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复制贝多芬

Copying Beethoven,贝多芬未缘曲(港),快乐颂(台),重现贝多芬,欢乐颂

主演:黛安·克鲁格,艾德·哈里斯,比尔·斯图尔特,安格斯·巴尼特,Viktoria Dihen,菲丽达·劳,马修·古迪,乔·安德森,戴维·肯尼迪,尼古拉斯·琼斯,拉斯洛·阿隆,卡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匈牙利语言:英语年份:2006

《复制贝多芬》剧照

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1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2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3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4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5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6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13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14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15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16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17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18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19复制贝多芬 剧照 NO.20

《复制贝多芬》剧情介绍

复制贝多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24年,维也纳。年仅23岁的安娜·霍兹(戴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 饰)凭借自己对于音乐的出色领悟力成为贝多芬(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饰)的乐稿抄写员,此时已经失聪的贝多芬正醉心于创作自己的“告别作”。安娜本想借着为贝多芬工作的机会向他学习,从而成为一名出色的作曲家,可是很快她发现贝多芬是一个固执、粗鲁、一味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疯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由于安娜在危急时给予帮助而取得成功,两人的关系逐渐好转。安娜拿出自己所写的曲子让贝多芬评价时,却惹来贝多芬尖酸刻薄的嘲讽,安娜一气之下离开了贝多芬。在贝多芬的请求下,安娜又重新回到贝多芬身边并且尝试接受他那些过激言语所传达的意见,安娜似乎渐渐理解了这位天才级的大师…… 本片2007年在素有“西班牙奥斯卡”之称的哥雅奖(Goya Awards)上获最佳欧洲电影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洗面桥川尻小玉的懒散生活赎罪巷风风风逃离魔窟这都不是事儿之迷失的“黑马”避风港名捕震关东皇朝太医哈林四女子第二季成曦曲黑律师的痴情世界上最沉重的纯爱绝对占领我们是一家人怪奇物语第一季危机直播一盘大棋月之恋人容顺汽车人总动员金枝玉叶擦枪走火凶宅惊魂那狗送我上青云极限逃离金发野兽回廊亭天佑之爱万妖国

《复制贝多芬》长篇影评

 1 ) 关于复制贝多芬的三个错误

我今天一边咬着香蕉一边看了《复制贝多芬》,成功地在第九交响曲的最后擦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女主是贝多芬的乐谱抄写员,但是贝多芬歧视女性,所以老是跟她开一些恶劣的玩笑。

有一次贝先生兴致来了,在女抄写员面前光着屁股冲澡,一边问:“你最喜欢我的哪个曲子?

是XX?

还是XXX?

哦,我知道了,”这时候已经接近于聋子的贝先生大声说:“是月光!

”根据保罗奥斯特的理论,大家都生活在一连串莫名其妙的巧合中。

今天晚上的巧合是,当我听到贝先生这句话,并感觉有点儿不对的时候,令我感觉不对的源头就放在我手边的桌子上。

严锋老师的爹爹辛丰年老师写的《处处有音乐》,当年我在(现在已经倒闭了的)学校门口的特价书店买回来之后,一度成为我的厕所必备书籍。

开篇第一就是《杂话月光曲两百年》,辛老师说:“有趣的是贝多芬生前也没有想到,他自题为《幻想曲风升C小调奏鸣曲》的此作,在他身后会被人们取上一个浪漫情调的别名,而且掩盖了正式的曲题。

”显然错的不是辛老师,贝多芬生前不可能自己说出月光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根本不存在,这支曲子不叫月光。

这跟斯琴高娃老师在《康熙王朝》里自称谥号:“我孝庄……”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为错之一。

但是,最近我是一个怀疑论者。

前阵子迷上了《读库》,看到有一则是采访著名编剧那个谁,说到写黄金荣和杜月笙的故事,仅仅靠推测就编出了一大段对话还杀了一个人,黄金荣死前深情地对杜月笙说:“没有我就没有你的今天,没有你也没有我的今天。

”我就想:编剧也挺难的,总不能让贝先生光着屁股说:“我知道了,你喜欢的是那首《幻想曲风升C小调奏鸣曲》。

”说月光,地球人都知道,多好。

我又想:那也可以把这句傻话去掉哇。

贝先生完全可以说:“我知道了。

”然后狡黠又下流地看着他的抄写员小姐,继续洗澡,一边哼哼他的月光。

我接着想:不对,有几个看电影的人能光凭哼哼听出这是月光呢?

最后我想:我真的是太神经了,关我毛事,想这么久……此为错之二。

紧接着,我非但没有反省自己的无聊程度,还哼着歌写了博客。

此为错之三。

 2 ) Copying & Copying

作品名中的copying显然一语双关或者说象征意义深厚。

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整部电影主要是在刻画谁?

毫无疑问,贝多芬。

想诠释这部电影,我感觉要设想两个贝多芬。

安娜·霍兹无论在简单的抄写还是风格上都在模仿贝多芬,期待着贝多芬,她无疑渴望像贝多芬靠近,渴望成为贝多芬。

她的成长也是贝多芬自己经历过了的成长,而贝多芬的高度,又似高屋建瓴。

一个努力模仿,一个不可超越。

举例来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幕:Beethoven告诉Anna要倾听内心的灵魂,指导Anna从内在的安宁里寻找到自己的音乐。

Beethoven告诉Anna她不需要像他一样聋了才发现倾听灵魂的重要性。

这是BeethovenAnna的成长,也是Beethoven音乐历程的一个缩影,一语中的难以表述清楚的音乐的“境界”问题。

再举例来说,趁着Beethoven散步才能安静一会的邻居老太,不正是他的力量,他的heavenly music的一个侧面例证么?

最后反观整部电影布局,从刚开始的Beethoven显得难以理解和野蛮粗俗到最后Anna对他彻底的尊重与崇敬,不能理解为对观众,尤其是原本朦朦胧胧了解这位音乐巨匠的观众一个一步步走进Beethoven,理解Beethoven的过程么?

两个角色给观众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整个电影104分钟穿插大量的音乐不但没给人疲劳和松懈的感觉,反而让人轻松步入预设的氛围和情绪,这不仅要归功于贝多芬本身的力量,优秀的剪辑与叙述方法的设置,整部电影的结构也有种艺术的美的灵活。

最后说些题外话,我不知道大家看传记类的电影多不多,真心的敬佩西方演员的专业精神。

主演的几位必定大量而深刻地去理解过Beethoven,必定苦练了指挥,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了解了相关知识,必定在做足了所有的剧情上的,背景上的,道具上的,语言上的,以及我之上所提到的结构上的种种准备,客服了种种困难才拍出了这样一部还不足以称之为经典的影视作品。

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实在有无与伦比的借鉴价值。

 3 ) 你若热爱,就要用灵魂去感受。

电影是一个导演通过影片想要表达思想的方式。

我不能说某个电影怎样恶劣,或许只是某个导演的表达方式我不能够理解。

这是我对电影的一个理解。

《复制贝多芬》他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宣扬何种精神。

无非是通过贝多芬来讲述了他后半生的部分的经历,表达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狂热。

如果把影片放到一个时代里去品味也许也会收获颇丰。

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弥漫着金钱和权位的硝烟。

人们追求高雅,于是有影片里那位穿着红色衣服的“大人物”,他的角色也许是代表着当时一类人群对音乐的态度,在贝多芬最后的一场音乐会开场时,他与安娜的对话也能够表达出这位天才的些许无奈和嘲讽。

普通的人群也向往着那些主流人群推崇的“高雅”,于是影片里贝多芬的那位老邻居也出现了,她会在贝多芬去散步时享受那宁静的时刻,却不肯搬家离开这位“吵闹的”邻居,因为她说,她是贝多芬的邻居。

她能够听到未开场的音乐。

脑海中浮现着影片里贝多芬说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上帝对每个人都在说话,只是对他说的话声音太大,震耳欲聋的声音,所以他失聪了。

这位天才的音乐家,并没有像主流人群那样,去教堂里祈祷,祈求上帝的眷顾,把上帝当做神灵一样信奉。

所以他是安娜姑妈那些人们眼中的异类。

但是,他却无时无刻的诉说着自己和上帝的交流,他的音乐是上帝的耳语,他的音乐是沟通上帝与心灵的桥梁。

所以,贝多芬会把马丁的桥梁模型砸烂,这便是他对艺术的态度。

他是人们眼中的异类、怪胎,也是他们眼中的音乐家,可是当贝多芬创造了他们不能够欣赏或者说不会欣赏的 音乐时,他们也不过对这位天才拂袖而去。

所以,所谓的怪胎这样的评价,也是对贝多芬所追求的音乐的不理解。

我想这也是这位天才的孤独和怪异的原因。

至于,安娜在影片中的作用,我想她也许就是一个天使,来拯救这个沦陷在现实之中的天才,来修缮这座与艺术天堂和现实世界相连接的桥梁。

所以,在影片中贝多芬在酒馆里对老板说了那样的话。

尽管对贝多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音乐家、天才”等等这样的词语,但是影片中所表现出的贝多芬,也许给了我们对这位人们眼中的“天才音乐家”的更多思考。

其实,贝多芬厌倦了这些来自那些主流人群的称谓。

他对安娜大吼着不要奉承,他喜欢安娜的坦诚。

在教堂里下跪的那个场景,也许只是一个流浪在山谷之中的孩子找到了一个伙伴。

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倾听内心的人。

而不是那些只会鼓掌或讽刺的人群。

结尾,是贝多芬的向往。

如果说,贝多芬如人们评价的那般“色”,但是影片里他却没有对安娜有何过分举动,如果说让安娜去洗净身子是挑逗,不如说,那只是一次灵魂上的洗涤,洗干净了他在现实沾染的灰尘。

贝多芬用灵魂和自己钟爱的艺术在对话,每一个音符,都是他的诉说。

 4 ) 贝多芬的宝藏

很久没翻DVD了,随手一翻,拎出来一张Copying Beethoven,碟上的翻译是《恋爱中的贝多芬》,我讨厌这个翻译!

不过大家都知道,对于和老贝有关的东西我是没什么抵抗力的,何况是讲他晚期的,所以,乖乖送银子吧!

这也算一个新片了吧,06年的。

说贝多芬和他那个女抄谱员的故事。

电影拍得一般,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很多小白情节………………比方说什么贝多芬让那个女人给他洗澡啥啥的,还有那个流氓侄子卡尔在剧院门口听第九交响曲听哭了,最让人没话的讲的是,这个电影比Immortal Beloved还颠覆,居然说第九交响曲首演是一个23岁的女人指挥的…………我不是歧视女性,我也知道这个女人的设定是学作曲出身的,而且从头到尾誊抄工作也是她做的,可是指挥这么庞大的交响曲绝对是体力劳动,对于一个没有指挥经验的年轻男性来说尚且很困难,何况女性呢?

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让我激动起来了。

运动镜头,我爱运动镜头!

我觉得开头差不多可以算是整个电影里最好的部分之一了,安娜坐在马车上去看病危的贝多芬,急促、挣扎的音乐,高速运动的镜头,真的非常抓人,一下子就把人带进去了。

然后,就看到了贝多芬。

我的神啊,真的有人可以这么像啊!

如果说这个电影有什么特别大的亮点,毫无疑问那就是Ed Harris的贝多芬。

他有一张沧桑的老男人的让人着迷的脸。

他的急怒,粗砺,傲慢到有一点自恋,还有真诚到让人无法不动容的愧疚,他敏锐,同时狂放……但是很可惜,那些小白情节毁了这个最有可能达到“完美”的贝多芬。

我不能想象,如此骄傲的贝多芬会在首演的时候不时地看向那个偷偷做着手势的女人,他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存在,他不会承认自己听不见了就不能胜任指挥,他坚持自己指挥不是为了做给谁看,他就是这样相信罢了,他就是这样骄傲。

对,骄傲。

这就是我对这一个贝多芬最不满意的地方。

骄傲不等于傲慢,而他是两者兼有的。

当他挥舞手杖,砸掉了那女人的男朋友的大桥模型的时候,他有了傲慢。

但骄傲是没有的。

相比之下,Gary版的贝多芬尽管不那么像,但我就是很喜欢,因为他演出了老贝在电影中很难得出现的两样东西,一个是神经质,还有一个是骄傲。

“我不能对别人说,大点儿声,因为我听不见!

”那种撼人心魄啊!

所以Gary的表演虽然很不完美,但是非常出彩。

演安娜的是黛安克鲁格,这个饱受非议的“海伦”。

其实,假如她不是海伦,她的容貌还是可以算美丽的,而且是那种有味道的美丽。

从外在来看,她演安娜是合适的。

我心中的安娜就是这样一个柔弱中透着智慧和主见的女人。

但是表演上还是力道不够。

比较好的是指挥贝九那一段,那种陶醉的神情,还有她的眼神,仿佛望向一种不存在,非常好。

但是总体上,她是被掩盖的。

对卡尔这个人物的设计算是我最满意的地方了。

虽然在几乎所有的传记里,他都是作为一个反面形象出现。

他也确实是个流氓。

但是他的悲剧也确实是贝多芬一手造成的。

作为这么一个“怪物”的侄子,不能见自己的母亲,被逼着练钢琴,不被理解地溺爱着,谁都会疯掉的。

他不是他叔叔,有那么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信念,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用最卑鄙的方式活着,来抵抗世界对他的荒谬。

但是让他在听贝九的时候流泪,让我彻底厥倒了。

这算什么?

和解吗?

对于他们,根本就不存在和解,悲剧就是悲剧,没法和解。

电影拍到了弦乐四重奏。

我听过多个版本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但是几乎没有听懂过……电影花了太多笔墨在“贝九”上,而对这一部分难以被理解的音乐宝藏,叙述平平。

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

孤独是他的宗教。

但是结构的松散导致两个部分都很不突出,算是电影整体上的最大败笔了。

 5 ) 提示一下,贝多芬是一个躁狂症患者

很多人不知道,贝多芬是一个躁狂症患者,也就是所谓双相抑郁症患者。

知道这一点对于理解本片会有帮助。

所以他的脾气大,不近人情,喜怒无常,并不能说是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疾病的表现。

贝多芬得这个病,有遗传的因素,他爸爸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酒鬼。

不过,躁狂症患者中有一些是天才,可以类比的例如梵高。

关于躁狂症患者的说明可以百度。

 6 ) fiber from a feather

好早的东西!

粘上来2008-2-2who is she?a bridge over nothing and sthshe's a little too weakher tender shoulders,can they possibly bear the whole weight of a soul,a thought,a lost in meditation?or her soul's just light as a fiber,from the feather of a baby goose?who's she?has she,anyway,got any life in the virtual body?a mirror of another self of Beethoven?sth could be seen in a suddenly shut of lipspersistance?eyes splashing flames?a figure crossing two different worlds?she's a lady,she howls,just like Beethoven.nonsense of thattoo weakis it moderate,somehow carefully designed by the editor?or does she,still and for truth, not exist?she's just a puzzle,some silly guys thought it was undoubtedly put together...ordinary?still a light fiber of feather,too light to be even remembered..can't be herself,cuz there's no such a self ever existed.false information,illusion and shadows from the part of your thoughts which haunted you in every dream,doesn't mean they can just make up a new figure,out of the thin air..just a fiber from a feather,when he closes his eyes,she fades,and will never come back...there's, her lover,things she's afraid of,her so-called family background,her beauty,etcto support the idea that this person existsin vainit was not until Beethoven teased at her composition that i sensed her truly,realising that she has a historyshe cried, not deeply yet obviously she ciedrealising that she has a historythe conducting part is wonderfully shot but i didn'd see her,even her shade.all his work actuallybut, to be seriously takensuch a good way of keeping one heart waking(to involve her contribution,to the fullest extent)

 7 ) 降B大调大赋格给我的震撼

片中的一个场景让我十分震撼,安娜霍兹看完降B大调大赋格后,说这太疯狂了,没有见过如此的乐谱。

贝多芬说:是啊,现在的人还听不懂这样的旋律,但是上帝告诉我要这样写。

 8 ) 疯狂的剧情,疯狂的导演

作为一个古典乐迷+贝多芬迷试着看了一下...然后发现整部片子都透着疯狂二字,让我长时间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至今没缓过劲来...首先是关于大师的听力问题...都说贝多芬是因为耳聋,与世隔绝才造就了暴躁阴郁的性格...而在这部电影中,贝多芬能很顺利地与人交流,甚至不用笔谈,真没看出来哪里与世隔绝!

再看性格,这不叫暴躁,这叫狂暴...同时又相当纠结...导演,你太疯狂了!

然后,吐槽一下卡尔与贝多芬在此剧中的关系...本来注定是悲剧的叔侄情直接被搞成青春温馨家庭偶像剧——还听贝九听哭了,什么玩意儿!

导演,你太嚣张了!

接下来是各种小白情节...目前发现的值得吐槽的地方,列举如下:1.开头的时候贝多芬挑着安娜的下巴和她对话...这不就是所谓“邪魅霸道”的言情小说男主角的经典动作么!

这不是小说男主角,这是乐圣!

这是音乐大师!

还是老年的音乐大师啊!

看到这我就想砸电脑了...2.调戏女主&让女主帮他洗澡...谁见过这么猥琐好色不尊重人的大师?

我能做到的,仅仅是在心里给自己洗脑:这不是贝多芬这不是贝多芬这绝不是贝多芬...3.去修道院跪下给女主道歉&让女主帮自己指挥...看到这我终于忍不了了,桀骜不驯,见了皇族都不脱帽致礼的贝多芬,居然为了道歉,给一个修女下跪,仅仅是为了道歉?

谢谢导演,让我看到了今年看到的最搞笑的笑话。

好吧,在看到贝多芬让女主帮自己指挥的时候,我才发现,刚才那个不是最好笑的...4.女主男友的出现和建筑大赛...对与此情节的出现我只想评论四个字:有个臀用!

5.贝多芬在大赋格演奏完之后往外走忽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叫来医生之后医生给贝多芬治疗,安娜在旁边焦急的看着...敢不敢再矫情一点!

爱情偶像剧的经典剧情...安娜真的只是个抄写员吗?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什么东西都必须要和爱情扯上关系。

小心“永远的爱人”跟你玩命...最后的总评价:在贝多芬身上贴上无数歌功颂德的小纸片然后把他无限丑化只为突出女主的大大大烂片...最后说一句,导演,小心贝多芬晚上来你家二话不说拎起椅子就抡...

 9 ) Copying Beethoven

一Copying Beethoven,居然译作“恋爱中的贝多芬”,与内容完全不切合!

想来只为博取国人一份猎奇心理吧;又或者根本什么都不为,只是懒得多费那份好好翻译的心思。

这种仅仅符合眼球经济效应的译名,我是不愿叫的。

若按字面直译“复制贝多芬”却又未免生硬,亦不贴切传神。

故用原文名了。

一个“copy”,应可理解为具有双关含意的。

来到维也纳求学、梦想成为作曲家的23岁女学生Anna,从作为贝多芬的表现出色的乐谱抄写员(copiest),到能够精准的预测、明确的模仿他作曲,到能够作为一面镜子引导耳聋的他指挥整场演出,最终与其说是一种复制,更不如说是在天赋和心灵层面上的相通和理解。

可是首先感受到的,还是音乐本身带来的震摄。

贯穿全片流淌着贝多芬各个时期的不同作品,并不非常了解的我都还是能感到,古典音乐让一个风格温和细致的电影更带上了浓浓的欧洲十九世纪怀旧典雅气息。

贝多芬与Anna共同指挥的那一场则像是一个小小高潮,长达五六分钟的纯交响乐演出,让没有很好音响设备的我在经历时都依然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也许除了音乐,还有音乐家的投入,还有演员表演的投入。

心灵相通的精神力量,是超越了普通意义上可以用来表现的名词的。

他的狂放不羁触怒乃至伤害她多次。

可是因着这种力量,他甚至愿意放弃惯有的高傲对她低声下气;因着这种力量,每次她又都终于回来,回到他身边。

这不是简单的男女之情,如果说成一般的“恋爱”,简直庸俗化;或许有时像一份亦师亦友的忘年情谊,但却较此强大许多倍。

然而在这种通透当中,同样又有种又温柔又含蓄的情感。

这种情感什么都不像,只像古典音乐一样,像他闭上眼睛的笑容一样,像她打着褶皱的暗色长裙一样,衬托在欧洲特有的文艺气息里,散发着暧昧、平静而动人的美感。

她和她带来的所有这些音乐、力量、情感,伴随天才的音乐家走完了最后三年人生之路。

其实,更像是看了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只不过仅截取了晚年生活。

二想稍谈一下出演贝多芬的男演员Ed Harris。

好莱坞的老资历演员,不算帅。

我认识他是看《The Rock》,译“勇闯夺命岛”或“石破天惊”,恐怕有十年前了吧。

他演那个为阵亡将士向政府争取权益的退伍军人,虽然走向极端成了恐怖分子头目,但仍然极有性格魅力,一句“我是军人!

”一切尊严和取舍都包含话语神情中了。

不输Sean Connery。

后来,一直都是演些配角为多,从未红紫过。

偶然看过他一个专访,他也不介意,满意于事业家庭平衡的幸福生活。

这次,我想,他终于演主角了……却是这样一个全世界都知道天赋秉异、但半聋半疯个性突兀的名人主角,无论是对于其才能还是性情的表现,都是相当有难度的。

然而果然老演员就是老演员。

音乐家的天赋和才能(尤其指挥那一场),性格中缺陷的部分和魅力的部分,粗鲁狂放间对感情的有时热切有时内敛的珍惜,都被刻画得很生动了,而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其实,这回他造型颠覆得厉害,假如不是片头写着,我根本认不出了。

http://qiongqiongqq.spaces.live.com/blog/cns!94C8F7D6273A80DC!1006.entry

 10 ) 恩 此处不乏知音

真的很高兴在这里找到这么多的知音! >_<这部Copying Beethoven实在是砸了路德维希的牌子. 导演, 摄影等等, 太多的败笔. 情节的空洞使贝九也无力回天. 懒得去看这导演的名字. Diane Kruger真漂亮.再次, 很高兴看到大家与我有相同的看法. 哈

《复制贝多芬》短评

Weep tears for Symphony No.9

5分钟前
  • 鹤眠雲
  • 推荐

看完之后一遍遍的回放最后那十分钟的交响,此次泪盈眶~~~~

8分钟前
  • 非正常人类
  • 力荐

。。。跟莫扎特比正常些吧,夸大化了!夸大化了。。。

9分钟前
  • 木木示言
  • 还行

他不幸福

12分钟前
  • Spring Xu
  • 还行

真的觉得有些夸张.(1)贝多芬能听见了,不用笔记本交流了?(2)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他指挥的?而且还是按照安娜的来的?他不是监督吗,怎么变成指挥了?(3)贝多芬给安娜跪下求她回去?(4)... ... 我真的没法给高分.

15分钟前
  • 我是大猪:)
  • 还行

导演并没有明确音乐题材电影的概念,就这一点上就被同题材的《莫扎特传》超了一大截,然后是对于贝多芬的刻画,已经不能说是不到位了简直是乱改,与我心中的贝多芬完全是两个人,只能说导演并不了解贝多芬

17分钟前
  • 小丑阿默
  • 较差

不晓得演勒个啥····全片唯一让人兴奋的地方就只在于演奏的那段贝9,而贝9那段表演影片整个花了至少20分钟,还穿插着龌龊的老头儿和年轻的修女调情,大家还是找卡拉扬指挥版本来看吧~~

20分钟前
  • Van.
  • 较差

贝九QAQ

25分钟前
  • 蘋果啾太郎
  • 还行

不喜欢的叙述方式 不喜欢的表达方式 不喜欢的编剧风格 想要表达贝多芬对于音乐的狂热 却让我有种生厌的情绪

28分钟前
  • L-Dumbledore
  • 较差

6分

31分钟前
  • kerrysun
  • 还行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给人眼前一亮,着实被震撼了!

32分钟前
  • TiLence
  • 推荐

为什么会有翻译是恋爱中的贝多芬 ?哪里有恋爱了??

33分钟前
  • qhy15
  • 还行

没查资料,翻了翻影评,基本可以断定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把伟大音乐家的艰辛创作过程,硬加入了一个红颜知己的帮助,我没有一丝一毫的感动,只觉得荒谬。艺术家可以狂躁、不近人情、痛骂身边所有助手亲友,但是像贝多芬这样的伟大艺术家,他必然是骄傲的,即使他几乎聋了,可是他不会向命运屈服。那种力量、热情、坚强,抗争,正是他的欢乐颂让人震撼落泪的原因。然而,这位导演的虚假故事里,贝多芬像一个脑子不太清楚的老教授,被新来的年轻保姆迷得神魂颠倒,然后硬夸她“你也是音乐天才”,只为了把她留在身边。真是呵呵了。

35分钟前
  • 蔷薇泡沫
  • 较差

第九响起,大合唱时的那种震撼难以言喻。

40分钟前
  • 逸蓝
  • 推荐

几年前趴在椅子上不睡觉看贝多芬老残了在CCTV6里发疯

41分钟前
  • 路易十七
  • 力荐

其实一直很喜欢这个女的,虽然在此片中我最后记得的只是她的胸部……剧情有点假。现场版欢乐颂还是让我内牛满面。

46分钟前
  • 钳钳🦀
  • 推荐

看片儿名,还以为是另一个人的故事,结果主角还是贝多芬。欢乐颂听着真是让人激动啊,明显就觉着自己血管里的血液不像是在流动,而是像海浪一样在向前翻滚,奔腾~~

49分钟前
  • 紫松
  • 还行

是不是按照《美女与野兽》的剧本拍摄的?贝叫兽手段就是厉害,小姑娘被整得服服帖帖的。躲进修女院,都被抓回家里。影片的音乐很应景,足够多给一星

53分钟前
  • bugz
  • 推荐

编剧一颗星,音乐一颗星,感觉导演根本不懂镜头也不懂音乐,只是找了个大概方向而已。片中不断的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的确很多新颖的镜头语言被导演所尝试,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美啊!!

56分钟前
  • 中雪君
  • 较差

一群Low-B却硬要拍贝多芬,无敌了。

60分钟前
  • 兮称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