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说这女主忍了四十多年不吭声突然就反抗了不合理?
去过各地基层法院民庭看一下就知道,吵着离婚的头发苍白的老夫妻不要太多哦。
有一老头甚至跟法官说,一定要大年三十前给我判离婚,否则我这年都过不好了。
你问人家几十年人家怎么过来的?
人家是机器人没有感情然后突然搭错神经?
那些暴力,恶言冷语,出轨,负气都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到老了,他们觉得自己对社会角色的义务完成了(孩子成人,房贷还完,退休了等等),可以去为自己活了。
女主估计也后悔当初为什么一时糊涂嫁给除了颜一无是处的渣男。
但她忍了,为了某些没讲明的东西:家庭价值啊,子女啊,爱情啊,体面啊什么的。
但是始终是自己的选择,也没什么好叫屈的吧。
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后果。
更惨是儿子吧,无论是娘胎自带的写作天分还是渣爹,都不是他能有选择权的。
一边从小拼命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可,一边又不断被无德无能的父亲打压和羞辱。
还有个隐忍又默不作声的母亲, 实属惨。
其实Jonathan Pryce的演技非常到位,用力不多,但把角色立起来了。
而且可观察到他有意识的压制这个这个角色的存在感使得不会盖过女主的风头。
输出功力收放自如,把握精准。
David这种角色一不小心很可能演成男版林心如。
Max Irons作为星二代这波里的演技还算可以了。
电影一开篇,老夫妻俩的默契和相濡以沫温馨而动人,和最后揭露丈夫卡斯曼寄生攫取夫人琼恩才华的阴暗形成鲜明对比。
正因为这种强烈对比,才让人觉得结局不可理喻。
现实来说,卡斯曼的确是个没有才华而自恋,脾气暴躁不受控,道德低下而又自私的男人(细节太多了,比如劝怀孕的女儿喝酒,比如嘲讽律师送的酒差的刻薄,比如第一次见还是学生的琼恩时就勾搭引诱她,比如利用琼恩去帮他看护他和前妻的孩子,比如随时勾搭年轻漂亮的摄影记者,以及对儿子才华的忽视贬低)真的难以想象,是什么支撑琼恩几十年如一日地忍受每天长达八小时的写作,顾着孩子,忍受卡斯曼的粗鄙坏脾气,忍受他随时出轨的屈辱感……这样一个男人的确完全配不上琼恩。
支撑她到老的,难道是所谓的生命周期只有几个月的一见钟情?
难道就因为卡斯曼说的,孩子都两个了?
这种论调难道不是披着婚姻外衣压榨女性的理所当然的借口?
当然,一起度过几十年岁月,依赖也好习惯也好,卡斯曼也的确对琼恩很照顾关心,年老时的琼恩担心卡斯曼的心脏病,卡斯曼去世后琼恩对他名誉的维护,这些都能理解。
甚至当时对女性发展环境的局限限制,迫使琼恩以卡斯曼的名义写作,甚至或许也让琼恩从内心深处也接受了这种不公平。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中文翻译名字——贤妻。
电影名称只是the wife,但翻译为贤妻简直就是讽刺!
有种利用女性得利还沾沾自喜,夸奖她为贤惠的无耻。
无法被这个故事打动,之前吵得那么凶,为什么最后一刻不对记者说出代笔的真相,难道真是的已经完全认命,接手自己只是一个影子写手的事实?
还是真心不想败坏丈夫的名声,然而他真的很渣啊!
粗鲁,幼稚,喜欢女色,优点除了年轻时长得帅,再就是教文学的,随时能念出几首别人的诗而已了。
而女主的气质诡秘,内敛,蜷缩,眼神很历害,仿佛已经看透了一切,而最后不说出事实,保全住婚姻的真相:难道是作为女人,她一直认为婚姻才是最重要的?
(那个年代的女人),所以以前丈夫那么多次出轨他都忍了?
所以,女人只有婚姻成功才是一切,所以她的文学才华一直不被承认她也不遗憾,所以她已经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利益,一心维护丈夫,因为这是她的真爱?
最近在研究路遥的生活与写作。
路遥和他前妻林达之间的故事与《The wife》里的主人公Joe与Joan夫妇的故事颇有些类似之处:Joe是文学教授,Joan是一位钟情于写作的女生。
路遥的太太林达也是一位文学青年,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文学编辑。
她非常仰慕路遥的才华,两人因文学而结缘。
我看这部电影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 1,男女关系和夫妻关系。
这部电影是从女性的角度批判男权社会的不公。
路遥在他的作品里从未批判过男权主义,他本身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就带有传统的父权色彩。
他们的关系都是因为欣赏和仰慕男方的才华而进入爱情,他们的婚姻却在男方达到文学事业的巅峰(Joe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迅速崩溃。
路遥因肝癌离世,Joe也因心脏病突发离世。
2,传记作家Nathaniel企图深入挖掘并还原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本来面目,但无论Joe还是Joan都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路遥在自己的作品里描绘了许多美丽的爱情故事,却备受婚姻的折磨。
他和 Joe一样都竭力掩盖婚姻的不堪与痛苦而企图展现一个成功幸福的形象给读者和世人。
3. 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Joe和Joan在领奖后发生争吵。
Joe说:“ 这些作品是我的故事,我的文化,我的家庭,我的想法。
” Joan反驳说:“ 这是我的话,我的痛苦,我独自在那个房间里,把你肮脏不堪的行为变成文学金子。
” 路遥的作品里涉及男女的复杂关系的描写极少,作家的个人体验与情感描述几乎为零,所以对杜丽丽,古风铃和武惠良的三角关系轻描淡写。
西方现代文学重视个人体验,中国作家热衷于宏大叙事,这是由于读者的欣赏水平和价值观差异决定的,但是男性作家倾向于把写作当成事业和人生成就去追求,女性作者往往把写作当成自我倾诉和疗愈,善于描绘个人生命体验。
4. 一点思考:历史上很多作家和哲学家,都是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他们的文字当中虚情假意多过真情实感。
他们是描写梦幻爱情的高手,自身却在经历男女关系的折磨。
他们经世济民,却连自己的生活也照顾不好。
他们不爱自己和身边人,却声称关怀芸芸众生。
他们抨击世界的罪恶与不公,正义凛然,却从未深入自己内心的懦弱,贪婪,卑鄙,冰冷与黑暗。
他们在文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学识和智慧,却害怕对读者敞开心扉。
他们的文字像匕首与投枪,射向敌人的心脏,却不知不觉成了披着盔甲的政治走狗。
乔瑟夫.卡斯曼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和妻子琼恩及儿子大卫一起到斯德哥尔摩领奖,女儿苏珊娜马上要生产。
在斯城,琼无微不至地照顾乔,琼恩回忆起了过往,琼恩年轻时是一名作家,和编辑卡斯曼一见钟情,并开始婚外恋。
卡斯曼最终和妻子卡萝里离婚。
卡斯曼在斯城很快和他的年轻摄影师林尼搞在一起。
传记作家纳撒尼尔一直在搜集卡斯曼的八卦私生活,并怀疑他的作品是妻子代笔,因为两人在一起后乔的写作水平不断上升,他还试图从琼恩嘴里挖出证据,还接触大卫试图从他口中挖料。
琼恩开始回忆乔第一部小说《核桃》的诞生过程,乔对自己充满怀疑和忐忑,琼提出了很多意见并替他修改稿子,最终书获得出版。
乔的每一篇作品琼都认真撰写,只要她在书房,房门就是关着的。
在颁奖典礼上,琼坐在下面听着颁奖词,边回忆过往的写作岁月。
把丈夫扶上王位就是我的工作,琼在台下这么说。
妻子是我的灵感,是我的挚爱,乔在台上如此说。
在车里,两人吵开了,你从没说过真心话,我要离开你,并扔了奖章。
原来猜测全是真的。
最终,琼拒绝了纳撒尼尔,并和两个孩子和盘托出。
男权社会,女人难以出人头地,于是妻子的作品以丈夫的名义发表,妻子笔耕不辍,丈夫不断出轨。
有事业与爱情的考量,也有事业与性别的考量。
我们是写作搭档,你只会排版,谁在淡茶倒水,谁在哄孩子。
你出轨了,我太优秀了,给你压力了。
我把你的出轨都写在书里了,把对你的控诉写在书里成为镜子。
我真的已经受够了,我照顾你,你对马屁精说你老婆不会写作,你老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那你为什么嫁给我?
华丽的婚姻外壳里面如此不堪。
人是如此复杂的动物。
可以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要。
乔生病了,琼立刻打电话找医生,乔,我爱你,不要离开我,坚持住。
社会曾对女性作家的偏见非常普遍,身处高位的男性多少会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使他们不够看得清楚,名誉加身后更是变得骄傲盲目。
本作的男主性格暴躁,沾花惹草,有了名誉后更是对儿子摆架子。
但他心里也是十分痛苦的,空有想法没有写作的实力,必须依靠妻子当枪手,而他还曾是妻子的教授。
所以他有外遇,在儿子面前摆架子,都是一种变相的发泄。
妻子也是外遇发展而来,但我认为他们之间终究是有感情的,不然男主也不会突发心脏病而死。
而女主,年轻时受到了前辈女作家的善意提醒,但仍然不愿意放弃写作,更不甘自己的书成为书架的装饰物而没有人认真去读。
嫁给男主,是嫁给他,更是嫁给梦想。
在这样一个扭曲的背景下,一昧的责备男主是不对的,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做了普通人会做的事。
他在念获奖发言时,对妻子说的话,比起作秀,更像是真实的感受。
第一次写评论,看的佳片有约,那个年代女主知道自己写作不被重视,而男主在文学界刚好有身份有地位,可以说是女主利用了男主,完成自己的创作心愿,但是当男主获得了至高荣誉时,女主的内心失衡了,她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太委屈了,而男主多次出轨更是激化了矛盾。
男主问女主,当时为什么选择我?
女主无言以对!
在颁奖典礼后的宴会上,男主主动说女主和他共享荣誉,彻底激化了女主,说明什么,女的真的爱男的吗?
如果是真爱,会让男的那么难堪吗,反正是我我肯定接受不了女的这样,那为什么40年都能忍,现在就不行了呢,因为她受不了男人成功了,所以我想说人要不忘初心,想一想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做的选择,请不要忘记这个选择!
The Wife (2017) is a typical feminist film about being true to oneself. It tells a story of an old couple. The husband, Joan,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nd became famous, while his wife, Joe, was a housekeeping anonymity at home. However, the truth is totally different. In fact, it was Joe that produced many excellent works, and her husband thanked her by derailing her again and again. In my opinion, I think the screenplay itself has a lot of tension, and the characters of the couple is typical. Although the story is imper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haracters can stand. In addition, Glen Close and Jonathan Price give amazing performances to us. The stoical wife and arrogant husband, including the unequal treatment of them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and the subtle changes in their identities are well performed, which I think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is film.
The story is divided into two time lines. One is the old couple knowing that they won the Nobel Prize, and their journey to accept the prize. And the other is to recall the story of their meeting and writing together. Joan was very excited to know that he won the Nobel Prize and he was very grateful to his wife. So it make us feel that he is a person who loves his wife and knows how to be grateful. On the trip to accept the award, however, they met a persistent biographer. Gradually, from the the biographer, we began to realize that things not looks like what we all think it is. A lot of Joan’s work is actually written by Joe. And Joan just made some editing work. So Joe was the one who deserved to win a Nobel Prize.
From the flashback, we know tha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ouple was very harmonious at the beginning. In order to make a living, they came up with the idea. It is easier for Joe to succeed if she publishes her work named after Joan. On the other hand, without Joe, Joan would never be able to write a great book on his own. However, year by year, they actually lived a better life. But Joan became unfaithful and began to cheat constantly. What’s more, he also got used to people's praise of his talent which actually is Joe's. Finally, when Joan made his greatest courage but still dared not face the reality, Joe was completely desperate. So they had a big quarrel in the hotel, and Joan died of a heart attack unexpectedly.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Joe does not expose the scandal of Joan because she knows it is in vain. So Joe only tells the truth to his own children.
Actually what troubled me is the last scene, After the death of Joan, the director gave Joe a close-up shot. Joe was crying, and suddenly the film was cut to Joe sat in the plane, as if nothing has occurred. Joe looked at Joan's notebook peacefully. The first time I saw here make me feel very abrupt and uncomfortable, because this shot is supposed to be the emotional high point. So here should be longer between Joe and Joan. However, the director is more rational than I think, as if nothing has happened. But when I saw it for the second time, I understood that what the director wanted to show was the dying marriage. If Joe was sad, it was right to stay here for a long time. But Joe was thinking more about interests not love, so the director ( or the film editor ) cut it off quickly. It is designed to show that he want to use the story of the old couple to express his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marriage. That is, behind the marriage is the balance between interests, when the imbalance, the marriage will collapse in the end. In this film, the event that caused the imbalance was that Joan won the highest honor, the Nobel Prize. After the death of Joan, the imbalance disappeared, and Joe got a kind of relief and freedom.
There are two parts I don't like in the film. The First on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an and photographer. The director is deliberately want to show that Joan cannot change the nature. But both of the occasion when two people meet and their identity is hard to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The second is the final hotel quarrel. In my opinion, it is too hysterical, too hard. A great film should leave the audience some thinking space. The audience can imagine how much compromise Joe has made for this home. This quarrel which like a summary at the end is really a unsuccessful way.
这不是影评,算个人观后感这个故事大面上可以理解成一个女人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一个人渣,为这个人渣贡献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分内容占据了电影了95%的内容。
但最后的部分让我感到困惑。
男主犯心脏病,最后问女主爱不爱他。
女主说爱,男主笑着说:你太会撒谎了,我如何分得清。
后来在飞机上,女主警告那个传记作家不要乱写。
女主的表情是一脸轻松,一副我吃定了你的态度。
而转头发现儿子听见了这些对话,女主还满吃惊的,并说等回到家,要和孩子们说所以的事情。
最后她翻开笔记本的新的一页开始抚摸。
多么自信的表情
看到儿子听到对话,她是吃惊的
终于要开始新生活了。
于是我在想,他们两个人究竟谁在利用谁。
故事前面交代,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女作家根本没有机会(性别歧视),有个女性老前辈说,作家的作品必须有人阅读才有意义。
所以女主一方面的确对男主有感情,另一方面她知道自己需要找一个渠道,让自己的书让世人看见。
她也在利用男主。
男主利用她的部分就是电影故事的里讲的,这里不再赘述。
所以当作家最高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颁布的时候,女主深刻的感受到,自己曾经的努力都得到了认可,而这个认可却扣在了男主身上。
但是要知道,这些年,男主不是突然成名的。
她都没有爆发,直到最高的荣誉降临,她所追求,她所借助那个渠道追求的东西(世人的认可),被戴在男主身上的时候,女主就有些无法接受了。
我个人猜想,实际上他们彼此都在利用对方,不敢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这种彼此收益的关系,是维系他们关系的另一面。
这个关系之前没有经历太多大风大量,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那个女主追求的最高荣誉还没有颁布(诺贝尔文学奖),当它出现时,心态崩了。
所以电影台湾版的翻译名称叫做《爱欺》,爱情与欺骗背后,隐藏的种种不容易发现的关系。
这或许可以解释男主最后的话。
爱(婚姻)背后或许只是利益之间的平衡,当不平衡了,爱(婚姻)就要崩塌了。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瞎猜,可能已经变成了扯淡。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女主并不为男主的死去太伤心,她视为一种解脱和自由。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被男主压了一辈子,此刻也应该解脱和自由了。
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
2.5 跟45周年对比来看简直low,剧本问题太严重,整个片质感像是HBO及格线边上的电视电影。
这难道不是一部电视电影?
2.5 看过45周年,再看这个,各种无聊。角色给格伦发挥的空间也不大
影子女与送石男,片子还是太普通了一些,也格外显出表演的突出。
writer has to be read! 这样死掉的男作家,其实成全了女作家一生的完整性,这两人确实有着美好的关系,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完美。
评论几乎是一面倒地捧表演diss剧情,表演确实精彩,但是剧本我也非常喜欢,有几处细节真的太狠了,非写作者不能被扎心的那种狠,是一种非常难得的subtlety
妻子一辈子替丈夫代笔写书,还要忍受丈夫“经常”出轨,最后只是因为在诺贝尔领奖过程中不被待见而暴走,此逻辑真的很容易让人火大,我很想体会一下各种的心情~~~~但电影无论是从女性地位还是婚姻关系出发都没让我理解,连点触动都木有。好在两位戏骨表演得还不错,看看对手戏电影还不算乏味。
6.5 / 对鹳来说实在轻而易举了,因为她这一生都是电影里的贤妻,属于她的舞台高光已经在她每一分钟的表演里了。
两星半。被表演拯救的电影,要不是格伦·克洛斯冷静出色的演绎,简直就跟去年麦克尤恩改编的那几部文学片没啥区别了,一个简单的“妻子为丈夫默默当了几十年枪手”的故事,结果呈现出的效果还真就是第一眼看到的那么简单,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后猝死的情节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写不出来的老套戏码,对于女性角色的态度既暧昧又模糊,对婚姻生活的探讨也只流于表面,女权话题更是避重就轻,结局就像是无能为力的妥协,导演的水准和本片表演水准形成了鲜明对比,几乎是灾难级的。
天啊,整個設置,演技加最後的結束的點
真的太无聊了,而且男主明明比女主演得好 /2.5
看过几部相似情节的影片,如《阿德尔曼夫妇》、《柯莱特》,感觉这部就欠点火候,只有格伦的表演值得看下来。实际上,这是件非常尴尬的事情,所以结局只好让男主Over,不然往下就不好编了。幸好,格伦的表演撑住了场面。
演技一致好评自不多言,有的人认为剧本差我觉得有失偏颇,影片结构上的确缺乏亮点,琐碎之处却见真章,或许编剧不够才华横溢,但她(们)很有生活。
就算格伦的表演被这个平庸乏味的剧本拖累 但把嘎嘎吊起来打到哭依旧绰绰有余
但愿Glenn Close能拿女主填补七提0中的遗憾吧
对于格伦这个层面的,这部戏她没有突破,唯一的moment只是从76分钟开始的那短暂的十分钟,故事比较琐碎,立意不明显,谈不上感情线,谈不上人物线,更谈不上剧情线,夫妻争吵过渡荒诞,喜欢格伦的可以看一看。
世上竟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不过谁知道呢 可能是如鱼饮水吧
看过《阿德曼夫妇》之后再来看这一部,真的,天壤之别。连诺贝尔奖都掰扯出来了,却拍得如此浅薄做作冗长苦大仇深莫名其妙,白瞎了那么好的演员。一星给女主,一星给美丽的斯德哥尔摩。ps.老头出个轨都来来回回抻了十几分钟,至于吗?这种情节法国人最多两分钟就拍完了。
电影拍得还是太平了,过于普通。全靠表演撑着!
这表演没拿学院奖?一查输给了宠儿的女王奥利维亚,我觉得库伊拉老太太演那个女王也能拿奖啊。