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B站首页推荐给我的,标题只有以中文和西语写下的它的片名,以及它上映的年份:2017。
然而视频的封面吸引了我:老人从一处隘口向外看去,一头鲸鱼飘浮在云端。
于是我将它下载下来,并决定在没看过一部电影的其他一切——导演,国家,奖项,剧情简介,影评,评分——的情况下“生吃”这部电影。
只有这样,才能延续这次相遇的气氛。
整部影片确实有一种如诗的感觉,节奏舒缓,色彩柔和。
在很多时候,导演并不像大多数电影那样,让镜头跟随着主人公,而是把镜头固定起来,任由他走出画面,或者干脆用大特写聚焦在某个细小的物件上。
这种克制的叙述方式事实上把观众从快速频繁的镜头切换中解放出来,使人得以有时间思考“主线”之外的东西,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影片中能看到死亡和遗忘这两个主题。
然而不同于同年上映的《寻梦环游记》,《遗忘诗行》的主人公——独守入殓房的一位老人——并没有迫切地设法逃避遗忘和死亡。
因为他似乎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是一个被遗忘者。
不仅与他共事多年的朋友对他的过去一无所知,连他自己都说不上自己的名字。
然而,他却能在访客来扫墓时,清楚地想起对方曾是自己多年前的狱友,并清晰地背诵出自己曾为对方代笔的家书。
因此,这种自我遗忘更像是有意为之,而非老弱所致。
事实上,这种自我“毁灭”的激情,在全片很早的地方就有闪烁:老人进屋时,背景里的电台播报着鲸鱼自杀的新闻。
在那则新闻中,主持人表示,不清楚为何这种地球上最聪明的哺乳动物会选择自杀。
而这或许也是本片要探讨的问题。
由于我历史知识的欠缺,以及对影片背景信息的不了解,我在观看时并不知道它描述的时代背景,然而从其中频频出现的游行、竞选等字眼,可以窥知其世并不太平,秘密逮捕与处决或许也并不少见。
或许这部分解释了生的欲望为什么遭到压抑。
不过,即使除开这一点,也可以从神父的致辞、百姓对死者亲友的慰问中看到影片中的社会文化对此世短暂,来世永恒的信仰。
全片的“片眼”就在第三十九分钟。
一阵响亮的鸣叫过后,老人缓缓回头,硕大的鲸鱼从窗外游过。
在我看来,鲸鱼象征着一种彼岸的启示。
它是死去的大海上的灵魂,已经脱离痛苦的尘世,进入永恒而自由的死的王国。
鲸鱼之死象征的并非美的逝去,而恰是美之永恒的达成。
在这一情节之前,老人从被打砸过的房里拾起一枚蓝色鲸鱼耳针,而在看到鲸鱼之后,他开始全力为停尸于此的一位无名年轻女子筹备葬礼。
于是,老人从对自己生命的无谓投入到成全他人之永恒上来。
影片结尾,这一工作完成,老人乘车来到海边。
在几头鲸鱼的遗体旁伫立。
眺望海面。
一头鲸鱼从水中漂亮地跃出。
全片唯一一处配乐激越地响起。
全片终——这部电影本身也把自己的美在结束的时刻彻底绽放出来。
马孔多在下雨。
鲸鱼叫了。
遗忘诗行 Los versos del olvido (2017)看完电影,需要去了解一下相关信息,帮助自己理解。
首先是政治因素,电影使用的是西班牙语,广泛使用西班牙语的地区,拉丁美洲不可忽视(受殖民地时期的影响)。
影片信息中关于地区的部分为智利/法国/德国/荷兰,智利作为四个国家中唯一的拉丁美洲国家,或许可以将其“简单粗暴”的套入到影片中。
从ChatGPT了解到,智利在军政府统治时期(1973-1990)实行政治镇压和人权侵犯,成千上万的人被监禁、拷打、失踪或杀害,有报道显示一些尸体会被秘密埋葬,并不通知家属或告知公众,掩藏真相。
老爷爷在翻阅相册之前,一篇篇的死亡人数报道,以及“他们”来入殓房带走裹尸袋,或许也和这个有关系。
这些人,将成为无名氏并被遗忘。
其次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鲸鱼。
现代研究表明,鲸鱼具有复杂的记忆能力和认知能力,能够记住和传递大量的信息;鲸鱼的大脑结构与人类相似,尤其是在认知和记忆区域。
因此鲸鱼常常被视为智慧和记忆的象征。
老爷爷除了自己的姓名,其他的事情,记忆都很清晰;为了给入殓房的一位女性尸体获得下葬许可作出自己的种种努力。
失明的挖坟人说,知道自己忘记了,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忘记自己忘记了,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他喜欢听故事,觉得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结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神父在葬礼上迟到,他便走上前去,开始葬礼。
他们更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死亡的尊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活着为了讲述。
”
附:鲸鱼是我很喜欢的动物
“遗忘里的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
” 故事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没有突转,留下的只有历史留下的孤寂感。
如果没有守墓人,入殓师,或许这段历史不被人知,在高压的环境之中,或许反抗者会成为遗忘里的遗忘,那些本该被牢记的过去,正在被埋没。
但正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让反抗者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些痕迹,至少能安葬的安然。
和海岸边搁浅的七条鲸鱼一样,存活下来的1只鲸鱼不断在6只同类死去的岸边徘徊。
鲸鱼作为群居动物,与同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会遭受着同类死亡带来的悲痛。
如果死去的同类是它们的后代、朋友或者亲属,他们会紧紧跟随不愿离开,这和人类的行为十分相近。
或许这意味着老人是这头幸存的鲸鱼,死去的无名反抗者就是搁浅的鲸鱼。
老人像🐳一样徘徊在死去的同胞身边。
“世界已经逝去,而我承载你。
"
有些字眼是不能说的。
我不知道有什么区别,例如无自由和无自由者,似乎是没有区别,但后者敏感。
或许,在这里敏感的是人,而不是词。
所以敏感词检测有何意义?
它都不触及本质!
甚至说,没有所谓敏感词的检测,何来敏感人的标签?
没有敏感人,哪里来敏感点。
没有敏感点,哪来脆弱芯?
是谁的玻璃心碎了一地,是谁遭受了所谓敏感的冒犯?
总之,我什么都没说;总之,也无人在意。
反正也无人在意无人在意
巨大的鲸鱼跃出水面,向它搁浅的、自杀的同伴致意。
你久久地注视它们,就像注视你自己。
沉重的政治话题充满了整部影片,但它却未被给予太多正面的、直接的展现。
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影片中,它是回忆中石灰盖住的政治犯的血,是窗户上刀锋一样的人影,是一块碎掉的挡风玻璃。
它悄悄地存在于死去的人的脸庞和活着的人的话语之中。
没有镜头拍摄血腥的屠杀、愤怒的人群、领袖的高呼,历史和政治却无比清晰的无处不在,重压般占据于人们的生命之中。
结果,统治的暴力与诗意的宁静被奇异地结合在了一起。
对生与死的探讨在这样的重压下从叙事中撕开了一个裂口呼吸。
它既有我们通常对生死的永恒意义的探讨,也指向在带来深创剧痛的历史氛围中生和死的被抹杀后的脆弱与无意义。
身体可以被忘记,坟墓可以再利用。
死的永恒和生的连续性不断出现:妇人看着无名尸体,就像看到了她的女儿那样。
男孩与青年如同已逝之人投下的镜像。
掘墓人在葬礼的圣坛上歌颂死亡带来的永生。
葬礼之后是婚礼,掘墓人也会变成欢乐的演奏者。
生命会被新的生命代替,用相似的外表重复旧的生活,只是,你无法使死者复生。
你只能在生与死的缝隙中幸存,从坍塌的石块下面像活死人那样爬出。
世界充满那些停止的、未完成的生命的回声,像灰尘一样覆盖在每一段暴政与和平的历史之上。
这是一部超级唯美的电影,看完真的太震撼了!
这部影片将魔|幻和现实融合在一起,讲述了守mu老人为一位无名女孩安排墓地和葬礼的故事!
太令人震撼了!
手掌在沙漠中盛开,矗立在地上的孤坟,天空中哀鸣的鲸鱼,以及墓园里的一千座坟墓……整个影片都充满了隐喻,通过超现实魔|幻的手法,每个片段都值得深思熟虑,意义深远。
“如果一个人亖了,他离开后这个世界也随之消失,不是某个世界,而是整个世界。
他们独自前行,为了找到自己故事的结尾,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结尾。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人有名字,所有人都在被遗忘,只有守墓老人记得曾发生过的一切。
遗忘是常态,而记忆是无声的反抗。
看完这部影片,才真正明白了“在遗忘中被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的含义。
所谓的《遗忘诗行》只是从时间中塑造记忆,从遗忘中挖掘记忆而已。
巧的是,看电影的前一天在b站看戴锦华老师的历史与人民记忆的课程。
谈到历史是如何为当下的政权提供合法性,又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记忆。
突然就理解了那句,文学远比历史真实。
尽管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的集体记忆会越来越贴近历史书的记录。
但是文学传递的那些共通的情绪,却不是能够轻易被抹除的。
幸好我们还有电影,幸好我们还有诗歌和文学。
深沉而内敛的一部电影,人物很少,成本不算奢华,台词也不多。
因为有人说此片后劲很大,很久没有感受“后劲”和“上头”的小心脏。
想试试喝一杯烈酒后的感觉。
但是说实话道行不够,可能我领会的只是画面和台词表面的那些意思,但没有悟出影片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样的故事,观众如果是太年轻和太浮躁的人是无法触及电影的灵魂的。
画面很干净配色养眼,大海的蓝、泥土的黄,灰色的殓房、昏暗的灯光…… 这些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适配度很高。
一个守墓人,执着的将一个陌生女孩安葬完成。
他说他从来不记得人的名字,是的,根本不需要记得,因为他的时间里和世界里很简单很寂静。
尊重每一个生命,让他们有始有终。
片中那一幕哀嚎的鲸鱼从天空一跃而过,画面让人灵魂震撼,视觉感得到极度享受。
片尾广播里播放着关于鲸鱼的新闻。
我认真的做了笔记,道行不够深的我,对这一段叙述非常着迷:”其中一只搁浅的鲸鱼得到救治,另外六只没有存活,救援者们不辞疲惫地工作了几天,利用潮汐将这只雌性鲸鱼送回了大海,但它不停地在其他六只同类死去的岸边徘徊。
作为群居的动物鲸鱼与同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会遭受同类死亡带来的悲痛,如果死去的同类是它们的后代、配偶或其他亲属,它们会紧紧相随不愿离开。
这和人类的行为十分相似”。
有些人固守着一个地方孤独终老,也许不是为了等待什么,而是为了纪念和寄托些什么。
在观影期间,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老人把每一个逝者安顿妥当一共是1001个,那么他的以后要交给谁去安排?
不禁有些心疼和心酸。
(完)
在电影的多元宇宙中,《遗忘诗行》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静谧而深邃的光芒。
这部由阿利雷扎·哈塔米执导的影片,斩获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 ,以其诗意的叙事、深刻的主题和极具感染力的视听语言,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触动灵魂的观影体验。
影片围绕着一位看守入殓房的老人展开。
他有着奇特的能力,能记住接触过的人的诸多往事,却唯独忘了自己的名字。
日常里,他与盲眼掘墓人、运尸车司机一同,见证着死亡。
当一位在抗议中丧生的年轻女性尸体被送来,老人决定为她安排一个体面葬礼,由此串联起一系列关于死亡、记忆与人性的故事。
从叙事手法来看,《遗忘诗行》摒弃了传统的强情节推进模式,采用诗意且碎片化的叙事。
导演通过一个个看似松散的片段,如老人与访客的对话、为逝者整理遗物等,缓缓勾勒出故事轮廓。
这种叙事方式给予观众充足的思考空间,像是引领我们漫步在回忆的小径,在不经意间触碰到那些被遗忘的情感。
比如老人与曾经的狱友重逢,几句简单交谈,却能让观众从老人的回忆中,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与人性的复杂。
影片在视觉呈现上堪称一绝。
冰冷的入殓房,惨白的墙壁、金属质地的停尸床,营造出死亡的肃穆与寂静。
而窗外透进的柔和光线,又为这压抑空间注入一丝温暖。
超现实的画面元素更是为影片增添了独特魅力,鲸鱼在天空中游弋的画面,突破现实束缚,充满奇幻色彩,象征着自由、希望与超脱,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还有沙漠中巨大的手掌雕塑,隐喻着人类对命运的掌控与无力,每一个画面都如同一幅寓意深刻的油画。
《遗忘诗行》深入探讨了死亡与记忆这两个永恒主题。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浪潮下,许多人如同影片中那些无名尸体一般,被世界迅速遗忘,生命的痕迹似乎轻易就被时间抹去。
老人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他努力记住逝者的故事,为他们吟诵“遗忘诗行”,这是对遗忘的有力抗争,是对生命尊严的执着捍卫。
他为年轻女性争取葬礼的过程,就是在黑暗中点亮一盏尊重生命的明灯。
它促使我们反思,在面对死亡时,如何赋予生命应有的告别;在记忆的长河中,怎样珍视那些承载着爱与经历的过往,不让生命成为时间中的匆匆过客。
角色塑造方面,老人形象鲜明且立体。
他沉默寡言却内心炽热,看似平凡无奇却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他对逝者的尊重、对真相的执着,让观众看到人性的光辉。
盲眼掘墓人虽未露全貌,但他对故事的渴望,也反映出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运尸车司机对失踪女儿的执着寻找,展现出母爱的伟大与坚韧,这些配角共同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层次。
《遗忘诗行》是一部小众却极具力量的电影。
它用细腻笔触描绘死亡与记忆,以独特艺术表达触动观众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
这部影片如同一位沉默的讲述者,在喧嚣世界中轻声诉说着那些不该被遗忘的故事,提醒着我们珍视记忆、尊重生命,是一次值得反复品味的电影之旅 。
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5607.html 大海边,几条鲸鱼搁浅在岸上,它们已经死去;海面上,一条鲸鱼跃出水面,它在追逐着浪花。
死亡和生存,并非是一种并列的状态,当群居动物的鲸鱼以一种搁浅的方式自杀,它们似乎在抗议着什么,而那条跃出水面的鲸鱼是不愿离开它们,当它跃起时,是在寄托哀思,也是在重新阐释生命的意义——死亡之后才是新生,新生是为了不遗忘。
第92分钟,电影走向了终结,“相信我,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这个结尾很不错了。
”挖墓的盲者曾经这样对老人说过,而当最后一条鲸鱼以富有诗意的方式向逝者告别,电影真的以一个不错为结尾去除了生与死的界线。
但是这并不只是电影的结尾,搁浅的鲸鱼,跃出水面的鲸鱼,死去的鲸鱼,活着的鲸鱼,肉身意义上的鲸鱼,灵魂意义上的鲸鱼,其实都为了让一个观者在场,这个在场者便是老人,他走在海滩上,他面对大海,无论是搁浅的鲸鱼还是跃起的鲸鱼,都是对于老人生命隐喻的一种阐释,看见了鲸鱼,是回应了自我的意义——那辆出租车停下,对他说:“从这里开始走吧。
”已经没有了路,而路的尽头老人继续前行,从路的尽头出发,他是走在了一条没有路的路上,走在了自我的生命之路上,所以这个不错的结尾,就是老人生命的结尾:肉身死亡在岸上,灵魂却活在奔涌不息的大海上——那个盲者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故事找一个结尾,每个故事也都有一个结尾。
”结尾已经被书写,而“不错的结尾”呼应着开始,保罗·策兰的诗句作为引语出现在片头:“世界已经分裂,我必须带你走。
”带你走就是走向无路的尽头,就是走向飞跃的一瞬,就是走向每一个不错的人生结尾。
片头和结尾,都指向了一种终极意义的离开,指向了脱离了肉身意义的存在,指向了不被遗忘的诗行。
所以很明显,关于死亡,故事以两种方式讲述,就像鲸鱼的隐喻一样,一种是搁浅在岸上带有自杀意义的死亡,一种则是超越肉身意义在精神上的永生。
鲸鱼为什么会自杀?
自杀其实是他杀,因为它们被取消了生存的可能,环境因素也好,人为使然也罢,在一种无法生存的情况下,他们的死亡是走投无路下做出的选择。
老人看守着墓地,有人死去便被埋葬在这里,他看见了太多的死亡,每一种死亡都是人生走向了故事的结尾,但其实,死亡很多时候是无奈。
挖坟的盲者不停地用铁锹挖出地下的泥土,一边挖坟一边则讲述着每一个逝者的故事:一个76岁的老人离开家去最近的公交车站,他只是坐上车不管车开往哪里,四个月后他死了;一个老头和自己的女儿已经十八年没有见面了,他一直等女儿回来,那一天她回来了,见面两分钟之后,他死了;一个已经80岁的女人,她身体还很好,那天她叫来了孩子们,然后买来了酒,但是她说自己已经活够了,没人相信她说的话,但是她还是死了……不管去哪里都独行的老人,等待和分离十八年的女儿见面的老人,八十岁认为自己活够了的女人,其实他们都是被遗忘的人,“遗忘里的遗忘,是真正的遗忘。
”就像鲸鱼,选择以自杀的方式逃离这种遗忘。
或者这是一种悲哀,但是与用“自杀”的方式死去逃离遗忘相比,更多的人却是另一种被遗忘,那个来墓地的男人迷了路,他找不到亲人的墓,却发现了一个女人的墓,“她的名字和我母亲的一模一样。
”迷路的男人其实是遗忘了母亲,是老人带他找到了母亲的坟墓;那个最后一个月都来墓地的妇人,已经是第249个月来墓地了,但是她并没有在哪个墓前献花祭扫,她只是到来,死去的女儿似乎也被她遗忘了;入殓房的柜子里还存放着两具尸体,一直没有人来认领,他们的亲人也遗忘了他们……死去而被遗忘,真正可悲的是遗忘成了另一种死亡方式,而在这个可悲的遗忘背后,是异化世界里的规则,是扭曲现实里的秩序。
迷路的男人遗忘了母亲的坟墓,老人却记得他的故事:与表妹相爱,因为她而杀死了三个人,入狱后因为帮警卫的忙,被减刑,出狱前13天老人还代他给表妹写了一封信,现在老人都能背出那封信的内容,但是当男人问他,自己为什么会被减刑,老人说:“是因为你用石灰帮助警卫盖住了死刑犯流出的血,然后将他们身上的手表拿去卖。
”男人愤怒地朝他吐了口水:“混账!
”减刑而拿走了死人的手表,男人说自己生了病已经忘记了,这是一种遗忘,却完全是为自己脱罪,他甚至成为司法体制的帮凶。
不该遗忘而被遗忘,是因为另一种力量制造了人为的遗忘,老人正打扫入殓房,一阵吵闹声传来,打开门去看,却传来更严厉的声音:“这儿还有别人吗?
”他们是闯入者,却是合法的闯入者,当老人站立在上司面前的时候,上司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老人说:“什么也没有看见,我的头被撞去了。
”上司说:“谁都没看见是件好事,你当时不在场。
”明明是经历了,看见了,却没有看见,却不在场,上司让他星期天不要去墓地,最后上司让他退休回家——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遗忘。
到底发生了什么?
谁是闯入者?
入殓房里有两具尸体,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无名女尸,那被打开柜子运走的尸体是谁?
老人也许不知道,但是当上司让他不要说,这个尸体背后有着巨大的阴谋,开车运尸的司机说起那次警察殴打示威群众,使得自己的挡风玻璃裂开了,渐渐的,那个裂缝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挡风玻璃也没了,他告诉老人的事:“时局紧张,他们还会回来的。
”老人就像那块挡风玻璃,只是守墓的无辜者,却随时可能被他们击破,而事件时在场、星期天工作,却被视为“违法”——所以要遗忘看见的一切,要遗忘消失的尸体,要遗忘不该经历的过往。
老人有着很好的记忆里,他能够记住迷路男人在监狱里呆了2679天,能够记住出狱前13天写的那封信内容,能够记得周末来墓地的老人已经来了249个月,也记得自己在这里工作了7686天,但是当命名为“非法”的时候,他必须成为一个遗忘者。
成为遗忘者,实际上是老人被推向了死亡,闯入者绑住了他的手,将他带到荒漠地带,然后让他下跪,接着便响起了枪声。
在那个夜晚,老人其实已经死在了这些闯入者的枪下,作为一个必须遗忘的人,像那些搁浅的鲸鱼一般“自杀”,而且他就躺在那第1001个墓里:挖墓人说到的第997个墓,是那个坐车不管去哪里的76岁老人的墓,第998个墓是和十八年未见的女儿见面后两分钟死去的老人的墓,第999个是墓是那个死于车祸的死者的墓,第1000个墓是80岁老人的墓,而第1001个墓,挖墓人已经走到了地上,第一次出现他的正面,才知道他是一个盲人,而正在挖墓的是老人,老人挖墓,是自己为自己挖墓,是自己为自己安排死亡,是自己写好了结尾。
但是,在躺到第1001个墓里之前,枪声响起的那个夜晚,老人死了,却并没有真正的死亡,因为他要完成另一件事:为那些被遗忘的人找到归宿。
这是从死亡而复生的时刻,也是从现实走向超现实的开始:漆黑的夜晚他走过沙漠,看见月色下立着的一只巨大手掌;在办公室的窗口,他看见一头鲸鱼从城市的上空飞过;他为无名女尸准备材料时,邮政局的办事大厅里下起了雨……种种超现实是老人死而不亡的证明,他从遗忘的世界返回,就是为了做一件事:不让死去的人被遗忘。
柜子里的那个女尸,是一场车祸死去的,她一直存放在那里,没有亲人前来安葬,于是老人从档案室里取出了别人的材料,于是涂改了档案的名字,于是重新盖上了章,于是去管理员那里递交了材料拿到了下葬许可证,因为没有出生证,他告诉每个月的周末来这里的女人:“她和你女儿一样大。
”于是,在柜子拉开的时候,女人抚摸着女尸的脸,似乎看见了那个被自己遗忘的女儿。
给女尸每天擦脸,给她戴上掉落的耳环,让她找到“母亲”,让她具有身份,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让她被人遗忘。
对于老人来说,这是他抵抗遗忘世界的唯一办法,为女尸一个身份,一场葬礼,以及一个合法的墓地,当老人完成这一切的时候,他也开始寻找能被遗忘的自己。
他的家人在哪里?
他经历了什么?
那些照片被翻出来,里面是和轮胎合影的女孩;他坐在台阶上,看路边玩轮胎的女孩和男孩;那扇门他无力撬开,一个年轻人滚着轮胎走过来,然后帮助他撬开了门,在司机带着他离开的时候,从后视镜中他看见了年轻人正在那里浇菜。
车子前方裂开的挡风玻璃早就没了,车子的后视镜却完好无损——在彩色的世界里,唯有后视镜里的一切都是黑白的,黑白是一种回忆,是不被遗忘的过往,那个年轻人正是曾经的自己,那些和轮胎有关的故事从相册中走出,变成了鲜活的记忆。
回忆而不被遗忘,还原而被记住,人生大约需要这样一个结尾,和那具无名女尸一样,拥有了身份,拥有了记忆,拥有了故事,便再也不会被遗忘了,便再也不会被赶出现场了。
他人不被遗忘,自己不被遗忘,在这样的情况下死去,才可以心安。
于是,在教堂里,盲人成了牧师,“请大家站起来,我们献给生命的时间已经很少了,让我们给予死者永恒的爱……”一场葬礼,是自己为死亡举办的仪式,只有在不被遗忘的仪式里,死去才变得有意义,而死去的也不仅仅是老人,“我以后再也不挖坟了。
”盲人这样说,那个留着尊严,拥有身份,被人记住的死亡世界里,老人,司机和盲人,其实都以这样的方式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结尾,都书写了一个不错的结尾。
第1001个坟墓,不是单个人的死亡之地,它是拥有名字的无名者、不被遗忘的边缘人的归宿,它是自己为自己挖的坟,没有暴力,没有谎言,没有压制,死亡只是死亡,死亡,当然,也是不被遗忘的永生。
6/10。电影将历史淡化,情节推动的迟滞也让不少观众费神,但许多厉害的魔幻元素还是从无味的故事里暗示了智利独裁时代:暗黑天色茫茫大漠中被枪决的死刑犯,渗水漏雨的邮局,用竞选传单做的葬礼邀请函,一系列报纸上政府镇压游行的讯息,最能体现历史之黑暗血腥的是无底洞般无灯的档案室,入殓房工作的老人得在入口插上线轴,这样在他找到死亡证明后才能摸着线返回,不断滚动的线轴暗示政治死亡人数之多。影片最突出的符号莫过于搁浅的鲸鱼忽然从天空飘过,它是那些被遗忘的无名受害者,个体遭遇的伤痛犹如搁浅求救的鲸鱼,需要反抗者去发现,老人将遇害的年轻女性偷放到入殓房、清理遗容,为女性尸体办理繁琐手续以体面下葬,就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但老人的狱友(帮当局掩盖死者的血迹而获减刑)和寻找女儿下落的老太太,都体现了民众想溯源历史的无力。
看不下去
我发现这种假文艺且不知所云的电影在豆瓣上评分很容易虚高
意味不明,也许是关于历史,被遗忘的年轻人,留下老人蝺蝺独行。符号和意象很多,只能猜测和感觉。死亡的讲法很拉美。鲸鱼和雨很鲸鱼马戏团,拖走尸体的那一段镜头很好,无言的恐怖。设定让人想起寂静之心。讣告背后是竞选宣传单,张贴时被风吹走这一段感觉很流畅,也许正是电影想拍的
它在天空遨游,像是不曾离开过大海
死亡是一种遗忘。鲸鱼入海。世界已经离去,我承载你。非常非常多细节,感觉得二刷,因为一刷过后,类似的电影中对比的话,我就觉得一般。
正直的人会忘记自己的姓名,却不会忘记在这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黑暗者会记得自己的姓名,却会忘记自己曾经做过什么。影片很沉闷,语言很少,却是满满溢出的对暴政的控诉,对虚假民主的控诉。没有一滴血,没有一个直接的暴力场景,鲜血却溢出屏幕。
實在看不懂。伊朗導演在智利拍的電影,故事情節不知道有幾條線。
【B+】几乎不可能是处女作能完成的。内味实在太浓了,盖过了一切生涩。
借助拉美讽刺地球另一个角落
真心看不明白
刻意遗忘但尸体不会说谎,加了超现实的《索尔之子》。爱听死者故事的掘墓人改听新婚故事虽略带刻意,但鲸鱼绝对震撼。
忽然觉得人生百年,不过如此沧海桑田,寥寥之间。
1.几处魔幻的场景太精彩,伫立沙漠的巨型沙掌和游弋在天空的哀嚎鲸鱼,惊呆我了;2.对于拉美历史的缺失丝毫不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3.地下的资料室犹如一个黑洞,想要探知,人就会被吞没消失;4.无论生前如何,死亦永恒;5.结尾搁浅的鲸鱼群,它们寻死。
快睡着
先行
6/10。竟有点看不懂……很爱鲸鱼飞天的镜头。不喜欢这篇散文的表达方式。
符号没用好,新人导演想要的太多,处理得又很浅。
或许是相关题材的拉美片太多,让我觉得伊朗导演带着未酬壮志去智利拍这样一部关于极权与遗忘的电影,比在他的祖国合适得多。纪录片大导古兹曼期望却不可能抓牢的家庭到国族记忆,在哈塔米镜头下,表现为一头看墓的老鲸鱼,迟迟不愿离开尸骨未寒的瓦尔帕莱索海岸,即便它(他)们是陌生鲸(人),却也是自己心心念念而不能遗忘的诗(尸)行。
鲸鱼一段见仁见智吧,初看很惊艳,细想也挺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