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失明的人做父母就是难上加难。
生育是一条没有退路的单行道,婚姻起码还有离婚这一个补救的选项,但生孩子这件事,不管有多少次质疑自己该不该生有没有资格生,生了是不是自私,只要孩子出生了,就得迎难而上绝无退路。
父母抚养孩子的辛苦是显而易见的,但孩子承受的“爱的压力”往往被隐藏起来。
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就是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给了你生命,除了感谢,你怎么还好意思说自己有压力?
尤其是例如残障人士或者单亲或贫困的特殊家庭,父母更加辛苦,孩子承担的压力也就更大。
这种压力的爆发点往往集中在青春期这种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这时“做自己”与父母的期望往往会有很大的矛盾。
像电影中这样鼓励孩子不要为了父母放弃自己理想的老师并不多见,大多数的声音在强调“父母在不远游”“你爸妈把你拉扯大不容易“,尤其是这种家庭出来的女孩子,有很多”远嫁不能尽孝“这样的文章占领道德制高点。
惠红英饰演的母亲因为翻到烟盒去接女儿,女儿却因为怕被同学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而狠心装作不认识她。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之后都有这种“被抛弃感”,明明是为了你好,为什么你却不愿意我插手?
小时候的孩子被父母抱着怀里,长大了的孩子把父母留在身后。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但很多家长都迟迟不愿意退出孩子的世界,强势的父母退出的步伐就更加不情愿。
也许是因为不放心,也许是因为放不下自己被需要的存在感。
电影借男朋友的口问出:你为什么那么想出国呢?
女主回答:“自由”。
因为是失明人士的家庭,父母对她的依赖会更多,她当然也会觉得“父母管得很烦”。
当孩子长大父母却迟迟不愿意退出时,逃离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出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也是为了离开父母的管控和依赖。
这种逃离有时会带着内疚,但不逃离又会感到窒息。
好在父亲很好的缓冲了这种矛盾,他很好的缓冲母女之间的矛盾。
现实中很多单亲家庭的母女冲突往往会更加尖锐。
在父亲角色缺失的情况下,母亲抓得越紧,女儿就逃得越远。
就算勉强生活在一起,也是不断控制又不断反控制的互相折磨。
惠红英饰演的母亲也有过非常依赖女儿的阶段,比如女儿会放弃重要的面试去陪她看医生,比如会牺牲自己的社交陪母亲去看望病友。
但好在她是一个有智慧的母亲,在丈夫的提醒和女儿的反抗下,她还是做出了改变,真心支持女儿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部半自传性质的电影中,导演说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也是不断了解父母和治愈自己的过程。
她才明白并不是远走高飞抛下一切才能前行,陪伴家人反而会给她更深的支持和力量。
这部电影的名字是“非凡”父母,但其实并不是完全为了歌颂失明人士家庭的辛苦。
失明父母并没有以爱的名义把孩子牢牢捆绑在自己身边,尽管她有着比普通家庭更加理直气壮的捆绑借口,她仍然尊重女儿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一个为父母而活的人,不是她“口袋里随时可以拿出来的盲人拐杖”。
尊重孩子的独立,这才是这对父母真正的非凡之处。
父亲善良温和,经常帮忙工友,母亲开朗乐观,经常去养老院做义工。
她的身体虽然有所不便,但精神内核稳定完整,不用自己的辛苦当作牺牲绑架孩子,也不会把孩子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
养孩子这件事,哪有什么“等长大了就好了”,把小婴儿抚养长大,其实只是漫漫育儿路上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与长大后的孩子相处,才是对父母修为的真正考验。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一点点失去自我,但要时时警醒不断调整不断改变一点点找回自我。
父母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立和丰富,才能有力量尊重孩子的独立。
为人父母,是一场育儿即育己的修行。
(本文首发于公号'’芮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
我很喜欢「故事」,听别人的故事、演别人的故事、写别人的故事⋯⋯ 这些都是我从香港演艺学院毕业后一直很努力做的事。
忽然一天,我脑海里浮现一个意念:如果有机会,我会怎样编写自己的故事?
就是十年前忽然浮现的这一个念头,让我开始执笔编写一个关于我与自己失明父母之间的故事。
《我的非凡父母》拍摄进行中,演员们用心地听导演在解说从小到大生活在盲人的世界里,我看见外界的人大多数一听见「盲人」二字,脸上总莫名地挂起一副替我可怜的样子,然后再大发热心地向我家庭伸出援手。
但实际上我爸妈比很多健视的人还要强、比很多人更积极地过活,从不自怜自艾,也不需要别人怜悯。
反倒是我 - 外表看来很健康的女儿 - 心里倒有很多说不出的话来!
妈永远在女儿的背后,是压力吗?
所有心底里说不出的话,我只能写进剧本里去⋯⋯还记得念小学的时候,每年我的生日愿望,都是希望爸妈能张开眼睛看看我!
有好几次,我也梦见他们真的张开了眼。
我还兴奋地走到他们床边,把他们从睡梦中摇醒过来,要检查他们的眼睛是否真的已能看见!
后来,我慢慢长大,才终于明白「奇迹」是不会发生的。
于是我改变了我的生日愿望:希望快点到18岁那一天。
心里想着,只要我一拿到成人身份证的时候,就离开这个家!
因为,那时的我,总觉得我的人生是被他们拖垮了!
有谁能明白做妈的心有多痛 ?
!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自己一直以为遭到的诅咒,原来是祝福!
随着岁月过去,关于我跟我妈,相爱的故事有很多;但互相伤害的故事也不少 。
要在当中抽选一些素材来写剧本,终究要怎样选择才不过火,又能让观众产生共呜,一直都是一个很折磨人的问题。
最后,我终于决定剧本就从婴孩期写到青春期吧!
这大概也是为人父母最担心/关心孩子成长的时期。
而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放手,也是父母要学习面对的一个课题!
有人说:女儿是爸的「上辈子情人」女儿的角色我比较容易掌握,但我一直也写不好「妈妈」这角色。
此时我才发现在现实生活里,我好像从没有站在「妈妈」的角度去看世界,所以不知道应怎样写「妈妈」这角色。
于是我不得不坦白告诉我妈,我正在写一部关于我们家庭的电影。
然后,我重新听妈说出她心里的故事,明白了更多以前我不知道,或忽略了的东西。
我将这些资料作了一些适度的戏剧处理。
在处理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明白了妈,也明白了自己!
整个编写剧本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心灵疗愈的一个过程。
原来,不一定要背弃家人,远走高飞,去过你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是出路。
有时候回过头来,拥抱一直默默在你背后支持你的父母,反而能给你更大的力量往前走!
因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家」永远是可以依靠、可以停泊的港湾
我与我失明妈妈的日常生活,我很喜欢抱她!
《我的非凡父母》已在全国放映,心情兴奋又紧张。
萦绕自己心中多年的情感故事,呈现在万千目光面前,一时间十分忐忑。
只希望我的故事,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
盲人父母这类题材要想观众共情可不容易,首先是至暗场面的挖掘,其次是内容引入要合理,最后就是目标人群的涵盖……如果不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相信很难体会那份心酸和苦痛,也只能靠着联想来触及柔弱,再加上影片色调的温暖明快,悲伤就更容易被冲散而无法显现……苦难不该被歌颂,但在看过很多底层生活的纪录片后,觉得需要严肃一点,当然,并非我心狠,而是拮据的环境才能让人清醒,这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所以,不够痛,不够精,也不够暖……
中国(香港)电影人拍感情,总爱给人物安上某种“病”,似乎因为病离死最近,对于“人生除死无大事”的国人来说,死亡最能触动痛苦的情绪。
也就不奇怪了,《我不是药神》的癌症,《沦落人》里的残疾,《我的非凡父母》里的目盲,等等,都通过身体病症或缺陷来调动观众的情绪。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似乎只有染病才能把人划入边缘。
通过刻画这类边缘人,编排“惨”的情节,引人同情,尽情骗取观众的泪水。
以《我的非凡父母》为例,父母因为目盲成为了特殊群体,女儿因为出生在目盲家庭(在学校)也成为边缘人,为了维系自尊她必须隐瞒这个真相。
电影用了不少“惨”的桥段勾起观众的同情心理:婴孩时的女儿被滚烫的热饭烫到,父亲摆摊不仅被欺负还被扣押警局,女儿为避免丢脸对来学校接自己的母亲视而不见,等等。
这些情节相对而言尚在温和的程度,不至于被认为”卖惨“(大陆电影的专利),类似于《沦落人》是温情的而不是激烈的。
不过比较日本电影,便很容易看出中国(香港)此类温情电影的不足之处。
在日本影视中,边缘人往往不会是身体有缺陷或患病的人,更多是遭受某种心理磨难和精神困境的人。
日本电影人喜欢表现人物从沉落、苦痛到修复、释怀的过程,这也是日本影视总能恰到好处治愈我们的缘由,因为它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任何一位普通人可能遇到的情形,这自然会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之所以让人感到恐惧,是因为观众意识到发生在悲剧主角身上的遭际有一天也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这便是共情,发生在很多日本影视作品里。
同样地,悲剧也可能令观众感到怜悯,而怜悯情绪触发的机制在于主角因过失犯错,遭受了不该遭受的厄运,观众带着俯视的目光观看他们。
这正是中国(香港)影视的视角,癌症、残疾、目盲……不该遭受,都是命运的不公;遭受心理磨难则每个人都会遇到。
中国影视与日本影视的价值差异便在此,自然也是差距。
《我的非凡父母》由朱凤娴执导,黄子桓、伍健雄监制,惠英红、吴岱融、吴千语领衔主演。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双重视角,讲述了一对视障父母养育视力健康的女儿的亲情故事,展现了普通人在不寻常的生活中以爱育人的坚强与温柔。
影片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父母二人虽看不见外面的世界,但有女儿陪伴在身边,平淡而幸福。
年幼的朱芷欣意外拉倒电饭锅导致烫伤,作为母亲的甘笑红却不能阻止意外的发生而倍感自责。
长大后,女儿朱芷欣希望摆脱来自父母的束缚获得自由,由此与母亲产生了一系列的隔阂……当沉甸甸的爱遭遇青春期的叛逆,面对成长与家庭的社会议题,作为母亲的甘笑红能否找到与女儿融洽相处的更佳方式?
面对家庭羁绊与未来理想,女儿朱芷欣又该如何选择?
温暖与心酸、矛盾与成长,特殊家庭视角下的成长经历、情感关系,无疑令人期待!
“艺术本身没有对错,我们时常被我们看到的东西所局限,但很多东西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如直觉感觉等等,如果我们没有把‘感觉’加进画里,那就只是把一堆颜料涂在画布上。
”“走,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是有些问题就是解决不了的”老师说的对,你说的也对,所以,该怎样去平衡呢?
父母把孩子养大很不容易,盲人更是如此虽然是盲人,但是他们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活态度和观念,平行替换到正常人的身上,远比正常人要强得多看了前半部分,我觉得影片的选题本就是建立在一种无奈之上,就像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社会难题,各自有各自的立场和愿望,也都是好的出发点,可现实条件如此,谁又能改变呢?
阿欣看了鱼之后闭上眼睛默默作画,体验者她的父母的视角,她又何尝不爱自己的父母呢?
PS:影片用中文就用中文好了,不用刻意的用英文来着重强调(老师给阿欣说自己去伦敦读美术硕士那一段),反而破坏原本已经建立好的感情氛围。
阿欣想要去国外画画逃离这个温暖的“牢笼”,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一开始的想法也是她的父母离不开她,可后来想想,没有她的时候,她的父母也是在好好的生活阿欣在玩,阿欣的妈妈在做义工帮助他人,两个镜头多次切换形成对比或者是陈述,像是在表述她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阿欣刚好也是在青春期叛逆期,她的母亲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用“严”辞表达着她的爱。
学校门口的一幕,成为了双方情绪爆发的导火索,也是剧情转折的窗口看到这个时候,我觉得看这部电影最惨的是,同时理解盲人父母的心酸与爱以及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阿欣想要去拥有自由却被这一层“枷锁”给限制的无奈。
前面看的时候,我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和体会,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种简单复杂的关系与现实条件当中,该怎样找到一种平衡,去让她们都能够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电影过半,矛盾爆发之后,各自在各自的世界短暂生活了很小一段时间,父母情绪爆发去寻找女儿,这很好理解父母爱自己的子女,见不到孩子父母想尽一切办法的去找,而阿欣这边,电影当中并没有说明她当时跑着回家的原因(难道是遇到事情,第一时间往家跑吗?
这应该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吧),她后面去找父母,也是在听了录音带之后,所以前面一段奔跑回家,该作何理解呢?
(暂且跳过疑问)好在后面,在矛盾爆发过后,父母和女儿之间,开始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更多的是女儿站在父母的立场,阿欣做出的转变是非常明显的),双方逐渐和谐,女儿丢掉了“逃避”父母的想法,选择了现在她们的身旁为她们发声,在出国学画画的机会面前,也主动选择了放弃她的老师充当着一个人生导师的角色,必要的时候给她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在她需要鼓励和支持的时候,做出行动来帮助她(PS:导师说这些的时候有点上帝视角了)。
影片中其实有几处情节设计的比较理想化,提出几处疑问:如果当时Ryan没有去盗窃呢?
(他去盗窃来坐实他坏孩子的身份吗?
前段描述的,应该是大部分青春期都在做或者想要做的吧,并没有违法违纪或者暗示他是一个坏孩子的前置伏笔吧)如果Ryan当时没有被父母带去加拿大呢?
(她后面会不会在Ryan和家人之间再次做出抉择呢?
)如果她的老师不是盲人的义工呢?
如果和朋友们之间一起做很刺激的事情主角是她,或者她的同伴把她供出来,说她们是一伙的呢?
(而且前文可以看出来,她的女“同伴”并不喜欢她)……这些疑惑,我想表达的是,这是主角光环吗?
这样去写,把一部好的片子,做的经不起推敲,难道爱情,青春,家庭,这之间就没有一种平衡吗?
刻意的去让Ryan去犯错,去让后文一方的缺失显得没有那么突兀,但是,细心一点,这很明显。
总体来说,我还是认可这样的一部电影,宣传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果在上述三者之间做出平衡,那将会很完美),呼吁懵懂的青春叛逆走向父母的怀抱。
父母也有父母的难处,普天之下任何一对父母也都是如此,有盲人,有聋人,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有单亲家庭,有为生计奔波劳碌但又万般无奈的父母,有家财万贯却吵闹不断的家庭等等,都生活在这一种“不完美”的家庭当中,但她们都在想尽一切给孩子完美的一生。
PS:如果让我说这两者之间该如何平衡的话,我想答案是“不要狼狈的爱着”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双目失明后努力生活的顽强,看到了她们很努力的去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乐观与不易,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生命当中,我们亦是如此,她们失去的可能是双眼,我们失去的可能是心灵的一角,不过是换了一个方式罢了。
在这无数的不完美中,努力成就你我的完美!
加油,努力盛开吧,生命的花会在下一秒绽放!
云:你所想即是我的模样抬头看看云吧,或许,那是你梦寐以求的模样,或许,那是你长久的期盼,或许,那是他人对你的思念,或许,那是爱你的人在为你作画,或许,那是这浮躁世界的一剂良药……
我最大的心愿不是想你有多少钱或者有多出名我只是想你可以开开心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父母也许有着先天的不足,但他们把最好的一切给了我们。
立柜里满满的录音带是成长的见证,更是那份沉甸甸的爱。
即使生活再难,也不苦了孩子 正如片中插曲的一段唱词,“大家要睇透睇透,成败得失莫追究”。
一家人面对苦难,乐观豁达,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生活。
不仅如此,还回报着社会。
这就是为人父母对子女最好的榜样 香蕉船上,仰望星空,你我眼中的星星,是父母眼中最闪耀的光
阳光 星光
继《人生大事》和《隐入尘烟》两部电影之后,《我的非凡父母》又是一部包场的电影,全场只有我和另外两位青年选择在周日的傍晚观看此部电影。
安静的影院,一秒将观影的我们代入影片的世界。
自带绘画能力的星星艺术家欣欣与乐观的失明父母相爱相杀的故事。
也许从小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欣欣从小有细腻的艺术触感,也有特殊的blind drawing天赋,所以能将眼睛蒙上,用心去感悟生活的每一刻美好。
只是一开始的欣欣没法面对自己和父母,也完全做不到做自己,还曾想过出国来逃避父母和家庭,甩开这个包袱,但是我想尽管她目前抱怨很多,但是更多是需要时间来成长,因为她还很年轻。
长大意味着两代人思维观念的碰撞,不停的争吵,不停的相杀,不停的抱怨。
最后的最后,要么互相不理解,艺术之路也无法拓宽,要么就是欣欣与自己和解,理解父母,那么星星艺术梦也能走得更远。
欣欣的故事,不仅仅是她的故事,更是我们的故事。
看他人,看自己,最终寻求新的途径,新的能量与动力。
永远笑嘻嘻的欣欣父母,欣欣爸爸的胡子根与榕树根,志健对欣欣“豉油(自由)”的祝福,欣欣妈咪的传播爱精神,自己生活不易,还仍然宽慰他人,永远悲伤后恢复更快,也依然乐观。
在我们所降生期间的伟大谜团面前,你我从未停止像好奇的孩童一样站立凝视。
《长期主义》这本书序言出现的这句话和《我的非凡父母》中的欣欣艺术家又一一对应,也是一样的好奇心才会让她发现蓝天的美丽之后,用自己的话语,去描绘此刻的美丽,用blind drawing的手法去描绘,不局限于自己看见的,还有用心感悟到的。
永远保持孩童般的惊奇,才是欣欣最终成功作画《香蕉船》的原因,才是她走向星星艺术家的先决条件,和盲人观星团也是一样原理,眼里有星星才能看到更多星星,感受更多不一样的星星。
习得性乐观,才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电光幻影# 《我的非凡父母》粤语版,生活的力气,在耗尽与凝聚之间重启。
看电影之前听了一点负面的评价,一些保守的告诫,于是心里预期上并不高,但是又保留了极大的热情,就是想看一看,该感恩的世界里,生活的景象是怎样的。
事实上这部电影给了我极大的惊喜。
从影片开始便直奔主题,所有关于生活的难处一一摆上台面。
一个家庭明确的苦,都呈现在人们眼前,夫妻双失明,生活尚且是问题,但是孩子,一个健康而可爱的孩子却来到了他们的生活里。
在残忍的现实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残缺,是避无可避的真相,但是生命对美好的渴望和一往深情的爱,却在不显山不露水的角落里偷偷观望。
其实我在看这样的电影的时候,也常常会有一种私语,有时候觉得生活对一些人来说,已经是很苦的存在,为什么人不能简单的度过好这一生,还要把很多事情复杂化。
其实影片一开头就借着别人的嘴说了出来,很多健全的人去生养子女都是辛苦和困难的事情,更何况两个视觉困难的人,照顾完自己,还要为他人的生命负责。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剧中的矛盾冲突开始,父母与子女的必然问题被提上台词,关于为什么要生下这个孩子,和我们从来没有被要求过出生,这样的老生常谈成为了一个不是需要思考,而是会引起感叹的状态。
别说是这部电影中的女儿,就是这个世界上的普普通通一个人,有无数人大概都无数次的提问过同样的问题吧。
“为什么要生我出来。
我又没有被要求出生。
”突然觉得有趣。
看,这个世界无论你是什么样子,这个没有选择的问题,总会有人记得的。
但是选择题真心不属于个人,恰恰是前人的安排,决定了后面命运的降临。
而这么多年后,我听到了一个无比美丽又令人感动的答案。
我俗气呀。
我以为电影也会很俗气。
他们会回答父母的爱,生活的希望,以及其他种种。
可是当影片中的惠英红对着录音机含着哭声说,因为她想让孩子到来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因为她以前看过,她真的看过。
就突然觉得很美好。
是的,很美好。
还不是很感动,而是觉得美好。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感动,那都是获得的。
但是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是需要去发现的。
他们往往已经存在于那里,但是不同的人能够吸收到的美好是不一样的比例和程度,越是动了心的人,可能看到的美丽和美好或许越多,而有人会因为这个世界的美而念念不忘,希望去带给自己所爱的人,又或者其他人,这本身也算是极大的美丽吧。
我几乎从开场哭到片尾,不间断性含泪。
我知道生活会苦,我很感动有人在苦海里站得稳稳;我知道生命的责任会沉重,我敬重那一直握住的责任感;我知道取舍艰难,我尊重那些几番挣扎又不轻言放弃的人。
生命可能真的没有那么好。
但是它活在每一个人的轨迹里,活成多么美丽的样子,终归是自己。
剧情都说平,其实是太直接了吧。
就把有些人的苦,碎碎念一般呈给他人看,细碎而又疲惫,但是这就是有些人的人生。
我可能是看不得这种亲情片,只觉得无比感动。
选了粤语版,那表情语气配合在一起,其实还是很精彩的。
只是有些国语翻译省略太多了,个别意思配的词完全不一样,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惠英红太优秀,虽然偶尔会觉得用力过猛,可是依旧优秀。
吴千语在我的记忆里就是可爱的林峰的前女友,这次看起来倒是觉得颜值果然能打,年龄感真好,表演层次也算给出来了,主要还是够好看。
吴岱融其实戏份和表现反而是三个人里面给的最少的,果然男人的存在感有时候就是弱,但是同样优秀的程度还是很明显的。
惠英红的好,细腻的让人动容。
有一幕镜头,母亲去学校等女儿,明明是看不见的,女儿还刻意隐藏了书包上铃铛的声音,但是母亲就是凭着风的靠近也能感受到女儿的擦肩而过。
在等待女儿走过身边时的面目表情相当有期盼感,然而女儿毫不作声的走了过去,渐渐走远,仿佛没有与她相遇一般。
这个母亲的面目上,前一秒期盼,嘴角慢慢起笑,然后停顿住,在僵局中变成悲伤和委屈,又在难过的神态里与压抑情感的样子切换……过于好看。
电影很苦,人生也很苦。
但是看完影片,我很甜。
虽然我哭得更厉害了。
作者:小佛搞特
“随手水煮一块腌制好的顶级和牛是一种什么滋味呢”这个问题是我看完字幕后被困扰很久的问题用着近乎于“作弊”的题材,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请了演技几近完美的演员。
似乎不用看都知道要把电影节的奖项颁给这种电影,但是看过之后我却迷茫了网上风评都在吹故事感人,惠英红的演技完美,然后呢?
感人只需要几个点就可以,比如听到红姐的录音,看到红姐在雨中崩溃,但是故事叙述的却是稀烂。
感情线算是烂完了,几个塑料闺蜜就差当你面绝交了,面试当天被抠鼻子打断我还以为红姐知道故意的。
全片几乎没有用到任何暗示和隐喻,白水和直给是唯一主题,色调也不会根据剧情需要改变,一拍门外就是圣光,反正靠大光圈加特写能解释一切选角方面有视力的比没有视力的差了一大截,女主如果说是大学生我觉得正好,但是高中生好像过于成熟了,老师同学选的都很“尽忠职守”,反正完成任务就好了。
一边很真实一边又很“美好”。
全片通过视障这一元素将中式父母的希冀与依赖放大给观众看,可给出的答案却不够真实,甚至可以说是儿戏就因为这是自己的故事,所以最终解释权就在一个人手里?
我好憎有人“白水煮和牛”
想起失明的表哥,在看不见的世界里求生存都是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养育一个孩子。想起《妈妈的神奇小子》,虽然都不是让我觉得优秀的电影,但这样制作尚可的聚焦少数群体生活的作品还是想给个推荐。★★★☆
惠英红演的母亲像是刚瞎了半年一年的新手,千语bb演的女儿像是进这个家干了半年一年的保姆或义工,母女生活的熟练度默契度都欠奉,女儿割舍不掉的责任感和向往的自由,都是表面的、割裂的,而不像成长在盲人家庭18年、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
5分吧,很勉强。
3.5 父母都演的很好。这种相爱相杀的家庭关系,简直如出一辙
又是哭天抢地的红氏大drama大袈裟。
因为一句女儿亲口对爹说的“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 妈妈是今世的情人”给恶心得一阵反胃于是出了影厅 原本是出于从小到大学陪伴我的盲人奶奶来看的这部片 但除了演员卖力以外并没什么感觉 只能说没必要的痛苦又带来新的痛苦:性缘至上的组成家庭方式让孤盲女和另一个陌生盲男硬凑家庭 匮乏加倍 为了活下去的希望生下女儿 又穷又盲并不会让女儿痛苦 窒息的共生吸血权力控制才会让爱你的女儿逆反 自己缺爱就先爱自己 而不是造一个权力下游对象供自己演绎自我牺牲和感动的戏码 最后得到的只会是恨而不是爱另外有一个点是最近的感觉 在一部影视作品里 如果男性角色非常完美 往往这个男性角色是不需要的 那部作品通常是女性角色女性视角女性逻辑女性故事女性联结
惠英红的演技,太暖了。
2025.3.7
诚意满满的电影,一直觉得一个导演讲述自己的故事是最能流露真情实感的。红姐再入一座金像影后有望!
惠英红又在飚演技了……话说老看到她演这种人物,比如李克勤的《一个都不能少》mv
工业片,没别的,看看惠英红演技。
港片是不是真的越拍越差了?能烂成这样是我没想到的
惠英红的演技超赞,片中有些台词很熟悉,完全就是日常生活中和父母的对话,虽然父母有缺陷,却没有刻意卖惨。不足就是剧情不连贯,可能电影时间短无法表述一生,只能把发生过的一些冲突事件拼凑起来的关系
俗套,但真人真事改编总让人心生怜悯。不过惠英红和吴岱融,说实话,演少女的父母,老了点哈哈
开头那一幕真是听者落泪,是身边亲戚会说的话:“结婚就当多个伴就算咯,正常人都养唔好,阿欣都系交比社会福利署啦”。后面暴雨里和父母和解那一幕,也是爆哭。触动太多,没法看第二次
由此可见演员阵容对讲好一个故事收效甚微,句句点题却全篇离题。
2.5 失明父母陪着正常女儿长大,摇铃和磁带维持着这份羁绊。有个槽点是编剧也太不懂富人了,富二代居然会想着偷窃,还因为这事情促成母女的和解。。。认尸那场戏的道德情境也稍感到不适。感人,但平庸。真要比可能还不如CODA。
其实父母相爱,家人有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剧情太牵强,太国内精神化,老套,不深刻,不真实,就像中午点了一个评分很高图片看起来好吃的外卖…实物到手啥也没有,吃完感觉自己被消费了
还算过得去的亲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