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说中国缺好观众。
我对此一直嗤之以鼻,直到我看到这部电影,它居然在被豆瓣的观众打在及格线上。
这可是豆瓣啊,一大群高学历年轻人的地方啊,哈哈,好吧,确实冯小刚导演那句话也没错的多离谱。
居然还有人问苏凌芳和郭小鲁的孩子为什么是郭萌。。。
好吧好吧,我不会解释,因为看电影是个需要脑子的活动,可惜打一星二星的没有。
你们适合看神奇女侠、小时代之类的大片。
电影本身没什么可说的,但排除那些视觉gag和(认真试过后发现还是得)瞎编的部分后,把那些明显不符事实的行动看作心理交流的象征后,那个熟悉的、甚至原始的王朔仍跃然纸上,使我很想说两句。
是的,这是部来不及写完的中篇小说改编的广播剧。
王朔心中两个回不去的故乡——北京虽然在写《动物凶猛》时就已消失,但某种程度上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还魂,并可以通过叶京的电视剧(或许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那部电影)重访——青岛和南京,是两个主角的老家。
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就能发现王朔对《黑处有什么》的执着仍是那么强烈。
那篇小说彷佛困在他的创造力之源——一眼深处暗流汹涌,地表却干涸泥泞、无法再度喷发的泉水——不断生长却无法出生的鬼胎,或电影中出现的,男主和女二那永远冷冻的、承载了一切秘密和希望的受精卵。
是的,那篇《看上去很美》的传说中的续集,恐怕将永远不能面世,因为——这是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最悲哀的发现——王朔写不出来了。
他当然“可以”写《黑处有什么》,但是显然再也无法写出他想要的那篇小说了,无论他怎样努力、怎样试图忘记,事情已然如此。
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了。
于是正如女一生下的同名女儿,现实中只有名为《不老奇事》的这部王朔编剧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看,《看上去很美》后的王朔就像是电影结尾的男主,肉体不老不死,意识穿梭在记忆宫殿的不同房间,在所有的时间和所有人最美好的时光交谈嬉戏。
但为什么还是会悲哀?
虽然我看过他充满爱意的交代,看过他恍然大悟的表白,但看本片时,每个人物仍让我感到——困在原地的无奈,和一种浓到化不开的、如影随形甚至成为本性一部分的自恨,一种本能的、驱动所有行为的、深深的、深深的、深深的、深深的、对自我的恨。
是的,正如女一说过并践行的“他好的时候不用我”,甚至王导恐惧的预言“那他不好的时候呢”、以及他之后的追求、抛弃、自我轻贱,所有的人,都是被自恨驱动,无法靠近又无法离去,无法活着也无法死去。
除了女二死前那句“我爱你”。
是的,只有临死才可以毫不羞愧地说一句爱你的女二,也是王朔。
一遍遍给爱人写信却永远得不到回音、总是在黑暗中孤独等待、害怕自己习惯黑暗的女一,也是王朔。
黑处有什么?
只有我。
整个设定隐隐有阿甘正传的影子,男主木讷,坚持;女主跳脱,追求一些难以达到的目标,甚至不惜一些旁人看来很大的代价。
演员也不错,能够代入到那个年代的感觉。
算是用心了。
不足的地方呢,确实有点儿拖沓,兴奋点不足。
如果大胆一点对标阿甘的话,跟时代大背景没有很深的连带是个遗憾,不过国内环境也不大允许过多写那个时代吧。
郭小鲁的生性冷漠,伤害了他身边的几乎所有关心他的人。
在迷惘的丁萌萌最需要引导和帮助的时候,他冷漠的眼睁睁看着她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在苏凌芳事业的上升期,最需要人支持和保护的时候,他远走异国他乡,一去五年。
爱上他的苏凌芳,感情道路上一生都在经历着坎坷与失败。
郭母生性要强,最后孤独去世,没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
丁教授一心想让他继承衣钵,他却直截了当的对自己的导师说:我再也不想做手术了。
这样一个人,即使永生不老,又有什么用呢?
带给身边人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深深地伤害罢了。
我们所有人,都应该珍惜身边关心我们,对我们抱有期待的人。
因为这种人一旦错过了,就很难再有。
在电影里面,科研的苦被绝大多数人忽略了。
为了科研,郭小鲁的父亲死了,苏失去父母的陪伴,失去了双亲,丁萌萌失去了最后十几年陪伴父亲的时间。
丁萌萌本来是一个洒脱的孩子,但是她的一辈子都在追寻并笃信一个追不到的信仰,干细胞,她把干细胞打在自己的身体里,失去了一切,不知道但是唯一留在中国的她的母亲,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郭小鲁去了捷克,他的恩师从一个要强的健康的中国脑外科一把手变成了一个屎尿都在床上无法自理的人,他的青梅竹马失去了她的青梅竹马。
如果很多年过去,那些有意义的东西都失去意义,那最初追寻的东西也没有意义。
也许这是对科研人格外的意义吧。
无比卓越的电影,2021Top1,也是老师推荐的电影,老师说电影涉及干细胞,实验室爱情,重编程,可以扫盲。
在科研界呆了一段时间,研究白内障,对白内障领域没什么贡献,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好像思考了很多。
90%的时候,实验都是失败的,失败的时候,我就觉得实验真难,当实验成功的时候,就觉得实验真好,想一辈子在这里探索。
我也是医生,实习医生,我也看过生死的人,学过太多疾病,人类太脆弱,害怕自己生病,害怕亲人们离去,但在时间的长河里面,这些好像都无可避免。
昨天送一个1米82的大汉做CT,黄疸很严重,他的女儿在楼下等他,但她着眼于她父亲的时候,她不敢相信她的父亲怎么这么虚弱。
还有一个父亲,我帮他换药,在揭开所有纱布的时候,他看到自己的伤口,他好像很难过的闭上了眼睛,他让护工用手机拍下他的伤口并发给他的女儿,在谈到他女儿的时候,他好像很骄傲。
护工说,她可能还在睡觉呢,原来她的女儿在国外念书,在挪威,他很骄傲的对我说:挪威,那可是个好国家。
我感受到,他他的女儿感到骄傲,但我不知道当他的女儿看到父亲的伤口,却无能为力,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明天恢复了没有,会不会有危险,想不想念。
下午看了《不老奇事》,王朔编剧。
前半截还不错,对白和旁白都在点上,说得都是人话。
这不是讽刺,现如今你能在国产片中听到几句人话,绝对是一种奢侈。
王朔的台词还是强。
尤其是王珞丹饰演的女主,一张嘴就招人待见,听上去夹枪带棒,一琢磨全是心疼,北京姑娘的那种表面满不在乎内里敏感脆弱,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人梦回2006,那时没人知道王珞丹,大家都叫她米莱。
后半截飞了,各种不办人事。
丁萌萌拿自己作实验,动机严重不足。
这事风险与代价太大,成功的前景又太渺茫。
要说她被她爸的死给吓着了,铺垫又不太够,让人难以信服。
王小鲁去非洲出生入死的一段,更是莫名其妙,哪也不挨着,既突兀又仓促。
问题出在结构上。
影片的俩主题——爱情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没安排好,互相有点打架。
要么你踏踏实实地写一段爱情故事,写王小鲁和苏明凌几十年的分分合合,让命运的打击、物质的诱惑、理念的分歧、时光的考验轮番上阵,最后或分或合,合了是爱情的强大分了是现实的无奈;要么你就把丁萌萌找不死药和王小鲁非洲渡劫悟道这段展开了好好说一说,把寿命等不等于生命这事聊透了,给大家思想上来一升华。
这半拉那半拉,结果就是不伦不类。
某个方面我能理解王朔。
以他的年龄和阅历,是断然不肯简单写个爱情故事的,这在《非诚勿扰II》中已有所体现。
在他看来,爱情不算什么,人生中有太多事比这个重要,比如生死。
问题是,电影是要卖票的,且主要的受众是年轻人,你谈生啊死啊的,没人爱看。
想要年轻人进电影院,又没钱炸大楼的话,那就得聊爱情。
影片这个样子,究竟是作家为了照顾商人的利益而给一个关于终极思考的故事裹上爱情的糖衣,还是商人照顾作家的脾气所以任他给一段爱情故事塞入终极思考的私货,那就不得而知了。
也许是互相妥协。
妥协出不了好作品,不妥协则干脆没有作品。
是你你怎么选?
王朔:这叫产品行吗?
《不老奇事》在心里一直回响……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否知道自己要去完成什么或者我们是否找到了自己命运恰似时间的因果,无法面对,又无法自拔喜欢女二,或者说是喜欢调皮可爱又深情的性格,但她又是幸运的,至少命运给她选择的机会,女一不甘命运,牺牲了太多,没有选择,或者说这是她选择的一条道路。
只是叫人看的心酸。
命运……落叶如花,却胜花,但总会花开花谢哎,只能祝愿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平安喜乐。
这又是一部看完后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感想自己心情的电影,影片中郭小鲁前前后后经历的父母、丁教授、丁萌萌的死亡。
在死亡面前,他像是有力反驳的,因为他在研究干细胞再生技术,他梦想着,期盼着研究成功、人能够避免最终死的结束;他又是无力的,因为过了一年又一年,研究无进展无成果,丁萌萌以身犯险,用自己做实验却不幸牺牲了自己。
那个和他一起并肩做实验的,先他一步走了。
就生死这一课题来说,人类是渺小的、更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有想法、有勇气,去努力实现永生。
小鲁与苏的爱情故事穿插于这个影片中,让人也不禁感到造化弄人。
小鲁为了苏狠心决绝地拒绝了丁萌萌的表白,而苏虽身处杂乱喧嚣的灯红酒绿中,却也心中记着小鲁的那份情。
尤其在结局,小鲁出车祸后,她不仅离婚照顾他,还为他生了孩子!
这着实很让人惊叹!
再到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弯着腰慢慢的拾起那张高粱饴的糖纸,而小鲁却依然年轻地站在那里…这是一部非常有深度有内涵的电影,电影手法又有著名的蒙太奇手法。
和我一起看电影的是一位比我大11岁的男人,就叫他娅好了。
他有着和苏相似混迹在酒场经历的前女友,是他最难忘的一任。
在看电影之前我就已经表达了是否是想看见她的影子,他说不是的。
看苏的时候我总会莫名想到娅的前女友,苏的风情万种、苏的温柔、苏对生活的反抗,是和娅的她像呢还是不像呢,我没问我也不想知道。
苏在喝醉酒无意识说说别办我的时候,我看向了他,我本想从他脸上看出来些难过,可他很平静,平静的好像自己未曾经历过。
我转过头问他:她会喝到回家就吐么?
他说:通常我去接她的时候就不省人事了。
当萌萌开着车出现在郭小鲁的面前,他说:这劲劲的感觉和你太像了吧。
是呀不光感觉像连出场位置也像,他说我就像那个总叼着棒棒糖的萌萌一样,是彩色的,是勇敢的,甚至是偏执的。
对爱偏执、对实验偏执最终也会因为这种偏执疯狂。
在他眼里我永远是个小孩子,“他”看我从来不是爱意,我也明知道可我还是说了“我爱你”,为你也好为了试验也好,我能做的我也从来没有遗憾,可能唯一遗憾的就是没吃到那根棒棒糖,或许我也不遗憾,因为我知道我所剩下的时间吃不到那根棒棒糖,我那些美好的愿望也终会是愿望,从我开始意识到苏在你生命里的重要性。
我曾问过娅:是不是没有人能够替代她娅说:没有什么替不替代,也不会有人替代任何一个人,你还在思考谁替代谁的位置,感情不是用替代这个词衡量的。
我更愿意相信他死在了那片没有走出去的沙漠。
那天的天气很好。
他活得也很痛苦。
电影到后半段郭小鲁回国再次和苏相遇,我连忙问他:你就没有想去找她么?
明明知道她在哪里。
他说:再见面又能说什么呢?
就像苏在房间门口本想开口却没有开的口,叫住了郭小鲁又能讲什么呢?
苏和郭小鲁相守到暮年,作为常人也好作为植物人也罢,也应证了苏的那句“他好我不必在”在电影结束时聊起来他的前女友,他说他知道那是她要走的路,他无法决定她要走什么样的路,也做好了陪伴她走这条路所要面临的事情,这些你不懂。
就像有些事情你明明有选择权却又没有选择的余地。
娅希望郭小鲁没有死去是真实体验了那些痛苦和幸福,而我却觉得他甚至就死在了注射干细胞实验的过程中之后的事情都是幻想。
我知道娅终会去找她,当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的时候。
娅的柜子里还是她的东西,还留着她的衣服、她的袜子、她读过的书,他还没来得及写的小卡片。
即使他身边现在坐着的是我。
我也愿意看见他俩相遇,我只是他生活里突然蹦出来萌萌,只因为朝夕相处才得以拥有短暂的娅,我不觉得自己出场顺序是错误的,甚至觉得是对的,我是他旅途中的短暂奇遇,同样他也是。
郭小鲁切实地拥有过苏么?
在再次相遇的舞台上;在停尸房旁的宿舍里;在苏自己买的房子,看起来像是两个人家的地方;在后来的病床上。
如果陪伴胜过身份,那是情感还是责任?
他们两个都不是对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自身边都有陪伴的人。
是毫不联系的旧友,是小时候的萌芽,是单恋。
苏也从一开始还想保留自己作为那个拉琴少女的苏的一部分,到被戳破时破口而出:“谁跟你说我会喝酒了”再到“他们只会以为我换了新口味”的转变。
一切都发生着变化,能做的也只有接受变化或者离开。
未曾老去只因为你只停留在了那个时候停留在所有遗憾都是遗憾的时候没有拨通的电话、没有回复的信件、没有成功的实验、没有再见的再见是故事的开始也是结束无法忘记的是遗憾无法解脱的是遗憾在时间的标尺上只有那颗高粱饴证明你存在过
电影散场后的路上,我主动提出娅给我拍张照吧。
苏: 你好,这已经是写给你的第89封信了,不知道你一切还好吗?
今天我们这里下来好大的雪,漫天的雪花把世界全部都遮蔽了,甚至大气中都夹杂着细碎的雪绒花。
今天早上没有出门,告诉你一个秘密,前些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特别像你的人,连走路的姿态的一模一样,我几乎都确信是你回来了,可是那个人却说我认错人了,我不知道最近是不是出现了幻觉,是不是也把梦和现实混淆了。
容颜不老其实一点都不好玩,现在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了,只有回忆陪着我。
要是我们永远都不长大该多好啊!
坐在窗外我又翻开了小时候你写给我的信,我想你写给我第一封信的时候,心里一定很孤独吧?
你说那时的六姑家的冬天格外冷,晚上也没有电,早上起来得咬牙。
如果那个时候我收到你的信,我一定会开心的要死。
对了一直没告诉你,其实你的那件蓝色外套不是我故意藏起来的,是你忘记在我家的衣柜底下的,这些年我一直也忘了问你是不是你故意放在那的。
后来我给你的信也问过两次,当然也没收到回音。
我比对了那时候我的日记,那个时候给你写信时提到过如果有一天你出了车祸不幸坐上轮椅的话,我会照顾你一辈子。
没想到这些玩笑话后来竟然成了真,只是后来是你来照顾我。
在医院里躺着的那些年,我其实什么都知道,只是不能说。
看着你在身旁,可就像我们生死相隔。
你可能猜不到现在有一种软件可以模拟我们几十年后的容貌,虽然我还不习惯用智能手机,但是试过了一次,还挺符合细胞分化演变的。
但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懂得爱,以为永生、容颜不老就会获得无限的人生,他们其实好蠢。
我们其实都该该好好对待我们的人生,等他们也到了我这个年纪时,就会想明白了吧。
人生中许多美好或残酷的回忆,对我们都是一种不枉来人世的欣愉。
原谅我没有听你的话,放下你再去重新爱另一个人,其实你还不明白吗?
爱情的本质就是连绵不断的疼痛,治愈它的解药就是一直爱,足够爱。
离开你那么久,我终于学会了如何驾驭这种内心的痛,我以前不懂,总是逃,总是躲避,错过了那么多本该属于我们的时光,现在总算用漫长的等待懂得了爱的真谛。
长生不老,长相厮守不过是爱情欺骗世人的障眼法,爱情最珍贵的就是就让每一刻不再回首的瞬间变成现实,即使如飞蛾扑火般短暂,哪怕那样的结局会是一起去赴死,我也会义无反顾的飞奔而去,因为我早已厌倦了尘世冰冷的一切,为了那一瞬间的美好我愿放弃一切,只因为有你的存在,让我不再感到孤独,有你的存在我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麦克阿瑟回忆录》中一句话:“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外面的天快黑了,雪还在下,我在雪落下的瞬间,捕捉到了漫天的沙画,是你的笑容的模样,那是你的回应吗?
郭小鲁 2021/11/7冬至
6.5/10.前半段是苦逼单相思,后半段突然就科幻了,变成了不老处男。前半段还是挺好看的,有时代感。可惜没把时间慢行性的设定多利用一下,这个点还是挺有意思的。感觉王珞丹比较符合王朔的审美。
拍的太长了
看不下去,什么魔幻故事啊这是
这个中文片名和故事太不贴了,看完了郭小鲁漫长的一生,也不是不好看,也没怎么突出不老,就是突然在自己身上做了干细胞实验,仿佛是一个超长的干细胞医美的宣传片。王传君的声音太有电影感了。
如果会忘记,相对来说那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偏文艺了
旁白电影?
好奇怪呀,啊这……看完我就这种感觉,看完思绪乱得很,但不是因为情节本身有多烧脑,而且还做了一晚上噩梦。。。嗯,看这个电影后就像是人喝了假酒,词不达意,乱像丛生,你可以说他啥玩意也不是,但是包装一下总能说成是行为艺术。总之我还是不太能接受这种调性。
流畅而混乱 恍惚的人生 一切都只是一瞬 而我长久地注视着你
感觉导演的叙事结构完全被剧本带着走了,镜头也是看得很难受。但是王朔的感觉还是在,片子拍得,哎。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然后发现了山师本部的景,哦原来去年来采景是这部
这片确实有王朔的东西,比如男主迥异常人的视觉速度的概念,对死亡的焦虑、那些混不吝的台词,以及大飒蜜的女性人设。有些讨论也很动人。但剧本就像一块压缩饼干,它自诩有所谓个人史诗的厚重感,就逼迫着观众吞咽。后半程越发离奇,已经到了荒诞不经的程度了。
喜欢电影的节奏,喜欢演员的表达,喜欢孤独的旁白,喜欢王朔的语言。
(《郭先生奇事》——这是它的英文片名,我可不是在暗指《本杰明·巴顿奇事》)🌟总体评价:一度恢宏,如此宽广。(这个月的惊喜来得这么早,这个季度的惊喜来得这么晚)🎥故事题材:“慢速视觉”作为一个引子,把话题接入医学,医学的氛围埋下淡化生死的基调,最终驶向时间与生命的探讨。不乏诙谐的瞬间调味,深沉时情感悠长,发酵起来远非爱情,更多的是爱、是情。🎯主题主旨: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哭着迎来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又哭着送走别人,在人生路上,我们是孤独的无助者。什么是永远?离别,才是永远。🎭演员表现:夸张点说,有一半是由王传君的旁白构建的,引人入胜、娓娓道来。“丁萌萌”给我留下相当深的印象。
王朔牛逼,演员全员在线!这个电影后劲很大,不建议35岁以下的童鞋观看,适合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会找到共鸣!
故事杂糅,看完后感觉都老了,但是很感动。说说苏,在郭小鲁出国研学时,她说“他好的时候我不用在”,在郭小鲁问她要不要注射干细胞时,她说“如果我会忘了你,我还是我吗?”的确,相较于表皮的年轻永续,记忆才是最重要的。昨天和朋友聊天,我在想自己也是更加注重记忆和体验的人,如果给我多一次机会,我想回到小时候,不用改变人生,只要完完整整再体验一遍当时的感觉,那就很好很好。年轻的时候,身处其中反而没有意识到那是最好的时光,最好的时候就是普通的生活,即使知道终究要离别,也想再经历一次。
开篇以为是灵魂爱情不老,最后变科技改变容颜不老……
影片是一部爱情剧,但又不止于爱情。更像是一篇哲学散文,用唯美的语言、科幻的情节,诠释了对爱情、亲情、生死的哲学思考。电影是第一人称叙事的娓娓道来,在郭小鲁那些诗一般淡淡的自语里,尽是感动。我们梦想着和所有的亲人爱人永远不分开,在结尾的时光回溯里,也才明白了,离别,才是真正的永远。
别的不说了 丁老对他老婆像使唤佣人 死之前还要他老婆理解他 从草腥到白酒那里郭小鲁明显越来越看不起芳了 芳最后还给他生了个别人的孩子? 导演是男癌晚期吧??(ps.代孕还能过审?
建议电影拍的又臭又长要入刑
7.5人类的命运就是幸福和悲惨的纠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