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春天来了。
下了班去乘地铁,一阶一阶地往地下走,居高临下地看到好几对中学生,在自以为无人注意的角落里牵手接吻。
这真是很春天的景致啊!
他们穿着宽大的校服,还戴着黑框眼镜,个头差不多高,头发也差不多长,简直男女莫辩,叫人想笑。
可是他们无处躲藏的爱,却像暖洋洋的春天太阳发出动人的光辉。
青春,真是又短暂,又好笑,又感人啊!
我俯瞰着他们,我想如果有上帝,他一定也是这样宽厚地,怜爱地,年长地,看着他们。
都说未来很长,一眨眼就短了。
昨晚看了《艋舺》,就有这种感觉。
蚊子怀着美好的梦想加入黑社会,岂料黑社会比社会还要黑暗,还没来得及品尝友情、爱情和幸福,他就血淋淋地倒在了街头。
也许为形成反差,影片的大半部分,都是在渲染少年蚊子加入黑社会所感受到的美好。
当有人抢你鸡腿的时候,黑社会会给你撑腰。
黑社会有兄弟耍,有钱赚,有妞泡。
带头大叔Geta戴着浴帽热气腾腾地炒菜,炒完了摘下浴帽,怒斥手下:“厨房还在滴水!
再不修好我就剁了你!
”然后大家一起吃饭,一起K歌,其乐融融,非常有爱。
黑社会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啊!
Geta大叔为了鼓励少年们好好习武,还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们“枪,只是西方传入东方的邪恶武器,只有下等人才会用枪去和人较量,没有真本事才会使用这种武器!
”大叔简直是李小龙传人啊,好感动、好感动!
黑社会也是很有文化的。
文谦为了阐明艋舺需要跟外来黑帮合作,还引用了慈禧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的历史,好有才,好有才。
李碧华说:“不要考验人性,千万不要——它根本不值一击。
”所谓兄弟情义,遇到了关乎性命身家的大事,遇到了上一代的宿怨,这一辈的新形势,就败了。
身为一个黑社会,选择了相信兄弟义气,就只能两眼放空,死在街头。
和尚不是不聪明,他是选择了相信。
——只有少年人才信这些情谊,老一辈都是狐狸啊!
一代代人就这样死去,或者老去——更多的是老去。
当我们旁观他们的故事,我们不是隔岸观火,而是在旁观自己的人生。
真是太冷了。
作为一个小心谨慎的人,以前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有人那么敢于挥霍青春呢?
钻石大叔的《第三种黑猩猩》,让我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论。
按照进化论以及弗洛伊德的观点,我们做出很多不可理喻的事情,都是和性有关。
比如挥霍。
比如说,孔雀长着那么长的华丽尾巴,没有用处,只会妨碍飞翔、影响捉虫子、容易落入猛禽口中,从生物学上说这难道不是一种挥霍吗?
但反过来,一只美丽的雄孔雀,尾巴这么长、这么美,还活得好好的,这不是证明它比那些尾巴不够美不够长的同类更优秀、更有吸引力、拥有更好的基因、因此可以吸引更多雌孔雀吗?
所以挥霍是一种反向思维。
挥霍不等于你拥有得多,但至少可以从旁佐证。
所以年轻的和自以为年轻的人,挥霍时光;有钱的和自以为有钱的人,挥霍财富;还有人搞颓废、搞非主流,来反证自己更加优秀。
青春片也就是一种挥霍,就像人在春天容易发春。
青春片中大把大把除了挥霍就没有其他用途的青春,深深感染了在现实中无法挥霍的我们。
导演钮承泽称《艋舺》为“生猛又华丽的青春动作片”,确实很华丽,很生猛,我被深深感动了。
不为其他,就为这太挥霍的青春。
第——24分25秒27分05秒27分39秒55分30秒58分1小时1分1小时12分1小时36分1小时38分1小时47分1小时51分1小时58分2小时03分 06分 09分到最后都是我泪崩的时刻。
先说音乐。
苏打绿、张悬的风格很鲜明,电影中背景音乐响起就知道。
陈珊妮,蔡健雅,李玖哲,这些也都是实力派的人物。
这部电影的音乐每一首都十分经典。
相信OST一定不可错过。
如果以黑帮片来定义《艋舺》,显然不合适。
但想到豆导如此用心良苦所要表达东西,却也什么都解释的开了。
电影明显分出上下两个段落。
前一个段落走的是温情路线,蚊子踏入黑道,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兄弟情谊。
后一个段落剧情急转直下,矛盾冲突一个接着一个环环衔扣接连引爆。
其实当那只手枪第一次出现杀掉Mesa的时候,我就已经猜中是和尚了。
这并不难猜。
毕竟前一个镜头就是王识贤和和尚的单独谈话,牵扯出原来这两个男人也有着很深的联系。
豆导扮演的灰狼,是以外省头目的身份,准备给艋舺带来一场变革。
但变革一定是伴随着血的。
于是Mesa死了,Geta死了。
马如龙的演技之精湛自不必说,给我带来惊喜的倒是阮经天。
以偶像剧发迹的男女艺人,很容易就被扣上花瓶的帽子。
中看不中用。
可是阮经天没有,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不是科班出身。
却对剧情,还有人物角色的个性的揣摩和表现都十分饱满。
演起来张弛有度。
相比起来,视帝赵又廷要差上那么一截。
当然,分开来说,赵又廷演的还是相当不错的。
只是和阮经天比起来,不难看出其演技有些僵硬和死板。
无论是什么样的痛苦,他的表演层次都不是十分鲜明,有些千篇一律,不是绷起下颌,就是暴走咆哮。
表演可以说是放的很开,但是有些收不回来。
柯佳燕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她对小凌这个人的变化摸的很透,对蚊子态度的转变非常自然,而那种淡淡的无奈和身不由己自始至终都控制的恰到好处。
和尚的父亲与Geta的陈年旧事,让和尚在矛盾平衡点上失衡了。
积蓄已久的仇恨和冲突顷刻间爆发。
蚊子觉得自己的信仰被玷污了,而当年赋予他信仰的正是和尚。
当蚊子用和尚送他的溜溜球企图勒死和尚的时候,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友情终于沉入了泥沼。
即使最后赵又廷挣扎了,想明白了,可和尚没有给他机会。
蚊子也没有给灰狼机会。
也没有给小凌机会。
当年我们看完港片古惑仔系列是图什么呢?
兄弟义气?
还是赤裸裸的杀戮?
而当我们看完《艋舺》呢?
是深深的无力感。
是深深的遗憾。
他对他坚固的友情。
他对他几乎痴迷的相信。
他给她带去希望。
这就是庙口,是我们的地盘。
“你知道吗。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
年轻时我也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
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是草。
”
《海角七號》和《艋舺》作為一前一後的兩大本土電影票房奇兵,總是免不了被拿來相提並論,雖然主題迥異,一部是樂團逐夢喜劇,一部是復古幫派電影,但除了票房之外,兩者其實具有某種精神層次的雷同性:好比說,他們在創作契機上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拍出讓觀眾覺得好看的台灣電影」;都選擇了某個特定時、空,將對土地、歷史、人民與真實生活的集體印象,用場景、美術、人物、故事具現化,拉近觀眾與該時空之間可能存在的距離。
不過在劇情層面上,《艋舺》反而更貼近《九降風》所訴說的青春哀愁。
.一道野心不小的總匯拼盤作為一部台灣睽違已久的賀歲片,豆導雖將《艋舺》歸類為「以黑道為背景的動作片」,但細看卻可發現導演的野心並不如此單純,加入許多元素雜揉其中:在角色設定上以五位個性迥異的大男孩為主軸,描寫彼此間離合的友誼;在友情主幹之外,增添蚊子與小凝的愛情支線,甚至是和尚與志龍的曖昧,在血腥暴烈的幫派故事中勾勒些微浪漫氛圍;在劇情轉折的前段以對白、剪接明顯營造喜劇效果,包括「一隻雞腿」、一段脫軌的龜派氣功想像劇場,可見導演並不想一本正經地勸世,而是想用點歡樂搞笑的方式向觀眾拜年;甚至,在一片鐵血與吶喊的硬漢氣息中,從蚊子的旁白中竟然還嗅得出一點文藝的味道。
但也因為整部片擁有多重元素和背後的多種企圖,像一份海陸拼盤什麼都有,反而無暇顧及所有細節,而使人嚐出一絲潦草與突兀的滋味,如蚊子與小凝的愛情故事給人一語未盡、來不及收線的感覺,如搞笑梗與文藝腔的鋪陳有時過度刻意,有時太過突然顯得不合時宜。
.五根手指合起來才是一個拳頭不過《艋舺》還是瑕不掩瑜,因為在所有元素中,還有個最關鍵也是最成功的要素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友情的牽絆。
鈕承澤談的,不僅是五個血緣、省籍上的陌路人如何以「義氣」將彼此綁緊,觀照友情的堅定之餘,也帶我們看見當「義氣」動搖鬆綁的那一刻,友情變得何許脆弱,再也無法共同相信跟懷疑,也無法同生共死。
看見他們的擁有和失去,令人動容。
因為他們五人(以及大部分的我們)「都以為自己是風」,其實不然,說穿了每個人都只不過是一株牆頭的草,看不見迫使自己折腰改變的大風,究竟是往和平或是決裂的方向吹。
《艋舺》緊隨著主角蚊子的成長歷程帶出不同場景,從校園推往街頭。
常說學校是社會的微型投影,階級、法制、價值觀的反射,但仍是個相對安全的場所,將現實生活中的善惡美醜減量化,被這個組織淘汰的最慘結果也不過是一紙退學通知書,既可能因為一隻雞腿與人結仇,也可能因為以狗屎當武器的急智而與人結拜,一切是簡單的。
在保護傘下嘻笑怒罵的太子幫五人,以「五根手指」的拳頭與生死與共的盟誓造了一艘「共苦共難」的方舟,將拳頭瞄準同一個方向,與對方用同一套規準衡量是非,判斷敵友,與對方一齊作為世界的圓心。
這艘方舟一直安然地停靠在廟口的避風港,直到因狗仔孩的死被吹往啟航的方向,卻無法在起錨的那一刻得知,他們將要迎向的是怎樣沈重巨大的駭浪,潑上甲板的是血滴還是浪花,甚至,是否回有安抵彼岸的一日。
輕言生死與共是浪漫的,但情感與生命的撕裂是殘酷的,帶著不可承受之重。
.沒說完的伊索寓言除了此外,豆導埋在《艋舺》裡、希望觀眾解讀的訊息應該還有另一個,就是「歹路不可行」的親身體悟,可惜焦點模糊。
主角蚊子被框進80年代的艋舺黑道,將領悟必經的痛楚與鮮血交織,將蛻變必需的痛失與輓歌交織,讓蚊子在所選的道路上狠狠跌跤,所受的傷不僅是肉體的、更有來自背叛與生死永隔的殘酷。
猜測導演本意是希望藉此必然的悲劇衝擊達到正面勸世的震撼,但最終效果似乎不彰,所造成的社會影響有點令人憂心。
除了是因為結局與藝術性相互折衷而打了折扣之外,有很大的原因來自於故事主題的矛盾:「友情」故事往往是激勵人心、澎湃向上的,然而來自地下的「幫派」故事體質本是黑暗血腥、向下沉淪的,兩者的合流就產生了根本上的衝突,很可能造成美化幫派或醜化地方印象的後果。
這與成功達到城市行銷的《海角七號》、《痞子英雄》等作品相較,多了一道來自故事設定的侷限難以克服。
.向青春的角度回歸所以我寧願拋棄用「幫派動作片」、「本土人文寫實片」的角度檢視《艋舺》,而選擇以「青春成長記事」的簡單角度,將這部作品解讀為一部個人自傳,幫鈕承澤摘下「重現80年代萬華、將已凝縮在泛黃照片和耆老們遙想當年的艋舺風華再展」的大帽子,還給《艋舺》一個單純的面貌,就是重現一段存在豆導記憶中、狂放不羈的年少往事。
f 9:24:45我的青春只混到 九降风 那个级别你的青春就混到 艋舺 这个级别了这是《艋舺》看到一半的时候给一哥们在QQ上的留言,我推荐他看看《艋舺》,我觉得他看这个片子应该会有我看《九降风》时候的感觉,所以我对《艋舺》并未有多少感同身受的东西,但却看到了一场对我来说很不错的“戏”。
我知道这样的事情都曾发生,也都很事实,也许我从一开始就一直不怎么喜欢这类型的东西,但看的时候还是想起上个学期他来我家,我去车站接他,在路上他还接到一电话,说他一哥们把人给捅了,捅的人和被捅的人跟他关系都还成。
后来他又说起来之前在家喝酒,还跟人打仗的事情。
其实《艋舺》里的事情,这不一直都在发生。
我朋友现在都上大学了,他以前说真没想到最后我能上大学,我还是唯一一个上了大学的。
他说我以前差点就毁了,跟街上那些地皮小流氓一样了。
事事不定,很多事情不是之前能遇见到了,从《艋舺》说起也是一样的,曾经最好的兄弟,已经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了,但最后还是落得这样一个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宣召出所有人物的命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则,按着这个故事发展。
跟一小朋友说起《艋舺》,他问阮经天在里面演了坏人,我很装逼的说了句不是坏的,黑道哪有坏这一说,只有说谁比谁更强。
我也不了解,但换到影片里,既然已经都是污水,就看谁更黑,谁就能把谁染的更黑。
以前的时候,我们说起,很多人都是让《古惑仔》给带坏的,本身电影没有什么错,但让很多的小孩都很朝拜的去模仿起来,然后就形成那样的集体了,他们本身就有那个野心,让一个电影当作传播的途径,然后就彻底给挖掘出来了,形成了他们以后要走的方向,但能不能走下去是自己要做厄事情。
我小时候,一姐姐跟我说,弟弟,你看看《古惑仔》,人家问你你也说自己看过,那个时候我上小学,不爱看电影,也没听说过《古惑仔》是什么,再过一些日子,在电视上看到了谢霆锋演的《少年古惑仔》,那个时候谢霆锋刚唱完春晚,所以我知道这个人,就看了看,并没有什么意思,但我好歹也是知道了。
上了初中之后,已经开始有孩子拉帮结伙,有的开始以摔摔板凳,然个黄发作为自己的标志展示自己很坏了。
初中的学校分四个实验班,四个普通班,实验班的孩子都是整日学习的,普通班的基本都不考。
那个时候我发现我的小学同学原来都爱这口,各个都开始拉人,都开始有”江湖绰号“,开始在学校门口蹲点,拦截路上的学生,问人要几个钱。
也陆陆续续开始有人怕他们,不敢招惹他们,然后他们被退学,成了小流氓,泡在网吧,没钱了出来要,去买鲜艳廉价的衣服,自以为很潮的蹲在那里抽烟,身边站上几个姑娘,跟《艋舺》如出一辙,或者说《艋舺》与生活如出一辙。
而我朋友应该那个时候跟他们一样吧,只是都没想到不同的棋子有不同的命运,就有棋子将军了,翻身了,上了大学了,而有些就继续他们社会青年生活,打架,混社会,专属自己的一帮,在这个小城继续他们混沌的人生,可能这样就是一辈子。
有时会遇到一些纹身的男人在路边修修自行车,还有的卖卖衣服什么的,现在来说,满大街都是纹身,各种花色各种图案,而往上推十几二十年,也只有那些混社会的人去搞这些东西,而过了这么多年,他们大多也都只能混成这样,年轻气盛的样子不再,黝黑而有了肚腩,身上的纹身颜色变浅看的好像一些疤痕,记录的都是他们年轻时候的”辉煌“。
肯定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就好像阮经天在里面说以后的梦想,就是混社会,然后当老大,对,只要能爬到老大的地位上,你就能呼风唤雨,像凤小岳的爸爸一样,如果没爬上去,就只能像阮经天的爸爸一样,真的成了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告别江湖,只是要想金盆洗手都没有手可以洗了不是么?
电影里阮经天一直是个明眼人,把很多事情都看清了,电影这点铺垫的不错,但阮经天这个人本身在电影里并不特别的立体,只是很多事展现他的性格,但并没有把人给演出来,可见他演的挺好,只是导演并没有好好用好他的戏份,只让他在电影里制造出了能者的气氛,但“和尚”这个人并没有表现出本身的城府完全都成了空的。
当然牺牲了阮经天还有个主角可以塑造,至少赵又廷导演表现的不错,整个人物从开场到结尾都表现的很饱满,而且赵又廷演的真的不赖,阮经天虽然迷倒众生,但赵又廷却真的演出了蚊子的性格,在各种矛盾中游离,用一个信念去开破,唯一的执着一直坚信到最后,有点傻气,并不聪明,但不会让人觉得呆。
赵又廷演出了大多数人的状态,就是一开始并没有想要什么就稀里糊涂的介入,然后好像卷入了风暴已经没法退出,有时候胆怯不敢面对但又不得不做可能不为自己,但却是为了别人,混出一个义气,找到一个活着的价值。
不想让人欺负,一定要懂得站起来。
钮承泽足足用了二十分钟做引子展示故事的缘起和人物的性格,最大的笔墨放在赵又廷身上,也应该是让很多感受过的人回忆从前的日子吧。
能成为阮经天的人肯定很少,但当过赵又廷的人一定不少。
倒是中间很委婉的一段是柯家燕的出现,不是说她有多好,是因为她的出现,赵又廷的对手戏更好的衬托出来了。
让一直高悬的情调沉了一会,虽然她不是一泓清泉让人整个焕然心静,但灯红酒绿的世界带上耳机之后,一样不再喧嚣。
而且也仅仅是一台WALKMAN,就直接让观众很自然的往那个时代去想,故事环境就更靠拢的实现了。
就好像《九降风》里放的那一端《原来你什么都不要》一样,小小的事情,不由自主的就会跟着进去。
《艋舺》的后面的进度基本就处于一种平稳状态,文谦的出现也没有带出新一个高潮已经转入结尾。
不过这样很好的一点是终于让五个人的性格开始四分五裂有个单独的性格出来,告别了从前懵懂的时代,这些小混混开始长大成人,好像阮经天在饭桌上说的那样,未来我们都有各自的地盘,合久必分也开始展示出来,所谓兄弟情义开始分化。
我们都有过青葱岁月,但过去之后,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好像刚才说的朋友一样,被捅和捅人的都是他认识的,差不多应该都是认识的,从小一起混着长起来的,时间改变一个人自然改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前不分你我是因为我们还不动你和我,到后来明白了自然是你追求你的,我祝福你追求的到,但你的追求是抢我的,你都来抢了,我为什么要拱手送给你。
写之前跟自己说尽量不去剧透什么,但慢慢发现不是剧透不剧透的问题,是这样的事情都在发生,我不剧透,但若对号入座到某些人的身上就自然成了剧透了,因为结局都是一样的,发展也是差不多的。
我们是不是可以又很俗套但又很经典的用《无间道》那句来说明呢?
而真正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是否又真的最兄弟呢?
《艋舺》的开头和结尾都还不错,人物也有赵又廷这样一个完整的,只是中间有点平淡,有欺负的戏拍的小波小浪,没有掀起来,显得平庸了,而且最后灰狼那里本来有场好戏可以发现却突然没了,然后就到了结尾处了。
我说我的青春就混到了《九降风》的境界,带着点痞气,爱耍爱闹。
而说哥们到了《艋舺》的境界是因为他自己也这样过,看这样的东西也许会看到一个小小的自己在演戏。
然后会观望下从前跟自己一起玩的人现在都怎样了,是不是《艋舺》以后发展出来的结局呢?
钮承泽在后面说了一段话,很好: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原来我们都只是草。
都想作风,一吹吹一大片草,发现人都只能作草,带着走的是跳不出的江湖。
早晨起来看围脖,有人说《艋舺》的开头像《美国往事》,所以从床上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来下这个电影,两个多小时也是够长的电影了,虽然相比《美国往事》差一截,那毕竟是高峰,不是说攀就能攀的,但钮承泽对这个电影真的下了不少的功夫,剧本上有不少问题也可能是后期剪没了,所有有些地方摸不着头脑,但钮承泽真的拍的不错。
而电影也有不少模仿的东西,跳舞那段一看就是模仿了《低俗小说》,柯家燕最后那段又很像《南京南京》,还有结尾处又有《九降风》的痕迹……当然这些都只是模仿,并没有说不好,既然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了,那就一并记下来吧。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事情,初中的时候在校门口碰上一个学校里同级的小混混,他说,我借你五毛钱。
我给他了,然后笑笑走了。
我可以不给他,但我给他还笑了笑的原因是他跟的人是我姐夫,只是他不知道,所以我给他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像赏给他一样,那个时候小啊,所以突然觉得有点凤小岳那种感觉,哈哈,无聊一笔,只是回忆罢了。
一个混爱情,一个混亲情,一个混友情,一个混交情,一个混激情。
虽然看不到背景,但是听到时代的车轮,风声渐劲。。。
不同的时代,一样的青春,不变的孤独和残酷。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向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也我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是草。
”“你看看我们坝子,他那个脑袋,他他妈的每天不睡都在想啊,想组织要怎么发展。
”
我看《艋舺》是因为钮承泽。
起初对台湾当红偶像演黑帮片抱怀疑态度,不过看后发现导演的作用真的可以发挥到最大,即使是演技稚嫩的偶像,只要善加利用也能达到理想效果。
相比之下,如今的香港电影实在缺乏朝气。
香港黑帮片名震江湖,但杜琪峰麦兆辉等几位大导演如果不用刘青云刘德华黄秋生那一干老戏骨,恐怕拍不了片。
老戏骨们确实是质量和票房的保证,但看多了难免视觉疲劳。
据说这是因为香港娱乐圈长期被黑道把持,新人出不了头的缘故,这是题外话了。
亚洲黑帮以日本、台湾和香港势力最大。
以前看《古惑仔》的时候就觉得穿着木屐怀揣短刀但又喜欢唱台语歌的台湾黑帮很有意思。
《艋舺》是一部台湾本土的青春黑道片,我个人认为可以和当年香港的《古惑仔》系列比肩。
作为黑帮片,它的剧情设置并不是很牛B,但是作为一部青春片,它绝对够份量,不是那种无病呻吟玩玩小叛逆的白痴片。
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多角度的刻画,内心戏的演绎很多。
相比之下阮经天是几人中演技最好的,把和尚性格中的沉稳细腻偏激阴狠都表现出来,赵又廷比较生涩,从他第一个镜头流着泪打人时就感觉味道不对。
所幸的是他演的是内心单纯一根筋的角色,演技差一些并不影响整体效果。
这是一部地道的台湾本土电影。
(台湾人不说“地道”,他们说“道地”。
)它除了年轻人的打打杀杀兄弟义气之外,还包含了台湾特定的文化。
首先来说艋舺这个地方,它是台北最早的街市,繁华的商业区,风云际会的码头,其地位大概相当于香港的庙街。
台湾曾经被日本统治了50年,到1945年为止(日本投降)。
之后台湾经历了几年“无父无母”的状态(大陆在打解放战争),直到国民党撤退去了台湾。
所以,在艋舺这个台北最古老的街市,既保留了闽南地方文化,比如片中庙口所在的清水祖师庙,又保留了日据时期的殖民地文化,喜欢看日剧的人一定觉得宝斗里红灯区非常像日本江户时代的“游廓”吧!
而“外省人”对于台湾本土居民而言最陌生,让他们感到不安,本能地排斥。
我从看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才听说“外省人”这个词,它指的就是1949年后随军来到台湾的那批人。
在《艋舺》这部片中,本土黑帮对抗想夺取艋舺管辖权的“外省人”黑帮,也反映出台湾本土居民对于“外省人”的戒备和敌视。
此片中出现了不少台湾俚语,我百度了一下列个单子,会对理解电影有帮助。
片子开头蚊子被狗仔一伙追赶时,志龙一伙在喊西巴拉。
西巴拉是台湾人玩骰子的时候喊的,“十八啦。
”他们笑被人追打的蚊子是“衰尾道人”,台湾人称衰到一定程度的人叫衰尾道人。
“不要装肖”的意思是不要装疯。
闽南语的“疯”叫作“肖”。
他们常说,意义是三小。
“三小”是“什么”的意思,含有反问挑衅的口气。
蚊子问和尚要不要再去买鱿鱼羹,阿伯笑他天兵。
“天兵”的意思是菜鸟,搞不清状况。
阿伯嘲笑和尚不近女色时唱了一首《玲珑塔》。
玲珑塔本是北京童谣,在1977年被香港的徐小凤变成一首流行歌曲来演唱。
《艋舺》的故事发生在1987年,志龙和女朋友商量看的电影《致命的吸引力》和《A计划续集》都是当年上映的大片。
泡温泉时白猴说灰狼的手下都很训练有素,阿伯说他“靠腰”,靠腰是哭饿,意思是哭丧着碎碎念。
GETA大的GETA,是日语“下駄”的发音,意思是木屐。
GETA大当年以用木屐夹武士刀出名,每天都穿木屐。
MASA大的MASA是日语中的“雅"或是”正”,男人常用的名字。
文谦在桥下对和尚说,MASA大整天穿的PARIPARI,是日语的ぱりぱり,崭新的意思。
他说GETA大的头在CONCRETE,我想他说的是日语外来语的コンクリート(混凝土),文谦应该不是会讲英文的人。
(笑)他们在日式料亭里唱的第一首歌是《山顶黑狗兄》。
这首歌的原唱是洪一峰,洪一峰在1957年给1937年的日本歌曲《山の人気者》填了闽南语的词来唱,后来这首歌也被庾澄庆等人多次翻唱。
他们唱的第二首歌是蔡秋凤的《心事谁人知》,很衬和尚当时的心境。
和尚左手戴的白珠子叫砗磲,是贝壳做的,佛教七宝之一。
片尾他爸爸念经时拿的那串佛珠是黑曜石,水晶中的一种。
两种都有辟邪之用。
片中GETA大代表的传统黑帮要求手下必须在山上修习长短兵器,并强调“枪是下等人用的东西”。
蚊子在被和尚的手枪所伤时重复了GETA大的话。
这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日本在黑船叩关之后的那段历史。
新选组坚持用武士刀对抗洋枪洋炮,几乎全军覆没。
他们对武士刀的执着代表着对旧时代难以割舍的情怀和对传统的誓死捍卫,正如宣称“枪是下等人用的东西”的GETA大。
若是香港黑帮大哥,一定不会因自己用枪而感到羞耻吧!
在看《艋舺》的同一天,我碰巧看了一部老港片《江湖告急》。
相比之下它们有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台湾人跑路首选日本,香港人跑路首选英国。
香港是中国被英国霸占后生的,台湾是中国被日本霸占后生的,对于母亲而言这是屈辱的历史,但对于孩子而言,不管抚养权归谁,他都是个混血儿。
在漫长的文化融合过程中,“认贼作父”,萌生出难以斩断的羁绊是在所难免。
所以陈果拍了97三部曲,侯孝贤拍了《悲情城市》,吴念真拍了《多桑》。
而在《艋舺》中,主人公蚊子没有父亲,他有一个疼爱他的母亲,但他和母亲的关系比较疏远。
他时常感到孤单,时常想念那个去了日本再也没有回来的父亲。
后来他把GETA大视为自己的父亲,一厢情愿替他披麻戴孝报仇雪恨,却被母亲隐瞒了身世而与自己的亲生父亲为敌。
蚊子的孤单,蚊子渴望父爱的心情,可以解读为台湾这座身世坎坷的孤单岛屿的心情。
而蚊子的挣扎,蚊子的愤怒,蚊子的残酷青春,便是台湾人在某一时期的集体情绪。
对于我们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陆的“根红苗正”的孩子而言,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残酷青春。
但是“混血儿”的残酷青春,我们可以观看,可以想象,却永远都无法感同身受。
《艋舺》是一部怀旧电影,透过淡淡的黄色滤镜显露的怀旧风,慢镜头打斗时的舒缓音乐,衣裳服饰道具布景的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豆导对80年代青春时光的无限深情。
80年代的钮承泽还不是豆导,只是《风柜来的人》里的一个小混混,也成天打架,哈哈!
这是一部华丽而精致的电影,大部分画面中都同时具备黄、红、蓝三色,这三种色调搭配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浓烈的视觉美感。
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三色无处不在,并且每种颜色的份量大小都经过计算考量,有时是通过陈设布景,有时是通过路人的衣着,足见豆导对细节近乎完美的追求。
电影画面既有代表闽南地区风情的浓烈色彩,又有如日本浮世绘般绚烂唯美。
用光也经过雕琢,有时有舞台剧效果,如灰狼和GETA大MASA大谈判那场戏,灰狼脸上明暗强烈的灯光,祖师庙里文谦想杀志龙时照射在他脸上的黄色光斑。
这部电影很大气,GETA大 力敌众刀客那场戏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很有黑泽明武士片的遗风。
这部电影的母题有多个,例如樱花,例如溜溜球,例如鸡腿,例如围墙。
樱花在片中代表了美好的憧憬和现实的残酷。
父亲当年在日本寄给母亲一张印着樱花的明信片,蚊子把它贴在衣柜的镜子上,这是父亲留下的唯一的东西。
在日本,樱花代表着短暂而美丽的青春,樱花是残酷之花,带着杀气。
传说樱花开得盛是因为树下埋着尸体,樱树吸了人血便会绽放艳丽花朵。
片中父亲寄给母亲的樱花并不是淡红的,而是血红的,之后“樱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白猴打架后吐出的牙血,一次是和尚被志龙砍中时喷溅在空中的鲜血。
蚊子的梦想是去日本看樱花,可是最终他只能倒在台北的艋舺看鲜血幻化成的樱花。
蚊子许诺带女友去看电影,可是女友只能望着妓院蚊帐上的樱花憧憬,她再也见不到蚊子。
虽然片尾并没有直接说明蚊子的生死,但是从“樱花”又幻化成“蝴蝶”来看,蚊子死了,因为人们说蝴蝶是花的魂。
溜溜球代表和尚和蚊子的友情。
他们第一次相遇,蚊子的溜溜球不小心撞了和尚的摩托车,和尚凶狠地把溜溜球碾碎。
后来他们成了朋友,细心的和尚不忘送蚊子一个新的溜溜球。
在失手弄死狗仔后,心情低落的和尚让蚊子表演溜溜球给他看。
在和尚被打伤时,蚊子守在他床边,手里握着他送的溜溜球。
可是当他们反目成仇扭打成一团时,蚊子从口袋里掏出溜溜球,用绳子紧紧勒住和尚的脖子,心爱的友情信物在杀红了眼之时变成利器,让人不禁感慨。
鸡腿代表亲情。
片子开头,蚊子因为妈妈放进便当盒里的鸡腿被狗仔抢,引来了是非。
后来志龙一行人来为他助战。
蚊子戏言自己是因为一个鸡腿入了黑道,他说自己混的不是黑道,是友情。
其实说是友情也不尽然,他为的是不可求的亲情,在庙口那个家庭一般的氛围中,慈父一样的GETA大,肝胆相照的兄弟。
片中他两次为GETA大买鸡腿。
第一次送鸡腿给GETA大的时候,豆导有一个别有用心的镜头,调动以往的经验很容易觉察这个镜头语言说明GETA大有危险,因为他故意让蚊子和GETA大都出现在镜头内,又强调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很远,但是下一秒危险并没有出现。
豆导在这里埋了个伏笔,直到蚊子第二次买鸡腿,观众也许会想起那个镜头,危险在这一次才爆发。
围墙标志着蚊子告别校园,踏入黑道的一刻。
这个桥段非常眼熟,在日本残酷青春片《蓝色青春》里出现过。
热爱棒球的不良少年木村在翻越校园和外界之间的铁丝网时也回头留恋的张望了一下。
而在《艋舺》中,它分别出现在开头和末尾,象征着五人团结一心。
说了《艋舺》这么多优点,现在来说说它的不足。
GETA大这个人物感觉上老谋深算,在他打发所有人去找阿忠,甚至连贴身保镖都不留时,我以为他要设陷阱等那个杀害MASA大的凶手现身。
结果他毫无防备,甚至轻易就把面色不善的几个香客放了进来。
虽说他对自己的身手很自负,但是身为老大这么轻易把自己置于险境实在叫人失望。
蚊子和妓女女友的故事是5个男孩的友谊之中的点缀,但是这个老套牵强的故事也让此片降低了水准。
结尾也不够完美。
其实在蚊子被志龙阿伯拖走,灰狼独自等待儿子那一刻就可以完美收场了,可是偏要加上5个男孩的家人每人一个镜头,让我产生看公益宣传片的错觉,怀疑会在结尾处打出“年轻人请勿加入不良团体”的广告语。
豆导花费一番心血想要对观众说的,应该不仅仅是这样的说教之辞吧?
最后落点与此,有画蛇添足之感。
先贴个在线观看地址好了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yMTIyNjI4.html如果年纪比我再大个十岁二十岁的话,看这部片可能大概有些力不从心。
毕竟,这些都是青春期的故事,是16岁的回忆。
大概因为是《老男孩》的动作指导,整部片子的武打动作非常真实干净。
有的时候,我很抗拒那种出拳带风的中国武术动作,明明是小痞子,干吗一幅师从武当少林的感觉。
痞子应该有痞子的打法,用刀也好,用棍也好,是抓是踹是咬是挠,现实生活中的打架通常都没有那么华丽的招式,但是年轻的肉体和瞬间的爆发力才是最有感染力的爆发点。
可能每个男生心中都有一个关于《教父》,关于《古惑仔》的臆想世界。
有些人曾经身处其中,而有些人可能从未有过。
这个世界和我们通常所身处的世界并非黑道与白道,善与恶之分。
任何一个世界,或者说任何一个群体中总有自己的行使方式,条约准则。
意气这个词不过是他们的世界中对于友情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无论是痞子,还是不是痞子,生命中对于友情和爱情最穷追不舍的年龄永远是16岁,好像这个年岁并没有什么比这些更重要的事情了。
所以说,他们的故事中可能多了一些打打杀杀,但平常也还是要吃鸡腿买面,这是不同的世界,但这些世界与世界,社区与社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分别。
大概他们的社区用刀用棍,更高水平的黑道用枪,而我们普通人的社区中就含个沙射个影,暗个箭伤个人。
如果普通人真的很投入在自己的世界中,也完全能够经历一场血雨腥风的搏斗。
我之所以非常喜欢这个片子其实跟服装道具以至于演员有很大的关系。
《教父》也好,《古惑仔》也好,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好,都是很久以前的片子了。
男生都最喜欢《教父》我想不能只是因为故事,大概也是因为那样一种欧洲典雅的生活方式。
可是,那种对于典雅生活方式的幻想会在你到达意大利这个地方之后而灰飞烟灭。
意大利人应该是在欧洲和中国最像的国家了吧大部分人以食为天,素质低下,个人卫生情况糟糕,主要的生活内容就是忽悠,打架动口不动手,偶有一些飞车党,近些年也变成以波西米亚人为主。
而《教父》中那些贵族般的生活场景其实大概就是欧洲所有有钱阶级的生活状态,所以说我看《教父》基本上是一种对传统的欧式贵族阶级的生活状态的臆想。
而《古惑仔》当年看的话当然又青春又热血,帅男加拼命,很有一番味道。
可是现在再看的话,穿着基本过时,帅哥基本上相貌平平,而且影片的制作也没有那么精良,所以一切都显露着往日的蛛丝马迹,能够带来的热情也就与日递减了。
但是《MonGa》的出现基本上既满足了我对于青春热血片的期待,而且其中演员的穿着打扮,布景装饰都很有日韩电影特有的精致的感觉。
年轻的男生穿着懒散而复古的衬衫,不知道那个年代是不是真的流行铅笔裤,但至少镜头上看来是帅的,很干净。
飘扬的红灯笼,焰火缭绕的庙口,这些都是属于华人特有的传统,那种红色很像《甲方乙方》结束的时候在风雪中飘动的红灯笼。
有的时候,红色灯笼显得比那些庙口的神像还来的庄严而有质感。
最后,关于友情。
这个片子似乎是关于友情的。
背叛与忠诚,似乎是关于友情恒久不变的话题。
但是似乎很少有人去关注到底我们是如何成为朋友。
蚊子踏入黑道的过程其实只是交到朋友的过程,有一群人肯接纳你,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他们愿意保护你,跟你分享秘密,一起笑一起闹。
这些大概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找朋友的过程吧。
或者有些人可能人到中年了都无法找到这样几个可以随意笑闹的朋友。
这看起来简单的过程,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太难了。
直到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像和尚那样,不管是为了心爱的人也好,还是为了难言之隐也好,朋友,再也不是生活的全部了。
而最后,蚊子一定要为Geta报仇,我觉得那大概是因为他在Geta身上感受到一种父爱吧他总会记得要给Geta买一个鸡腿,他看着Geta和志龙一起唱歌的时候羡慕的眼神,他可能觉得那就是父亲。
所以,有一天Geta被人害了,他一定要人血债血偿。
对于和尚来说,这一切可能只是为了志龙一个人,而对于蚊子来说,庙口像是一个完整的家,有爸爸,有朋友。
他们的世界里非黑即白,而我生活的世界似乎黑白混淆。
即使是辩论场上的对手也要热情洋溢的称之为对方辩友,即使是立场截然不同的两个派系也要混个脸熟儿,毕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黑白混淆的地方总是有很多的笑脸,很多的奉迎,表面上没有那么血雨腥风,但暗中并不缺少年轻的杀气。
豆导的作品永远都是这样喜欢讨论一些情非得以的事情。
大概这些关于青春的回忆总是情非得以的。
就像片子里的台词,长大了才知道我们从来都不是风,只是草。
希望有一天我的青春也能浓缩为这样一部干净而复古,单纯而靓丽的故事片。
最后很想说一句,这个年纪的男生果真很可爱。
http://hmilypty.blogbus.com/logs/58769521.html 脑残博文---我又看了一遍豆导的部分,突然间想起《情非得以》里面他劝屈中恒出资那一段,一样一样一样的。
当时我就觉得奇怪,总觉得他说话的样子像点什么,现在看来,他当文艺片导演的时候像流氓,他当流氓的时候像文艺片导演。
昨晚重看了一次《艋舺》,很喜欢,虽然电影的后半部分气力不够,有点气血衰竭的感觉。
很少看到这样的台湾电影,颜色浓烈,气息浓郁,血气方刚的。
我喜欢《艋舺》是因为,在一个青春片的基础上,黑帮片的成分刚刚好,电影对社会结构,时代更替的描述,让我想起《黑社会》和《教父》,可惜的是,这种剖析没有深入下去。
因为我总觉得,青春黑帮片的主题不应该仅仅是“歹路不好走”和“我混的是友情”啊。
朱天文说她不喜欢侯孝贤总有台湾土产黑道情意结,类似于爱唱《港都夜雨》,看来纽承泽也有这份情意结。
人物的设置,矛盾的建构,细节的编织,道具的使用都很精致,看得出是精心打磨的剧本。
镜头运用也很漂亮,跳下围墙头之后巷战的那场戏,一镜到底,一个长镜头,每个人物的出场,性格,戏份,层次分明,丝毫不乱,让我眼前一亮。
第一次去GETA老大家吃饭,吆喝大家吃饭的那场戏,总有镜头跳出来,从窗子的后面慢慢的滑过。
这些台湾新浪潮的标签式镜头语言,让我看到台湾电影的血脉相连。
电影的质感也不错,是怀旧,但是不是凋敝的黯淡的旧,是在以新做旧,其实都是当下的流行元素,既有那个时代的质感,又有当下的生命力和流行感,很让年轻人兴奋。
演员也大多贴切,那些年轻的漂亮的身体和面孔,很有说服力,起码我看得很来劲,爽得要死。
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青春片呢?
为什么我们只能在台湾的日本的青春片寄托自己的青春呢?
每次想到这个话题,我就非常郁闷。
青春片是我的梦。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黑道组织都是基佬大本营。
带头老大永远是个双,一边揽着全世界盘最正条最顺的妞招摇过市一边对她说你丫一点也不重要老子心里装的全是弟兄啊弟兄。
对于老大来说,妞是拿来演动作戏的,弟兄才是拿来演爱情戏的。
所以床上嘿咻累得半死还常常被头发啦大哥的肱二头肌啦之类的挡住脸减少出镜机会的永远是可怜的女炮灰,而黑帮火拼的时候背靠背呀我掩护你突围呀中弹之后倒在胸口呀枕大腿抱头哭泣说你不能死你不能死涕泪交流呀之类充满高潮充满戏肉震得流泪腐得流油的戏码全部要跟弟兄来演。
虽然大哥基本上都很女王兼傲娇对于忠犬们更是不到血流成河休想听到他一句关心的话,但俗话说得好,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大哥推不倒。
君不见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刘伟强的古惑仔系列,有几部的高潮戏是ending在女人身上的?
有几部戏是大哥与忠犬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
侬好好计算一下个中比例,没事别老数鸽子玩儿!
说完了大哥,自然要来说说大哥背后的男人。
是的!
侬没有看错!
他才是真正的男二号!
二当家!
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二都与他充满难舍的缘分!
一般来说,二当家的命运难逃两个桎梏,要不就一根筋爱到底为哥生为哥死修炼成史上最著名老二关二爷,要不就因爱生恨我得不到全世界都别想得到黑化成道上传奇二五仔。
二当家的命运一般来说是坎坷的,是壮丽的,是波澜起伏的是忍辱负重的。
如果一个男人,为了另一个人要承担起管小弟、退强敌、开车门、撑雨伞、档子弹、救二嫂等种种重任,必要时还要奉献出自己的全家让仇家扫射、奉献出自己的安宁陪老大跑路、奉献出自己的声誉去敌方卧底、奉献出自己的肉体为老大献身,【喂!
前排同学你们在想神马!!
你们这样让内些宣誓“为祖国献身”的人们情何以堪啊口胡!
】我们怎么能!
怎么敢!
怎么忍心不称其为爱情!!
高纯度啊!
赤果果啊!
你们谁敢拍胸脯说“我也做得到”那么请将老师的头拿去!
老师死也瞑目了!
二当家忠犬般暗恋的心情似乎只有《江湖告急》正面而又健康的做出了come out表率,其他时候大都化为临死前迷离的眼神、抽搐的嘴角、紧握住大哥的……手以及一句“照顾好我的家人”。
其实侬想说的是“你就是我的家人亲爱的要对侬自己好一点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我!
”吧从小时候起每次看到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万梓良之流拥住自己渐渐冰冷的二当家泣不成声时我就觉得丫随时会一不留神亲下去。
(虽然大部分时间就是抵住额角或埋在胸口,╮(╯▽╰)╭)不过现在看来这种要搅不搅大家都很羞涩而懵懂的样子也是很萌的呀一般来说,感情戏不整点三角恋,这个本子也就算玩完了。
所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二当家的背后也必然有一只那啥。
这个角色看似小咖,一般都是新收进来的愣头青或者干脆就是二当家的弟弟同学神马的,但实际上他的感情观却是三者之间最复杂的一个。
一般来说,小咖同学都会在爱上二当家还是爱上大哥之间挣扎摇摆,一会儿被大哥的耀眼光辉迷得睁不开眼一会儿被二哥的温柔强势熏得找不着北,同时他又对大哥和二哥之间的情愫表示出强烈的嫉妒和羡慕……在这个复杂的情况中,二当家的走势一般会决定小咖同学的最后命运——如果二当家是二五仔,那么小咖就要负责很悲情的解救老大于水火然后不出意外的挂掉领便当;如果二当家是关二爷,那么小咖就要承担起因爱生恨的重任将大哥和二哥同时推入火坑然后被利用他的敌方干掉继续领便当……see,此人反正无论如何也逃不开一个死字。
所以推他为奥斯卡最杯具男配我想观众们是没有什么意见的吧。
接下来就是一大群在字幕上显示为“演出人员”然后横排纵列跑完一分钟的小弟们。
他们唯一的标示就是长短不一的各种武器【后排同学你们吹神马口哨!
这里的武器虽然能插人但也能砍人!
再次提醒你们不要想太歪!
】,十字街头的围追堵截,运气好还能吃吃女主角的豆腐露个小半张脸。
小弟们的职责当然就是群劈了……(以下为符合社区指导原则不予显示。
)好了,说了这么多,接下来同学们的家庭作业就来了。
请大家根据以上准则,综合判定《艋舺》这部电影,到底是不是一部正统的黑帮片呢?
请详细阐述你的看法,明天上午统一交到搅基课代表那里。
下课!
居然翻页了,你们威武:http://www.douban.com/review/3014349/?start=100
以为自己早过了看青春动作片的年龄。
至于偶像片,嘿,你当我是16岁少女么?
但,我很好奇,扫小黑运动轰轰烈烈下的大陆将用什么样的姿态迎接这一黑片,暴烈青春又如何上演。
想来又会是一场沸沸扬扬。
而豆导、姗妮、包轩民、李大齐等齐齐参与下又会是怎样一个万华角头故事,难道你不想知道么?
【台北台北,艋舺艋舺】80年代,之于大陆,之于台湾,之于我们的父辈,之于我们都是一个具有十分意义的年代。
他们生命中最好的年华,我们生命的初始。
爱与恨,对于自由与复兴,对于爱情婚姻出生。
于新鲜的空气,开放的风,热血与梦想。
听闻中的艋舺是清朝道光年间最繁华的三都市之一,可惜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原本的经济重镇地位逐渐被其它地区所取代,就像大陆的许多中部省份的城市一样,其间兴衰荣辱、杂陈百味,自是难以细数,据说仍保有浓重的地方色彩,也是一大幸事。
没看电影之前,我对于这种有炒冷饭帮派娼妓拿原罪做历史之嫌的片子是很不屑的。
然而看过了,才知道,台北台北,艋舺艋舺,不论暴力还是曾经的黑暗,他们都曾经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城市血脉的一部分。
有一个概念叫做暴力美学。
我一直不喜欢的。
但看完豆导的影片,我懂了。
一个美丽的古城,承担了太多,义气、梦想、成长、黑暗与繁华。
暗夜的烟花,消逝了……那些岁月在日趋标榜文明与经济的现社会,永不重来。
今日台北已非二十余年前的台北,今日艋舺早已繁华沉淀。
【一个鸡腿引发的成长】时间都是有重量的。
不知道你相信不相信一个偶然就可以改变你的一生。
从文本角度来讲,故事是这样的:一个鸡腿引发的成长,一个少年被拉进一个以“义气”为名的帮派,一群古惑仔们闯进大人的世界,死亡与争夺让悲伤与情义如覆水难收。
这个世界,最让人心痛的不是血,是成长,是名利。
精英式理性启蒙主流思潮的文化与对城市的研究已经不再讨人欢喜,草根才是未来的创造者。
对于这个世界的阴暗面必须正视,对于每一人群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尊重,这就是自由与民主的力量,这是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和平的前提。
所有的问题不是在想象之中便能解决的,它们在想象之外,现实之中,没有经历过的人没有权利去谩骂去指责。
每一个小群体都是自己世界里的太子党。
【你为什么要当妓女】“那你为什么要做兄弟?
”,友谊是什么呢?
义气是什么呢?
美丽是什么呢?
兄弟又是什么呢?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现代社会又算什么呢?
讲义气,自己人,“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你结拜过兄弟么?
他们现在又在何处了呢?
“意义是三小,拎北只知道义气”,这一句话出现了很多次。
片中你可以看到兄弟是手足,而那个带痣美女或者说妓女只是象征,是某人从某一方面或者关系上代表某事物的某种东西。
虽不是被中伤、践踏和遗弃的爱,虽然细腻缠绵甚至有点点唯美,但总让人觉得有点儿不安。
这样一想,影片中的任何场景与人事都可以当作一种符号看待,老大Geta的死,和尚对于志龙的微妙感情,关于爬墙的回想等等都别具涵义,及最后穿插所有亲人那段。
把一部黑帮片拍出了文艺的感觉。
整部影片的叙事很实在,可转念又空洞无边,玄之又玄了。
尤其是结尾。
【致我们曾经怒放的青春】你的青春真的怒放过么?
或许吧。
或许没有。
或许会有。
血光中来去的是怎样的年华,那些生猛的热血青年,或许死去,或许物是人非事事休,或许大哥,或许江山代有才人出……那些隐瞒在心底的情愫,那些不再重来的义气,到头来恍若一梦。
不知道当你看到片尾再次出现的太子帮的嬉闹时是不是也会百感交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到了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引用一下导演的话“带着谦卑、爱与善意,欣然接受生命给我的一切,看看会发生什么。
”“我们一起走进大人的世界,并且一去不回。
”长大了就长大了吧。
大家看看就好,至于暴烈的青春,墙内的祖国的花朵们是承受不来的。
故事也告诉我们:珍惜情义,远离黑暗。
一部好商业影片的概念及其范畴总是难于界定,人言人殊。
但艋舺会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有着底蕴的地区,一个不再重来的繁华与暴烈的象征。
我想,这部片子,再一次印证了全球化中本土化才是王道。
谢谢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80年代的热血与色彩美丽饱和的小镇;看到兄弟、义气与梦想;看到那些我不曾经历的青春与光影交错的年华。
矫情的很做作
对比之下,赵又廷在love的表现简直弱暴了啊~~
钮承泽怎么这么爱演,这个文绉绉的黑帮老大真没说服力!伪黑帮片。
很酷,古惑仔视觉
唯一認同的對白︰義氣是招搖撞騙的工具,是白痴才相信的真理
个别镜头有亮点,总体不伦不类
狗血淋漓,有基情
豆导又来了个生存之道。
本质青春片,最后的赢家还是外省人
无聊的电影,却让人说的这么有意思,是电影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赵又廷。。。长相的问题吗?演来演去都这样,看不出什么实力。和尚,义气就是没有意义才对。
很不错,很热血,结局有点悲
唉,兄弟,兄弟...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
失败在结尾处~
钮承泽只见兄弟义气 未见电影意义
只有两种青春片是好看的,一种是上层生活,一种则是底层生活.至于中产阶级的青春,自生自灭就好了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悲情城市+刺马+维新变法+翻墙。。。⊙﹏⊙
你们都在装逼
三个男主角都丑死了 说什么教啊黑帮还说些挫死了的道理!!!
土鳖是土鳖了点,但整个片子有着青春的力道与激情,不容易入心也容易入眼。台湾需要这样的商业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