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可能外行看起来觉得高大上,内行会在观影期间不定时思考情节人生,我不是内行也不完全是外行,只是看过一次,唯一一次,仅此一次。
如果一个男主角大多数场景都有或者没有笑容的电影,不快进看完也算讲点道德;如果一个男主角全程都没有笑过,这个人就是这部电影里的克鲁尼。
还算我讲点道德,看完一遍再删除。
装B被雷劈!
一个据说职业是杀手的人,其实是一个技术工人,竟然还有点带领性工作者脱离正常职业且从一而终的色胆,逗人爱当然去得快,所以电影就结束了。
意大利其实看起来还不错,为什么要黑别个一把,没有点江湖义气。
别个有正常职业的性工作者,跟你回美国是几个意思嘛?
神父都说了你拍个照片连个历史都不知晓,还拍个铲铲哦!
你美国历史久远更是个铲铲!
不过,话说回来,不看过还不真知道有这么多槽点!
好了,我去喝口过期普洱思考下人生先!
这么无聊的片子我前后看了3遍。
所以不得不说,这就是我喜欢的feel啊。
一开始是奔着G.C去的。
哼,你这个优雅的老痞子。
时间带走一些东西,却又还给你另一些,关扇门开扇窗么。
大片都看腻味了,跟毛头小子似的,横冲直撞,荷尔蒙爆棚,镜头恨不得把人抖吐,打斗快赶上武侠片了,切镜频率逼近秒切,时不时放个大烟花。
真的有点疲了。
换点口味吧,写实一点,严肃一点,慢一点,宁静一点,题材一样可以是杀手嘛犯罪嘛,多好。
好吧,其实我也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老了。
一开始的湖边小屋就喜欢的不行啊。
曾几何时我想去连绵的大兴安岭当个孤独的护林员。
密集而又参天的松树,覆盖着白茫茫的积雪,一座木屋深处其中,屋里的柴火烧得噼啪噼啪,烟囱里升起团团烟雾,升到比松树还高的地方,渐渐散开,方圆百里,辽无一人。
咳咳,扯远了。
老杀手开个小破车,来到L'Aquila地区的一个小镇。
这个建在丘陵上的小镇,遍山的石砌房屋,蜿蜒的石头小巷,一切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嗯,远离愚昧的大城市。
我们的Jack在这里住下,接任务,找材料,做枪,找妓女,啪啪啪。
这不紧不慢的一段基本是全篇最没有起落的地方,相信不少吃不惯的朋友没熬过去,要么睡着了要么关了播放器。
但是,我就是喜欢这种feel有没有?
找材料的过程,做枪的过程,还有做消声器的过程。
一张老旧的木桌子,铺开零件、工具,然后组装,加工,打磨,让人想到那个词,工匠情怀......消声器也做好了,试枪去,溪边瞄准几束芦苇棒子,微调下瞄具,扣下扳机,芦苇炸开,絮絮飘在空中,子弹出膛的声音,咻咻咻,真酸爽。
对了,突然想到了摄影,嗯,爱的就是这胶片的质感。
说不定如果这片子是数码机拍的,我也会看不下去。
胶片呈现的独特色彩和颗粒感十分契合本片的格调,有一种和谐而绵厚的美感,就像一坨美味的豆腐乳。
Arri产的Arricam 35mm摄影机配合Kodak Vision3胶片,就是喜欢这画面,所以整个片子我光看画面都觉得醉了,情节什么的,whatever。
最后我们的Jack和老东家当街拿小手枪站着突突突。
他打倒敌人,上车,踩下油门,脑海只有他的女人在溪边等他。
事情终于办完了,真的完了,不会再有人来灭自己的口了,终于可以过上安全的生活了,好像他已经站到了安详而幸福的门口,以后的日子就是跟自己的女人过上平静的生活,只差最后半步。
但是,他开始感觉到异样,汗从额头渗出,他用手一摸肚子,原来自己也中枪了。
美满的大门刚打开,还没等他迈过去,就重重关上了。
我们的老Jack,眼神变得沮丧,神态无助,他懊恼地锤着方向盘,锤得我都跟着心欠欠的。
他撑到了小溪边,看到女人的背影,女人回过头,他才一头栽在方向盘上。
刺耳的车喇叭声响起,久久不停。
安静的电影。
没有特别紧凑的情节,但有出彩的几个镜头。
整个片子颜色都很淡,总是灰蒙蒙的,像水墨画。
只有两个地方例外。
一,是在河边,大把逆光,非常温暖。
二,是在妓女床上,明艳的桃红色灯光,照得人的轮廓也变了形。
杀手,妓女。
每次看这种题材的电影,就在心里暗暗希望最后结局是两个人远走高飞,但每次都不能如愿。
但凡在结局前提到了“跟我走,永远”,那最后必定要死一个,仿佛不这样就对不起整个片子暗沉的色调。
一直盘算着神父应该是个关键角色。
看穿了他的谎言,不停尝试规劝他,特别意味深长。
但最后是我想多了。
乔治克鲁尼也老了。
他在片中表现一直很淡定,杀谁都很淡定。
直到最后捏着拳头捶向方向盘,才是第一次强烈的感情宣泄,很到位。
看得我也有些揪心,妈的,就差一点。
配乐很好。
阿布鲁佐很美,意大利中部。
没有北部的浮华,没有南部的艳丽,自有一股苍凉的劲道。
写完,收工。
一个快要退休的美国杀手,在意大利过起了隐居生活,没想到还是被杀手追杀,他刚开始还想不通,等到他一步一步追查,终于慢慢发现了真相….
这部电影整体看起来有些沉闷单调,不过这就是一个杀手的日常生活,没有那种一直厮杀的快感,有的只是一直找各种方法打发的孤独🙁
做一个杀手,想要退休、谈何容易!
生涯经历的各种任务,给他带来了很多仇家,还有可能会被自己人追杀,最后的最后,终究是自己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杀手啊就不能有情,一开始的时候冷血的乔治•克鲁尼在出现危险的时候立刻毫不犹豫的杀掉周围出现的所有人,包括自己的情人。
然而当他展转到另外一个小镇和一个妓女发生了感情以后,就注定了他悲剧的收场。
虽说情节相当老套,但还是有一定的看头的。
摄影家出身的荷兰导演寇班,向我们奉献了这部典型的拍什么和怎么拍极不对称的平庸之作。
总体的感觉是,用一枚100毫米口径的弹药射了一颗10 毫米口径的弹头。
全片主要在意大利中部的一座中世纪风小城Abruzzo实景拍摄,影像极其考究,影调沉实,节奏稳定,剪辑条理自然,电影语言风格隽朗、精致,导演的叙事目的集中,毫不散乱……总之,技术上所有的溢美都抵不过它讲的这个乏味、平淡、剧作浅陋的故事。
中年型男克鲁尼是个职业杀手,在瑞典雪野的荒墅泡妞儿时行迹泄露,被仇家追杀,他干掉仇家后让妞儿去报警,妞儿刚一转身,他就把妞儿撂倒。
随后潜入意大利,找到上家避难,上家安排他到小城Abruzzo藏身。
小城安静闲适,生活情调怡然。
克鲁尼邂逅主动搭讪的神父,浅淡地交往过两次,轻描了上帝之路擦身杀手之路云云。
(以为要从这里切入人道主题,最后神父只是个皮影儿。
)为喂饱小鸡鸡,克鲁尼必要嫖妓,女主维奥兰特裸身入场,云雨一二,克鲁尼一句“我来嫖是要玩儿你,不是让你玩儿我。
”的型男酷语扰动维奥兰特妓者芳心。
往来者三,嫖出真情。
维奥兰特要克鲁尼带她去美国(以为要从这里切入妓女兰心和杀手穷途的真爱,最后维奥兰特只是个深刻点的皮影儿,因为戏多。
) 期间上家给他一单买卖,给美女杀手Abruzzo做一把狙击枪。
斯科拉眉目清依,街边慢咖啡、车站倩影雕碧、溪边涌乳侧卧身线款款,亲身试枪时的眼中满是对型男克鲁尼的信赖和“寻枪”的暗示,(以为克鲁尼要给她一肉枪的,以为斯科拉拿到克鲁尼做的枪后会有一票如何惊烈的枪战的,因为电影数番表现克鲁尼造枪的精致和工巧,但是最后打的却是克鲁尼自己。
) 期间片头要干掉克鲁尼的势力派杀手潜入Abruzzo,被克鲁尼干翻。
(以为杀手背后的势力,才是本片最大的敌人,最后这条线没了,有头无尾。
) 影片三分之二的时候,克鲁尼告诉上家自己干完这一票就退隐江湖,于是他就不是违背中人,于是上家才要决定干掉克鲁尼,而执行这任务的是美女杀手斯科拉鲁特,上家自己也去了Abruzzo。
然后大结局,克鲁尼识破上家和斯科拉鲁特的阴谋,在枪上作了手脚,美女杀手开枪的时候,目镜爆炸,却把自己干掉了。
之前克鲁尼拿到了美女买枪的钱,把钱给了妓女女友维奥兰特,让她去约会过的小溪边等他。
克鲁尼也和上家在街上对射,干掉上家后,自己也受伤,开车赶到溪边,死在等他的维奥兰特面前。
也就是说,本片后三分之一的剧情是半道儿上的车,是插队进来的,前三分之二的所有故事走向都在后三分之一变线甚至折向最后的结论是,这不是翻转和奇异,这是剧力不逮。
如果你不想怎么样,你说他干什么?!
如果你不想去罗马,你出发时为什么展开去罗马的地图?!
我善意地估计寇班此片是一篇命题作文。
他拿到一个平庸的故事,他还得拍,还得拍得不掉水准,或许他没有修改剧本的权力,甚至还被剥夺了剪辑权,如此,他只能在拍法上、故事法上,在光影构图、风格化上下功夫,最后也未能逃出拍什么和怎么拍极不对称的平庸之作的泥坑。
我想起中国的一个导演刘一君,除了两三部自己投资的电影以外,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命题作文,和寇班不同的是,他的命题作文几乎每部都预算不足,还要绞尽脑汁靠拍法去弥补差钱儿的片方非专业的掣肘,平庸,几乎是注定的。
CLARAThere’s a processione...?JACKProcession?CLARATomorrow. In Castel Del Monte. Wego to this together.JACKMaybe.(CLARA’s eyes light up)CLARAAnd after that? After tomorrow andthe next day.JACKI can’t stay here forever, Clara.(As the words leave his lips he thinks how much he wishes he could)JACK (V.O.)It’s not that I’ve given up on life. Just the way that I was living it. If you can call it living.JACKIt’s time to go home.CLARALet me come to your home.JACKI can’t, Clara.She’s upset but decides not to press her demand. Jack starts the car.
又到了写年终总结的冬季了。
推荐一位杀手的年终总结电影《A Very Private Gentleman》顺便谈谈职业宿命。
跟杀手最像的职业是记者。
1.浪费在准备上的时间,特别多。
2.成功都是一枪,失之毫厘,天堂地狱。
3.放下枪,就底死。
一年12个月,一个月出一篇尽心准备的特稿,也就12篇。
这12篇中,能对行业企业、焦点事件、特定人物产生深刻影响的,最多一篇。
这跟一个记者的采访、写作能力无关。
跟机遇相关。
好机遇,在关键的时刻,得到关键的消息,并第一个写出动人心弦的文章,这个太需要运气了。
跟你争新闻的,是十万个自媒体人、一万名记者、1000家官媒、100个超级网红、10个局内人,1个当事人。
比如,华为,最劲爆的新闻是任正非的内部讲话,而讲话人任正非自己主动爆料了,留给记者的活儿,就剩下改标题了。
So,一个记者的年终总结,不应该先列自己最优秀的文章、获奖的文章。
而是用数据算计自己:1.全年写稿多少篇?
平均一个月多少?
2.全年非工作日写稿多少篇?
3.全年单日写稿最多是几篇?
那一天?
4.全年真正的一对一采访,几篇?
5.全年通过公关公司写稿多少篇?
6.全年主动采访写稿多少篇?
7.全年工资总收入,税后多少钱?
8.用你的全年税后工资总收入,除以,全年主动采访的稿件篇数,发现每篇主动原创的成本是10000元以上的,你就知道,自己为什么还是Nothing和Nobody。
乔治·克鲁尼,在2010年自己49岁,出演了一位想退休的杀手。
他的头发灰白,肌肉健硕,目光坚定,床上勇猛。
作为世界级的杀手,他在电影里一共只开枪杀了2个人,一个是他的前女友,另一个是他的恶老板。
都不是为了钱,杀前女友是自私,为了自己的安全。
杀恶老板是自救,为了自己的爱情。
这部电影简单地描述了一个宿命:作为一名美国人,你放下枪,注定就是死。
不管,你是杀手,还是平民。
2021年注定还是新闻风起云涌的一年。
美国人不会放下枪的。
备注:《美国人》 The American (2010) 本片根据马丁·布斯的小说《一位非常低调的绅士》改编
若是我选,结局可以用两种1,克鲁尼来到了河边却发现女人不在等他,然后落幕2,克鲁尼在路上就死去了,片子最后的镜头给在河边焦急等待的女人虽说这两种结局都比较悲剧但我觉得也比这坑爹的什么都不交待强又不是悬疑片,要么就大团圆要么就悲剧何必弄得好端端的故事却没有一个结局呢?
不过薇奥兰特·普拉西多的身材确实完美得无话可说,克鲁尼这老家伙这次便宜占大了
许久不曾坐在这儿,真正的写出些什么。
电影看过一部又一部,这个冬天的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似乎比任何一个冬天来得更漫长及遥远,渐渐的沉默。
在死去的时候,他是在忿恨么?
忿恨在要得到拥有的时候却死去了,还是忿恨自己醒悟在死前,那是太早还是太晚了?
终于,还是活着才是最好的。
却,如若是独自饮悲欢,那又如何呢?
若是我还一直秉承着快捷的方式去生活,快速的开始和结束,快速的欢乐,快速的上床并下床,并不留恋。
如若是这样,我想那也是好些的。
关于影片中的男人,臆望着他的孤独,我看到了玻璃里面的自己也是。
尤其是这是遥远的冬天还没有过去。
而我,亲爱的。
谢谢你,在逃跑时毫不犹豫的杀死了我。
美地方,烂头绪
杀手文艺片
除了美女没有一点看点
无论怎样让偶花痴一下~George's so cool !!! really hot !!!!!
杀手没有假期。
CA!
好文艺、节奏好慢,看不很懂
一部可以当屏保的默声电影
我给它平反
太文艺了 挺沉闷的
有点老套的悲情杀手,总觉得在这个类型还是香港拍的好
这个欧洲还是要亲身去一次才能感觉到那种气氛 安静闲适 大学毕业就要去一次!!!
Tu Vuo' Fa' l'Americano
故事太俗套了吧!呃!!
文艺杀手片张力不足是会闷死人的
So boring...................
像是20年前的题材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部由乔治·克鲁尼主演的影片给了我们不一般的开始,但却是没有感觉的过程与结尾。整个电影情节一般,唯一让我们关注的只是意大利各式的咖啡馆及他们提供的espresso。喜欢那些杯子,小巧却包含了所有的精华。喜欢充满古老气息的罗马,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也能坐在那布满故事的
打枪好手动了情,金盆洗手求脱身。有欧洲的自然风光,有难得闷而不骚的克鲁尼,还有意大利美女的线条。用欧洲文艺调调讲的好莱坞老掉牙,这方面《杀手没有假期》做的更好。
风景片+风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