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生》:舆论杀人《史记•张仪列传》中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语,原本说的是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告熔化;毁谤不止,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
后来也以此比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置人于死地。
管虎新作《杀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很清晰很简单,但却是用一套十分繁复的电影语言以及神秘的仪式化包装起来。
或许,化简为繁,这就是叙事电影的艺术趣味所在。
故事发生在四十年代一个偏僻、传统、宗法盛行的小村庄,庄里有个十恶不赦又身强力壮的地痞流氓牛结实(黄渤饰),所有人都想除掉他,却总是无能为力。
正面对抗不行,在学成归来、且与牛家有仇的医生(苏有朋饰)的策划下,他们改变策略,通过大造舆论的形式(这种舆论往往又与村中既有的宗法仪式相结合),让牛结实越发地对自己的健康和能力感到质疑。
影片结尾,与其说他是吃药毒死的,其实更是自己被“心病”吓死的。
苏有朋饰演的医生在家中设了一块匾额,上书“心由境生”四字,实际这便是管虎此片中心思想所在。
我们过去常说“境由心生”,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观者当时的心情有关。
比如某人中了五百万的彩票时,周遭一切便似乎都有了天旋地转的幸福感。
然而,管虎偏偏逆向行之,讲述了个人在遭遇舆论包裹时的仓皇无助乃至绝望。
这种境遇尤其在当今的社交网络时代更值得重视。
(片中的故事发生于“四十年代”,但所有人都该知道这一定是一个关乎当下的寓言)从每个人的潜意识来说,都需要站队,都需要一定的圈子来获得一种自我认同和安全感。
一旦个人被孤立于公众意识而独存,往往便造就哀莫大于心死的悲剧结局。
由此,舆论的力量也直接左右了人的命运。
现实当中,马加爵、药家鑫的案子不就很有代表性吗?
当这些少年犯下罪行并通过互联网被无限“放大”,“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公众的口水成为了“道德法律”,成为了宣判他死刑的催化剂。
只有当这些生命逝去之后,或许才能有点滴的声音从舆论的夹缝里透露出来,谨慎地还原“恶魔”原初的人性面目。
在《杀生》中,没有类型片中图谱化的人物形象,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只有赤裸裸的人性复杂面目。
正像牛结实这个地痞混蛋,当他得知村里人要扼杀他和寡妇(余男饰)的亲生骨肉,他也会突然激发出伟大的父爱,不惜以自己的死亡为交换。
村里的那些蝇营狗苟的村民,他们既是牛结实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杀死牛结实的元凶。
即使任达华和苏有朋的医生角色,其实也像是一体的两面,代表着人性的良知和凶恶——救人还是杀人,这实在是个两难问题。
总的来看,管虎的这则影像寓言体现出了一份艺术家对生命、对社会舆论机制的反思,在喧嚣的商业至上的时代,这份冷静是值得推崇和给予敬意的。
尤其难得的是,通过诸位演员各富魅力的演绎、复杂灵活的空间调度、快速强劲的镜头剪辑以及黑色幽默的布局,《杀生》拥有十分酣畅淋漓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但我仍然认为,观众不要把它简单地定位为一部商业大片,因为《杀生》终究是一部个性色彩十分突出的艺术作品,片中任达华饰演的那个唯一正常理性的角色,或许就是管虎导演在这个社交网络时代自我追求的目标吧。
我想,也正是这一撇个性化的异色,让《杀生》在近期的国产片序列中独树一帜。
有一个封闭的地方,基本上人人守法,只有一个恶棍,老是鱼肉乡里,吃拿顺东西不付钱,还侵犯他人隐私,不尊重女性,是一个完全从自己的需求出发的自私自利者。
虽然乡民们守法又善良,但是难免有点封建残余。
在认为是恶棍害死了老寿星后,为了厚葬老寿星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让一个哑巴寡妇陪葬。
恶棍一直在觊觎这名美貌寡妇,此前就对她动手动脚过。
恶棍救起了陪葬的寡妇后,以此为基础,顺利地在寡妇不从的前提下将她办了。
办着办着办成了习惯。
而此寡妇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发作,渐渐对恶棍产生了感情。
但此恶棍对别的乡里乡亲的恶行并没有收敛。
乡民们终于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在乡里唯一高级知识分子的指导下展开了对此恶棍的驱逐行动。
恶棍并不十分聪明,渐渐地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多种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游击战形式,既丰富了游击战的手段,也直接给敌人造成严重的打击,使其产生毁灭性的恐慌。
此时寡妇已怀胎尚未生产。
极大多数人民群众都是善良的。
他们没有“老鼠儿子会打洞”的腐朽思想,而是抱着朴素的“人之初性本善”念头,不赞成让寡妇堕胎。
请注意,由于这个乡村一直以来基本上遵从民主商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少数派的“同时消除恶棍及其后代”的提案没有被通过。
最终因为恶棍前来,会议在进行到“恶棍和后代留一个”的议题时被迫打断。
怀胎寡妇以为“二者留一”即为会议结果,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影响下,她对恶棍的感情大于了对腹中胎儿的爱,并试图以杀害胎儿的行为来留住恶棍。
然而,此时恶棍怂了。
为了自己基因的延续,自私的他选择了一个人怯弱的逃跑。
而不是带着寡妇和孩子走出去,洗心革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新创造新的生活。
所以,他死了。
寡妇在恶棍死去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渐渐痊愈。
最终带上孩子走出乡村,她将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对明天的太阳!
================================================ps 这个故事的探索者和讲述者是一名外来人,这名外来人价值观混乱,逻辑不清,善于忽悠美化恶棍,最后还要做一名新的恶棍。
也许他从前恶棍之死的故事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在成为一名合格的恶棍之后,会采取更加聪明隐蔽的方法,以确保自己的恶棍地位成为人民群众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一旦达到三十年了,就不能随意改变,就能保障恶棍作恶地位一百年不动摇。
pps 据说电影的最终结果是山区地震,此乡被毁,但是鉴于电影院公映版本并无此事,所以在此不包含在上述故事中。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管虎的《杀生》一如之前的《斗牛》,故事同样以相对封闭的村镇为背景,用充满喜感的荒诞故事诠释了让人颇带共鸣的主题和隐喻。
个性的电影语言,疯狂的喜剧桥段,离奇的黑色情节,香艳的情欲戏和奇观般的特色布景都让该片饱有十足的可看性。
《杀生》和《斗牛》叙事上的最大不同是视角变化。
《杀生》采用了外来医生视角,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审度古老村镇的离奇故事。
再次与管虎合作的黄渤此次角色可谓疯狂至极,他扮演的牛结实是镇里一害,任凭各路能人都无法奈他如何。
片中牛结实使坏的整蛊桥段,以及小镇骨干逆袭桥段大亮。
一段疯过一段的捣蛋戏让人捧腹。
随着剧情发展,编导不断对牛结实这一人物进行着重塑。
起初,从与之斗智斗勇过的镇里遗老遗少口中,大家得知“公敌”牛结实是一臭无赖式的混混。
随后,影片还原了牛结实祸害街坊四邻的过程,尽管令人捧腹,却尽是顽皮孩子的做法。
祭祀一场戏里,按古镇规矩,马寡妇应在水中陪葬,牛结实的英雄救美看似是贪恋美色破坏镇子规矩,实则编导暗示出他比其他人有人性。
马寡妇圣洁的白衣,牛结实破旧的衣裳和古镇老少隆重的黑袍形成鲜明对比。
而到影片最后翻盘时,人们发现镇民口中的“公害”牛结实竟是个对社会基本无害的人物。
只剩半条命的牛结实拖着棺材把欠大家的还了,可以看出,他欠的不多。
牛结实的悲哀在于他是个骨子里长不大的孩子,他虽然调皮,却心地善良,拒绝恪守陈规,于是成了古镇“公害”。
可以说,牛结实的死是自由与体制对抗的结果。
他拒绝服从,所以必须死。
而牛结实死后,观众又发现一群无意识的人成了一个人的帮凶。
从故事选材上看,管虎很像当年的陈凯歌,区别仅在于陈凯歌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管虎是荒诞喜剧路线。
不论管虎的《斗牛》还是《杀生》,都跟陈凯歌的《黄土地》有些神似,作品中都有强烈的文学性和批判意识,用最隐晦的故事带给观众共鸣。
而管虎的作品娱乐性更强,更加商业,更加主流。
《杀生》场景依然是导演擅长的狭窄街巷,多年的经验为该片增色良多。
摄像在狭窄布景中营造了荒诞又颇具美感的画面,将古镇的动和静完好呈现出来。
表演方面,黄渤依然大亮。
黄渤的玩闹除要与遗老遗少的阴沉形成鲜明对比外,还要跟影片后半段的离别衔接,难度较高。
黄渤的表演是本片最大看点,他由一个单纯的混混逐渐变成一个丰富立体的人,一个富有爱心,却注定无法在冷漠世界存在的人。
余男的表演颇富性感,既有种无辜的圣洁,又有邪恶的淫荡。
余男的眼睛和嘴唇为本片情色戏贡献了较多荷尔蒙。
此外,扮演镇长、接生婆、油漆匠几位演员的精彩演出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任达华和苏有朋的出场固然重要,但都属客串。
两位明星固然闪亮,戏的重头不在他们身上。
相较于《让子弹飞》,《杀生》不具备足够的话题性。
《杀生》更多是在通过荒诞喜剧阐述道理,折射现实,而非对历史的模糊演绎。
尽管《杀生》无法达到《让子弹飞》的票房高度,却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这种可能叫《杀生》。
(电影发狂/灌,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来很多人对刨祖坟没什么恶感,估计现在人都没怎么祭拜过先人,觉得这事离自己太远,所以没什么感觉。
那就说你们贴近点的,你们谁能容忍自己XX时被人看?
而且是10几年的被人看?
你没谁能容忍自己的女朋友走路时,总被人摸来摸去耍流氓?
如果有请举手,你怎么说牛结实好都可以。
现在的人都有逆反心理,只要是规则他们就反对,想要自由,可生活中你真遇到这样不讲规则的人,你还会这么宽容的理解他们么?
我真的不能相信,不说别的,就马路上没注意碰了一下,中国人都会为此吵架,真的有人如此不讲规则的骚扰到他们,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奋起反抗,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这里夸牛结实的人,才是最虚伪的人,他们虚伪的把自己都给骗了。
看《杀生》之前,专门看了两遍《斗牛》,在网上找了所有导演、演员采访视频,看了导演介绍,看了豆瓣影评……为一部电影做这么足的功课,还是第一次,某个瞬间,对《杀生》的期待甚至超过了《黄金》。
不管怎么说,今天之前,我毫不怀疑这是一部值得我走进影院观看的电影!
可现实永远比理想残酷,甚至残酷到我都不忍流泪了!
电影回到根本是故事,不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归根结底是要讲一个故事。
故事除了情节精彩之外,还需要构思缜密,符合常识和逻辑。
我实在无法相信,《斗牛》的导演竟然在这里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至少是我自己无法饶恕的!
首先:叙事方式。
一个外来医生通过与孩子、医生、村长三人的交流,讲述牛结实是怎么死的。
此处模仿《罗生门》实在蹩脚,黑泽明用三个人的口吻讲述的故事表现了多么复杂而深刻的人性啊,而且每种可能性都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
本片为什么要选择三种故事可能性呢?
除了让叙事更乱之外,本人实在没有看出任何意义!
我想我需要再度观看本片以体会导演的深刻用心!
其次:故事本身。
这个故事实在是有太多的纰漏了,搞得我无从说起,既然如此,只能捡重要的了。
在遥远的上个世纪40年代,在偏远的四川某寨子里,村民牛结实因行为放纵、肆无忌惮,遭到全体村民的仇恨,屡次想要除掉他。
但是,却屡屡失败,最终请来了留洋回来的医生,略施计谋,终将其置于死地。
一个外来的医生因为一句:你欠我一条命,就誓死要将此事差个水落石出。
最终,牛结实为了让村民放过自己未出生的孩子自杀了,那母亲也带着孩子走入一个光明的未来了!
疑问1:在那个偏远的寨子里,想要除掉一个人需要如此费事吗,何况还是一村人想要除掉一个人?
疑问2:医生冒死调查此事,还恰恰找了三个人,探索了三种可能。
这医生是吃饱撑的吗?
动机不成立,太不符合人物身份和利益关系!
疑问3:牛结实被一村人生吞活剥了好几次都毫发未损,却在集体的孤立和吓唬中,倒下了。
一个一直试图摆脱传统束缚的人,忽然离不开集体了?
人物个性的转折太突然!
疑问4:在当时封闭、保守、落后的环境下,如果一个女人带着孩子远走他乡能存活的话,那么牛结实就没必要死了。
一大老爷们带着女人孩子远走他乡,岂不是会更幸福?
何苦断送自己,让女人孩子没得依靠!
情节设置不靠谱!
疑问5:村民配合完美地执行医生的计划,有那么一刻让我误以为他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团队,真是太牛了!
为嘛没这个计划的时候就是一帮傻子,软硬弄不死牛结实,这计划一来,统统变身正义的勇士,这到底是为嘛?
疑问6:全片时不时穿插一些貌似地震的场景是什么意思呢?
难道导演在暗喻,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四川人抗震能力就堪比今天的日本人了,对待地震的心态也和他们一样,见怪不怪,甚至有点置若罔闻了!
其实,情节上还有很多纰漏,时间不早了,我也累了!
再次:影片主题。
小人物与集体对抗,即人性与传统制度、文化的对抗。
这在中国文化中并不鲜见,孙悟空、哪吒就是。
影片开头那么一瞬间,我真的以为牛结实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连玉皇大帝都拿他没有办法,请如来佛主帮忙!
然而,最后,我发现,牛结实没有孙悟空那么幸运能修成正果,而是被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我不知道,在个性和人性日益解放和苏醒的今天,导演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结局,是在告诉我们个性一定会遭受残酷无情的戗杀吗?
所以,即便最终女人带着孩子离开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没有希望的电影!
另一层主题,是集体对个体的抛弃和孤立,个性唯有在集体中才成其为个性,没有集体这个环境,恐怕个性也没有存在的空间了。
因为,牛结实必须融入集体,参加村民婚礼,与村民一起淋雨,最终中了集体的阴谋,死在集体的诓骗中……关于这点,本人持保留态度!
最后:演员表演。
只想说下余男,这位很优秀的中国女演员,之前跟着王全安柏林、戛纳的没少去,也算见过世面。
但是这次的表现确实差强人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离开王全安之后的第一部戏,但确定的是,这是他最投入的一部,因为全裸了(非正面)!
但是,最让我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从头到尾,她只有一个表情啊:微张着性感的双唇,面带冷漠且诱人的表情……这个角色的表现空间有那么大,为嘛只玩性感啊?
离开王全安的他,会成为离开张艺谋的巩俐吗?
守着云开没日出,那本人就继续看月亮了,至于大家伙,随意啊,随意!
在科幻界名气并不大的罗伯特•希克利曾经写过一部名为《杀人证》的短篇小说,在故事中其虚构了一颗人类殖民开拓的边陲惑星,当地管理者出于某种堂而皇之的正经理由而发放杀戮证件以河蟹那些“不听话”的家伙。
《杀生》在故事结构上的设定与其非常类似,但不能说原作《设计死亡》会跟人家有什么关联,因为从小说的文本来说,它更为注重的是将这种存在主义式的荒诞与黑色喜感结合起来,再辅以本格推理与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呈现出孤岛式的密闭空间,在其中上演着也正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学模型案例。
令人惊喜的是,管虎很好的将这种基调转化成了影像语言,论技法,论写意,论贴合,几乎做到了无缝对接,并且成功的把自己的叙事风格灌入其中。
他并没有在视觉语言上显得过于突兀与风格化,而是从容的利用多机位,凌厉快速的剪辑以及中近镜特写来描写人物内心的变化,故事推进的氛围营造。
管虎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当别人多热衷于将叙事化繁为简时,他却喜欢把一个线索变得枝节丛生化简为繁。
请相信,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尤其对于这样一部格局小,空间单一的故事来说,通过跳脱的插叙与倒叙,有条不紊的将一幕幕碎片化的故事线索拼接起来,能做到让人不陷入迷宫,而自己也没被绕进去,这就是成功。
拥有对非线性叙事的成功把控力,对于这么一部略显异色的作品来说,它所发挥出的效用自然是相当重要。
《杀生》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高段位的批判姿态,陷入到俯视的宏观视野当中去。
而是尽可能的发挥代入感,将观影者引入到那片中可怖,宁静,压抑,灰色,又有些癫狂的西南山中小镇中。
黄渤所饰演的牛结实,是一个被高度符号化的人物角色,从表面上来说,这是一个无所顾忌的市井顽劣泼皮,喜欢捣乱,惹事生非;但如果进一步放大到社会洪流中去,却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建制者与无政府主义者,无视规则与权威,喜欢质疑喜欢行动。
从一开始这个人物身上就带着深深的宿命烙印,只是因为他总是一个人在同整个世界战斗。
而小镇中的各色人物,组成了一幅鲜明活脱的群像,虽然个性不同但几乎都代表着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压制与反压制的戏剧矛盾便凸现出来。
影片的前半段主要通过任达华所饰演的外来医生的介入,一步步还原出牛结实的昔日往事,他的不安分给小镇带来的各种麻烦以及人们对于他的厌恶,更交代出人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这一部分是嬉闹的,甚至显得没心没肺,同时也贯彻了影片黑色幽默的基调,使得众人欲除之而后快的狠绝更具有说服力。
随着前事的交代,后半段陷入了推理解谜的纠结与反转,这集中在牛结实死亡真相上的调查,尤其是苏有朋这个角色的出场,使得事件更为具有计划性,故事更有连贯性。
而镇民全体上演的洗脑真人秀,其缜密,细致,精确都有令人不寒而栗的感觉。
不过其与任达华的戏份可能在安排上有欠妥之处,虽然影片处理了三位关键人物在时空上的交错联系,不过到了后半段解谜的时刻,两位现在进行时的人物并没有对接到位,任达华突然化身柯南与时不时插入的苏有朋作为计划实施者的讲述多少有些说服力不足。
硬伤虽有,但全片却并没有出现割裂之感,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有类宗教式的救赎原罪,有压抑苦闷的诉求,有惊悚悬疑的气氛,有搞笑包袱的喜感,也有宿命论下的异色。
一个社会的主体或者说主流,在一个看似堂而皇之的理由下,集体对一个人施暴,进一步毁灭。
还集体动用了欺骗,诽谤,威吓,攻心的手段,一个背负着不同价值观的个体终于硬生生的被一部社会戏剧所击倒,《杀生》也许不愿意承认这种近乎非人性的残酷,所以在结尾处的煽情,悲怆与生命交替就有些食不果腹的意思,还达成了作恶必有罚的传统文化表述。
然而这导致一切发生的,正是酱缸文化下的人性劣根。
当很多华语电影自我沉醉在伪人文关怀下的表达时,《杀生》以戏谑的姿态嘲弄了世界,放大了这黑色寓言,与每一个都是凶手的我们相比,他其实并不另类与小众,标准的商业类型电影手法处理下的,永远都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亲手酿成的人间杯具。
[天涯首映场]《杀生》:被世界忽悠的男人 http://tysurl.com/asnxpH
《杀生》之荒诞是我始料未及的。
一片过后,全场观众大叫不解,我想管虎借由这么多的性暗示,所隐喻的东西也并非就是想让人人都懂。
黄渤借《杀生》有了一次飞跃,虽然这是在他拍床戏尴尬之极的基础之上实现的。
但是倘后世看《杀生》,定会认为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管虎的胆子还是比较大的。
在《杀生》当中,他对牛结实这个放荡不羁的粗人,抱有太多的喜爱、欣赏和认可。
所以他塑造了牛结实这样的一个叛逆、嚣张、外露,但是心地又很淳良的人。
牛结实对长寿镇一切祖训的反叛,其实也正是管虎不愿被规矩束缚的真正写照。
性,是任何生物也包括人,最本质的一种需求和欲望,但是在国内的影视作品中,甚至是在中国这样的一个自称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性却是一种永恒的禁忌。
但是管虎居然敢在《杀生》中,通过使用能够通过广电局审查的手段,把如此之多的性暗示表现出来,这在国内着实是不多见的。
从电影开篇,120岁的老爷子,让一个年轻的寡妇侍候、陪葬开始,这种性暗示就已经开端了。
牛结实把马寡妇从河里救出,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孽缘。
而另一条伏笔,则是梁静饰演的接生婆——小肉肉和小骨头两口子的床戏。
管虎不得不避开所有可能引发争议的其它肢体语言,独辟蹊径地借小肉肉的脚指头,来表达人们对情欲的渴望。
作为管虎的妻子,梁静不但是自愿扮丑,更重要的就是10根脚趾被染上了不同的颜色,在关键的时刻,伴着小肉肉的肉糜之音,是脚指头的一阵阵极其夸张的痉挛。
真可谓妙哉,也算是有史以来第一遭,国内导演通过这种手段,来描述性爱。
这是其一。
其二,一直得不到满足的小肉肉和马寡妇一样,都是有她们的渴望的。
即使是像牛结实这样一个被村里人认为是十恶不赦的混蛋,也同样会激发起她们体内最本质的需求。
所以不管是小肉肉还是马寡妇,一开始遭遇牛结实都是反抗,既而就变成了享受。
即使小肉肉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牛结实占了便宜,仍然会情不自禁地体验到一旦解禁之后的满足,哪怕只有一瞬。
其三,男妇主角的裸戏,似乎都“裸”到了要害。
不同的是牛结实的“裸”是被迫的,而马寡妇却是被迫+自愿+示威的。
小肉肉想阉掉牛结实以绝后患,可是一堆老娘们扒掉了牛结实的裤子,却个个作吃惊大叫状,就连“主刀”的小肉肉,也对牛结实“刮目相看”。
这样的一个“纯爷们”,超过了长年生活在“规矩”中的妇女们的想像。
如今她们有幸眼见,但却无福受用,于是阉掉也罢。
而马寡妇被这群得不到满足的娘们逼到墙角之后,又打又骂,情急之下,她居然脱掉了身上仅有的一层遮羞布。
诱人胴体,让同为女人的规矩的守护者们,终于是悻悻离去。
其四,春药的作用被混蛋牛结实发挥到了极致。
也许他的本意只是为了让牲口繁育下一代,但是把全镇的水里加上了春药,却再次使得人的本欲得到了极大的宣泄。
于是一个全景镜头中,整个长寿镇不见一人,却全镇都充斥着享乐之音。
没了规矩的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可以尽情的享受。
而接下来发生的乱伦,则让长寿镇的规矩制定者们如坐针毡,再也无法忍受。
而在任达华这个半中半西的医生解读下,春药无疑成为了和谐、博爱的代名词。
喝过了这样的水,村民们就生活在和谐社会之下,互相友爱、体贴、关心,此乃社会大和之终极。
其实,所有这些性暗示的目的,无非就是对“规矩”的不满,对“约束”的反叛。
当然,最终的结论仍旧是这个社会,容不下“不合规矩”之人。
在权大于法的体制下,即使每个人貌似善良(比如苏有鹏饰演的牛医生,提议杀掉牛结实,众村民一致反对并表示说太残忍,而当牛医生把这个提议变成永远看不到的时候,大家则一致赞同),但骨子里受到规矩的束缚,自己无力反抗,于是便对勇于反抗之人,极尽一切整人之能事。
逼得牛结实最后不得不为了“娃”,而自我了断,还得反复的磕头,请求这些“善良”的人们,“不整了哦,不整了,我活不过两天喽”,“娃是无辜的啊,留下娃吧。
”在这个小社会里的最高阶层——镇长和长老们,对于这样一个破坏规矩,只想要自由和理想的人,所采取的手段就是用“嘴”来杀人。
老子要你死,就算你不想死,也会把你说死;就算你是个健康人,也能把你说成是个病人。
在这样一个集权的小镇里,颠倒是非、指鹿为马、排除异己,易如反掌。
所以即便是老镇长活到99死了,那群忠诚的卫道士们,依然会穿着黑衣,念念有词地继续捍卫着固有的一切。
一个体制,一种规矩,不会因为死掉个把人而有所改变。
正如黄渤所说:“规矩是用来约束人的,但每个人心里都不希望被这种绳索牵绊,其实这也是导演的理想,我演的就是导演的年轻时代,他也有着追求不羁的自由的本性。
”但是任何追求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只有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才会是“长寿”之人。
管虎把此片定位为惊悚、喜剧,实在是隐藏的很深,如果定义为荒诞、悬疑我觉得也许会更准确一些。
这片子不关乎商业,也没想着要口碑,故而仅仅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而已。
从电影《杀生》观影带来的愉悦感来说,四川观众应该是全国观众里最有幸福感的一群人———全片四川话贯穿到底,“龟儿子”“一起耍”“瓜货”“雄起”等方言俚语俯拾皆是,就冲着这一点,都该进影院为这部电影“扎起”!
更何况,这确实是一部能给你带来一定思索的好电影。
继《斗牛》之后,金马影帝黄渤再次挑战自己,奉献上佳表演,同时梁静、王迅等演员也都突破自己,奉献了一出精彩的乱世荒诞寓言剧。
小镇上的人每次有什么大事都要穿着黑色的袍子,这一点充分显示出人们的封建迷信,就像影片中牛医生最后说的话一样“这的人谁也不会再出去”,他们被禁锢在小镇里面,可以说与世隔绝。
我最喜欢的还是小镇人们居住的房子,他们看起来就像一个迷宫,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
一群人们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想着怎么杀死牛结实。
总得来说,我觉得是人们过于封建迷信。
今天是公司放假第一天,本来是打算睡到自然醒(保守估计也是下午1、2点吧)。
结果是被电话叫醒的。
一个想翘班的朋友约我下午看电影。
网上买个票,网页刷不出。
出门乘个地铁,交通卡没有带。
到电影院还走错厅,出口出去绕了半天重新进场,已经开始15分钟了。。。
带着诸事不顺的不爽,坐下后看到的第一个场景,一群黑衣帽衫的人马走到门口很有气势地要跟任达华杠上的样子,结果我听到的是方言,噗,让我怎么吐槽,我都想走了!
任达华这个外来的医生,倒是一副“我想知道,我很想知道”的样子,好奇之下,我就看完吧。
所谓的悬疑,无非是要解密的,黄渤演的牛结实怎么死的?
我几次都被导演给蒙了,我先是以为他是被看上去很牛掰的苏有朋造的“三人成虎”的骗局给唬住了,自己吓自己把自己给弄死了。
看到春雨那段,我又以为他是感冒发烧,被“癌”字吓死了。
但是任达华说了,他走的时候还是活着的,他做尸检,没中毒,内脏也都是健康的,好好的一个活人,他怎么死的?
他是被爱害死的。
他爱老祖宗,爱余男这个婆娘,他更爱镇子,姓牛的镇民。
他的爸爸是个外来人,他没有跟爸爸的姓,改了自己的姓跟全镇子一个牛姓,他是要将自己融入这个镇子的。
老祖宗从小看着他长大,他也知道老祖宗多爱喝酒,老到躺在床上不能言语不能动了,自然喝不到酒了,他偷跑回来带了白酒给老祖宗。
老祖宗寿终之前能喝到美酒想必是死而无憾了吧。
余男演哑巴寡妇,家里没男人,嘴巴说不了话,弱势中的弱势,还患很严重的贫血,动不动就晕倒。
老祖宗走的时候,镇里人都要拿她做人祭。
他也不多说话,把人救了就带走。
他用自己的血喂她喝,给她补血!
用温柔和爱感动她。
知道她怀孕的时候,那个幸福的表情,原来是他存在的痕迹。
看到余男熬的堕胎药,他又惊又怒又爱又恨的表情,让我记住了黄渤,也记住了余男,两人的表演很醇厚啊!
牛结实是爱镇子的。
他虽然老是做些破事儿,让镇里人恨得牙痒痒。
但是他的设想并不是整人或者恶作剧。
要是你知道他的本意,就会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大男孩的撒娇。
婚礼上他送上的礼金,是从人家祖坟里跑出来的贵重宝贝。
婚礼的主角一家过得贫苦,他觉得祖宗有的宝贝,为什么不能让后人享用。
新郎就要暴怒的时候,镇长说“牛结实是好意,牛姓是一家”,他听到的时候有多开心,觉得自己终于被理解了吧。
可是余男知道,镇子里容不下牛结实,镇里人要结实死,他们也害怕孩子以后会报复全镇人。
她要结实活着,她用自己和孩子是命威胁让他走,他这才意识到,原来镇里人并没有包容他,而是因为容不下他而整他。。。
被爱辜负是什么滋味?
看他一夜熬白头,满脸沧桑憔悴的样子就知道了。
走之前一一道别,无声诉说着爱的付出。
他最终也没有离开长寿镇。
煽情一点地说,他的生命已经为爱燃尽了。
他的死,不是毒,不是外力伤害,是他不想活了,心死了,他也活不下去了。
我看到的悲剧,是牛结实个人,一种对“镇子”(或说那个社会)付出却不被理解和容忍的无力。
但是我却没有感觉到导演想表达任何绝望的意味。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很多人做着看似哗众取宠的破事儿,但是你又知道他们不是另辟蹊径表达着自己爱国的心?
导演也只是让观众站在第三人第四人的客观的位置去看待这场悲剧,这是文化冲突的伤。
但是真正造成伤害的是镇子的封闭和牛医生的“不让言”。
敢说的傻小子那会儿不是被锁起来了么。
如果这个镇子里的人再多一点会如何?
如果镇民们抱有的规矩守则不再是一家之言会如何?
这个异类会活下来吧?
他会给镇子带来更多的生机吧。
过去的人已经不好说了,但是未来的事还难料。
大地震来了,世世代代顶在高空的大石总有一天会倒下。
但是它的力量不一定会把镇子毁灭,只是一定会对镇子原先的封闭与隔绝带来很大的影响。
余男带着孩子走了,有逃离和追逐希望的意味,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能保证她真的能一路顺风。
就像牛医生就真的能确定,镇民们中“再也不会有人走出这个镇子“了吗?
可能还会有其他人像牛结实他爸那样来到这个镇子。
镇子的未来会怎么继续,关键还是看镇子里的人,或者说,看我们的感悟。
理解完了,讲讲电影本身。
并没有冲着哪个演员或者导演,也没有看简介,仅仅是抱着看电影的心态就赶去了电影院。
我觉得电影挺充实的,不觉得单调。
有人评论说太大杂烩了。
我倒觉得,本来就不是小清新的电影,口味重点有什么不好呢。
挺喜欢这部电影的,只是回味起来,觉得作为有喜剧和悬疑标签的电影,不够喜剧,不够悬疑。
煽情倒是正好够了!
关于隐喻什么的,心由境生,嘘。。。
最后,为管虎鼓掌!
为黄渤鼓掌!
为余男鼓掌!
父母离异,一个人居住。
外表不修边幅,交学费的钱也没有,全靠贫困补助,被校长老师各种嫌弃。
他也极不争气,成绩烂到没办法看,多次留级。
平日除了拉女生小辫子摸她们胸部,就是小偷小抢,还逼我们在圣诞时都要送他贺卡……全班都被他欺负够了,许多人第一次这么厌恶一个人就是拜他所赐。
终于有一天,我们爆发了。
开始对他进行不动声色的攻击。
音乐课上,大家(包括老师)集体提议他唱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他瞬间阴郁的表情被我们津津乐道。
女生们在午休时故意敞开皮夹,摊放在桌肚里。
他才刚低头细看,就大叫说他偷钱。
男生们故意向他挑衅,让他把积攒的空白练习薄都交出来分给我们,反正他也不用学习。
“你还是会留级的,要这些做什么?
”连老师都这么说了过不了多久他就生病了。
甚至不再来上课,全班都舒了一口气。
我最后一次见他,是在毕业后的暑假,我买了一辆当时最流行的折叠式自行车,正要推回家。
他叫住我,问能不能借他骑一下,绕一圈就还给我,可能那天我心情真的不错,几乎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但是他跨上去的一刻,我便突然紧张,如果他骑着失踪那怎么办呢,鬼知道上哪找他去。
正想反悔,他已经一溜烟的骑了出去,还在表演各种撒把,我看得冷汗直冒,可千万别把我车弄坏了!
差不多10分钟之后,他把车还给我。
“你怕不怕我直接就骑走了,永远不还你?”“没有没有,你不会的..”我虚伪的附和。
“谢谢你。
”他冲我笑了笑,转身离去。
多年后,我在人人上找到了他,他不再是个小痞子,也有了工作和女朋友。
本来这人在我脑海里已经非常模糊,而昨天我看了电影之后却满脑子都是他,他真的没有优点吗?
他会主动背起中暑的同学,会帮忙模仿家长的笔迹,会带头第一个鼓掌……影片的最后,牛结实开始自我救赎,他归还了所有物品,一个人拖着蓝色的小船(亦或是棺木?
)行走远离。
印象最深的是八音盒传出的生日歌旋律。
牛结实不是自杀,他是在成全。
他死去的那天也是他的生日,他会变成一条小鱼自由自在的畅游下去。
*知乎id:pureeden
看到梁静,我真的很意外。管虎每年的作品都惊艳。
故事讲得不清晰,黄渤演的不赖。
太文艺了,敢不敢再黑色幽默一点
还不错哦 就是后面有点
任达华和余男怎么那么让我不舒服...故事和演员都用力太过猛了。
尼采说:十九世纪,上帝死了。木心说:二十世纪,人类死了。我说:十九世纪,牛死了。人类是饿死的。我们就管《杀生》叫「杀牛」好了。
值得人思考的地方很多,他们杀掉的其实还有自己。
少见的集想象力、创造力,再加上一点cult味整出来的还有点情有点义的国产片。and,少儿不宜。(原来我的语无伦次,因为这部片也是这样)
装神弄鬼,比早些年的斗牛差远了。
2012-239
有些人注定是不被所有人理解的。
这部国产片还是可以的,有《鬼子来了》和《斗牛》的影子,就是步点有点乱。可能是为了过线的原因吧。可见广电总局审片的还有待加强智商额,否则怎么能出色的完成伟光正任务
以一个小山村来隐喻大世界,是可以把人性的对垒表现得乌烟瘴气鬼影幢幢的。天真如何被染指,端正如何被抹黑,善良如何被讨伐,公义如何被钳制,都影影绰绰地跳荡在那些药物、眼光、心思,以及故事的几种讲述方式上了。黄渤、余男等人演得真是好,也难怪余男说这角色“太有戏”了。乱了些,三星半。
感觉很混乱,每个角色都有明显的指代,但是故事的讲述方式不舒服。
好故事!只是想表达的东西略多。
最讨厌这种不知所谓的电影。
似乎看懂了导演想说的内容,但又好像没看懂!
黄渤演技真是好,余男无台词但眼神戏也不错。隐喻可以一抓一大把,但管虎擅长的快速剪辑有点玩儿脱了,叙事也有些故弄玄虚。任达华和苏有朋都是无意义打酱油。
看过片子再看一些评论总算是看明白了
没想象的好看 故事讲得太乱 黄渤演的一如既往的好 最后几个镜头震撼到我了很喜欢余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