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显影
ดอกฟ้าในมือมาร,人造传说,Mysterious Object At Noon,Dokfa nai meuman
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主演:朱安贾伊·伊鲁斯里,罗宁·提姆,Saisiri Xoomsai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荷兰语言:泰语年份:2000
简介:導演和工作人員拿著 16mm 攝影機訪問泰國小市民, 請他們說說自己的過去~ 親身經歷說完, 還要再說另一個故事~ 此後, 導演拿著這個故事, 四出走訪泰國的鄉村, 邀請當地居民齊齊來玩接龍遊戲, 即興創作下一個段落~ 最後, 導演將這集體創作的故事在有限資源下拍成一部電影~ 這虛構的故事, 講述一位長期坐輪椅的..详细 >
真实和虚构之间的流转非常动人,但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将显影跟正午并置放行,最后的十分钟可能只是形式的一部分而已,最后这个故事讲成什么样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形式把泰国各个层面的人和风景窜连起来。
泰国影展at影城1厅。很难在观影体验中找到合适的参照系,远非《非常嫌疑犯》那般板正,倒像是梅雅黛伦,叙事的状态(戏班排演、手语、课间休息),比叙事本身更illustrate,如同开场的长镜头,影像成为被讲述启动的物质载体,穿行在地理与时间(透过广播)的魂魄中。或许,灵魂不灭的方式之一,是迷失在如此明亮的、想象的漩涡。
阿彼察邦的魔力是能让真实与想象的边界不知不觉消失了,长篇处女作就呈现了这种独创性。
太好睡了 全程睡着。。。心疼电影票钱(›´ω`‹ )。醒来后不懂震惊.jpg。出来后听到后面俩人讨论说也就片名起得高级。。。
#桃花岛观影团#建党99年纪念日,看了部完全由人民群众创作出来的片子…如果抛却小孩凭空从椅子上浮现的那一镜不谈(在《布米叔叔》里用了同样手法),基本可以划到纪录片那一堆儿里。结构如同九连环,仅以微弱的逻辑交点组织起来,非线性,不问终点。阿彼察邦不是电影炸弹,就是真的外星人
叙述的传递,轻盈漫到外星,却总有能锚定的回归点。二分法并不矛盾,老虎逃入的未必就是丛林,城市里的战争亦从未停止。(结尾看到字幕校译是Delpy老师?不过在巨幕厅放映这部电影,对于坐在较为靠前的我来说,有时低头留意中英文字幕几乎有种抽离的感觉
#泰国电影展映 拍黑白可以,但也不必噪点高到连背景都看不清吧…?
特别有挑战精神和洞察力的一次叙事-影像实验。故事的任意滋长看似出于即兴,其实也基于每一个体的不同经验,所以导演设定让每个人讲第一个故事的目的就在于奠定潜意识基调,自身先被框入叙事,再由此生成那个新的故事,每个人被潜在的结构串联起来,就构成了巨大结构的一片可辨识的集体经验。神秘物的轮廓仍然是隐隐浮现的政治-历史的骨架,各式的人填充了它的血肉,集体无意识地以故事的随性编译回避着什么。这个缺口/入口在于最后的小孩子,他们暂且没有经验可言,会接着故事引入外星人战斗等脱节于现实的童言,而不受结构对潜意识的束缚,可以轻快地跳脱出来,所以有小孩突现而转换为幕后视角的一幕,短暂逃逸故事之网,而这故事-影像中的每个人,都在这张集体无意识之网上,在纪录式影像下,存在于鲜活/真实-受限/混沌的对立之间
正午显然不适合看片,大家昏昏欲睡,幸好我顶了一杯咖啡。阿彼一个不看重叙事的人,在讲故事,就觉得和丑公主与鱼结合的故事那样荒谬,但是泰国乡民的日常有种亚太处女作那种通用的操作手法,粗糙中看日常的颗粒度,每个人有着一种不知岁月的笑容,这是他更为delicated的片子中有在秉承又有点缺乏的。还打破第四堵墙,手法就更记录和戏中戏一点了,也难得看到本尊
这么多年再次重看,感觉不一样了,看阿彼察邦电影的心态很随意,就跟他拍的这部片子一样。讲一个民间传说,无意中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叙事手法,用了不一样的叙事方式,很灵活,不经意间记录了那个时代泰国的一些日常景观,也可以看到一些导演后来的兴趣点,他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排进了电影。
5/28@正午 7 阿彼察邦第一部正片,16mm13年数码修复。故事携带者与被故事携裹的人,经由遗弃经验衍生、传递下去集体潜意识(想象)中对疏离与战乱的恐惧。细琐、耐心,从每一个人身上汲取灵感的能力,旧影像回魂式切入。55'58''的突然显影- -
很先锋很实验,在当时确实比较ground-breaking。但其他方面做的都一般,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作品不是非常好。
资料馆. Dogfhar作为传统“自由之地”的泰国,神秘男孩作为后二战时代的泰国统治者,邻居作为美国,而残疾男孩作为泰国人民的象征。片名所谓“正午”在影片最后才出现,阿彼察邦的残忍也才开始显现:残疾男孩与神秘男孩一起嬉戏玩耍,未来的泰国也将由这群在好莱坞式叙事(指最后的“外星森林大战”剧本编篡)中成长,给狗套上玩具车的“无辜”男孩掌权。一个有趣的点,侯孝贤导演《最好的时光》现代部分开头借鉴了该片的开头,同时,《最》的结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正》的姊妹篇:《最》利用同一群演员演绎不同时代的故事,而《正》则是利用不同的演员去续写同一个故事。
戏中戏+即兴故事接龙这一叙事形式使文本成为一块如饥似渴的海绵,一切都是无意义的突发奇想,然而在机缘巧合下一切又都似富含隐喻的刻意为之。有趣的是戏中戏里男人出卖教师与两个孩子时,同电影开场开启这个故事的女人的真实经历重叠。而广播中的政策宣传又使共同记忆的形成方式与叙事形式显得相似。
不同人参与编一个故事,设想还可以,但拍得太无聊,故事也无聊,就很习作。。。猫说简直比上独立电影课那些最无聊的还无聊哈哈哈哈
experimental docu-drama
在创作思路上,我觉得和侯孝贤的《戏梦人生》有相通的地方。电影打破很多的边界,「现实世界」与「鬼魂世界」,「剧情片」与「纪录片」,甚至是「正片」与「花絮」。
#正午显影# 就是我自己想拍的那种电影。阿彼察邦的debut真是太强悍了,阿彼察邦其后的作品没有一部能赶上《正午显影》,在20世纪末,电影花样几乎已被穷尽,年年岁岁花相似而已,阿彼察邦竟然还能拍出这么淳朴又繁复的神作!跪了。
5.0
阿彼察邦长片里唯一一部黑白片 可能是因为访谈的形式 比其他的作品更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