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不太为人知的作品,改编的影视或者话剧都不常见,却也是一部非常优秀,让人思考很多的作品,关于阶级斗争,关于政治手段,关于什么是优秀的领导者,关于他是不是罗马的英雄。
莎士比亚是不是预言家,还是说几百年来人类始终都没有进步?
为什么剧本里的阶级矛盾现在都还存在,为什么能从中看到好多现实社会的缩影?
就好像中场休息时候导演说的,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期来进行改编,多少有着时代意义。
关于人民,往往大多数人民是沉默的,然而总有些人始终愤怒始终激进始终愿意站出来表达,于是一些民众被煽动了被拉拢了被劝服了,于是大多数人被代表了,然而(看上去的)大多数人的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英治国是个不错的想法,但也必须伴随着关键的评判、审查和监督,还需要始终审视执政的正确性。
科利奥兰纳斯,是个战士,在战场上他战无不胜,但要他搞政治,为了权利去讨好民众,他做不到的,因为他高傲自负,他战斗从来不是为了人民,但这又有什么不对?
为什么要一个高高在上的他接地气呢?
一个拿生命保护这座城的人,又怎么能苛求他保持谦逊的性格呢,凭什么要求他?
说他是法西斯的鼻祖,可能吧,如果他上台执政,以他蔑视民众的个性和粗暴的性格,可能会引起专制。
但其实,优秀的战士和睿智的执政者,所需要的品质本来就不相通,所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啊。
就让他充当善于打仗的工具人不好吗?
一场洗澡的戏一场割脖子的戏,实在是太好看了,虽然知道血是假的,可演员真的很会演,看着都觉得好可怕,更何况距离那么近的现场观众,甚至都可以被洒到的感觉,羡慕了。
小剧场是真的好。
这是一出一个英雄人物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他自己,他母亲,政客,人民,敌人,可能都有吧,只是注定了这不可能是happy ending的。
2020.06.07-06.09 nt live B站限免
大家好,我是直男妹。
「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
凭借《雷神》《复仇者联盟》中的洛基,圈粉无数。
也让无数粉丝认识了这样一个腿长逆天,帅气十足,气质满分的男人。
用导演乔茜·洛克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来总结他就是无与伦比的性感
汤姆·希德勒斯顿除了是一个魅力十足的演员,还是一个学霸。
小学在英国最厉害的小学之一——牛津龙校就读,中学就读于伊顿公学,这所学校出过20多位首相,培养了诸多文学界,经济政治界的精英,连英国王室也会首选这里。
大学是剑桥,毕业后又进入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学习。
妥妥的学霸男神。
而这部由抖森主演的话剧《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相对小众的政治剧,因为比较冷门,所以之前感兴趣的人较少。
但因为抖森的魅力,这部话剧门票一手而空,很多都是彻夜排队。
一开始有人对于抖森出演这部话剧是有质疑的,因为科利奥兰纳斯是一个悲情的大英雄。
但抖森的年轻反而把莎士比亚的话剧和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紧密的连接起来。
话剧一开场,是一群平民因为饥荒对统治阶层有了强烈的不满,饥饿的平民们开始游街抗议,科里奥兰纳斯一登场就表示了对元老院的忠诚,对平民的不屑和厌恶。
而不同阶层的人,对科利奥兰纳斯有着不同的评价。
饥饿的平民恨他入骨,憎恨他的傲慢无礼,贵族欣赏他的军事才能,宣扬他的辉煌战绩。
矛盾从一开幕,就赤裸裸的显露在观众面前。
与其他在平民面前为了利益虚伪说谎的贵族不同,科里奥兰纳斯明知道自己说的话,会让平民厌恶他,反对他,他依然不愿违背自己的内心说场面话。
他诚实的犹如一杯清水,明知道虚伪能为他带来更多的好处,他却决不肯说谎,因为他觉得那对他来说是一种侮辱。
极度诚实,极其有才华,但同时也极其厌恶平民。
刚看了五分钟,我就被这部话剧深深吸引,必须列入必看话剧清单。
话剧主角科利奥兰纳斯,是公元前5五世纪古罗马的传奇将军。
莎士比亚以他为原型创作了《科利奥兰纳斯》,这是莎士比亚以罗马史为题材写的最后一部悲剧。
莎士比亚写这部话剧的时间,是1607年至1608年。
当时英格兰中部地区发生暴动,有瘟疫流行,充斥着饥饿和粮食短缺。
所以有人认为,这部话剧创作的灵感,或许来源当时的现实状况。
这部话剧在1623年出版,1681年上演太特的改编本。
但并没有引起反响,因为《科利奥兰纳斯》在莎士比亚作品中,是非常冷门的一部作品。
2012年拉尔夫.费因斯自导自演将这部话剧搬上大荧幕,原因是拉尔夫·费因斯在伦敦的Almeida剧场出演过科利奥兰纳斯,可见虽然是冷门,但是角色魅力无限。
而这部冷门,在2014年作为舞台剧在多玛剧院上映时,十分钟一售而空,当时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新浪官方微博上举办的“中国观众最想想看到的莎翁剧”投票活动数据显示,《科利奥兰纳斯》得票率高达57.1%,排名第一,远超《李尔王》《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
这部话剧的魅力之大到,抖森在话剧中穿过的这个亲笔签名铠甲,刚拍卖就飙到了1700英镑。
(最后成交价格,没看) 凭借这版《科利奥兰纳斯》,抖森提名英国最高戏剧奖奥利弗奖的最佳男演员,并获得《旗帜晚报》戏剧奖的最佳男演员奖。
因为疫情, NT LIVE特别上线了限时免费的现场录制版,让全世界的观众可以一饱眼福,感受话剧的艺术魅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故事本身。
抖森饰演的科利奥兰纳斯,是一个非常勇敢,战无不胜的将军。
他诚实,忠于自己的妻子,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对荣誉一点都不贪婪。
明明反败为胜都是因为他的勇猛,他却拒绝主帅给他更多的奖赏。
说是所有士兵一起攻下的,只需要给他普通士兵的酬劳就好。
而真正让这位大英雄最终悲剧结局的,不是他厌恶平民的缺点,而恰恰是他对于母亲的十分孝顺。
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位大英雄就是一个十足的妈宝男。
可见妈宝不仅毁掉一个美好的婚姻,也会毁掉一个英雄的所有。
科利奥兰纳斯的母亲是一个十分骄傲,固执,并且对权力和荣誉有着极大渴望的人,虚荣心非常强。
科利奥兰纳斯出征打仗,他老婆担心的每天流泪,怕他在战争中失去生命。
而科利奥兰纳斯的母亲却说,如果科利奥兰纳斯能死在战场上,她会以他为骄傲!
科利奥兰纳斯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敌军,大获全胜后元老院推选他为下一任执政,原本他是不愿意的,但他的母亲非常希望他能去,于是他去了。
在平民领袖故意设计陷害他,逼他道歉时,他宁可不当权也不道歉,但他母亲逼他,于是他去了。
最后他被平民领袖逼到流放,愤怒的他投靠敌军,攻打罗马,就在即将胜利的时刻,他的母亲求他放弃,他最终放弃,最后因背叛盟友而被杀死。
他的好友,他的儿子,他的妻子都无法让他背弃对盟友的承诺,而唯独他无法拒绝他的母亲。
正如剧中那时他还未取得科利奥兰纳斯称号时,平民路人的几句台词所说:马歇斯所做过的所有丰功伟绩,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不是为了罗马,而是“取悦于他的母亲”,“他因此而骄傲”。
莎士比亚的戏剧虽然属于古典艺术,可话剧中所表达的观点依然非常的现代。
孩子和父母原本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但很多的父母却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想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
各种各样的教育悲剧,原本可以不需要发生的。
希望为人父母都明白孩子从出生开始,便不再属于你,他们有他们的天地,而你应该自己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精彩。
于是我大年三十还是跑去看Coriolanus了。
本来NT Live一般都是看周六的重播,然好死不死这次重播非得出门不可,想着NT Live一向都是过了这村没这店的坑爹货,咬牙推了同学家年夜饭聚餐,赶着7点差几分冲进了电影院。
老样子五号厅,老样子上座率近九成,虽然没有啃泥爵的麦克白或者国家剧院50年庆那样的盛况,但是赶奥赛罗也差不多了。
唯一不同的就是小半场都是妹纸,尤为屏幕前平时基本没人坐的那几排齐刷刷全是妹纸——果然有抖森的地方就不缺妹纸啊~剧场在Donmar,超级小的一个剧场。
据围脖上某基本天天去现场刷剧的达人表示也就两百来座,三面环着基本正方形的舞台。
前面听介绍说是仓库改的,而那仓库外就是《窈窕淑女》故事的发生地。
然后是演员采访。
话说抖森张嘴说第一句时我居然把他当成了拉叔是肿么回事啊摔!
果然最近报告写多了神经衰弱鸟¥#%……其实只采访了导演舞台设计抖森麦哥和Deborah外带Birgitte——话说肉排排呢???!!!
抖森的三观正死了,麦哥嘛一如既往引经据典是信手拈来,当然恶趣味啥的也一样——麦哥乃知道乃谈到那些抗议活动时的说法让我想扶了几次额咩?
接着开演。
舞台设计超级简单,几个群众演员也是一人多角。
故事情节嘛看剧情简介就行了,热门梗也早在围脖上透成了筛子。
我只是想在挨个唠叨之前先跪一遍老莎,能通过一个剧展现多面内涵,再怎么时过境迁也不掩其光彩,依旧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正是莎士比亚作品的不朽魅力之所在。
严肃完毕,开八演员。
个人觉得抖森刚上场那阵有点儿没放开,嘲笑暴民那段台词基本一个调平着就过去了。
倘若先看了拉叔版再来的话就会觉得很难被从那版中拉出来进入到这版的状态之中。
而且前20分钟整体气场偏弱,直到Coriolanus去市场拉票时才用和拉叔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让人彻底进入了这版的状态之中。
最后结局时Coriolanus在母亲的劝说中背对家人一点点开始流泪,最后长长叹息:Mother, what have you done?的处理绝赞!!!!!!
真是整个心都跟着他的念白揪成一团的感觉。
总体来说抖森的Coriolanus比拉叔版少了些沧桑孤傲,更为年少气盛,也更容易吃软不吃硬,武夫和乖宝宝身份的切换上略有断层感。
不过拉叔处理得让人隐隐心疼的拉票戏被他那一脸勉强咧嘴假笑+卖肉的逗得全场笑翻了好吗?
后来选民反悔他被护民官倒了一身碎选票后趴地上满地拢票又起来暴跳如雷口不择言的样子也有着意料外的震撼(其实我一直觉得那段就是不zuo就不会死的典范~被PIA)不过如果是对莎士比亚没兴趣纯粹去看抖森的话剧情就无所谓了,这版的fan service绝对管饱给够。
比如网上已经透成筛子的抖森当众脱衣洗澡戏,和肉排接吻戏等。
另外他去市场拉票的袍子里果断必须是真空上阵因为正面时那啥在袍子上的形状看挺清楚,而且导播还至少给了三个镜头。
另附赠无数抖森的翘屁股大长腿和肌肉神马滴——题外话,抖森只要不是跟锤哥一起出来跑宣传,人家怎么看也是肌肉美好长腿大只的纯爷们儿好么?
至于麦哥的Menenius,刚开始一特写还以为在看大英政府——不过这个角色本来也是个八面玲珑的政客,而且Coriolanus这个熊孩子显然比Sherlock还不省心一万倍(大英政府:我这辈子是造了啥孽)演技方面大英政府看惯了再加上这角色也类似,也花了些时间才进入状态。
不过他去劝Coriolanus回心转意不要侵略罗马却遭羞辱驱逐那段戏真是超级棒。
经历过《悲惨世界》和《歌剧魅影》25周年现场直播洗礼的肉排是状态最稳定的一个好么!
从上场到下台,Aufidius 角色理解传递毫无障碍。
而且即便这次为了展示地域区别肉排特意用了萌爆的村音,不用提高嗓音台词也能一字不漏清清楚楚送进观众耳朵里——突然发现肉排真是最佳基友料,无论是和那碗面还是那碗面还是抖森,都搭得特别有戏。
不过打戏还是挺假的毕竟电影里假打后期处理过效果会炫目很多。
用的刀明显没开刃——话说之前到底是谁在说拿开刃真刀上阵的啊……至于他亲抖森的那场戏,剧透太多了其实反而没啥感觉,还不如听后面肉排排的台词爽。
Coriolanus的老妈Volumnia永远是我这部戏里最厌恶的人物好么!
自私自利到了令人发指,为了自己扬名立万,儿子的性命都可以靠边站。
而且这一版的演绎方式和Vanessa奶奶也大相径庭。
Vanessa奶奶那版更多是严母如严父,对儿子期望值超级高,而他就得一辈子不停拼命求取认可,Coriolanus最后的屈服也更像被母亲的威严和大义征服。
当她跟媳妇说:“如果我儿子是我丈夫的话……”明显就是在拿我家老爷子的标准要求我儿子的精气神。
而Deborah Findlay的母亲则是个乍看温柔慈祥,实际被野心扭曲的心机妇人。
儿子于她亦子亦夫,她仰望他崇拜他,为自己的野心不断对他进行感情勒索,直到彻底把他榨干陷入万劫不复。
她跟媳妇说如果我儿子是我丈夫时那一脸花痴的表情实在让人想骂WTF得要命。
个人觉得,Coriolanus和他野心勃勃的母亲的关系应该是最容易和中国观众产生共鸣的地方 ,抄一段Volumnia和Coriolanus的对话:- 我已经活到今天,看见我的愿望一一实现,我的幻想构成的美梦成为事实;现在只有一个愿望还没有满足,可是我相信我们的罗马一定会把它加在你的身上的- 好妈妈,您要知道,我宁愿找我自己的意思做他们的仆人,不愿擅权弄势,和他们在一起做主人可是Coriolanus终究屈从于母亲的愿望,硬着头皮竞选议员,结果遭人陷害险些丢了性命,带兵杀回罗马又被母亲带着妻儿软硬兼施说服和谈,最后被深感背叛的伏尔斯人杀死。
Birgitte Hjort Sørensen长得超级像鸡姐好么!!!
特别是那鼻子和那嘴还有……总之就各种像就对了。
虽然她的Virgilia被粉丝骂得很厉害,但我觉得光看表演没啥大问题,该有的表情动作都很到位,就是……她真心跟抖森的气场很不搭好么#¥%%想象一下Loki和Wonder Woman站一起啥感觉,没错,就是那样的。
导演说请她是因为看了她一个当电视记者后来又当女首相政治顾问的电视剧瞬间变NC粉——然大姐啊你考虑过Virgilia这角色基本就是个小媳妇,找个霸气御姐来干啥?
再加上Birgitte踩着两寸的高跟基本跟抖森一样高,北欧女本来又壮,俩人见面第一场戏抖森单手搂她的腰时我真担心她要连抖森一块儿坠地上去了- -b实在要说我倒觉得奥赛罗里面演苔丝德蒙娜的Olivia Vinall 会是个更好的选择。
Elliot Levey和Helen Schlesinger的护民官演得真是太特么滴赞了!!!
坏得彻底又真实可信,把政客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表现得淋漓尽致。
Rochenda Sandall的市民也很有爆发力。
Alfred的Titus……感觉有点儿脱线……于是演员八得差不多了现在埋汰两句直播,虽然NT Live照例习惯给舞台演员大特写,不过因为刚开始大家都似乎没那么入戏镜头后来基本取成了半身。
等抖森演完打仗沐浴,一脸血洗了似乎也没剩下什么妆,他本身又是金发,眉毛睫毛颜色都浅,结果有一阵子都觉得看不太清他表情。
演到Coriolanus被驱逐出罗马时,抖森的眼泪都快流到下巴了导播才似乎突然意识过来切他特写(当时我很想找个谁的屁股来踹上一脚有木有)至于主持Emma Freud阿姨,你今天晚上跟导演提的问题肿么特别瞎,严重差评!!!
至于围脖上说剧组感冒似乎演员全体嗓子都哑了果然如此,每个人声音都是不同程度的沙哑,尤为演Virgilia的Birgitte,刚出场时我都想说姐你喝口水再演吧……结束的时候Donmar那边很多人似乎都没意识到结束了只有零零落落的鼓掌(正应了导演说的我不觉得结束的时候观众会立刻起立欢呼),谢幕的时候才真正站起来鼓掌。
影院这边有少许妹纸鼓掌,基本没有老头老太呼应~囧。
出来的时候听见有妹纸议论说还是觉得看抖森演舞台剧有点怪怪的,也有说觉得还成的。
最后我实在不想给这戏评分,因为抖森作为一个爱岗敬业执着于挑战自我的RADAer,你说他演技不好绝对是瞎了狗眼,但你要说他天上绝无地上仅有……也挺瞎的。
就用官网的评分,四颗星吧。
反正他才32岁,先把人拉下坑,后面有的是时间和机会同观众一起进步。
至于那些在剧院偷拍的和在影院里抱着大盒爆米花边看边啃,啃完就各种偷拍或狂刷手机,脚还高高翘到前排座位上看的妹纸们,你们对得起抖森和全体剧组的辛辛苦苦吗?
看过莎翁的《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奥赛罗》四大悲剧,在看完本剧之后,被深深吓傻,莎翁太深刻博大了。
历史、政治、英雄、爱情、伦理、友情无所不包,五百年前的莎翁写距离他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探照了五百年后的现代。
没有哪个时代配得上科利奥兰纳斯。
他有阿喀琉斯的勇猛,却不会因为战利品的分配而怀恨于心;他纯粹到不戴任何面具,不会为自己的偏见狡辩;如果说他蔑视民众,那或许是他贵族的教育所至,更多是因为不了解的阶级隔阂。
在战争胜利后,满身鲜血疼痛不已却不愿意在将士面前收获荣誉,反倒关心曾经救过自己的平民。
单独浴血奋战却不愿意为博得名誉展示自己的伤口。
这样的无私高贵的战神,一定会被污名化,因为他不会巧舌如簧,舞动三寸不烂之舌。
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认为这是耻辱。
这让想到子路,当然李广利、岳飞这样遭人暗算的历史,早就告诉我们人性的局限。
子路暴虎冯河天不怕地不怕,死于非命,但所幸有圣人降服了他,不断地敲打他。
而科利奥兰纳斯母亲劝说他的话,劝他违背自己的良心时势所迫,去广场上温和地说服群众,真是下下策。
母亲和儿子最大的分歧是城邦超越于个人,而科利奥兰纳斯的个人和城邦是平等的。
最后的自杀似的死,不是因为爱罗马,是个人的仇恨与伦理发生了矛盾。
要说古希腊的悲剧是人受制于命运,莎翁的悲剧是人被性格推入深渊,科利奥兰纳斯是被三者索命:个人性格、by people‘s name、伦常。
ps:抖森,不知道名来自何处,肉排我也没认出来,希望多多有这种黄金班闪耀的剧。
B站限免看的,以前只知道抖森是和莎士比亚结婚的男纸,看了之后才知道——人家是真的适合莎士比亚。
说回话剧本身,这出戏剧在莎翁众多著作中真的是小众,但依然出众。
个人非常喜欢前半段,将民主制度下贵族的傲慢、民众的愚蠢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止是开了大嘲讽这么简单,也确实是一针见血地体现出了根本性的问题;后半部分没有前半出彩,投诚叛变又被劝归的过程有些赶了,看完除了感慨“英雄气短”并没有其他太大的震动。
这个剧场个人很喜欢,包括服化道在内,都是最大程度上地做了减法,剔除了原本的时代色彩后,使得故事本身更加接近当下的视角,也更能让人产生代入感;配合上这个观众与演员距离极小的剧场,可以想见现场看会是多棒的感受。
总之就是非常羡慕能在现场看的人了。
真的希望国内舞台上也能看到这么优秀深刻的作品,希望能在舞台上看到对社会问题尖锐的呈现与思考。
冲着抖森的名字点进去的,但看到最后我想说剧情角色的精彩程度还有其他演员的卖力演出也是这部剧最重要的一部分,抖森并非“独挑大梁”(夏洛克大哥和肉排的出演真是让我“哇哦”了出来)【马歇斯】 马歇斯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正如旁人评价他“他的内心在想什么他的嘴巴就说什么”,他英勇却也自大,他可以在敌前痛骂我的友军也会一个人冲锋陷阵后带着一头鲜血和满身伤口回来鼓舞起士兵的战意,他总是愧于接受战友的赞颂却也理直气壮的可以轻视普通的民众。
他最大的错误就是选择了踏足政坛,即学不会像个政客为获得民众假意的卑躬屈膝,也做不到在面对民众的愤怒面前学会忍让与退步。
哪怕在故事后半场投奔敌人时他面对考密涅斯的态度也并非充满屈辱地请求收留,而是仍然挺直了脊背以谈判者、合作者的姿态将自己变成考密涅斯手中的一把剑。
但是很可惜他的光芒太过盛大,哪怕他自始至终忠于复仇忠于考密涅斯都无法阻止旁人对他的嫉妒与猜忌。
而考密涅斯最终因马歇斯的放弃复仇而大动肝火有几分是“被放鸽子”的气愤几分是为曾经死去民子的复仇,又有几分是借机除掉一个可敬可畏的“臣子&敌人”又有谁知道呢?
过刚易折、水至清则无鱼放在马歇斯身上挺合适的。
他就好像是天上的战神下凡走了一圈,神怎么可能平视凡人呢?
但神又怎能理解人心的复杂呢?
(感谢这部剧的近景让我100%get到了抖森的美丽之处,他和肉排对戏时一个脸部大特写真是美翻了)【民众】“民众”绝对是一把足够愚蠢又足够强大的剑,躲在人群中的人一旦获得了一丝权利,便会开始胡思乱想,被舆论的声音左右,将曾经敢怒不敢言的委屈放大一万倍,攥紧手中的那一张红纸就仿佛攥住了审判一个人生死的定音锤,裹在人群中喊的比谁都大声——“反正没人知道其中有我,还有两个护民官做垫背”当民众把 马歇斯驱逐出城时尽情砸向他蔬菜垃圾咒骂他厌恶他,他们根本没想过未来的某一天曾经保护自己的战神会成为对立面的复仇者。
而当燃烧罗马的火焰终于快要烧到眼前,他们又瑟缩成一团抱在一起高呼当初自己的无辜与被迫,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民众”压根没有一丝闪光点,就是愚蠢盲目的人形墙头草。
那两个护民官更是这种人的突出代表,以“人民的名义”为矛,将自己幻想成勇斗恶龙的勇士,为成功驱逐“恶龙”而沾沾自喜。
而当他们失去民众的拥护,又变成了两个单薄可笑的个体时,两个傻眼的人只能去祈求“恶龙”的母亲去驯服他,啧啧啧【马歇斯母亲】马歇斯母亲这个角色是我在这部剧中觉得最饱满,演员演的最好的一个角色,虽然抖森的马歇斯也是充满了悲剧感,但他这个角色没准是因为太过直线纯粹而缺少了任性的一种“复杂感”。
(这也是马歇斯悲剧结尾的原因) 马歇斯的母亲我觉得也并非是真心实意毫无保留的爱着自己的儿子,在她心里荣耀与利益是与儿子捆绑在一起的, 马歇斯有那么几分感觉是被她当作了获得荣誉的工具,而且还是共享非私有制的。
当看到儿子浑身的伤痕她从未有过一丝心痛而是充满自豪与喜悦,诚然古罗马时人们就是会将伤痕当做男人的勋章,可是他的妻子却因为丈夫受伤而担忧哭泣,所以这种“伤痕荣誉”并非是刻在所有人的骨子中的,是 马歇斯的母亲选择将荣誉放在了儿子的前面。
最初人民将 马歇斯逐出罗马时她痛失爱子(荣誉)必定是愤恨的,她变得像一个普通母亲一样疯狂地诅咒护民官,诅咒没有名字的民众们,但很快她就重新变得坚强,告诉儿媳“Juno like!
”如果故事停留在此刻, 马歇斯下落不明,她带着对儿子的期盼坚强地活下去没准还能被观众当成一个女战士样的母亲。
但很可惜莎士比亚这个老贼默默地吸了一口烟,提笔写下一行字“做你娘嘞春秋大梦!
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儿!
”随着知道自己培养起来的战神化身复仇者想要攻打罗马时,她的内心就从罗马群众的对立者变成了拥护人,在她的心里罗马的尊严,自己的尊严要胜过一切。
我想她比谁都清楚自己携老带幼去他儿子那里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做法会给 马歇斯带来怎样的后果,以至于最终马歇斯握着她的手在微微颤抖,相顾无言许久后只是叹息般地说“oh mother…mother…what have u done” 马歇斯终于认命了,他神祗一般的人生最终折在了自己母亲手上,他真正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在母亲的逼迫前软弱了流泪了。
在被驱逐出罗马,浑身挂满垃圾时的 马歇斯眼中含着委屈与仇恨,到如今他的眼中只剩认命后的一片死灰。
而相比儿媳的痛哭跑走,她的表情像是凝滞了一般,望着儿子的脸她可能有太多的话想要说出来可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她亲手葬送了儿子的生命,用近乎泼妇的方式逼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但她的底线和尊严又逼迫她不得不这么做,她能说什么呢?
是歉意?
是道别?
还是致敬?
作为马歇斯的母亲,她已经失去开口的资格了,而除去“母亲”外,马歇斯早已对亲朋挚友冷眼拒绝,她更是没有立场再说什么话。
【马歇斯妻子】讲真吼妻子这个角色我觉得有点薄弱,她在这部剧中情感爆发的阶段就两块:丈夫被驱逐出城、和婆婆规劝丈夫停战,这是这部剧剧情最高潮的两个点,其余时间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衬托婆婆的刚毅不屈还有和抖森kiss、kiss还tm的是kiss,弹幕里都酸疯了……简言之这部剧中除了马歇斯从一而终外,其余几乎所有角色都经历了心理转变,民众从支持到反叛再到畏惧;母亲从用户儿子到最后送儿上路;妻子从心疼丈夫到后来用自己和儿子的命威胁马歇斯;敌人从痛恨到与他共同奋战再到最后的反目;与这些人相比马歇斯是真的格格不入,他就像棱角分明的玻璃品掉入砂砾堆,磨不掉身上的刺最终在颠簸中粉身碎骨
你可曾经历过,在不辞辛劳,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
本来你也未有居功之心,然而结果却被奸人陷害,最终褒奖不得,反而被千夫所指。
最终你能怎么办!?
太委屈了!
太冤枉了!
太不甘心了!
必须得复仇啊。
哪怕背叛自己的国家、人民,荣誉至上,在所不惜!
莎翁老年时期,在经历了四大悲剧的巅峰后,创作的这部剧已经去掉了浮在表面的戏剧冲突,而更加深入人性底层地去探讨人的最终追求是什么?
其实,作为一名战神,能以一敌百,出入敌方阵地如入无人之境,这种猛士的勇气,会让他的神经变得粗线条,不那么细腻,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难免心直口快,惹人嫉恨。
但错也并不都在他身上,罗马城邦的那两位护民官才是触发扳机的外力。
他俩其实挺像今天的市长和市委书记的,被民众们选出来,因此在权力的网中迷失自我,一旦有人威胁到他们的权力,他们就会像大蜘蛛一样,用尽各种手段守住权力网。
这种人通常没有什么光明磊落的技能,只会蛊惑人心,卖弄嘴皮。
而这次护民官的选角真的是太准了,这一男一女,从气质到长相还有说话的语调煽动人的虚伪,像透了自私自利的某些居委会大妈,我真的真的特别能理解马修斯为什么不想和这样的屁民打交道,他们不配!
已然看透世间百态的莎翁,最终追求的还是和平结果,而要把这头愤怒的雄狮拉回来,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感情。
莎翁排除了爱情,转而选择了母子之情。
解铃还须系铃人。
马修斯的战神性格是母亲一手打造出来的,崇尚英雄的情操也是母亲灌输的,最后难以和市井之人沟通交流并且不懂得妥协这也是他妈惯的。
而他复仇的愤怒也唯有母亲能够浇灭。
越是强悍的男人就越是妈宝,这一点其实有成长环境根深蒂固的原因深埋的。
而他的妻子,选角上就不符合我的审美,在剧中也没用充分发挥她在家庭担任调解员的功能,只看到一位无济于事,完全插不进母子之间的局外人的形象,稍微有点遗憾。
马修斯的结局注定是悲剧的,双方都不讨好,他无法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生存立足,但值得敬佩的是,他始终忠于自我,活得潇潇洒洒,不卑不亢,这其实就是英雄!
抖森扮演的马歇尔是罗马的战争英雄,是战功和徽章堆起来的神话,可在他要当选政治官的时候,因为不擅长于虚与委蛇,反而被认定是居功自傲,被驱逐出了罗马城。
于是来到了曾经征服过得敌国将领那里,请求他要不杀了自己,要不把兵马借给他,让他可以向罗马城报酬,杀到城下之时,罗马城已经无力回天。
于是,派来他的故交好友来劝说他,他都非常的坚定一一回绝,心要将放逐自己的罗马城和臣民踩在脚下。
可是当自己的妻子儿子甚至自己的母亲跪在面前请求他缔造和平契约的时候,曾经的科利奥兰纳斯屈服了,此时他已经知道自己的结局不会是好的,但还是对母亲说“你断送了我的未来可我怎能不答应你。
”他死在了战营之中,一场本是手到擒来,能让他扬眉吐气的战役,他选择了不战而降,英雄落泪只为母亲的那一句“我们怎能看着你从我们国家的残骸上踏过去,或者又怎能看着你的尸骨躺在我们眼前?
”自古无两全,弹幕上有一句话,令我意难平很久————事已至此,何以为正。
是啊,国家抛弃了他,护民官毁掉了一柄利剑,墙头草的人民扔掉了国家盾牌,却要求这个英雄永远是英雄,以德报怨。
而曾经的英雄,也只有一死,方得和平。
英国国家剧院x抖森《科利奥兰纳斯》舞台置景、灯光音效、换场展现舞台力量抖森的台词和舞台表现力举世无双三个小时,仿佛莎翁也坐在台下,拍手叫绝
那世界不配他高贵的天性 别有居心 引导舆论的民官比无知屁民某种程度上更面目可憎 他作为敢于说出真话的“战斗英雄”一开始就不是为人民而战 很好说明了 英雄不一定是好的政治家 他是勇猛善战的奴隶 是阶级思维固化至深的贵族 他鄙视穷人厌恶虚伪 正如抖森而言 he is so pure 影片开头我一直怀疑母亲对儿子的爱并不纯粹 他爱的只是儿子的荣誉 令她引以为傲的谈资 直到儿子被赶出罗马时 那个伤心是本能的 真切的 下半场看的有点如坐针毡 时间太久了 观众已经坐的有点累了 中间虽然有15分钟修场 但我还沉浸在上一剧目中 还在回味抖森讲I banish you的眼神 下半场感觉没有上半场精彩 结局大致猜到 面对亲朋好友的求饶 希望他饶过罗马 他都视若无睹 唯独面对母妻儿时 他努力克制隐忍 却终被打动 人若无情 天下无敌 害 弃如敝履 甘之如饴 舍身救国的英雄到头来也是个可怜人啊
7+1=8/10 《Coriolanus》2014National Theater Live不喜歡這出戲——莎翁對人性的洞悉過於一針見血,看得人有力使不出的難受。
這出悲劇,讓人悲傷的不是烏合之眾的愚蠢,不是政客爭權奪利的惡毒,更不是英雄變叛徒帶領敵人反攻羅馬,而是那句淚如雨下的“Oh Mother! Mother! What have you done!”抖森的Coriolanus哭得梨花帶雨,觀眾很難不動情……然而他是否值得同情?
在野心勃勃的母親撫養下長大卻完成未成人!
有勇無謀,情商低下。
被政敵三兩句就激怒到崩潰,直接从英雄變成瘋狗。
流放后為復仇投靠敵軍,更是根本沒想過後果。
抖森實在太帥了,非常影響觀看體驗!
加1分是為了他的肉體和隨時隨地都可以湧出的淚水,但他把武夫和媽寶演成兩個單獨的層次,缺乏中間的融合和衝突,沒有Hadley演的Aufidius有角色連貫性和說服力。
(不過這是不是莎翁本身人物設定的問題?
)這出戲不“好看”,如果不想最後鬱悶,看完開場三分之一抖森的出浴可以見好就收……
上半场比下半场好太多。如导演所说,上半场的现实意义永不过时,强性把观众带入军阀视角,去轻蔑平民主义的盲目无知和反复无常,用英雄主义稀释主角的傲慢专断。下半场回归经典莎翁结构,有些乏味。抖森真的挺不错的,但是他剧中老婆的角色功能就只有吻戏吗?
几十平米三面台,道具最多只有几张椅子一个梯子,几乎没有配乐,演技得到最大化。对抖森刷新认知,演技真的好啊,戏剧张力杠杠的,推!
小剧场先锋剧,莎翁,大佬确实还是大佬,会人物,背景,时代赋予的光芒与禁锢,他们的耀眼与晦暗....准确,丰满,生动。没有给到4星矢因为自身欣赏受限,服装 舞台 布景 仍让我容易跳脱。有些书不宜读太早。
说不清到底是坚定不移的Coriolanus 呢还是犹豫善变的Marius ……明星演员抖森粉丝滤镜太强悍,个人感觉倒是很平淡乏力……
全剧最出彩:mother。寇流兰整体处理得偏weak,广场与群众的对峙对抗性可以更强而不是接近一边倒,终场被所有人“背弃”愤而选择死亡处的情绪太平太down了,小剧场极简的舞台设计像是从宏大体裁中减去一切附加装点只提取出了“人”本身在表现。
1. 这次我终于领略了抖森的魅力,以前一直get不到,并不觉得他的五官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他的魅力在这种舞台上就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尤其是几个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也还可以。2. 莎士比亚把人间事写尽了吧!
两年之后再看,依然结局落泪。In the name of people. It shall be so. 关于民主民意民众,似乎放眼人类历史几千年来未曾变过。Coriolanus这样一个角色,他相信精英统治他视民众如草芥,可是他又有一种纯粹感,感谢老莎和森哥,这样一个人物,甚至是注定悲剧的莎剧式的人物,让人唏嘘。常胜将军败给了政客和携裹的所谓的民意,让他舍命的罗马背弃他,复仇是如此的甘甜。2017.11. 感谢NTLive,感谢百老汇国际戏剧影像展。没有BGM没有特效,演员们的表现就是戏剧的全部,哦赞美他们!这样一出精彩绝伦的表演!赞美Tom Hiddleston.
400年前的剧本依旧是当今世界的映像,不知道是莎翁太厉害,还是社会始终那么糟糕。觉得抖森较于角色还是年轻了些,回头补伏地魔版的
抖森实在是太容易流泪了orz电影院里全是fan girls。。。I'm not alone TT___TT
太一般了,也没改。。。ds演得也不好,太年轻了。
#北京电影节# 此分都给莎翁~ 戏剧的那种抽象张力可以超越舞台本身甚至语言,即便并不喜欢现代改编的布景服装甚至选角,莎翁依然不倒。// 另,这是最近以来观影感受最糟的一场以后再也不会感popstar场,傻逼脑残粉不分时晌发出各种叫声,既不懂戏剧也不懂人事
抖森,还有母亲的角色后面都崩了
心疼演莎剧的演员,能背出台词真是不容易
我应该在初中看的,那个时候抱有抖森loki的角色滤镜应该能看下去。
这部莎翁我站主题,群氓与英雄各暴其短的较量,足见历史深刻,当然抖森的跋扈、屈尊和柔情演的都蛮好(开始觉得有点太自带光环后来扪英雄泪就瞬间路转粉了),让最后的结局很有爆发力。依稀记得当年看人艺林兆华版,舞美有相似处。就拍摄而言不太赞同老是给小舞台大俯拍,然后洛克的访谈决定以后都避走
寇流兰三观有点不正啊,有这么个坑人的心机妈更是自掘坟墓。上半场热血沸腾,下半场压抑低沉,抖森满眼泪花看得人心都碎了,更因为觉察这个角色就要死去。Farewell, farewell.
英雄vs人(pi)民。
4
反差很大的角色,抖森诠释及格了
说实话,抖森业务能力真的很强,在这么一大堆nt的演员里演男一气势和演技都很出挑,老天赏饭吧。回头看14年nt的莎剧发现风格都差不多,台词太好了,演员加成,没什么意外,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