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通天塔

Babel,巴别塔(港),火线交错(台)

主演:布拉德·皮特,凯特·布兰切特,盖尔·加西亚·贝纳尔,艾德里安娜·巴拉扎,菊地凛子,役所广司,迈克尔·佩纳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美国,墨西哥语言: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日语,柏柏尔语,法语,俄语,日本手语年份:2006

《通天塔》剧照

通天塔 剧照 NO.1通天塔 剧照 NO.2通天塔 剧照 NO.3通天塔 剧照 NO.4通天塔 剧照 NO.5通天塔 剧照 NO.6通天塔 剧照 NO.13通天塔 剧照 NO.14通天塔 剧照 NO.15通天塔 剧照 NO.16通天塔 剧照 NO.17通天塔 剧照 NO.18通天塔 剧照 NO.19通天塔 剧照 NO.20

《通天塔》剧情介绍

通天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摩洛哥、墨西哥和日本发生的三个故事。 理查德(布拉德·皮特 饰)和妻子苏珊(凯特·布兰切特 饰)因为婚姻危机,去摩洛哥旅行,苏珊在旅行车里遭遇枪击,为了医治苏珊,一车美国游客不得不在摩洛哥的小村滞留,而警方也将此次事件上升为恐怖袭击,展开了调查,其实真相却惊人的简单。 理查德夫妇滞留在摩洛哥,影响到了家里的孩子们,墨西哥保姆为了参加儿子的婚礼,只能让她的侄子(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饰)开车带着她和孩子们一起去,但是,从墨西哥过境回来的时候,他们遇到了麻烦,警方怀疑她绑架美国小孩,事情开始不受控制。 日本,聋哑少女千惠子孤寂地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母亲的自杀使她和父亲的沟通越发困难,由于自己的残疾,她也得不到异性的关注,性格越发叛逆。于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沟通交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器灵第一季肮脏的黑袋子恐惧之地九河龙蛇龙卷风暴美国恐怖故事第六季你的生命我的决定噬魂剑摩登情爱第一季你在哪幻体:续命游戏骨灵后裔3彼岸灯塔男子高中生的日常迷路逆转王牌飞天舞莫斯科陷落乱世丽人行淮水情四海重明愤怒的印度女神恶中之恶废弃小屋壮丁也是兵鲤氏侦探事务所西葫芦的生活九州缥缈录得宠先生

《通天塔》长篇影评

 1 ) 华丽的命题作文

华丽的命题作文上高中的时候,总要写为考试而生的命题作文,也就是八股。

分析题目——立论——证论——结论。

第一段,阐明中心思想;中间数段,通过举例来证明;最后一段,结语。

当然有极少数的文章能突破这个框架,但总体来说,高考作文拼的不是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你文采是否好和例证是否精辟。

上大学的时候,看了一部被捧上天的《巴别塔》,惊然发觉两者之间的类似。

立论:《巴别塔》,语出圣经里上帝摧毁通天塔,令世人各有语言不能沟通的典故,便已指明“理解”是影片的中心思想。

证论:当然就是华丽的,“伊那里图”式的故事本身,由一把来福枪牵起的十数个人物,让人眼花缭乱的拼盘式的故事(其实相对于把时间顺序都打的支离破碎的前作《21克》来说,这部片子其实很大众),都指向“理解沟通”的中心点。

还好的是,这部电影的结尾并没有以主人公高呼着“理解万岁”结束,而是用父女相拥这个情节作了点题,比国内的主旋律要好些。

不过,这部片子就很像:20XX年高考作文题:理解万岁某满分作文巴别塔理解是重要的,沟通是重要的,理解与沟通是21世纪人类生存的关键词。

……一对美国夫妇在中东旅行时被流弹击伤,却引起了一场国际政治风波。

无数人因此受到牵连,如果我们可以相互理解,那么就不必……一个墨西哥老太想要带自己看管的美国小孩越过边界,却被疑为是绑架犯,老太被迫流亡沙漠,受尽苦楚。

如果我们可以相互理解,那么就不必……一个日本哑巴少女因为母亲的自杀陷入自闭,她用放纵自己的身体的方式来与他人沟通。

最后父女在阳台上深情相拥,让我们了解了理解的伟大。

……理解万岁。

……其间的区别,只不过在于伊那里图用他那一贯的拼盘式手法(或者说是90年代以来“好电影”的大俗套,参见《低俗小说》、《上帝之城》、《梦之安魂曲》、《撞车》等等,以及伊那里图的前作《爱情是狗娘》、《21克》),把电影打造成了令人眼晕的万花筒。

我并不想损这部电影,只是觉得现在有许多人把它捧得太高。

我相信,凡是见识过《21克》的人,必定对它多少有些失望。

电影本身还是精彩,它以“理解万岁”作主题,在当今世界还是有很大的正面意义。

可是正是这种过度庞大的野心,损害了它本可以拥有的力量。

电影的故事,一会在中东,一会在美墨边界,一会又飚到日本。

创作者明显是想通过全球各个角落发生的各种故事来阐述“理解万岁”这个概念,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中东的政治风云,美国种族歧视的暗流,甚至日本的变态色情文化之类。

如此博大的视角自然令人五体投地,但细细来看,这些宏大的命题在影片中都被虚化为故事的背景,我们并不能看到多少真正深入的思考。

在情感的表达上,这部电影明显有用力过度的倾向,比如美国夫妇的段落,在妻子治伤时,导演不遗余力的通过各种手法(晃动的长镜头、特写、演员无休止的哭喊)来让观众感同身受主人公无辜中弹的痛苦。

所以纵观他们这整个段落,你所能得到也只是痛苦这感觉而已。

而且是纯生理上的,它并不是真正深刻的感情。

我倒是觉得让凯特•布兰切特这个好演员在地上哭喊呻吟十分钟之久实在是暴殄天物。

正因为电影本身的思考并不深入,创作者才会想用极端的情感浓度来唬住观众。

比如那个冗长的疗伤场景(导演对这种痛苦细致入微的表现本身就有些虐待狂的倾向),比如那个日本哑女让陌生人看自己的私处。

说这部片子深刻的人,基本上是被这些极端化的表现方式吓倒了。

然而强烈的情感浓度,不等于思考上的深刻。

被称为叙事思想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他的电影在理性的深度上举世公认,但讲得也都是普通人的故事。

那甚至不能称为感人,对于本身就不真挚的情感来说,适度的煽情技巧可以起到应有的辅助效果。

但辣椒放的太多,你就只能被辣得够呛。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

为什么这部电影不能像伊那里图的前作《21克》那样让人深深震撼?

为什么这个天才导演需要用这些纯技巧性的东西来唬人,而不是像他以前那样,用真诚的情感赢得赞美与尊敬?

或许,就是因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派拉蒙出品,高额的投资,在世界范围内取景,故事关注国际问题,天才导演,包容偶像明星、实力演员、异国风情的超完美卡司,在戛纳参展,在奥斯卡片扎堆的秋冬季上映。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部“好”电影的组成因素。

然而这个好的范围,却超出了影片本身。

换句话说,它是在讨好一切。

在戛纳用“天才导演杰作”的名号讨好国际评委,在市场上用无敌卡司阵容讨好观众,上映季必然是在“艺术片”扎堆的金秋,与《撞车》类似的题材,关注国际国内社会问题,目标直指奥斯卡。

这其中牵扯了太多利益的纠缠,任谁都不能轻松自如吧。

这样一部电影,从头到脚都是一个好字。

可是那么多好处凑在一起,缺了真诚,就只是一片华丽的命题作文而已。

还记得《21克》的结尾,保罗临死前的自白,生前与死后相差的那21克,到底是什么?

《巴别塔》所缺少的,或许正是这《21克》。

 2 ) 悲伤Babel《通天塔》

刚从电影院回来,本来电影就看的不多,能让自己用心看的更寥寥无几,《通天塔》(Babel)应该是我最近几年看过最压抑的电影,感觉呼吸都很困惑,现在还没缓过来,书读的少,也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在航班上看过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印象中这部电影用的语言很多,情节繁琐,结尾让人模凌两可,中国地区的放映也没有象别的外语片上配音,只是打上了中文翻译……想想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神秘电影。

故事以一把枪,2个孩子的顽皮无知开始。

爱情,家庭,生活,社会……所有的意外巧合都不幸纠结在一起,合着沉重的背景音乐,悲怆无助影片折射了种族群体的社会分歧,当一次偶然的意外演变成了“恐怖袭击”,贫富之间的差距,延伸至担忧、恐惧,生命微在旦夕,人们的朴实善良,不计回报是否该明白“世界和平”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这样从社会角度去看这部片子,除了片段和情节压抑外,整个社会的种族歧视应该更显的直白内心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悲伤,有种想哭的冲动,对着银幕合着沉重的音乐流泪不止人与人之间那座通天塔到底有多难?? 想看清对方,也想有更多的对方能看清自己……

 3 ) 剪刀手的真·无双·乱舞

我热爱《爱情是狗娘》和《21克》,对Alejandro导演的最新的这部《通天塔》也非常喜欢。

和类似手法的电影相比,我个人的喜好是《爱情是狗娘》大于《通天塔》大于《撞车》大于《木兰花》。

相对于《爱情是狗娘》和《21克》,《通天塔》要直白一些,主题指向更明确,但是相对而言,让人思考的空间也就小了一些。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起两篇和这部电影完全无关的文章。

一篇是西西弗所写《沟通的极限》。

一篇是我自己写的《地铁里的两个女生》。

此外我不打算谈论这部电影的主题了,倒是更想谈谈公映版《通天塔》的删改。

原在我看原版《通天塔》之前,我听说有人提议公映《通天塔》的时候加上马赛克。

我当时有点疑惑胶卷放映有可能加马赛克吗?

后来听说马赛克的方案果然没有能够执行,电影还是采用删减的方式。

我看了原版《通天塔》后想,这电影不能删减,一删减就会大跌水准。

等我看了公映版《通天塔》后,才发现,这个版本不止是删减,而且还有改动。

前两天听说,媒体访问在影院看了《通天塔》出来的观众,80%的观众不觉得这电影受到什么删改的影响。

我觉得这问题和向兔子打听牛肉的滋味差不多。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看过原版《通天塔》,喜欢原版《通天塔》的人,都会为这个删改版而感到愤怒的。

我想要回顾一下这个版本中的删改内容,但是剪刀手的真·无双·乱舞实在太厉害了,我难免挂一漏万,只能捡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谈一谈了。

千惠子出场第一段,在更衣间中,她的朋友胖女孩问她,你怎么这么大臭脾气。

她的另一个带鼻环的朋友在旁边插嘴揶揄了千惠子一下,千惠子回嘴,胖女孩大笑。

我想不起来公映版中的这几句对话是怎么说的了,总之是个洁版。

而原版中,鼻环女说,她臭脾气是因为没有人和她上床。

千惠子说,我这就和你爸上床去,出出气。

这是电影中,千惠子的孤独第一次和性联系在一起,但是被篡改了。

接着是在J-Pop里面,千惠子和鼻环女被冷落后,在厕所里,千惠子说,他们把我们当作怪物,然后故事就切到了摩洛哥。

实际上,原本中,千惠子脱下了自己的内裤,然后对她的朋友说,我要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毛怪。

然后她们两个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千惠子一直盯着对面的几个男孩看,慢慢地把自己地大腿分开。

几个男孩惊骇莫名。

对于沟通被切断的千惠子来说,性这种最直接的接触,即是她的途径也是她的武器。

然后,千惠子看牙医。

千惠子刚刚伸了一下舌头,医生就把她赶了出去。

看来日本的牙医比我们的剪刀手还自重自爱。

不过原版中,可没有这么直接,千惠子是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去吻牙医,然后牙医才把她赶走的。

在墨西哥的婚礼上,新郎的表弟当起了孩子王,带着孩子们捉鸡。

他对孩子们说,我要一个人帮忙,美国小孩Mike应声而出。

公映版到此嘎然而止,故事转向另外一侧。

那么Mike到底帮了什么忙呢?

实际上,墨西哥小伙子让Mike抱着一只鸡,接着把另外一只鸡放进了鸡笼里,然后转身从Mike手里接回了鸡。

他提着鸡,手快速地转动了几圈,向上一提,鸡脖子就断了。

没了头的鸡落在地上仿佛还跑了几步,一群墨西哥小孩追了上去。

两个美国小孩吓坏了。

千惠子回到家中,等待她的朋友鼻环女来接她出门。

两个人出门前,公映版剪掉了一段。

原版中,千惠子问鼻环女,你穿内裤了吗。

两个人都撩了撩自己的裙子。

这可能是最隐蔽的一处删减,但是没有了这一处,观众就不会明白,千惠子后来和那些男孩见面是在一种什么状态。

在和男孩们见面的时候,电影有了最匪夷所思的一处删减。

几个女孩轮流喝了几口威士忌,然后就high了。

这是什么威士忌啊?

让我想起《当哈利遇到萨利》中,让美格瑞安高潮的那份食品,人人都想来一份。

原版中的威士忌没有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威力,实际上,他们吃了类似于摇头丸的软毒品。

但是我很不明白,剪刀手门剪掉软毒品是想保护谁,同期上映的《门徒》中,可是有大段大段的硬毒品啊。

然后在迪厅中,哦,这里并没有删减,不过有一个很小很小的bug,以后看《通天塔》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

这里的音效交替出现,展示千惠子的世界,效非常震撼人心。

实际上,这是电影中最让我感到的一段。

在这里所有千惠子的主观镜头都是没有声音的,而千惠子面部特写镜头都配有迪厅背景音乐。

在第一次出现鼻环女接吻的镜头后,原版的时间大约是73分钟处,这里有大约几秒左右的镜头,是千惠子的面部特写,同时抹去了声音。

这应该是一处错误。

然后等千惠子在房间中接待刑警,刑警正要离开,千惠子挽留他在待一会儿。

这里剪刀手们开始乱舞了。

刑警看到一直白猫慢慢走过去,下一个镜头就是千惠子裸体站在刑警面前。

继神奇威士忌后,公映版《通天塔》再次上演白猫大变美少女的超现实主义。

原版中再次扫兴地去掉了这个神奇的魔幻一刻。

不,我不应该用调侃的语气讲这一段。

在这一段中,女演员菊池凛子的表演非常动人,直接撼动人的心灵。

千惠子的孤独、苦闷、痛苦、恐惧、羞耻、坚持、倔强、勇敢等等复杂的情绪在她身上一起迸发出来。

我相信这一段戏是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重要原因。

此后,在美国边境,墨西哥老人和美国小孩陷入困境。

公映版两人的对话中,老人说,他们以为我们做了坏事。

小孩说,不是这样,你不是坏人。

老人很感动说,对,我不是坏人,我只是做了错事。

实际上,小孩的那句英语发音标准,语法简单,他清清楚楚地说“you are bad”。

这是最让我愤怒地一处修改。

剪刀手们在想什么?

把孩子当作天使是很危险的,这是《木兰花》中的台词。

而实际上,现实世界的阴影一早就蒙上了他们的心灵。

《通天塔》做了很好的示例,但是被剪刀手们篡改了。

我倒想问一下,你们有什么权力篡改别人的作品,不仅是删减,而且是把内容改到与原作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去!

故事回到日本,剪刀手蓄足了气槽,再次开始真·无双·乱舞。

千惠子写了纸条,递给刑警。

这本来是一段很平缓的镜头,但是由于千惠子没有穿衣服,而剪刀手一定要把电影剪成三点不露。

所以平缓的镜头被剪成了凌乱的快切。

完全打乱了影片本身的节奏。

然后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当千惠子的父亲回到家中,走上阳台见到千惠子的时候。

剪刀手在这里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的标准不仅是三点不露,而且背面的裸露也是不能接受的。

其实我承认,《通天塔》的确不适宜少儿观看。

但是本来这样深邃的主题就不是少儿能够理解的。

所以还是电影分级的问题。

关于电影分级,这里有篇参考文章,老头更有力量。

另外,《通天塔》是个很好的说明裸露与淫秽的区别的例子。

我们剪刀手的乱舞恰恰表明了他们心中的龌龊。

剪刀乱舞也有一点好处。

把这个公映版和原本对比着看,更能理解导演的功力所在。

例如,千惠子裸体的那一段,之前的节奏非常缓慢,然后千惠子把节奏陡然加快,以痛哭结束,接着就是摩洛哥的警方与父子对抗的枪支场面,以痛哭画面开始,到二儿子自首,节奏再次变慢。

再切换到墨西哥婚礼后曲终人散的场面,又慢节奏开始。

可以看到导演对节奏变化的把握非常精准。

而公映版却把这个节奏给破坏掉了。

IMDB得分7.7(29281人投票),我打8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4 ) 想起Crash

Babel与Crash在叙事方式上都采取了多线结构。

Crash去年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剪辑奖,虽然那些蒙太奇都很老套,可在着错综复杂的线索和人物关系下却生长出了别样的魅力。

个人以为,还是很适合写戏的我们借鉴借鉴。

Babel在这一点上也毫不逊色,若不是主题太过相似,私以为今年的最佳影片非Babel莫属。

说到主题。

Babel与Crash同样是讲述种族问题。

我一直在思索,种族歧视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

它是神留给人类永恒的伤痕,还是只源于个人行为,源于现代社会的彼此不信任。

显然Babel想说的是前者,Crash表达的是后者。

由片名我们就可以看出。

关于这一点,Crash的开场白写得清楚:It's the sense of touch. In 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 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In L.A., nobody touches you.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Crash,just for touch.两部影片都有温馨的细节。

Babel导演更偏重于生活的真实感,布兰彻特笑着对皮特说,我尿裤子了。

皮特找来便盆,抱着她,像父亲抱着女儿一样。

而哈吉斯让我喜欢的一点是他未曾泯灭的童话心灵。

我想申辩的一点是我们能不能不再把温情称之为矫情,而放下自己的虚伪的理智简单地感动一回。

Crash里的那个小女孩,当爸爸第一次给她穿上隐形保护衣时,我已经泪流不止。

当她为父亲挡下子弹,仍然天真地笑着:Dad, it’s ok, I’ll protect you. Dad is Ok, it’s a pretty good coat。

相信。

所有的爱都是因为相信才存在的啊。

后来店主沮丧而不无感激地说:She’s my angel。

其实真正的天使是他的女儿,也是他自己。

佛家有言自性觉即是佛。

顿悟之时人间处处皆乐土。

叙事方式和故事的主题雷同让Babel和Crash之间产生了很多本来无所谓比较。

我个人非常喜欢Babel,特别是对于日本女孩这条线索的处理,有导演自己的深意在其中。

Babel带给我的是感慨,Crash带给我的则是心灵的冲撞。

相比Babel的淡淡的叙述性,Crash有很多的巧合,很多的刻意,但如果不是我们的吹毛求疵,Crash真正的成功是因为人的情感高于了故事的完整。

Babel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永恒的隔阂与无奈,Crash则告诉我们人类是有达到彼此和谐的希望的,而且这希望并非神赐,而来自人类自身。

Babel的苦痛没有把我看哭,Crash的希望倒让我哭了好几处,这令我有些意外。

哭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它不是判断影片的标准,但有时,哭会打乱标准。

伟大的塔可夫斯基曾向我们证明,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艺术家的内涵与良知都应该先于技巧。

Babel和Crash的导演都做到了这一点。

毕竟戏剧电影的空间是有限的,但人的情感是个无限。

Crash让我想起约翰列农的Imagine,并开始愿意把它称作理想而非梦想。

理想,是可以通过努力,通过人的自觉而实现的。

Crash展现了社会阶级规则的丑恶与不平,却也传达了人性的美好和希望。

当通天之塔倒下数千年后,人类在冲撞之中,绝望之时,终于绽放出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光辉。

尤记得去年大概也是这时看过Crash,下定决心做一个好编剧。

Babel的结尾,导演留下这样两行字: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我想最暗的夜便是这个错综纷扰的世界,最亮的光便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和希望。

 5 ) 爱是最好的通关密码

这是一部让人绝望,同时又给人希望的电影。

我们仿佛能听到那些遥远的呐喊、无力的哭泣、暗哑的声音和破碎的语言,看到那些被泪水浸透的双眸,以及眼睛里透露出来的深深的无助。

所有的一切都是交流的无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孤城。

本片以交叉叙事的方式,巧妙地用一支枪将四段分别发生在摩洛哥、日本、墨西哥和美国的故事联系到一起,探讨了一个古老的关于交流的隐喻。

而日本女孩的故事格外让人动容。

枪的源头,是一位日本旅行者。

这家的女儿是个哑巴,她的母亲自杀而亡,而她又和父亲嫌隙颇深。

她渴望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圈子,渴望温暖渴望关爱,于是她嗑药、放纵、堕落、沉迷,她只是想摆脱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

她不能说话,于是她用身体表达。

她穿着超短裙,不穿内裤,她轻易地张开双腿,将属于女性最私密的部位展示在陌生男人面前。

她用身体诱惑他们,为了温暖自己冰冷的灵魂。

她最后甚至在邀请警察来家里调查的时候脱光了衣服,赤裸裸的站在警察面前,用身体发出无声的邀请。

那么年轻美好的身体只是一个躯壳,里面孤独的灵魂在大声叫嚣着“请你爱我”。

影片最后的一抹亮色,是警察给了女孩一个拥抱,他理解她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和渴求。

当女孩赤裸着抱着肩膀独自站在阳台,她父亲给了她一个深情的拥抱,背景是繁华的东京、星星点点的人间灯火,好似不灭的希望。

无尽黑暗中的耀眼光芒——我们渴望的其实只是一个温暖而坚实的拥抱。

你要学会和自己相处,人生始终是一个人的人生,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真正的信任、理解和安慰彼此。

但唯有爱能让我们沟通联合、相濡以沫,唯有爱能让我们相互爱护、公正而宽厚地对待彼此。

爱是最好的通关密码。

 6 ) BABEL的語言衝突

幾個星期前看了Babel,縂覺得不如想象中那麽好,縂覺得有些章節可以改進。

不過imdb上的評價甚好,也被看作明年奧斯卡的有力爭奪者。

我承認它在制照衝突上的確做到了和CRASH一樣的效果—一環套一環,典型的戲劇手法,人物關係不是那麽錯綜複雜,但是衝突主要圍繞幾個人物展開。

加之它所展示的地域風情和微妙的世界局勢所呼應,應該是學院獎委員會喜歡的口味。

説到底,這部電影就是圍繞語言的衝突展開連環套的。

地點1:Morocco人物:Brad Pitt, Cate Blanchett, 當地導遊, 當地民衆,旅遊團組員。

衝突起因:Cate中槍 故事脈絡:爲了給妻子換取急救的時間, Brad不得不聽從導遊的意見,和巴士旅遊團的所有人一起到了離出事地點最近的導遊的家裏,在那裏他可以打電話給家人和大使館。

村落裏的人都是中東打扮,看到白人遊客面露的是驚訝,指指戳戳;語言不通的白人十分驚慌,在這樣一個處處幾乎都是土坯的村子裏,人人的裝束和電視裏的恐怖分子沒有什麽區別。

旅遊團的人們要求立刻離開。

而Brad的電話並沒有立即召喚來直升機,他變得憤怒,驚恐,甚至絕望。

地點2:Morocco人物:夫妻和兒子一家4口, 小販,衝突起因:買槍故事脈絡:小兒子的槍法顯然好於哥哥,父親則寄希望他們可以殺死來犯羊群的狼。

爲了驗證小販的話,兄弟二人在山頂比試,期望這把來復槍可以達到3公里的射程。

地點:東京人物:高中啞女,父親,警官,一群無所事事的少年衝突起因:啞女被人瞧不起,因爲語言的原因雖不缺朋友,但缺少愛情故事脈絡:母親過早自殺,少女十分敏感;和父親的不慎和睦,使她與一群追求感官刺激的少年爲伍,在舞廳醉生夢死,在毒品中找尋快樂。

她的生活因爲一個來調查父親的年輕警官而改變。

地點:聖地亞哥, 墨西哥邊境人物:兄妹二人(Brad 的兒女),保姆,保姆的侄子,邊防警衝突起因:爲了參加在墨西哥的兒子的婚禮, 保姆不得已把這對孩子帶離聖地亞哥,因爲孩子的父母深陷Morocco,Cate還在接受治療。

深夜囘美國的途中,醉醺醺的她的侄子無視邊防警令其停泊的要求,強行闖關故事脈絡:孩子走失在沙漠裏,保姆絕望地呼求邊防的救護。

啞女 父親獵槍村民小販父子Cate, Brad兄妹保姆其實矛盾衝突不是來源於人物之間的直接衝突,而是借助語言的不同,文化的誤讀,宗族的隔閡來展現全篇的戲劇衝突。

雖然傳統意義上的戲劇衝突必然來源於或者帶來人物衝突,但是Babel所想要表達的衝突更想超越簡單的人物衝突。

那麽用一個聖經故事—《通天塔》就已經足夠的情況下,爲什麽還要編織幾個並頭發展的綫索呢?

因爲通天塔的故事大家太熟悉了,用一個現代的,看似有點錯綜複雜的故事,並讓它竟可能地帶上各種異域風情和文化印記,可能更能引起挑剔的學院委員會的注意。

這樣說,並不是說這不是一部好電影,但是它只是一部沒能超越想象的好電影,中槼中矩,又有些取巧地投人所好。

它在反映文化衝突和宗族衝突的時候,僅僅用語言的不通作了一個大的包裹,内在的衝突要看觀衆心里的衝突和慣性情結。

觀衆本身的内心衝突來自不同的觀衆的體驗,所謂千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今年看過的片子裏,帶有宗族觀念的還有Borat,Judgment。

不同的電影想要引起關注的只有一個:种族歧視不但一直沒有消除,反而因爲一些偶然事件或者一些國家的強大而變得更加偏執。

Borat對猶太人的嘲笑,如果說僅僅是從哈薩克人的角度來調笑,那你就錯了,如果說是從美國人的角度來譏諷落後國家,你更錯了。

主演本身就是一個猶太人,就如《南方公園》的主創之一也是猶太人一樣,有了這個護身符,他們可以盡情嘲笑一切,連自己都不放過嘲諷的人,你還會說他們是种族主義者麽?

Judgment講述也門共和國在911后遭遇的“連坐”—由於信仰的相同,文化的相同,還有裝束的相同,他們被視爲恐怖主義者。

Babel裏表現出的白人的恐慌看似不無道理:911的劫難是心頭永遠無法平復的痛;自恃最發達國家公民的不可一世在面對貧窮和落後的時候,卻爆發為恐懼和神經質。

即便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人Cate,在喝水的時候也是顧忌重重,生怕冰塊不潔。

這些顧慮,或者說忌憚,植根于他們對中東地區零了解或說負了解(本國政府在宣揚他國或者其他種族時,不可避免的高高在上和狂妄自大。

)那麽語言相通,背景相同又如何?

在cate中槍后,同車的白人非但沒有和他們夫妻同生同氣,反倒是找機會趁早離開那個充滿“恐怖分子”的村莊。

啞女和同齡人的交往,受到語言的限制;即便周圍的人懂手語,依然將她看待為下等人。

她強烈的渴望被愛,嚮往男生的追求,變成強烈的復仇心理:捉弄看不起她的男生。

同時,她又在羞恥心的責問下非常痛苦。

在搜索來福槍的過程中,Morocco 警察對待村民和父子三人的拳腳相加,粗魯和莽橫清楚地寫出這個世界不言自喻的等級之分。

語言明瞭又如何?

《迷失東京》講述的那個在語言的迷亂中找尋心靈伴侶的老人,還不是回到妻子身邊過囘一樣的生活。

沒有理解和尊重,語言更是多餘;與其這是個喋喋不休的世界, 不如是一個靜靜的無語天地。

如果說Cate和Brad在Morocco的遭遇是得意洋洋的白人在穆斯林世界遭受的同伴的背棄,異族的幫助,那麽他們的一雙兒女在墨西哥的24小時則是飽受美國制度的折磨。

墨西哥的橋段是一群並非“高尚”,但是異常快樂的人們的簡單生活:盡情舞蹈,歡快歌唱,伴著美酒,喜慶的婚禮,一切都是十足異鄉情調。

雖然這裡的落後還有文化的差異(在孩童面前血淋淋地殺雞,縱容小孩喝酒)給孩子帶來的是Culture Shock, 卻滿足了孩子簡單的快樂需求。

而邊防警從保護美國公民角度出發,根據制度做出了判斷:保姆的侄子和保姆妄圖綁架兩個美國公民從中牟利。

孩子們受盡煎熬,深愛他們的保姆最終也沒能逃脫遣返回鄉的命運。

在另外一部電影裏,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也從美國人的角度,反省了對待墨西哥人的態度。

然而,世界就是這樣,沒有文化的差異,也就夠不成世界的多元化;號稱構建多元文化的北美卻常常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人權宣言,種族平等,尊重個人,如果真的能做到,人們恐怕也不會嘗試電影,書籍,音樂等各種方式來重新解讀通天塔的傳説了吧?

塔最終沒有建成,猶太人爲了建立自己的國家付出了血的代價,巴以衝突還在升級,海灣駐軍是在維和還是在自殺,國與國相互詬病,種族爭端不斷,大和,高麗和大汗爭不斷理還亂的是一衣帶水,還是勾心鬥角?

看過Babel,每個人都能在裏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主題。

但是它過分的追求大而全也使影片失去了一點真摯和可信。

 7 ) 当下世界电影流行趋势

真的是很棒!

电影做得最好的当然是结构,(现在电影都在玩结构)我最喜欢的部分则是导演将时间随意拆解,将那些鲜活浓厚的素材,那些铺天盖地的信息,故事明明是精心结构,但是抡起来却无比随意,有那种目空一切的自然劲头。

会让我想起《暴雨将至》,暴雨是分成三段做,这个是切碎了做,这个更好吃一点。

当然,暴雨那种宗教和宿命的悲情更动人一点。

看这种电影,真的是一口气都不敢松,一点不敢走神。

当然电影有很多标准,但是如果只有一个标准来界定好电影的话,(我以为也是任何人无法推翻的标准)我觉得就是这个:让人完全无法移开目光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很多东西是主线故事叙事之外的部分,(比如墨西哥保姆穿不上的那条红裙子,比如说她和那个墨西哥男人的小爱情,和故事发展完全没关系,但是写人物)但是都可以进到电影里来:包容一切,自成宇宙。

我超级喜欢肩扛镜头中的那种随意,那种准确,那种饱满:就像写散文写到最高境界,看起来仿佛小说,又仿佛不是。

挣脱一切束缚,不在乎摄影原则。

好像是一个外行DV青年在随便拍,没有什么美学风格可言,但是在需要情调和气氛的时候,那种功力就出来了。

我觉得我要拍的东西,一定也是这种影像风格:一定要动起来。

不动明王那种,机器摆在那里,只是以最小弧度摇和移,那不是我要的东西。

我不得不佩服好莱坞和美国电影工业:他们就是可以吸纳冈萨雷斯这样的外籍人到自己的电影体系内,然后可以任凭他们做出极具风格的作品,内容和思想,可以是对美国生活和美国精神的反思,批判,甚至是浓厚的不满。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才成为美国,好莱坞才成为好莱坞吧!

看大师的电影往往觉得悲观:这个世界本身并没有什么进步,大师死后,电影也没有。

而看这种电影则使人振奋:年轻人总是在做电影,以包揽一切的胸怀,以崭新的灵感和创意,榨出自己的全部天才,他们在为电影做贡献,而就是这样的人,使电影始终是电影。

而正是这样的人,这样的电影,能嗅出一种所趋之大势:就像《疯狂的石头》,像《不走运的人》,像《走火枪》,像《松子可嫌弃的一生》……世界电影的流行趋势在这里:已经不再像古典主义一样精心结构一个故事,探讨因果或者伦理,也已经不再像现代主义一样着力于表达某种思想或者情绪,或者人类的处境,在这些电影中,每个人物都不会深写,每段人物关系也点到为止,多而不杂,杂而不乱,他们存在的最大意义是成为一段素材,就像DJ打碟一样的素材,可以剪辑,碰撞,随意切割和组合,在这种冲撞中爆发出最大程度的光芒。

在思想上,也不再趋内,内省,而是向外发散,介入现实,关注政治,反射当下。

简单的说,怎么酷怎么来。

这么说,我还是佩服贾樟柯,因为《三峡好人》也是这个路数,我觉得比《通天塔》更棒。

年轻人在往这一个方向做电影:希望那也是我们的方向。

 8 ) 论《通天塔》的倒掉

07年2月25日,万众瞩目的第7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终于热热闹闹、沸沸扬扬、轰轰烈烈地落下了帷幕。

此前获七项提名,倍受业界关注的参赛影片《通天塔》(the Babel)却仅摘得一个安慰性质的“最佳电影配乐奖”,未能赢得一个轰轰烈烈的结局。

我在《通天塔》倒塌之际撰写本文,难避“落井下石”之嫌,然而却绝非“马后炮”之举。

因为早在该片获金球奖提名之前,我就不遗余力地对该片进行冷嘲热讽。

随着《通天塔》捧得金球奖并获奥斯卡七项提名,部分媒体、影评人和影迷各怀鬼胎,用歇斯底里的热捧将这座“豆腐渣工程”通上天。

而我不得不顶着来自周围朋友质疑我电影品味的压力,一如既往地像祥林嫂那样,对每个看过此片或计划看此片的人抱怨——“我真傻,单知道评金球奖的时候,《通天塔》要混一遭。

我不知道奥斯卡它也来……”如今,我终于可以放下包袱,在与有识之士弹冠相庆之余,和各位一起针砭这部莫名奇妙的电影。

一切都要从片名开始谈起——the Babel,直译为“巴别塔”,典出自《圣经》旧约全书中的《创世纪》。

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后人来到一个叫西纳的地方居住,心血来潮地想建一座高可通天的宝塔,以纪念人类在地球上创下的丰功伟绩。

上帝得知后,震怒之余搅乱了他们的语言。

人类由于沟通的障碍,陷入周而复始的纷争,这项伟大的工程也就此停工了。

人们同时又觉得再也没必要生活在一起,于是就分道扬镳,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分别成为我们七大洲的祖先。

这个故事对西方世界的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

人类元初的不可调和的文化冲突或虚妄的终极使命——“巴别塔”也成了这些复杂寓意的代名词,见诸于各类文学作品或学术论文中。

“拉大旗,做虎皮”——《通天塔》的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显然深谙此道。

主题方面,用the Babel作标题,无非是想先声“唬”人,借用具有深意的典故来填充空洞无物的影片。

故事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国度(摩洛哥、墨西哥和日本)。

片中角色分别操不同语言(美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日语甚至哑语)——这样的布局从一开始就在暗示观众本片紧扣巴别塔神话的主题。

然而,我们却很难在这样的设定背后看到“巴别塔”式的情节——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美国人为救助遭受枪击的妻子在摩洛哥和当地人发生争执;墨西哥小子因为和美国警察发生冲突而驾车逃窜——唯有这两段主线情节能和巴别塔的象征意义扯上关系。

我们见到更多的是与此无关的同一文化和语言环境里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美国夫妇之间的感情问题;摩洛哥父亲与孩子的交流的缺失;日本父亲与女儿之间的隔阂;聋哑女孩与花花世界之间交流的障碍……导演在偷换概念之余也试图在影片中洒些契合主题的暧昧的香水。

(如美国政府误以为枪击事件和恐怖分子有关的桥段)然而,其贫乏的才能和最初的不良动机致使他始终无法掩盖该片故弄玄虚的尸臭。

情节方面,《通天塔》结构散乱。

主线情节支离破碎,剪接无序是有目共睹的。

为了更充分地迷惑观众,导演置入了副线情节的搅屎棍——日本哑女的故事貌似增加了故事的维度,却与主线或主题毫无联系,没有互动、没有因果、没有比较、没有并列,除了那把步枪。

如果这也能当回事,片名索性叫《寻枪》得了。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导演不踏踏实实地立足于电影本身,脱离画面强行灌输先入为主的概念,这对观众是极不公平的。

用圣经书页取代胶片来说教,对电影艺术也是不公平的。

如果这种伎俩一再得逞,势必诱导我萌发跃跃欲试的邪念——一对恋爱中的年轻男女,女孩一直认为男孩胆小懦弱。

在一次阻止街头流氓斗殴的事件中,男孩终于有机会表现出自己勇敢的一面。

然而,他却因防卫过当被判入狱半年。

出狱后,男孩发现女孩已经抛弃他,远嫁异国了——如果我给这么一部装腔作势的“青春片”起一个源自东方神话故事的名字《奔月》,是不是也挺像那么回事了?

好在奥斯卡对《通天塔》的评定断了我的念想。

出于对大众舆论和金球奖后票房市场的考虑,奥斯卡给予该片七项提名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是底线(裤),评审委员会显然不会为了这部矫揉造作的片子解下自己“学院奖”的贞操带。

更何况,每年的最佳电影和最佳外语片都会在全球的关注下互相较劲。

今年的最佳外语片《他人的生活》曾囊括了有“德国奥斯卡”之称的金萝拉奖七项大奖。

此番加冕可谓实至名归。

要对抗这种霸王龙级的纯文艺片,只有金刚级的作品才能保住美国人的颜面。

如果让《通天塔》上位,无疑是螳臂挡車,落得个自取其辱。

所以,让商业味更浓的《无间行者》出头也在情理之中。

《通天塔》的倒掉不仅是关系到该片自身和奥斯卡奖的事件,此前部分媒体与业内人士居心叵测的过高评价和“南郭”观众们的聒噪附和是发人深省的。

所幸在这出现实版《皇帝的新装》里,小金人扮演了那个说实话的小男孩,并一举推倒了通天塔。

若不然,《通天塔》铁定会成为奥斯卡的耻辱柱。

诚然,我撰写此文时,也和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一样虚张声势,借用了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作标题为自己撑门面。

那么请容我无耻到底,盗用该文的末句作为本文的结尾,也以此表达我对《通天塔》倒塌事件的态度。

活该!

 9 ) Babel的含义

每个影评似乎都提到了拼盘类的情节结构。

该手法俨然已经成为现代电影的一个俗套,从《Pulp Fiction》开始便有无数效仿之作,典型的如《City of Gods》,《Requiem for a Dream》,去年出色的作品中也有《Syriana》和《Crash》。

先前这些电影(除了《Pulp Fiction》)都有非常明显的一条主线将所有的故事串接起来,而《Babel》的主线则显得有些含蓄。

我所谓的主线并非那条明线,一杆rifle串起了几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而是除此之外,这些故事的共通之处又是什么?

另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为何电影名字叫作“Babel”?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可以紧密联系起来。

"Babel"就是希伯来语中的名城Babylon。

然而《创世记》中又写到,Babel的另一个意思是 "to confuse or confound"。

其实JJ同学也提到了,由于各地语言的诧异,同一个城市便有了不同的名字,于是在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疑惑。

体现在电影里,便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有声与无声间的沟通障碍。

这是连起看似关联不大的情节片断的主线之一。

然而,如果仅仅考虑这条主线,电影未免有些偏重,发生在日本的故事显得离主线偏远一些。

继续研究下去,可以发现,Babylon在阿卡得语中为“bab-ilu”,意思是“Gate of the God”。

这便有了些意思。

提起“Babel”,人们很可能就会想起“Tower of Babel”,即“通天塔”,电影《大都会》中的Ziggurat,巴比伦的中心。

通天塔的故事(其中一个版本)概括如下:当巴比伦文明达到一个顶峰,巴比伦人开始骄奢淫逸,并且企图让全天下的人都不再分开,联合起来与神明平起平坐,猖狂的筑起通天塔,象征从人间到天堂可以来去随意,大概就和“齐天大圣”的意思差不多。

然而神明忍受不了人间文明的堕落和对自己的不敬,毁了通天塔,并让人们讲不同的语言,民族间不可勾通。

电影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美国和日本,他们在其中扮演了巴比伦人的角色,既是渴望得到勾通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处于弱势的墨西哥和摩洛哥便没有如此强烈的勾通欲望。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摩洛哥和墨西哥本国人之间的故事似乎更加温暖一些,如警察们对牧羊人产生的同情和热闹的墨西哥婚礼;而美国人之间,日本人之间,人际关系便冷淡了许多,而且美国人雇佣没有身份的墨西哥人作保姆,日本文明中也体现出许多堕落之处,电视里的色情节目,街头的毒品。

这是历史的重演,即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导致的精神堕落。

从通天塔的角度来看,《Babel》所体现的精神趋向其实非常消极,显示了一种人不胜天的无奈。

相比之下,同是反应cultrual shock,《Crash》好歹在结尾留下几处亮色。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在节奏的安排上算是很不错,但其它方面,不论在感性上还是理性上都显得有些单薄。

故事情节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题,但衔接的有些勉强。

艺术层面上,由于戏剧冲突的强烈,演员需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却没什么出彩之处。

Gustavo Santaolalla虽然在《Brokeback Mountain》中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而《Babel》的音乐却黯淡生硬了许多。

在我看来,影片整体看来比不上去年的《Crash》,更不如《Syriana》。

 10 ) 理解,沟通的世界-我看《巴别塔》

理解,沟通的世界我看《巴别塔》巴别塔亦称为“通天塔”,记载于《圣经》第11章中,诺亚方舟之后,幸存者们开始繁衍生息,他们有了众多的后代……由于他们的祖先是诺亚的三个儿子,所以人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发着同样的声音。

他们决定建一座可以通往天堂的高塔,此举引起了上帝的不满,他弄乱了这些狂妄自大的人们的语言,使得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障碍,文化发生差异,思想难以统一,分歧、猜疑与争吵就此出现。

没有了共同语言,人们就无法通力合作,想要见上帝的想法也就自然搁置,最终巴别塔的计划作罢,导演通过这个典故所要传达的意思,在观众看完电影之后得到了完美的解释:沟通,理解,一切源于这些最自然的情感.2006年,导演阿加多•岗萨雷斯•伊纳里多给我们奉献了这样一部另类却有情理之中的电影,另类是说这种拼图式的多线叙事结构并不多见,情理之中是因为这位墨西哥的前两部作品<爱情是狗娘>和<21克>均是这种结构,但是在<巴别塔>中,我们看到导演已经把这种叙事方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了,12个人,三个地点,四个故事.只因一个偶然发生的事而联系在一起,互相之间不仅有互动,而且这些互动也在时间上发生了错位,影片前半部到处是伏笔,后面却一点一点把所有的坑全部填满了,在不经意间却是滴水不漏。

你可以看到上半场是一次电话中这边的镜头,到了很后面才告诉你电话那头故事,而这个故事你已经在上半场看得差不多了.似乎不到最后,你依然理不清这些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但是你被震动了,因为这种结构,因为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和最后那几个字“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电影看完之后也许你并不一定会理清每个故事,但是却记住了一些撼动你脆弱神经的镜头,凯特。

布兰切特由最初的洁癖几乎令他抓狂,却因受伤无奈的接触了那么多原本她死也不会碰的东西,从一个不碰当地的食品饮料,只喝进口可乐的脆弱女人到了最后抽着刚从老奶奶嘴里拿出来的烟斗,并且用脸盆接着自己无法正常排除的尿液。

她眼中一直噙着泪水,那种挣扎和无奈的感情被这样一位优雅女王演绎到的自然无比。

布拉德。

皮特无疑也是片中受伤很重的一位,并不是身体却是比身体更难受的身心,心爱的人就在旁边却迟迟得不到救助,对于这对受伤的美国夫妻来说不过是开个救护车开个直升飞机而已,却在电话那头变成了外交上的争吵,真是太好笑了,我看着屏幕上他歇斯底里的吼叫,心里不知道咒骂了这些该死的条条款款多少次。

两个孩子的保姆一定是片子里最委屈的一位,原本计划好的儿子的婚礼却因为女主人的遇难而参加不了,后来带着孩子去了却再回来时阴差阳错的走上了逃亡之路,墨西哥无边的沙漠中,她无力的领着两个毫不知情的孩子漫无目的的走,她不得不放下孩子自己去找人帮忙,可是当她找到警察并苦苦央求他去把孩子们找回来时,否则会有危险时。

无情警察却先把她抓了起来,任凭她撕心裂肺的哀求,也要例行公事的走那些狗屁程序,看到这里,真想跳进屏幕里踢那个警察两脚,想想也是全片最精彩的亮点了吧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导演的野心之作,而且有追随《撞车》之嫌,的确,这两个电影的表达方式很详尽,都是多线叙事似的拼贴画电影。

但不同的是《撞车》相当短小精悍,剧本写的让人惊叹,没有过多的私心杂念,只是让人惊艳于琐碎却不杂乱的结构,而且像是由多个弧线组成的园一样很圆满。

《巴别塔》则像是从一点散发出去的多条射线,而且担负了导演太多的感情因素,也许是想表达的过于庞大,反而没有那么到位,这可能也是他落选今年奥斯卡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想说的是,《撞车》的结尾相当的出彩,琐碎交织的故事本在电影末尾终于有了完整的交代,却在最后又来了一个镜头,重新把刚刚洗好的牌再次打乱,原本没有联系的几个人再次交织在一起,这时,主题曲《In the deep》悄然想起,镜头慢慢向上拉,那种张力相当的震撼人心,一种归于平常的感觉渗透进每个细胞,这样的事情天天发生,只是我们没有主意罢了,大家其实都是彼此联系的,而《巴别塔》的结尾落在了日本女孩无助的站在高楼中和父亲相拥的情景,镜头依然向后无限拉远,却没有那么大的张力,没有点题的感觉。

至少没有《撞车》来的那么强烈。

可以说《撞车》是妙手偶得的浑然天成,而《巴别塔》则有了很多后天的精心策划的味道。

《巴别塔》宏大的主题注定了它身上浓浓的人性气息,每个人的命运在当事者看来似乎是有关生死的紧要关头,却在世界上的另一个地方仅仅表示成一条电视节目里的新闻,基本无人问津。

这种潜移默化的回味在第二次看电影时会有更多很有味道的体会。

导演的每个镜头都精心的埋藏着意味深长的伏笔和寓意,日本女孩在舞厅里的那场戏,导演用交替出现的嘈杂音乐和完完全全的安静完美的表示了女孩的不安和无助,那个灯光迷乱却毫无声响的世界感受起来是那么的震撼。

和他前面的作品相比,这部电影显然更加的费尽心思,但是没有令我失望的是,他依然带给我了久违的感动和许久的沉思,看完电影,我坐在屏幕前一动不动的等字幕走完,生怕夺眶而出的情绪因一个细节的暂停而消失。

我想这就是电影的成功了吧,有回味,有留恋,有思考,有期待。

《通天塔》短评

人生直直,你我开往哪里去?

6分钟前
  • Seamoon
  • 推荐

3个温暖的故事

10分钟前
  • Létranger
  • 还行

什么玩意,假装要搞点蒙太奇的讲讲和平,生存。。。大道理,结果搞成个p.概念玩的太大了,结果搞成《无极》这种什么都说不成的了。看到一半就退场抗议

13分钟前
  • 豆友1455710
  • 很差

“面对好评如潮而且又在奥斯卡拿了奖的电影,我能不能坚持说,我不喜欢?”(豆瓣短评:我坏故我在)

17分钟前
  • Bearkiii
  • 较差

装b。。

18分钟前
  • 红狼
  • 还行

触摸拥抱的温暖

20分钟前
  • 王小邪
  • 推荐

比较刻意,但是仍然拍的不错。

2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人生本来艰难

28分钟前
  • CCC
  • 还行

不能像《上帝之城》给人予以震撼!

33分钟前
  • 莱珂熙
  • 较差

导演得先明白自己要说什么。

35分钟前
  • Filo
  • 较差

烂片,无逻辑,拖沓,日本那条线毫无意义

40分钟前
  • TellTale
  • 很差

名字好美

44分钟前
  • suki_1001
  • 力荐

没那么好

49分钟前
  • 平原上的漫游者
  • 还行

摩洛哥的小P孩该死 墨西哥的保姆和司机太傻 日本的小妹更傻

53分钟前
  • Ivan
  • 还行

还好结局没让我太郁闷

57分钟前
  • 二去
  • 还行

严重抄袭法国那部。只不过多了一个圣经的主题

1小时前
  • 长个儿
  • 还行

黑暗中的光明。

1小时前
  • L I M O
  • 推荐

我觉得 对不起大众的评价

1小时前
  • 孬T^T
  • 较差

我是喜欢的。这些支线和一个主题。

1小时前
  • 药十六||匪鉴
  • 力荐

以前看的。布拉德•皮特那线较多的失声和慢放削弱了力量。三线缺少交结点

1小时前
  • Lies of Lies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