己自由。
老板一直在旁边问我,这种片子你觉得有意思吗?
你觉得有意思吗?
你看的下去吗?
……总有人得拍这样的故事,总得有人知道……大概原作者,导演,董子健都把这电影当成自传了吧。
票房的低迷除了客观原因,还是那句话,观众还是更愿意接受穿着真理衣服的谎言。
筑梦可以,写实又筑梦,大概才最不能接受吧,就仿佛把他们赤裸裸的拍在岸上,离水不远却阳光炙热。
所有的青春都会被时间的火车一去不回的带走,每个少年梦里都有过的一个白蓝,我们徜徉在迷惘的空旷厂区里 我们踯躅在每一个困惑选择的路口。
两条相交的人生轨迹把所有的思念都汇聚在那个相交点上,然后就此微笑着挥手别过。
那年白蓝骑着单车从惶恐的人群中逆行而过,从此思念开始根生,那年一辆开往上海的火车把她带走,从那,青春开始凋零褪色。
一部很不错的关于青春爱恋的电影。
要拍小镇青年,贾樟柯笑了。完全像知识分子下乡体验民情。
不是一个层次的爱情,终究不可能在一起,在一起也不会幸福,这样挺好。
山寨夫人,血唇少年,尴尬快进
不是糖水青春片,确实有点阳光灿烂的影子,看似张牙舞爪荷尔蒙躁动,其实是对时代的一种虚无的落寞感,以及人对命运无能为力的荒诞,一场眼看着90年代改革大潮带来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其实真处于那时那刻未必真那么美好,所以记忆才是乡愁,腐烂又香甜。
压了两年才上院线,挺可怜的。比原著更能让人笑出来。但是导演完全着错了重点。爱情戏整个跑偏,白蓝被塑造成一个造作的绿茶。工厂记忆果然还是要经历者来导。这属于看得见的稚嫩。董子健未来可以的。
「那个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被时间关在无声无息的黑暗中,消失了……而我们依然在世界某处孤独行走」小董的文艺片,真好~2021.4.21送给34岁的你
既没审美也没技巧
男主长得太阳痿
不错的处女作,至少在“国产青春片”基本变成一个烂锅的现在,算得上是这种类型片的一个惊喜,不过本来以为会更文艺闷片来着。年代背景下封闭的小城市,大工厂的集体生活有一种腐坏的狂欢感,少年心事总是又有欲望又有纯真。好喜欢小董这个角色哦
火车站的那一幕,在想,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你跑到火车站,要送的那个人已经离开
大工厂情节的小青春小情怀小忧伤,这么流水账的讲到底有啥意思!!!
我烦死李梦了
一个周韵还不够吗!还来了一个和周韵一模一样的李梦,一模一样啊!!!
主线没有提炼好
最后那位伤心的阿姨拦住他们冲向领导的步伐,劝说:“别动,你们还年轻,别动。” 那是全片最沉而锥心的一句话。少年他眼尾线条的走向,和在夕阳下空无一物的橘色虹膜 太好看。
我要能长董子健那么帅我他妈也有青春。。。
表现那个时代的现实,但没有局限在那个时代。笑点多于泪点,还可以做的更好,但已经超过90%国产片。
一开始就很飘,喜欢中二少年的故事,不知路内小说原作如何,所以不喜欢落到伤感情怀的结尾,地震引发激情也很怪。大抵揣摩出自己的缺失。看完倒霉遭遇无缝链接电影的事,院线片再也不看午夜场!
迷人的这一面。
一星半,3.5/10,很平庸,没有任何亮点和想法,充满了浮夸和无趣,想模仿贾樟柯又没碰到合适的内核,想模仿姜文又流于意淫。色调和剪辑也减分,表演也没共鸣,故事又局限于文学文本。真的就像一位豆瓣网友所言,这位导演拍小镇青年比韩寒都差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