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父辈的旗帜

Flags of Our Fathers,战火旗迹(港),硫磺岛的英雄们(台)

主演:瑞安·菲利普,杰西·布拉德福特,亚当·比奇,约翰·本杰明·西基,约翰·斯拉特里,巴里·佩珀,杰米·贝尔,保罗·沃克,罗伯特·帕特里克,尼尔·麦克唐纳,梅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父辈的旗帜》剧照

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2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3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4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5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6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3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4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5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6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7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8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9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20

《父辈的旗帜》剧情介绍

父辈的旗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2月,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美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了一张英雄的照片,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 当照片登上美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还不及知道自己成为英雄而英勇牺牲了。幸存下来的其余三人战后却对那场战争只字不提,仿佛他们未曾参与那场战争。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才走上战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时,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也在一点点流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情陷曼哈顿顶斗的季节今夜好时光沉睡的人鱼之家坚毅奇兵卧底赌神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东京猫猫妖夜奇谈第22条婚规真假美猴王之大圣无双欲望都市第六季深圳湾失踪怀特霍尔街上的长筒靴据幸存的六人所述亡命橡胶园K-19:寡妇制造者亦真亦幻我们的餐桌我是谁野夏天玩叛游戏耶路撒冷地东海异闻录死刑之病天堂岛疑云第十三季医妃难囚第二季心智游戏血伞凶灵

《父辈的旗帜》长篇影评

 1 ) 1945,永不沉没的硫磺岛

无论是mtime还是豆瓣,都不能引用超过一条的影片资料。

这篇文章是对2006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两部电影《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以及詹姆斯·布拉德利、罗恩·鲍尔合著的《父辈的旗帜》(2000,Literary Group,中文版为2006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张永椿等译)的一个综合解读,试图呈现美国人对硫磺岛战役,以及整个太平洋战争,二战等话题的一个大众文化文本表述的状态。

姑且算作对我个人偏爱的《父辈的旗帜》电影的一篇影评。

——题记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一本书和两部电影,它们各自呈现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将其联系起来解读,它们又呈现出一种奇妙而独特的互文关系。

而在此之外的,有关电影的事实,则呈现出更多有趣的症候。

我个人的阅读顺序是《父辈的旗帜》电影(以下简称《旗帜》),《硫磺岛家书》(以下简称《家书》),《父辈的旗帜》,以及《父辈的旗帜》电影第二遍。

按道理还应当阅读的文本包括《硫磺岛家书》的原始文本之一,栗林的那本图画书信集《Picture Letters from Commander in Chief》,以及1949年约翰·韦恩主演的《硫磺岛之砂》(Sands of Iwo Jima,这部片子应当看一看,是因为詹姆斯·布拉德利在书中提到,Ira、Rene和John被“骗”去拍了这么一部应景之作,虽然在当时已然是一部百万美元大投资的超级巨片了)。

不过仅就这三个文本而言,其间传达的微妙联系已经足够一篇影评来讨论了。

这三个文本涉及的事件均是太平洋战争中著名的硫磺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或者二战中美日作战的最重要一役,其决定性的意义在于日本终于“无险可守”,并且直接导致原子弹的投入使用和二战的终结。

彼时,《兄弟连》里的伞兵E连刚刚走出人间地狱阿登森林,而海军陆战队的E连则来到了另外一个人间地狱。

所不同的是,没有日内瓦公约约束的日本军队对待海军陆战队的方式显然不够客气,而另一方面,由于那张著名的照片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使得硫磺岛战役更加的不寻常。

首先说那本书,詹姆斯·布拉德利、罗恩·鲍尔合著的《父辈的旗帜》。

詹姆斯·布拉德利是六位旗手之一,"Doc"约翰·布拉德利的儿子(资料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Bradley_%28author%29,个人网站http://www.jamesbradley.com),而罗恩·鲍尔(Ron Powers,资料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Ron_Powers)是美国著名记者和纪实文学作家(non-ficition writter),普利策奖获得者(看书后面的跋,大约是个布拉德利小朋友为了出书的而借来的著名挂名作者,他且忽略不计)。

詹姆斯·布拉德利大约是个不太得志的记者,不过他做功课的方式却是个典型的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的样子,并且在出了三本书之后,已然成为美国著名的太平洋战争专家了。

非常有趣的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停地想起S. Ambrose,《兄弟连》的作者。

这本书的遣词造句、收集和组织材料的方式,甚至叙事角度、篇章安排,乃至某些人物形象,与著名的《兄弟连》(出版于1992年)如出一辙(事实上Ambrose大大最著名的著作应当是《Citizen Soldiers》),所不同的是,毕竟故事的核心是自己的父亲,詹姆斯·布拉德利不时还要露一点可爱的小尾巴。

于是整部书陷入了一种轻微精神分裂的状态,一方面试图模仿《兄弟连》的口述史和士兵视角的方式,而另一方面又陷入了对自己父亲的个人崇拜之中,读来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当然,最为有趣的事情是,这六个人所在的连队,恰恰也是"Easy Company"。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提供了较为详尽的背景资料,比起《旗帜》里炫技式的剪辑带来的一头雾水,这本书倒是平实的多。

大约伊斯特伍德·东木头大叔默认观众对硫磺岛战役的背景都比较了解,而不知我这等军事盲们并不知道硫磺岛的重要战略地位。

另外一处吸引我的则是詹姆斯·布拉德利对那张照片及相关事件的解读。

他详细重现了Ira、Rene和他父亲"Doc"John的心路历程,并且详细探讨了这个英雄形象的建构-升华的过程,以及这三个人的战争后遗症和他们面对荣誉的方式。

这倒是颇为有趣的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思——当然,言外之意是当下也适用,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伊拉克战争里的某女兵英雄,再往前则是911事件里的英雄。

他把“英雄机制”这一话题放置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位置上进行讨论,但并未对其进行深入的批判。

再说说《旗帜》和《家书》,两部片子应该是套拍的,然而与经典战争片文本都有所不同。

《旗帜》讲的是照片事件,战争只是个背景;而《家书》则是更为有趣的一个文本,讲的是对手的价值观。

东木头大叔自然不想老老实实地去拍俩战争片儿,走的都是险棋,走的也都是妙招。

相较之下我更喜欢《旗帜》,因为它展示的故事结构和剪辑方式更有趣。

虽然这个故事更老生常谈,并有冒犯主流意识形态的危险(当然,那些明确的有碍视听的东西都被摘干净了),虽然这种我颇为欣赏的剪辑方式带来完完全全的理解障碍——以至于我不得不去读《父辈的旗帜》,并且读完了之后要再看一遍电影,才能把那些难于理解的东西放置在合适的意义体系之中。

《旗帜》要拍的不是战争,所以当我第一遍抱着去看一部《兄弟连》的愿望观看的时候,当然是会摸不到头脑,除了《兄弟连》里Buck少尉的演员在《旗帜》里露了几面之外,对于战争过程完全形不成概念,在读了书之后才大致明白顺序。

于是东木头大叔要表达的东西一望而知。

他并非如《父辈的旗帜》之中詹姆斯·布拉德利所述那样执着于“真相”的讨论,而仅仅是一笔带过,转而更深入地去探讨“照片事件”的英雄叙事的价值判断;他也并非是要全景式地展现硫磺岛战役,否则他当然不会选择如此这般一个来回跳跃的叙事结构,也不会仅仅限于漫长的硫磺岛战役中的折钵山一役。

他着力展现的是三位英雄成为英雄、作为英雄和继续作为英雄的过程,他要表达的是这些人的战争后遗症,他要表达的是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是英雄,那些留在硫磺岛上的人才是。

”然而他却在另一个方面触及了一些较为深入东西,比如这三个人被命名为英雄,或者是出于美国的愿望——人民,媒体,他们需要一个英雄的形象来寄托对战争的想象和某些无名的战争伤痛(这一点书里比较详细),或者是出于利益的需要——媒体需要内容,政客和明星需要做派,政府需要卖战争公债,因为财政预算不够了(书里也非常详细),或者是出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需要——某种动员的方式,某种解决国家内部矛盾的方式,以及某种建构“想象的共同体”的需要。

这些表述比较成功。

对于我而言,至少在阅读《父辈的旗帜》之前,我已然意识到了后面这些东西。

英雄们的工作就是高度重复性的演讲、推销,在我同情这三个可怜的小伙子之余,我至少看出来东木头大叔狠狠地嘲笑了美国政府,那些行为看起来很荒唐,比如在体育馆竖起国旗,真是一件颇有后现代风格的行为艺术作品,再比如那个令人发指的冰淇淋,解构两个字任谁都看的明白(这一点是书里没有的,发挥的很好)。

然而这一切都有借口,东木头大叔还是留了些情面,至少他没有如书里所说那样,把罗斯福临死前最后的指令拍出来。

那是——“不惜一切代价把照片上的人找出来,我们需要他们去推销战争债券”。

于是英雄叙事并未被完全的消解,相反,却巧妙地将一个反英雄的文本中建构性的成分放大,再一次回到《旗帜》的主题和照片的主题,东木头大叔的高明之处在于将《父辈的旗帜》中比较暧昧的部分明晰化,确凿地将塑造英雄群像这一主体推到台前。

于是我们看到,三个小伙子对自己英雄身份的拒绝和躲避,是以“英雄是那些在影片战争段落中面目模糊无法分辨的同伴”为心理动因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这类中国观众难于分辨和记忆外国人的相貌,但我可以清晰地分辨《兄弟连》里的所有人,所以结论还是,东木头大叔整个放弃了在战争场面中塑造个人的方式,转而通过某些特定段落来交代某些特定的人物,比如那六人中牺牲的三个。

《旗帜》不比《兄弟连》的鸿篇巨制,在《旗帜》的主体和结构下想要交代清除到《兄弟连》的程度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战争场面只能是少而精,只能是在各个闪回点出现。

如我看过两遍也甚至不能在战斗场面中分辨清楚除了Ira和Doc之外的其他人(大约麦克同学比较有特点,还是较容易辨认,当然,Buck中尉一眼就知道——虽然我现在仍然记不住他在《旗帜》里演得是谁,B4一下自己的《兄弟连》后遗症……)。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和讲述。

《家书》在我看来十分有趣。

曾经读到过一篇很有才的评论,作者写道,他的朋友圈里管这部片子叫做《鸡毛信》,取Iwo Jima的谐音“一窝鸡毛”。

《鸡毛信》是一部绝望而又绝望的电影,这个必死之局里,日本文化特别怨念的那种凋零和盛放的美感被传达了出来。

渡边谦饰演的栗林忠道中将以及二宫和也饰演的西乡是提供视点的两个人物,分别从官兵两个群体的视角来切入。

对我而言,这部片子最迷人的地方便在于对这种绝望情绪的渲染。

相反,其他的一些一望而知的东西,比如对“玉碎”的探讨,对人性异化的探讨,以及试图超越美日战争对立的探讨,都显得稍有点太过寻常,力道完全不及《父辈》的厚重老辣。

栗林将军和那个马术冠军都是典型的跨文化符号,大约这也是编剧之一保罗·哈吉斯大人的拿手处理方式。

一脸倒霉相的二宫和也倒是片中比较神奇的一个存在,消极厌战窝囊颓废如他,还承担了一大半的视角支点,使得原本极度能打的日军倒显得必败了。

当然,事实上也是必败,然而30多天的硫磺岛战役却并不是片子里这么一种打法,正因如此,我才对这部片子颇有微词。

然而美国的影评人们不这么想,这部片子在07奥斯卡拿了两个奖,更重要的是拿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提名(注意!

不是最佳外语片!

),这倒是我看来很有趣的一件事。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影片的角度,虽然是日本的视角,然而两个视角的支点人物,无论是栗林将军还是西乡同学,奉行的都是典型的美国价值观,那位马术冠军“西男爵”同学,更是一副美国资产阶级做派,你说这是日本电影呢,还是美国电影?

于是本来次要的一个话题变得清晰起来,用一个大词叫做“文明的冲突”,这三个“他者”开始与日本军队的价值观产生冲突,小到战术战略,大到价值观,于是这部影片找回了最好用的关于人性的叙述,变成了一个可以理解的文本。

翻了翻网上的影评,似乎一致观点都是认为《家书》好过《旗帜》,看来一部顺畅的没有阅读障碍的文本还是容易获得好评,可能的原因还有长期存在于中文网络中的对日民族主义情绪,以及这部片子将“日本鬼子”还原成“日本军人”的重要表达方式,在承认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之后,下一步似乎要做的事情是承认日军了。

这倒是一个颇有意味的症候。

于是讲述历史的方式变得重要。

詹姆斯·布拉德利的背景显得意味深长,他曾长期在日本生活和学习,于是他能完成对日本军队“去非人化”的表述,到了东木头大叔那里,他叙事的野心则非常之大,不仅要试图超越战争的对立和文明的冲突,并且试图触及美国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行方式,美国英雄的建构和表述。

硫磺岛成了关键词,我说它永不沉没,是因为无论是美日双方的任何一方,硫磺岛都是一个难以磨灭的存在。

在栗林和西乡那里,硫磺岛是死地,是绝望,是一场延长而又延长的死刑;在Ira、Rene和John那里,硫磺岛是他们功成名就的地方,是一个偶然,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身份,是一段被迫承担的历史,是一段永生难忘的噩梦;在日本,硫磺岛是将他们推向深渊的最后一块石头,弃,本土不保,守,守的如此惨烈,以至于登陆日本和空降东京成为美国不能承受之痛——预计1946年3月结束,损失100万军队——于是原子恶魔被从牢笼中放出,于是二战的创伤和恐惧被无限地放大;在美国,硫磺岛战役是一个神话,是一个完美的故事,人人各取所需——政府得到了金钱,媒体得到了英雄,民众得到了偶像,摄影师得到了永垂不朽的作品,出版商得到了加印加印再加印的要求和高额利润,历史教科书得到了完美的讲述方式,二战得到了标志性的符号,美国精神找到了最具感染力的象征。

若干年之后詹姆斯·布拉德利得以叙述这段寻找英雄的历史,于是若干年之后,伊斯特伍德·东木头大导演拍了这样两部电影,于是从未沉没的硫磺岛就此变得永恒。

于是回忆起一些动人的细节。

其中包括Ira的身份挣扎带入的印第安人族裔问题,Ira酗酒之后无望的眼神,Ira孤独的搭车之旅和凄凉的死去,包括Rene在“功名”面前的迷失,"Doc" John异乎寻常的低调——好像《兄弟连》里Winters的那种轻描淡写(此系Ambrose原话),比如栗林中将给儿子一封又一封的图画家书,包括“玉碎”后日本军人手里染着血的照片,硫磺岛海滩上西男爵的纵马奔驰,那首忽然出现在广播里近乎天籁的日语儿歌,还有硫磺岛上黑色的砂土,山顶猎猎飘扬的国旗,那张永恒的照片,当然还有最动人的那个著名场景,插完国旗之后,战士们终于稍稍松口气的游泳。

那段的感觉好像《兄弟连》第10集里奥地利令人怀念和感动的阳光。

于是硫磺岛的故事,在伊斯特伍德近乎黑白的有力影像里,在他亲手操刀的云淡风情的配乐中,终于挣脱了历史,而成为一个美好的故事。

于是看客们可以各取所需,故事的主角则如他们自己的选择一般悄然转身退场。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1117496/

 2 ) 作秀的旗帜

花了很多篇幅在表演插旗上,美国佬在那装穷卖苦挺毁三观的,当时都快打到日本本土了美国佬居然好意思说没钱了要打不下去了,没钱了你丫的还造得出原子弹?

还两颗,有一个伤兵在黑暗中冲向医务兵,结果反倒被医务兵插了一刀,又多了一个伤口,笑死。

一船的美国大兵集体听日本广播挺雷的,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连种族歧视都拿出来扯,前方后方互相穿插叙述,偶尔还有老家伙出来煽情,本以为是一部战争片,结果是一部大乱炖,连续看了两部关于硫磺岛的片子,一部美国拍的,一部日本拍的,表面上交战双方都对这场岛屿争夺战进行了演绎,实际上美日双方的影片都没有把它当做战争片来展开,日本方面各种回忆杀卖苦情,美国方面各种秀,英雄很憋屈,两部都是烂片。

 3 ) 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

1945年2月,欧洲战场上的硝烟渐渐隐去,太平洋战场上的炮声却在不断升级。

其中最关键也极血腥惨烈的一场当属硫磺岛(Iwo Jima)战役。

从2月19日海滩登陆开始,美军在长达36天的时间里,阵亡6821人,伤21865人。

日军守备部队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

此次交战,美日双方伤亡比例1.23 :1,是太平洋战争中登陆方伤亡超过抗登陆方的唯一战例,海军陆战队的伤亡之高也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绝无仅有的。

硫磺岛,不仅使美军获得了轰炸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还打开了直接攻击日本本土的通道。

不过,正是由于此战伤亡惨重,美军才没有进攻日本本土。

美军士兵在硫磺岛折钵山上树起国旗的照片曾在美国广为印行,成为绘画、雕塑和邮票的图案。

电影《父辈的旗帜》围绕折钵山上插旗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述了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主题思想落脚在关于英雄的反思上。

故事原著作者詹姆斯•布莱德利,其父约翰•布莱德利是当年硫磺岛幸存的插旗英雄之一,电影导演和监制分别是大名鼎鼎的伊斯特伍德和斯皮尔伯格,强强联手,耗资9000万美元。

既有战争对峙场面的恢宏惨烈与真切,也有人物个性纷繁人性纷存之一览无余。

电影音效真切,电影配乐也很美。

第79届奥斯卡奖中获最佳音响效果与最佳音效剪辑两项提名。

与《父辈的旗帜》同时拍摄的还有个姊妹篇《来自硫磺岛的信》,该电影也由伊斯特伍德披挂上阵,反转使用日语从日本人角度讲述的战争。

电影里有三条线场面交叉互放,一是原著作者采访当年战场老兵及其家父在家中的生前场景,一是硫磺岛的战况实景,还有就是三位幸存的插旗战士在全美各地巡游募捐的场景。

主角自然是三位插旗的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和Rene Gagnanon。

一张照片的新闻轰动效应,比战争本身更有意义,甚至可以左右到战争的结果。

那张战争胜利后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插旗照片,后来成为邮票、海报、不可计数的杂志和新闻头条的材料。

照片背后的故事却是很别样的普通寻常。

战场上,2月23日,登陆战第五天,进展极为缓慢艰难。

全天,只右翼前进了约300米,左翼和中间毫无进展。

唯一的战果是在折钵山山顶,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

那一刻整个海滩舰船齐鸣、所有战士欢声雷动,电影场景壮观恢宏,美丽动人。

后来,赶到硫磺岛视察的美军高级官员注意到折钵山山顶飘扬的国旗:“这面旗意味着海军陆战队从此之后五百年的荣誉!

”军部领导人要收藏那面旗。

电影里那个接到换旗命令的指挥官怒而愤言:“去死吧,这面旗属于全营的兵士。

那个王八蛋以为我们在这拼命,就是为了把那面旗送给政客挂在墙上?

真他妈的脑袋有毛病!

”四小时后,迈克的小分队更换掉第一面旗,插上另一面。

那一刻天气晴好,美联社记者灵感一现,镜头拍摄下来的照片效果清晰。

第一面插旗拍摄的胶片被海水溅湿了。

没人知道这是第二面旗,都只是看过照片就编造故事。

英雄故事里的六个人,汉克甚至不在照片上。

他升的是第一面,哈伦.布洛克才真在这张升旗照片里。

那真正带来欢愉与欢呼的旗帜是哪一面不重要,那头一次树起旗杆的六位英雄究其名谁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张照片刊登在两百多家日报首页后所带来的新闻效应。

国家政客要的只是小小图片带来的新闻效应。

这插旗英雄带来的新闻效应导致三位幸存的硫磺岛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 和Rene Gagnanon被从战场上召回。

历来的战争,是要强大的军备资金支持的。

电影故事里,在国家面临财政赤字、人们开始愤世嫉俗、厌恶战争的时候,插旗照片就是政客眼中最煽情最鼓舞人心的新闻噱头。

John Bradley, Ira Hays,Rene Gagnanon,从世界末日样枪林弹雨中逃出来的三位战士,接受全国人民的拥戴,接受杜鲁门总统的召见:“既然你们能在太平洋攻下敌山,相信你们也能攻下金山!

”战争的实际,像战场的炮灰,残酷得让人难以置信。

三个普通战士,募捐巡游中在眼前不停回放的,是战场中一起插旗的战友,在枪炮浴血中一个一个地离去。

在政客眼里,插旗英雄是谁才不重要,照片是一钱不值的东西。

与插旗烈士的“金星”母亲见面聚餐会只是最好的募捐噱头。

这次发起的140亿军债促销叫强势第七届,前三届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

于是,经受过炮火洗礼的“英雄”,要在运动场的礼炮声中再来一次插旗道具表演,在人群的呐喊声与礼花齐鸣声中,Ira与Bradley(约翰.布莱德利)眼中不断回放起战场里的场景,痛苦难忍地与眼前的欢景一一反照。

两个月的巡游,个性敏感甚有道德良知的Ira实在无法忍受,他授受不了一路的英雄颂扬而一路不停地酗酒、呕吐,终至提前返回战场,返回之前想去看一眼老母亲的要求都没能满足。

Bradley是一个很理性也很有头脑的人,他负责走完整个巡游。

在两个月内双倍完成二百八十亿的募捐任务。

只不过,募捐之后,他避隐到一家殡仪馆靠静悄悄打理冷门生意渡过余生,儿子生前甚至都不知道他是二战英雄。

Gene不一样,在战场上他是表现最差的战士,只落得被迈克留给首长做通信兵。

没拉开过一次枪栓,可是在募捐途中却很享受英雄的荣誉。

只是这荣誉也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巡游过后,作为一个过气的英雄,他只落得个守门人的职位了却后半生。

华盛顿广场,海军陆战队战争纪念碑落成仪式上,五名海军陆战队的士兵正奋力插起一面美国国旗的巨型雕像揭幕,尽管汉克有份升起硫磺岛上空飘扬的第一面国旗,其父母却没受到典礼邀请。

仪式之后不久,Ira死于暴晒。

Bradley也开车到威斯康辛州另一头伊格母亲的住处。

伊格妈妈获悉儿子阵亡后,曾不停地去了解他的死因,但没人告诉她。

Bradley一生在梦中不停寻找的,也是硝烟战场中的伊格。

那次激战中,Bradley要去救伤,留伊格在原地等他。

可等他回来,怎么也找不着他了。

电影里Bradley的梦中一再回放寻找伊格的场景。

事实是,伊格在战场所呆的坑道下面,是一个日军的地洞井口。

他们将伊格拖进地洞。

在那里,伊格受到了非比寻常的非人道磨折后死去。

Bradley后来在地洞找到他的尸身时,已无以辩别生前身份。

伊格的死是Bradley心底最深的痛。

他见到伊格的妈妈,自然不能告之真相。

他只是要告慰解除年迈母亲百思不得求解的痛苦而已。

当然,Ira从战场返回之后,也曾找到了弗兰克林的母亲,告诉她插旗照片中确实有她的儿子,那个背影是弗兰克林,不是汉克。

因为新闻报道将图片中的弗兰克林误作汉克的事实,弗兰克林的妈妈不相信那个背影不是他儿子,从而也没能原谅其父亲将儿子送往战场的事实,夫妇离婚失和。

Ira带去的真相,在其夫妇的关系上有很大程度的缓解。

电影里最动人也最有寓义的,是海军陆战兵医护人员Bradley在战场四处救助伤病的场景。

影片开篇就是铁灰战场上四处喊叫“医护兵”救助的梦景。

影片后半部分,一名医护兵倒下了,脖子上血如泉涌,Bradley已经尽全力救治。

而那个医护兵仍旧望着他,他明明知道脖子中弹意味着什么,他知道自己快死了,但是,他仍然期盼医生能救他,可是Bradley办不到。

影片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硝烟战场处处升起的Doc(医生)或Corpsman(医护兵)的唤叫。

Bradley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海军陆战队医护兵。

他在未能救活另一名医护兵的神志恍惚中,腿上中弹。

痛苦万分里,又听到不远处corpsman的叫声,在战地的雨中,Bradley拖着伤腿移到伤兵的身边,后来,几因失血过多而死。

那战场演员表现分外动人的一幕幕让观众不由沉沉反思战场救助的真切意义?

硫磺岛,很厚的火山灰,有硫磺的气味,很臭,外形像一块猪扒一样。

不到八平方英里的范围内,双方伤亡人数近五万人。

战争的残酷令人难以想像。

电影里,最优秀最男子气指挥若定的陆军军官迈克,那么年轻那么勇敢机警,却死于自家的炮火。

汉克,弗兰克林,伊格……他们还不到二十岁,那么年轻,被子弹打中时甚至都不相信:“医生,他们杀死了我!

”医护兵Bradley,电影中叫得最多的Doc从来没跟儿子说起过英雄或插旗的事,唯一一次聊起的,是他们插完旗后,就下到海边游泳的场景。

“那真是有趣的一幕,战争还在继续,我们却像孩子一样在水里嬉戏,我记得伊格的也就只有这件事了……”画面上游泳的场景很美,影片快结束时,片尾升起特别优美的全排兵士游泳曲目音乐。

父亲是对的。

也许根本就没什么英雄,都是些像父亲样的普通人。

所谓的英雄,只是人们想像与自身需要的产物。

为什么那些人愿意为我们做出如此大的牺牲?

对父辈来说,他们曾经的冒险与受伤,只是为了身边的战友。

也许他们是为祖国而战, 但他们的死是为了自己的同胞,为那些并肩作战的兄弟!

我们如果真心想纪念他们,就应该明白这些,像父亲那样去怀念他们!

 4 ) 观后感

真的是文化差异啊,在我们国家,我想没有多少编剧或者导演会把这样的念头搬上屏幕吧。

没有人会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人会为我们做出如此大的牺牲”。

似乎对于我们而言,为国、为民族、为大义、为XX,只要是“为了”啥的,牺牲算个什么大的事 回想以下从小到大被教育的经历,似乎我们国家的英雄特别高尚。

基本上都是没啥人性缺点的“完人”。

想想雷大叔、黄大哥、邱大哥、董大哥...我们被灌输的就是他们特别光辉的那一面。

每次提到他们的时候,都是和他们最伟大的时刻联系在一起。

的确,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他们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这些是“典型案例”嘛。

可是从实际作用的角度呢?

反正就我而言,我坦白我一直没从他们的光辉事迹总学到点啥东西...并且我很不厚道的交代一下,以前每次什么去烈士陵园啥的,最后都变成开心的户外活动了,同学们也几乎都没有把心思放在“感受烈士的气息,学习烈士的精神,传承烈士的灵魂”这种高尚的事上。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居然还会有人拿这些人的事迹开些轻佻的玩笑了。

什么董大叔英勇地举起炸药包,大喊“我KAO,那个混蛋把两面都粘上胶水的?!

”...什么“一个人做一件坏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兢兢业业,死不悔该的做坏事”...这些,也是正因为大家并没有从那些空洞的教育中体会到一些东西,没有对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吧。

They may have fought for the country, but they dead for their friends. 所有的烈士、英雄,其实都是人。

他们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任何缺点。

但是,他们在他们所处的情景中,做出了自己应该做的;或者是别人没有做、不敢做,而他们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加出色的事。

这就是英雄。

什么“为了XX”的都是平时闲下来的时候喊的号子,战场上以命换命的时候哪想得到这么多。

只有战友的生命,才是这些伟人肯心甘情愿拿自己的生命去交换的东西。

所以,"If we wish to truly honor these men, we should remenber them the way the really were"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尊敬并瞻仰他们,就应该铭记他们真实的一面。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royblog.blogbus.com/logs/15691482.html

 5 ) 只是努力不被打死而已

看过以后印象最深的是一等兵在巡回拉赞助的台上说的那段话,大概的意思是,真正的英雄都牺牲在硫黄岛上了,我只是个通信兵,只是努力不被打死而已。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战争电影在反映战争的荒谬,这是我喜欢看的战争电影,不总是宏大的战争场面,有一些人情味儿,有一些对战争的思考。

 6 ) "作秀"的力量

今天我终于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美国大片《父辈的旗帜》看完了,这部以二战时期的经典战例—硫磺岛战役为背景,下面说一下故事梗概:1945年,太平洋战场的战事到了白热化阶段。

经过近一个月的惨烈战斗,美军终于拿下了一个名叫硫磺岛的岛屿。

期间传回的一张战地照片让整个美国沸腾起来,照片上,六名美军士兵奋勇地把星条旗插向高地,在滚滚硝烟中尽显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战争结束后,照片中的三位幸存者以英雄的姿态回到祖国。

然而他们清楚,那张照片只是在战争开始仅8天时在有关人员的授意下摆拍的作品。

但美国人不管那么多,在政府的安排下,他们不得不带着英雄的光环开始全国巡回演讲并出席各种活动,目的是说服人们购买军债。

虽然那几位幸存的士兵不愿充当政府的工具,但是从大局利益出发或者说是在一些政客的压力下,他们还是将“秀”做到底了。

看完后,平心而论这部片子如果从战争场面的刻画上来看和别的影片相比简直弱爆了,可以说导演在战斗场面的时间安排上简直是惜墨如金。

它即没有电影《珍珠港》的风云诡谲的暗战情节,也没有长时间的战斗场面,基本上都是一个个简短的战斗片段组成。

那么,这部电影的闪光点在哪呢?

本人觉得导演把更多笔墨花在对战争的反思上,使影片具有相当的深度。

当印第安人艾拉实在承受不住内心的压力时,他选择了去酗酒去打架斗殴,甚至坐过牢(原因不明)。

他最后甚至步行一千多公里徒步从亚利桑那州步行到了德克萨斯州去向哈伦的父亲说明他的儿子也在照片上也是英雄,一次来减轻老人家的中年丧子之痛,也稍稍减轻了艾拉内心的凄苦。

医生约翰选择了将这个秘密保守医生,但是在内心的无限谴责下,在他临死前终于对儿子说出了心中的秘密。

对于照片作秀这件事到底算不算善意的谎言,值得商榷。

因为一方面三位战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生可以说是不得安宁,尤其是最后艾拉死于过度酗酒,这可是说是这部片子的最大的让人伤心之处。

然而反过来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或者是战争学的角度看,幸存下来的插旗英雄们通过作秀做宣传,双倍完成了总统杜鲁门2个月筹集140亿美元的任务,对于战争的结束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类的战争损失,这又是不得不褒奖之处。

结语:小小一张图片,却让人们看到了惊人的力量!

然而又有谁知道这三个所谓“英雄”的身上到底背负了多少苦楚呢?

 7 ) 所有的将士都是英雄

《父辈的旗帜》。

8分。

改编自詹姆斯·布拉德利的小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制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瑞恩·菲利普、杰西·布拉德福特、亚当·比奇主演作品。

虽然就我个人观影兴趣而言,它不及《硫磺岛的来信》,但无疑作为一部反思战争的大片,它是相当优秀的。

很遗憾,我们还远远没有到这一步。

不得不承认东木老爹的本事,76岁高龄时同时操刀两部这样的战争巨片。

《父辈的旗帜》的叙事手法并不复杂,一条线是父辈们回忆当年的战争场景,一条线是当时的战争,一条线是三位被临时请回国家做宣传演讲的士兵,三条线互动,交叉但不凌乱。

战争的残酷无须赘述,在诸多的影片中,各种桥段各类镜头都有表达;但更残酷的是当仅存的英雄们回到战场时,他们面对的巨大的政治欺骗;而最最残酷的是他们在人们对战争英雄热情过后的正常生活——印第安人Ira死于暴晒, Bradley承包了殡仪馆过着鲜为人知的生活,而Rene后来在做保安看门。

人们需要英雄,但人们也很快就会遗忘英雄。

 8 ) 电影忽视了升起第一面旗的英雄

这部电影上映时我还在读高一,出于对历史细节的爱好,当时我特别关注了这部电影,尽管看完后感觉电影在叙事线索方面欠佳,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给它打了四星。

只是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应该忽视另外7位英雄。

本片根据詹姆斯·布拉德利的同名著作改编,他的父亲约翰·布拉德利就是升起第二面国旗的6位旗手之一,把他父亲作为故事的主角无可厚非,只是,原著和电影里都过于突出他父亲和另5位升起第二面旗帜的士兵,而对于升起第一面的旗帜的士兵们,居然连姓名都没有完全列出,这一点非常令人失望。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第一面飘扬在硫磺岛上空的旗帜远比第二面旗帜更有意义,而且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升起第一面旗帜的时候山顶还有部分日军,第一批旗手们升旗时冒着生命危险,而升起第二面旗的时候,山顶上的日军已基本被消灭。

相对来说,第二批旗手安全多了,然而升起第一面旗帜的士兵们却没能受到英雄般的待遇,只因为他们没能出现在那张由罗森塔尔拍摄的著名照片中。

不过,只要仔细观察,我们还是可以在电影里看到部分第一批旗手的身影,登陆开始后,美军遭到日军痛击时,手持火焰喷射器烧日军地堡的士兵是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在后来的战斗中接电话时被日军击毙的是恩斯特·布茨·托马斯(Ernest Thomas),而汉克·汉森(Henry Hansen)牺牲的镜头也出现在了电影中。

我希望大家能记住升起第一面旗帜的旗手们的名字,共7人,他们是:Col.Charles LindbergSgt.Howard SnyderPry.Phil WardSgt.Ernest ThomasSgt.Henry HansenPfc.Raymond JacobsLt.Harold Shrier

 9 ) 比一般戰爭片好看

看戰爭片一向都沒有什麼推動力, 哪管是什麼奧斯卡呼聲高的電影又或影評人揀選的06年十大. 最後都走到戲院看也是因為人家想看.不過一早已知道電影大獲好評, 也有些少期望, 最後亦覺得比一般戰爭片好看. 其實戰爭片段沒有想像中多, 亦不太暴戾, 可以接受.Clint Eastwood導演, 加Steven Spielberg的監製, 劇本出自William Broyles Jr.("Jarhead", "Unfaithful", "Cast Away"及"Apollo 13"等劇本)及Paul Haggis(電影"Crash"導演及劇本), 根據James Bradley及Ron Powers合寫的同名原著小說, 還有好些有經驗的演員, 加上電影節奏頗緊湊, 雖然時空交錯的剪接手法不少, 但亦不致太混亂.位於美國華盛頓(D.C.)隔鄰維珍尼亞州(Virginia)Arlington的Iwo Jima statue (US Marine Corps War Memorial)多年前到訪過兩次, 但對這場戰役, 紀念碑上多個軍人的一切及來龍去脈卻認識不深. 這齣電影清楚紀錄了歷史及這個紀念碑背後的故事.作為支持共和黨的導演, Clint Eastwood這套電影一向被視作支持戰爭, 但看畢電影卻不覺得他站在pro-war那邊. 且劇中加插了不少戰爭背後令人討厭的政治把戲片段, 尤其是政客為了那面國旗令軍人要再插第二面, 於是帶來"誰才是真正的插旗英雄?"的尷尬爭辯; 還有政客為了籌得更多war bonds而強迫軍人繼續那個沒完沒了的fundraising show.正如電影中的旁白(軍人兒子)所說, 世上其實沒有英雄, "英雄"是我們所創造, 我們所需要的.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飾演男主角之一John "Doc" Bradley的Ryan Phillippe(剛與太太Reese Witherspoon離婚)終於有一齣較多戲份的電影可以參與, 或許終有一天可以擺脫"夫憑妻貴"的惡評(不過都已分開了). 飾演Ralph "Iggy" Ignatowski的果然是多年前飾演"Billy Elliot"男主角的Jamie Bell. 飾演Mike Strank的是面善的Barry Pepper, 多次參與戰爭片如"Saving Private Ryan", 另外還有"Enemy of the State"及"The Green Mile".此外, 畫面方面, 戰爭部份刻意有點近乎黑白片的灰, 想電影是希望給人真實及二次大戰時的感覺, 但個人認為那灰暗的顏色可以造得更好.即使不太喜歡看戰爭片的也可以考慮一看.

 10 ) 父辈的旗帜

《父辈的旗帜》是特意和《硫磺岛家书》一起看的。

两部电影都是以硫磺岛战役为背景的。

同一个导演,影片中甚至出现了相似的镜头。

百度百科的资料硫磺岛战役(1945年2月16日到3月26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和美军为争夺硫磺岛 (Iwo Jima)进行的一次激战,双方伤亡惨重,其中23,000名固守硫磺岛的日军里,只有1083人生还。

美军则有6812人死亡,19,189人负伤。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激烈的一场战斗。

美军士兵在该岛折钵山上插入国旗的照片在美国广为印行,成为绘画、雕塑和邮票的图案。

《来信》中栗林忠道的形象塑造的很不错的。

“不过很抱歉来不及拖厨房地板”可能是日本人的性格的刻画,其实也是一个黑色幽默。

很有喜感。

一些小细节体现栗林职业军人的出色(刚上岛就去巡视,体恤下属,做为一名指挥官出色的预见能力,在战争开始前让岛上居民撤离,写给妻子温暖的信)。

套用一句就是:这些刻画顿时让这个人物形象丰满起来,鲜活了。

在西乡这个人物上的煽情也拿捏的恰到好处。

但是。

这部影片其实就是一篇高分作文。

而且有向日本人献媚的嫌疑。

反观另一部电影《旗帜》。

反思的更多。

影片中印地安人“酋长”可以很享受的当英雄,但是为了真相,放弃了。

与此相反,恶俗的雷尼的未婚妻就是民众的代表。

酋长:“筹集军款是件好事,我们也需要钱。

但是我受不了被人称作英雄,我的战绩就是躲子弹。

我的所见所闻,根本没有值得自豪的地方。

而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迈克,他才是。

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陆战队员。

你见过迈克吗?

” 英雄对大众来说只不过是给个刚嘣,和自己的孩子和张影,然后该干嘛干嘛去。

当战争结束,所有的人好象已经不记得发生过这件事了。

战争是绝对错误的一件事情,所有人都知道。

但它就是会发生。

这是个很奇怪的问题。

《父辈的旗帜》短评

战争中的英雄在做出壮举时,可能并非是为了崇高的理想,而仅仅是为了挽救一起作战的兄弟。电影里说得好,世上并没有真正的英雄,他们的出现,是因为人们需要英雄的鼓励。《父辈的旗帜》,为我们展现了英雄们真实的故事,一群有血有肉,有着真性情,活生生的人。

7分钟前
  • 小有™
  • 力荐

伊斯特伍德这个老渣皮,越老越炉火纯青,本片和《硫磺岛来信》堪称双壁!

9分钟前
  • 八月槎
  • 力荐

过于跳脱的剪辑影响了叙事。

13分钟前
  • Nathaniel
  • 较差

激烈的战争场面和同样激烈的心灵挣扎,战争本身的残酷在所有方面体现出来

14分钟前
  • hiphop
  • 推荐

对战争题材还是不感冒 这个片子还是感觉有点涩 想放大思考的空间 却总在打空拳

15分钟前
  • xjc_jovi
  • 还行

战争场面颇为壮观,但那种惨烈似乎还欠缺一些。战后的回忆有些割裂了整个片子的节奏,跳转多了,这部片子要和《硫磺岛来信》一起看,但那一部又明显滥情了,所以这两部系列片都有些遗憾。

18分钟前
  • 自由的心
  • 推荐

本想和硫磺岛来信连着看,可惜这部看了40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

19分钟前
  • 昨天你说今天
  • 很差

叙事切换的太琐碎了,影响感情铺展。总体立意不错,拍摄一般。还是觉得表达浅白了点,总之人物感情都太显了,旁述繁多,很累赘。做旧的画面颜色处理得很不好。

21分钟前
  • smalldie
  • 还行

脸盲,以及这片不大好看,看的很沉闷,人物性格奇奇怪怪,硫磺岛整个黑漆漆,战争场面是片段式的呈现,看到一半就去刷阴阳师了。

25分钟前
  • 喜上眉梢邪王子
  • 较差

虽然都是伊斯特伍德导演,但是差硫磺岛来信太多

29分钟前
  • cy0825
  • 还行

电影拍得太深了。。以至于不够精彩。。看得出导演很想拍出高质量,但是显得做作了。。相比硫磺岛的来信,这部就显得逊色太多。

32分钟前
  • Iffrankenstein
  • 还行

前十分钟简直是灾难完全不知所云各种闪回战争场面很硬但又很无聊完全不能代入进去

37分钟前
  • 南瑾
  • 很差

“每个混蛋都自以为了解战争,那是因为他们未经沙场。” 台前幕后,舆论造势,国家英雄,和在本片十年后的《中场战事》尤为相似。闪光灯聚焦在身上,却生理不适,从未想过能带动一个国家的崇拜,他们被打造,被宣传,被树立,他们的英雄形象如薄纸一般,而各自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偏移,过着不属于自己的人生。人们并不在乎他们,人们不会去想那些死伤与无数日夜的煎熬,大多数都不曾在战场与敌寇刀枪相对,只是享于眼前的和平,政府高层只是把他们作为几枚可以鼓舞斗志的棋子,必要时的工具,从没人理解在乎前线士兵的痛处。他们自己知道,他们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死在了无人能够想象的鬼地方。

41分钟前
  • Goldstein.MoT
  • 推荐

Flags.Of.Our.Fathers.2006.DVDRip.X264.iNT-TLF

45分钟前
  • nickhood
  • 较差

好惨烈啊,又有情怀,只是有点支离破碎,连音乐都是伊斯特伍德诶

49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与后来者《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类似,影片审视战争,讲述了个体的生命尊严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间的艰难博弈;同时又检视体制,揭示了科层制下的个人与强大的国家机器之间的无奈对峙。 《父辈的旗帜》是一部有力量、有勇气、有良知的电影,它是反战的,但充满硝烟的战争背后是另一场杀人于无形的政治战争;它是反英雄的,这些士兵的勇敢、反抗与牺牲又使得他们成为了实在意义上的平民英雄;它是反主旋律的 ,但谁说这不是一部渗透着拳拳爱国之心的另一种更高形态的主旋律电影。

54分钟前
  • 尤里卡
  • 推荐

最烦回忆和现实跳来跳去,减一星;虚伪虚荣的通信兵加上花蝴蝶,再减一星。

58分钟前
  • Aviva
  • 很差

还原历史真实背后的一面,英雄被人需要而铸造。英雄不是生而为之,那些目睹残酷牺牲的战士也只是普通人而已。东木老头发挥一般,挑了好多小鲜肉来演,保罗沃克打也酱油了。

1小时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没有永远的英雄,那都是政客捏造出来的。但是看到他们在海滩上耍,还是小小酸了一下。

1小时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补片进行时~~~

1小时前
  • ①个人滴童话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