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发掘

The Dig,考古夺宝(港),古宝,挖掘

主演:凯瑞·穆里根,拉尔夫·费因斯,莉莉·詹姆斯,强尼·弗林,本·卓别林,肯·斯托特,莫妮卡·杜兰,阿舍尔·阿里,乔·赫斯特,伊莲恩·戴维斯,詹姆斯·德莱顿,埃利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发掘》剧照

发掘 剧照 NO.1发掘 剧照 NO.2发掘 剧照 NO.3发掘 剧照 NO.4发掘 剧照 NO.5发掘 剧照 NO.6发掘 剧照 NO.13发掘 剧照 NO.14发掘 剧照 NO.15发掘 剧照 NO.16发掘 剧照 NO.17发掘 剧照 NO.18发掘 剧照 NO.19发掘 剧照 NO.20

《发掘》长篇影评

 1 ) 发掘

这部影片还可以,我本人喜欢三这个数字,打三星别介意哈,不叨叨了你们看吧: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时,一个富有的寡妇雇用了一名业余考古学家在她的庄园内挖掘墓冢。

当他们做出历史性发现时,英国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将遥相呼应,拍成音画不同步的散文诗,时间线稍稍错乱的意识流,拍出梁思成的执着与宽容,拍出林徽因奔放不羁的婚外情,拍出白驹过隙

 2 ) 英国冷淡的主旋律

英国的主旋律说来奇怪,英国的片子莫名都有些冷淡的感觉本片并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精彩,更多的是想向观众传递感受通过时代背景的逐步推进以及影片角色在此种情景下的情绪共性与行为呼应,来将作者想传达的伏于内里也正如片名以及主线所言所为,作者的表达需要略加挖掘才能得到角色的象征意味较为浓厚,主角可能更代表了一种英国人想要追寻的的精神气质 女主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英国人当前面临变化与困顿的那种无所适从以及无所可依,那种迷茫与探寻 人们想通过挖掘来获得精神的力量,只不过所被挖掘的事物本身不是他们之寻求,而是那份在“挖掘”下所获得的共同指引影片的副线更多的是对于主线男女主之间戏份的补充,可以说是对电影内容的填补也可以说是对男女主之间关系的对应展现有几处镜头衔接感觉乱乱的,事情没交代明白。

其他没什么了对了,这么小一艘船就值得他们这么激动以及兴奋,而且还是这么小的挖掘量,以及最早才公元六世纪的古物。

只能说,身为东方文明古国的后代传人,西欧文明之孱弱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我们的大多数人都可以意识到,这个东方文明几千年的底蕴、伟大、独特与璀璨,以及由此所带给人们的应然,引领着每一个人,实现所思所想所求与彼愈近,益觉此之浩瀚深远

 3 ) 考古在乎的不是过去与现在而是未来,让后代知道我们从何而来,进而知道如何而去

一部好的电影从内在讲一定是能引人思索的,在观影后去回顾这部影片想要抓住一些内在的东西,它或许在讲离别与留存,在转瞬即逝的人生中我们能抓住哪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瞬间吗?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留下点什么呢?

这里面有个人追求、亲情、爱情多个维度的表达,都比较好的融入在了考古挖掘古船的这条主线上。

考古在乎的不是过去与现在,而是未来,让我们的后代了解我们从何而来。

人生转瞬即逝但当人类第一次将手印印在洞穴中时,他就一直活在人类的历史中。

命不久矣的女主一直担忧儿子未来的成长,在填埋船墓的前一晚母子躺在船舱,儿子讲了一个动人的宇宙航行的故事打消母亲的疑虑。

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考古的底色,千年前的人类文明在眼前展开,接纳来自千年人们的馈赠,他们的生命一直延续。。。

在时空跨度如此巨大的视角下,现世的人们如何面对当下的人生,疾病与战争让生命显得脆弱,面对强权人生追求显得无力。

时间一刻不停的推进,人们想要留住那些美好的过往,所以拍下了照片,也要把握现在的每一刻,所以拒绝虚假的婚姻选择爱情,而对于能够在未来留下些什么,除了那些古老的文物,可能只能化作心愿,愿个人追求获得认可,爱情永续,亲情长存,文明继承,世界和平。

 4 ) 时间的意义消失在此时此刻

〈The Dig〉译为《发掘》,它是一场由庄园女主人Edith•Pretty联合非学院派考古工作者Basil•Brown发起的园中考古活动,他们发掘了承载古老回忆的珍宝,也牵起了人类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情感链接,它们来自一艘古船,它们来自一枚硬币,古船上乘着的是人类也许不符实际,却真挚的期望,握着硬币的手与手之间隔着的又是在巨大的不确信之下的惺惺相惜。

园中古宝的轮廓初现,那些来自遥远年代的人类曾将身后 之事寄予在巨大的木船上,拨开一层层的泥土,Edith感受到神秘而坚定的信念,而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使她联想到和这些创造、乘用木船的人们一样,自己也会迅速从这世间消失,不留一发一肤。

Basil并不同意她,在Basil的眼里人类的痕迹并不留在空间里,而是留在了时间里,虽然再无一发一肤,但那个三千年以来第一个在此留下手印的人,那个直觉性发现自家园中古宝的Edith和义无反顾发掘的Basil并没有真的消失,他们甚至消解了时间的意义。

而消解时间意义的时机,对于普通人和普通生活来说,不在过去和将来,就在此时此刻。

Edith的儿子Robert邀请母亲乘坐木船,讲述自己眼里的梦想,和希望母亲可以看到的一切;考古研究者Peggy给予婚姻中心不在焉的丈夫自由,紧紧地抓住和工作同伴Lomax片刻的相知相遇;Basil的妻子May•Brown全力支持着丈夫热爱的工作,尽管这让他们聚少离多。

木船以及其他珍宝集众人之力被长久地留在了时间里和空间里,Edith和Basil的名字也已被书写,这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这些遗迹承载了所有人自我的真挚和与他人具体的情感链接。

“时间失去了意义”。

 5 ) 奢侈感

之所以对观后感概括为“奢侈”,主要是以下四点:一、人生哲理很迷人,值得终生玩味,甚至玩味成终生职业,前提是解决世俗温饱问题。

这种文艺哲思电影对眼下的境况,作为地球这边若干国人之一的我——造成一种绚丽的迷离感,尤其是想到那些朝向远方雪峰匍匐前行的信徒。

二、小男孩痛哭,无力面对单身母亲的绝症,在年老的考古先生的建议下,陪着母亲,躺在代表英国历史的古船遗迹上,仰望星空,说着他也知道未免孩子气的话,献给母亲最后的快乐回忆,也献给自己。

三、那会儿,战争已经确定开启。

大未来?

不知道。

骑上摩托车赶赴空军的小伙子,更不知道。

这里蕴含着更伟岸的胸怀与爱。

四、眼镜女说离就离,痛且更快乐着,她认为自己和现任肯定未来会有更适合各自的路。

可是,太重大的抉择,如何才能如此笃定?

——居然还能有选项?!

7.9分有点低了,好电影总是韵味绵长、悠扬,英国电影特有的那股端庄细腻味儿,但于我而言,消费一份奢侈,又能对这个奢侈之物产生多少真正的好感呢?

对了,应该补充一点:对没有官方资质的考古老先生,电影给予了充分的尊重,美丽的女士高调宣扬了他的贡献,没有让官方的大专家抢去发掘之功,最后,老先生的名字与古船珍宝一同展示在大英博物馆。

这也是奢侈一种。

 6 ) 考古的意义

本片改编于John Preston根据真人真事的2007年同名小说“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便一直存在,我们不曾真正死去。

”二战前夕的1939年,住在萨顿胡村富有的Pretty雇佣了业余考古学家Mr. Basil Brown在自家的庄园中挖掘几个小土丘。

意外发掘出了央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的船葬墓穴,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人通常是指公元五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生活在大不列颠岛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文化习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一支。

英国史学界一度认为央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人(公元5世纪-10世纪)这段时间是罗马帝国消失后没文化,没情趣的“黑暗时代”。

他们这次的意外发现了属于公元六世纪,梅罗文王朝的船墓,出土无数黄金饰品,证明了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也曾拥有过光辉灿烂的文明。

“ We are all part of something continues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美好不仅止于此, 通过考古学家的视角,向人类生生不息的文明致敬,浪漫而宏大。

时值二战爆发之际,英国上下正在战还是降,人心惶惶莫衷一是。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失败和无奈,Pretty身患严重心脏病,深知自己来日无多。

Mr.Brown 世代热衷于考古,从小精通技艺,却一生只是个不入流的业余挖掘专家,女二Peggy向往爱情,浪漫热情,却困在一段更爱考古的书呆子丈夫身边,男二Rory热爱生命,摄影,最终选择投身生死不明的二战。

整部片子充满希望的小男孩Robert,却任然要面对即将失去唯一的至亲的悲剧。

电影娓娓道来的,一长串温吞漫长的悲剧,一如生命和泥土的底色。

生命何其宝贵,我们应该如何渡过一生?

那些生命历程中的失败我们该如何安放?

如果生命注定消亡,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电影有两处一群人奋力救人的戏,一场是Basil被意外埋进了古墓下面,村里面的众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徒手将他挖出,另一场是一架战斗机坠毁在庄园附近的河里,正在挖掘的考古队员们,不顾危险飞奔到喘急的河水里面救人。

完美回答了人类文明为什么延续至今的问题,因为我们人性中的光辉一面。

生而为人的意义在于此,不是利己而是利他,为了他人和族群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利益的基因,使我们战胜了时间,延续至今。

一如Pretty,一如Basil,一如曾经深埋地下的央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他们都不曾消亡,他们依然被今天的我们谈起。

在宏伟的人类文明面前,个体的失败和荣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电影里面布朗先生受不了大英博物馆的势利眼考古学家羞辱,一气之下回到老家。

他妻子说了一段话,你还有更好的事情要做吗?

你一辈子辛苦挖土就是为了付房租吗?

布朗先生回答,不,我考古是因为擅长于此并且没人比我做得更好。

她太太说这就对了,这是你一生的荣光时刻。

当小孩大汗淋漓骑着自行车来挽留布朗先生,问他你不是答应用你的望远镜带我看宇宙的吗?

你怎么能说走就走。

考古的意义不是为了挖掘出属于任何人的珍宝,而是探索生命的足迹,这件事情本身就妙不可言,让一切都充满了生趣和意义。

小男孩Robert对于母亲病重即将逝去悲痛不已,并且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充满挫败感。

Basil劝解小男孩 "We all fail everyday.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just can't succeed at.” 我们每个人都在失败,死亡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失败,但是生命却没有因死亡而消失。

我想这是导演最想要传达的故事眼。

最终,男孩鼓起勇气战胜了对于死亡的恐惧。

独自带着母亲,躺在古船上,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平静但勇敢的面对死亡。

从地球迈向宇宙,战胜时间。

电影里面微弱的感情线,在兵荒马乱之间,显得尤其的无足轻重,但是完成度依然很高。

布朗先生和Pretty太太两个考古边缘人的互相欣赏和彼此扶持,还没有走到单独共进晚餐就以布朗太太的突然造访,戛然而止。

而深知感情机会转瞬即逝的Pretty,告诉摇摆不定的Peggy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

Peggy也最终选择了结束短暂而尴尬的婚姻。

成功的抓住了爱情,成就了电影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好的电影,无限贴进我们生活,让普通人类感同身受,但总是不忘留给我们一丝希望。

貌似漫不经心,却是一如所有菜肴里面那点不可或缺的盐。

 7 ) 给岁月以文明

1899年,王懿荣对甲骨做出初步鉴定1906年,罗振玉发表 《殷商贞卜文字考》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史语所并下设考古组,李济任组长,并当即决定计划科学发掘殷墟遗址。

同年秋,董作宾便来到小屯考察,10月开始组织第一次发掘。

1928年10月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先后对殷墟进行15次大规模发掘……三千年前的传说终于得到实物和实据证实。

如果一千年只是一瞬间,如果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那天上的人看地上的人,只是几个片段地上的人看地下的人,只是一地碎片我们何以证明我们曾存在,是壁画、是残垣,是文字、是竹简,是杀戮、是尸骨,是铁铜金银、是口口相传……越来越懂得“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内涵:宁可短如蜉蝣之一瞬,务必死如夏花之灿烂

 8 ) 关于《发掘》的没有深度的挖掘体验

一个单纯的观影者,没有对历史的考究,没有对身份感认同的追求,也没有对考古遗迹的爱好.但一个命不久矣的寡妇如何慧眼识珠的买下大片土地,2磅的高价雇佣一位野路子挖掘技师.在二战前夕,重新定义了黑暗时代.这便是整个发掘的故事(不想被剧透就别看了)迫于对人名的不敏感,所有称呼以其定位来描述在电影的终点,是三位初始挖掘者将船的遗迹重埋恢复原样.仿佛剧情开始时的一样,尘归尘土归土.清风吹过,世人皆为过客.唯余山洞内岩石上的掌印,土壤保持的古墓,岩石里的化石.就像三体最终程心还想留下一捧土.也许这就是人类DNA里流传的最终密码.留下点什么.就像那抬起后腿尽量往高处撒尿的狗一般执着考古学家一般给人的印象都是老学究,然而火焰一般热情,黑大框也掩饰不住的妩媚女孩,却迸发着不一样的精彩,她进场依赖的唯有轻盈的体重,也许与丈夫的工作关系网也有关,但在最终留下的胶片记忆里,我猜妹子的特写必将占首位.长得好看就是好啊.丈夫舍三扁追求一圆,妻子只好放手让他离去,而自己却献身于将要参战的年轻小伙,还把父亲给的硬币也送了出去.这该死的酸臭味啊,还有腐国不可或缺的标识.让一群考古学家这样的刻板人员,描绘着我们书中不断重复的两个字<自由>然而与自由挂钩的平等.确实我们这里更胜一筹贵族,阶级,尊卑.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被暴力摧毁不过72年,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都是平等公正民主自由.虽然架不住吃饱了撑的人就爱妄想着穿越当小妾,爬在地上给资本当狗.吹民国,吹明国,吹魏晋.睁开你们的狗眼瞧瞧这比烂的世界吧!港人家的菲佣有平等吗,配种一样下七八个乃至几十个后代,倚靠资本来扩散自己的基因的人有平等吗.也不说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我们自己的民族问题,高考问题,户籍问题,一个个太阳底下的恶行.被特权拥有者自认为常态.在这里不得不提一嘴女权的话题,女权们总拿男性享有着性别福利而不自知来对立彼此分化彼此,借以推进自己的激进话语权.然而太阳底下这么多不平等的事情都要等女人骑在男人头上了才能解决吗?当西方舆论在禁止master slave字眼,在指责他国人权,吹捧自己的普世价值观时,我不知道他们沐浴在女王的神圣光辉里,妇嫁从夫姓的糟粕时.有没有低下头看看自己那衣不蔽体的道德.回归影片,野路子挖掘人员领着2磅/周的高薪.算下来年薪106磅.折合如今物价,撑死了106*50*9=47700元人民币

英国物价快速换算年入不到5w,搁b乎只能隶属于主席最牵挂的人了.管住:和司机厨娘住coach house,管吃:下人们自己的饭桌.女主人就请过一次晚餐机会还没实现.开车来到泥泞不堪的乡下,连屋里都不敢进的贵妇,依然成为了打工人最感激的人,因为我父亲富有,所以我富有.所以我孩子肯定也富有.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在我们这被人争论到底清华北大毕业生买不起房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伦理的缺失.其实最缺的,还是我们父辈帮我们挣脱的枷锁.罗里吧嗦的在腊月二八这天,借着摸鱼的本事写这么多对这个五星强推影片的瞎说影评.仍旧借着短评里说的: 而这种感受,是故宫出品给不了的 推荐这部剧

 9 ) DIG into the cosmos

天空中战机轰鸣来往,可他们抬头却看见了星星与月亮。

远超期待,没想到会这么喜欢。

很难得,本片在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下,却自始至终并未展现出一丝一毫的迷茫感。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清晰与坚定,因此在人与人相遇并产生连结后,才会呈现出如此温和平静但不失锋利的环境氛围与情感基调。

片中不止一次出现声画对位,这种多次强调的错位关系似乎让每个人物形象和每段关系发展都显得更加隽永绵长。

话语不受画面影响地不同步响起,如同主人公们不受战争影响地专注于考古发掘,如同这份坚定执着的精神也将一直不受时间影响地传递下去。

“记录”是贯穿全片的一条明线。

照相机直接记录下那些会被淡忘的画面,而胶片通过冲洗唤醒人们的记忆;时间是刻刀,通过无数化学反应将更久远的历史记录在难以腐烂的物质之上,而考古工作者们在千百年后将它们挖掘,“拨开晨雾和泥土,我会让她复活”,仿佛站在终点线旁给时间按下暂停键。

片尾随着挖土填埋的动作出现字幕,通过短短几行字将真实人物的真实过往说尽,仿佛画面中Basil埋藏的不只是那艘大船,一铲一锹土壤落下,随之消失不见的还有他自己。

他的才华与成就才是真正的珍宝与文物,在去世多年后被后人再一次发掘,终于被放进博物馆珍藏。

Carey的很多角色都极具主体性,温和沉着的外在气质背后,永远不乏坚定意志与不挠韧性。

而与《妇女参政论者》《她说》等稍有不同的是,这种气质在本片中的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委婉,不仅更贴合全片风格基调,也给Edith一角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魅力与色彩。

 10 ) 英国的精神

《The dig》是一个在巴塞尔出生,墨尔本剑桥长大的八零后导演的作品,这一点从导演的运镜就能感受到。

他镜头下的旷野,农舍,大宅,天空和枯草,非常墨尔本,我看了几个镜头就喜欢上了。

不知道他拍的雨,是不是很英国。

这两个主演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拉夫费因斯,嘉丽穆里根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二战前夕,一个年轻的有钱寡妇伊迪丝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和庄园,只为发掘庄园里的几个古墓。

她请来当地最好的挖掘人布朗先生。

布朗先生也对这片古墓非常感兴趣,几经波折,他们挖到了一艘古船--当然船舰早已化成灰,只是土壤颜色深一些而已。

根据家传经验,布朗先生描摹出古船的形状。

他们都很振奋,伊迪斯从小就喜欢考古,布朗先生也是,伊迪斯因为是女性,不能受正规的教育而布朗先生则属于江湖一派,并没上过大学考古系,但凭着真正的热爱,他们干的不赖。

这时大英博物馆知道了,拍了专业的考古队,(强行)接管了发掘工作,因为文物属于国家财产,即便在私人土地上私人也不能处置,布朗先生负气退出,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加入了考古队,考古队完整发掘了这个古墓,把英国的文化历史向前推了几百年。

其实伊迪斯一直身体抱恙,患有先天心脏病。

终于在大战的前夕,他们完成了挖掘,伊迪斯也同意把文物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但她强调布朗先生功不可没),后来文物在大战中保存下来没被德国炸毁,伊迪斯病逝三年后,这批文物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供世人参观。

这只是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却把英国人的精神,英国文化表达的淋漓尽致,过去,现在,未来,凝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村。

英国文化里比较典型的特征是绅士精神,在个人生活方面表现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尽量保持体面,家国情怀之下表现为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这个小故事像一滴水,映照出在朝在野的这种绅士精神,小到一开篇布朗先生的三件套,大到伊迪斯表弟被征召去做空军送死。

布朗先生的工作是挖墓,去到这个小乡村要坐一段儿摆渡,再在粗粝的乡间路上骑上一段儿自行车,但他穿的一丝不苟,摆渡船上扶着自行车梁渡河的镜头由远及近。

后面和伊迪斯谈工钱那种不卑不亢,被大英博物馆接管自己的成果后那种隐忍不发的愤怒与惋惜,都令人印象深刻。

当他们高谈阔论,说布朗先生没文凭时,伊迪斯直接对大英博物馆派来的挖掘队的头说,你们这么说未免太Snobbish 了吧。

这句直截了当的话让一帮“专家“哑口无言。

最后她在捐赠仪式上在一众媒体前赞扬布朗先生的功劳。

对此布朗先生是心怀感激的,他走过去道谢,两人眼神交汇中那种信任和理解尽在不言中--没有过多的煽情,含蓄而深沉的心照不宣,正是英国文化的本质。

电影顺便讲了几段爱情,伊迪斯的丈夫已经故去,他们的爱情是在她去丈夫墓地以及她和布朗先生的闲谈中表达的,我们可以感受她对他的爱,他对她的包容理解与支持(在女性尚不能正常受教育的年代),也表现在他们共同的孩子身上。

布朗先生这对儿老夫妻更多的是相敬如宾,她每天都写封信给他而他一直没时间拆信看。

她说你不在身边的日子,我就读你写的书。

他说:啊,那书不好读啊。

重点着墨了伊迪斯表弟Rory 和考古队唯一的女学者Peggy之间的爱情,新婚的Peggy渐渐发现丈夫是同性恋者,而且他的恋人也在同一个考古队。

Rory从旁拍摄发掘工作对热情纯真的Peggy渐生爱意,但他知道自己已经被征召入伍加入空军,极有可能战死沙场,她们之间的爱意深沉但发乎情止乎礼。

直到Peggy向丈夫挑明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她说,我见识过你的快乐,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同性恋是犯罪的年代,她没有直言,但也没有选择继续做同妻。

这部电影是一个关于选择的电影,伊迪斯选择了布朗先生主持挖掘,最终选择把文物捐给大英博物馆而不是本地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参观),Rory明知应征是死仍然吻别刚结识的恋人去了沙场。

布朗先生知道自己没有学历没有地位,在这场挖掘中,自己肯定淹没不足道,仍然因为热爱选择协助挖掘,将自己的发现拱手让人。

这些选择都有挣扎,这挣扎的过程就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所在。

数十年后真相终于大白天下,布朗先生得到承认,这批文物讲述着英国人的选择,大英帝国绵延的文明史。

在英国的考古史上这也许只是件轶事,只是一群普通人的选择,没什么轰轰烈烈,但正是这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个普通人,铸就了人类最辉煌的文明,以前英国人笑美国人暴发户,没风度没历史没文化,我总是不太理解,最近这些年,慢慢理解了。

《发掘》短评

竟然拍出了一丢丢史诗的宏大感。主题是时间与传承,考古发掘承古传今,每个个体的命运在历史长河中那么渺小,却又在时代背景下那么鲜活,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书写着自己的情感与传记,这种冲突而和谐的平衡真的是充满吸引力。另外画面色调和缓慢的配乐真的相当英伦了,蛮喜欢。

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怀疑导演拍mv出身,太多环境描写对剧情没有帮助(有些镜头确实很美)

10分钟前
  • 丹尼埃德
  • 较差

摄影、剪辑/叙述方式 颇具泰伦斯·马利克风格,带着诗意讲述一段真实故事,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带上了浪漫的色彩,这样的方式我还挺喜欢的。

1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凡人畏死,墓葬却是生,喜爱格局。简单故事拍成意识流,音乐存在感好强。演了一半突然加了条新主线,有点画公仔画出肠(

15分钟前
  • 黑桃生
  • 还行

难得把考古题材拍得这样凄美动人。“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的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所以我们并不会真正死去。” 让我想起《云图》里,小Ben在给爱人的诀别书中写道:“相信我们不会死去很久,去科西嘉的星空下找我。” 千百年如弹指一挥间,无论是科西嘉的星空下,还是萨福克郡的萨顿胡庄园,相似的灵魂总会跨越时空不期然相遇。

1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只有摄影可夸

22分钟前
  • Eudemonia
  • 较差

豆瓣原则,国外片多一星,国产片少一星,一个自我感动式的电影罢了,西方做假历史不是一两次了

23分钟前
  • 厂长打烂个蒸钵
  • 较差

28分钟前
  • さらばエリカ
  • 推荐

7。考古,挖墓,历史。

30分钟前
  • 春山
  • 还行

剧情很简单,有点平铺直叙了,虽然期间遇到一些小挫折,但总体上可以说是:知道这里有墓穴才买的地,找人来挖墓穴,最后挖出来了,这样一个过程!

35分钟前
  • 梦游者
  • 较差

全片极力的在塑造一种暧昧的氛围,最后也没有多悲伤还是挺圆满的,不合时宜的音乐渲染,加上全片在饰演福特的拉夫尔,真的很违和!

36分钟前
  • Rabbitの胡萝卜
  • 还行

传承和遗迹代表了什么?代表了我们祖先曾经生活的方向,或者是代表了我们人类以前的种种遗留下来的东西,供后人来揭秘

40分钟前
  • 积极向上
  • 较差

画面好美

41分钟前
  • ☮kent
  • 推荐

确实在技法和表意上抵达了dig这件事的本质,以时间/声画/场景错切/不在场的反应镜头呼应考古在时间维度上的过去与未来,情感和前置和之后的必然发生和必然克制。克己复礼的部分拍得真是爱意汹涌。喜欢!

46分钟前
  • 闵思嘉
  • 力荐

Too many sound bridges...

50分钟前
  • Valuska
  • 还行

希望我死的时候,能够像维京勇士一样,登上船,不再纠结于时间,把死亡当作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51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推荐

太过于文艺范地修饰不是好的传记片和历史片

56分钟前
  • 胡杨路远
  • 较差

开头孤男寡女情愫不错,中段随着大量角色鱼龙贯入一度觉得整片要垮掉,不过结尾小孩子的愿望又把大时代小人物给收住了。

59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可以和《菊石》对照看。这个中心思想有点末日将至,及时行乐的味道。

1小时前
  • 东门
  • 还行

不算纪录片,看过的影视作品里,有好些像《夺宝奇兵》《盗墓笔记》那样的寻宝探险片,而像《发掘》这样聚焦真实考古的电影却挺稀少的。P.S.:摄影真不错。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