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我的爱
Ana,对倒情深(港),我为爱做过的傻事(台)
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
主演:米尔卡·波斯泰尔尼库,黛安娜·卡娃柳堤,卡门·塔纳斯,瓦西里·穆拉鲁,阿德里安·蒂蒂耶尼,塔妮娅·波帕,伊戈尔·卡拉斯-罗曼诺夫,罗努特·卡拉斯,伊万娜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德国,法国语言:罗马尼亚语,俄语年份:2017
简介:安娜(黛安娜·卡娃柳堤 Diana Cavallioti 饰)和托马(米尔卡·波斯泰尔尼库 Mircea Postelnicu 饰)相识于大学的校园之中,在一次关于尼采的哲学讨论之中,两人成为了知己。精神世界十分契合的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并且认定彼此就是他们想要携手共度一生的那个人。可是,安娜拥有非常复杂的过去..详细 >
遍体鳞伤的爱。在进行心灵漫游途中不断打乱思绪,随着男主发量判断前后顺序(笑),而剥离了大环境导致的拯救游戏因为过多的男性视点显得落寞而固执己见,两组无药可救的家庭,一对社会身份并不明晰的男女主人公,三个饶有趣味的谈话段落恰如其分地插入其中,见证相识相处相别,结尾诊疗出门之前的(自我)反问扣题,精神分析!
难看
一个需要被需要的人不被需要了之后。这样的时间和心理跨度,两个演员都很好,女演员尤其好。
男性视角下的两性困局。会略闷,怪导演叙事方式凌乱。用抽烟表达情绪极不健康,引起观影不适,不过比起男女主角遭遇的一堆烂事来说健康多了。生活的一角被掀开,多么丑陋的真实。大家都有病,且病得不轻,最后让我回味的是男主到底爱过女主没有?也许我们都有病。
看得很压抑,前半段一直是女主哭哭啼啼,后半段变成男主不开心,果然家庭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终生的,以及,爱这种东西总是很难捉摸……另外,电影也教导了我们,人呐,一定要有事做,没事做就容易多想……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各种露点!
1080 台 版 外 挂 官 方 中 字
一句我不爱你了说出来确实轻松,但真是让人堵心,一瞬间女主就不是人了…不过这也说明视角非常重要:以男主角的视点他什么也没做错,妻子嘴里他却变成了一个控制狂。这能让人信服吗?还是说这本身就是爱情走向死亡时的一种必然的说辞?
1.害我一直在想---男主角演這部戲頭怎麼禿這麼快。 2.無法說服我前半段病成這樣的女生,後半段搖身一變成事業有成的新女性。
春宵一夜尼采纳粹,家长会面外父睡衣;热恋方便摇滚节,婚后彷徨见教宗……离异丈夫心理辅导中的碎片集锦,酒鬼神父告诫:脚麻也是忏悔的一种方式
男主的发量代表一切 其实就是“我病好了 但是你却病了” 一开始男主的爱是责任 是爱护 如果女主一直病着 可能俩人还能在一起 但时间让人成长 而你却还在原地 大概就是如此吧 中间太多的言语 有些啰嗦 可能是因为听不懂 懒得看字幕的缘故吧 最后结局却告诉你 原生家庭至关重要
不错
心理分析式的爱情故事,从男主角的回忆开始,剪辑的时间线逐渐变得混乱,后半段戏剧张力很弱,女主角是一个超级自私且事儿逼的人物,让人觉得讨厌。导演想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是如何变成他父母那种人的悲剧轮回,你越讨厌父辈的什么问题,你越会不知不觉活成那个样子,面对同样的心理问题。
很多共鸣,原生家庭问题造就的性格在婚姻中继续恶化,无力修复,在家看孩子与外界越来越疏离,自信跟发量一样越来越少,这样看起来没有故事的琐碎才更接近生活本来的面目,由琐碎引起的思考比戏剧化的故事感悟的更具体,在电影就是讲故事的主流下,这样的电影很难得。
真正意义上的「大恋爱」,混杂着家庭、疾病、价值观、诱惑与纠结的婚姻生活与亲密关系必须要有强烈的冲突才能显示出「爱」的意义/荒谬,最后落在「心理分析/疏导」上却也是一种一针见血的犀利。
真的。。。有点后悔在berlinale看了这部电影。。。
再乱序下交代一段爱情故事,感觉这不是爱情的全部。
温馨提醒,情侣慎看,若不信邪,后果自负。
渐渐地不怎么喜欢,还是少看点爱情片,拍得很真实,只是不喜欢这时间线剪辑表现手法。
2017209 欧盟影展第三场。依然是内策尔很有力的手持,却是心理片框架。叙事顺序完全被打乱,梦境与现实真假难辨,所有亲密关系都不过是双方成长环境的复制与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